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宫词》饮茶茶诗描述赏析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白茶诗茶词 红茶茶汤的品饮方法 描述茶叶

白茶诗茶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花蕊夫人《宫词》饮茶茶诗描述赏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花蕊夫人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为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赐号花蕊夫人。昶降宋后,被掳入宋宫,为太祖所宠。

【宫 词】

白藤花限白银花,阁子门当寝殿斜。

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详解】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1号墓(公元前160年)和3号墓(公元前165年)中,均发现随葬物中有茶箱及敬茶仕女帛画,表明了西汉皇族烹煮饮茶的情况。《赵飞燕别传》中记载:“适吾梦中见帝(西汉成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唐王建《宫中词一百首》中,也有“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的描述。这一切都表明,饮茶是一种权贵的象征。至唐代,饮茶因适应宫廷统治需要而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唐代宗开始(公元762年),为满足宫廷对名茶的需要,建立了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贡茶制,并责成专门官吏督选贡茶入贡事宜。故花蕊夫人此诗中,有“每来随驾使煎茶”的描述。

茶经网扩展阅读

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描述了茶诗赏析


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任吴为秘书郎,仕南唐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归宋为散骑常侍。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

才教鹰嘴拆,未放雪花妍。

荷杖青林下,携筐旭景前。

孕灵资雨露,钟秀自山川。

碾后香弥远,烹来色更鲜。

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迁。

力藉流黄暖,形模紫笋圆。

正当钻柳火,遥想涌金泉。

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

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

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

竹孤空冉冉,荷弱谩田田。

解渴消残酒,清神感夜眠。

十浆何足馈,百榼尽堪捐。

采撷唯忧晚,营求不计钱。

任公因焙显,陆氏有经传。

爱甚真成癖,尝多合得仙。

亭台虚静处,风月艳阳天。

自可临泉石,何妨杂管弦。

东山似蒙顶,愿得从诸贤。

【详解】

此诗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茶的生长、采摘、制作、煎茶用水、烹煎方法、饮茶用具、茶的功效、饮茶的感受以及茶文化的简史,是茶诗中的优美篇章。

白居易《琴茶》茶诗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先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为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

琴 茶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详解】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自谓:“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并作《北窗三友》诗云:“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唯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而在此诗中,茶与琴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他对茶的嗜好与喜爱。

“茶中故旧是蒙山”,四川名山县蒙山有五峰,状如莲花,最高名上清峰。其地适宜栽茶,相传在西汉末年开始种茶。唐朝时,蒙顶茶已作为贡茶,时称“蒙顶石花”,被列为当时14种贡茶之首品。蒙顶茶形态优美,香味俱佳,作为贡茶,历唐、宋、元、明,直至清代,长达一千余年,经久不衰。因此,有一脍炙人口的名联云:“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黎阳王有专咏《蒙山白云岩茶》诗:“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皎然《饮茶歌送郑容》古诗全诗赏析


饮茶歌送郑容(皎然 唐诗)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皎然,中国唐代僧人、诗人。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卞山(今浙江长兴)人。自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幼负异才,生性与佛道相合,早年即倾心佛理,成年后就削发为僧。从灵隐寺戒坛守直律师受戒,于毗尼道,尤所留心。后又“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及中年,又专意于禅,“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曾与灵彻、陆羽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为莫逆之交。皎然出家后,始终不忘吟诗。赞宁《高僧传》称赞他“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皎然常以诗会友,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学者如于、颜真卿、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等,都过从甚密。湖州刺史颜真卿于郡斋集文士撰《韵海镜源》,也曾邀请皎然参加。著作有《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今不见传,另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等传世。

范仲淹《斗茶歌》茶诗佳作赏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副使,参知政事。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详解】

范喜饮茶,友人章岷送来一首茶歌,他欣然命笔,和诗一首,题为《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世称《斗茶歌》,即上面此诗。该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建溪奇茗冠天下的由来,揭示了斗茶的起因和斗茶时大家如何在煮茶用水的选择及茶味、茶香争奇斗美的情景,还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茶的奇妙功效。

这首《斗茶歌》在历史上有很高的评价,如《诗林广记》引《艺苑雌黄》说:“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两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

北宋大书法家蔡襄,对茶钟爱有加,并撰有一部《茶录》,对茶研究得颇为深入。蔡和范是好友。据说,此诗中有两句,开始范是这样写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蔡看后十分认真地对范解释说,茶以白色为上品,冲泡后以青白色为最。且诗中“绿”与“翠”两字意思重复,是否将“绿”字改为“玉”字,将“翠”字改为“雪”字(一说改为“素”字)。范采纳了蔡的意见,这一改动极其符合茶的实际情况,一时传为佳话。

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用以评比茶叶质量的一个词汇,有如现在的评比活动。蔡襄《茶录》中谈斗茶,先斗色,再斗汤。宋代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饮用时,需先碾成粉末,用沸水点注,并用竹箸搅和调理,茶汤上即浮起一层沫,以白沫为胜。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苏轼《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诗云:“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都是讲这种茶汤白沫。

诗中所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武夷茶,是产于武夷山(今福建崇安县境内)一带茶叶的总称。《梅花草堂笔谈》载:“武夷诸峰,皆拔立不摄,多产茶。”由于产茶地的不同,所产茶亦有差异,“接笋峰上,大黄次之,幔亭又次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陆羽《茶经》中所认为的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生烂石”间,故又统称武夷岩茶。武夷山岩多,可谓岩岩有茶,茶树即生长在岩缝中,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武夷茶历史悠久,但较北苑茶为晚。据《闵小记》载,在宋代以前,人们提到建州贡茶时,但知有北苑茶,不知有武夷茶。“至元代设茶场于武夷后,遂与北苑并称”。至明代,情况已有根本改变,“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自此以后,武夷茶作为贡茶经久不绝,而且“不胫而行销四方”。此诗作于武夷茶尚未享有盛名之前,可见范仲淹有独到的眼光,是品茶的高手。武夷茶是我国青茶类中的主要代表,采制独特,要求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色泽光润,叶背起蛙状。颜色青翠、砂绿、密黄,叶底叶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呈浅绿色。制法分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扇簸、摊凉、拣剔、复焙、炖烘十三道工序,极为讲究,故《归田琐记》曾云:“武夷焙茶法,实甲天下。”品饮武夷名茶,香气馥郁,滋味浓醇,鲜滑回甘,具特殊的“岩韵”。

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描绘了友人寄茶茶诗赏析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又称石室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宋代画家,皇祐进士,历官集贤校理,邛州、洋州、湖州等知州,有《丹渊集》。

【谢人寄蒙顶新茶】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疑入骨,羽翼要腾身。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详解】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寄赠的蒙顶茶品质优异,清香异常,特别珍贵。因为此茶生于高山之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芽也比其他茶早。采自初暖新春,茶芽幼嫩,再加以精工焙制(“漫烘”、“重碾”),使人爱不释手。品饮此茶后,神清气爽。最后两句则不客气地说,我像玉川子卢仝那样渴望饮茶,你有好茶还请经常给我寄来吧。

唐代茶诗 杜甫《夜宴左氏庄》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10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又号少陵野老。因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夜宴左氏庄》 杜甫 全唐诗卷 卷224

风林纤月落,夜露净琴张。

暗水流化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煎茗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赏析:杜甫是长安人,举进士不第后漫游各地,晚年移家成都,但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陕西长安、凤翔、华州工作或赋闲,死后葬于陕西樊川。《咸宁县志》卷12记载:“在樊川有杜子美祠,屏少陵,眺神禾,左华严,右勋荫。” 少陵、神禾、华严、勋荫是小地名,在长安所辖万年县城西南。杜甫一生大写酒诗,茶诗仅有二首,《夜宴左氏庄》乃其一。这首诗系杜甫晚年定居成都的作品,作于成都浣花草堂。从诗中看,诗人还是颇为知茶的。一个春天的夜晚,繁星满天,春风徐徐,树林、小径、落花、流水伴着优雅的琴声,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诗人一边翻书,一边煎茶;书翻了又翻,香茗喝了一杯又一杯。诗人一生嗜酒,移居成都后大概要入乡随俗,确已得品茗之趣,酒徒成了茶人。

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


想了解《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知识吗,丰富的《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内容等你来看!

有朋自远方来,席地而坐,斟几杯茶,一边品饮,一边谈天,是古来就有的情趣。这种因客人而兴起的优良传统,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昆明最为常见。下面就一起来赏析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吧。

昆明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此。“九道茶”的程序分别为:评查、净具、投茶、冲泡、沦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品茶。详细步骤如下:

1.评茶

首先将普洱茶放在小盘中,请宾客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并对大家做简单介绍,以增加宾客的品茶乐趣。

2.净具

九道茶最好选用紫砂茶具,茶壶、茶杯、茶盘最好配套。冲洗茶具的时候最好选择开水,这样不但可以清洁茶具,还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有利于让茶汁浸出。

3.投茶

投茶就是将茶叶投入壶中,这个过程一般看壶的大小而决定,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茶叶投入壶中,等待冲泡。

4.冲泡

冲泡应取用滚烫的开水。要注意这个过程一定要迅速,同时让冲入的水在茶壶中保持3至4分满。

5.沦茶

冲泡之后,需要立即加上盖子,稍稍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6.匀茶

打开盖子,再向壶内冲入开水,直到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7.斟茶

将壶中的茶汤,分别斟入紧密排列的茶杯下中,大概倒8分满即可。斟茶的顺序从一面到另面,来回斟注,使各个茶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

8.敬茶

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根据一定的礼节依次敬茶示礼。

9.品茶

宾客在品茶的过程中,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随后将茶汤慢慢送入口中,细细品味,感受茶的独特韵味,以享饮茶之乐。茶过几巡,热情好客的昆明人总会讲一些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云南的湖光山色、秀美风景,让每一个来到昆明的游客都无比惬意。

这便是历史悠久的昆明九道茶,是将整个茶乡的美与主人的情谊尽显无疑的茶文化传承。

本文《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诗张籍作品《赠姚合少府》赏析


张 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苏州)。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官秘书郎、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博士,仕终国子司业。《唐才子传》卷5云:“初至长安,谒韩愈,一会如平生欢,才名相许,论心结契。愈力荐为国子博士。然性狷直,多所责讽于愈,愈亦不忌之。时朝野名士皆与游,如王建、贾岛、于鹄、孟郊诸公集中,多所赠茶,情爱深厚。皆别家千里,游宦四方,瘦马赢童,青衫乌帽,故每邂逅于风尘,必多殷勤之恩,衔杯命素,又况于同志者乎!声调相似,况味颇同。”擅为乐府古风。有《张司业集》。

《赠姚合少府》全唐诗卷384

病来辞赤县,案上有丹经。

为客烧茶灶,教儿扫竹亭。

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

阙下今遗逸,谁瞻隐士星。

赏析:“赤县”本指中国,所谓“赤县神州”,但此处指唐长安直辖的长安、万年两县。姚合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及第,先后任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一度因病赋闲,陶醉于诗、酒、茶加上炼丹,这大概是隐士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长安大多数文人雅士乐意选择的优雅而精致的生活方式。作者并不欣赏隐居生活,认为不为国家效力,既是朝廷用人的缺憾,也是文化人的自我埋没。诗中还包含着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重登仕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