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生起茶炉,煎茶品赏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煎茶 忆江南乌龙茶 黑茶睡美瘦

黑茶煎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生起茶炉,煎茶品赏”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白居易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详解】

酒喝多了,饭吃得太饱,又睡得昏天黑地。起来无事,信步池边,正需要醒酒、消食、除腻、驱睡的茶饮。于是,设置绳床,洗涤茶具,生起茶炉,煎茶品赏。这种茶,“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这种美好的滋味与感受,可惜没有你杨同州陪伴在一起,谁能体会得到呢?

品茶饮酒,确实要有志趣相投的好友在一起,才有格外的兴趣和韵味。因此,白居易《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一诗,反映的也是这种情调:“地偏坊远巷仍斜,最近东头是白家。宿雨长齐邻舍柳,晴光照出夹城花。春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能到南园同醉否?笙歌随分有些些。”

cy316.com延伸阅读

大观茶论之“茶论”品赏


大观茶论之茶论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

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

②,尤团凤饼

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

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

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煎茶·煎茶道


我国和日本都是嗜茶之邦,通常我们把喝茶称作泡茶,斯文点的还有煮菜、烹茶、点茶等说法,日本人却呼之为煎茶,一个“煎”字,令人油然联想起茶与中药的绵长渊源。

其实,日本的煎茶指的就是绿茶,盛茶的茶壶却有讲究,叫“急须”,形状小巧玲珑,其把柄与壶嘴成直角,扣在指上浅斟慢酌,方能品出茶中的甘味和涩味,如此慢工细活的道具,偏要叫它“急须”,真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了。

煎茶中,最上乘的是“玉露”,因叶片采用蒸汽蒸煮的“蒸青”技术,外形绿得令人赏心悦目,这就像我们早春时节喝的“头茶”,等而次之的叫作“番茶”,再次的叫“焙茶”……据说,古代日本人只喝抹茶,当时流行于武士间的抹茶道,是典型的武人文化;而喝茶原本是文人墨客间的雅事,于是,京都一带的文人墨客争相以喝煎茶为时尚,还撰写出第一本有关煎茶的专著《青湾茶话》,终于也喝出点道道来,形成了煎茶道,与武人的抹茶道相抗衡,但这已是迟至江户时代中晚期的事。

煎茶道不像抹茶道那么繁复华美,它尊重美,但以简洁为美,提倡“和敬清闲”,即和谐、尊敬、公平、诚信,特别注重饮茶时肉体与精神的舒展,使之渐臻无我之境,当然,要得到这样的心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原以为煎茶道唯日本独有,近日偶阅史书,才知也是我国传过去的,日本人不过拾人牙慧而已,但我国的煎茶道失传于南宋中期,从继承国粹的角度看,人家确实比我们更有耐心。

孔明兴茶


诸葛亮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信仰崇拜的茶祖,据《普洱府志》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韦莽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这就是古六大茶山来历的传说。

另外的一个传说是,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曾经到普洱、两双版纳一带,由于部队水土不服,害眼病的人不少,无法行军作战,诸葛亮就拿出一根拐杖插在地上,那拐杖转眼问就变成一棵茶树,长出青翠的茶叶,士兵欢喜雀跃,摘下茶叶煮水喝,喝下茶水,眼病也就好了。当地夷民就采此茶树种籽繁衍出了大片茶林。

把发现茶树的功劳归于诸葛亮本是后来劳动人民善良的一种附会,茶树早在三国前就被云南居民驯化和利用了。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原文明进入西南夷地的先驱,诸葛亮在普洱一带少数民族心中的形象决不仅仅是中原人心中智慧的化身那么简单。佤族和拉祜族尊他为阿公阿祖,傣族有孔明帽的传说和放孔明灯的习俗,哈尼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诞辰这天,都要举行茶祖会,祭祀孔明。普洱有诸葛营、洗马河、营盘山、战马坡、诸葛庙、孔明山、思茅等大量与他有关的地名,各种少数民族都把他放在相当高的位置来尊崇和敬仰。但历史学家翻遍古籍,也没有找到诸葛亮到过普洱一带的只言片语,有人下结论,诸葛亮没有到过普洱,有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到过但他的部队曾到过普洱,也有人认为那么多的传说都只因为他的屯田兴茶的政策。历史在这里沉默了,因为普洱在蜀汉之前未建制,属于不毛之地,就是没有开化的地方。当地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三国时蜀汉的史官制度也不健全,陈寿(233~297)的《三国志》和后来的史籍中均忽略了这大片的蛮荒之地。诸葛亮就以一个神的形象永远活在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里,享受着在中原老家也没有享受到的待遇。是不是史籍没有记载就没有了历史?如果孔明南征没有到过普洱,如何能使本地未经教化的少数民族上千年后仍镌刻下如此深的灵魂烙印?有哪个民族会因为仅仅听信一两个传说就将一个人的名字当作神祗来顶礼膜拜几千年呢?孔明兴茶是空穴来风吗?谁能解开这留传千古的历史悬案?

近来,有人从海外寻回的《布朗族史志》中找到1800多年前布朗族人曾和诸葛亮的军队有过交战的记录,或许会给史学家提供一些蛛丝马迹。

黑龙潭--赏杜鹃、品普洱


扬春三月,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昆明的黑龙潭公园联合

举办了“赏杜鹃、品普洱”活动

昆明黑龙潭大门外为著名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栽培有众多的奇花异木,成林成片;四季花香,是云南"植物王国"的缩影。山麓涌出一泉汇为潭,碧绿清澈,故名"昆明黑龙潭"。其旁有一潭,水呈浑浊,有水口与昆明黑龙潭相通,清、浑两潭,面积共600平方米,而两潭的鱼互不越潭,成为一奇趣。潭旁还有明朝义士薛尔望之墓。元代建有"龙泉观",明、清以来建有祖师殿、玉皇阁、三清殿等道教建筑群。园内环境清幽,古树名花极多,拥有规模宏大的"梅园",尤以唐梅、宋柏、元杉、明茶最为有名,称为昆明黑龙潭林木"四绝"。园内古碑林立,明代刻制的道符,看时凸现"万物兹生"四字,习惯称它为"凸字碑"。国内道观庙宇,亭台楼阁、清泉碧流、名树古木交相辉映,风光秀丽,环境清幽,真如楹联所谓: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下午茶友会开始,对此次茶会支持的茶友单位有:野茶会、同益堂、海涵轩、澜沧芳和茶厂、鸿福茶厂、叶庄双丽茶厂、绿缘生态普洱茶厂、布郎山茶厂、世外茶源、布拉特工贸有限公司、有茗堂茶庄、金碧坊茶行、这些单位都带上了自己的好茶来到现场,免费冲泡香茗和来游玩的游客一起“赏花、品茗”

今天不但可以品到纯正的普洱,还有很多精彩的节目可以看到有:

民族服饰表演

茶艺表演

有云南省书法家雷震老师的书法写作

摄影图片展

与现场观众的互动

由各茶友单位提供的礼品

有茗堂茶庄提供的互动大奖

由铁嘴和有茗堂庄主颁发最后奖项

网站于2006年11月28号建立,由昆明万桦科技有限公司创办,属于非赢利性公共门户网站,有会员1300多人,大家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洱茶爱好者,其中也有普洱的生产厂家,茶吧秉承的宗旨是“普洱爱好者的乐园”欢迎喜爱普洱茶的朋友一起来加入这个快乐的群体。

白居易与茶的故事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型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十四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这些诗中,知道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

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修练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党争日烈,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到杭州之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酒茶老琴相伴以终

后来唐室国祚日衰,乱寇时起,白居易已无意仕途,遂告老辞官。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与世长辞。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煎茶


煎茶[Decoctingtea]:烹茶。因用水煎熬茶汤,故名。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五代孟贯《赠栖隐洞谭先生》诗: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煎茶之法起于何时何地,史无确征。西晋郭义恭撰《广志》,已有膏煎之语。《桐君录》则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

唐代中叶已盛行煎茶,故陆羽着《茶经》力倡煎饮法。唐代流行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煎茶包括烧水与煮茶,先将水放入鍑(陆羽设计的两侧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烧开,到沸如鱼目,微有声的第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到缘边如涌泉连珠的第二沸时,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鍑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则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到茶汤势若奔涛溅沫的第三沸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这时,茶汤面会出现沫饽,古人以沫饽多为胜。然后开始酌茶,即用瓢向茶盏分茶,其基本要领是使各碗沫饽均匀。煎茶之法有多种,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

茶道雅士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今属山西),后来迁居陕西境内(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古代饮 煎茶是古风 煎茶流程


煎茶是古风

由于煎茶法从唐代流传至宋,风炉和铫子是常用器物。在绘画和诗人咏叹中常常看到。茶在铫中煎好,再分别舀入茶盏。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幅《箫翼赚兰亭图》,以往说是唐画,如今大多认为是宋人临摹。现代有学者就认为,这幅画就细致准确地描绘了煎茶的情形。茶床上放着带托茶盏,煎茶者面前是一个风炉,一手握着铫子手柄,一手搅拌茶汤。风炉旁有一个水盂,里面还有一柄水勺。这应该就是《茶经》中说的“熟盂”,第二沸的时候要“出水一瓢”。

煎茶流程

1 碾茶:炙烤茶饼,碾碎。

2 罗茶:茶末过筛,使之成为极细的茶末。

3 煎水:将水放在茶铫中烧开。一沸“如鱼目微有声”,加点盐并撇去浮沫。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舀出一瓢水,投入茶末并用竹筴搅拌。三沸如“腾波鼓浪”,这时把二沸舀出的水加回去,以“育其华”,茶就煎好了。

4 分茶:煎茶也有汤花,把茶与汤花均匀分装入盏中。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