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茶之杯,静观花开花谢

发布时间 : 2020-06-19
绿茶开花 花开富贵花茶 会开花的花茶

绿茶开花。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执茶之杯,静观花开花谢”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执茶之杯,静观花开花谢》内容,感谢阅读!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茶的最初,亦是一片树叶。有闲情逸致的人,喝茶会生出许多讲究;急性子的人,将喝茶简化了,只尝茶味,不尝禅味。若是将世界上所有的茶摆在你的面前,你会选择哪一种茶叶与你为伴?我会选择乌龙茶。

如果你突然觉得生活太过单调,那一定是你只在一处晃悠,而错过了别处的风景。只有脚步不停止,方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美丽。可,无论是急速前进,或是缓慢散步,我都会将乌龙茶携带身旁。若是你问我,为什么是乌龙茶?因为,那是我家乡的味道,而我的根从未离开过家乡。

在茶乡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是用大碗喝茶的。时间久了,也就锻炼出了“茶量”。只要摆上茶具,放上几小包茶叶,就可以屁股不离凳子地喝上一整个下午。不是因为没有其他事可以做,只因这样的品茶时光实在太迷人了,这样的茶香太勾人心魂了。

乌龙茶,可清香可浓郁,可淡黄透彻,也可浓厚深黄。对于它的多变,我喜欢极了。执茶共饮,品尘世繁华;执茶独饮,静赏花开花谢。哦!那不正是流年的模样。美极了,清香极了。与乌龙茶为伴,是不甘寂寞的选择,亦是悟道时的调味品。

执茶之杯,静观花开花谢。花开一瞬,花落一季,时间弹指之间就悄悄溜走了。茶香清新,花香浓郁,一啜一饮间,花开花谢间,世事已变了模样。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执茶之杯,静观花开花谢》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经网扩展阅读

在一杯茶的流年中,静静观望


一阵风乱了我的心,吹散了一盏茶的心事,昨依旧,人依旧,茶也依旧,一杯茶不忍心去碰,余温尚存,可心凉了,淡了,也痛了…

杯是新的,茶是陈年的茶,撷取几叶,再往杯中注入湿润的水,白瓷青叶在瞬间千红万绿全然盛开,茶烟散入眼里湿了双眸,第一道茶娇弱娉婷,青绿的茶在一杯温润的水里娇娆涔涔。

一盏茶来的轻柔,初品一口,甘甜苦涩在一杯里,在一个喝茶人的心里,温润的茶香山遥路远远昏聩了一个喝茶的人,一段茶的记忆。

一杯茶淡了,心也倦了,人也老了!老了竟在一夜之间,竟在一盏茶的起始,撷取一口,茶凉了,记忆也淡了,顾汲回望一些暮白的记忆,白了头,白了发,白了整杯茶。

转山转水转佛塔,我望着茶,望着你,望着秋水,年年日日,我在一杯茶里望穿了秋水,我恋上了你,恋上了一盏茶,几番风雨过后,你如茶侵入我的身体,陈在心中,深入骨髓。再品一口,自己太脆弱,忽然有一滴清泪悄然滑落,在脸上落差该有的弧度泛起涟漪。

从此,茶成了我醒了的梦魇。我为自己泡茶,等你从人群中发现,我爱的是茶也是你,将茶藏在我心里,日夜和着我的脉搏,我写诗,讲别人听不懂的梦话,我相信,你就在不远的某个角落看着我,守着我。

在一杯茶的流年中,看沧海桑田的变化,看着你的变化。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太过感性的人,喜欢凭栏远望,喜欢椅窗听雨,喜欢一切柔美的东西。

在一杯茶的流年中,宁静的观望,云卷云舒,花开庭院的芳菲年华,沉默不敢盯着一个地方看,稍不留神开始走神,不经意想起一些事。苦笑着,用手指抹去残留在眼角的水分,只是到最后,无人再记得当年的自己,有着怎样豪迈的心和满满需要交付的情。

今夜,以为月光中的流影不会再有露珠相随,只要微笑,便成就一场浅淡风云,可是,雨打湿了颤抖的手。不定时节里喝着茶,看着花开,满目的暖暖,望到最后,茶依旧,花依旧,人亦依旧。

心中有茶,时时花开


想了解《心中有茶,时时花开》知识吗,丰富的《心中有茶,时时花开》内容等你来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一句诗,勾起了许多人对此番幸福的向往。越来越多人喜欢向大海的方向奔跑,那儿开阔,那儿无垠,仿佛能容纳所有人的悲伤。但是,时光总是匆匆,大海更多时候只能存在于脑海里的。

紧接着,我们将心绪寄托于品茶之上。不是说,品茶可修身养性嘛。品茶之道,在于清、寂、静、和,像是一剂中药,或许没法马上缓解病痛,我们心境却可以在慢慢的时光里得到根治。茶不仅仅是药,更是一种“毒品”,它会让人上瘾。

品的茶越来越多,心情愈来愈平静,导致的是对茶也越来越依赖了。事业失意了,喝上一杯茶,平心静气;爱情恼人了,喝上一杯茶,感受有舍有得;生活不如意了,品上一杯茶,感受茶叶的浮浮沉沉。生活如茶,人生如茶,品茶亦是在品人生。

品茶,可得诗意般的生活。品茶,可养生,亦可养心。周而复始后,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茶了,仿佛有茶的地方就有光亮一样,我们对此趋之若鹜。可是,我们却忘了,外在的阳光只能温暖我们一时,内心的阳光才能时时刻刻带给我们温暖。

将茶放进心中,让自己的成为发光体,方能坚强地屹立不倒。茶,只是外在的安慰。无坚不摧的只有内心的强大。心中有茶,坚强地面对不如意,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才能不见花开却闻得花香。

关于本文《心中有茶,时时花开》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


想了解《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知识吗,丰富的《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内容等你来看!

泡一杯好茶,真难,唯有好好事茶,才有机会。茶好,水好,器好,艺好才会有一杯好茶喝。这些,在古时就很难,更何况现代呢?

古人说泡茶,三分茶,七分水,我擅自做主重新更改了一下,泡茶,四分茶,一分法,一分具,四分水。

四分茶,找山气

茶喝到最后就是要喝到山气,也就是大自然精华的凝结,这是每个山头自己的气息。土壤、高度、原生态、朝向,就四个非常关键的坐标,只要找到高山、砂土、原生态,南向的大龄茶树,经过精心的采摘,合适的制作,一般都会有好茶显身。

一分法,茶的各自表达

古人的等级非常森严,能品茗的大多是文化阶层,他们对于茶叶非常熟悉,并有各自的理解,所以擅长自己独特的泡茶,不但会泡茶,甚至还能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本。

现代人停留在书本上,很少实践,而书本的知识很多错误的。书本上说红茶的泡法是快进快出,水温75度到80度,这是个非常荒谬的说法,每款茶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你要想清楚是要表达茶香?还是茶气?还是茶韵?还是茶的灵性?……这些泡法完全不同。而且每款茶都有自己的缺点,要学会扬长避短,这些泡法又不尽然。所以,同样的水、杯、茶,因为茶人的不同理解,最终出来的茶汤会差距千万。

一分具,给茶找衣服

古人对茶,从陆羽的《茶经》可以窥见一斑。对于茶具是相当讲究,茶道具的分类就有数十种。心思之细密!什么茶配什么杯子什么壶都有最佳组合。

杯子,单单是瓷器就分为陶、浆、铁、瓷胎等,还有各种颜色,再加上各种器型,让人眼花缭乱。选壶也一样,上百种器型,各种材质。一泡好茶,找到好的茶道具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找到合适她的衣服一样,对之增色,反之亵渎。

四分水,轻清甘彻寒

现在找水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找茶还难。我曾经去名泉虎跑试水,其污染之重,让人心寒,却无能为力。

古人泡茶,水是重点。在没有化验的时代,聪明的古人用简单的办法定义了水的优劣。轻者为上,无论是什么样的水都会含有各种元素,所以含的杂质越少的水越好。另外一个标准就是清澈,拿根筷子,在正午的时候放在不同水中,哪种水折射清楚,为上。

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水一定要甜美;彻,就是说水溶性要好;寒是对茶析出的表达,水寒则茶性溢出。

乾隆爷最喜欢喝一种“三清茶”,用龙井、佛手、松针加上梅花蕊上的雪水冲泡。就是用水中花香的寒彻,渗入茶香。达到茶融水、水含香的妙境。

本文《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王室无心插柳茶在英国“遍地开花”


今天,一说起立顿红茶就联想到英国,许多喜爱饮茶的国家与地区过去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们在饮茶上深受英国的影响,英国茶文化在中国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英王室无心插柳使得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呢?

新航路开辟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有关茶的资讯也逐渐西传,它日益为西方人所了解。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开始进行茶叶贸易,将中国以及日本的茶输入到了欧洲,荷兰人首先开始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英国和荷兰隔海相望,交流频繁,英国人在荷兰的影响下接触到了饮茶。1657年,伦敦商人汤玛士·卡拉威在自己经营的咖啡馆中开始卖茶,为了使人们了解饮茶的功效,他还张贴广告进行宣传,说茶“质地温和,冬夏咸宜,饮之有益卫生,保持健康,颇有延年益寿之功”。但是,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小于迅速被人们所接受的咖啡,只有极少数人开始尝试饮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国王室无意中却唤起了民众的饮茶热情,使得英国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结婚,这位公主嗜好饮茶,每天都用小巧如钉针的茶杯饮茶,所以在嫁到英国的时候,她还带来了几箱茶叶。在婚礼宴会上,这位新王后谢绝了王宫贵族向她敬献的各种美酒,而是啜饮着一种“红液汁”,很多人都很惊奇,王后饮用的是什么呢?当时出席宴会的法国王后非常好奇,以至于她派遣自己的卫兵偷偷潜入到王宫中探听究竟,没想到惊动了王宫卫士,结果被当场抓住,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红茶窃案”。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饮茶的兴趣。

到了第二年凯瑟琳王后生日的时候,英国王宫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诗人埃德蒙·沃勒尔献诗一首: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以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诗人在大作之中既赞美了王后,也赞美了王后所喜爱的东方饮料——茶,这进一步扩大了茶的社会影响。王后的这一爱好很快就产生了影响,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东方归来,他献给国王的礼物就是一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国王非常高兴,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这一时又成为英国社会的街谈巷议之事,人们对于饮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凯瑟琳王后对于茶的喜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社会上层人士纷纷开始关注或者是尝试饮茶,如果人们的这一兴趣得不到延续或许饮茶并不能在英国扎下根,幸运的是,后来的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也非常喜爱饮茶。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都是东方文化爱好者,她们经常在宫中举办中国茶会。这时候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以及先进的移动式茶几作为点缀,在浓浓的东方情调之中,她们啜饮着来自东方的美味——茶。安妮女王对于茶的喜爱还体现在她的言谈话语之中,有一次,当她听说摩洛哥国王拒绝释放69名英国战俘时,她说这位想不开的国王最好喝两壶茶消消怒气。诗人蒲伯对于安妮女王的描绘非常形象,他说:“伟大的安妮女王,统治着三个国家,有时开会议政,有时只喝喝茶。”

由于宫廷当中的饮茶之风盛行,上行下效,饮茶在上层社会中亦形成风尚,尤其是贵族妇女构造了独特的饮茶风景线:她们身穿当时的流行服饰,围坐在专门用来饮茶的小圆桌旁,手捧中国制造的小茶碗,慢慢地啜饮中国茶。可以说,饮茶之风在英国日胜一日,日益在民众中间扎下了根,到1700年时,伦敦已经有大约500家咖啡馆兼营茶水,遍布各个角落的杂货店也开始供应茶叶,茶的普及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到18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英国整个社会都已经养成了饮茶的习惯,甚至于走在大街上的乞丐都要想方设法讨碗茶喝呢!

易安居女主人黄劲榕:泡茶等花开


这是一个让人惦记的茶艺馆。这同样也是一个惦记着茶人的茶艺馆。

龙年冬至夜,近百号茶人相约福州西湖畔的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在悠悠古琴声中,在“古堞冬至煮清茶,斜阳落处洗心禅”的意境里,共同见证了榕城首场封茶仪式。禅师开示,品茗心悟,在场的人在浮躁尘世中暂且“放下”,封存心情,品味当时。

这是“易安居”女主人——黄劲榕最新的创意。

研习陶艺出道的她,自1998年与茶结缘后,便在“茶道美学”路上执着求索,追逐梦想。14年来,从开茶馆到茶艺会所,再到创办茶文化创意企业,黄劲榕与团队前行的每一步,印证着她的努力,也饱蘸其对茶和艺术的情愫。

爱茶,是原动力。黄劲榕说,时间久了,更爱的不是茶汤的香气,而是入口后随之而来的那六种滋味:苦涩酸甜甘香。每一味道在口中翻腾,犹若世间百态,就像每一个人一生所必经的故事。

于是,她开茶馆,借助茶具、茶道的展演,在摸索中将茶与艺术结合,将传统文化重新发扬。她相信,在职场、商场拼得累了的当代人,都期待美的东西。而茶,是自然的,大众的,亲近的,可以雅俗共赏,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知音可觅。

茶艺会所的经营稳定后,她甚至在古田包了650亩茶山,当起了“茶农”。她的思路很清晰,做有机认证的茶,做自己的品牌,完善产业链。

“茶这行业,看起来很赚钱,其实‘想说爱你不容易’,若是没有自己的理解,很难突破。”黄劲榕走了一条不寻常之路,她给自己的客户群定位为阳春白雪,坚持走高端、做精品。她相信,如今的网络如此发达,已不能仅仅依靠“吆喝”买卖,也不能将自己的理念强塞给消费者。做得好了,有特色了,自有人慕名而来。于是,她策划一场又一场的茶文化活动,吸引一拨又一拨的同道中人。

每一场活动透着淡淡的诗意:在翠屏湖畔举办无我茶会;在会所里开展古玩鉴赏、艺术、易学、插花等各类讲座;邀请紫砂壶大师亲手演示制壶;主办首届海峡茶道用品创意设计大赛……

近年来,随着两岸三通,黄劲榕还频频往返于闽台之间。在台湾,接触的艺术家多了,黄劲榕深深感受到茶文化的沉淀和艺术品的宁静,也坚定了自己的理解。

茶文化,在易安居里,可以底蕴深厚地存在着,也可以漫不经心地散落着。每一个小什物,每一个小装饰,几乎都不是批量采购或整宗定制的,而是记载着黄劲榕的足迹——她有个习惯,每到一处,必定腾出时间去“淘”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除了鉴赏、把玩,就是装点会所。

在黄劲榕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有趣的一幕:除了一张木质四方茶几和四把靠背椅整齐排放,书橱、博古架、小方柜随意地站立着,各种姿态的茶壶、香壶散落其上。沉香袅袅。没有规规矩矩,也非一尘不染,甚至有些逼仄。然而,每个角落却又恰到好处,散发着它们自己的写意,表达着主人的情致。墙上的多幅字画悬挂地也不讲究,甚至分不出主次。但是,低位一幅宽不足2尺的横书,小楷写着“泡茶等花开”,透着禅意,也写实着黄劲榕当下的心态。

她,经营的不仅仅是一家会所一家公司,经营的更是一些文化一些创意,还有,一种生活一种态度!

她的心很大,她要做好多事——创办当代茶道美术馆、茶具创意园、茶主题艺术精品酒店、武夷山易安居国际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她的心也很小。她的每一项规划都与茶相关,从未逾越。

她说,文化是需要沉淀的,不是靠钱能堆砌出来的。要靠修养、时间、理想来实践。言语间,透着对茶文化的一份使命感。

黄劲榕,正朝着自己的理想从容前行。努力着,不徐不急,等待花开,等待果成。

人物名片

黄劲榕,国家高级评茶师、中国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创办人、闽江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特聘2009-2012陶瓷艺术设计研究员。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 的那些事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端茶送客”的那些事

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端茶送客这一传统礼仪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老戏骨们又一次给大家带来了惊喜。真是一部好剧,好剧不仅演员演技好,场景细节处理的也好。

剧中各位大人、老爷们一言不合就端茶送客。

周莹找童掌柜谈棉花生意,周莹要一百二十文,童老板不肯接受,只肯出六十文,说完就端茶送客。

张长清劝赵白石收回陕西机器织布局股份,赵白石不从,端茶送客。

宝丰隆的秦掌柜对江先生,端茶送客。

沈四海对上门要钱的杜明礼,话不投机,直接端茶送客。

《那年花开》的角色们,真是特别爱用“端茶送客”来逐客。

要说端茶送客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先要说说盖碗的由来。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茶托”又称“茶船”,相传为唐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盖碗茶具常有名人绘的山水花鸟。碗内又绘避火图。但是,唐代流行煎茶,一般都是没有上面盖子的,只有茶杯和茶托。要是唐代相关电视剧,出现了拿着盖碗喝茶的,那就真是穿帮了。

经过现代考古发现,盖碗出现在清朝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流行。

清代茶托花样开始繁多,各式各样,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就是北京)。首先流行于皇宫贵族使用,以及高雅的茶馆,皆重盖碗茶。并且,盖碗茶宜于保温,所以,后来各地都流行。

再说端茶送客的礼仪。来客人相见,仆役要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这样,主要是方便结束谈话,难免主人和客人尴尬。

这套礼仪,最早开始于宋朝。到清朝以后,随着盖碗的流行,才开始兴盛。

这个盖碗茶并不只是“逐客的道具”,清代官场上的客来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载: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清茶”,并由上司先喝,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如果,上司只是端起茶杯,而不喝,即按时“逐客”。仆役随即高呼“送客”。这时候,主人喝与不喝就是是否逐客的表达。

心之灵,茶之静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万般思虑,茶在纷纷扰扰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心的空灵在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倒不如在海潮之中,或学憨山大师,一心聆听山涧潺潺流水之声,或学观世音,聆听海潮之空旷。

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只有淡泊味道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你才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或许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或许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净虑的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有人钟爱茶器的奢华,有人偏好茶叶的滋味,或许对于质朴的人而言,一盏茶滋润之后,最难得的是那颗淡定之心。在繁华场中,我们扮演过很多角色,几番博取直到无能为力,才发现原来自己永远只是别人的配角,这一刻你怀揣着满身的疲倦,与这盏茶相遇,这盏茶会一直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你。

当一切都洗涤之后,那一刻你的心就会随着茶而变得古朴高远。一场与茶水的相逢,纵然是外面的世界或与你邂逅,或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世界被那盏朴素的茶滋润之后,在消融中与慈悲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原来此刻,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使命,一如古人那般“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神韵,每个生命都有每个生命的风骨,这杯茶,倒映着每一个生命,相聚在这几盏茶之中,让你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茶如古人,如同陈列在店铺之中的玉石,瑕瑜不掩,不论是沏茶还是饮茶,都一如古人那般,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一颗直心便是茶桌上的道场。

一盏茶见本来面目,洗尽千年尘土肠胃,一壶水,在冲泡中宛如一派山水清音。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在瓦枕石榻、清茶一盏中扫去三斗尘土,便可清凉在口,一味圆融。

茶之韵味禅之诗意


品茶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冽,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止,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借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

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论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给人以一个自信面储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人们如有机会在武夷山水濂洞的茶馆里,用山顶“活源”流下泉水沏一杯岩茶,观飞瀑山色,品甘冽香茗,自有一种太和之气,使人眼福口福兼而得之,顿时“清醇恬静、自然”的神韵,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其主旨是劝告人们尊重茶礼、恪守茶德:“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各城处世、敬爱为人”,有助于社会文化的教化、和谐与稳定。

三曰得味

饮茶是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茶要“新、香、纯”,水要“清、冽、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这里以八闽人士和本土产茶为例,春季饮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用青色瓷盖碗冲沏为宜;夏季饮菊花或玫瑰茄茶,用白瓷盖碗斟酌为好;秋季饮铁观间或水仙茶,用紫砂壶泡上;冬季饮“三大工夫茶”,用紫砂壶煨煮,做到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使人们从饮茶的禅机诗意中,饮尝享有“东方美人”之称的中国茶叶的风华韵味,传承其芳泽爱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