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毛峰茶采制工艺技术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毛峰茶好吗 青茶工艺 青茶关键工艺

毛峰茶好吗。

雁荡毛峰是有百年之久的历史名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3次被评为省级名茶。该茶产于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的浙南名山雁荡山,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匀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清澈明净,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齐。采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

1,鲜叶采摘采摘要求细嫩匀净,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不采病虫叶、雨水叶、紫芽叶。鲜叶采回后须立即薄摊在竹匾或篾簸上,时间5~8小时,摊放同时拣除鱼叶、单片、损伤芽叶及杂质等。

2,杀青采用平锅杀青,下锅温度控制在180℃左右,投叶量0.6kg左右。单手和双手结合操作,先抖炒到芽叶有烫手感、水汽散发时马上转为闷杀,闷透后再立刻进行抖炒,并伴以扇风驱散水汽。操作过程中手势要轻,茶叶要捞得净、抖得匀,闷杀要一次完成。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叶质柔软、青草气散发完毕、清香显露为适宜。

3,揉捻杀青叶摊凉后放置在竹匾中进行揉捻,揉捻前要先将杀青叶整理整齐,以免揉弯条索。揉捻采用双手推揉的方法,用力要均匀,整个过程中要轻重轻相结合,中间进行1~2次解块,揉到茶叶97%以上成条,略有茶汁溢出即可。

4,烘坯把揉捻叶抖散后立即上烘笼烘焙,温度控制在100~150℃,时间8~10分钟,中间进行两次翻拌,烘至茶条互不粘结、手捏成团、抖之即散时为适度。

5,理条提毫经烘坯工序的茶叶摊凉回软后开始理条提毫,锅温80℃,茶叶下锅后先推炒,到手握茶叶虽不易成团,但仍有弹性时转入理条,这时锅温要降至60℃左右。理条方法为:手心向下,虎口张开,4指伸直并拢,拇指与4指同时弯曲,将茶叶一部分一部分地抓在手中,同时手腕和手指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在手掌中转动,并使茶叶逐渐从手中出去。理条的过程中抓起茶叶置于手掌中进行搓条提毫,边理边搓,至茶叶有刺手感时再改为推炒,以减少断碎,保证品质。炒至六七成干,白毫显露时即可起锅摊凉、回软。

6,烘焙将摊凉叶均匀撒在烘笼上烘焙,温度控制在60~80℃,在烘焙过程中进行3~4次翻拌,烘至足干后拣除茶梗、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冷却后装箱贮存。

Cy316.com延伸阅读

雁荡毛峰的加工制作技术


雁荡毛峰是有百年之久的历史名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3次被评为省级名茶。该茶产于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的浙南名山雁荡山,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匀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清澈明净,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齐。采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

雁荡毛峰加工特点有三:一是讲究鲜叶原料;二是加工精细;三是成茶贮存保藏得法。茶叶在清明、谷雨间采摘,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采回后,先经摊放,再在平锅内用双手杀青,投叶量约0.5公斤,当锅中有水汽蒸腾时,一人从旁用扇子扇去;杀青至适度后,移入大圆匾中轻轻搓揉,然后初烘,初烘叶要经过摊凉,最后复烘干燥。烘干后,去除片末,及时装箱密封,不使走气失色。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秀长紧结,茶质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汤色浅绿明净;香气高雅;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在品饮时,含氨基酸2.80%,茶多酚24.3%,咖啡碱4.09%。

1鲜叶采摘采摘要求细嫩匀净,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不采病虫叶、雨水叶、紫芽叶。鲜叶采回后须立即薄摊在竹匾或篾簸上,时间5~8小时,摊放同时拣除鱼叶、单片、损伤芽叶及杂质等。

2杀青采用平锅杀青,下锅温度控制在180℃左右,投叶量0.6kg左右。单手和双手结合操作,先抖炒到芽叶有烫手感、水汽散发时马上转为闷杀,闷透后再立刻进行抖炒,并伴以扇风驱散水汽。操作过程中手势要轻,茶叶要捞得净、抖得匀,闷杀要一次完成。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叶质柔软、青草气散发完毕、清香显露为适宜。

3揉捻杀青叶摊凉后放置在竹匾中进行揉捻,揉捻前要先将杀青叶整理整齐,以免揉弯条索。揉捻采用双手推揉的方法,用力要均匀,整个过程中要轻重轻相结合,中间进行1~2次解块,揉到茶叶97%以上成条,略有茶汁溢出即可。

4烘坯把揉捻叶抖散后立即上烘笼烘焙,温度控制在100~150℃,时间8~10分钟,中间进行两次翻拌,烘至茶条互不粘结、手捏成团、抖之即散时为适度。

5理条提毫经烘坯工序的茶叶摊凉回软后开始理条提毫,锅温80℃,茶叶下锅后先推炒,到手握茶叶虽不易成团,但仍有弹性时转入理条,这时锅温要降至60℃左右。理条方法为:手心向下,虎口张开,4指伸直并拢,拇指与4指同时弯曲,将茶叶一部分一部分地抓在手中,同时手腕和手指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在手掌中转动,并使茶叶逐渐从手中出去。理条的过程中抓起茶叶置于手掌中进行搓条提毫,边理边搓,至茶叶有刺手感时再改为推炒,以减少断碎,保证品质。炒至六七成干,白毫显露时即可起锅摊凉、回软。

6烘焙将摊凉叶均匀撒在烘笼上烘焙,温度控制在60~80℃,在烘焙过程中进行3~4次翻拌,烘至足干后拣除茶梗、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冷却后装箱贮存。

金台毛峰茶采制工艺


金台毛峰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千金台自然村。茶园都分布在该村莲花峰中部、海拔600~900m的山谷夹地。金台毛峰茶芽叶肥壮,毫茸披露,香高清鲜持久,叶底嫩黄,滋味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冲泡后芽叶竖立悬浮,瞬即附沉杯底,叶展芽观,一旗(叶)一枪(芽),历历可数,倍受消费者喜爱。

其采制工艺如下:

1、鲜叶采摘 一般4月上旬开采。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一二级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采用提手采,动作要轻。做到五不采,即雨水叶不采、雾水叶不采、中午大太阳时不采、病虫叶不采、不符合标准的芽叶不采。鲜叶宜用小竹篮盛放,进厂验收分级后,薄摊于干净的竹匾中,时间4~10h,期间轻翻2~3次。

2、杀青 在深底平锅内进行。每锅投叶量0.4kg,当离锅底1cm处锅温达160℃时下锅。每分钟翻炒60次,要求翻得快、扬得高、撒得开、捞得净,时间340s,杀青叶起锅时叶温以62℃为最佳。鲜叶下锅40s后即退去炉膛中大部分明火,使温度慢慢降低。杀青以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绿色为适度。

3、毛火 两口杀青锅配4个竹烘笼,两锅杀青叶拼1烘。茶叶依次在4个烘笼中以明炭火(不带火舌)烘。各烘笼烘顶温度分别为100、90、80、70℃,时间分别为10、15、20、30min。各烘茶烘干过程中,每隔2~3min轻翻1次,下烘后摊凉15min,再进入下一个烘笼复烘。待茶叶烘至八成干时,倒入大竹匾内摊凉20min,然后进行老火。

4、老火 6个子烘的毛火茶合并为1烘,温度60℃。用碎炭暗火低温慢烘,每隔15min轻翻1次。至叶色呈翠绿色,白毫显露,含水量达6%时下烘,摊凉后包装待销。

乌龙茶初制工艺技术


乌龙茶具有天然花果香香气和特殊的香韵,与其当地的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生态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从工艺角度看,制工精细,尤其是特有的做青技术,有效控制青叶的酶性氧化,而后通过炒青适时制止了酶性氧化,促使青叶以非酶性氧化状态进入了造型和干燥,是形成其独特的品质风格的重要因素。

各地乌龙茶加工方法不同,如摇青、浪青、室内搅拌、揉捻、包揉、干燥等技法存在差异。但归结起来乌龙茶初制的基本工艺流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即为鲜叶→晒青或萎凋→做青→炒青→造型与干燥。

(一)鲜叶采摘技术原理1.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特点(1)主要适制的乌龙茶品种 适于加工乌龙茶的品种主要有铁观音、本山、黄梭、毛蟹、梅占、奇兰、福建水仙、凤凰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岭头单枞、八仙、大叶乌龙、矮脚乌龙、青心乌龙、台茶12号、台茶13号、悦茗香、黄奇、丹桂、茗科1号等。此外还有珍稀品种大红袍、铁罗汉等。

(2)生物学特点 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鲜叶表皮都有较厚的角质层。角质层外被有蜡质层,蜡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醇。在鲜叶加工过程中,蜡质层分解与转化,产生香气成分,这是乌龙茶香气来源之一。不同品种蜡质层的花纹不同。据严学成研究,水仙品种上表皮蜡质层呈花纹状,铁观音为花痕状。

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叶的下表皮细胞大都具有腺鳞(除大叶乌龙外),见表3-3-1。腺鳞有分泌芳香物质的功能,是乌龙茶香气的又一来源。此外,乌龙茶鲜叶叶片气孔的密度和大小也因品种不同而异,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做青时间的长短及香型的变化。

表3-3-1部分乌龙茶品种的叶片结构

品种

叶厚

(微米)

角质层厚

(微米)

气孔数

12.5×10

气孔大小

长(微米)×宽(微米)

腺鳞

梅占

280

2

130~145

40×36

水仙

240

2

136~148

40×48

大叶乌龙

260~270

2

152~168

40×36

毛蟹

260~270

2

155~197

44×32

铁观音

280~300

2

181~208

40×32

木山

320~360

2~3

201~208

40×36

奇兰

268~275

1.5

263

40×36

黄棪

380~400

2

339~341

40×36

(3)主要生化成分状况 乌龙茶各品种间的内含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据福建省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水仙、铁观音、黄梭、毛蟹等13个乌龙茶品种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其结果是:茶多酚总量为21.14%~30.7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2%~2.99%;酚氨比值为8.5~14.6,介于绿茶品种和红茶品种之间;儿茶素总量为141.71~199.62毫克/克,其中非酯型儿茶素为47.9887.29毫克/克,酯型儿茶素为87.5~122.64毫克/克;水浸出物总量为34.86%~44.41%。品种间内含物的差异,为乌龙茶品质区别形成奠定了生化基础。

2.鲜叶采摘要求(1)新梢成熟度 采摘乌龙茶鲜叶,一般以芽梢停止生长(形成驻芽)后为。宜,鲜叶要求比较成熟。成熟的叶片内部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叶绿体趋向衰老,衰老的叶绿体出芽退化产生原质体,使类胡萝卜素增加。②叶肉细胞分化,叶绿体片层清晰并具有1个至多个的巨型淀粉粒,随淀粉粒的扩大,使基质充满淀粉,从而形成造粉体。此外,在较成熟的叶片中脂类颗粒(称亲锇颗粒)增多,这种生理结构在l芽1叶的嫩梢中是没有的。这些能溶于乙醚的脂类物质和大量的淀粉,是乌龙茶初制中形成浓郁香气和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

(2)鲜叶采摘时间 对年生产而言,鲜叶质量有季节性变化。据研究,香气组分总量以春季高,夏季次之,秋季少。但香气中良好型的组分比例以春季鲜叶较高,萜烯醇类尤为突出;秋季次之。一年中以凉爽、晴朗的秋、冬季气候制茶最好,春季次之,暑季最差。

对日生产而言,鲜叶质量有日变化和晴雨变化之分。从气候条件看,晴天鲜叶品质优于雨天。据研究,雨季鲜叶中绿原酸增加,鲜叶品质变劣,致使制茶香气不佳;而干旱季节或晴朗天气的鲜叶,绿原酸含量少,沉香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等单萜烯类物质增加。

晴天中以午青(9~15时采)最佳;晚青次之;早青,尤其是露水青,香气最差。这与鲜叶中所含的香气物质、香气前导物有关。据报道,在凉爽、晴朗的气候条件下,叶片气孔常处于关闭状态,使代谢中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叶绿体紊乱,从而降低了乙酸盐途径的代谢,这时膜外的亮氨酸途径便起主导作用。亮氨酸途径所形成的萜烯类物质比乙酸盐途径多,香气成分相对较多。

(3)鲜叶采后养护 鲜叶采后,因受水分、温度、氧气、损伤情况等影响,其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通过对青叶水分和损伤程度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品质的形成,如果鲜叶早期失去水分偏多,或是嫩叶部分因搬运不当损伤,会引起水分传输途径受阻,提前红变,做青走水不正常,产生死青。因此,对鲜叶的采后保鲜尤为重要,通过采取贮青养护措施,避免青叶失鲜红变。

(二)晒青技术原理1.晒青作用(1)水分控制 晒青是第一道工序。将鲜叶置于弱光下,使叶温迅速提高,蒸发适量水分,促进酶的活性和叶内成分的化学变化,散发青草气,为做青创造必要条件,对乌龙茶品质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晒青是一种日光萎凋方式,萎凋程度较轻,质量好坏会影响下一工序的操作和成茶的质量。

(2)香气诱导 在晒青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叶态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当青气散发后淡弱的清香露出,这种香气在做青中会再现。据日本竹尾忠一、山西贞等研究结果认为,采用}j光萎凋(即晒青)处理的,叶中苄基氰、吲哚含量较鲜叶增加。日光萎凋的鲜叶除芳樟醇、香叶醇外,其他32种成分均有增加。日光萎凋还使氧化沉香醇(吡喃型)、三烯辛醇、香叶醇、苯甲醇等香气成分呈线性增加。杨贤强(1991年)及周巨根(1986年)研究认为,日光萎凋或人工光照可使氨基酸及芳香醇、醛、酸类物质随萎凋进展而增加,其中有对香气贡献十分重要的萜烯醇类。脂肪族醇、乙烯酯大量增加,并增加了11种挥发性成分的检出,从而为乌龙茶香气形成提供了先质。可见晒青是诱导,它激发了乌龙茶香气前导物或香气物质的产生,为做青过程中高香物质的形成及特殊香型的构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晒青要求(1)晒青程度 制造乌龙茶的鲜叶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柔软、嫩叶叶缘稍卷、呈轻萎凋状为适度。其晒青表现为手持新梢基部,顶部2叶下垂,梗脉水分尚足,减重率为5%~15%。具体因品种而异,但须叶色稍暗、青气减退、清香显露。一般而言,黄梭、奇兰等品种减重率为5%~8%,毛蟹、铁观音等品种减重率为8%~10%,水仙等品种减重率为10%~12%。晒青不足,成茶青涩味明显;晒青过度,鲜叶失水过度,叶子紧贴筛面,部分幼芽叶微泛红,成茶的色、香、味、汤较差。

(2)晒青时间 晒青是利用光、热、风等自然条件综合效应来进行的。在当地一般选择下午3时以后,弱光为宜。光照过强,氨基酸、脂肪醇、醛、酸对香气产生负效应。但随着科技理念的进步,遮阳网产品出现,产区开始利用遮阳网来调整自然光强,这样晒青的时间就相对可以根据当天茶青进厂和产量多少进行安排。

(3)技术处理 晒青是做青的基础。生产实践表明“看青晒青、看天晒青”经验之科学所在。看青意指品种、鲜叶种植地条件、树龄、采摘情况、肥培条件等在鲜叶的综合体现;看天意指当季、当天气候现状,如温度、湿度、风力等,综合考虑确定晒青过程控制与结果。

(三)做青技术原理做青是制造乌龙茶的重要工序,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做青是摇青与晾青多次反复交替的作业过程,其目的是有效控制青叶水分的变化和酶性氧化的变化。做青程度因地区、品种、季节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1.做青作用(1)水分传输 做青是摇青、晾青多次交替反复的工艺过程,其间水分变化与乌龙茶品质关系密切(林学诗1990年,刘用敏1990年,李宗桓1986年)。在晾青过程中,由于晒青叶经受搬动、并筛、抖动等振动作用,促进梗脉里的水分往叶肉细胞输送,使原来晒青叶的萎软状态消失,转现复苏现象。叶片呈现新鲜鲜叶的状态,这种现象俗称“还阳”。还阳过程中水分和可溶性物质的输送,俗称“走水”。随后又由于叶片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梗的水分往叶片输送的速度,叶片又萎软下来,俗称“退青”。还阳与退青的交替现象是青叶水分传输过程的一种特有现象(张天福等1990年)。本质上是茶梢体内外水分的移动和平衡问题,它属于能学问题。

郭雅玲等(1994年)选用水势和含水量来衡量做青水分变化,探讨水势作为做青水分变化度量的可能性和工艺生理意义。水势作为做青水分参数,能表明做青过程茶梢体内水分的流向和限度,反映工艺对水分变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还阳、退青现象有着特殊的工艺基础和生理基础,同时也表明做青中茶梢所发生的生理过程比较复杂。摇青作为茶梢体内外水分传输和扩散的外源驱动力,通过摇青,第二叶与梗的水势达到一个动平衡高点,进入晾青由于梗、叶失水速率不一,叶失水降低水势、牵动梗水分流向叶片,到晾青结束时梗、叶间水势处于动平衡低点,下一次的摇青破坏前一个水分动平衡,产生新的水分动平衡;摇青和晾青的多次交替过程,茶梢在失水状态下,其体内水分进行多次的调整,水分不断形成动态平衡。这一动态平衡使水作为溶媒和溶剂,牵动一系列叶内反应。

(2)香味形成 水分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和生化反应。引起叶水势变化的内在原因主要是膨压和细胞液浓度的变化。生化反应中的吸水反应和放水反应不时地改变水分浓度、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还原、抗坏血酸的氧化反应、一些香气物质(异戊烯醇、反-2-己烯醇、异戊萜烯、茉莉酮等)的形成。

据叶宝存(1997年)总结提出,摇青可使乌龙茶香气成分显着增加,如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苯乙腈、α--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异丁子香酚、苯乙酸和吲哚均明显增加。摇青程度的轻重直接影响着发酵程度,从而使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如摇青、发酵较轻的安溪铁观音与摇青、发酵较重的台湾乌龙茶相比较,安溪铁观音的香气成分中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和吲哚含量较多,而在台湾乌龙茶中则未检出或很少检出。台湾乌龙茶含量较多的香气成分是沉香醇、氧化沉香醇、香叶醇、苯甲醇。因此,做青方法不同,所形成的乌龙茶香韵风格也不同。

2.做青要求(1)做青程度 做青适度标准:当摇青叶叶缘呈现朱砂红、叶面青色(或黄绿)、叶脉透明、叶缘背卷呈汤匙状、外观挺硬、嫩叶手摸柔软如绸、散发出浓郁的桂花香(或兰花香)即为适度,应立即炒青。

不同地区也有所差异。武夷岩茶以绿叶红边呈三红七绿(水仙红边深暗,略呈焦红色)、叶面背卷呈汤匙状、叶色砂绿蜜黄、花果香甜浓郁及嫩叶手摸叶面挺滑、柔软如绸为做青适度;而安溪的做青程度以红边显现、叶面有红点、嫩叶手摸有滑感、青气退、茶香起、叶子挺硬即为做青适度。

摇青不足,汤味涩口,苦而不甘;摇青过度,香气低沉,叶低死红不活,外形色枯。

(2)做青环境 做青在青间进行。青间阴凉较密闭,室温20℃~26℃,空气相对湿度65%~80%,便于控制温、湿度;若室温低于20℃时,则需加温,以促进做青叶内含物的化学变化;当室温超过29℃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控制化学变化进程。

据郭雅玲等(1996年)研究,空气相对湿度61%~88%区域制优率约58%,温度17.5℃~26℃区域制优率约64%;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同时在17.5℃~26℃与61%~88%区域制优率约88%。品质优是指风格突出、花香显露或清高、滋味醇厚甘爽。在做青水分系统中,温、湿度条件直接影响整个做青系统的水分平衡,对做青技术效应有一定的制约,在技术正常条件下,温、湿度是品质高低的影响因素。

(3)技术处理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生产实践表明“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经验之科学所在。看青意指品种、鲜叶种植地条件、树龄、采摘情况、肥培条件,以及前一工序晒青程度等在青叶的综合体现;看天意指当季、当天气候现状,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北风天与南风天对青叶水分的散失有着不同的效果,综合考虑确定做青过程控制与结果。不同品种做青的时间、摇青的强度等都不同,如黄梭的摇青总转次一般低于铁观音、毛蟹等品种,才能形成品质的品种特征。

做青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茶梢(青叶)体内水分子间的内聚力,改变水分状态,使茶梢水分变化进入一种特殊的工艺有序机制(郭雅玲等,1996年)。因此,尽管当今对做青环境的温、湿度可以控制,但看青做青仍是优质乌龙茶加工不可忽略的重要技术因素。

(四)炒青技术原理当做青达到要求时转入炒青。炒青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抑制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进一步散发青气,增进茶香,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软,便于揉捻。

1.炒青作用(1)固定做青香味 炒青能使低沸点的具青草气的芳香物质挥发。在水热的作用下,做青叶内含物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如叶绿素的进一步破坏,叶子的青叶醛、青叶醇及正己醇等低沸点青气大量挥发,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逐渐显现等。香气固定并进一步熟化与纯化,使乌龙茶的香气优雅清纯。

(2)奠定造型基础 通过炒青,促使做青叶在短时间内散发水分,叶质变柔软,有可塑性,为揉捻造型奠定基础。

2.炒青要求(1)炒青程度 当叶色转暗、叶质柔软、富有黏性、青气消失、茶香显露时即为适度。炒青过程中失水量比绿茶杀青失水量要少得多,为15%~30%。具体看做青叶含水率高低以及是直接揉捻还是直接包揉而定。符合炒青程度的叶子具有悦鼻的、类似成熟水果的香味,这种香气的形成,必须要有做青的过程中已形成的香气为基础i,同时也必须要有高温杀青的条件。如果炒青温度低、炒青不足,叶内水分不易蒸发,青气不能得到挥发,制成的茶叶外形不乌润,内质汤暗浊,味苦涩,青气重,香气不高;但火温过高也不利,如温度过高会产生焦味。

(2)炒青机具 生产上炒青机具大都使用锅式和间隙式滚筒杀青机,效果较好。使用滚筒杀青机时,筒温较绿茶高,为25℃~33℃;采用锅式杀青机炒青,以高温、快速、短时多闷为原则,温度的高低控制还受投叶量多少的影响。

(五)造型与干燥技术原理乌龙茶的外形主要在做青、炒青后完成。主要有3类,即条形、卷曲形和珠圆形。颗粒形碎茶生产量很少。在造型过程中,制品即转入了非酶性氧化过程,色、香、味化学成分在此条件下进一步形成。

1.造型(1)揉捻 闽北乌龙茶和广东单丛等产品保持单独的揉捻工序。揉捻是乌龙茶形成外形的重要工序。由于乌龙茶的原料比红、绿茶成熟,揉捻叶含水量较少,因此必须采取热揉、少量重压、短时、快速的方法进行。否则,杀青叶冷却反变硬发脆,揉不成条,投叶多,时间长则产生水闷气。

闽南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在揉捻后继续造型,转入包揉或热团揉,外形向卷曲形方向发展。

(2)包揉 紧卷、重实、圆结的外形在包揉或团揉中完成。在外力作用下,茶条进一步紧卷成卷曲状。搓揉使叶细胞损伤加大,茶汁挤出,在温热作用下物质互相作用与转化,可增进茶汤浓度与滋味。要反复进行包揉和松包,其间逐次加热除去水分,促使逐渐成形。常用的机具有速包机、球茶机和松包机等。

2.干燥 通过干燥散失水分,发展香气,并将各种水溶性物质相对稳定下来,以形成乌龙茶特有的香气、滋味和易于贮藏。

(1)发展香气 在热力的作用下,茶叶中一些不溶性物质发生热裂作用和异构化作用,对增进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有很好的效果。加热还引起脂类物质的降解,并使萜烯类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多种具高香的萜烯类化合物,从而构成乌龙茶的优雅香气。

(2)干燥水分 蒸发水分、固定品质、紧结条形、发展香气,对提高青茶品质有良好作用。如岩茶毛火时,采用高温快速烘焙法,使茶叶通过高温转化成一种焦脆香味;足火后的茶叶还要进行文火慢炖的吃火过程,对于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和辅助茶香熟化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3)干燥设备 干燥设备主要有热风方式的各类链板式烘干机、手拉式烘干机、提香机等。香型的形成与干燥温度的控制有关,烘干与吃火的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一些特殊的火功香在此阶段产生。

综上所述,乌龙茶对鲜叶要求严格,嫩梢要求一定的成熟度,以具备较多的香气前导物,然后通过晒青、摇青促进香气的分解与释放,形成乌龙茶香味成分;再通过晾青或包揉,促进内含物的自动氧化与转化,使叶内可溶物质增加,这是乌龙茶滋味浓厚或醇厚的物质基础。

沅陵毛峰茶采制工艺


沅陵毛峰茶产于湖南省沅陵县境内,以福鼎大白茶鲜叶为原料,按特定工艺加工而成。沅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地形地貌复杂,土壤母质主要是板页岩风化产物,茶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400m左右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沅陵毛峰茶的优异品质。

沅陵毛峰茶条索紧细弯曲,色泽翠绿多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绿亮匀整。其采制工艺如下:

采摘 清明前采摘。特级茶以单芽为原料,一级茶以一芽一叶为原料,二级茶以一芽二叶初展为原料。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新鲜、完整、匀净,不采雨水叶、露水叶、紫色芽叶、病虫害叶。

摊放 经验收合格的鲜叶装于特制的竹盘中,放在阴凉通风处。摊叶厚度2~3cm,摊放时间6h。待鲜叶表面光泽减退,叶质稍变软、有香气溢出、含水率在75%左右时为适度。

杀青 用40型滚筒杀青机。待筒内温度达到200~220℃时开始投叶,开始2~3把适当多投,以后逐渐减少至正常量。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绿,茶香透露,手捏杀青叶成团,无焦边焦尖,无红变,含水率在60%左右时为适宜。

揉捻 在经消毒的篾盘中进行。待杀青叶在盘中充分冷却后,将茶叶收扰,两手将茶叶合捧在盘中,手心向下,使茶叶置于两手手心下,朝顺时针方向带动手心下的茶叶转动,边揉边抖散,反复交错进行。揉时4min,抖散要充分。

整形揉炒 在电炒锅内进行。每锅投时量250g,锅温90~100℃。开始以抛扬为主,以散失水分,翻动的动作要快,炒至茶条不粘手时,将锅温降至65~70℃,开始整形。双手在下右手在上,右手朝顺时针方向转动3~4圈将茶叶均匀地撒在锅前沿,如此反复进行。4~5min后,至茶叶约达七成干时,出锅马上散热摊凉。

烘干 用五斗烘干机进行,分初干和足干。初烘斗温度80~85℃,铺叶厚度1.0~1.5cm,烘干九成干时下机摊凉。足干斗内温度65℃,铺叶厚度2~3cm,以手捻茶叶成粉末,含水率在6%以下为适度。烘干时翻叶要勤,手势要轻,足干的茶叶下机时要清扫干净。

贮藏 干燥后的茶叶放在装有生石灰的大罐中,密封贮藏。

雪龙茶的传统手炒工艺技术


(一)手工加工的炒制设备

通常用60型、64型炒茶锅(热源分电、柴、炭、煤、液化气等)。

(二)手工炒制主要手法

手工炒制雪龙茶一般分青锅和煇锅两个步骤。由带、抖、挡、搭、捺、甩、扣、抓、磨、荡等十大手法组成,交替使用,灵活掌握。

1、带: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掌心向下,稍呈弧形,轻轻按在茶叶上,将锅中茶叶贴锅面向胸前带上,当快带到锅边时,乘势将茶叶带离锅面,手心迅速向上,将茶叶扬到离锅面30㎝左右高度。

2、抖:五指分开,捞起茶叶,掌心向上,四指伸直微张,手离茶锅高度30㎝左右轻轻振动,手中茶叶随手的振动而跳动,将手中茶叶均匀地抖散,落入锅中。

3、挡:当右手把茶叶抹到锅边时,左手张开迎上去阻拦,把大部分茶叶推回右手里,以便右手重新抓到茶叶进行抖。

4、搭:手势与带相似,压力比带稍重,当茶叶快搭到锅边时,手指稍钩,起理条作用,促进叶形扁平。

5、捺:手势与搭相似,但压力比搭还要重,促使叶形进一步平扁。

6、甩:当茶叶搭或捺在手中后,顺势将手中的三分之二的茶叶从手掌两侧甩向锅中,使搭(捺)时产生弯曲的茶叶排列整齐。

7、抓:四指与大拇指分开成半圆筒状,手心向下,拿住一把茶叶从前锅壁到后锅壁一前一后往复运动时,四指伸出,把泻在锅里的

茶叶适当用力收到掌心,当手掌前后移动时,手两边的茶叶要适当地泻出,不要泻完,使茶叶直成条。

8、扣:手势与抓相似,但用力较大,用腕力将茶叶扣紧,茶叶在掌中不致滑出掌外,收紧条子。

9、磨:当茶叶炒制接近干燥时,用手指的前端轻轻推动茶叶在锅中转动摩擦,形成扁平光滑的外形。

10、荡:手掌伸直向下,五指微开,按着锅中央沿锅壁四周旋转一周,使粘在锅壁四周的茶叶清除落回锅中央。

(三)手工炒制的技术关键

1、青锅

青锅温度90℃~120℃,掌握“先高后低,嫩叶低、老叶高”的原则。投叶量视鲜叶老嫩、长短、粗细,和加工人员技术水平而定,一般为100~300g。时间视鲜叶老嫩程度、含水量高低、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为12~18min。

手法:待锅温适宜后,下锅,先用带、挡、抖相结合进行,炒至叶子发软,时间约2~3分钟,待叶子稍萎瘪不粘手时,以搭代带,逐步用甩代抖,后期以捺代搭,甩、抖、捺交替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手势从重到重,动作先快后慢,失水一致,色泽一致,形成扁平直的特征。

青锅程度:炒至梗子、叶子干瘪,梗叶色泽一致,身骨挺直,手感触手,约七成干时起锅。

2、摊凉回潮

青锅叶簸去片末后,及时匀摊在竹匾上,厚度不超过2㎝,摊放时间1~2h。

用3孔、5孔筛将青锅叶分成3档(头子、中筛、筛底)分别煇锅。

3、煇锅

锅温60℃~80℃,在整个煇锅过程掌握低、高、低的原则,在出锅前略为升高。投叶量为两锅青锅叶并作一锅,约0.2㎏~0.4㎏。时间:20~30min。

手法:二青叶下锅后,以搭手炒为主,叶子受热回软后,改为捺炒为主,推、捺、压、磨、扣等手法结合,随水分逐渐蒸发,手势也从轻到重,待手中茶叶感到触手时,手势再由重到轻。关键和重点是要做到茶不离锅、手不离茶,茶叶在手掌中交换,“收”、“吐”要均匀,手势的往复动作灵活、自然、利索,掌内茶叶匀齐不乱,抓得拢,散得开。

煇锅程度:炒至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含水量在6.5%以下。

九华毛峰茶采制工艺


九华毛峰茶是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脉一带,该地朝雾晚露,茶、竹、松交相辉映,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名山名茶远扬海内外。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赛会上同获金奖的“天台云雾”和“九华龙芽”,即为现在的“黄石溪毛峰”和“九华龙芽”,是九华毛峰的极品,其品质特征为外形纤细完整稍卷曲,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有兰花香和熟板栗香两种香型;滋味鲜爽醇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匀嫩完整。现将其采制工艺简述如下。

1、鲜叶采摘 采摘时间为清明至谷雨前后。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摘时,老嫩不同、品种不同的鲜叶要分别盛放,严格做到“四采四不采”,即采完整芽叶不采对夹叶,采肥壮芽叶不采瘦弱叶,采正常健康芽叶不采病虫叶,采晴天叶不采雨水叶。

2、摊放 鲜叶采回后先要将不符合标准的芽叶剔除,然后均匀摊放在簸盘里,厚度不超过3cm,时间4~5小时,待青气散失、叶质变软、清香微露、鲜叶含水量达65%左右时便可付制。

3、杀青 在事先磨洗光滑的深底平锅内进行。锅温为140~160℃,投叶量约为0.5kg。操作手法必须掌握翻得快、扬得高、撒得开、捞得净。必须杀透,杀匀,以杀青叶外表失去光泽,手握柔软而不粘手,闻之有清香为适度。杀青叶应及时散热、排除水闷气,并簸去焦末、碎片。

4、揉捻 手工操作,方法为双手虎口相对,紧握茶团朝一个方向滚揉,手势要轻,避免揉碎芽叶,损耗白毫。揉时2~3分钟,其间解块l~2次,以防闷黄。以芽叶揉紧成条、茶汁溢出为适度。

5、干燥 分毛火和足火两步进行。穴1:雪毛火。器具配置为1口杀青锅配4个烘笼,温度控制在80~100℃,从第一烘到第四烘温度逐渐降低。要求做到高温、快速、薄摊。烘至叶色变暗、略有刺手感、达七八成干时下烘摊凉l~2小时。穴2:雪足火。采用低温慢烘,分两段进行,先以3~4烘毛火叶并1笼烘足火,温度控制在50~70℃,烘至九成干时再将几笼并一笼,在制叶量1.5~2kg,在40℃左右的温度下继续长烘?穴约需一整夜?雪。至含水量5%~6%、叶色显翠绿时下烘。烘时每隔10分钟翻动一次,翻时应将烘笼端离火源,以防茶末掉入火中产生烟焦味。翻动手势要轻,以免碰掉锋苗,产生断碎。

6、整理包装 达足干的产品要剔除茶梗、夹杂物,簸去老片,才能分级装入铁桶贮存待销。

乌龙茶制作工艺技术


乌龙茶具有天然花果香香气和特殊的香韵,与其当地的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生态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从工艺角度看,制工精细,尤其是特有的做青技术,有效控制青叶的酶性氧化,而后通过炒青适时制止了酶性氧化,促使青叶以非酶性氧化状态进入了造型和干燥,是形成其独特的品质风格的重要因素。 各地乌龙茶加工方法不同,如摇青、浪青、室内搅拌、揉捻、包揉、干燥等技法存在差异。但归结起来乌龙茶初制的基本工艺流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即为鲜叶→晒青或萎凋→做青→炒青→造型与干燥。(一)鲜叶采摘技术原理

1.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特点

(1)主要适制的乌龙茶品种 适于加工乌龙茶的品种主要有铁观音、本山、黄梭、毛蟹、梅占、奇兰、福建水仙、凤凰水仙、肉桂、凤凰单枞、岭头单枞、八仙、大叶乌龙、矮脚乌龙、青心乌龙、台茶12号、台茶13号、悦茗香、黄奇、丹桂、茗科1号等。此外还有珍稀品种大红袍、铁罗汉等。 (2)生物学特点 适制乌龙茶的品种,鲜叶表皮都有较厚的角质层。角质层外被有蜡质层,蜡质层的主要成分是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醇。在鲜叶加工过程中,蜡质层分解与转化,产生香气成分,这是乌龙茶香气来源之一。不同品种蜡质层的花纹不同。据严学成研究,水仙品种上表皮蜡质层呈花纹状,铁观音为花痕状。

(3)主要生化成分状况 乌龙茶各品种间的内含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据福建省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水仙、铁观音、黄梭、毛蟹等13个乌龙茶品种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其结果是:茶多酚总量为21.14%~30.7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2%~2.99%;酚氨比值为8.5~14.6,介于绿茶品种和红茶品种之间;儿茶素总量为141.71~199.62毫克/克,其中非酯型儿茶素为47.9887.29毫克/克,酯型儿茶素为87.5~122.64毫克/克;水浸出物总量为34.86%~44.41%。品种间内含物的差异,为乌龙茶品质区别形成奠定了生化基础。 2.鲜叶采摘要求

(1)新梢成熟度 采摘乌龙茶鲜叶,一般以芽梢停止生长(形成驻芽)后为。宜,鲜叶要求比较成熟。成熟的叶片内部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叶绿体趋向衰老,衰老的叶绿体出芽退化产生原质体,使类胡萝卜素增加。②叶肉细胞分化,叶绿体片层清晰并具有1个至多个的巨型淀粉粒,随淀粉粒的扩大,使基质充满淀粉,从而形成造粉体。此外,在较成熟的叶片中脂类颗粒(称亲锇颗粒)增多,这种生理结构在l芽1叶的嫩梢中是没有的。这些能溶于乙醚的脂类物质和大量的淀粉,是乌龙茶初制中形成浓郁香气和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 (2)鲜叶采摘时间 对年生产而言,鲜叶质量有季节性变化。据研究,香气组分总量以春季高,夏季次之,秋季少。但香气中良好型的组分比例以春季鲜叶较高,萜烯醇类尤为突出;秋季次之。一年中以凉爽、晴朗的秋、冬季气候制茶最好,春季次之,暑季最差。对日生产而言,鲜叶质量有日变化和晴雨变化之分。从气候条件看,晴天鲜叶品质优于雨天。据研究,雨季鲜叶中绿原酸增加,鲜叶品质变劣,致使制茶香气不佳;而干旱季节或晴朗天气的鲜叶,绿原酸含量少,沉香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等单萜烯类物质增加。晴天中以午青(9~15时采)最佳;晚青次之;早青,尤其是露水青,香气最差。这与鲜叶中所含的香气物质、香气前导物有关。据报道,在凉爽、晴朗的气候条件下,叶片气孔常处于关闭状态,使代谢中叶绿素含量降低,造成叶绿体紊乱,从而降低了乙酸盐途径的代谢,这时膜外的亮氨酸途径便起主导作用。亮氨酸途径所形成的萜烯类物质比乙酸盐途径多,香气成分相对较多。 (3)鲜叶采后养护 鲜叶采后,因受水分、温度、氧气、损伤情况等影响,其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由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通过对青叶水分和损伤程度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品质的形成,如果鲜叶早期失去水分偏多,或是嫩叶部分因搬运不当损伤,会引起水分传输途径受阻,提前红变,做青走水不正常,产生死青。因此,对鲜叶的采后保鲜尤为重要,通过采取贮青养护措施,避免青叶失鲜红变。(二)晒青技术原理

1.晒青作用

(1)水分控制 晒青是第一道工序。将鲜叶置于弱光下,使叶温迅速提高,蒸发适量水分,促进酶的活性和叶内成分的化学变化,散发青草气,为做青创造必要条件,对乌龙茶品质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晒青是一种日光萎凋方式,萎凋程度较轻,质量好坏会影响下一工序的操作和成茶的质量。 (2)香气诱导 在晒青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叶态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当青气散发后淡弱的清香露出,这种香气在做青中会再现。据日本竹尾忠一、山西贞等研究结果认为,采用}j光萎凋(即晒青)处理的,叶中苄基氰、吲哚含量较鲜叶增加。日光萎凋的鲜叶除芳樟醇、香叶醇外,其他32种成分均有增加。日光萎凋还使氧化沉香醇(吡喃型)、三烯辛醇、香叶醇、苯甲醇等香气成分呈线性增加。杨贤强(1991年)及周巨根(1986年)研究认为,日光萎凋或人工光照可使氨基酸及芳香醇、醛、酸类物质随萎凋进展而增加,其中有对香气贡献十分重要的萜烯醇类。脂肪族醇、乙烯酯大量增加,并增加了11种挥发性成分的检出,从而为乌龙茶香气形成提供了先质。可见晒青是诱导,它激发了乌龙茶香气前导物或香气物质的产生,为做青过程中高香物质的形成及特殊香型的构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晒青要求

(1)晒青程度 制造乌龙茶的鲜叶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柔软、嫩叶叶缘稍卷、呈轻萎凋状为适度。其晒青表现为手持新梢基部,顶部2叶下垂,梗脉水分尚足,减重率为5%~15%。具体因品种而异,但须叶色稍暗、青气减退、清香显露。一般而言,黄梭、奇兰等品种减重率为5%~8%,毛蟹、铁观音等品种减重率为8%~10%,水仙等品种减重率为10%~12%。晒青不足,成茶青涩味明显;晒青过度,鲜叶失水过度,叶子紧贴筛面,部分幼芽叶微泛红,成茶的色、香、味、汤较差。 (2)晒青时间 晒青是利用光、热、风等自然条件综合效应来进行的。在当地一般选择下午3时以后,弱光为宜。光照过强,氨基酸、脂肪醇、醛、酸对香气产生负效应。但随着科技理念的进步,遮阳网产品出现,产区开始利用遮阳网来调整自然光强,这样晒青的时间就相对可以根据当天茶青进厂和产量多少进行安排。 (3)技术处理

晒青是做青的基础。生产实践表明“看青晒青、看天晒青”经验之科学所在。看青意指品种、鲜叶种植地条件、树龄、采摘情况、肥培条件等在鲜叶的综合体现;看天意指当季、当天气候现状,如温度、湿度、风力等,综合考虑确定晒青过程控制与结果。(三)做青技术原理做青是制造乌龙茶的重要工序,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

做青是摇青与晾青多次反复交替的作业过程,其目的是有效控制青叶水分的变化和酶性氧化的变化。做青程度因地区、品种、季节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1.做青作用

(1)水分传输 做青是摇青、晾青多次交替反复的工艺过程,其间水分变化与乌龙茶品质关系密切(林学诗1990年,刘用敏1990年,李宗桓1986年)。在晾青过程中,由于晒青叶经受搬动、并筛、抖动等振动作用,促进梗脉里的水分往叶肉细胞输送,使原来晒青叶的萎软状态消失,转现复苏现象。叶片呈现新鲜鲜叶的状态,这种现象俗称“还阳”。还阳过程中水分和可溶性物质的输送,俗称“走水”。随后又由于叶片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梗的水分往叶片输送的速度,叶片又萎软下来,俗称“退青”。还阳与退青的交替现象是青叶水分传输过程的一种特有现象(张天福等1990年)。本质上是茶梢体内外水分的移动和平衡问题,它属于能学问题。 郭雅玲等(1994年)选用水势和含水量来衡量做青水分变化,探讨水势作为做青水分变化度量的可能性和工艺生理意义。水势作为做青水分参数,能表明做青过程茶梢体内水分的流向和限度,反映工艺对水分变化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还阳、退青现象有着特殊的工艺基础和生理基础,同时也表明做青中茶梢所发生的生理过程比较复杂。摇青作为茶梢体内外水分传输和扩散的外源驱动力,通过摇青,第二叶与梗的水势达到一个动平衡高点,进入晾青由于梗、叶失水速率不一,叶失水降低水势、牵动梗水分流向叶片,到晾青结束时梗、叶间水势处于动平衡低点,下一次的摇青破坏前一个水分动平衡,产生新的水分动平衡;摇青和晾青的多次交替过程,茶梢在失水状态下,其体内水分进行多次的调整,水分不断形成动态平衡。这一动态平衡使水作为溶媒和溶剂,牵动一系列叶内反应。 (2)香味形成 水分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和生化反应。引起叶水势变化的内在原因主要是膨压和细胞液浓度的变化。生化反应中的吸水反应和放水反应不时地改变水分浓度、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还原、抗坏血酸的氧化反应、一些香气物质(异戊烯醇、反-2-己烯醇、异戊萜烯、茉莉酮等)的形成。 据叶宝存(1997年)总结提出,摇青可使乌龙茶香气成分显着增加,如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苯乙腈、α--法呢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异丁子香酚、苯乙酸和吲哚均明显增加。摇青程度的轻重直接影响着发酵程度,从而使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如摇青、发酵较轻的安溪铁观音与摇青、发酵较重的台湾乌龙茶相比较,安溪铁观音的香气成分中橙花叔醇、茉莉内酯和吲哚含量较多,而在台湾乌龙茶中则未检出或很少检出。台湾乌龙茶含量较多的香气成分是沉香醇、氧化沉香醇、香叶醇、苯甲醇。因此,做青方法不同,所形成的乌龙茶香韵风格也不同。 2.做青要求

(1)做青程度 做青适度标准:当摇青叶叶缘呈现朱砂红、叶面青色(或黄绿)、叶脉透明、叶缘背卷呈汤匙状、外观挺硬、嫩叶手摸柔软如绸、散发出浓郁的桂花香(或兰花香)即为适度,应立即炒青。不同地区也有所差异。武夷岩茶以绿叶红边呈三红七绿(水仙红边深暗,略呈焦红色)、叶面背卷呈汤匙状、叶色砂绿蜜黄、花果香甜浓郁及嫩叶手摸叶面挺滑、柔软如绸为做青适度;而安溪的做青程度以红边显现、叶面有红点、嫩叶手摸有滑感、青气退、茶香起、叶子挺硬即为做青适度。摇青不足,汤味涩口,苦而不甘;摇青过度,香气低沉,叶低死红不活,外形色枯。 (2)做青环境 做青在青间进行。青间阴凉较密闭,室温20℃~26℃,空气相对湿度65%~80%,便于控制温、湿度;若室温低于20℃时,则需加温,以促进做青叶内含物的化学变化;当室温超过29℃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控制化学变化进程。据郭雅玲等(1996年)研究,空气相对湿度61%~88%区域制优率约58%,温度17.5℃~26℃区域制优率约64%;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同时在17.5℃~26℃与61%~88%区域制优率约88%。品质优是指风格突出、花香显露或清高、滋味醇厚甘爽。在做青水分系统中,温、湿度条件直接影响整个做青系统的水分平衡,对做青技术效应有一定的制约,在技术正常条件下,温、湿度是品质高低的影响因素。 (3)技术处理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生产实践表明“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经验之科学所在。看青意指品种、鲜叶种植地条件、树龄、采摘情况、肥培条件,以及前一工序晒青程度等在青叶的综合体现;看天意指当季、当天气候现状,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北风天与南风天对青叶水分的散失有着不同的效果,综合考虑确定做青过程控制与结果。不同品种做青的时间、摇青的强度等都不同,如黄梭的摇青总转次一般低于铁观音、毛蟹等品种,才能形成品质的品种特征。 做青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茶梢(青叶)体内水分子间的内聚力,改变水分状态,使茶梢水分变化进入一种特殊的工艺有序机制(郭雅玲等,1996年)。因此,尽管当今对做青环境的温、湿度可以控制,但看青做青仍是优质乌龙茶加工不可忽略的重要技术因素。(四)炒青技术原理当做青达到要求时转入炒青。

炒青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抑制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进一步散发青气,增进茶香,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软,便于揉捻。 1.炒青作用

(1)固定做青香味 炒青能使低沸点的具青草气的芳香物质挥发。在水热的作用下,做青叶内含物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如叶绿素的进一步破坏,叶子的青叶醛、青叶醇及正己醇等低沸点青气大量挥发,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逐渐显现等。香气固定并进一步熟化与纯化,使乌龙茶的香气优雅清纯。 (2)奠定造型基础 通过炒青,促使做青叶在短时间内散发水分,叶质变柔软,有可塑性,为揉捻造型奠定基础。 2.炒青要求

(1)炒青程度 当叶色转暗、叶质柔软、富有黏性、青气消失、茶香显露时即为适度。炒青过程中失水量比绿茶杀青失水量要少得多,为15%~30%。具体看做青叶含水率高低以及是直接揉捻还是直接包揉而定。符合炒青程度的叶子具有悦鼻的、类似成熟水果的香味,这种香气的形成,必须要有做青的过程中已形成的香气为基础i,同时也必须要有高温杀青的条件。如果炒青温度低、炒青不足,叶内水分不易蒸发,青气不能得到挥发,制成的茶叶外形不乌润,内质汤暗浊,味苦涩,青气重,香气不高;但火温过高也不利,如温度过高会产生焦味。 (2)炒青机具 生产上炒青机具大都使用锅式和间隙式滚筒杀青机,效果较好。使用滚筒杀青机时,筒温较绿茶高,为25℃~33℃;采用锅式杀青机炒青,以高温、快速、短时多闷为原则,温度的高低控制还受投叶量多少的影响。(五)造型与干燥技术原理乌龙茶的外形主要在做青、炒青后完成。

主要有3类,即条形、卷曲形和珠圆形。颗粒形碎茶生产量很少。在造型过程中,制品即转入了非酶性氧化过程,色、香、味化学成分在此条件下进一步形成。 1.造型

(1)揉捻 闽北乌龙茶和广东单丛等产品保持单独的揉捻工序。揉捻是乌龙茶形成外形的重要工序。由于乌龙茶的原料比红、绿茶成熟,揉捻叶含水量较少,因此必须采取热揉、少量重压、短时、快速的方法进行。否则,杀青叶冷却反变硬发脆,揉不成条,投叶多,时间长则产生水闷气。闽南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在揉捻后继续造型,转入包揉或热团揉,外形向卷曲形方向发展。 (2)包揉 紧卷、重实、圆结的外形在包揉或团揉中完成。在外力作用下,茶条进一步紧卷成卷曲状。搓揉使叶细胞损伤加大,茶汁挤出,在温热作用下物质互相作用与转化,可增进茶汤浓度与滋味。要反复进行包揉和松包,其间逐次加热除去水分,促使逐渐成形。常用的机具有速包机、球茶机和松包机等。 2.干燥

通过干燥散失水分,发展香气,并将各种水溶性物质相对稳定下来,以形成乌龙茶特有的香气、滋味和易于贮藏。 (1)发展香气 在热力的作用下,茶叶中一些不溶性物质发生热裂作用和异构化作用,对增进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有很好的效果。加热还引起脂类物质的降解,并使萜烯类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多种具高香的萜烯类化合物,从而构成乌龙茶的优雅香气。 (2)干燥水分 蒸发水分、固定品质、紧结条形、发展香气,对提高青茶品质有良好作用。如岩茶毛火时,采用高温快速烘焙法,使茶叶通过高温转化成一种焦脆香味;足火后的茶叶还要进行文火慢炖的吃火过程,对于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和辅助茶香熟化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3)干燥设备 干燥设备主要有热风方式的各类链板式烘干机、手拉式烘干机、提香机等。香型的形成与干燥温度的控制有关,烘干与吃火的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一些特殊的火功香在此阶段产生。综上所述,乌龙茶对鲜叶要求严格,嫩梢要求一定的成熟度,以具备较多的香气前导物,然后通过晒青、摇青促进香气的分解与释放,形成乌龙茶香味成分;再通过晾青或包揉,促进内含物的自动氧化与转化,使叶内可溶物质增加,这是乌龙茶滋味浓厚或醇厚的物质基础。

雁荡毛峰


雁荡毛峰属于绿茶的一种。“雁荡毛峰”又称“雁荡云雾”,旧称“雁茗”,雁山五珍之一,产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雁荡山,这里山水奇秀,天开图画,是中国名山之一。雁荡毛峰为雁荡地区著名的高山云雾茶,明代即列为贡茶,佳茗之声名闻遐迩。

雁荡山产茶历史约千年以上,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以后,名传四方,明代列为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新茶园,老茶区又广为种植茶树,扩大产量。

雁荡毛峰的产地

雁荡毛峰茶产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雁荡山,属半烘青绿茶中的名茶。雁荡山为括苍山支脉,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天下奇秀”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山顶有湖,芦苇丛生如荡,每年秋风起,北雁南飞,常栖息于此,故名雁荡,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据《雁山志》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雁荡山高、雾浓、湿度高、温差大,香灰土养份丰富,茶树生长特别旺盛,芽肥汁厚,品质优异。

雁荡毛峰的产地环境:

雁荡山山高、雨多、气寒、雾浓,著名产茶区龙渊背、斗蟀(室)洞及雁湖岗等均位于海拔800米以上,因气温低,茶芽迟发,采摘节候推迟,为雁山茶之特点,其中以龙渊背所产最佳。

雁荡毛峰的制作工艺

雁荡毛峰是有百年之久的历史名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3次被评为省级名茶。该茶产于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的浙南名山雁荡山,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匀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清澈明净,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匀齐。采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

1、鲜叶采摘采摘要求细嫩匀净,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不采病虫叶、雨水叶、紫芽叶。鲜叶采回后须立即薄摊在竹匾或篾簸上,时间5~8小时,摊放同时拣除鱼叶、单片、损伤芽叶及杂质等。

2、杀青采用平锅杀青,下锅温度控制在180℃左右,投叶量0.6kg左右。单手和双手结合操作,先抖炒到芽叶有烫手感、水汽散发时马上转为闷杀,闷透后再立刻进行抖炒,并伴以扇风驱散水汽。操作过程中手势要轻,茶叶要捞得净、抖得匀,闷杀要一次完成。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叶质柔软、青草气散发完毕、清香显露为适宜。

3、揉捻杀青叶摊凉后放置在竹匾中进行揉捻,揉捻前要先将杀青叶整理整齐,以免揉弯条索。揉捻采用双手推揉的方法,用力要均匀,整个过程中要轻重轻相结合,中间进行1~2次解块,揉到茶叶97%以上成条,略有茶汁溢出即可。

4、烘坯把揉捻叶抖散后立即上烘笼烘焙,温度控制在100~150℃,时间8~10分钟,中间进行两次翻拌,烘至茶条互不粘结、手捏成团、抖之即散时为适度。

5、理条提毫经烘坯工序的茶叶摊凉回软后开始理条提毫,锅温80℃,茶叶下锅后先推炒,到手握茶叶虽不易成团,但仍有弹性时转入理条,这时锅温要降至60℃左右。理条方法为:手心向下,虎口张开,4指伸直并拢,拇指与4指同时弯曲,将茶叶一部分一部分地抓在手中,同时手腕和手指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在手掌中转动,并使茶叶逐渐从手中出去。理条的过程中抓起茶叶置于手掌中进行搓条提毫,边理边搓,至茶叶有刺手感时再改为推炒,以减少断碎,保证品质。炒至六七成干,白毫显露时即可起锅摊凉、回软。

6、烘焙将摊凉叶均匀撒在烘笼上烘焙,温度控制在60~80℃,在烘焙过程中进行3~4次翻拌,烘至足干后拣除茶梗、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冷却后装箱贮存。

雁荡毛峰品质特征

雁荡毛峰除鲜叶品质优越以外,加工特点有三:一是讲究鲜叶原料;二是加工精细;三是成茶贮存保藏得法。茶叶在清明、谷雨间采摘,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采回后,先经摊放,再在平锅内用双手杀青,投叶量约0.5公斤,当锅中有水汽蒸腾时,一人从旁用扇子扇去;杀青至适度后,移入大圆匾中轻轻搓揉,然后初烘,初烘叶要经过摊凉,最后复烘干燥。烘干后,去除片末,及时装箱密封,不使走气失色。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秀长紧结,茶质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汤色浅绿明净;香气高雅;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在品饮时,一闻浓香扑鼻,再闻香气芬芳,三闻茶香犹存;滋味头泡浓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韵。

雁荡毛峰的冲泡方法

1、茶具:饮用雁荡毛峰茶,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瓷杯或茶碗冲泡。杯碗类瓷质洁白,便于存托碧绿的茶叶和茶汤

2、水质:泡雁荡毛峰的水质要好。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也可以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碱性水,以免茶汤深暗

3、水温: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沏茶的水温要在80度左右最为适宜。因为优质雁荡毛峰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也会使茶汤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

4、茶与水的比例:通常茶与水比为1:50至1:60(即一克茶叶用水50ml至60ml)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

要求手持水壶往茶杯中注水,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势,使注于的热水冲动茶叶,上下浮动,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冲泡时常先注于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一下,稍后再注水至杯沿1cm至2cm即可。绿茶中得多数有效成分在第一次冲泡后浸出量最大,经三次冲泡后基本达到全量浸出。因此雁荡毛峰一般以冲泡三次为度。

雁荡毛峰功效与作用

雁荡毛峰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1、雁荡毛峰抗衰老

雁荡毛峰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雁荡毛峰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2、雁荡毛峰降血脂

对人体的实验表明则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雁荡毛峰绿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3、雁荡毛峰抗菌

研究显示,雁荡毛峰绿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雁荡毛峰具备整肠的功能。有研究表明茶多酚能清除机体内过多的有害自由基,能够再生人体内的α-VE、VC、GSH、SOD等高效抗氧化物质,从而保护和修复抗氧化系统,对增强机体免疫、防衰老都有显著效果。长喝绿茶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雁荡毛峰瘦身减脂

雁荡毛峰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5、雁荡毛峰防龋齿、清口臭

雁荡毛峰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雁荡毛峰的保存方法

1、干燥法。采用石灰、木炭、硅胶等干燥剂,控制茶叶贮藏小环境相对湿度≤60%,以保证茶叶的含水量在6%以下。

2、低温冷藏法。低温冷藏能减缓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目前,以低温冷藏保鲜的效果最佳,冷藏温度控制在0~10℃。

3、除氧和抽氧增氮法。除氧是将除氧剂放入茶叶小包装内,使包装袋内的氧含量≤0.1%。此法简便、实用、成本低,适合各类茶厂和产茶户使用。抽氧增氮法是先抽除包装内的氧气,再充入氮气。要求氮纯度高,茶叶水分含量低。此法设备要求高,一次性投入大,适合大中型茶厂。

4、大包装茶贮藏保鲜方法:绿茶产后大包装材料一般选用麻袋内衬塑料袋或涂塑料麻袋,其防潮效果好,但要避免挤压。保鲜方法则以冷藏库冷藏保鲜法最为有效。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温度0~10℃。冷库要注意换气排湿,每2~3年进行一次冷库的维修和清理。用这种方法贮藏的雁荡毛峰1年后仍有较好的品质,但缺点是设备投入大,费用较高。

5、小包装茶贮藏保鲜方法:目前流行的小包装材料为铁罐、铝罐、OPP/PE复合材料等,其总体阻隔效果较差。一般高档绿茶则采用纸罐、铝罐内衬阻碍性好的软包装,如PET/AL/CPP、PET/OPP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小袋,近年来发展的易拉罐包装,保鲜效果就很好。小包装茶一般结合使用干燥剂干燥,除氧剂除氧,抽气充氮等技术,再采用冷库冷藏保鲜效果更理想。

雁荡毛峰的传说

大龙湫茶业所产的雁荡毛峰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晋代开山始祖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间,保全山泉洁清。为报答恩师,特赐茶树一株,保你终生受用。”诺讵那又问:“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家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一瞬间,不复再见,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得家来,竟见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几次考察雁荡,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雁荡名声,由此显扬天下流传四方。雁荡山茶叶远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据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