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茶 以药代茶 也称为“非茶之茶”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普洱茶非遗 青茶醇茶 伏茶黑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非遗】

代茶,即以药代茶,也可称为“非茶之茶”。这是把一些中药像茶叶一样冲泡后饮用,里面并不放任何茶叶,只是代茶饮用,从而达到养生或治病的目的。

代茶疗法,在唐朝名医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便已有记载。到了宋代,代茶疗法应用得更加广泛,医学典籍中的记载也开始越来越多。比如《太平圣惠方》中便记载有许多代茶疗法。此外,宋朝也将茶馆中贩卖的其他饮料称为代茶。比如宋代文献《梦染录》中记载,当时茶馆中将乌梅、砂仁等煎汤代茶。这种饮料,其实就是酸梅汤的鼻祖。

如今,代茶疗法在茶疗养生的地位略次于茶疗复方,饮用人群也相对较少,并且一般不适宜长期饮用,往往是病愈则止。不过,由于代茶疗法针对性较强,因此疗效更加显著。

一般常用作代茶的中药有:菊花、密蒙花、金银花、金钱草、胖大海、薄荷、茅根、芦根、党参、太子参、西洋参、人参、枸杞子、陈皮、蒲公英、玫瑰花、桔梗、红花、益母草、大黄、黄连、淫羊藿、刺五加、侧柏、杜仲、罗布麻、竹叶、薏米、荷叶、莲子心、大青叶、陈皮、青木香、丹参、车前草、红枣、老姜等。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文化-茶之风趣事之以茶代酒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饮酒或者有一两个滴酒不沾的人,他们习惯用茶或者是饮料来代替酒,其实这种以茶代酒的习俗在古代就有了。这种饮食方式历代都有记载,也有很多特色的以茶代酒的趣事传闻。

以茶代酒起于三国东吴的未代皇帝孙皓

孙皓好酒,经常摆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洒必须见底。

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原是孙皓的交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博,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了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使他不至于因喝不下酒而难堪。

《吴志.韦櫂传》中记载:吴国末帝孙皓,每次举行宴会,都要臣下开怀畅饮,归定每人至少要喝七升“绍兴酒”。太傅韦擢的酒量不敌,只有二升,孙晧对他特别宽容,赐给他茶水,用来代酒。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的“以茶代酒”的典故。

明清以后,用茶宴替代酒宴已是寻常之事,清人笔记说:“上自朝廷燕享,下至接待宾客,品在酒灃之上.”有了以茶代酒的食俗,也出现了与酒令相媲美的茶令。这种别开生面,独特有趣的茶令,调节了宴席的气氛,场面之热闹,兴之盎然,是其它饮茶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桌上少了酒,气氛上不来,但要适可而止,亦或者可以学学古人以茶代酒,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聚会方式,比如现在的“茶话会”。

以茶代酒的含义,你可知道?


在我国,每逢节日或宴席时,很多地区都有敬酒的习俗。

但酒力不胜者,又盛情难却时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在杯子里倒点茶水,向敬酒人表达一下歉意,嘴里说着“以茶代酒”。

其实,“以茶代酒”自古有之,只不过与如今的意义略有不同。

“以茶代酒”的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大臣韦曜博学多闻,且是孙皓父亲的老师,因此孙皓对其十分器重。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规定来客至少饮酒七升。虽然并非真的全部饮尽,但如何也要肆意浇灌直至见底为止。韦曜的酒量很不好,拒饮又不合乎礼节,于是孙皓悄悄让人把酒换成茶,让韦曜不至于下不来台。

这就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如今,“以茶代酒”早已变得光明正大而无需像古代那样躲躲藏藏了,这是因为人们对茶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喝酒是气魄是豪迈,而替换成茶则是懦弱甚至是不尊重的意思,中国的敬酒文化因历史的悠久而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近年来,茶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饭桌上,甚至在外交上也受到了灵活的运用。

自上而下,“以茶代酒”俨然成为了一种风尚。“以茶代酒”不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追求健康、传承文化的一种体现。

所以,在读到“以茶代酒”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既有字面的本意,又有时代赋予其新的含义。

下次在饭桌上,大家也多多放下酒杯,端起茶杯,劝君更进一杯茶吧!

以茶代酒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我国,每逢节日或宴席时,很多地区都有敬酒的习俗。

但酒力不胜者,又盛情难却时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在杯子里倒点茶水,向敬酒人表达一下歉意,嘴里说着“以茶代酒”。

其实,“以茶代酒”自古有之,只不过与如今的意义略有不同。

“以茶代酒”的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大臣韦曜博学多闻,且是孙皓父亲的老师,因此孙皓对其十分器重。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规定来客至少饮酒七升。虽然并非真的全部饮尽,但如何也要肆意浇灌直至见底为止。韦曜的酒量很不好,拒饮又不合乎礼节,于是孙皓悄悄让人把酒换成茶,让韦曜不至于下不来台。

这就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如今,“以茶代酒”早已变得光明正大而无需像古代那样躲躲藏藏了,这是因为人们对茶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喝酒是气魄是豪迈,而替换成茶则是懦弱甚至是不尊重的意思,中国的敬酒文化因历史的悠久而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近年来,茶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饭桌上,甚至在外交上也受到了灵活的运用。

自上而下,“以茶代酒”俨然成为了一种风尚。“以茶代酒”不再是不光彩的事,而是追求健康、传承文化的一种体现。

所以,在读到“以茶代酒”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既有字面的本意,又有时代赋予其新的含义。

下次在饭桌上,大家也多多放下酒杯,端起茶杯,劝君更进一杯茶吧!

养生茶饮:“以茶代酒”隐患多


饭桌上应酬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以茶代酒”敬某某一杯之类的,以茶代酒真的好吗?其实,在宴会上喝茶有时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宴会少不了吃荤,但肉食与茶同食相当于慢性中毒,这样“茶”就变成了“荼”,不利于身体健康。

茶叶也分很多种,像普洱茶加工工艺中有发酵的工序,是具有一定的解油腻的作用的。而绿茶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和鞣酸等物质,鞣酸与蛋白子结合之后在消化中生成难以被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这是一类可以大大降低肠道蠕动的物质,席间一个小小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诸如便秘、消化不良等情况的发生。

以茶代酒真的好吗

也就意味着,在日常饮食中哪些摄入蛋白质较多的场合下,从胃肠道健康的角度是不推荐饮用茶水的,尤其是佳节节日的时候,大鱼大肉荤素搭配不合理,故而以茶代酒在高蛋白饮食的情况下就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陋习。

同样的道理,西瓜等果盘归寒凉食物,如果在摄入大量蛋白质的情况下立刻吃水果也不是好选择,以西瓜为例,其中含有较多的单糖,高蛋白食物消化速度较慢会堵塞此类寒凉食物的代谢路径,在体内引起酵解,久而久之形成消化不良乃至便秘。

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的“肚子胀、不消化”,排除自身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外,原因大多在此,专家建议此类人群若长时间无明显改善时可口服最新一代全胃肠动力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快力),而吗丁啉因为对心脏有毒性已逐渐淡出人民视野,小编最后想说,以茶代酒看来也是要分场合的呀!

万病之药,以茶养生


专家指出目前茶叶比较确切的健康功效有预防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等)、调节血脂、降低血糖、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吸烟损伤等。喝茶可对因吸烟造成损伤的DNA进行修复,且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们通过人体实验得出的结论,也算是全世界比较领先的结论。

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多种多样,比如大家熟悉的茶多酚,还有茶氨酸、维生素、咖啡碱等。按制作原理,中国茶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

后来又有一些再加工的茶,如花茶等,是在六大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中有效成分不同,功效也有所不同。

绿茶保护心血管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代表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其主要功效是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还能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细菌等。

白茶缓解焦虑

白茶按照分类方法不同,包括两种。一种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安吉白茶,这其实算是绿茶的一种,由于口味较绿茶更为醇和,近些年来大受欢迎。

白茶的主要功效有保护脑神经、增强记忆、减少焦虑等。此外,白茶中的茶氨酸可以中和一部分咖啡碱的作用,怕喝茶影响睡眠的人,可以喝点白茶。

还有一种是产自福建福鼎一带的白茶,这种茶产量较少,口味较一般绿茶要重,就目前的研究,这种茶对于调节免疫力和降血糖都有不错的功效。

青茶、红茶降低胆固醇

青茶属于半发酵的茶,其代表品种有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冻顶乌龙茶、凤凰单枞等;而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代表品种有安徽的祁红、云南的滇红,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也是享誉世界的名品。红茶由于经过发酵,比绿茶刺激性低,功效也有所不同,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等。

黑茶减肥消脂

黑茶属于后发酵的茶,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普洱茶了,其中茶多酚类物质的总量较高,具有很好的降脂减肥效果。据报道,巴黎亨利伦多医院的贝纳尔贾可托教授给20位血液脂肪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普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1/4。

日本《健康》杂志则介绍,普洱茶可抑制体重增加,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脂。一些茶叶中的名品,如龙井中的明前茶,其有效成分和普通茶种类无异,含量可能会有所差别。明前茶因为采摘早,其中的茶氨酸、维生素C含量较高,而茶多酚含量低。出于养生的考虑,大家不必购买特别贵的茶。

那么究竟哪种茶最有营养呢,两位专家认为,就多酚类物质的总量来说,每种茶都差不多,不过,因为绿茶加工工艺最简单,所以营养成分保存的更完好一些。

怎样喝茶最养生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茶叶后,如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茶,保存、冲泡、饮用的方法都各有讲究。

保存:茶叶最怕潮湿异味

保存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纸盒最次。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盛好保存的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当年的新绿茶也可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冻室,能保存3-6个月。

冲泡:洗茶最多15秒

现在人喝茶喜欢洗茶,但是不可过度洗茶。如果过度洗茶,营养物质就会大量流失。

如果茶叶不得不洗,那么洗茶时间不要超过15秒。绿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种例外,对咖啡碱比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为其中的咖啡碱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碱。饮用:每天12克最适合。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

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随着功夫茶的流行,人们喝茶越来越烫了,这是非常不对的。人们喝茶本为保健,但喝烫茶会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得不偿失。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是60度左右,不要超过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时间饮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杯红茶,解困提神;晚上与朋友或家人团聚,泡上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这种一日饮茶安排,大家不妨试一试。

剩茶也可发挥余热说茶叶浑身都是宝一点儿也不夸张,只要好好加以利用,"过气"的茶叶一样可以发挥余热。一是隔夜茶,喝隔夜茶其实并没有坏处,但是茶叶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会留有茶斑。

現代的制茶方法


「茶的制造」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有人说「好茶可遇不可求」,对讲究品茗的人而言,也的确如此。因为要制出高品质的茶叶,必须要各方面的条件相互配合得宜,才能令人「余味绕口」;好茶入口,不仅令人心旷神怡,对品茗者而言,其滋味确是能令人回味无穷。

「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条件,唯有三者能充份配合,才可制出高品质的茶叶。所谓「天、地」是自然条件,天是「天时」,也就是气候,茶树性喜温暖多雾的天气,平均温度以十五度到二十度最为理想,地是「地利」,也就是土质,茶树生长的最佳场所是高岩峭壁,终年饱受云雾滋润,所以茶树一般都生长在山坡地。茶树是否能得「天时与地利」,对于成茶品质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天地的因素已配合完整了,再下来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栽培技术(略)与制茶技术。首先,茶叶「采摘的时机」也是决定品质的要素,至于摘下来的茶菁如何去制造,才能将茶的特色完全表现出来,那就要看茶师的技术了;比如萎雕的时间,酦酵的程度、烘焙的次数与时间…….等,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必须根据经验与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这种制茶的技术,不是用文字或学理可以完全说清楚的,因为它是一门既灵活又深奥的学问。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师,是相当难得的。

在机器末发明前,制茶的程序完全由人工来进行;因此产量并不多。但自从使用制茶机器以后,几乎每户自产自制茶农们皆有完善的机械设备;因此,有些过程机械代替了人工,产量遂而大为提高,价钱也因此较适合一般家庭的消费。

尽管有自动化机械的代劳,但注重品质的高级茶,有些部份还是需用人力照顾,制茶的工作仍是相当的辛苦,尤其是半酦酵茶的制造,除了要有精巧的技艺外,更要有绝大的耐心,因为从茶菁的处理到成茶,约需九小时~十五小时,任何过程都要小心谨慎,不得大意或掉以轻心且制茶的工作,经常是在深夜进行,全家人彻夜不眠,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人们都已入梦乡,但茶农们还辛苦的工作着,一直工作到天亮才入睡是常有的事,因此当我们细品茶味,陶醉在馥郁的茶香中时,千万别忘了茶农们制造的艰辛。「一丝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而茶又何尝不是「滴滴皆艰辛」呢?!

成茶的种类很多,每种茶的制作过程虽不尽相同,然而也不是完全不一样。茶可分为全酦酵、半酦酵及不酦酵三种。而其制造过程也可依此分为三大类,即红茶绿茶、青茶(半酦酵茶)等三组不同的制造程序。虽同属半酦酵茶,其制法大同中还是有小异,例如乌龙茶与铁观音也不完全一样,而其差别只在炒菁以后焙干及团揉的次数不同而已。其细微差异处的分辨应是茶师的事情,一般人只要能大略了解其程序也就足够了。

茶虽可保健,但非“万病之药”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是在时间、空间久为流传,广为认同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上古时代,茶叶初为药用,后为饮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药理效应越来越多。《中国茶叶大辞典》列举茶的十大功效:助消化、消除脂肪、胆固醇、除口臭、解渴、解酒、治便秘、减肥、提神醒脑、利尿、抗辐射、抗癌。我对饮茶健康新观察——减肥、防癌、抗辐射、抗毒杀菌、增强免疫力、长乐长寿。

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尽管茶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应还会越来越多被发现,但不应由此任意拔高茶的“定位”,我很同意陈忠懋院士“茶毕竟是茶不是药”的观点。从对人体的医药原理来说,茶具有辅助功能,随着科学的发达,茶的某些成分如茶多酚中的没食子酸酯(EGCG)、茶氨酸等,虽然可以从中提炼开发为治病之药,但茶不是药,更不能称为“万病之药”。某些茶界人士,惯于不加分析地引用唐朝陈藏器“茶为万病之药”这句话,有些茶企更喜欢引用,以获取销茶的商业利益。其实,宣传炒作过分,可能适得其反。

日本茶学学会会长、原静冈县茶业实验场场长小泊重洋在他《茶饮不能代替药物》论文中高度评价茶的保健功能的同时,指出:“茶不是医药品,它的功效也有一定的界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并不是万能之药……例如,反映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中性脂肪、肥胖等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尽管每天都在饮茶,却没有得到改善的意见也很多。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小泊重洋先生的说法有参考价值,不恰当的宣传将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是不可取的。我还认为,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也是因人而异,例如对茶的摄取量多与少,也许是回应小泊重洋先生的上述“问题在哪里呢”的一个重要方面。小泊重洋写道:“最近在摄取高浓度的儿茶素来进行的体重和体脂肪减量的实验中,每天摄取500mg以上的儿茶素才可以看到一些效果。”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每天饮茶十杯以上,一个月用茶1斤,1年12斤,张老先生每天摄取儿茶素理应达到500mg以上,所以,年逾百岁还在工作的张老是饮茶保健的实证。当然,人体健康是取决于综合性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分析任何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以偏概全。

关于“茶性”,有人往往下定语:“茶性寒凉”,并由此渐而形成很多文化现象,这是不切实际的。所谓“茶性寒凉”是来自陆羽的《茶经》,在唐朝,茶叶只有“绿茶”,没有其他茶,绿茶是不发酵茶,在制法上尽量保持原叶的性状——青汤绿叶。这样,陆羽认为“茶性寒凉”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陆羽作如此论断,是没有错的。但是随着光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人们采用不同的制法,产生了以适应人体不同需求的多样性产品,茶性就不仅有寒凉的绿茶;还有较凉的白茶、黄茶;中和的乌龙茶;温和的普洱茶、红茶。把茶性局限于“寒凉”,既不科学,也不利于推广茶饮。

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要“人云亦云”。对古人的论说,堪称典范的要传承而且要弘扬,不妥当的要充实提高,不科学的错误的要摒弃,这才符合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