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人生“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

发布时间 : 2019-12-23
香粉缘花茶 福寿缘花茶 普洱茶和缘

【www.cy316.com - 香粉缘花茶】

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

新光企业集团创办人吴火狮自幼刻苦耐劳,白手起家,历经五十年的勤勉自励,终于创业有成。综观他的一生,他的成功哲学创造了“不断突破”之外,就是“广结善缘”四个字。

俗云:“小才不知有缘,不懂用缘;中才知有缘,但不善用缘;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吴火狮就是一位善于用缘的大才。

他常说:“人脚会带来肥水。”这句话最足以说明他的“惜缘”。他在商场纵横数十年,平常待人圆满周到,极少树敌。他已是亿万富翁,但毫无骄贵之气,与三教九流都能打交道,并且融洽相处,所以人缘非常好。由于人缘好,遇有机会,别人自然鼎力相助,这是他成功之锁。

他以浓香的人情对待部属,他不主动辞退员工,而且与他见过一次面的员工,即使是工友,多年后他仍能叫出姓名。

员工的婚丧,他几乎都列席;员工因病住院,他经常亲往探望。

追随吴火狮三十多年的老干部吴家录,曾因病赴美开刀。在手术那天,吴火狮每隔数小时摇越洋电话探问病情,公司里的部属都因此而感受到他的温暖与关怀。

他很喜欢与部属接近,握手、寒暄、话家常。每年到了年底发放年终奖金时,都由他亲自一一递交员工。由于员工众多,把年终奖金发完,要花掉他一星期的时间,但他毫不在意。

因为上述种种,新光的员工与其家属,对吴火狮都有一份无法解释的孺慕之情。所以,许多老干部愿意半辈子跟他,主要是为了感情的因素。

吴火狮就是这么一个“广结善缘”的人。

诚实是破解一切人生难题的利器。

埃及的迪拉玛,被称为魔鬼城,它处在帝王谷的入口处。从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凡是走进小城的外地人,没有不上当受骗的。

史书记载,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贩些银器回国,结果被一个带路的小孩骗走了脚上正穿着的一双皮靴。还有一个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宝,然而进城不到一刻钟,就被一个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据传,印度一位道行最高的巫师漫游至此,也没逃过被骗的厄运,身上唯一的一件东西——铜蛇管,被一个哑巴骗走了。

对于魔鬼城之谜,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迪拉玛是狮子、水牛、天狼3个星座在地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也有的说,是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的咒语在起作用,他说“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在这个入口处,他在用“让你破财”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进帝王谷。

然而,自从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来到这里,这些说法就被动摇了。因为他作为外地人,在城里住了一年,不仅头脑和原来一样清晰,而且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件都没丢。有位罗马商人得知此事后很是兴奋。他想,一个能清白地走出迪拉玛的人,一定是破解了法老咒语的人。因为他知道,迪拉玛这座小城是图特安哈门法老有意安排的。据罗马的羊皮书记载:图特安哈门法老的陵墓修好后,为防止盗墓贼入侵,曾把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秘密流放到这里。法老相信,一类人的智慧能制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罗马商人决定去拜访那位希腊哲学家。他随自己的商队来到希腊,可惜那位哲学家已经去世5年了。希腊人告诉他,哲学家临终前在摩西神庙的石壁上留下过一句话,那句话是他从迪拉玛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于是,商人来到神庙。久久地凝视着石壁上哲学家留下的话,商人禁不住喃喃自语:说得多好啊!说得多好啊!然后匍匐在地,表达对哲学家的敬意。

2300年后的一天,一位考古学家在迦勒底山脚下挖出7个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块刻着这么一行字: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这句话,正是那位哲学家留下的。

精选阅读

茶缘·佛缘·养身


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青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去朔源生命的本源。山高水好产新茶,便有所谓“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僧人对茶的研究和酷爱。

我国最早种植茶树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这七棵树氤氲了蒙山雾岚的灵气,茶质芳冽,成为贡品。大唐天宝年间在此建立了唐明皇的御购茶园,流布千年,“蒙山顶上茶”由是闻名天下。这是佛教与茶最早的记载了。饮茶,从科学角度讲,对人体有诸多裨益。助消化、去血脂、生津利尿……等等,而茶本身的淡与雅,又为人生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乃至不少地方,一日无茶便口中无味,生活少趣。仿佛必得有茶水的时时“浇灌”,生命才枝青叶绿,勃发生机。

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提倡坐禅,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脑,茶便理所当然成为顺应佛事的伴侣,由此与茶结下了宿命的缘份,以种茶制茶到泡茶品茶,千百年来总结出一整套的文化。茶也顺时而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释法的特殊媒介物。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我们作为芸芸众生的俗世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能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去做过头事,所损失的常常不过是眼前的虚名小利,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

从本质上说便是一种佛性佛缘了;再如果又能与绝对国粹的茶缘常相伴随,透澈身心,那么,和“茶禅一味”“茶僧一缘”之说相近似,我们便拥有了别一种优雅的养身之道了。

品茶人生“欲望的锁链”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动身前往山中居住。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在地上,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猕猴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猕猴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全都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不剩。

年轻时,对于某些事物的追求,往往缺乏智能判断,而只是一味地投入,这不也像故事中的猕猴只顾及掉落的一颗豆子吗?等到老来,身体衰耄,亲人不再时,终将发现所损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弃了手中的一切,仅追求掉落的一颗!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现实中,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驶往彼岸时不致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

让我们从猴子的悲剧中吸取一个教训:该松手时就松手。

如何品茶才知茶的好坏


有经验的茶客在品茶的时候能够品出茶叶的好坏,但是对于新入门的茶叶小白来说,该如何品茶才知茶的好坏呢?市场上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判断一款茶叶的好坏不能简单的从一个角度去鉴别,要通过所泡茶叶的茶香、茶汤和叶底等多方面进行鉴别。下面小编就来细说一下如何品茶才能知道所喝茶叶的品质,品茶的步骤如下:

如何品茶之闻茶香

首先把茶汤倒入白瓷杯或闻香杯里,用鼻子细嗅茶叶的香味,有的茶叶中含有花香,奶香,果香等气味,这些香味跟随茶叶的种类及制法而产生的。闻完香气后,开始找茶叶中臭味,如臭青味,酸味,霉味或杂味,这些味道主要是因为茶叶制作的过程或收藏不当才会有的。

如何品茶之观茶色

闻香之后,要观察茶汤的颜色。好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汤是明亮、清澈的。如果茶汤的颜色出现太浓或太淡的现象,这有可能是茶叶浸泡的时间太久或是浸泡的时间不够所导致的。一般专业的品茶人士可以从茶汤的颜色看出所泡的时间是否适宜,当然也可以大致判断茶叶的好坏。

如何品茶之饮茶汤

观察完茶汤的颜色后,先小口品饮,再把茶汤含在口中,不要马上吞下去,让舌尖不断搅动口中的茶汤。此时涩的味觉会在舌尖,苦的味觉在舌根,用舌头搅动茶汤有助于促动舌头的味觉,品尝出茶汤的苦味,甜味及涩味。

如何品茶之看叶底

饮完茶汤后,稍微深呼吸,或者站起来走动。这样有助于茶香送到喉咙,产生所谓的喉甘。品饮之后,把茶叶倒出,观看茶叶的完整度、大小情况。通常好的茶叶是完整无缺的大叶片,不好的茶叶一般会出现破损等现象。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品茶的相关步骤,一般好的茶叶是无异味并稍带较高火候的烟焦气味。汤色以浓厚明亮者为优,暗浑淡薄者为次。滋味以浓厚醇和者为优,涩味很重者为次。叶底以柔和鲜明者为优,粗硬者为次。

友缘林芝红茶的制造工艺


友缘林芝红茶的制造工艺

我国的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它们的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其中小种红茶有乌龙茶的过红锅(杀青)工序。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

我国的红茶制造,基本分初制与精制两道工序,广大茶区的茶农一般只生产毛茶,送售国家收购,再由国营制厂集中进行精制加工拼配出口。

现介绍工夫红茶的制造如下:

工夫红茶制造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分鲜叶验收和管理、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制成红条茶后,送售精制厂,经筛分、风选、拣剔、复火、拼装等工序制成工夫茶成品。工艺复杂,费时费工,技术性强,工夫红茶也因此得名。

(1)条形红茶的初制

① 鲜叶验收与管理 鲜叶的品质由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方面决定,鲜叶的验收即根据上述四方面决定鲜叶的价格进行收购。

② 萎凋 萎凋是指将进厂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呈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萎凋既有物理方面的失水作用,也有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工序。

③ 揉捻 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旋转运动,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谓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一道重要工序。

④ 发酵 发酵俗称“发汗”,是指将揉捻叶呈一定厚度摊放于特定的发酵盘中,茶坯中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程。揉捻叶经过发酵,从而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⑤ 干燥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干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品质。

(2)工夫红茶的精制

精制工艺过程各工序的作业原理及操作方法大致如下。

①筛分 毛茶通过筛分使茶坯大小、粗细、长短分开,以便分别处理。

②切断 切断作业是将留在筛面的粗大茶坯解体切断,由粗改细,由长切短,改变其原有形态。

③风选 是利用风力作用分离茶叶的轻重的作业。能使经过筛分后长短、粗细、形状基本相近的茶坯有轻飘重实之分,轻者质差,重者质好。风选作业还有干燥后热茶扇凉去热的作用,叫“清风”。

④拣剔 是剔除茶中的茶梗及其他夹杂物,纯净品质的操作过程。

⑤干燥 工夫红茶的干燥作业因目的不同分为补火干燥和复火干燥两种。干燥作业除蒸发部分水分以利储运保质外,还有提高品质的作用,它能使茶条紧缩,外形美观,并散发出馥郁的香气。

友缘林芝红茶的饮用方法 


友缘林芝红茶的饮用方法

红茶的饮用广泛,这与红茶的品质特性有关。红茶色泽黑褐油润,香气浓郁带甜,滋味醇厚鲜甜,汤色红艳透黄,叶底嫩匀红亮。红茶之所以迷人,不仅仅由于它色艳味醇,而且更由于它收敛性差,性情温和广交能容。人们常常以红茶调饮,其酸如柠檬,辛如肉桂,甜如砂糖,润如奶酪,无不交互融合,相得益彰。也许这就是红茶最可爱之处。

工夫饮法是中国传统的工夫红茶的品饮方法。工夫红茶包括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著名的如正山工夫小种、坦洋工夫小种、祁门工夫、云南工夫、政和工夫等等,都属条茶类型,重视外形条索紧细纤秀,内质香高色艳味醇。品饮工夫红茶重在领略他的清香和醇味,所以多用冲泡法,即将3~5克红茶放入白瓷杯中,然后冲入沸水,几分钟后,先闻其香,再观其色,然后品味,一杯茶通常可冲泡2~3次。这种饮法,需要饮茶人在“品”字上下功夫,缓慢斟饮,细细品味,在徐徐体味和欣赏之中,吃出茶的醇味,领会饮茶真趣,使自己心情欢愉,超然自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但欲享这种清福,须如鲁迅先生所说:“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话是很中肯的,大凡有丰富评茶经验的人,在品赏“工夫”中所获的美感也越深,而鉴评经验的积累,就在于多下功夫,多实践。

谈中国茶文化中之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 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他最后直接说到:“是道教的化身”。日本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缘来如此,白茶发“火”有原因


白茶越来越受到茶友的喜欢,茶友收藏白茶的越来也越多,有些朋友可能怀疑,白茶也是炒作吗?白茶真的有那么好吗?那我来告诉大家白茶为什么好,都含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能有什么功能?

白茶中的品质成分:

儿茶素类 6-12% (白茶中一种多酚类物资,表现出较强烈的苦涩味,白茶钟的含量通常高于红茶,低于绿茶;

氨基酸2-5%(白茶中鲜爽性的主要贡献成分,白茶钟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五大茶类);

生物碱 2-4.5%(白茶中的呈苦味物质,主要包括咖啡碱,可可碱与茶碱,其中咖啡碱占90%以上);

黄酮类2-4%(黄酮类是白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性物质,在白茶中含量丰富);

芳香物质0.02%(构成白茶香气特征的物质基础,以醇类、醛类化合物为主)。

1 儿茶素 6-12%

抗氧化性:主要体现在清除自由基盒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

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抑菌作用;

增强免疫力:动物实验表明其可以增加生物体内白细胞数量。

2 黄酮类2-4%

抗氧化性;

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

3 茶色素(茶黄素和茶红素):白茶中的茶黄素含量约0.5%-0.25%,茶红素3-5%抗氧化性

抗氧化性、降低血压,血脂,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产生;

抗肿瘤:茶色素可以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速率;

抗菌、抗病毒、预防齿等药理作用。

4 咖啡碱2-4.5%

具有舒张血管,兴奋中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高血压,头痛,心肌梗等药理和生理作用。

5 氨基酸2-5%

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茶氨酸具有镇静、降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增强抗肿瘤药物效果,抑制肝癌细胞浸润等功能。

6 维生素

白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与维生素C:

维生素B具有抗脚气、辅助DNA修复,防止突变等功效;

维生素C具有防治坏血病。抗氧化、预防癌症等功能。

7 矿物质

白茶中矿物质元素以钾盐、磷酸盐为主,其次为钙、镁、钛、锰、铝、微量成分有铜、锌、钠、硫、氟、硒等;

矿物质元素对增强固执、促进血红蛋白生成,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人体抵抗力均有重要作用;

氟在白茶中的含量远高于其他植物,对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效果。

8 茶多糖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减慢心率、抗炎、抗凝血、抗血栓、抗辐射等药理作用,增强机体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明白福鼎白茶为什么这么火了吧!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他最后直接说到:“是道教的化身”。日本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上第名茶]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今之茶)。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茶专家陶弘景在《茶录》记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可见远古的仙人早已服之。唐末刘贞亮在总结茶的“十德”中,得出“以茶养生气,以茶养身体”。东汉的葛玄就亲自开垦了一个“茶圃”,种茶饮茶以养生。道教服食至后来,越分越细,计有草木类,金石类等。

茶在养生的功效中重要是养形,人称道教饮茶讲求茶之功皆出此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除烦去腻,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明?顾元庆《茶谱》),而牙齿却渐渐坚实。四川蒙顶茶功效更神奇。唐武宗宰相李德裕,乃中辨水高手,烹茶一壶浇到肉上,放进银盒密封,第二天一验,肉已化了水。故明屠隆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道教以方仙道为首的养形派,认为神依形生,形靠神立,养命固形形神皆合方为康健。因此重视医药炼养,服食是其主要方术之一,“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草木是外养之精华,茶当然为首选之药。道教始祖张道陵也曾在“昌利山采服五芝众药,在隶上山始授弟子养形轻身法”。

茶有上述这些功效,能成仙能药用能养身,在讲究礼仪的中国,将茶饮献上与人共享,寓祝愿祈盼于仪礼之中,客来敬茶,遂成为我国各民族的一种礼仪礼俗。在日本,甚至把相迎,作为国宾级礼遇。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一些论风俗起源的书载: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涵谷关关尹喜,他在老子西出涵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这在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也载有:“老子出涵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所以道士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著《茶谱》道饮茶者:“凡鸾俦鹤侣,圣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任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道出道教饮茶之真趣。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巴以珍茶作贡于周朝,尹喜以贵物敬贵人,成为礼茶首创。

正由于茶在当时弥足珍贵,周朝专设掌茶官达24人,其职能是:掌以时聚茶,以供丧事。茶又成为帮国大礼的祭品。茶是通灵达仙之物,《尚书》云:“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茶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的祭品奠物也就顺理成章。《睽车志》记载“米元章知无为军,喜神怪……每得时新茶果之属,辄分以馈神”。连民间小神也不例外,唐罗隐《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以茶为祭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七日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以节俭著称,以茶和茶饮作祭品实祭祀之革新,与道教守素崇俭思想为一辙,此前也当应有以茶为祭之事。晋《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到山中采茶,遇一牵着三头青牛的道士,告诉他叫丹丘子,并指给大茶树的地点,虞洪回到家后,以茶奠祀丹丘子。道教的斋醮科仪中普遍用茶,青城山十供中茶为其一,南宋《上清灵宝大法》云:“上帝三宝前,列茶汤”。道教香、花、水、果、灯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时,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言功设醮全集》还有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以天下第一蒙顶茶,献供瑶台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灵液。茶可通达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荐科仪中也有“三奠茶”。

茶之形成文化,应归功于唐代陆羽。他所作《茶经》使“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人们景仰赞誉他:“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把他奉为“茶仙”。“诚有功于人者也”,把他祀为“茶神”。如此功在社会功在人民,当然成神成仙,被人敬之祀之拜之。

陆羽一生刚直,卓而不群,经历坎坷,但不愿入仕为官。用心血和汗水铸成千古不朽之《茶经》。今人对《茶经》的写出,中肯地概括为“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本文只阐列与道教之道缘。

陆羽生于盛唐时期,出生于楚地竞陵(今湖北天门)。玄妙神秘,自由大胆,风格独特的楚文化中,老庄哲学,屈宋诗歌,庄子散文等南方文化影响广被(茶文化中有着浓烈的南方文化色彩),也影响着陆羽,这从他著《茶经》、交朋友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从他人生轨迹中清楚地看出来,可说渗透了道教(道家)的影响。

唐代李姓王朝以老子为祖先,为表“奉天承运”,又封其为“太上老君”。唐朝政治开明,政通人和。虽推行三教一风的圆融政策,但奉行的是道先佛后,玄宗后以《道德经》为诸经之首,每家必备道教之“四子真经”,并为文人考试内容。玄宗还亲受道箓,成为道士皇帝。其后诸帝均执行扶持道教的国策。唐社会弥漫着极强的崇道氛围。故有唐一代,可说无人不受道教之影响。文士政客也经学致用,习道明志。儒道便由互黜而归宿于“儒道兼综”,由对立而互补。茶文化初始实为隐逸文化的缩影,而隐逸思想实为文人士大夫习老庄的结晶(隐者多为道者,道士是隐逸队伍的主干)。顺者儒逆者道,入官为儒离官为道。在“庙堂之上”外儒内道,以道化儒。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乃“隐君子”,以大智慧者不知隐于何处所终,为众多“以德抗权”“以道抑尊”的人士所仰慕。道士们退居于野,不慕名利,贵己养生,甚或傲视王候,简直成了心灵自由,不为物拘,游心于淡的神仙思想的象征。连孔子都赞曰:“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道教对文化人的薰染,连正统儒家诗人杜甫也写出“上有蔚蓝天,重光抱琼台,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的诗句。文人士大夫一方面渴望入仕有成,一方面爱好隐居,渴求逍遥长生。与道士交往是时尚是情操,更能显示高洁不俗。而品茶清饮,正是道士们崇尚自然,和合贵生,返朴归真的人生宗趣。

陆羽生当其时,虽曾一心学习正统儒学之道,最终却痴迷于茶的研究,人尊称为处士(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谓处士),最终写成《茶经》流传于世,道教的影响反映在他的茶学和交往之中。陆羽的好友里面,有女道士李冶,喜琴棋书画,尤擅格律诗,称为“女中诗豪”,曾被玄宗召入宫中月余。陆羽与皎然、灵澈等人组织诗社,李冶为其一员。李冶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专门泛舟前去探视,李冶以诗作答足见友谊至深。还有与之交往甚多的张志和,属著名道家人物。陆羽的好友书法大家颜真卿、曾举荐他为官。颜年轻时因病入膏肓,得遇一道士救活,并劝其要多饮茶养生。颜在茶乡湖州为官时,留下不少与茶有关的美名佳誉。陆羽在27岁就深入道教植茶圣地茅山,与茅山提倡以茶养生的陶弘景不无关系,后来在《茶经》中多次提到陶先生,28岁时就写出了《茶经》前身《茶记》。他著的《茶经》所列茶人,大部分为道教(道家)人物。著作中羽化飞升、神仙典故,“精”、“俭”、“静”、“德”等茶饮的精髓思想,无不体现道教博大深遂的文化底蕴。他所设计的茶炉,取之《易经》八卦配以五行,上刻“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远古的仙人,不食烟火只以羹食。在炉身上还刻出“曲水”和道教三山之一一方丈。他49岁受任朝廷“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祭祀官)而坚决不就,淡泊名利,不为名累,奔波于大山河流,精于茶事勤奋茶业。在江西洪州玉芝道观,写出“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如此清心道远的诗言,可谓其一生的写照。就在唐代,民间已把陆羽奉为茶神,《新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河北唐县出土了一尊白瓷陆羽像,陆羽头戴道士荷花冠,双腿趺坐似盘腿,一幅道士像,特别是面部,如童稚小儿。世人解释颇多,然放在道教就不难理解,戴道冠盘腿坐已成供像。“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一个成仙得道者的像,当然是返老还童,面如稚子。自陆羽后,中国的茶才有了新的文化内涵。

提到茶文化,当然不能忽视佛教(主要是禅宗)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当今茶文化研究者所乐道的。“禅茶不分家”“茶禅一昧”,“吃茶去”几乎是茶人皆知。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魏晋起始,佛教便有人以道教理论来宣传佛家学说,援道入佛。禅宗更将老庄思想内容吸收并发扬,“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子学说(现代学者肖疌夫语)。故老庄与禅皆为主静,道虚佛空。老子的“无为”和佛家的“般若”相契合,便成为文人学子新的理论导向和心灵追求。“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影响着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随唐,佛教天台宗大兴,其众多宗派大都受道教影响,非佛非道非儒或即佛即道即儒,道士讲佛法,和尚注道经,正符唐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唐代众多的人钟情茶,是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茶的品性相契合分不开的。茶生于灵山峻岭,承芳露,秉清灵,禀玄幽,草木仙骨,野稀之物,与此物相伴,回归自然物我两融。独品对啜之间涤除玄鉴,学道参禅,谈玄悟真,实为老庄玄学流风遗韵。虽然儒家禅宗创造了茶的仪式,佛家把茶事更加程式化,宗教化。而执著的道士们,仍守着自然无为冲寂超然的归趣。即不十分看重茶的程式,也不探究其中的技巧。没有法则才是道教顺乎自然的最高法则。无怪乎,茶至宋代,制作龙团凤饼极尽工巧“无以加矣”。而崇俭抑奢苦己利人的全真派祖师邱长春诗曰:“虚心实腹唯求饭,待客迎宾不点茶”(点茶是宋代一种繁复的饮茶方式)。元代全真派兴起,道风流行,茶人受道家冥合万物道法自然的影响,开辟了茶人与自然融合的饮茶风气。给茶文化回归道趣重返自然趋于简约打下基础。明朱洪武下令取消龙团贡茶,以散茶冲饮,遂开千古茗饮之风至今。其子朱权便说:“茶乃天地之物,巧为制作,反失其真味,不如叶茶冲泡,能遂自然之性”。他还在所作《茶谱》中表明了以茶明志风高节清的精神。一时间,宗隐逸的茶者皆循道教“药解延年,草解忘忧”之旨,追求的是“自种瓜,自种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自在然”的玄趣。

与陆羽至交的诗僧皎然,人称“茶僧”。人们把他作为佛教茶的代表。但我们看到皎然的文风宗道家简约朴质自然之道,看其诗如看《西游记》,虽云佛事,实为道本。“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以仙人食茶羽化,誉仙茶之珍奇,尽是道家玄语,再看其最著名的一首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在诗结尾处这样写道,“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只有神仙才懂得的真谛。通篇诗述道教言辞意象,识清明真,于其说是深谙茶意的诗,不如说是一篇深谙道意的华章,因此像皎然这样的诗僧,还写过纯粹道教升仙的《步虚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禅宗把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形成今天代表日本国民精神的“”,诚如日本著名大师学者冈仓天心所说:“佛教中,大量吸收道教教义的南宗禅,创造了用心良苦的茶的仪式……正是这个禅宗仪式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成为日本的”。他最后直接说到:“是道教的化身”。日本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又何尝不是,被称为茶“亚圣”的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堪称千古绝唱。这位不愿为官,一生以茶为伴的“茶痴”这样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诗录至此,两腋生风,茶通仙灵的吃茶境界已然道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核,与道教就是因缘难解。

川蜀是中国茶的原始产地。《云笈七签》中有“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的记载。川蜀名茶首推蒙山蒙顶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琴茶》)。道教也把蒙山茶作为供品。蒙山茶自唐朝开始到明清,一直为贡茶,为茶史中罕见。蒙山茶也作为佛教产茶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但蒙山顶的庙相传建于汉代,初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有关蒙山茶是这样记载:“汉代甘露祖师爷姓吴名理真者手植,至今不长不灭,共11株”。汉代初为道观而吴理真祖师爷为汉代人,从称谓姓名来看都似道教中人,实可再稽考。

青城山道观苦丁茶的制作史有记载。而青城道教秘制“洞天贡茶”早在唐代即享盛名,《茶经》《茶谱》皆有录。现成为“青城四绝”之一。青城山还有一种茶称为“猴茶”,1938年张大千居士上青城山,观中道友招待大千就用此茶并换得画幅。这种青城野茶,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不能及,每年早春由道观训练的灵猴攀岩采摘下来,故名“猴茶”,年产不过斤余。

湖北武当山盛产名茶,至今仍为佼佼者。道人亦种茶。史载“太和山出骞林茶,木之并者,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后“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安徽休宁齐云山产绿茶,“祁红屯绿”者是。至今山上道士还多种茶。“白岳黄芽”名闻遐迩,其味鲜醇浓甘。古时休宁有松萝制茶法“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一般为道教供茶。

广东罗浮山有高山“云井茶”。苏东坡赞曰:“纵复苦硬终有录,汲黯少戆意饶猛”。另有道士常年养身饮用的“云雾甜茶”非红茶非绿茶,味甘性凉,入口香味四溢,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山东崂山海拔千米处有一天茶顶,半空悬崖中生出棵野生茶树,相传此茶可疗百病,至今仍是枝繁叶茂。另道教引种崂山茶,也成为道家一绝。其它如南岳衡山,湖北木兰山,江苏茅山(茅山茶不久前受到中央领导人赞誉),等道教大小名山宫观,洞天福地所产名茶不胜枚举。

道教所涉茶事甚多,如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如佛教天台山乃茶禅之地,为茶叶东渡日本起过重要作用,日本茶祖荣西从天台山带回去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论》,述茶为“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的道家栖要。天台山种茶起源,乃是东汉道士葛玄(葛仙公)首开植茶之风。如清代名士梁章钜在武夷山天游观与道士静参谈茶事,无比钦佩,回后写道:“非到山中鲜以为颠人语也”,高度评价静参对武夷山茶特胜品第的精通。如现代道士艺术家阿炳,拉琴一辈子,喝茶也是一辈子,他的那首《二泉映月》(人称二泉仙曲),就是多次在二泉茶室喝茶受师父启迪,发自心灵的不朽名曲。以至后来每当他要演奏此曲前,总要喝上一盏酽酽的浓茶。道士与茶缘不一而足。

庙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摇篮,很多宫观在庙会期煮茶迎宾。随着庙观经济的发展,不少庙观本身或周边,都开始设茶舍茶寮,专供香客品饮,如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四川青城山,武汉长春观等。很多社会上的茶楼茶肆,也将茶房装饰成仙家楼阁,以“八仙”“仙家”“群仙”为名的茶馆比比皆是,好的茶叶也以“仙茶”“神仙茶”“仙芽”“神品”相称。红楼梦中妙玉所奉之茶名曰“老君眉”。可见道教影响的流风泽被,人们品茶也就是要品味一下神仙般的感受。

日本学者说:“道教对亚洲生活的主要贡献是美学领域”。饮茶艺术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神圣体现,反映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是一种动态的道教精神,“这种和平艺术,造就着一种民族精神”。人们总是误以为道教人是在消赊生命,殊不知他们真正在创造生命力。道教在茶文化中的影响如此深刻,正如冈仓天心大师所说:“道教是针对现世即我们自身”,“掌握了生活艺术的人便是道教所谓的‘真人’。”饮茶作为一种养生方式,贯穿着道教“以德治命”的理念。当今,一些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而欲望却无限膨胀,心态既浮燥又不稳定。在宗教应与社会相适应的今天,道教是否应积极提供心灵养生的途径和食粮。外国人称中国的茶是“文化大使”,我们中国道教也是否应该挑起这副“文化大使”的担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