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潮汕工夫茶道思想之核心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潮汕乌龙茶 成都红茶之翼

【www.cy316.com - 关于茶道】

潮汕工夫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曰:是“和”。一个“和”字,涵盖万事万物。

“和”是中和:这个哲学、美学范畴,原来滋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土壤,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融合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有了“和”,相互矛盾对立的事象便能在相成、相济的关系中化为和谐整体。《周易·乾》有“保合大和”的记载,可作明证。《周易》用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和的独特形式,建构起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这是儒家世界观正式形成的标志。“保合大和”意指阴阳会合,保合大和元气,普利万物;此为天之正道。首先是天能“保合大和”,接着便是天地相和、天人相和。换句话说,“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由此可知,“和”具有多重的结构,它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是以《左传》有“心平德和”之说。

“和”的内涵是丰富的。这里并无将它作无限延展的打算,但也切忌将它简单化了。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之“和”,主要包括着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取《尚书》恭敬、和善的本义)、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熙、和霁、和售(公平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

我们务须注意到,“和”的思想,儒家并未获得专利权。佛家提示人们要修习“中道妙理”。《杂阿含经·卷九》引佛佗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这便是和。《老子·四十二章》谈到“冲气以为和”;《庄子·山木》也说:“以和为量”。这些都是对于“和”之思想表述。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是不是说,三家之间就没有差别了?当然不是。儒家重礼义引控之和。《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主张要实现“和”(尤其是体现中庸哲学的中和),必须用礼义加以引控。道家却倡导纯任自然之和,反对人为的规范。《庄子·大宗师》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便是绝妙的诠解。

“以和为量”同样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原则。佛家推行的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儒家之和,旨在执中,盛赞“天地之大德日生”,体现中和之美;道家之和,旨在守中,崇尚“重人贵生”,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佛家之和,旨在空中,发愿普渡众生,体现规范之美。三家尽管教义有别,然而却都统一在和的旗帜下为人类之生命、生活、养生、保生发挥其有益作用。潮汕工夫之“和”,正涵白之和的精义,是对《周易·乾·文言》“以美利天下”的一种意义深远之践履。俗语云:“客来茶当酒”,笔者曾以此为上联,并自撰下联云:“神定道即心”。这里的“道”,非单指道家之道,而是“三教合一”之道,本意就是为了揭示中国(潮汕)工夫“和”内涵之核心意义。

以揭示出“和”的深刻意蕴后,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潮汕工夫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综观茶事发展与七义,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茶艺”、“茶德”、“茶礼”,突出了人在与自然物的会合中修养情性,以便更好地去契合天道。“茶理”、“茶情”强调对立事物的相济兼容,以形成和乐境界。“茶导引”则更为直接地催发了天人沟通的道义追求。“茶学说”显扬。

潮汕工夫并蓄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的根本标志之一。

Cy316.com延伸阅读

工夫茶道


工夫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一是“玉书碨”,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碨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碨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斟茶时要“低斟”就是用壶嘴贴着盅面斟茶,这样可以避免发出声响,也不会使茶汤泛起泡沫。注到最后一点一滴时,还要转着往四个小盅内滴茶(当地人认为这是茶之精华所在)。此举,传统上称为“韩信点兵”工夫茶茶壶小,壶把更小,所以提壶斟茶,须用大拇指和中指夹住壶把,食指则轻轻按住壶盖。等到“韩信点兵”时,食指又把壶盖轻轻推开一点,这样茶汤就可以滴干净了。饮完一轮再饮下一轮时,要用滚水烫杯净杯,这也有一定的规矩与技巧。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茶入杯后,不能马上就喝,按工夫茶的规矩,应先举杯,置于鼻端,闻一下扑鼻而来的浓郁的香味,然后才啜茶入口,让茶汤在口中慢慢回旋,辨其真味。为此,近年来港台一带的工夫茶更配以径小壁深的闻香杯,以助细赏茶香。此时,口鼻生香,喉吻生经,周身舒坦。饮工夫茶,重在细细品尝。工夫茶可谓是中国一种古风犹寸的。

潮汕工夫茶通俗谈


潮汕工夫茶不但品茶工夫独树一帜的,而且因历史悠久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习俗,在潮汕各市县中品茶的礼俗大同小异。潮汕人请人喝茶时按照工夫茶的规矩,主人必须自己亲自冲茶,茶要酽像酱油一样,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所以喝茶间,如遇又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否则认为“慢客”,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请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后幼”,此外,还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历排辈,按步就方外,还得先敬客人和来宾,然后向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潮语“柜”与“县”同音,冲茶者,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才可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叫“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时,喝茶的人则要顺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最后一个人才能端中间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旁边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客人的不尊重,这就有失礼仪了。如若人多杯少,则你喝一杯以后,就要谦让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谓“谦谦君子饮者风”了。客人喝茶时,不能用杯脚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轻放不出声,否则被视为不尊重主人,是“强宾压主”有意挑衅。

在举杯前,主客都要做一谦让手势,喊一个“食”字(潮语“食”通“饮”)或连喊“食食”、“食食”。有句潮汕俗语“隔壁戽菜羹”就是源于此,说的是以前,潮汕农村聚友喝工夫茶之风尚未普及,某地甲乙两农户,家住一墙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来,但又互不服气。甲经常请亲友饮工夫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哇!”的叫攘声和瓷器的碰击声,不时传到隔壁,夜半不休。乙户眼红地对老婆说:“隔壁家人并不比俺富,为什么有那么多酒菜请人?”他老婆说:“可能只是戽食(搞吃)菜羹而已。”次日,乙户便煮了一大堆番薯和青菜请大家来吃,但客人一下子吃饱了,而隔壁的杯罐声、请食声仍不绝于耳,响彻深夜。乙妻叹服说:“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呀!”因此便有了“隔壁戽菜羹”这句俗语流传至今,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也盲目跟着做而出丑的人。

工夫茶讲究色香味,而为了突出其“香”,品工夫茶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趁热,斟好即喝,因此,潮汕有“君子端(潮语读康5),拼命啜(潮语读鲁4)”的俗语,即端茶杯因汤热必须平稳,饮茶时需趁热闻香,只好拼命啜,不怕烫了,因为茶汤温度一降则精华易散,由此也衍生了另外一句“饮茶无三请(也称‘食茶无三声’)”或“饮茶无三拖(潮语读钗)”的潮汕俗语。指的是饮工夫茶要趁热,斟好即喝。传说有个傻女婿到岳家做客,家里人吩咐他“茶无三拖”即不能三次推辞,一定要饮下,否则是很不礼貌的。傻女婿谨记在心,对每杯茶总是推辞了两次就灌落喉咙,可以说是“杯杯落”、岳家的人以为其茶瘾过大,便一泡一泡的冲给他喝。他暗暗叫苦不迭,一见火炉上的开水锅的水开了,就低声叹气说:“呀咦呵,水又滚了。”结果闹了大笑话。这虽然是笑话,但如果饮茶已三请,必然需过一段时间,茶汤也就已不热了。因此,冲茶者会把杯中的已凉的茶倒掉,重新泡新的。但必须顺便指出的是,工夫茶由于过分讲究“香”,使茶汤过热,有容易烫伤身体的毛病。因此有医学家建议此习俗还是改改为好。

“喝茶皱眉,表示嫌弃”,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暗下逐客令”,潮人虽然热情好客,每以茶待客,但是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过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等,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而抽身告辞,否则会自讨没趣。反之,如果是主人平时待客,茶汤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其意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因此还引申出另一句潮汕俗语“某人无茶色”,指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潮汕这些古朴的品茶风俗,了解一点,可免在一些场合失礼或闹出笑话。不过,潮汕人对外地的客人是不会计较这些礼俗的。(黄少波)

潮汕工夫茶茶艺冲泡步骤


潮汕工夫茶茶艺冲泡步骤详解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汤、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 " 太极起势 " ,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汤”、“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斟”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 C 也。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话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茶,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 " 姿态美妙 " 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 " 高冲低斟 " 的 " 低 " 。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洒茶既毕,乘热而饮,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 " 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 " 神明变幻,功夫茶之三昧于此尽得矣。

潮州工夫茶茶道


中国茶道之潮州工夫茶

据悉,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咀,来试湖山处女泉。(近代•丘逢甲《潮州春思》其六)

瀹(yuè),煮;鹪咀,茶叶名;处女泉,出自潮州西湖。诗中所绘是潮州人延续了数百年,至今仍常见的生活场景——烹茶,人称“工夫茶”。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是为了解渴,还要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之集大成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工夫茶的茶具是“一式多件”,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12件,讲究产地、出品。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小浅齐老”;茶杯则要“小浅薄白”。工夫茶之工夫,全在茶之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用茶壶盖刮去;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

筛茶——讲究“低筛”,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必须循环筛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潮州功夫茶就是这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