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花香的勐海国有林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勐海味 勐海味普洱茶 勐海红茶特点

普洱茶勐海味。

从山上下来收拾完毕,已经又是新的一天了。白天爬山、看茶地、试茶、坐车,没一刻得闲,今日再耽误的话,这篇茶山日记就不得不变成茶山传记了。回想这几日,还算颇有收获。前些年,我们的主方向是易武的茶,今年转至了勐海,所以不得不又深入到各个山头寻找森林深处的新茶地。

按照时间轴,先记录:

勐海一号国有林,这是一块充满了花香的秘密之地。皮卡开到路边,我们一同徒步翻山到满地松软红叶的一处茶地,这是一个55度到60度的斜坡式茶地,无论是采摘和运输的难度都相当大。当地人也算不清到底是哪一辈,他们的祖辈种下了这么多的茶树。林子里原本有两棵高杆,被一个外地人于几年前偷偷运走一棵,离开了这里,估计也没能成活,想起来我们也是不断惋惜。

剩下的这一棵大约十来二十米,单棵单次仅能采出六七百克毛茶。回到初制所,我们一同品饮了今年的春茶,直接就用的当地的山泉水,口感清冽。一上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汤内汤外肆意弥漫的花香,茶汤稠糯柔绵,甜绵中又不失勐海之筋骨,后韵幽长……

科普时间

高杆古树,顾名思义,未经过矮化的,树干笔直通天的古茶树,就像是茶树中的长劲鹿。

高杆古树形成的其中两个条件:

1.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的古茶树,周围全是参天大树,想要得到阳光的滋润,自然的优胜劣汰驱使它必须要长高,要不然就够不到洒在树林里的阳光了。

2.没有经过人为矮化。由于经济原因,很多古茶园的茶树被大面积矮化以达到增收的效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砍头”——将茶树的上部分砍掉,留下一人或者两人高的茶树。如今被“砍头”矮化后的古树,我们称为“砍头茶”,而有一些古树逃过此劫。

未矮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有些茶树在深山老林中,年代久远,被人遗忘。

2.有些茶树太深太远,茶农直接放弃采摘。

3.还有一些深藏在原始森林中,从未被发现。

小编推荐

易武国有林薄荷塘之介绍


如果说易武是一条银河,那么这七村八寨及众多的微产区,就是这银河之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铜箐河、天门山了,今周末得以空闲,来一泡2018年春收的薄荷塘细品几个月来的变化,那么我们今天就聊聊薄荷塘吧!

在易武这七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我们熟知的七村八寨外,绝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这才是古茶树的天堂。而近年来在普洱茶界冉冉升起的一颗颗星星,诞生的一个个新贵,均产自于此,薄荷塘,铜箐河、百花潭、哆依树、白茶园、茶王树、香椿林、三家寨、一扇磨、冷水河、天门山等等,而薄荷塘无疑是这其中最为耀眼、灿烂的那颗星星。

薄荷塘在哪里?

薄荷塘位于易武曼撒茶区,隐于深山之中,海拔1400—1620米左右,坐标东经101'32,北纬22'5,是原始森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坳。路难行,山难爬,崎岖惊险,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的隔绝,才使薄荷塘的茶树特别大。这里的植被保存的非常完好。当年因在深山中种植“草果香料”时发现了这片神秘的茶园,因为这里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叶,以此得名薄荷塘。

薄荷塘茶园面积并不大,树龄极老,参差不齐,分布零散,东一棵西一棵,约四十颗高杆古树,被当地人称之为一类挂牌古树,剩余大部为二类古树,产量极稀,一泡难求。

薄荷塘古树茶,干茶墨绿长梗肥大厚实,闻干茶,花果香中还带有甜香,沁心怡人。

茶汤金黄通透,非常油亮,入口感觉不到丝毫的苦涩,水路细腻稠滑,香气融合于茶汤中,含在嘴里有种舍不得下咽的感觉,回甘生津分布非常广,连绵不断,持续很久,喉韵深,喉咙里甘韵明显持久,舌面及上颚有薄荷凉,整个茶给人感觉非常的柔甜,茶汤柔绵细腻。但是暗劲十足,茶气较强,有股气往后脑勺上冲,细品慢咽,更多的感觉油然而生,的确是一款非常内敛的易武曼撒茶区的好茶。

古六大茶山“国有林茶”的概念


国有林,从词面上解释是国家所有的森林,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国家所有,包括茶树。我们所说的国有林概念茶,是长在国有森林里的古树茶。

古六大茶山国有林的茶树,以前是有古人种植的,不是野生的,是人工驯化管理过的,是栽培型的。以前古人种植和管理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茶树荒废了或是没有人管理了,如战争、大火、温疫、或是村子搬迁、茶叶经济不行等原因导致的,后来就没有人管理了,这些茶树就和原始森林或是国有森林融在一起。再后来,国家就把这些森林连同茶树一起划归国有林,有些划成保护区了。2000年以后,茶叶慢慢值钱了,有些茶农就回去国有林找茶树,一般是,谁先发现的茶树或是茶地,谁就有采的权利,原则是,只能采茶,不能开发或是大面积管理,不能破坏森林和生态。

现在易武茶区出最名的薄荷塘,以前也是有古人种的,也有古人管理过的,现在茶地里依然还有以前古人在过的房子座基,现在的刮风茶王树,以前也是有人种和管理过的,后来这些茶农大概在20世纪20-30年代间搬出来现在的麻黑,大漆树,杨家寨等村寨,现在还有老人80多岁了,以前在树王树出生,在茶王树生活过,大概就是20世纪代30年代左右搬出来麻黑村的(麻黑以前叫大路边,我爷爷他们也是从茶王树搬来麻黑的)。古曼撒就是从前的曼撒旧家搬到现在是曼腊公路边。大概是90年代初的样子,整个村寨集体搬的。

古六大茶山的国有林茶,以易武国有林居多些,如:薄荷塘、同庆河、百茶园、弯弓、刮风寨,天门山,金长河等,都是瑶族茶农在管理,除这之外,也在一些易武本地汉族或是彝族管理着一些国有林茶地,如一扇磨国有林,弯弓的一部份,哆依树等。除易武外就是蛮砖国有林最多了。倚邦,革登,莽枝,也有国有林茶地,但相对少些。像这些倚邦、革登、莽枝国有林大部份由这些地方的彝族或是各村子的汉族茶农管理。

国有林的茶,采摘不频繁,采摘时间往往比传统古树园晚一些。内容和汤水要厚些,山野气息浓郁。国有林里的茶树,有放荒高杆单株很高大的,也有被少量砍过的(以前茶农刚找到茶树时,有些爬不上茶树而砍的)或是被火烧过重新发出来的,但基本以放荒高杆古树茶为主。

什么是国有林普洱茶?有什么特点?


当下普洱茶越玩越深,越喝越不明白,从茶园茶到大树茶,从台地茶到古树茶,从栽培茶树到野生茶树,从单株到茶王,再后来进军国有林、高杆。。。总之是越稀奇越值钱,越难搞到的越珍贵,越高x格。真是人栽培的比不过野生的,野生的斗不过国有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国有林普洱茶的稀奇在哪里?

“国有林普洱茶”的概念

首先,国有林是一个领地权的概念——山林权归属于国家的森林,所以,“国有林普洱茶”就是生长在归属于国家森林中的茶树。

“国有林普洱茶”与“野生茶”的区别

国有林大多位于深山,原生态、无污染,生态环境极佳。虽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但和那些完全没有被人为驯化过,纯野生野长的茶树有着本质区别:以国有林中的古树鲜叶制成的普洱茶,无论是口感、气韵、耐泡度,都表现优秀;而野生茶的鲜叶通常带有微毒,不具备品饮的价值。

国有林普洱茶包含于哪些大区

勐腊县的古六大茶山、西双版纳的其他地区、临沧、普洱等大区的许多茶树都生长在国有林中。

国有林普洱茶的代表有哪些

易武大区:丁家寨的弯弓、薄荷塘、一扇磨;刮风寨的茶王树、冷水河等;

勐海大区:南糯山的半坡老寨、老班章及整个布朗山系;

国有林普洱茶的定位和价值

在同级别同区域内,国有林普洱茶无论品质还是价值都是一线的,比如以丁家寨为代表的弯弓、南糯山的半坡老寨等。

2017年的易武国有林:直接叫板老班章!


2017年,易武国有林越来越热,感觉很明显。在整个大易武茶区中,从最初的刮风寨、弯工,演变出现在一大堆国有林名字。

国有林并不是易武茶的专利,勐海也有国有林(半坡老寨、老班章,甚至整个布朗山系都算国有林中的茶)。

国有林,从词面上解释是国家所有的森林,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国家所有,包括茶树。我们所说的国有林概念茶,是长在国有森林里的古树茶。

在上个世纪7、80年代,易武的老茶树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乡里推广种植高产连片的台地茶,又加上此前村民种植粮食,不可避免地对老树进行砍伐、矮化。

当时唯有深山老林里的高大茶树未遭波及,也就是国有林,恰好就被瑶族人找到并管理起来。所以现在也有一个说法,“易武最好的茶都在国有林”,国有林就是之前说的那片没有被大规模破坏的区域。

随着古树茶概念兴起,茶质越来越受到重视,曾经没人要的国有林茶树,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2006年的时候,麻黑的茶叶价格还是易武茶区最高的,但是2007年刮风寨就开始抬头,以前从属于麻黑茶的刮风寨最后甚至独立出去,自立招牌。

刮风寨是一个瑶族村寨,瑶族人并不是种植这片茶树的人,他们是在深山老林中发现了古茶树,并管理起来。

说到瑶族,不得不提易武鼎鼎大名的三大瑶寨:弯弓、刮风寨、铜箐河,都有国有林,也不得不佩服瑶族兄弟们的找茶技能。

薄荷塘古树也属国有林,其管理者也是瑶族。有趣的是整个村子只有四户人家,并且这四家还是亲戚。每年几个人会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价格,就此约定,不会跟风胡乱涨价(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定价的,为何每年都涨那么多)。

与迎合外界的过度追捧不同,他们更看重家族长远的名声。据说到了收茶的季节,这四家人是连

曼撒、易武和国有林,一扇磨绕不开的三个关键点


说到一扇磨,可能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上面的这个。但其实,我们说的是易武纯料生茶一扇磨,这么一说很多人就懂了;但是如果补充说一扇磨来自古曼撒茶区的国有林,可能又把你弄糊涂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曼撒、易武和国有林,一扇磨绕不开的三大关键点。

沧桑古曼撒,普洱茶雄浑之美

据相关史料考据,曼撒(亦称漫撒或慢撒),是普洱茶最早也是最大的集散地,因茶叶产量巨大且获利丰厚,在唐代有“利闰城”之称;清乾隆年间进入辉煌时期,大兴种茶和制茶,同时也因向清廷进贡而声隆天下。

但历史兴衰更替总是无情且出人意料。曼撒茶区的辉煌被毁于清同治年间至清光绪年间的三场大火,自此曼撒走向没落,与之相隔20多公里的易武起而代之。这就是为何清道光年间《普洱府志》中有慢撒无易武、清光绪年间《普洱府志》把慢撒改成了易武。

今曼撒主要集中在曼腊村委会一带,位于易武乡东北,紧挨老挝边境,有名的产茶地为弯弓和一扇磨(帕溪河寨内),二者是古曼撒普洱茶的典型代表,雄浑甘美。

易武为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易武大家都很熟悉了,“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在行业内流传已久,薄荷塘、刮风寨、同庆河、落水洞、高山、麻黑等一个村寨如雷贯耳,同时也让众多普洱茶玩家魂牵梦绕,寻茶、藏茶、饮茶,各有真趣。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会明白了:古曼撒是普洱茶的历史名茶产区,而传统古曼撒包括了易武茶区,后来曼撒没落,易武崛起,曼撒遗存也归并入了易武茶区,所以如今世人多识易武,而对曼撒陌生了。

一句话,一扇磨和弯弓既传承了古曼撒的雄浑茶性,又在易武崛起兴旺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席位,兼具易武茶清冽柔美之性,却又多了刚阳之气,饮者沉迷。

国有林,原始雨林状态,茶珍量少

国有林,指所有权归国家的原始森林,在业内专指国有林里零星分布的普洱茶树。国有林保留了原始雨林的状态,远离人烟,茶树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但同时也意味着,采摘不易,产量稀少,所以更显弥足珍贵。

至于为什么会有国有林这种状态,看了前文对古曼撒的介绍,你也应该明了:普洱茶经历了世世代代的跌荡起伏,沧海又桑田,有些古老的茶树逐渐被遗弃在森林中,被后人寻到并加以管理,才有了今天的国有林纯料这一品类。

“勐海味”是什么味?详解普洱茶“勐海味”的成因


勐海味,这个曾经的名词,现在已很少听到。何为勐海味呢?从广义角度理解,勐海味就是勐海地区的普洱茶味道,从狭义角度来讲,勐海味就是勐海茶厂特有的普洱茶味道。

其实,就勐海茶厂的普洱茶来说,他们的勐海味一直在变化,变化得有点让人不喜欢。从前的勐海味,还是那么的熟悉,更可以说是不可复制。勐海味真的那么特别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有朋友近来喝了杯301的金大益,猛地说有臭青味,非常的不喜欢,那样的随性,茶趣非常喜欢,朋友就像是小孩喝茶,全凭爱好,至于什么传统的勐海味的,就是那么不以为然。

至于301的金大益好喝吗?勐海味有吗?茶趣感觉还是挺好喝的,有勐海味,而且差不多十年时间的转化,现在已经非常好喝,感觉到那种布朗山特有的味道。至于勐海味够过瘾吗?这就另当别论了,茶趣还喝过更好的勐海味。想必大家一定会想到88青饼的勐海味,但茶趣不是说88青,但也是一款勐海内飞的中茶,茶味亦是布朗山的,茶味比金大益好一倍,如何说呢,金大益主要是爽口,爽香,而那款中茶,是沉香、沉味,看来是更纯的料之缘故吧,味道就想大益一首词,但比一首词更加好,回想起来,已不能再品之,实在遗憾。

近期都是古树茶为主线的,茶趣一位朋友专售纯料古树茶,一款新班章山旁的古树纯料茶,带给茶趣沉思。这款纯料茶的试品,第一泡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那种纯料茶的茶气,茶趣马上断定,这款茶有潜质,首先,是没有下农药和肥料,第二是制作工艺恰到好处,造就了一款难得的好茶,而且感觉类似易武,只是8泡过后,开始感觉到涩感,不知道转化会如何呢。

越是往后的勐海茶厂,生产的普洱茶越是没有那种勐海味,或者说,是勐海茶厂的勐海味在不断变化之中。旧有的勐海味已不复存在,新的勐海味不以布朗山为主线,偶尔还会拼配外州茶,令茶的转化受到很大影响,本来几年过后就能转化的苦涩感,特别是苦感,现在的勐海茶,苦感几年之后仍然存留居多。

一直以来,勐海茶厂的拼配技术,是茶厂的灵魂,绝对的高度秘密,真的很神奇,很多曾经在勐海茶厂工作过的高级茶师,退休或者出走之后,自立茶厂,但就一直造不出勐海茶厂的勐海味。这是为何呢?难道是勐海茶厂有厂规,绝不能在厂以外的地方使用厂内的拼配技术?又或者是这些人才,都不是绝对的高手?真的很难说,茶趣也曾经喝过这些高手门立厂后所制之茶,真的无那种狭义的勐海味。其实茶趣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么核心的问题,还是不直言为好,原因主要是阳光、料和水,特别是水。

在茶趣看来,阳光的作用是令一片茶更有活力的原因,但是由于晒青之茶在现时大批量的生产下,很难能出那个量,既要看天气,又需地方大,耗时又长,只能小规模生产几件纯料茶,才派用场。至于料和水,由于毛茶价格的高企和生产量太大,要勐海茶厂保留原有的勐海味,真的很难很难,而水,就是特别的水,秘密。所以大益近几年不一定是选取以往地区的茶原料,而是选取一些性价比高地区的茶原料,近几年有些新茶就有了苦而不化之感。

为何还是会收藏勐海茶厂的茶呢?“金”“银”“黄”“红”“圣”“龙”“虎”“高”“军”,这些字眼已经成为主角,一款有题材有寓意的大厂普洱茶,是不可多得的,在今天看来,还是送礼的佳品,难道金大益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难道龙印不好吗?答案亦是否定的。

勐海茶厂之茶,特别是高端茶,用料还是不错的,更能为日后摆放、收藏、品饮达到平衡。这几年来,传统的7542、7572逐渐走下波路,特制茶逐渐成为主角,看来市场还是非常欢迎高端茶的,就如为何别人愿意花1000元买一斤大红袍一样,喝茶都是追高不追低的。

勐海普洱茶的特征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厚重。实际上,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勐海茶,苦涩味的协调性是好的。滋味浓,苦涩俱佳,但苦味稍占上风,在口腔里的余味是苦味为主,即通俗说的勐海茶是‘苦底茶’。

苦为余味,往往带来清凉的感觉,回甘的感觉。涩为余味,由于收敛性的刺激作用,口腔会有失水的感觉,带来燥感,及其不舒服。

有些地域的茶,滋味也浓,耐泡。但许多茶友喝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好像没有‘韵味’,为什么?

实则,这种茶的‘协调性’不够好罢了。

往往这些茶,有的苦味不够,偏甜,而涩味又来得太长,没有韵味由此而生。有的只有苦,没有涩,没有生津,显得空荡,给人与寡水般的感觉.还有的苦涩皆薄,微甜,没有力道,自然其韵味只能是无味之韵味了。

从茶品的内含物质来说,主要是三大类物质,茶多酚(显涩,见有一定的苦味),生物碱(咖啡碱为主,显苦),以及氨基酸类物质(鲜爽度的来源)的配比,决定茶品的‘协调性’,即韵味。配比合理,独具韵味。

这里说配比,好像说的是人为似的,实际上,是茶区,茶种,天时,地利,人和诸般条件综合使然。

当然,通过合理的拼配技术,解决普洱茶的韵味问题,这是普洱茶精制加工厂的使命。有优秀韵味配方的普洱茶,受到茶友的青睐,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

勐海访茶:踏上归途 难忘“勐海茶厂精神”(下)


在勐海采访的几天里,宣传部的刘应枚部长只要一有空,就与我聊起凤庆,聊起凤庆的茶,毕竟那是她的老家。

转眼间60年过去了,这个被刘献荣发现的小姑娘,在初到勐海的那些日子里,想家是她每个梦的重要内容。但她坚持下来了,勐海年轻小伙的爱情让她找到了归宿,应该说是茶,让他们一辈子都在勐海的茶业发展担起了一分责任,许多年后的今天,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广大普洱茶消费者青睐,勐海已跃升为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的县份,每每谈到这里,刘献荣总是会感慨万千。他清楚,正是那种把他乡当故乡的无私支援,方能让那些凤庆人加入到勐海茶产业大军中,这是勐海历史不能忘记的一笔。

知道我将去勐海参加第九届茶王节,当年从凤庆茶厂走出去,参加第二批援助勐海茶厂的陈绍愚的外甥找到我,让我把滇红集团的最新款产品给他舅舅带去,嘱咐我一定要留出时间到他舅舅家坐坐。到勐海的第一天,我就通过电话找到了陈绍愚家。

与他谈起从凤庆到勐海经历,自然绕不开茶,绕不开凤庆茶厂与勐海茶厂的特殊关系,绕不开凤庆与勐海的渊源。事实上,两个县都似乎为茶而生,193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郑和均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名茶叶技术人员赶赴勐海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成立;1938年,年近不惑的湖南人冯绍裘先生从下关走了十多天的山路来到凤庆考察;1939年凤庆茶厂的第一批500担的红茶出品转运香港出口,为抗日战争赚取了可贵的外汇。1996年,云南滇红集团正式以集团公司的形式运营。2007年,云南大益集团注册成立,谈到这些,陈绍愚老人满眼泪水,他知道,两个茶厂都有他的经历,都流过他的汗水,青春交到了凤庆茶厂手上,老当益壮的中年都献给了勐海茶厂。

他谈到了许多当年从凤庆茶厂调到勐海茶厂的凤庆人,在勐海他们生活得很好,但还是免不了怀念家乡,有些人每年都坚持回老家探亲,有些人凤庆这边其实也没有什么亲人了,但他们一定也会把假期花在到凤庆的路上,看看凤庆的发展,再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似乎总能在两个县之间的路上,寻找到远去的情愫。

与茶有关,让一些人把他乡作故乡,在一片茶叶上走完如花似锦的前程;与茶有关,也让一些人安心于奉献,一杯茶的时间,情窦初开的少女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唯有茶叶不会老去,在经济的新格局下,这片茶依旧承载着非凡的使命,让人民富足,百姓安康,也只有茶才能与健康挂钩,与脱贫挂钩,与经济发展挂钩。

离开勐海前,我参加了哈尼族人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作为哈尼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是尝新米饭,这又是另一种勐海味,它让我懂得,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先让美味诱你臣服,再让美景让你心安。在新米节现场,我又看到了我老家同样使用过的竹编的篾桌,竹制的餐具以及农耕文明的各种农具。

让我眼睛一亮的是居然还有现场织的布匹,棉麻跟着指尖,喂到简陋的织机,编出棉线,再走成横竖交织的棉布。我特意购了一些新米,作为另一种勐海味,我将把它带回到凤庆,让那些想来又没能来到勐海的亲朋好友知道,勐海的味道就是一方山水的味道,每一粒香米,都因浸透了辛劳的汗水而馥郁。

知道我要走,几位凤庆老乡前来告别,他们给我的礼物不是勐海的茶叶,也不是香喷喷的孟巴拉大米,而是当年抵达勐海茶厂的真实感受。按理说,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气氛肯定热烈,但那天晚上有了意想不到的冷场。回首往事,有人顿悟、有人沉思,但谁也没有责怪是一片茶叶为他们牵线搭桥,生在凤庆,老于勐海。理想,在那个年代是一个通体闪耀的词,它可以孵化扎根边疆的决心,给不切实际的内心纠错。

但是实现理想,付出的岂止是自己!凤庆的父母在牵挂中老了,走了,说实在话,到现在这份遗憾还没有在勐海茶厂的凤庆籍员工心中完全淡去。现在,他们已是迟暮的老人,他们要表达的不是这些,而是想让我告诉他们还在凤庆的亲人,他们活得好好的,凤庆是他们永远的怀念,勐海让他们一生无悔。

勐海茶厂怎么来的?大益和勐海茶厂是什么关系


谈到普洱茶,必谈勐海茶厂。那么,勐海茶厂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这其实有一段复杂的历史,值得我们认真聊聊。

1939年春,云南中茶公司委派范和钧、张石诚到佛海筹建云南省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试验茶厂,这就是佛海茶厂的前身。当时的厂长是范和钧,张石诚为技术人员。1940年,中茶总公司从恩施茶厂、江西精茶厂借调技术人员,在云南抽调90余人,在范和钧的带领下到佛海筹备建厂,当时就地取材,搭建临时厂房。茶厂就这样建起来了。

建厂之初,条件艰苦,物资短缺,范和钧亲自前往泰国购买制茶机器,到缅甸购买建筑物资。1941年秋,按照恩施茶厂改制茶经验生产出第一批“滇红”。1942年,日本军队入侵中缅边境,中茶公司全员撤回昆明,茶厂停办。从筹建到停办,仅仅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有点可惜。所以说,世界和平很重要。

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派唐庆阳、杨秉奎到滇南考察,重建佛海茶厂。1952年,在佛海旧址建云南省佛海茶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中国茶业云南省分公司,有职工51人;1953年9年,变为隶属于西双版纳州政府,更名为中国茶业西双版纳茶厂。1952—1953年,茶厂以茶叶收购、调运为主。1954年4月,更名为云南省茶业西双版纳茶厂,转入原料加工,以收送制茶为主。1956年2月,变为思茅专属,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1970年才变为隶属勐海县政府,更名为勐海县茶厂,1980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参考《勐海县志》《漫话普洱茶》)

只有勐海料、勐海发酵的才是好熟茶么?什么是好熟茶?


【渥堆发酵流程】

熟茶的发酵时间一般在45天左右。

1、晒青毛茶湿水:这个湿水量一般是毛茶总重量的30%—40%,茶叶的细嫩度越高,湿水量也会高一点;2、堆放:这个高度一般是70厘米左右;3、盖上棉布:这个工序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分、温度;4、翻堆解块:发酵过程的前30天,要翻堆4-5次,控制温度和湿度;5、开沟:茶叶成熟度基本靠近发酵师的目标时,将堆子开成一条一条的沟状,快速抽干水分,降低堆温下;6、摊晾:在茶叶基本没有热度时,将茶叶摊平,晾干。

【熟茶最大的好处】

熟茶最大的好处:生茶替代品、身体容易接受、养生功效。在熟茶命名之前,生茶叫普洱茶,70年代末人工发酵普洱茶在台湾有了熟茶称呼,青饼才有了生茶的名分。

身体容易接受:熟茶没有生茶自然转化的美妙,但熟茶人工发酵却给了普洱更大的普及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舌之欲渐渐被健康养生所赶超,一泡熟茶的温润从健康的角度讲远胜一泡新生茶的刺激,对大多数人来讲,刚出厂的生茶对身体的刺激可不是你一个喜欢喝所能掩盖的。

生茶替代品:正式出现熟茶应该从1973年始,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从此揭开了大规模快速发酵的新篇章。人工发酵技术研制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所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以达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养生功效:现代医学关于普洱茶的众多保健功效的研究、实验以及临床证明大多数是取样于普洱熟茶的,因此普洱茶的强大保健功效的桂冠,熟茶当之无愧!

【普洱熟茶的原料和发酵地问题】

提起普洱熟茶,圈子内普遍有两条这样的认识:

1、好的熟茶一定是勐海料;

2、好的熟茶一定是在勐海发酵的。

两条综合起来,便成就了所谓的勐海味,也被曲解为“勐海料在勐海发酵”的熟茶才有“勐海味”。

对此,小编不想引经据典费力争辩,只说3条:1、勐海茶厂生产的熟茶原料有大量来自临沧;2、勐海料在勐海发酵的也有很多垃圾熟茶3、以临沧茶为主要原料在下关发酵的下关茶厂的熟茶(销法沱)的品质的早已名声远播海内外。

【普洱熟茶发酸是用了临沧料?】

有的熟茶发酸,于是有人归咎于使用了临沧料、思茅料,或者认为是在临沧、思茅、下关、昆明等地发酵所致,其实大谬也。

首先:熟茶发酸的原因有三点:1、较嫩的茶容易出现酸味。这是春茶,全芽,一芽一叶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所谓看茶做茶,针对不同的原料,就是要强调发酵方案的配套。2、晒青毛茶加水发酵,有个适度的比例。水多了,会导致发酸。3、发酵3-5天后,堆子即散发出酸味。直到后期堆子温度上去,发到我们所说的适度发酵程度。发酵程度低于7成,出现酸茶的概率就越高。如果是2-4成,茶酸几乎是一定的了。4、发酵温度低,堆子温度上不去,茶不容易发熟,所以很容易导致轻发酵。

什么是“勐海味”?


地球上有两片肺叶,其中一片就是西双版纳,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却不热,盛夏的日均最高气温也就31度,一场雨又能随时掉个几度,紫外线是有点强,可于浓密繁茂的植被下行走,不过是在一片片绿荫里平移。

这片雨林中,有个“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

千百年以来,勐海地区居民世代居住在茶山上,与茶相伴。在这里有最古老的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古茶园,还有最醇厚的普洱茶。勐海普洱茶的发源地,悠悠古树王国,山山寨寨古茶香,这就是对勐海地区的真实描述。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天然的净化系统,使得勐海茶区的茶树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无法比拟的口感。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茶友们常说的“勐海味”。这种“勐海味”在茶友们的口口相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知,也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那到底什么是勐海味?

在普洱界有句话叫:无勐海,不普洱。

老茶客们深深迷恋,新茶客们心向往之。“勐海味”究竟是个什么味道?

行业内公认的“勐海味”的熟茶感觉,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1、味道纯正,没有酸味、中药味或其他杂味;

2、甜。勐海茶厂发酵车间发酵出来的茶,不管是闻香气还是品饮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明显的甜甜的味道;

3、醇和滑。勐海茶厂生产出的熟茶,在品饮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厚实的汤感,比较黏滑,不寡淡也不发酸。

勐海味是如何形成的?

勐海味的形成需要勐海优质茶原料,勐海活性矿物质水,勐海发酵场地(丰富微生物群落),三者具备,方能为勐海味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有了这三个要素还不行,必须要有丰富发酵经验的发酵师傅精心发酵,然后在勐海存储一段时间,让勐海味趋于稳定状态,才能保证勐海味的形成。

所以说,勐海不仅是普洱茶的生长圣地,也是普洱熟茶的发酵圣地。

勐海——一个关于普洱茶的故事勐海普洱茶怎样


有人说“无勐海、不普洱”,不得不说知道勐海,只是因为普洱茶。勐海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孕育了普洱茶的神话。

勐海,是傣语地名,在傣语里译名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

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山间云雾缭绕,仿如秘境,许多探秘者蜂拥而来,似乎只有勇敢地走进莽莽森林,攀上高峰,穿过那茫茫云雾;真正观赏到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才能揭开这神秘的面纱,融入那令人向往的神奇和美丽。

对于那些因为普洱而慕名而来的人们来说,经历过如此一番的视觉与身心的盛宴,才更能领会,勐海之于普洱茶的意义。

清泉给了茶圣洁的营养液,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天然的净化系统,使得勐海茶区的茶树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无法比拟的口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勐海茶厂所产的大益茶具有了茶友们常说的“勐海味”。这种“勐海味”如今甚至成为了大益茶特有的标签,在茶友们的口口相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知,也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勐海原来叫佛海,这里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普洱茶原产地,随着这些年普洱茶的不断升温,勐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凡是到这里人们,无话不谈茶。如今的勐海,多了许多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是茶人或者茶商。有的是因为被勐海茶区的神秘所吸引,常年在此驻扎,一年四季来来往往于两地,只为亲身感受手中那杯清茶的原始;更多的是茶商,每年的采茶季节,开始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

他们为茶而来,又因茶而走。等收购好茶叶,等着鲜叶变为干茶,他们又离开了,迫不及待地带着这些精心制作的好茶开始忙活自己的生意。

或形单影只或成群结队,悠然深沉的茶香里,谁也没有孤独。

走过茶山再漫步在县城的街巷,年轻的姑娘水灵,迟暮的长者目光祥和,偶尔三三两两的摩托车驶过,扬起一阵风尘。

不大的小城里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原始而又现代的气息,这就是勐海,美丽的边陲小城。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弥漫花香的勐海国有林》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勐海味”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