解密玉林的“人文茶史”

发布时间 : 2021-12-04
中国茶的发展史 茶叶发展史 茶叶的起源发展史

中国茶的发展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解密玉林的“人文茶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解密玉林的“人文茶史””相关知识!

顺着文化脉络一路追踪搜索玉林的人文茶史,发现其中不乏神来之笔,只是其躲在隐蔽的深处,并不为人所关注,最终很多东西都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去了。

古老戏曲的茶渊源。在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者易俏眼中,玉林茶是一种很有文化的茶,正是其繁荣促成了现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的产生、兴盛。易俏说,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但采茶剧种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际。采茶戏以江西为轴,并在粤东北、闽西、皖东、湘东诸地、桂南等地区内流行。这一广大地域从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来说,可以概称之为采茶文化区。桂南的玉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辖区内的北流县历史上有四大名茶:六麻上岭茶、平政白塘茶、分水窖山茶和民乐冻水茶。因其发达的茶叶生产,玉林在明代就产生了繁荣的茶文化,采茶戏就是其茶文化之一。由于采茶歌的演唱场合从山野到舞台,演唱人员由劳动者到艺人,演唱人数由个人到群体,演唱功用由实用到欣赏等一系列转化,其逐渐形成了采茶戏。

在现代流转于世的采茶戏还能看到玉林浓郁的茶文化,其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演出之初,向戏主和观众恭贺吉庆;开荒,表现锄地、播种茶籽的歌舞,动作健康有力,生活气息浓;探茶,探望茶树生长情况,烧茶山纸,祈求山神土地保佑茶叶丰收;采茶,一男二女摘茶舞蹈,边歌边舞,动作优美动人;炒茶,制茶的过程,热烈紧张;卖茶,制茶后,妹妹送哥去卖茶,风趣横生,令人喜悦。整个唱曲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

玉林好茶的威水史。采茶戏的兴盛间接证明了玉林曾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然而对玉林古代是否出过好茶,玉林本地的众多茶客并不自信,因为在众多的中国茶典、茶史中并没有关于玉林出产名茶的记载。

兴业县卖酒镇忠良村的村民对此倒是信心满满,玉林肯定有好茶,我们村曾经出产过进贡朝廷的贡茶!在该村最高的山岭蚁岭上留存有一处荒弃的茶园,有上百年树龄的茶树零星分布于有如人高的野草丛中,显得很是落寞,然而这里的老少村民中却流传着一个关于这里茶树的贡茶传说。某一个朝代的皇帝出巡,来到玉林,从忠良村路过,村民拿些茶出来招待皇帝的队伍。皇帝饮了这些茶就问,这些茶芳香扑鼻,清新润肺,而且普通的茶饮了都会在茶杯中留下茶痕,这些茶却没有,你们是从哪里买的?村民说:不是买的哦,这些茶是我们在村里的蚂蚁岭自己种的,没有经过炮制,自然晒干就喝了。皇帝很是高兴:好茶要有好的名字,这些茶就叫做义岭茶吧!后来这里出产的茶就成为贡茶。据70多岁的钟耀贤老人说,他小时候就从爷爷处听到了这个贡茶的说法,然而这个传说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村里人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如果说蚁岭贡茶尚是传说,那么博白县神女岭上的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让记者确信玉林的好山好水是能孕育出好茶的。神女岭地处六万大山南麓,海拔800余米,为博白县双凤镇北境最高山峰。这里终年云雾迷漫,石溪流泉淌流其间。圣女岭北麓的古茶林,云遮雾掩,朦朦胧胧,充满了幽邃莫测的神秘气氛。这片老茶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茶树直径为42厘米,高6.7米,为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相传明末闯王李自成兵败后,他的一支部队从云南辗转北京的过程中,曾经过博白县双凤镇圣女岭,该部队将领深为圣女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折服,于是命令部下在此撒下了从云南带来的古树茶种。从此,双凤镇就有了古树茶。

茶树虽老,可依然茂盛,茶叶鲜嫩。村民用该茶树的茶叶泡茶,入口初始平和,让人难觉特别之处,可几分钟后开始生甘回津,并且特别持久。云南省茶科所研究员徐宏波、广西茶叶协会副会长廉思考等专家对双凤镇古树茶叶的外观、颜色、味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鉴别,详细记录了双凤镇古树茶生长的土壤情况以及周围环境。专家认为,双凤镇古树茶品质上乘,香气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广西区内的同类品种,具有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玉林现在保存下来古代文献资料也表明,茶叶是当时有岭南都会美誉的郁林州(玉林)大量交易出去的农产品之一。而茶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是玉林各县的重要农副产品,在1986年版本的《广西年鉴》里面的北流条目下的土特产栏有如此简介:上岭茶、白塘茶、窖山茶、冻水茶为北流四大名茶,在港澳市场久享盛名,北流是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而在博白条目下的土特产栏记者发现了如此表述,云飞红碎茶年产七八万斤。据记者的采访所知,北流的四大名茶和云飞红碎茶的产地都是高山,终年云雾缭绕,这正是出产好茶必需的条件。云飞红碎茶所在的云飞嶂嶂高852米,山势崇峻,云飞雾漫,由于烟云变幻无穷,故名云飞嶂。这些都可以说明玉林拥有种好茶的环境资源并不少。

乡村里的特色茶道。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然而传统的茶道在制茶的用具、茶叶的制作、饮茶的器皿、煮茶的要领、饮茶的方法都极其讲究,与玉林相邻的梧州早茶就流行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的细嘬慢饮的功夫茶,这种太过精致的茶道让人望而生畏。而记者却在博白县神女岭山所在的双凤镇发现了流传百年的简约而不简单的饮茶之道。

农闲午后的双凤镇印田村大榕树下,村民梁峰拿出保温壶泡出的一壶茶、几只瓷碗,几位老友聚拢过来,你一碗我一碗边大口饮茶,边共话桑麻。这种方式在村中近90岁的老寿星梁登云记事起就是当地流行的茶道:每家每户,天亮起来就煲茶,然后凉在一只瓷壶中,口渴的时候喝两三碗不定;双凤镇的村民还在闲暇之余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一种纯朴的民风乡俗。每天这里的农民除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喝茶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社交活动。制茶法也简单易行,从茶山摘下嫩叶,放在锅里炒,用簸箕来撮,搓了又炒干。这种宽裕的饮茶法当然也是与神女岭上盛产的古茶质量密切相关的,不用太过讲究的制茶、泡茶工艺,这些茶就让人们在喝完茶之后发现不仅回干、回甜,而且生津的时间比较长。

纯朴的采茶戏、山水精华孕育出的古茶、富有人情味的茶道,此情此景加上氤氲的茶香,谁又能说玉林茶没有文化呢?

茶文化精选阅读

论名茶审美与人文资源的开发


人文资源有着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概括地说,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明和文化的遗址、遗物以及社会民俗等。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自周代以来名茶受到人们的追捧,名茶生产备受各级重视,以至于我国名茶辈出,名茶文化不断丰富与发展。名茶既真实体现着各个时期的茶叶生产、人类生活情况,同时也是一类具有审美价值的人文资源。于是,重提名茶审美问题,不仅是为了名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要将名茶审美与人文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以名茶审美促进人文资源的开发。

1名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文资源

1.1名茶源于劳动人民的创造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1〗,这说明早在神农时代,人们巳经认识了茶。由于茶是一种植物,人作为意识的社会、生活的主体,当然不会消极地去适应社会,而是要有目地按照自身的需要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公元前1025年,巴王用于向周武王进贡的物资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5,鱼、盐、铜、铁,丹、漆、荼、蜜气其中讲到的茶,是巴国(今重庆以东地带)人首先利用本地良好的茶原料,创造出来的贡茶,而贡茶正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产物。

名茶源于劳动人民的创造,有两个最突出的体现。一是自古以来,各地差不多都有过名茶创造的经历。不同的地方名茶风格各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或特定的人群首先根据爱好创制出来的名茶。二是围绕名茶的创造与发展,形成了名茶独具特色的技术。以浙江生产西湖龙井茶为例,采摘上,按照茶叶萌发,每次分为四档,即头春(莲蕊)、二春(旗枪)、三春(雀舌)、小春(重芽〉;在炒制中,形成了十大手法,即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作为一套技术体系,它是不断创新、完善的结果。当然,我们说名茶源于劳动人民的创造,并不排除统治者推崇和长期的制度保障所起的作用,特别是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名茶格局的形成,需要有国家制度以及行政政策的推动。

1.2美是名茶的特质

美是名茶的特质,一方面是因为名茶富含创造,即每一种名茶不仅有其加工工艺,而且也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方式或方法。另一方面,名茶不仅是具体真实的美的事物,而且名茶成员还表现出多样的个性。这也就是说,每一种名茶都是具体所指,而且大多有丰富的审美事实,如安徽的太平猴魁茶,外形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芽叶肥硕、重实、勾齐;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咪醇厚回甘,香味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勾亮,芽叶成朵肥壮。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名茶既是一种生产实践,也是一种生活实践。作为生产实践,名茶体现了人物美、创造美、技术美等审美特征;作为生活实践,名茶体现了名茶的色调美、造形美、香味美、品论美、咏物美、意境美、哲理美等审美特征。欣赏或消费名茶,人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些感受,甚至出现全方位的体会。历史上,谈对名茶的美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最深的体会,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称从来佳茗似佳人,以佳人喻比名茶,佳人指美女,比喻不仅生动而且深刻,体现出名茶的全美形象。

1.3名茶审美是发生在茶叶领域里的主要审美实践

在中国,有关茶与茶事的审美活动代代相传,积淀深厚,而这些审美活动又主要发生在名茶审美以及名茶审美的相关实践上。安徽是我国盛产名茶的地方,所以那里的名茶审美也一直表现活跃,历史上,诗人薛能、秦韬玉、梅尧臣、徐渭、程嵩岩、汪道会、吴嘉纪、潘允哲、梅庚、黄以琳、汪士慎、施闰章、阮元、祁脔等,都曾针对安徽的天柱茶、石埭茶、松萝茶、紫霞茶、敬亭绿雪、仙寓香芽等名茶从事过审美描述。梅尧臣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含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云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口1当代着名茶叶专家王泽农、陈椽、王镇恒等更是对安徽名茶赞美有加,如王镇恒教授为黄山绿牡丹题词称:黄山绿牡丹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开汤后如盛开牡丹花,既是饮用上茗,又可供艺术欣赏|。

需要说明的是,名茶审美并非文人的专利,它也以各种审美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实践之中。在我国围绕名茶的产生,各地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松萝茶的来历,水仙茶的来历等。在安徽祁门,当地还传唱着一首民歌,歌词为:天下红茶祁门的好,长的嫩,摘的早。初制法子,真呀真奇妙,要它软,用萎凋,揉捻卷成条。要它红,用发酵,烘干又变乌黑了。泡水换红汤,叶底穿红袍。,这首民歌虽然粗朴、简洁,但它将名茶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很自然地融为一体,体现了祁红丰富的审美内涵,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2名茶审美与人文资源的形成

2.1名茶审美丰富了名茶内容

名茶与名茶审美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名茶的大量涌现,为名茶审美提供丰富的审美客体。另一方面,名茶审美促进了名茶朝着创新、求精的方向发展。北宋丁渭和蔡襄曾先后出任福建转运使,研制大、小龙团作为贡茶,龙团贡茶首先得到帝王们的审美认可,并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追捧,于是蔡襄在丁渭的基础上,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小龙团不仅更为精致,而且价格更加昂贵,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于是,苏东坡诗云: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在我国,名茶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贡茶,唐代明确记载的贡茶有近20个品目,这些贡茶就是名茶。如剑南蒙顶石花、小方、散芽,湖州顾渚紫笋,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福州方山露芽,夔州香山,江陵楠木,岳州滩湖含膏,常州义兴紫笋,婺州东白,睦州鸠坑,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团黄。以后各代,贡茶与名茶在一定程度上又互为因果、互相推动,最终促使名茶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各地名茶创造的丰厚底蕴。而大量风格各异、品质超群的名茶不仅适应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以及审美需求,也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名茶宝库。

2.2名茶审美繁荣了相关文化

名茶深蕴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人们往往以诗词、绘画、书法、歌舞、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表现名茶的魅力。以诗为例,我国历代着名诗人、文学家大多写过茶诗,从西晋到当代,茶诗作者约八百七十多人,茶诗达三千五百余首气在茶诗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名茶高居榜首成为引导茶诗创作的主要题材。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丁谓的《北苑焙新茶并序》、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欧阳修的《双井茶》、文同的《谢人寄蒙顶新茶》、陆游的《喜得建茶》、谢应芳的《阳羡茶》、若瀛的《龙井茶歌》、王士祯的《愚山侍讲送敬亭茶》、爱新觉罗。弘历的《观采茶作歌》、阮元的《试雁山茶》、郭沫若的《初饮高桥银峰》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名茶审美首先繁荣了文学艺术。

名茶审美,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及产业文化的建设。比如说,名茶的直接消费往往催生出品牌茶叶、精美茶具、特色包装、创新设计等,这些一般建立在人们对名茶审美的基础上,通过审美,推动着产业的创造和发展。名茶的间接消费常催生出涉茶出版物、传媒业、培训业、信息传输与咨询服务、旅游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人们对名茶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这些相关产业与名茶文化相辅相成、融合互动,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相关产业文化与名茶文化。

2.3名茶审美提升了人文素质

我们说,名茶审美创造者包括名茶创制者和名茶审美作品的创作者,对于名茶创制者,名茶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对自身工作的评价、一种总结,它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寻求进一步创新发展;对于名茶审美创作者,名茶审美是其创作的源泉,它又是一个认识不断加深、体验不断加强、创作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李白是中国首次以名茶为主题写审美茶诗的人,但这首诗一定是在他品尝过中孚赠送名茶之后,因为过去虽然常闻玉泉山,但认识总还是肤浅的,只有做到了眼见为实,有了真实的体验,才能迸发出创作的热情,创作出名茶审美的历史名篇。

名茶审美促进丰富知识、培育能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等,在名茶审美消费者那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对于审美消费者来说,名茶审美既是对美的享受的过程,又是从中获得美育的过程。由于名茶从各个方面体现其美,因而它也能够从各个方面去打动消费者,甚至从哲理的层面。历史上,陆羽、苏轼、刘贞德等都从哲理的角度对名茶有很深的理解,如苏东坡评论: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在他们看来,名茶、名墨乃至贤人、君子都有共同的品质和德行。将名茶拔高到了哲理美的程度,表面看来是名茶审美,实质是一种品德修炼过程。

3名茶审美与人文资源的开发

当今社会,生活品与消费者的关系,产品对于使川者的功能与意义巳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从产品内涵的角度,伴随着产品实用功能的弱化,产品中符号象征内涵即社会文化内涵的不断强化,如产品在满足人们的情感、美感、品位、档次等方面。因而发展名茶审美,促进人文资源的开发,既具推动产业、活跃经济的作用,又具有满足人们除物质需求之外其他需求的意义,特别适应人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

3.1掌握名茶资源,建立名茶审美档案

《中国名茶志》将我国现有的名茶分为三类:历史名茶、恢复性历史名茶及新创名茶。这三类名茶加起来为1017种,其中立条名茶309种,列表名茶708种气这只是一种对达到相当层级水平名茶的概括,对于分布在全国各省(巿、区)的地方名茶,我们或许还知之甚少。

掌握了名茶资源,也便掌握了审美资源。早在唐朝,藏王赞普帐中就有很多名茶,如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也,此昌明者,此邕湖者等。我们可以设想,既然赞普可以拿这些名茶不无炫耀提供给常鲁公欣赏,当然他自己乃至他的臣子们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在这种由欣赏产生的美感中。假如作进一步的设想,将我国多姿多彩的名茶资源集中一处或几处,形成方便于人们参观、比较、借鉴以及发展名茶审美的场所,即建立中国名茶审美馆,我以为有必要,也有可能。中国名茶审美馆也是名茶档案馆,可以采取政府为主、部门牵头、全民参与建设的模式,它以《中国名茶志》为基础,先收集、后征集,将全国的名茶集中起来。中国名茶审美馆内设名茶史厅、名茶类别厅、名茶茶艺表演厅、名茶审美文化展示厅、创意与名茶审美发展厅等。当今,适应消费社会发展,我们可以开始做这样的事。

3.2体认名茶功能,发挥名茶审美价值

名茶承载着诸多的社会功能,名茶审美是对名茶功能的诉求与体认。由于名茶在感官愉悦、休闲娱乐、品位情调等方面无不优于大宗茶叶,闪此不仅体现出明显的促进交流、历史标记的功能,而且也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教化、审美以及拓展带动的功能。研究名茶功能,有利于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审美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产品的物理价值仍是价格的一部分,但是它所占有的比例却随着文化因素的大大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少,。这也是名茶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实施名牌战略总是从名茶到名牌的重要原因。名茶在茶产业乃至茶文化产业中是一种商品,但同时也是一种技术、艺术,是名茶创造者对茶这个客观外界课题的理解与评述,人们在享受名茶产品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受到了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陶冶。一般来说,名茶有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并表现为文化价值越丰富,产生的附加增值越显着,但比较而言,名茶文化价值的构成,更多的是以审美价值的形式存在或发挥作用的。因此,深人发掘名茶的审美价值,并加以利用,也是对其重要的人文资源的开发或利用。

3.3借助名茶引擎,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名茶由于自身的魅力,特别是审美价值的体现,对于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借助名茶这一引擎,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力。如传统社会,人们通过名茶的生产,带动包装设计业、茶馆、茶具、茶艺等产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说明。

以名茶为引擎,促进茶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乡村建设。浙江省将分布在全省的名茶加以整合,以名茶、茶文化、茶产地为主要内容,形成4条旅游线路,即浙东、浙南、浙西、浙北名茶旅游线路。在云南,人们注重培育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忠诚爱好者,强化普洱茶产品的唯一性,培养游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和提高重游率,他们把普洱茶种植、采摘、生产、加工等过程融人到生态观光茶园、普洱茶博物院、茶马古道等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要素当中,使游客对普洱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3.4加强名茶宣传,注重名茶审美引导

我国名茶堪称中国民间最古老、最普及的生活艺术,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又引领人们的生活潮流,并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成为人类从物质生活导向精神追求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因而加强名茶宣传,注重名茶审美引导对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人们会生活,可以说既需要也重要。

加强名茶宣传,特别是结合审美的宣传,是一类有效创新市场需求的活动。做好这类活动,一是把名茶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结合起来,强化人们的消费理念,并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技术上,采用各种途径或形式,特别是借助多种媒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内容上,将涉及名茶的美丽传说、名技与名茶、名人与名茶、名茶与创意、名茶与评鉴等结合起来,努力增加名茶的观念价值。二是推广茶艺,促进名茶向日常生活审美化方向发展。茶艺是人们从生活中过滤,提取为一类固定而且具有欣赏意义的程式,它是因名茶消费延伸而来的一类艺术,又因名茶审美而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拓展。特别是各种名茶的茶艺将、视、听、说、练有机结合,突出了名茶的审美体验,一般都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人文厚重美茶阳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人文厚重美茶阳》内容,感谢阅读!

茶阳镇是大埔县老县城,于明嘉靖5年(1526年)建县,至1961年县城才迁往湖寮,其作为县城长达435年。茶阳古镇是汀江河、西门河、小靖河三溪合流汇聚的古城区,历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名胜景观酿佳作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茶阳美景驻足流连,并留下不少诗词佳作。自东门(朝阳门)对面可见一帘瀑布,《东磜悬流》诗云:峭壁苍苍万古悬,飞岩破峡泻清泉;翻凝素练千寻挂,倒挽银河落九天。在春潮水丰季节,虽看不见激流飞瀑,但奇妙的清流,郁郁葱葱的山毛桃、鸭脚树,苍翠的叶子,把陡峭的悬崖石山点缀得如一幅天然美图。

从悬崖往前不到半里,盘踞着千年前惭愧祖师潘了拳卓锡的第二站——清泉古刹。此刹重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近500年。古诗《山寺闻钟》有云:侧耳禅林倍有情,白云深处响钟声;好凭锡杖敲来久,唤起尘缘梦早醒。

在茶阳狮子口码头,更有“狮崖春花”美景:嶙峋怪石锁溪门,溪畔形如狮子蹲;况复春来风景好,争红斗紫映朝墩。狮子口,地处城区汀江河下游出口处,河岸原有一块巨石,形如狮蹲,对岸的坡脚石岩紧夹着汀江。由于出口狭窄,浩浩荡荡的河水在这里仿佛被夹锁着,激起的浪花不断地拍击两岸,气象颇为壮观,“狮崖春花”因此得名。近几十年来,由于扩宽公路,炸取山石,路面河面开阔了,虽看不见“蹲狮”的巨石,但春来时还可看见河岸山坡上漫山遍野的各色野杜鹃,跟黄昏落霞相映成趣,异彩纷呈。

牌坊古迹显千秋

茶阳牌坊首屈一指的当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父子进士”石牌坊。此牌坊坐落于金山之麓大埔中学的校门石阶前,建成于明万历38年(1610年),是朝廷为褒扬饶相及其子饶与龄先后中进士而兴建。“父子进士”石牌坊西侧还有两个规模稍小的石牌坊:一为“天褒节孝”石牌坊,建成于清乾隆4年(1739年),因百侯儒士萧以继的继妻邬氏而建,邬氏之孙萧翱材是清顺治戊戌(1658年)科的首个进士。另为“天荣节孝”石牌坊,建成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为旌表监生西河人张瑄而建。这些石牌坊内的很多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是研究古代人文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茶阳境内的其它石雕牌、匾不计其数。此外,彰显功名的楣杆石也存几处:饶氏冬官第大门前、罗屋垂裕堂大门前、饶氏炽昌堂前,张氏家庙和罗屋光裕堂以及海神天后宫的内墙上,各存古碑记一块。

茶阳古寺古居古井众多,颇具特色。古寺庙存有关岳庙、清泉古刹、邹公庙、天后宫、中城伯公、城隍庙等,这些寺庙至今香火旺盛。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张氏家庙、罗屋垂裕堂、陈氏大夫第、王氏植槐第等,其中有些大屋为“九厅十八井”。这些古民居的共同点是:进入大门后的路面可见铺成横直状的花岗石条,据说直条石可行,至横条石则要下跪,以表尊崇礼仪。古井遗存四口:中城井、饶诒谷堂井、饶冬官第后井(罗屋前)、学前街井,都有数百年历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茶阳人。

茶阳街道骑楼林立,充满古典气息。据1942年《民国大埔县志》记载,当时老县城有中小私营店铺601间,大多有骑楼,居全县之首。

文化艺术代相传

从古到今,茶阳的汉乐汉剧和民间艺术也很活跃。

汉乐汉剧方面人才济济,有解放前后扬名海内外的汉乐“五大天王”:洋琴饶从举、琵琶饶碧初、唢呐王光丕、箫子饶托生和提胡饶淑枢。他们个个技艺高超,可谓炉火纯青:饶从举的洋琴正反侧背都能弹奏自如;王光丕能唢呐双鼻吹奏,嘴巴还要吸烟……这些艺术前贤都参加了汉剧团并赴省进京表演,后多在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此外,汉剧丑角唐贯贤的“时迁偷鸡”演技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茶阳花环龙”历史悠久,在《古镇茶阳》有记载以来已有200余年。“巨龙腾飞”“双龙抢珠”等技艺表演参加县、省和国家竞赛,均获成功,载誉而归,为茶阳争得“中国花环龙之乡”光荣称号;雄狮舞、鲤鱼灯舞,大锣鼓表演等,亦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人文厚重美茶阳》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茶马古道


(绵延在雪域高原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

(悠远的马铃声曾经在茶马古道上回荡)

在中国大西南的险山恶水和丛林草莽之中,在横断山脉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及高山峡谷之间,绵延着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路上艰难行走,悠远的马铃声,串起了山谷、平坝和村寨,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江河的铁索吊桥也已几经沧桑,被当年烟火熏黑的巨石诉说着这段传奇——古老的“茶马古道”,正日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茶马古道”不仅是历史辉煌的地域名称,也是世界最高的陆路交通;不仅是横断山脉的绝世风光,也是川滇藏区的经济命脉;不仅是祖国西南的民族走廊,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交往的一块宝地。

关于“茶马古道”名称,也是今天人们为这条绵延千年的古代商路所起的名字。“茶”与“马”,诗意地栖存于历史中。关于“茶马古道”记载,很早就可见于历史文献中。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拉开了中西交往的序幕。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西域当地的市场上已经有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货物在出售。这说明在当时除了北方有着一条通往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外,在我国西南地区还存在着另一条通往西方的对外交通途径,它便是“茶马古道”的雏形。

根据专家们的考证,“茶马古道”实际上是一个道路群,“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而拉萨既是终点又不是终点,更广意义上的“茶马古道”还将继续向西延伸。从拉萨再度出发,经江孜、日喀则,向西南前往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不过路上返回的返回的货物已与来时不同,茶叶已经不是主要的物资,而且负责运输的也不再是同一批马帮。实际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这条万里长途的古道。“茶马古道”上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古代西部与汉地通过“茶马古道”有了最初的交流。[page_break]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扩展,中国茶文化闻名海内外。在茶叶历史上,茶叶向边疆各民族传播,主要是与藏民进行茶马互易。藏族由于地处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大量的高脂肪,由于没有蔬菜,需要用茶叶分解体内脂肪。藏族嗜茶的程度到了“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故茶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自然成为藏族地区所需的大宗商品。藏族饮茶的历史,据载至少在唐代,也就是吐蕃早中期就开始了。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所带的物品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了推广与发展。而当时内地战乱频繁,对于战马的需求量很大,而内地中原广大农业地区又不出产马匹,产马地多为西北地区,这也就促使了以茶换马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茶马互市,各取所需,使中原与边疆,藏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直到今天,藏语中仍把汉族同胞叫做“甲米”,意思是“产茶或贩茶的人”。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20世纪50至60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这一千多年里,“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弧形山脉,对西藏高原与南邻国家的直接交往产生了阻隔,那是连鸟都飞越不过的巨大的天然屏障,但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局部地段发育了数条近南北向的断裂山谷,形成了山脉的锯齿形转向及南向缺口,并在这些断裂山谷中发育出一些由北向南的河流。因此,这类由于山体构原因而形成的峡谷地貌并发育有南北向外流河道的特殊地理区,也就成了西藏高原跨越喜马拉雅与南邻国家之间的十分有限的自然通道。

从古至今,凡以高原南部边缘直通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的交通贸易要道,均属这类与特殊地质构造有关,以外流河谷为通道、海拔高差渐次落降的特殊地理区。虽然这些通道因为路途艰险,气候垂直差异较大,崩塌及泥石流现象而严重限制了其交通规模,但它们在喜马拉雅山这道巨高的天然屏障中,却一直是沟通高原与南亚诸国往来通告的艰辛之路。

帕里至亚东通道就是这些艰辛之路中的一条。由于喜马拉雅山弧形地带许多高峰的形成与横向的断裂构造有关,其中山脉东段的泡罕里山(7128米)和卓木拉日山(7314米)之间便形成了北东走向的亚东——帕里——康马断裂谷地,使喜马拉雅山脉这道巨大的屏障在此现出现了一个缺口,因喜马拉雅山区南缘受到了恒河北侧支流的侵蚀切割,使这里成了深峡河谷,成为自古以来西藏与不丹、锡金等南亚邻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通道。[page_break]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也是从帕里沿这条深峡河谷到达亚东的,随着海拔高差的落降,气候垂直差异也不断增大,走到这里,人畜都极易患病甚至死亡。然而,这一带的风景却是美妙的,马脚子们每逢回忆起走过的那段路程,都忍不住赞叹之情。在帕里高原的最高处开始往山下走,以那里为分水岭,北面的水流到西藏高原,南面的水流到印度平原。沿雪山的山脚走下去,小路就在一条宽宽的溪流边上。那溪流万分清澈,美丽异常,水底是好看的白石和黑石,简直像玉一样。再往下,就要进入春丕河谷了。它南连不丹,西接锡金,被称为喜马拉雅山中的乐园。这里的人脸上已经没有了高原红,而是身材纤小,皮肤白润。河谷里更是一派山清水秀的迷人风光——环绕高空的峰顶上,还戴着白雪的帽子,山腰上则绿松密布,云雾缭绕;山麓水边,早已是桃红柳绿,木莲和石榴花丛丛点点,草地上各色繁花更是开得如毯似彩。河谷里蝴蝶飞舞,和风习习,让人留恋难以离去。然后翻过渐渐低下的喜马拉雅山,到达这一伟大山脉的南麓,到达日喀则的边境口岸——亚东。

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个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马脚子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所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族民族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族人民的善良、淳朴和美好。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淳朴和美好。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迟迟动迫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寸草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冰雪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与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绿绿的山峦,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织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撼。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种神秘的色彩。

在50多年前的岁月里,云南、四川的商队经过艰辛的跋涉,来到“吉祥庄园”——日喀则时,大多都歇息在日喀则古城堡下的驿站里。如今日喀则古城堡废墟下面是繁忙的民族传统商品市场。近年来,随着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步伐越来越大,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旅游业一枝独秀,自然也不会少了对这条古道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今天,在“茶马古道”上,从拉萨到日喀则,再至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已成为西藏的黄金旅游线。途经此地,可观赏世界第一高山珠穆朗玛峰和雄伟壮观的希夏邦马峰,还可游览藏传佛教著名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以及江孜抗英遗址宗山城堡。重要提还可以体验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神秘感觉。“茶马古道”旅游线路的开发,不仅进一步促进沿线和雅鲁藏布江旅游线路的开发,也必将促成21世纪最新旅游热线的形成,推动西藏以及毗邻的云南、四川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叶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和荣耀。

茶马古道:超越现实的人文之路


--读《藏茶坊》有感

当历史的车轮带领我们以飞快的速度穿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时,茶马古道,这条绵延千里,穿过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越过茫茫无际的丛林草莽,由成千上万的背夫用脚走出来的,曾谱写过超越于人文精神之上动人史诗的生命线,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它只有在清冷的月色下,向着苍茫的大地,幽幽地诉说着沉积千年的血与泪的故事。

正如作者孙才杰所说,“当一轮清月惨淡地映照在曾经响彻马蹄声和背夫歌的曲折山道上时,茶马古道的最后神韵也一起湮灭在现代文明的激情歌舞声中了。”

揭开尘封的历史,悠悠的茶香,哒哒的马蹄声,动情的背夫歌,温暖的锅庄文化,汉藏民族间血脉相融的动人故事,孙才杰在《藏茶坊》中用动人的笔触娓娓向我们道来。

2000多年前,茶祖吴理真种下7株茶树,雅安便开始了饮茶的历史。以“雨雾朦沫”而得名的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也确立了雅安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传说中的文成公主进藏路过雅安,将雅安的茶叶带到雪域高原开始,雅安就开启了对藏区供应茶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每年除了大雪封山的恶劣天气外,雅安每天向藏区行进的背夫至少500人以上。所以,雅安有了“中国藏茶之乡”的称谓。

藏族人民喜欢喝酥油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意味着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了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将茶叶作为维持藏族地区政治稳定团结的重要砝码。

茶马古道,这条曾经盘桓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生命通道,以马帮和背夫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将源源不断的茶叶从四川和云南靠人力送往广袤的雪域高原。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创造了独特的茶文化。他们用茶来交换西藏的马匹、药材和皮毛,和茶一起,作为这条道上交换的主要商品,茶马古道也因此而得名。

青衣江边的背夫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清晨就准备好了开始一次生命的远征。用竹篾将茶包裹好,手中拿着拐子,就开始上路了。幸运的人,便成了这条道上来来往往的老旅客;不幸的人,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返回。当背夫每次离开自己的亲人时,流露出的依恋和悲壮之情让人动容。“拐子打在石头颠,妹是哥的心尖尖,背茶背到头发白,哥哥此去定会还……”这首背夫歌唱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苍凉。真实的历史在作者笔下历历再现。

在这条生死未卜的路上,背夫们创造了一条超越现实的人文精神之路。在美丽壮观却又艰险异常的茶马古道上,能够激发出人超常的勇气、力量和忍耐。这是面对恶劣艰险的自然环境所做出的抗争,也是自我灵魂的一次超越和提升。在不屈的精神引领下,背夫用脚走出了通往世界屋脊的路,彰显出雅安先民的坚毅与神勇。

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湮没在了岁月的海洋中,曾经的古道已经成为现代人凭吊先祖,缅怀历史的古迹。当我们为这段远去的历史和文化寻找曾经的记忆的时候,这些铿锵的步伐在历史的回廊里发出空谷足音般的回响,声声叩击在我们的心上,涌起了为先祖的不屈和坚毅而泪流满面的冲动……(王婷)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肉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风庆鲁史镇的茶马史


从凤庆县动身,经小湾的新村,过青龙桥,上骡马萎坡,到金鸡村,就能够达到鲁史。一起半是柏油路半是烂泥路,波动得您在车里就像一个被不息拍挨的潮州牛肉丸,前后摆布高低不休地亲吻车壁车顶车座,一路上只闻声人肉拍打车壁的啪啪声。但幸亏沿路风光足以抵偿碰壁的疾苦。

当代文化忘记地

云南绿化很好,遍路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茶青的是老茶树,老绿的是烟树苗,翡色的是竹子前去鲁史的一路上都是如斯的风物,山道之九曲十八直的确媲好春名山车道,估量藤本拓海来到必定会脚痒。

固然历经了几轮大市振荡,不过普洱茶一直出有像人们预期那般一落千丈,茶气苦醇的它,犹如那些被韶光袒护的云北古镇,即使履历再多,也无益其来源根基。以是,此次我们就跟从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明节暨第届广州国际茶文明展览会组委会,深切到云南普洱现身地,重走茶马旧道,清查普洱出身之谜。第一站我离开的是鲁史古镇,早在上个世纪20年月鲁史古镇就有普洱茶庄,也被称为茶马古讲第一镇,至古还有昔时大马帮的饮马池取被马蹄踩凹下去的石块。

片状青石楼梯街

可是,现在鲁史仿佛已被人们所遗记,这是一个果路途而昌隆,却又因门路的变节而式微的古镇。不过做为旅者的我们应当感激它被古代文化的遗忘,由于它因而而连结了完好的汗青印记,不管是人文,照样修建。

偶然,汗青就像一个无意的年夜回环,起点战出发点重开在统一个寂寂无闻处,而进程的光辉不外成绩了心耳相传的饭后道资,只留下一痕痕似隐似隐的显赫印记正在光阴中集着微光,比方鲁史。明浑以去,鲁史人便以茶为生,并开设茶庄,持久处置茶叶商业,此刻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家死群降。

从鲁史阛阓的地点地往下看,即可以看见完全的鲁史古镇齐貌,黛色的瓦、飞翘的圆角,像是N条圆头鲤鱼散在一路。沿着少长的楼梯街下去,即可以去到镇的中间四圆街。

从千年之前,鲁史就是缅甸等西北亚小国背中国王晨纳贡时必经之路,是以而今鲁史另有个叫象足井的处所,听说就是昔时缅甸年夜象口渴之下踩出的泉火处。而到茶马旧道起头以后,鲁史就更是茂盛一时,商贾云散,乃至有了小上海的称呼。不外那统统,跟着50年前凤庆县公路的斥地而式微,由于那一条公路阔别了鲁史,今后,它就由进进凤庆的桥头堡,酿成了消失在偏僻山区的一隅。

以片状青石展就的楼梯街很陡,在有雾微雨时节更是滑溜溜的,一半是由于干,一半是由于它的滑腻。每块青石皆被磨得棱角全无,透明得以至可以映出人影,下面借时不时有小小如碗般的凹处,储满了雨水,反照着天光檐影。这些凸处,就是千百年来马帮驴马颠末时留下的蹄印。即便到目前,鲁史也到处可见卖马蹄铁、马鞍等驴马器具的铺子,人们照旧用驴马驮着货物悠悠地走在路上,一如他们的祖辈一样平常。

不外最妙的仍是山中时没有时腾起的白雾,一阵阵或下或低天沉笼在山顶山腰山谷处,跟着风跬步不离地在山上飘来移往,清楚得几近能够瞥见的雾气,似有没有数粗灵在此中曼舞。而车子就在其间脱来插来,时而面前黑茫茫一片,时而长远名顿开看到雾气缱绻在脚边。最都雅的照旧从无雾的山顶看上面有雾的山谷,只睹不竭蒸腾而起的白雾冒起、舒展,就像一个放谦了冒烟热水的年夜浴缸普通,叫人只念跳下去洗个利落索性澡。平地雾浓且多,易怪这里能出生避世界着名的普洱呢。

解密昆明九道茶


双十评选开展以来,昆明九道茶这一候选名片一直名列十大名片的海选提名前十名,不少读者有了疑问:什么是昆明九道茶?和大理三道茶相似吗?

昆明九道茶的定名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王树文讲述了昆明九道茶的来历据介绍,昆明九道茶并不是新生事物,其实是我国西南地区多年来常见的一种饮茶方式,通常是在家庭接待客人时使用的饮茶方式,因而又被称为迎客茶,这种茶艺的基本内涵就是温文尔雅,饮茶要经过品茶、温杯、投茶、冲泡、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喝茶9道程序。因其在昆明盛行,饮茶有9道程序而得名,和大理三道茶不是一个概念。

1989年,为参加北京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当时在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的王树文整理、编导了昆明九道茶茶艺表演,并定下这一名称。随后,该公司组建云茶苑民族茶饮表演队,表演内容除昆明九道茶外,还包括白族三道茶、撒尼人罐罐茶等民族茶艺。表演队一行17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与世界知名的日本千家茶道同台表演,获得成功,并从多个省区的茶艺表演队中脱颖而出,被中华茶人协会邀请,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进京献艺,为亚运会做义务表演。

当时,云茶苑在北京老舍茶馆等地进行表演,赢得了中外人士热烈赞赏。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学会北京分会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和感谢,央视等媒体都给予报道。1990年9月9日,《春城晚报》还发表了题为《香于九畹芳兰气》的报道。此后,云茶苑还前往日本、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表演。

王树文说,这些年来媒体对昆明九道茶的宣传不多,因此有不少读者不知道何为昆明九道茶。他认为不论昆明九道茶最后能否入选十大名片,这个评选过程都对我省茶文化进行了宣传和普及。

古茶道激发国人文化自觉


尘封了200多年的万里茶道,近几年来,伴随着各种纪念活动在人们的记忆中重现。

透过历史的云烟,万里茶道引发了茶路沿线城市的热切关注,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近年来,万里茶道沿线上出现创意迭出、形式多样的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引领着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继往开来,共同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链。

一大批民间学者和专家行动起来,思考着万里茶道的传承与升华;中蒙俄三国沿线城市形成共识,为万里茶道向联合国申遗,并联合签署了框架协议。内蒙古作家邓九刚的纪实之作《茶叶之路》,引起了学术界茶旅界的高度关注,中央台科教频道以《茶叶之路》为模本,在中、蒙、俄三个国家内的200多个沿线城市采风,拍摄制作90集电视专题片。

万里茶道蕴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化软实力。因为它的时空广阔,更具有地域的连贯性、人文的包容性、商道的传承性等特征。作为时代的符号,被唤醒的不仅是沉寂的古商道,其厚重的人文资源也被激活,中国茶叶承载的正能量,驱动着世界朝向共同繁荣的方向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