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合《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描绘茶茶诗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小青柑入什么红茶茶叶 绿茶山楂水 沙溪白茶

小青柑入什么红茶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姚合《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描绘茶茶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姚合《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描绘茶茶诗”相关知识!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姚合cY316.CoM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释义】

毗(pí)陵,古郡名,即今江苏常州市。

罨(yǎn)溪,指茶山下的罨画溪。

茶山,指唐代贡茶——常州阳羡茶的产地,江苏宜兴县(唐时宜兴属常州)东南35里的茶山,后称唐贡山。

【详解】

这首诗既描绘了茶山的美好景色,也描写了茶叶的美好属性,还反映了茶的醒酒功效,表明了诗人对茶的爱好。项斯,字子迁,江东人。会昌四年进士。官丹徒县尉。据《唐诗纪事》载:项斯“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且又善于发掘人才,奖掖后进,他对项斯极为赏识,赠诗云:“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项斯因此“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诗张籍作品《赠姚合少府》赏析


张 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苏州)。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官秘书郎、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博士,仕终国子司业。《唐才子传》卷5云:“初至长安,谒韩愈,一会如平生欢,才名相许,论心结契。愈力荐为国子博士。然性狷直,多所责讽于愈,愈亦不忌之。时朝野名士皆与游,如王建、贾岛、于鹄、孟郊诸公集中,多所赠茶,情爱深厚。皆别家千里,游宦四方,瘦马赢童,青衫乌帽,故每邂逅于风尘,必多殷勤之恩,衔杯命素,又况于同志者乎!声调相似,况味颇同。”擅为乐府古风。有《张司业集》。

《赠姚合少府》全唐诗卷384

病来辞赤县,案上有丹经。

为客烧茶灶,教儿扫竹亭。

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

阙下今遗逸,谁瞻隐士星。

赏析:“赤县”本指中国,所谓“赤县神州”,但此处指唐长安直辖的长安、万年两县。姚合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及第,先后任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一度因病赋闲,陶醉于诗、酒、茶加上炼丹,这大概是隐士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长安大多数文人雅士乐意选择的优雅而精致的生活方式。作者并不欣赏隐居生活,认为不为国家效力,既是朝廷用人的缺憾,也是文化人的自我埋没。诗中还包含着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重登仕途。

茶可入诗,雅致生活


“喝茶当于瓦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个温暖的字。茶是中国人开始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虽然柴米油盐酱醋也代表人间烟火,但俗,不像茶可以入诗,让人品出许多雅趣和情致。中国人对茶的感情成了一种情结,因而对茶的认识亦在代代传承中完成。

古今以来,以茶会友、以茶待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古人杜爵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今人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大诗人郭沫若更有“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的精巧描述。是的,爱国诗人屈原地下若有知,该不会再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了。

茶清和怡人,具有君子之风。尤其文人雅士,爱之有加。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饮茶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习俗。《三国志》上讲,韦参加孙皓的宴会,因不善饮酒,便代之以“荼荈”。《世说新语》云,任育长到王导家做客,因不识便问喝的是“荼”还是“茗”,被传为笑柄。关于“荼荈”之说,始见于西汉初年的《尔雅》,当时称作“槚”。“槚”树小似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早采的叫“荼”,晚采的叫“茗”,或叫“荈”。到唐代陆羽着《茶经》时,才把“荼”字改写成“茶”。自此,一直延用至今。

在诗中较早提到茶的,是魏晋人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饬”,生动地描述心急饮茶,对着炉子吹火烧水的情态。直至唐宋以来,许多著名诗人词家遄兴挥毫,留下一些咏茶的佳篇。其中,有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葺。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彻骨烦襟开”,把采茶、焙茶、烹煎、品饮的情景写得维妙维肖,大有清香扑人之感。

唐卢仝在《七碗茶诗》里更是把喝茶的诗情描述寄托在茶中:“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苏东坡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八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则深情地抒写了因时遭贬谪际遇,只饮“三碗”好茶便肠枯难以承受的悲郁心怀。两诗均形象动人,栩栩如生。把饮茶、品茶看作是文人雅士高雅的行为,讲究“脱俗”。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茶诗作品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释义】

茶山境会,当时湖州和常州官府专门在紫笋茶产地顾渚山(位于长兴县西北45公里处太湖西岸)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

“紫笋齐尝各斗新”,紫笋即顾渚紫笋茶。斗新,每年产新茶时,唐宋时士大夫盛行斗茶之风,即斗新。斗茶、斗新就是比试茶汤质量。斗茶有五要素:一为茶叶,须肥嫩茶芽;二为器具,或陶或瓷,以白瓷小盏为佳;三为煮茶用水,注重“长泉”、“活泉”之水;四为煮茶用火,讲究炭炉文火;五为茶叶注入沸水时的比例与操作手法。《茶录》:“钞茶一钱七,先注少量沸汤,尔后调气极匀,之后边添水边搅拌茶汤,上盏四分则止。”茶冲泡后,以茶面颜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倘茶面以上盏壁内有水痕则为负。而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地方斗茶,两盏茶同时注水,停止注水后,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以盏内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因此他们较胜负的说法为“相去一水两水”,即水痕先退下一分或两分即可定胜负。

【详解】

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骑马时摔伤腰,卧病在床,饮蒲黄药酒。听说两位朋友在常州、湖州交界处的茶山(即顾渚山)饮酒品茗,十分羡慕,于是写了此诗寄给他们。

蜀茶入诗 芳茶冠六清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瓦炉独试雾中茶”“素馨茉莉荐香尘”“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蜀中名茶香绕千载,历代诗人吟诵蜀茶的诗句,也与茶香一样流芳千古。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事诗句,出现在西晋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中。

关于张载,史料有如下记载:“字孟阳,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境)人,与弟张协、张亢三人,皆有才藻,时人称为‘三张’。西晋太康中为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迁乐安相、弘农太守。八王之乱时,长沙王司马义请为记室督,又拜中书侍郎。张载见世道方乱,无复仕进之意,遂称疾告归,卒于家。”“张载博学有文章,少时曾以《剑阁铭》一文见誉当世,益州刺史表上其文,晋武帝司马炎悦之,遣使镌刻于剑阁山岩。”

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初夏,张载从洛阳出发,行程五千余里,去探望在成都任职的父亲。到了成都之后,张载凭借父亲提供的方便条件,对蜀地的山川、历史、人物、风情作了深入的考察和了解,从而使他对于这个“天府之国”具备了极广博的知识。后来左思写《三都赋》,曾特地造访张载,问以岷邛之事。《登成都白菟楼》就是张载此次成都之行的作品。“白菟楼”,又称“张仪楼”、“百尺楼”,位于成都西南角,为秦时张仪所建,至唐犹存。诗人先以登楼所见为序,多方摄取,连缀成六组镜头:城楼雄伟而壮丽;物产丰富而恒余;街道人多而华美;人才辈出而伟杰;商贾富有而奢侈;土产特出而奇珍。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咏茶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即《周礼》所谓的“六饮”,是供天子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医、酏。水即饮用水;浆:有醋味的酒;醴:甜酒;凉:薄酒;医:醴和酏混合的饮料;酏:薄粥。溢味:茶的美味四溢。九区即九州,《书禹贡》把当时的全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用“九州”泛指全中国。诗人认为茶为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芬芳的茶茗冠盖水、浆、醴、醇、医、酏六种饮料,漫溢的香味流播九州。

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雄辩地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节录了该诗的下半部分,用以说明巴蜀茶饮流播于九州的情景。

附:《登成都白菟楼》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袁高《茶山诗》释义详解


袁高字公颐,唐宪宗时官礼部尚书。

【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释义】

顾渚紫笋茶,又名湖州紫笋,产于浙江湖州顾渚山区。因其嫩芽未展时,形似笋,色近紫,故名。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与江苏宜兴(古名阳羡、义兴)二境之间,两地均产茶,自唐代两地之茶均被列为贡茶,但这两种茶长期被人混淆。《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生于湖州长兴顾渚山中谓顾渚紫笋,生于常州义兴(今宜兴)君山悬脚岭北峰下者,即所谓阳羡茶。在唐代,顾渚紫笋之名盛于阳羡茶,故陆君山悬脚岭北峰下者,即所谓阳羡茶。在唐代,顾渚紫笋之名盛于阳羡茶,故陆羽《茶经》上说:“浙西茶,以湖州为上,常州次之。”“紫笋”说亦源出《茶经》:“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说明其品质优于常。该茶作为贡茶,自唐代宗广德年间(763年前后),至明洪武八年(1375)被“革罢”止,前后长达六百余年。据《元和郡县志》载:“唐贞元以后,每岁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详解】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袁任湖州刺史,为朝廷督造紫笋贡茶,亲临顾渚,目睹茶农们辍农停桑,日夜赶制贡茶,劳民伤神、惨不忍睹的景象,遂写下这首《茶山诗》(又名《焙贡顾渚茶》)。全诗尖锐地指出贡茶给万民带来的困苦,对役工艰辛劳作表示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为一己享受,不顾人民痛苦的情形,表示了极大的忧愤。

苏轼《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茶诗欣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时,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立,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元祐初,迁中书舍人,寻除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哲宗绍圣后贬惠州(广东)、儋州(海南)。卒谥文忠。博通经史,工诗文、书画。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柔靡之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著有《东坡集》。

苏轼 《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释①曹辅:字子方,泰州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以太仆寺丞权发福建路转运判官。擅诗词,有遗作收于《东坡后六客词》。壑源,在福建建溪,产贡茶。②玉川子:玉川,井名。在河南济源县泷水北,一名玉泉。唐代卢仝曾汲井泉煎茶,因自号玉川子。后世诗文中常以“玉川”代指茶。

苏轼《寄周安孺茶》茶作品茶诗赏析


【寄周安孺茶】

苏轼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团凤与葵花,碔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闻道早春时,携籝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诧中泠,次乃康王谷。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尚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旂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释义】

姬旦,即周公。

《桐君录》,指《桐君药录》,其中讲到“巴东有真香茗茶”。

常,指常衮,唐建州刺史造研膏茶。

李,即李德裕(虎前)。

鹿门佳士,指皮日休。

天随翁,指陆龟蒙。

叶家白,建茶名。

中山醁,名酒。

中泠,指扬子江中泠水。

康王谷,指康王谷家水。

【详解】

此诗虽长,但句句不离茶,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咏茶诗。诗的开篇,就是一部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简明历史,讲述了从周公姬旦所著《尔雅》,即有“槚,苦茶”的名称;《神农食经》也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晋朝的杜育最先用《荈赋》来描写茶;唐代的陆羽成就了世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从此,茶业迅速发展,饮茶之风风靡中外;后来,又有皮日休和陆龟蒙,互相唱和,留下《茶中杂咏十首》和《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这样优美的诗篇,陆龟蒙还亲自种茶,制茶,研究茶,“有田数百亩,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他们对保存茶业史料和发展茶文化都有重大贡献。随后,对宋代的名茶小龙、团凤、日注、双井进行品评;对茶叶的采摘、制作、烹煎、品尝以及饮后“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的美妙感受都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茶好诗。

东溪试茶录讲解自东宫、西溪、南焙、北苑皆不足品第


堤首七闽,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会建而上,群峰益秀,迎抱相向,草木丛条。水多黄金,茶生其间,气味殊美;岂非山川重复,土地秀粹之气钟于是,而物得以宜欤?北苑西距建安之洄溪,二十里而近,东至东宫,百里而遥。(姬名有三十六,东宫其一也。)过洄溪、踰东宫,则仅能成饼耳。独北苑连属诸山者最胜,北苑前枕溪流,比涉数里,茶皆气何弇然色浊,味尤薄恶,况其远者乎?亦犹橘过淮为枳也。近蔡公作「茶录」亦云,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造,色味皆重矣。

今北苑焙风气亦殊,先春朝隮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自北苑凤山南直苦竹园头,东南属张坑头,皆高远先阳处,岁发常早,芽极肥乳,非民间所比;次出壑源岭,高土决地,茶味甲于诸焙。丁谓亦云;「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室绝崦,而岗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又论石乳出壑岭,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丁谓之记,录建溪茶事详备矣。

至于品载,止云北苑壑源岭,及总记官私诸焙千三百三十六耳。近蔡公亦云,唯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故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日北苑。建人以近山所得,故谓之壑源。好者亦取壑源口南诸叶,皆云弥珍绝,传致之间,识者以色味品第,反以壑源为疑,今书所异者,从二公纪土地胜绝之目,具疏园陇百名之异,香味精麤之别,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又以佛岭叶源沙溪附见以质二焙之美,故曰「东溪试茶录」。自东宫、西溪、南焙、北苑皆不足品第,今略而不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