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茶叶的千百年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0-05
茶叶的历史 泸州绿茶 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的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泸州茶叶的千百年历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四川泸州,从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早已成为云茶、川茶、泸茶等南路茶叶的交易集散中心。

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泸南边的统治和促进商业贸易,开市进行茶马交易。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大将军唐蒙率十万之众从合江符关出使夜郎王国,经20年的奔走打通夜郎古道。后司马相如再入符关走古道,把巴蜀文化向夜郎国传播,泸茶便成为了出使夜郎各民族的和平使者。西南边各民族来至泸州城下贸易,一时间风日欲寒城外市,帆樯多近水边楼。牂牁天远茶马路,竹枝声里出泸州。泸南产茶、出佳茗载于《茶经》和皇家典籍。

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整治永宁河道,凿通江门大滩82处,从此象马边陲通贡道,蛟龙窟宅变夷庚。从明洪武到清乾隆、光绪年间,对赤水河仁怀以下河道进行整治,同期间又对沱江流域进行疏竣,从而使泸州进入了历史以来水运中心的经济时代。一江水运使泸州与沿边地区的商贸交流更加便捷。古蔺、叙永、纳溪各民族商队、马帮云集,茶叶市场已逐步从农村集市向水码头的泸州茶叶专卖市场转移。朝廷以茶换马,百姓以茶换盐,商家以钱交货,形成泸州西郭皆有市,八方驮铃进城声。水门向晚茶商闹,小市通宵酒客行的景象。

据四川茶学会专家刘相萍介绍,清末民初以来,泸州销往西康、青海、西藏地区的边茶每年在1至2万包,而云南普洱、下关沱茶经泸州码头转销重庆大码头的茶叶达上万斤。难怪当年陆游路经泸州,在市街上看到的是短棹飘然信所之,茶园渔市到无时,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园园珍的繁荣景象。

牛皮茶红岩茶价高利厚

古蔺、叙永自然条件优越,山区丘陵地带是理想的茶叶产地。由于地处高山丘陵之地,古蔺椒子沟终年云雾弥漫,自然条件好,所产牛皮茶因其质优价高利厚而成为皇家贡品,所以山区村民广种茶树。在产茶的叙永县和古蔺县有一个茶芽七粒米、千茶万桐,一世不穷之说。

据食货志载,由于茶叶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山区农民把用于粮食生产的部分资源转移到茶叶生产上,茶叶生产成为农户的重要副业。于是乎,泸茶的种植面积从叙永县、古蔺县逐步向纳溪区、泸县等地转移。一时间,泸茶有浅疏通野寺,绿茗盖丹山的描述。待到清明时节采茶时,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茶马古道为茶叶交易创造了极其方便的条件。叙永凭借永宁河这条运输命脉,上水船运盐入黔,下水船运茶到泸城。从唐蒙、司马相如出使夜郎国之后就有一水行商出贵州之誉,并且凭长江、赤水河、永宁河等水路优势成为泸州以下第一个船只停泊港。泸县至重庆间的36个水码头成了茶叶的中转地,所以唐代诗人郑谷有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的诗句。如今叙永江门峡九鼎山老茶农中还唱起流传已久的竹枝词:蒙蒙漠漠更非非,竹炉煮茶客来时。惟有门前山雀叫,贩茶远客立家门。永宁清明来茶商,吴楚人家好好茶。沿着茶马运输线路,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今天都能寻找到牛皮茶、红岩丹山绿茶留下的辉煌。

品牌泸茶引领风骚

翻阅茶书集成,早在唐宋时期的茶叶专著中就有泸茶的记载。明代钱椿年在嘉靖九年(1530年)所著的《茶谱》中的茶品一章有茶之产于天下多矣,泸州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以后,张谦德在他的《茶绿》产茶篇中,再次论述泸州之纳溪梅岭茶。清人刘源长在《茶史》一书中说,泸州纳溪(绍坝)之茶,其茶可疗风疾。第一次把药用、健康饮品的作用功能载入茶史大典。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五月的一天,杨升庵在纳溪乐道子与友朋避暑时,写下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渴煮双泓茗月,饱听万壑松风的诗句。天气虽热而登楼品茗,聆听江涛松风,三华山、金凤山尽收眼底,已不知是天热还是客热了。可见五百年前,纳溪茶无论天冷天热,也阻挡不了人们品茶、论茶的雅致。

泸茶与泸酒成为泸州经济两束芬芳诱人的鲜花。泸州与成都、重庆一起,名列天下商贾集聚处的全国33个大型商业城市之一。茶叶在泸州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给泸州这座码头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茶农不断扩种茶叶,纳溪青茶年产千担。茶市场更加活跃,从场镇交易、运输贩茶到泸城茶叶专卖市场,茶叶成为次于食盐位居第二的大宗商品。商业志载:茶诚生民用之品,国家课利之一也。夫邦国之本,财赋攸先,山泽之饶,茶税居最。明代产茶、制茶、卖茶、品茶,茶业迎来了兴旺发达的繁荣时期。如今,纳溪产的凤羽、伏金、瀚源和沁宏绿茶已成全国第一早茶中的王冠,成为国内外早茶市场的抢手货。每年二月初,各地茶商结伴到泸州采购早茶。一片茶叶,支撑起纳溪区的一大产业。

喝茶品茗成风景

据《泸州地方史论稿》载,泸州在宋代茶、酒消费被赋予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茶肆、茶坊、茶馆、茶楼伴随水运,伴之商业流通业的繁荣犹如雨后春笋。据考,泸州是民间饮茶最早的地方。到了明清,上至州衙、府衙、县衙官员,下至村野百姓,都对喝茶情有独钟,不仅在家中喝茶,逢集市之期,带上好茶,茶馆一坐,以与友朋共品好茶为乐为趣。喝茶、品茶成为码头人家一道风景。

泸州人好好茶,精于饮茶之道。茶芽称为雀舌,以其清香、嫩绿、唯芽尖如针者为上品;一芽一叶次之;一芽二叶更次之。谁把嫩香名雀舌,不知灵草天然异。其实贩往南路的边茶多是大叶粗茶,一样能品出绿茶的色、香、味来。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古叙。筐筐渐见新芽来,茶女清晓山歌声。临烟触露不停采,交了官差换盐米。茶农贡茶交了后,剩下的茶叶才能去市上换来一家人的盐和米。这种交换不仅促进了茶肆、茶坊的繁荣,而且使茶馆有了相对固定的茶叶供应源。茶馆有了新茶,茶客更多,生意更红火。

泸茶出川借风帆

千百年来,茶叶因水运比陆运更方便,运量更大,所以价格更低。但无论泸茶,还是云茶,运输都颇为艰难。蜀道行于溪山之间,异常险恶。茶经永宁河、长江至泸州城下,纤夫、船工最苦,而且时有被风浪吞没,被险滩、暗礁拆舟之危险。清乾隆五年任泸州知州的林良佺有永宁行诗为证:两岩苍翠绿云屯,峡口迷离白雾昏。拍岸惊涛奔雪浪,乱石穿空闭江门。千寻嶂外看飞瀑,九鼎山阴听猿啼。长啸一声三十里,楠桡霭乃过前村。可见在永宁河的一百九十滩行船之凶险,水流湍急,乱石错出,波恶涡诡,舟一失尺寸,船毁人亡。

据泸州航运志载,明清以来,泸州运盐茶至重庆、万县的大棕板船就有800多艘,每只可载货450包茶,每包约80斤。中元棒大船有700多艘,每艘载货900包左右。泸州是长江上游一大码头,泸茶、滇茶经水运从泸州走出巴蜀,走向全国各地。史学家认为,由于盐、茶的运输、中转,才使泸州水运如日中天。

努力拓展泸茶市场

泸州现有产茶县5个(泸县、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其中纳溪、叙永、古蔺为重点产茶区县,特早名优茶是重点发展项目,总产量约3000吨左右,产值10亿元。纳溪区凤羽茶获国际农博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瀚源生态茶获中茶杯名优茶特等奖,天仙洞沁宏茶也挤身国际茶叶市场。泸州茶虽有几个品牌茶品,但比起省内外品牌茶来产量小,市场占有率小。为了做大做强泸茶产业,市县区已扩大无公害名优茶、特早绿色食品A级茶、有机茶的种植面积约20万亩。目前纳溪护国绍坝、金凤山、白节三华山有机茶面积已达18万亩,总产量达2500吨,总产值8亿元,成为农业又一龙头产业。

古蔺县、叙永县种植无公害名优茶面积已达2万亩,产量各达500吨,产值2亿元。目前,泸州茶叶企业积极扩种产茶区面积、打造品牌名优茶、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进行市场化经营,努力重铸泸茶的辉煌。

茶文化精选阅读

泸州茶叶兴盛千百年


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四川泸州,从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早已成为云茶、川茶、泸茶等南路茶叶的交易集散中心。

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泸南边的统治和促进商业贸易,开市进行茶马交易。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大将军唐蒙率十万之众从合江符关出使夜郎王国,经20年的奔走打通夜郎古道。后司马相如再入符关走古道,把巴蜀文化向夜郎国传播,泸茶便成为了出使夜郎各民族的和平使者。西南边各民族来至泸州城下贸易,一时间风日欲寒城外市,帆樯多近水边楼牁天远茶马路,竹枝声里出泸州。泸南产茶、出佳茗载于《茶经》和皇家典籍。

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整治永宁河道,凿通江门大滩82处,从此象马边陲通贡道,蛟龙窟宅变夷庚。从明洪武到清乾隆、光绪年间,对赤水河仁怀以下河道进行整治,同期间又对沱江流域进行疏竣,从而使泸州进入了历史以来水运中心的经济时代。一江水运使泸州与沿边地区的商贸交流更加便捷。古蔺、叙永、纳溪各民族商队、马帮云集,茶叶市场已逐步从农村集市向水码头的泸州茶叶专卖市场转移。朝廷以茶换马,百姓以茶换盐,商家以钱交货,形成泸州西郭皆有市,八方驮铃进城声。水门向晚茶商闹,小市通宵酒客行的景象。

据四川茶学会专家刘相萍介绍,清末民初以来,泸州销往西康、青海、西藏地区的边茶每年在1至2万包,而云南普洱、下关沱茶经泸州码头转销重庆大码头的茶叶达上万斤。难怪当年陆游路经泸州,在市街上看到的是短棹飘然信所之,茶园渔市到无时,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园园珍的繁荣景象。

牛皮茶红岩茶价高利厚

古蔺、叙永自然条件优越,山区丘陵地带是理想的茶叶产地。由于地处高山丘陵之地,古蔺椒子沟终年云雾弥漫,自然条件好,所产牛皮茶因其质优价高利厚而成为皇家贡品,所以山区村民广种茶树。在产茶的叙永县和古蔺县有一个茶芽七粒米、千茶万桐,一世不穷之说。

据食货志载,由于茶叶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山区农民把用于粮食生产的部分资源转移到茶叶生产上,茶叶生产成为农户的重要副业。于是乎,泸茶的种植面积从叙永县、古蔺县逐步向纳溪区、泸县等地转移。一时间,泸茶有浅疏通野寺,绿茗盖丹山的描述。待到清明时节采茶时,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茶马古道为茶叶交易创造了极其方便的条件。叙永凭借永宁河这条运输命脉,上水船运盐入黔,下水船运茶到泸城。从唐蒙、司马相如出使夜郎国之后就有一水行商出贵州之誉,并且凭长江、赤水河、永宁河等水路优势成为泸州以下第一个船只停泊港。泸县至重庆间的36个水码头成了茶叶的中转地,所以唐代诗人郑谷有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的诗句。如今叙永江门峡九鼎山老茶农中还唱起流传已久的竹枝词:蒙蒙漠漠更非非,竹炉煮茶客来时。惟有门前山雀叫,贩茶远客立家门。永宁清明来茶商,吴楚人家好好茶。沿着茶马运输线路,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今天都能寻找到牛皮茶、红岩丹山绿茶留下的辉煌。

品牌泸茶引领风骚

翻阅茶书集成,早在唐宋时期的茶叶专著中就有泸茶的记载。明代钱椿年在嘉靖九年(1530年)所著的《茶谱》中的茶品一章有茶之产于天下多矣,泸州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以后,张谦德在他的《茶绿》产茶篇中,再次论述泸州之纳溪梅岭茶。清人刘源长在《茶史》一书中说,泸州纳溪(绍坝)之茶,其茶可疗风疾。第一次把药用、健康饮品的作用功能载入茶史大典。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五月的一天,杨升庵在纳溪乐道子与友朋避暑时,写下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渴煮双泓茗月,饱听万壑松风的诗句。天气虽热而登楼品茗,聆听江涛松风,三华山、金凤山尽收眼底,已不知是天热还是客热了。可见五百年前,纳溪茶无论天冷天热,也阻挡不了人们品茶、论茶的雅致。

泸茶与泸酒成为泸州经济两束芬芳诱人的鲜花。泸州与成都、重庆一起,名列天下商贾集聚处的全国33个大型商业城市之一。茶叶在泸州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给泸州这座码头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茶农不断扩种茶叶,纳溪青茶年产千担。茶市场更加活跃,从场镇交易、运输贩茶到泸城茶叶专卖市场,茶叶成为次于食盐位居第二的大宗商品。商业志载:茶诚生民用之品,国家课利之一也。夫邦国之本,财赋攸先,山泽之饶,茶税居最。明代产茶、制茶、卖茶、品茶,茶业迎来了兴旺发达的繁荣时期。如今,纳溪产的凤羽、伏金、瀚源和沁宏绿茶已成全国第一早茶中的王冠,成为国内外早茶市场的抢手货。每年二月初,各地茶商结伴到泸州采购早茶。一片茶叶,支撑起纳溪区的一大产业。

喝茶品茗成风景

据《泸州地方史论稿》载,泸州在宋代茶、酒消费被赋予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茶肆、茶坊、茶馆、茶楼伴随水运,伴之商业流通业的繁荣犹如雨后春笋。据考,泸州是民间饮茶最早的地方。到了明清,上至州衙、府衙、县衙官员,下至村野百姓,都对喝茶情有独钟,不仅在家中喝茶,逢集市之期,带上好茶,茶馆一坐,以与友朋共品好茶为乐为趣。喝茶、品茶成为码头人家一道风景。

泸州人好好茶,精于饮茶之道。茶芽称为雀舌,以其清香、嫩绿、唯芽尖如针者为上品;一芽一叶次之;一芽二叶更次之。谁把嫩香名雀舌,不知灵草天然异。其实贩往南路的边茶多是大叶粗茶,一样能品出绿茶的色、香、味来。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古叙。筐筐渐见新芽来,茶女清晓山歌声。临烟触露不停采,交了官差换盐米。茶农贡茶交了后,剩下的茶叶才能去市上换来一家人的盐和米。这种交换不仅促进了茶肆、茶坊的繁荣,而且使茶馆有了相对固定的茶叶供应源。茶馆有了新茶,茶客更多,生意更红火。

泸茶出川借风帆

千百年来,茶叶因水运比陆运更方便,运量更大,所以价格更低。但无论泸茶,还是云茶,运输都颇为艰难。蜀道行于溪山之间,异常险恶。茶经永宁河、长江至泸州城下,纤夫、船工最苦,而且时有被风浪吞没,被险滩、暗礁拆舟之危险。清乾隆五年任泸州知州的林良佺有永宁行诗为证:两岩苍翠绿云屯,峡口迷离白雾昏。拍岸惊涛奔雪浪,乱石穿空闭江门。千寻嶂外看飞瀑,九鼎山阴听猿啼。长啸一声三十里,楠桡霭乃过前村。可见在永宁河的一百九十滩行船之凶险,水流湍急,乱石错出,波恶涡诡,舟一失尺寸,船毁人亡。

据泸州航运志载,明清以来,泸州运盐茶至重庆、万县的大棕板船就有800多艘,每只可载货450包茶,每包约80斤。中元棒大船有700多艘,每艘载货900包左右。泸州是长江上游一大码头,泸茶、滇茶经水运从泸州走出巴蜀,走向全国各地。史学家认为,由于盐、茶的运输、中转,才使泸州水运如日中天。

努力拓展泸茶市场

泸州现有产茶县5个(泸县、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其中纳溪、叙永、古蔺为重点产茶区县,特早名优茶是重点发展项目,总产量约3000吨左右,产值10亿元。纳溪区凤羽茶获国际农博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瀚源生态茶获中茶杯名优茶特等奖,天仙洞沁宏茶也挤身国际茶叶市场。泸州茶虽有几个品牌茶品,但比起省内外品牌茶来产量小,市场占有率小。为了做大做强泸茶产业,市县区已扩大无公害名优茶、特早绿色食品A级茶、有机茶的种植面积约20万亩。目前纳溪护国绍坝、金凤山、白节三华山有机茶面积已达18万亩,总产量达2500吨,总产值8亿元,成为农业又一龙头产业。

古蔺县、叙永县种植无公害名优茶面积已达2万亩,产量各达500吨,产值2亿元。目前,泸州茶叶企业积极扩种产茶区面积、打造品牌名优茶、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进行市场化经营,努力重铸泸茶的辉煌。

六安瓜片百年历史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宋年间,茶产甚丰。明清年间,有三百年的贡茶历史。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六安瓜片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六安茶的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昌盛。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着《雨山默谈?卷九》(1539)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在世面广为流传。其外,明代名着《金瓶梅》、清代名着《红楼梦》均有六安茶记述。

六安贡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瓜片在清朝初年,被列为贡品。据《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绍:1856年4月27日,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着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贡茶的情景:春雷昨夜报纤芽,雀舌银针尽内衙。柳外龙旗喧鼓吹,香风一路贡新茶。

曹雪芹《红楼梦》有80多处提及,第41回,妙玉烹茶给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分不出烹茶的水是雨水还是雪水遭到了妙玉的嘲笑,妙玉说:这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放入瓮中埋在地下,是专门用来烹茶用的。

解放后,瓜片产值增长了2.7倍,均价提高25%。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目前,六安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现在,金寨县已是全国100个、全省13个重点产茶基地之一。瓜片茶是金寨县的传统保茶,而齐山云雾则名占魁首。

百年历史老店的贡茶传奇


我们知道,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传承着一个城市的商业文明,从胡庆余堂的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到同仁堂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百年老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商业文化的灵魂。

宜昌,古为峡州又名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巴楚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国着名的名茶产地。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山南,峡州上。唐代诗人郑谷也曾写下名诗《峡中尝茶》,有如此悠久的茶文化,就不得不说说宜昌历史上最古老的百年老字号茶庄了!

福康生,益求其精的经商之道

福康生,始于1928年,传承着近百年的贡茶制作工艺,着名的金鸾雀舌、松澜银针、江园碧涧、珠兰芳蕊等贡茶均出自于福康生茶庄。福康生寓意幸福健康生活,是一代茶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在经营茶叶的过程中把对亲人,朋友,顾客的美好祝愿融入其中,中国的福文化,健康理念,养生之道都很好的融入了福康生的品牌文化。

福康生一直遵循益求其精的经营理念,从源头严把原料质量关,福康生的五峰白鹿庄茶园是宜昌的十大生态茶园,平均海拔在1100米,高山云雾出好茶,曾被茶界泰斗林作炎老师誉为高山园林生态茶园.

福康生的制茶大师韩永富是宜昌茶叶发展史上最具权威的老师傅,第一锅峡州碧峰就是韩老师手工炒制而成,现在韩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亲手传授技艺的弟子都在宜昌茶叶界占据着重要位置,福康生,近百年来精于制茶之道,传承着历史悠久的贡茶制作技艺。韩永富,一代制茶大师,正值花甲之年。一个百年茶庄与一代大师的巅峰合作,延续出中国贡茶历史上又一个惊世之作。

金鸾雀舌,品味一千四百年

金鸾雀舌,起于唐,宋入贡,兴于清,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唐代刘禹锡诗云: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金鸾雀舌产自峡州上,起源于唐朝长安的大明宫。李白在翰林院就职的时候,就经常出入金銮殿,受到唐玄宗的召见。他曾写《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承恩初入银台门,着书独在金銮殿。意思是说,身为翰林供奉,每天都进出翰林院,撰写着作就在金銮殿。又因为金銮殿与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学士又美称为金銮.因峡州产之雀舌被帝王及翰林学士所喜爱,赞为贡茶上品,故将金銮冠以茶名,又因此茶为雀舌极品,鸾即百鸟之王凤凰,金鸾雀舌自此成名。

福康生历代传承,金鸾雀舌得以延续,一代制茶大师巅峰之作,使之发扬光大,中国贡茶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祈年殿茶礼,中国茶礼典范

祈年殿作为伟大的东方建筑,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着名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与生俱来的高贵,和充满东方智慧建筑风格,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折服,感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深厚底蕴,走进祈年殿,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祈年殿辉煌的过去,还有留给我们后人的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东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是皇帝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祈福仪式,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

正是有了福康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近百年的贡茶技艺传承,才真正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顶级茶礼-祈年殿。福康生祈年殿茶礼的上市使宜昌绿茶成为中国高端绿茶的标志性产品,福康生也希望宜昌绿茶通过祈年殿茶礼的尊荣平台,走出湖北走向世界,成为高端商务茶礼的首选,成就宜昌绿茶的经典之作。

品味历史,福康生茶庄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延续辉煌,将宜昌悠久的茶叶文化传承下去,缔造一个百年老店的中国贡茶传奇。

30年历史的径山茶重放异彩


一杯滚水,放入一撮绿翠的径山茶,顿时朵朵银芽如天女散花般沉落杯底,茶香四溢昨日,杭州市和平会展中心门前,伴随着悠扬的古乐、淡淡的茗香,径山茶三十周年系列庆典正式开始。其间,余杭滚灯、《采茶舞》、良渚文化越剧表演等陆续登场,将径山茶所蕴涵的余杭文化展现于市民面前。

径山茶得名于产地??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的径山,始产于唐,闻名于宋,元、明、清仍享有盛誉,一度被列为贡茶。宋时,径山茶宴及器具传播到日本,并逐渐演变成日本茶道。据史料记载,茶圣陆羽也曾在径山隐居,汲泉品茗,写下《茶经》四卷,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78年,借改革开放之春风,余杭区着手对径山茶进行恢复性开发,通过更新、开发茶园,探索改进植茶、制茶技术,使千年径山茶重获青春。1998年,径山茶行业协会成立。余杭区为加强茶区管理,打响径山茶品牌,实行统一品牌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志、统一基地认证、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03年径山茶通过了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当时在杭州市尚属首例。

近年来,余杭区通过合力实施名牌战略,实行六个统一管理体系,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进茶树良种化进程,实现了径山茶超常规发展。目前,余杭区共有茶园5.8万亩,径山茶基地超过半数。自1998年来连续6年保持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并连续举办中国茶圣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各项检测指标经相关监测部门检测均达到无公害要求,抽检合格率100%。此外,径山茶还施行技术标准化、加工机械化、品牌国际化,先后在日本、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国际商标。三十年来,径山茶相继获得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原产地证明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区域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受径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影响,加之余杭区坚持以崇尚自然,追求翠绿,讲究真色、真香、真味为宗旨不断探索创新,如今的径山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非常嫩鲜,它在冲泡时,可以先放水后放茶,而且茶叶会很快沉入杯底的特点是其他名茶所不能有的。

据了解,余杭区将把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保护、提升径山茶产业品牌和文化品牌,在3-5年内争创国家名牌产品,深化六个统一管理体系,优化加工工艺,在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此次径山茶三十周年庆典除启动仪式外,还将开展一系列活动。今天上午将于双溪漂流景区举行第七届中国茶圣节开幕式活动,下午在径山开展迎奥运、登径山活动;明天将在浙江陆羽山庄度假酒店举办2008径山茶?禅茶文化研讨会。接下去,余杭还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以进一步宣传、推广径山茶。

中国茶叶加工的几千年历史发展


中国茶叶加工的历史与发展

茶叶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成为商品。茶叶加工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问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茶叶加工起源时期(公元前2000一公元960年)。这一时期是从发现茶树鲜叶咀嚼可以消炎解毒到鲜叶晒干贮藏备饮,最后到制饼烘干、碾碎冲泡,约经历2000多年。到了唐代才形成手工小作坊式的加工业,这时在加工技术上已比较讲究,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说:“晴采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从这些记载中可看出当时把鲜叶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饼茶至少要经过五道工序。

第二个时期是茶叶加工变革时期(961—136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由饼茶、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后又发展到炒青散茶。由于制茶工艺及其所用机具的改革,增加了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可以全叶冲泡饮用。

第三个时期为茶叶加工发展时期(1368--1700年)。在这个时期不仅发展了炒青绿茶制法,而且开发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花茶类,花色品种齐全,我国成为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  

第四个时期是茶叶加工机械化时期。19世纪,国外开始利用机械加工茶叶。1830年杰克勒发明了六角箱形萎凋机;1868年英国金门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盘式揉捻机;1870年印度人麦克米肯发明了箱形抽斗式烘干机;1884年日本人高林谦之发明了3种绿茶机械;1925年印度的杜尔斯第一次把烟草切丝机用于切制茶叶;1930年印度的麦克尔彻创制成功C.T.C揉切机;1958年印度托克莱茶叶试验站研制出洛托凡红碎茶机;197卜1976年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红碎茶生产国相继研制各种揉切机械。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懂得利用水车将茶碾碎制成团茶,但逐步普及利用机械加工茶叶则是新中国成立才开始的。

苦丁茶百年的历史


苦丁茶是饮品中的保健佳品,它作为饮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据传,从明朝中期开始,苦丁茶渐渐走出它的故乡,走向繁荣的城镇,走向京城的皇宫。苦丁茶被人推荐给宫廷,年年作为贡品,由茶乡派专人向皇帝进贡。负责此事的茶乡官员感到此事喜忧参半,喜的是能为朝廷贡献名品,有机会讨好朝廷;忧的是茶的产量有限,而上面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上面的人哪里知道,苦丁茶树数量有限,在正常年景、自然条件下,它的茶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如果要遇到年景不好,茶叶产量就会更少。由于当地有些茶树品种不一,茶农技艺水平参差不齐,所产茶叶品质不能保证相同,某些优质的品种会退化,这些问题让地方官员很头痛。为了增加贡品数量,州官下令茶乡百姓采集茶种进行繁育,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可这种茶树属于一种深休眠的树种,在当时虽经多次繁育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到头来只能靠原有几株茶树所产茶叶进贡,但保证贡品越来越难,更甭说满足官僚富商的需求了。为此,朝廷就多次派出钦差大臣到当地官府督办苦丁茶贡品供应事宜,州官自知此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整日惶恐不安,苦苦思索如何将此事搪塞过去。正当无计可施之际,府上的总管想出一个托辞,他们叫人把下面茶园中刚巧枯死的苦丁茶树送到官府来,向钦差大臣撒谎说苦丁茶树不知何故均已枯死,钦差大臣也懒得付出更多的辛苦到茶园验证,便以讹传讹,把茶树枯死情况报给朝廷。从此,苦丁茶就不用作为贡品年年运往京城了,苦丁茶则以其优良的品质造福于茶乡人民。

苦丁茶与一般粗茶外观相似,用开水泡开后,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浸液味道较苦,与普通茶叶的口感明显不同。苦丁茶有个特点,用量极少,又易还原,一杯开水只需放一、两叶,便很快分泌出丝状黄汁,叶色由黑还原为绿色,茶水苦中有甘,先苦后甜,饮之精神倍爽,吃油腻食物后,饮之更佳。苦丁茶是用茶树的嫩叶加工而成,既可泡茶代饮,又可作药用,调养身心。有本古代医籍叫《本草求原》,书中记载苦丁茶能清头目,中医认为苦丁茶性寒味苦,可清热平肝,消积化食,主治肝火上炎所致耳鸣、耳聋、急躁、目赤,以及过食油腻所致胃脘胀满等症。如果您被西医诊断为胃炎、肝炎、咽喉炎、鼻炎、高血压病,同时又伴有心烦易怒,耳鸣目赤,舌红苔黄等症,不妨选用苦丁茶进行调理。

四川省筠连县是苗族聚居地,地处乌蒙山系,那里盛产苦丁茶,它来源于木樨科植物紫茎女贞,也叫小叶苦丁。研究证实,苦丁茶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与保健作用,它能止痛、抑菌、降压、降脂、强心、调节代谢、抗氧化、抗衰老等。由于筠连县所处的地区又是富硒地区,苦丁茶中也富含硒元素,曾有专家走访当地许多村落,发现不少村子多年来无癌症病例,专家分析这种现象与村民长期饮用富硒的苦丁茶有关。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起于何时?史书上早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区域等地方的道路,人们称这条最早的民间通商交往的路叫牦牛道或马道。从中原地经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经金沙江、过西藏那曲等地到达拉萨的藏汉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时唐蕃古道,从宋、元、明、清由朝廷多次大规模开通的川藏古道把茶叶更多地输进了藏区;清时,云南的普洱茶也输入藏区。宋朝时,因北方边疆战事不断,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战事和运输需要大量的马匹,宋王朝便把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西南。从内地通往康藏地区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汉源)、雅州(雅安),两地便成了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到了元朝,由于军马是自给,不需要茶马交易,官方对茶叶的控制,完全在于以税收充实财政。明朝时,北方战乱又起,朝廷迫切需要军马,以茶易马的旧制恢复,施行以茶马司的茶引制度,严禁私人贩运到民族地区,也严禁把茶种引过二郎山,违者会处以凌迟死刑。到了清代,边茶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乾隆年间,以茶易马的政策完全终止。引茶制改为引岸制。岸,是指茶叶的固定采购地和销售范围,口岸和路线都是按官方指定的范围。由于清朝逐渐放宽了茶叶的控制政策,从而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藏汉茶土(土特产)交流为中心的贸易。到清朝中叶,因经营边茶而发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荥经等县的茶商就发展到了七十多家,以边茶为中心的民族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政府于打箭炉(康定)设官,监督茶叶等贸易,这时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汉贸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于藏汉交通要冲的康定,就必然成为汉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边茶业的发展走向极盛时期。那时的炉城(康定)在清史书中说是全市基础建于商业,市民十之八九为商贾。

从历代王朝对边茶的政策是要以茶治边,用茶叶控制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实行重征茶税和茶叶官卖的垄断茶叶贸易的一整套政策是达到以茶治边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从唐以来的茶马互市以及发展到后来的茶土交流都把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联系起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始于唐代的边茶业在客观上成为藏汉民族团结交往的重要纽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商贸重镇康定,从康定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运输茶叶最多,汉藏民族文化、经济往来最为重要的通道;这个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马古道纵贯、网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泸州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传说中就有了关于茶的记载。关于茶文化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且说说川茶中的泸州茶,及其特有的茶文化和衍生的城市文化。茶之产于天下,泸州之茶纳溪梅岭,这是见于明张谦在《茶经论茶》中的记载。纳溪梅岭盛产泸州人喜欢的花茶,据泸茶史载,贡茶始于南宋绍兴中后期,泸州城规模初定,西南边各族贡茶而来,茶运京都,余经千里。谁知运茶更把贡茶与荷叶装于仓内,待水运数日,荷花、荷叶自然地熏染贡茶,茶叶中荷花清香使茶品独具花香,朝廷达官贵人一品之后,无不叫好,皇帝为之颁旨,来年泸茶以茉莉花茶作贡。从此,泸州花茶在临安城内,一时间比绫罗绸缎,西洋珠宝还贵三分。不管其真与假,茉莉、珠兰、菊花、玫瑰等,在泸州确实常常窨制成茶,也深为泸州人所爱。此外,泸州人也喝沱茶,不仅因为离沱茶产地云南较近,而且泸州也自产沱茶。

说到茶,就不得不说到茶馆。在茶馆里喝茶别有一番风味。大茶馆常常是一个小社会,小茶馆又是大社会的缩影。老舍笔下的茶馆是社会的缩影,有人间百态,小茶馆反映大时代的变革兴衰。泸州的茶馆可无力承担社会史诗的重任,也无法上演恢弘的人间话剧,但能让你体味人间百态。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泸州人喝茶少有这样清雅的情调。同样是闲,周知堂是小闲隐于斋,泸州人则是大闲闲于市,茶馆里永远热闹。泸州人喝茶当然也喝不出鲁迅那样的犀利。泸州的老茶馆也多用盖碗,即传说中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由茶盖、茶碗、茶船组成的茶具。左手端着茶船,右手揭开茶盖,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摇头晃脑地吹开汤面的叶与花,再用茶盖在汤面轻轻一刮,底部的浓茶翻滚上来,小小的啜两口,神清气爽、兀的不美煞人也么!这是大多数年长茶客的喝法,年轻人或中年人,或许更喜欢的是茶楼或泸州特有的江边茶馆。约得两三个人往江边方便椅上一坐,泡上一杯花茶,或聊天、或谈生意、或看书,好不自在。那木桌、竹椅、清茶、奇石、根雕及缓缓流淌的江水,显尽了飘逸与洒脱。当然,这些地方喝茶常常是不用盖碗的,而是用玻璃杯。这里也用不着茶博士,每桌配上一个小茶壶,自斟自酌,更得清闲。花茶若用玻璃杯,除香和味的享受外,透过玻璃,更得一种色的享受。

泸州的茶馆,比不了成都茶馆的花样多,却又带有重庆茶馆似的码头文化。老成都茶馆,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遛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逍遥自在,自得其乐,还能欣赏茶博士茶艺表演。泸州的茶馆显然少了这样纯厚古朴的封闭的休闲,多了一些流动开放与混杂包容。茶馆里的龙门阵天南地北,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碎。泸州人爱摆龙门阵,摆本身就有铺陈排比之意,在蜀人司马相如和扬雄的笔下称作赋。泸州人摆龙门阵可谓继承了赋的精意,极尽铺陈、排比、联想、夸张之能事。极小的一件事,也必定添油加醋、拐弯抹角、浮想联翩、侃侃奇谈,摆的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这或许造就了泸州人的能说会道和冷幽默,但前提是要遇到合适的熟识的发烧友,不然是很难心有灵犀的。

吃茶,吃出了泸州人的悠然自得、安乐闲适。

相关文章

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