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社会 和谐人生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黑茶香荷 安化黑茶香 乌龙茶香

黑茶香荷。

茶是一种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民族秉性的产物,是凝结着华夏文明精髓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茶与养生有着密切联系,一可健体;二可养生;三可清心;四能修身养性;五能解毒。“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汤茶而解之”此为解毒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茶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茶在和谐社会陶冶情操中的独特功能。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是长幼有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现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好客的美德。“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以茶赠友表示情谊。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今天,我们整个国家正在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复兴。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充分发挥茶文化和谐社会的独特功效,积极培养民众爱茶、品茶、陶冶情操的优良素养,形成一种“茶香社会,和谐人生”的发展环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编推荐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铁观音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中的中庸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茶健康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茶道的社会功能之社会


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其功能远不止此。它的主要贡献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这是因为在所有饮料当中,茶的文化含量最高。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各种相关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亚文化体系,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就这一角度而言,它的社会、文化功能往往要超过它的物质功能。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之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驭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心),以茶可行道。”其中“散闷气”“驱腥气”“养生气”“除房气”“尝滋味”“养身体”诸项,是属于饮茶能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保健作为等方而的功能。而“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心)”“可行道”等项则是属于茶道范畴.也是茶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据此,可以将茶文化(茶道)的社会功能概括为“陶冶个人情操”“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三个方面:

1.协调人际关系:自古以来,客来敬茶.以茶敬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代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的诗句,宋代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和“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诗句.都是描写以茶待客的名句。其中尤以“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的口头语。在生活中.茶已成为友好、尊敬、和睦的象征。客来敬茶是以茶示礼;朋友相聚,品茶叙旧,可以增进友谊;向长辈敬茶,表示尊重之意;邻里纠纷,献上一杯茶.亦可化解矛盾.促进团结。中国茶道精神中所倡导的“和”“敬”“融”“理““伦”等,都是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友好睦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说明茶道精神确实对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2.陶冶个人情操:唐代裴坟在《茶述》一文中指出茶叶的功效是:“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宋徽宗赵信在《大观茶论》中也说:“至若茶之为物,搜贩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桌,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逞速之时可得而好尚矣。”都是认为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茶文化专家们在概括中国茶道精神时所倡导的“7f"“寂”“廉”“美”“静”“俭”“沽”“性”等,都是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饮茶就成为励志、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历代茶人都讲究茶叶本身的特性和内在的韵味,把深层的文化素质与人格熏陶作为修身之本。品茶在使人们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以对人产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积极作用,茶也因此被称作“灵魂之饮”。所以,茶文化是当今社会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理想载体。

3.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容易心理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叶被当今人们誉为“最文明的饮料”。茶文化是一种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紧绷的心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中国茶道精神中所提倡的“清”“廉”“俭”“洁”等具有平和、淡泊、雅致的精神内涵,会使人们的心情趋于淡泊宁朴,可以调节生活节奏,缓解心理压力。茶道精神中的“和”“敬”精神,提倡和诚处世、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所以普及茶文化,宣扬茶道精神,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茶文化专家们指出:中国茶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至陶冶悄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个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平凡实在、和诚处世、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和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茶道的社会功能。

香文化与慢慢从香气中感悟人生


慢、闲与静,是茶道与香道的共同要点。而在品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细腻感受都是相当重要的。当茶与香交融时,需要我们在身心宁静的状态细细品味才会有惊喜的发现。

自古以来,香道与茶道就是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兼容,而不统一。

品香与品茶,都有个鼻观的过程。

鼻观,是对香味的直接把握,准确嗅出香的甜味、凉味、苦味、清香、奶味等,为感知香味打好基础。

香品,宋人即有“清、甘、温、烈、媚”五品之标准,而茶品也一样有各种不同的香型,如花香、果香、木质香、陈香等,品茶“香、清、甘、活”的标准也早已广为人知。

香品与茶品对香韵也很有讲究。

当香品的香气饱满时,会直至喉部,所以会有喉韵的感受,继而扩散在胸腔,流荡在体内。

优质的茶品,也讲究“韵”这个字,如观音韵、高山韵、岩韵等等。

要想茶道和香道有感觉,最关键要够静。

在操作的过程中,能放下心中事,让身体得到放松,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慢慢从香气中感悟人生。

在一炉好香与一壶好茶营造的芳香世界中,当代人可充分感受到鼻孔的顺畅、咽喉的甘甜、身体的舒适、心灵的清净,体验一把香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之和谐“茶道”的历史


尽管探索“道”的历史、文化和一些哲理令人着迷,但是,数以千计的书籍却从没真正抓住过它的要领。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它运用于我们所喜爱的茶叶上。根据我个人对于“道”的理解和判读——我们行走在这条“道”上,都应形成各自对它的理解和判读——以及对于它与茶的关系的理解和判读,我认为重要的是,我应该反复强调“道”作为“道教”,并不真正和任何“教”有关系。对于我来说,以“道”来喝茶,只是关乎一切的心灵体验。不过,你们将很快会看到,它和远东的学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而且,即使对于那些没有具体体验的人来说,不管从茶中派生出何种见解,它的宁静与和谐就在那里。有一首古老的道家诗歌曾说,通往“道”的大门有三千六百扇,我们谁能说哪一种方法不是通向终极的“神秘而虚无的入口”呢?

我之所以简略地强调中国古代先哲们所抓住的“道”的一些背景,仅仅是因为它是茶的归宿。像许多神秘主义者那样,我相信真理的体验和它的表达是无法言传的;从每个时期、每个地方发现的诗歌、歌谣、经文、艺术和美学之中,人们试图去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不过,茶,这位所有草木中的女神,只有当我们将其种植在她所出生的花园当中,让她生长在源自她乡土的语言和思想当中之时,似乎她才能更能够像在家里那样自在。

然而,远比历史、哲学研究或先哲们及其观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以“道”泡茶的方式。我们有更迫切的问题,即:如何将如此多的真谛注入到我们的茶叶之中?如何在杯中发现自然的快乐和美?茶之“道”存在于何处?

当被问及“道”的时候,庄子和老子均表示,它是万物的一部分,可以在世间的尘埃和石头中找到,也可以在古老山脉中的树林里发现。由于终极真理既崇高又渺小,它跟随平凡生活的本身,就能够说明,那川流不息及平凡瞬间的专注,其实就是对整个生命之路的思考。无论是在喜庆时还是在痛苦时,我们并不愿意最自我的真实悄然而过,而是更希望,当“存在”从生活斟上的每一杯茶中溜过我们身边之时,我们能找到与其和谐共饮之道。

“道”总是关乎和谐,从生活中流淌的瞬间,到“道”自身的流动:茶道亦是如此。通过喝茶,我们学会倾听每一刻的变化,适应它,与它和谐共行,因为我们很快察觉到,那最美妙的一杯杯茶,是通过如此自然的方式而得到。我们了解到,茶的味道,不仅取决于茶叶的质量,甚至也取决于泡茶者的技巧。在技巧之外,我们领悟到心灵给茶汤带来的显著不同。

最好的茶具是彼此和谐的,最好的茶,从水、茶和冲泡的和谐中获得;最好的聚会,产生于主人和宾客与环境、茶、水和茶具之间的和谐。和谐的根本,是我们如何冲泡“道”,冲泡“真谛”,并将它们斟予他人。它同样也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因而,通过茶,我们找到一生的方向。茶、雨露、阳光、水和所有的茶具,都有一种原则和趋势,指引它们形成完美的一杯茶。而只有当人成为这个创造当中天然的一部分之时,一杯茶当中才能形成“理”,才能从中饮到“理”,才能让饮者与“道”的纹理协调一致。茶道大师是茶道中天然的一部分,正如雨露和阳光是树木生长的一部分一样。他并不是在巧手摆弄茶叶、水和器皿,而是成为体验之流的一部分,这一体验自“道”而及云端,自雨露而及树木,自茶叶而及茶汤,而饮之又通往并回归至“道”。

“茶道”最难以描述,最难以企及的,就是“道”,而不是“茶”。因此本章比其它章节更为重要。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茶的历史、种植、生产和制作。这些领域的专家们,会嘲笑把茶作为精神生活中重点和核心的想法,而它对于我,则意味着内心在沉静与爱中生活。

茶对于他们只是一种商品,一种爱好,或是一种消遣。也许有人会感到好笑,居然想在如此小小的茶杯中寻求如此的奥妙。道只不过就是道而已。老子常说,如果有人发出的议论,即便是接近“道”的真谛,思想庸俗的人们也会嘲笑它,因此庄子这样的醒悟之士便装腔作势并显出愚相。

以泡茶打比方,或以智慧“言辞”来说,如果一人质朴地发自内心地交谈或者泡茶,其余具备眼光和智慧来观察和聆听的人,将会被吸引到“茶聚”中来喝一杯,而没用心聆听的人将会喜欢其它没那么精致和安静的茶桌——或许是社区里乱糟糟的茶馆中喧闹的茶桌。进而言之,即使世俗的饮茶者,也能时而不时体验到和谐,令他们无论对于“道”的观念如何,也会和它不期而遇。对于如今的喝茶之人,茶,正如几千年来一样,它能够,而且也确实成为一种“道”,不管他们是否这样称之。

尽管茶作为鲜活的“道”的一面,非常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但我认为,在尝试的过程中,在它所注入的杯中,在对于茶的和睦而静谧的共同理解的情谊中,我们会找到启示。

茶道可以在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寻到踪迹。当宾客登门之时,斟上一杯茶,则交谈更为平和。茶文化于是成为朋友间交流的桥梁,并以这种方式得到传递。以后,通过每天喝好茶的习惯,人们会找到淳朴和宁静。

茶不仅给人宁静,而且它的深刻性是深远的,给人带来喜悦和感悟、沉思与冥想。没有这样的内省,就没有完整的生活。如我们之前所讨论到的,现代世界有那么多的问题,直接原因是人类忽略了和大自然的沟通。而这种沟通,只能是当所有外在的刺激因素都被排除,内心获得宁静之后才能够进行的。拥有宁静平和与智慧的健康生活,并不是虚构的古代故事,也不是那些泛黄的卷轴画中垂暮的美丽。即使是在今天,人们仍能够与“道”和睦相处。

茶道,并不是由一群啜饮间念着咒语的严肃而古怪的饮茶者,在光线暗淡的殿堂中举行的阴沉沉的宗教仪式。茶没有祭礼。我所知道的“茶士”,是在喝茶中找到彼此分享他们内心宁静的方式,或者放松自我,让我们互相间自由而开放。

以“道”来喝茶,就是放开一切的“物质”,成为真正的自我,呈现自己的真性情。而那“原有的性情”就是道,就是与自然本身的和谐,它有助于我们找到在现代世界中久已迷失的“人与自然”的沟通。

无论我们的本质在那一刻是高兴、快活而幽默,还是哀愁、沉思而超脱——不管在我们冷静的内心发现的是哪种情绪,它都将是正确的,是我们的“真正面目”。不论我们在与“道”和谐相处时表露出哪一方面,茶都将与我们同在。我曾有过快乐而社交性的美妙喝茶体验,充满了难忘的欢声笑语和亲密关系,也曾有与茶深沉而安静地独处之时,让它将我带入自己的内心,放飞自己的思绪和感觉。

虽然关于“道”和茶有那么多词汇,但我所知的茶道却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即使是我试图这样做,也无法做到。然而,我会默默与你分享一杯茶,于是你也许就会明白,也许不会明白。我想,我自己和别人对于茶叶的理解出自许多因素:敏感性、与身体感受的联系、安静的性格、对于美好而自然事物的崇敬,也许甚至是对简单的爱、生活中平凡的快乐(或许甚至是某种疯狂)。不管它是什么,都比不上当茶第一次和一个人悄声低语的时候,人们脸上所显露的微笑。而它的语言却并非听得见的话语,也无法在这里写下来。人们须得用身体和灵魂来倾听它,感觉它。

于是,宁静、圆满、时间和自我的超然一体——一切我所提及的改变人生之物——便迷失在此时此刻,“道”匆匆而过。我无以言表……不管多么诗意的语言,都无法捕捉与茶相处的感受。

不过,我想我依然能够捕捉到一种将我引至这些理解的感觉,每日与茶为伴的感觉。这本书不会,也不能够,代替任何一杯茶,但它会驱使你找到那一杯茶。如果你已经找到茶道所给予的宁静、自若、敏锐,那么,本书就是对这种体验的验证。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人生在世很短暂,正如一杯清茶,少年时如刚沏新茶,热情似火,活力四射,香气宜人;中年时正如第二杯茶,温暖爽口,回味悠长,欲言又止;晚年时恰如冲泡了数次的茶,有清香、有余味,却少了初泡时的火热、二泡时的香郁,只能当做一种回想。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很多时候你错过了的光阴,不会重来。但是,无论任何年龄、阶段,也无论学识、处境,一旦觉醒、把握,你的人生必会如茶般飘香。

有人喜茶,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滋味,苦、涩、香杂味纷呈,总有一味适合你;有人厌茶,却喜附庸风雅,每每端着苦咖啡津津乐道,忍着窘态强装享受,其实是浪费资源,并不懂其中的乐趣。

在清茶中开始一天的生活,梳理昨日的思绪,继续经营和打点日常的工作,不失为一种快乐和心情。也许不在其中,就不知其味,不懂面对,就不知珍惜。往往看似简单的生活,早已司空见惯,而忽视了每一天的平淡中其实蕴含着不同的精彩瞬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