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溪镇茶产业扶贫 3000多名贫困户得红利

发布时间 : 2019-11-30
黑茶白沙溪 麻溪黑茶 二溪黑茶

黑茶白沙溪。

近几年,我国积极推行产业精准扶贫,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镇也开展了茶叶扶贫工作,今年就为1330户贫困户发放了157.04万元的分红,让三千多人收益。

“我们‘分红’了,像这样的分红,是我头次遇到,做梦也想不到。”“过去说贫困,怕人笑话,今天拿到分红,心里踏实。”“感谢政府,感谢合作社,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11月23日上午,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精准扶贫之茶叶产业分红发放仪式闹火全镇,1330户贫困户现场领取分红资金157.04万元,让3926名贫困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坚定了他们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分红现场,贫困户们领到了自己股份分红,个个喜笑颜开。

分红现场

2014年,桑植人潮溪镇尚有7个脱贫村,涉及1372户4149人。自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人潮溪镇党委政府针对大部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管理、缺劳动能力的实际,遵循“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按照“县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原则,及早谋划,顶层设计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政府”的“委托”扶贫新模式。WWW.Cy316.cOm

“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开辟茶旅融合新天地,推兴乡村。”该镇党委书记陈斌介绍,该镇充分发挥企业、农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作用,有效推进“委托”扶贫新模式,人潮溪镇实施湖南省2015年产业扶贫(茶叶)项目,争取财政扶贫项目资金785.2万,承担帮扶责任企业14家,新建、开发、低改茶园3337亩,项目覆盖全镇16个村3926名贫困人口,分红比例按投入该项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20%作为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收益,达到兜底收益以上按建档立卡对象与经营组织按3:1的比例分红,帮扶年限为5年,让产业覆盖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实现早脱贫、真脱贫。

山坡茶叶绿起来,百姓口袋鼓起来。目前,全镇通过发展合作社带头带动作用,发展茶园总面积12000亩,年产干茶20万斤,产值1200万元,实现带动贫困户3926人,人均每年增收400元。并打造桑植白茶品牌,发展中型茶叶标准化加工厂5家、小型加工厂4家,其中西莲云雾、西莲红等茶叶品牌屡获金奖。

“只要真正把贫困户装在心中,坚持探索、不断丰富完善社会扶贫新经验,就一定能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桑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绍武在发放仪式上说,希望得到分红的贫困户要用好这笔钱,把钱用在刀刃上,积极发展产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脱贫致富;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要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继续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加大政策和委托扶贫宣传力度,让更多贫困户加入其中,分红受益,早日脱贫致富。

“以前扶贫就是给钱,花完就没了,现在每年都能拿到保底分红,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年积蓄2万余元不成问题,不单是脱贫啦,还能致富呢。”来自溇阳村贫困户涂作国一边数着现金,一边笑眯眯地说道。“现在政策好,还有易地搬迁、阳光助学等政策,脱贫有信心了。”

在当日的“人潮溪镇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暨精准扶贫之茶叶产业分红”发放仪式上,在现场和贫困户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的还有市茶叶协会会长卓尚渊,以及市、县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及14家合作社。当天,人潮溪镇还组织干群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并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表演了《好日子》《红歌联唱》《精准扶贫在路上》等当地民俗、鼓励致富等具有特色的文艺节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擂鼓助威。

Cy316.com延伸阅读

桂东茶旅融合 助贫困户脱贫


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旅游扶贫,文旅兴县”于7月26日在桂东县举行,清泉镇的观光茶园,每年有10多万的游客,今后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服务和休闲场所,让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在桂东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茶农采茶

清泉镇岂能无茶业

规划建设中的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位于清泉镇、桥头乡,距桂东县城38公里,距井冈山约70公里,省道S352线贯穿全境连通井冈山,交通便利。园区核心面积10000亩,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体验、文化、民俗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景区。目前茶园已经建好,也修建了部分游步道。

清泉镇副镇长何慧麟告诉记者,现在,茶园每年就有10多万人次的游客,不过在茶园停留的时间不长,“游客来了看一下茶园,买了茶叶就走了。因为没有游玩项目,也没有餐饮和住宿,不会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何慧麟说。

郭洪波表示,完全建好后的茶园,将解决这些问题。“在整体规划中,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除了茶园外,还将建设名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和休闲场所。”当然,民宿和农家乐建好了,还得能把游客留在这里。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还将开展茶叶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式休闲项目,让过来的游客不但有看的,还有玩的。”郭洪波说,据他介绍,这个茶园将在明年全部建好,并开放。

建好后的茶园,对于当地百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郭洪波说:“村民有四种方式可以从中获利,包括自种自销、到茶园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届时,清泉镇的百姓都将受益于这个茶园。

热情好客的茶农

畲族小姑娘开发新茶品

说起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就不得不提蓝老爹公司总经理蓝利丽。她是桂东县唯一的畲族民族村--中坑村的蓝氏后裔,1994年出生的畲族小姑娘,2013年在湖南农大名师的指点下与哥哥一起创办了蓝老爹业叶开发有限公司。

在一次市场营销的调研课程中,听到老师讲目前全球的绿茶是供大于求,而红茶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大,回想起父亲病故前一直在摸索的桂东红茶传统的制作工艺,蓝利丽便开始沉下心研究红茶,查资料,做调研,勤实践,请教老师,反反复复,对比茶叶市场,决定就此发力,试制红茶,终于探索出制作优质红茶的品种——金观音。目前,蓝老爹公司生产的红茶达到了湖南的领先水平。

因为金观音的表现出色,蓝利丽的小作坊转型升级为大公司,也开始为村民造福。蓝老爹公司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2017年与桂东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还请当地村民到公司务工,蓝利丽告诉记者:“每年有600人到我们公司来从事采茶等工作。”目前,蓝老爹公司已带动茶农4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郭洪波告诉记者,2014年,清泉镇有贫困户616户,共1975人。通过过去三年的努力,目前还有贫困户161户,共460人。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实现全面脱贫。而正是茶园的存在,让这个目标成为可能。

镇巴县:积极推动茶产业发展 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深居内陆的镇巴县,由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成为我国的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镇巴县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民从事茶业,以此加快当地脱贫的步伐。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实施多项辅助措施,农民们发展茶业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截至目前,共有2万多人实现增收。

镇巴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巴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核心,将茶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带动全县15个镇90余个有茶贫困村(社区),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该县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优质气候条件和茶叶资源优势,相继出台《镇巴县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关于加快镇巴茶产业突破发展决定》等文件,结合《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县、镇、村三级联动通盘谋划,编制出茶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各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奖扶措施,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增收,先后打造出“一带两区”(210国道沿线生态茶园旅游带、楮河和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以及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11.63万亩高标准茶园。利用帮扶干部教、能人帮、村干部带等办法,运用“合作社(加工厂)+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机制,鼓励引导贫困户利用土(林)地入股赚股金、自有茶园入社分红或自采卖茶到合作社获利、进园务工挣工资、搬迁入园成茶园产业工人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增收。

镇巴县

观音镇星子河社区的洪富荣,过去一直靠侍弄家里的几亩薄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几年前,由于地质塌陷,导致家里房屋受损成了危房,让本就紧巴巴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她将家里的10多亩土地、林地全部流转给了丰源林牧业公司,通过“公司(产业园)﹢移民安置﹢贫困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她与本村的88户贫困户一起移民安置进了园区,她也变成了丰源林牧业公司的产业工人。住在园区、工作在园区,依靠股金和工资,她家收入翻了几番,成为该县首批“山上建园区、园里建社区、贫困户就地变工人”的脱贫典型。

同时,该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操作及农业技术“四进”(进园区、进企业、进专业合作社、进强村)巡回培训等方式,开展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新建茶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并积极规范茶叶收购、采摘用工市场,稳定贫困群众就业途径,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湖北鹤峰县贫困户齐“抢”茶苗


3月30日讯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扶贫力度,很多贫困地区的茶农也都“抢”到了茶苗,近日,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杨柳村靠着政府扶持,全村已种植近三千亩的茶园。

近日,记者在鹤峰县五里乡杨柳村农民邹时英的茶园看到,一株株茶苗覆土紧实,茎叶伸展,朝气盎然,横成排,竖成行。

“他的茶苗子是‘抢’来的,也栽得最专心。”同行的村支书田佳明笑着说。

茶苗

杨柳村原打算今年新成长良种茶园190亩,哪想到,2元月27日送茶苗的车刚开进村,守候的村民就“一哄而上”,一个个小跑着争抢。成果,村民多抢了40亩的茶苗,乡里不得不赶紧和县茶叶局协调补上。

“一亩茶管好了,如何也有三四千元收入。”贫困户邹时英此次抢了3亩茶苗,“本来只报1亩,这么好的苗子,有点没忍住,都栽好了,绝不摧残浪费蹂躏一根苗子的。”

“本来有些老茶蔸,效益不大好。前年,村里带我们到湖南石门参观,那里的茶园,很标致,收入又高。”邹时英说,那次参观触动了每一个人。今年,全村已新成长良种茶园1300多亩,全部是鄂茶1号。

“要致富,先富志。”村民向宏喻毫不忌讳以前的“老上访”称呼。他说,村里多次组织召开小组会、屋场会,鼓励贫困户白手起家,本身也想清楚了“以前到乡当局‘胡搅蛮缠’几百元钱,就像被打发的‘叫化子’,不如勤劳致富的大方”。他家此刻种了10亩茶,日子愈来愈有盼头。

“全村370多户,茶园面积已达2800多亩,户均近8亩。”田佳明介绍,富起来的村民铆着劲儿改善居家环境,目前该村已有180多户完成房屋改造,公路入户率100%。

“紫阳富硒茶”带动2.2万贫困户脱贫


紫阳县盛产富硒茶,从2005年“紫阳富硒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该县秉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原则,发挥生态富硒优势,采取了一系列“兴县、富民、强业”的重要举措,十余年来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

据悉,“紫阳富硒茶”于2005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19.67亿元。今年6月,“紫阳富硒茶”入选全国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围绕“紫阳富硒茶”商标富民助推脱贫攻坚,该县成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紫阳富硒茶”商标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拥有紫阳富硒茶类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陕西省著名商标4件。

紫阳县按照“商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茶农稳定增收,把更多贫困群众连接到茶叶产业链上实现脱贫致富。据统计,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前,紫阳富硒茶每公斤价格为120元至600元,使用后达200元至3600元。

2006年至今,该县茶园从12万亩增加到21万亩,茶叶产量从1688吨增加到7318吨,综合收入从1.2亿元增加到38.56亿元。目前,全县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2700元,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

湖南桑植县:开启“企业+村民”发展模式 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桑植县是湖南的贫困县之一,受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十分有限,因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发现桑植县的独特气候十分适合莓茶的种植,随着“企业+村民”发展模式的开启,如今桑植县共有2000亩的莓茶园,每斤莓茶可卖到260元一斤,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莓茶产业

记者近日来到笔架山村,高山耸立、云雾缭绕,莓茶园散落在山坡上,阵阵清风过后,空气中弥漫着莓茶的嫩叶味道。虽然是秋季,仍有部分村民在采摘茶叶。

笔架山村的莓茶产业由八大公山镇统筹,采取“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张家界众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种茶、制茶基地;聘请当地村民和贫困户按照80元一天,参与莓茶的栽培和采摘;企业所获收入除去成本外,部分利润还将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和贫困户分红。

廖金枝是村里帮扶贫困对象,每天早上8点多她就到了茶园,一天工作8小时。“一年差不多10个月可以劳动。”廖金枝说,村里的莓茶今年上半年开始栽培,从栽培、锄草到采摘茶叶一样都没落下,现在拿到手已有5000多元。

莓茶不仅使笔架山村民获益,周边村民也一样。“整个八大公山镇已经卖出3000斤干茶,260元一斤。”八大公山镇党委书记彭南京说,目前八大公山镇莓茶已有近2000亩种植面积,后续还将扩大种植规模,并进一步将莓茶鲜叶深加工,做成饮品、保健食品等附加值更大的产品。

“发展莓茶产业给村民提供了长期就业的机会。”彭南京说,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领大家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

中国茶叶地图之广西:贫困户的绿色银行—茶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部边疆,是岭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地区之一。广西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从唐代开始,随着年代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景点有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德天瀑布等。

截止至2016年底,广西茶园面积达107.3万亩,茶叶产量6.81万吨,毛茶产值达4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有979个村、20.26万户种植茶叶,其中有454个贫困村、4.96万贫困户种植茶叶。

贺州:名茶之乡

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是中国客家之乡、名茶之乡、奇石之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城市。

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摄氏度,无霜期长,日照时间长,降雨量丰富,是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数据:茶叶种植面积超21万亩,年产值超过10亿元。

象棋云雾:产于昭平县云雾山,该茶条索紧细微曲,色泽翠绿油润,滋味鲜爽回甘,汤色嫩绿清澈。

昭平绿茶:产于昭平县,该茶具有外形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和茶形美、茶汤美、茶香美、茶味美的品质特点。

昭平红茶:产于昭平县,该茶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成螺,颗粒匀整紧实,色泽乌润金灿,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清高持久,回味隽永。

开山白毛茶:产于八步区,该茶汤青叶绿、回味甘甜;外形细圆光直、白毫显露;冲泡后芽嫩叶绿,始饮时微苦,随后转甜,清香馥郁,满口生津;其苹果香味独特。

崇左:苦丁茶名气大

崇左位于广西西南部,是壮族先民骆越民族聚居之地,是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而发展起来的边境口岸城市、年轻的国门城市。

环境:地势向东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素有“绿色宝库”之称。

数据:2017年茶叶种植面积为5.38万亩,开采面积4万亩,毛茶总产量2324.17吨,总产值4844.03万元。

龙州乌龙茶:产于龙州县,该茶香气浓郁,入口甘甜。

天等苦丁茶:产于天等县,该茶茶叶呈卵状长圆形,革质,不皱缩,有的纵向微卷曲,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

姑辽茶:产于扶绥县,该茶色泽乌黑,条索卷曲;泡后汤色金黄,清澈明亮;耐泡味纯,入口爽滑;杯底余香,犹蜜曾留;连泡20次,口感仍然饱满甘甜。

大新苦丁茶:产于大新县,该茶具有清热消暑、明目益智、生津止渴、利尿强心、润喉止咳、降压减肥、抑癌防癌、抗衰老、活血脉等多种功效。

百色:乾隆时期就有贡品茶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右江上游,是广西内陆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环境:百色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光热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降雨量丰富,日照时间长。

数据:2016年百色全年茶叶产量1.22万吨,增长8.3%。主要是低产改造茶园及茶园投产面积增加而产量增长,茶叶拉动种植业产值0.4个百分点。

百色红茶:产于那坡县,该茶叶质较薄而柔软,白毫特多,芽头粗壮。

古障白毫茶:产于西林,该茶叶芽肥大,叶尖有白毫,叶质纯嫩,形似银针。

凌云白毫茶:产于凌云县,该茶色翠、毫多、香高、味浓、耐泡。

梧州: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

梧州位于广西东部,地处“三圈一带”交汇节点,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是中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是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享有“绿城水都”、“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美誉。

环境:梧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

数据:梧州市茶园种植面积达8万亩,六堡茶年产量超12800吨,年产值超14亿元。

蒙山屯巴茶:产于蒙山县屯巴山,该茶茶条索紧结,匀直,冲泡后汤色清澈,翠绿,香高味美,甘醇回味久,品质优良。

六堡茶:产于苍梧县,被誉为“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该茶外型色泽黑褐、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爽口、回甘、香气陈醇、有槟榔香。

玉峰石崖茶:产于蒙山县,该茶条索紧结成珠形、汤色清澈黄亮、茶底显白霜、茶味独具特色,早春茶有熟甘庶的香味,味道醇和,饮后回甘持久,口齿留香。

横县:中国茉莉花之都

横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宁市东部,东连贵港市,南接灵山县、浦北县,西界邕宁县,北和宾阳县接壤,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43.99%。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横县茉莉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气候:横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很适合喜温、畏寒的茉莉花生长。横县土壤松散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茉莉花生长的理想之地。

数据: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花农33万人,年产鲜花8万吨,茉莉鲜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量60%以上,产值33亿元。横县茉莉花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而著名。

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为福建福州,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茉莉花茶是花茶的大宗产品,产区辽阔,产量高,品种丰富。在清朝时被列为贡品。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具有安神、解抑郁、健脾理气、抗衰老防辐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是一种健康饮品。

凤庆县:“三位一体”发展茶产业 贫困户脱贫增收成效显著


说到凤庆县,我们就不得不提滇红茶啦,当地是以生产滇红茶而出名的,也可以说滇红茶是凤庆人的“致富茶”。近段时间以来,凤庆县通过“三位一体”来发展茶产业,贫困户们脱贫增收成效显著,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那么,“三位一体”是指什么呢?为何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呢?一起来看看吧。

凤庆

“三位一体”股份制打造扶贫致富联合体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得到政府产业扶持之中,也在基地、用工等环节解决地方农民就业脱贫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凤庆县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模式,以扶贫致富联合体为基础,扩大基地规模。

据滇红集团副总裁沈平介绍: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三位一体”由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三家以股份制的方式(龙头企业占50%股份,村委持10—20%的期权股,合作社持30-40%的期权股),将26个茶场,17个专业合作社连在一起,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合起来,形成扶贫致富联合体。实现标准种植、规范化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提供安全优质原料。目前,公司核心基地3.07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三分之一。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滇红集团)创建于1939年,前身为“云南省凤庆茶厂”,是省、市、县的重点茶叶企业,是“滇红”茶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村委+合作社”的“三位一体”模式,辐射13个乡(镇)4.86万户18万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2310户8192人),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实现茶叶提质、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凤庆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贫困户茶产业收入增收1100元

滇红集团以茶园经营权流转为动力,农民变产业工人。村“两委”负责组织发动建立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将一家一户茶农零散、抛荒的茶园以入股、出租、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将茶园经营权集中到茶场,由茶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目前共流转茶园3.07万亩,3万名农民变为基地工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715人)。

以基地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实现五大收入。茶场通过对合作社茶园集合,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生产出优质生态茶叶,确保了质量,提高了产出率。公司实现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年增收3600万元以上。

就茶农而言,亩均鲜叶收入达1500元、茶园流转收入250元、务工收入1400元、入股收入350元;集体经济亩均实现10—20元。贫困户仅茶产业收入较流转前增收1100元。

贵州江口贫困村:万亩茶园助赢生态红利


进入11月,贵州江口骆象村13000亩茶园也进入了冬季管理期,万亩茶园是助力江口贫困村赢得生态红利的致富宝,为了提高明年茶叶产量,加强茶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采取茶树修剪的方式,做好水肥保持及减少病虫害管理,会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2007年开始带领村民种茶的骆象村支书杨茂华说,“13000亩茶园就是全体村民的绿色财富。”

骆象村位于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辖24个村民组,有1076户4286人,其中贫困人口1423人,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

“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成了骆象村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落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几年前,我们还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村村民杨光荣、肖大顺等回忆说。曾经,因地处偏远,无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滞后,骆象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人体会最深。”杨茂华说。

2017年,该村村民阙远兴的180余亩茶园,一季春茶帮他赚取了40多万元收入,老阙拿到了生态茶园带来的大红包。

靠山治山,养山吃山。10年来,为支持骆象村发展,江口县在骆象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和“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目前,骆象村建成产业公路120公里,生产道82公里,单轨运输车3条,观光亭1座,茶青交易市场1座,水池200口。全村建成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规划面积15000亩,种植面积13000亩,成熟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

随着该村茶产业的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覆盖了整个贫困人口,全村半数家庭从事茶种植,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经济饭。”杨茂华说。

“荒山野岭改造成茶园,有了固定的收入,就不用在外打拼。”正在制茶公司务工的村民杨翠珍道出了心里话。

杨翠珍所在公司茶叶基地年用工人次6000个,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目前,公司以不同形式吸纳36户精准扶贫对象务工,其中有10户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年底就可以参与分红3000元。

“今年,在公司分红3000元,再加上每月2200元的工资和300余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精准扶贫户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骆象村村主任王付银说,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精准扶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将茶园为ABCDE五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四到五户精准扶贫户进行管理。按“631”模式分配,60%利润归全村群众,30%的利润归精准扶贫户,10%的利润归村委会。

走进骆象村,山头绿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寨美了,村民生活富裕了,骆象村正向茶产业示范村、小康村迈进。

“贫困人口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和乡村。”江口县长杨云认为,拔掉“穷根”,骆象村抓住“绿色产业治贫”这个关键。

13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骆象村1076户4286人10年生态脱贫路的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