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情调的茶室 幽闭空间 品茶静心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静心绿茶 静心乌龙茶 逆水寒品茶茶具对应茶叶

【www.cy316.com - 静心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别具情调的茶室 幽闭空间 品茶静心”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标题:茶,敬茶,敬香茶

很多人喜欢喝茶,会在家中开辟出一个小空间作为别具情调的茶室。家中的茶室是家里的一处品茗会友之地,它更强调满足个人品茶的爱好,无论是整间的茶室,还是居室的一隅,都可让人们放慢脚步,品茶静心。所以,餐厅、书房、客厅、阳台都能打造出自己专属的茶室。

幽静

如果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做茶室,是最好不过的了。哪怕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也可以通过雕花的隔断和纱帘,让它变身为幽静的私人处所。小小的桌子,搭配古典的椅子,再摆放韵味十足的茶具,“喜上眉梢”寓意的屏风更增添几分闹意。放下纱帘,就成为冥想品茶的幽闭空间。

意趣

在一个现代化的客厅中喝茶,体味的自然是与众不同的趣味。这样的空间光线明媚,视野开阔,更适合谈天说地地招待客人。新中式的沙发用了深灰色的布艺,充满了现代感,因此茶几上的茶具也不必拘泥形式,只要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就足以体现茶室的用途了。

古朴

中式古典风格的茶室,最宜搭配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家具。长条案和几把新中式的圈椅,气场古典,却不乏舒适之感。色彩也很简洁,白色墙壁搭配木色家具,瓷器茶壶茶杯也充满了韵味,茶器旁边陶罐里怒放的迎春花,让茶室更显生机。

素雅

和风式的茶室常见的方式是在家中做个小型榻榻米或地台,以天然材料和简洁手法相结合。木材的选用并不显厚重,加上长形条案和团坐的软榻,温暖且明媚的幽静的日式禅意扑面而来。通常茶桌上铺放的一般为洁净素淡的素色桌布,搭配一盏简简单单的白色纸灯,素雅渐生。

自然

在现代居室中,取一方小空间作为茶室很难实现,可以将空间多功能化,一间休闲室也能兼具茶室的功能。木色墙壁上,黑白色的装饰画给人悠远的意境。白色沙发前摆放原木桌子,旁边放几个陶瓷凳,绘上竹梅古画,立刻有了古香古色的味道。

茶经网扩展阅读

家庭茶室位置的选择茶室的布置


私家茶室的布置要因地制宜,面积可大可小,从功能上说有五种选择方式:

1.纯粹茶室:如果居室条件允许,专门备一间房来做封闭式茶室自然是首选。

2.客厅兼茶室:如果客厅面积较大,而建家庭茶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会客聊天,那么将客厅一角作为半封闭式茶室,不失为一个简单省事的方法。

3.书房兼茶室:如果你建家庭茶室主要是为了个人品茗爱好和求得一方宁静、放松的空间,把书房与茶室结合是个好选择。茶香书香相得益彰,更添几分高雅。

4.餐厅兼茶室:如果你建家庭茶室旨在营造一份茶余饭后家人团聚、闲谈的其乐融融的氛围,那就再也没有把茶室建在餐厅更为方便实用的了。

5.阳台茶室:如果上述空间都不适合建造茶室,不妨把阳台改造成茶室,这样就每天都可以与阳光作最亲密的接触。阳台虽然面积不大,但一般都非常通透,深色的藤质茶几、凳子置于其中并不显得拥挤,两三个人在其间既可以悠闲地饮茶,也可以自在地欣赏窗外风景。改造阳台茶室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阳台的密闭性,最好能够双层密封,防止漏风漏雨;二是不要擅自拆除阳台与房间之间的承重墙,那样虽然可能会美观一点,但却很危险。

茶室如何插花


花是美丽的象征,各种花以其色、香、形、媚以及盎然的生机,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自古以来,怡情山水花草一直都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而我国不仅仅是茶叶大国,更是第一个将茶与花结合在一起的国家。

在古代宋朝的以后,有所谓的生活四艺,指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可以看到饮茶与插花是并列在一起的雅事,为广大文人所推崇。那么在茶室插花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在茶室插花,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为绚烂而作,需要首先考虑到整个茶室的立意格调,比如有的讲醇厚,有的讲温婉,有的讲清爽,有的讲安闲,立意不同,相配的插花风格也不同,这就好像写文章一样,在提笔之前,首先在头脑中应该将文章的整个立意过一遍,明确这一点之后再下笔,自然各方面都会顾虑周全。就好像插花一样,要花在意先。

一般来说,对茶室立意的把握要注意“真、新、高、洁”四个方面,真指的是心意要真,态度要真,不能敷衍,要从内心出发认真感受茶室,然后从情感方面出发搭配整间茶室。再就是新,不能太过俗套,要真正表达出自己的风格。高指的是意境要高远,插花的样式要有内涵,有味道,要让人观之有所得。最后一个洁字,指的是造型要简洁,不可过于复杂。

茶道博大精深,插花艺术同样博大精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有无穷精妙衍生,此等精妙之处,值得每一位爱茶人、爱花人认真揣摩、感受、学习、提高。

茶室中常用的禅语


想了解《茶室中常用的禅语》知识吗,丰富的《茶室中常用的禅语》内容等你来看!

茶室大都少不了要配置禅语书法挂件,以下是常用的禅语,仅供参考。

一字:

一、圆、无、游、梦、静、和、闲、寂、真、默、喝

二字:

洗心、无心、残心、无为、如是、好日

汲古、行云、清风、松风、知足、真如

三字:

一味真、一炷香、吃茶去

莫妄想、破草鞋、破沙盆

放下着、虚其心、在眼前

波万波、天无私、一壶天

德不孤、雪月花、看脚下

思无邪、无宾主、无寒暑

四字:

一期一会、溪声山色、钓月耕云

松老云闲、枯木龙吟、下载清风

唯吾知足、以和为贵、夏炉冬扇

寂然不动、即心即佛、花开半开

禅茶一味、万古清风、万法归一

道无古今、和敬清寂、咏花吟月

五字:

日日是好日、红炉一点雪

无心归大道、无事是贵人

平常心是道、清流无间断

松无古今色、竹有上下节

本来无一物、别是一壶天

清风来故人、清风拂明月

乐在一碗中、一滴如大海

室闲茶味清、茶逢知己吃

鹤舞千年松、室内一盏灯

无山不带云、云静日月正

六字:

月在天水在瓶、云悠悠水潺潺

君子千里同风、南山云北山雨

蓬莱山在何处、烟霞不遮梅香

一花开天下春、德不孤必有邻

忍是安乐之道、南无阿弥陀佛

七字:

万壑松风供一嘬、吃茶吃饭随时过

一日清闲一日福、春有百花秋有月

满堂和气生嘉祥、一口吸尽西江水

不风流处也风流、白云断处家山妙

深草闲居夜雨声、风露新香隐逸花

还有八字,九字,十字以上很多禅语,但因太长一般茶室不太采用……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室中常用的禅语》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历史与空间,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肉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5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茶是一种情调:欲语还休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是一种情调:欲语还休》内容,感谢阅读!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一个人在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

呷一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如茶。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你看那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梦中场景让吃茶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帘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闲闲地立在身旁,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虽无红袖添香的意味,却也有红颜续茶的意境,一介书生,如此不亦乐乎哉!

喝茶惯了也就行随心性了,开始也许还有些附庸风雅,但是慢慢由“喝”到“品”,逐渐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终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一个人,静坐。

心可以平稳得像深山老林里一弯湖水,无人涉足,无风拨弄,没有一丝涟漪;默默地喝一泡茶,看几页书,似乎找寻到了某种寄托,思路渐渐清晰。偶有解不开的情结,求不出的结果,未达到的愿望,都慢慢释然了。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是对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

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

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去。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一解口渴。生津回甘,妙韵悠长。

二解身渴。破烦除闷,通体舒畅。

三解心渴。荡胸涤怀,心旷神怡!

时光的雕琢会让青春、容颜、激情慢慢褪去底色,一杯茶的时光让世界静下来,慢下来。纷纷扰扰的社会让人百转千回地寻找着生活的本真初心,一杯茶的时光让人明心见性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喝茶无非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那么今夜,满月凌空之时,泡一壶好茶慰藉自己吧。夜至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长夜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入梦、入心。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是一种情调:欲语还休》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紫砂熏香炉品香静心


我国的香道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上溯至先秦。自汉代丁缓首创博山炉以来,香道开始纳入文人的视野,绵延几达二千余载,且远播东瀛。

历代文人都把香道作为修身齐家,提升文化品格的精神追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生存压力增大,香道成为都市一族舒缓压力的不二选择。都市精英于繁忙的工作之余,焚香消虑,品香静心,在缕缕香雾中舒解压力,让精神升华,让心灵净化。

文人的染指,使香道器具从奢华艳俗的鎏金博山炉,演变为典雅朴茂的陶瓷熏香炉具;而紫砂熏香炉更是当下语境中,积淀了文人气息和文化内涵的香道器具。

顾景舟再传弟子朱剑芹,得紫砂工艺泰斗徐汉棠亲授衣钵,继承了自顾景舟到徐汉棠一脉相传的精湛技艺。她把茶道文化中一枝独秀的紫砂器皿,横向移植到香道文化中;在高雅的极至品位上,实现了香道与茶道的融合。她以女性细腻的工艺风格,通过借鉴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炉具雍容端庄的造型,融合现代审美思维,在器型设计上寄寓了文人的巧思与雅趣,创造性地制作了一套紫砂熏香炉具,近日在延安饭店二楼举办的“朱剑芹紫砂作品展示”中首度亮相。

紫砂熏香炉一函五件,每一件都依据其实际用途,设计成上轻下重,左右对称,整体圆融的圆器;五件器具的造型和纹饰同中有异,却又协调统一;不仅外观典雅尊贵,稳重规整,而且结构严谨,庄重大气。

大小香罐用于贮存不同品质,不同规格大小的香料,其罐盖以螭形龙纹作钮,且与罐身紧密相扣,宛若天成;由于密封性能好,加上紫砂特有的保鲜功能,能最大限度地蕴蓄香味,防止散逸,留香久远。

品香炉和闻香炉则依据传统的隔火熏香或空熏法原理科学设计,方便香席过程中点炭,松灰,夹炭,置炭,埋炭,理灰山,灰山完型,打香筋,开火窗,置云片,置香,执炉,闻香等各步骤的次第进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能使香气呈香雾状氤氲散逸,弥漫到整个居室的空间之中。

香瓶用于存放香勺,香箸,银叶夹,羽扫等香席器具;既保留了古代炉瓶器皿的传统造型,又融入现代精湛的制作工艺;两侧的兽面呑头,在古朴浑茂中透着灵气,在瑞丽圆润中具玲珑之感,充分体现出朱剑芹对香道文化的深刻颖悟。

紫砂熏香炉泥料采用宜兴黄龙山的清水泥,泥质细纯,色不张扬,烧结后密度和玻化度高,表面脂润,有光泽感,是质地最精致的紫砂泥品种之一。以此泥料精制熏香炉,堪称“紫泥新品泛春华,香雾氤氲沁心脾。”储有明

西藏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茶马古道历史悠远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

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酥油茶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

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藏族木碗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藏族高原缺少新鲜水果:用酥油茶补充营养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

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藏族甜茶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

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西藏别具特色的高原茶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风景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