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咏茶诗词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叶诗词 咏普洱茶 茶文化的诗词

茶叶诗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咏茶诗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苏轼的咏茶诗词”相关知识!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这首七绝诗。

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繞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阙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地极为生动传神。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虽称戏作,实乃倾注了东坡对茶茗的特殊情怀,特别是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着墨,更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仇池笔记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此词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忄广。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葵花玉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比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诗中列举了各地名茶,而且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为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

次韵黄夷仲茶磨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这首诗主要介绍了茶臼、茶碾、茶磨等碾磨茶的器具,品茶人通常用这些工具将茶饼加工成末茶。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他关于茶的诗词、文章还要许多,如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又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茶文化精选阅读

蔡襄《北苑十咏》咏茶诗集欣赏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北宋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北苑十咏】(之四、之五、之六)

采 茶

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笼归,更带山云写。

造 茶

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

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

试 茶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释义】

筠(yún)笼,竹篮。

【详解】

此组诗,第一首咏采茶,第二首咏造茶,第三首咏试茶,词意清浅而有韵味。蔡襄是茶事专家。苏轼《荔枝叹》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就是说,宋代的“龙团”、“凤饼”茶,大小龙茶,始于丁谓,成于蔡襄。蔡襄著有《茶录》一书,分上下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胁茶、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与烹饮方法。下篇论烹茶饮用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关于茶的古诗词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后代留下的茶诗、茶词,不下数千首。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首咏茶诗:一首是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人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等等,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受贡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山间竹里人家,清香嫩蕊黄芽。

客到茶烟起。

茶七饭八酒加倍。

三茶六饭。

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橙子芝麻茶,吃了讲天话。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头交水,二交茶。

时新茶叶陈年酒。

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摘勿得。

嫩香值千金。

素食清茶,爽口爽心。

金沙泉中水,顾渚山上茶。

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高山雾多出名茶。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砂土杨梅黄土茶。

细雨足时茶户喜。

惊蛰过,茶脱壳。

谷雨茶,满地抓。

向阳好种茶,背荫好插柳。

若要茶,二八耙。(二、八指夏历二月和八月)

老茶不改鸡骨头。若要茶园败,先种蕃薯后种麦。留叶采摘,常集不败。

茶籽采得多,茶园发展快。

头茶勿采,二茶勿发。

拱拱虫,拱一拱,茶农要吃西北风。

立夏茶,夜夜老,小满后,茶变草。

茶过立夏,一夜粗一夜。

夏茶养丛,秋茶打顶。

立夏过,茶生骨。

茶叶好比时辰草,日日采来夜夜炒。茶叶本是时辰草,早三日是宝,迟三日是草。

采高勿采低,采密不采稀。

春茶留鱼叶分批采,夏茶留大叶采,秋茶留鱼叶采。

烫茶伤人,姜茶治病。

姜茶治痢,糖茶和胃。

茶怕异味。

浓茶猛烟,少活十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浅杯茶,满杯酒。

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嘴。

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

吃了茶叶子(蛋)做事不怕死。

吃碗元宝茶,一年四季大发财。龙井茶,虎跑水。

茶博士(指茶馆中跑堂递水的人,义乌一带也指好问人长短、寻根究底的人。)

宁可少施一次肥,不能多养一次茶。

若要茶树好,铺草不可少。

若在春草好,春山开得早。

若要茶,伏里耙。

茶地晒得白,抵过小猪吃大麦。

头茶荒,二茶光。

七挖金,八挖银,九冬十月了人情。

七挖金,八挖银,九、十月挖的不如屋里困

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

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

立夏三日茶生骨。

春草留一丫,夏茶发一把。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高山茶叶,低山茶子。

土厚种桑,土酸种茶。

稻要地平能留水,茶要土坡水不留。

正月栽茶用手捺,二月栽茶用脚踏,三月栽茶用锄夯也夯不活。

茶树本是神仙草,不要肥多采不了。

一担春茶百担肥。

根底肥,芽上催。

浇肥不埋潭,宁可粪坑里满。

栏肥、壅肥三年青。

若要肥,泥加泥。

三年不挖,茶树开花。茶山不要粪,一年三交钉。

苏轼与茶结缘


禅茶一味:苏轼与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 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 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 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 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 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 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 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 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 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范仲淹咏茶名篇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生于徐州。出身贫苦。道德文章为历代称道,被誉为“千古一范”。台湾邮政1989年发行过《范仲淹诞生千年》纪念邮票。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天下,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还写过一首在茶文化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著名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

这是一首和同僚友人章岷从事的唱酬之作。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曾出任苏州。从事系宋代官名,系州郡长官的僚属。斗茶为北宋较为盛行的茶叶品评大赛。全诗共287字(不含标点),引录如下: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开头部分描述了建溪水边、武夷山下珍奇仙茗的采制过程,并点出建茶的悠久历史:“武夷仙人从古栽”。中间部分描写热烈的斗茶场面,写到斗茶分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胜败如何,事关茶主的荣辱。结尾部分写得最为生动,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一气呵成的一组排比,把对茶的赞美推向了高潮,并多处引典,衬托茶的神奇功效:“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它胜过任何美酒、仙药,啜饮之后能让人飘然升天……

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历来被后人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相提并论,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宋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评点曰:“玉川(卢仝)自出胸臆,造诣稳贴,得诗人之句法;希文(范仲淹)排比故实,巧欲形容,宛成有韵之文,是果无优劣邪!”《诗林广记》还引《艺苑雌黄》云:“玉川子有《谢孟谏议惠茶歌》,范希文亦有《斗茶歌》,此二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优劣论。”

笔者比较,虽然《斗茶歌》堪称茶诗名篇,但仍逊色于《七碗茶歌》,后者更加空灵优美,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古人非常重视门第,也许是推崇范仲淹的道德文章,因此将两诗相提并论。

以“花香岩韵”著称于世的武夷茶,成名较晚,陆羽《茶经》未见记载,宋代才开始兴起。民国《崇安县新志》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在历代茶诗中享有盛誉的《斗茶歌》,被列为歌吟武夷茶的第一名篇,无疑为武夷茶做了大广告。到武夷山茶区旅游,可以看到刻在武夷山岩壁上的巨幅《斗茶歌》除了《斗茶歌》,范仲淹还写过另一首茶诗——《潇洒楼》六首之五《茶鸠坑》。

1034年,范仲淹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境内)刺史。睦州地处新安江、富春江流域,今千岛湖所在地,风光优美。这期间,范仲淹兴办了睦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龙山书院,兴建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严先生祠堂记》这一千古佳作。

睦州多茶山,淳安鸠坑所产名茶鸠坑茶遐迩闻名。爱茶的范仲淹在《茶鸠坑》中作了赞美: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

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这四句清新明快,琅琅上口的诗,简直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春雨江南茶山图。更富有感染力的是,诗人以拟人笔法,写出满山葱翠的茗芽,是隆隆春雷催出来的。可谓有景有画,有声有色,体现出诗人高深的文学造诣。

诗词与茶


想了解《诗词与茶》知识吗,丰富的《诗词与茶》内容等你来看!

喜欢在喝茶的时候读书,尤其是一些诗词类特别能够打动自己。喜欢的诗人有很多,其中有一位就是宋代的苏轼苏东坡,尤喜他词作中的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轻松写意,潇洒自如,人生应该有这样的豪迈。我们看现实生活,太多人之所以郁郁不乐,愁苦满目,全是因为在乎的太多,贪求的太多,要知道人生是一次旅行,如果背负太多东西,就根本无暇欣赏路上的风景。在一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放下负担,奔向新生命。”

生活如同饮茶,新茶时姿态不可僵硬,神情不可造作,自然而然,随心随缘。茶即便是苦的,也要微笑着品尝。生活中同样有甜也有苦,淡然视之,要像苏轼词中说到的一样,即便有雨,也要吟啸徐行,心态上洒脱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羁绊住自己。

喜欢在晴天的时候,选择一个惬意的时间悠然品茶。喜欢在细雨纷纷的时候,一个人站在窗前默然饮茶,体会天地间深沉的静谧。同样喜欢在月上中天的时候,在皎洁月华下淡然饮茶,月华如水,水中全都是梦幻。人生总是有风有雨,有圆有缺,有喧嚣也有静谧,无论有什么,都不必在意,安心做一个吟啸徐行的登山客,做一个淡雅出尘的品茶客,潇洒处世,笑品茶香,每一天都可以很快乐,全看自己把握。

关于本文《诗词与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茶与诗词的密切关系


由于宋朝社会稳定,国泰民安,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因此饮茶之风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爱饮茶。在此背景下,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咏茶之诗。茶诗和茶文化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诗对茶的描写,特别是对饮茶的描写,是宋诗生活化、细腻化、精致化的一种表现,当时的饮茶之风也是文人生活极度雅致、艺术化、生活化的一种表现,与禅悦之风等息息相关。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北宋文人饮茶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的茶饮、茶艺活动高度普泛化,使文人士大夫们经常接触至茶叶、茶事。同时茶叶也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因而茶主题在宋诗与宋词中频频出现。宋代所用典故多出自陆羽、卢仝和张又新的作品。

北宋茶诗兴盛主要原因

北宋茶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由我国悠久光辉的饮茶历史决定的,二是由于当时茶叶生产的异常繁荣,三是茶文化在民间深入,不仅茶坊异常兴盛,而且茶俗深入民间生活,这些都为北宋茶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

宋茶诗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诗作者二百六十余人,现存茶诗逾1200篇。

一:世俗化的选材角度

诗歌发展到北宋时期,相比唐代有了很大的开拓与创新。在题材方面,选材角度不断拓展,逐渐世俗化,向日常生活倾斜,很多的琐事和细物也可以作为其写作的对象,表现生活情趣的诗歌越来越多。这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而缺少唐诗那种奔放的浪漫情怀。

二:理性思辩的艺术风格

北宋建立之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因此也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大不相同。

这时影响他们的比较重要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就是:统治者改变了以前对待佛教的一些态度。在前代后周时期,政府实行灭佛政策,不准人们信仰佛教,而此时政府却对佛教进行了保护,并且采取了相关的鼓励措施。因此这个时候,信佛的风气又开始传遍大江南北。受此思想的影响,北宋的文人们大都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样张扬,大气,他们的人生态度也都比较倾向于理智、沉静和淡泊。他们大都能够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因此他们的作品虽然不像唐代的文人那样那么地激情澎湃,可是确实多了很多理性的色彩,他们此时都比较注重内心的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

而饮茶与这一心态正好是完全契合的,饮茶不像饮酒,不像酒那样能够很快地使人情绪激动,而是一种越喝越使人心情沉淀的饮品,茶那淡淡的清香、清净悠远的品饮环境、茶艺的细腻、缓慢、安静的特点,正好符合了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在寺院中,茶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饮品。由于僧侣们要经常打坐、诵经,他们为了

消除疲倦使得饮茶成为禅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很多寺院也都自己种有茶叶,由于僧侣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有很多的名茶都出自佛门。因此,佛教与茶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文人都喜欢品茶参禅,而且,当他们和高僧一起参禅的时候往往会一品茶香,然后挥笔而成一篇诗作。因此,不少的茶诗也都体现了是人们这种宁静、理性、恬淡的艺术情趣。比如下面郭祥正的《休师携茶相过二首》:晚风吹坐忽生凉,旋碾新茶与客尝。我本无心无所证,沉烟何事结圆光。

三:自然清幽的意境

宋代的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就是以平淡为美,诗歌的已经和风格崇尚平淡自然。茶诗作为北宋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宋诗理性内省自然的特点,又深受茶之品性的影响,因此使得北宋茶诗的意境有一种清幽淡雅之美。它与唐代茶诗的古朴率直相比,北宋茶诗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细腻婉约,清丽阴柔。

茶诗历史总结

纵观北宋以前茶诗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达到了北宋时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三是隋唐五代时期、四是北宋时期,而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先秦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气候已经比较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些茶树分布了,不过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人们对茶叶的运用却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还是将茶用来食用,而不是饮用,而南方的人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饮用茶叶了。我们查阅先秦的诗歌,发现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产生咏茶诗。但是,在古代,茶也叫荼,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到过荼了。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其次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到了汉代的时候,饮茶之风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不仅饮茶兴起,而且人们还认识到了茶的药用功效,特别是南方的文人们,他们饮茶更是较为普遍,因此茶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慢慢地产生了。这个时期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写茶的诗歌。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晋代文人杜育写的《荈赋》等等。特别是《荈赋》,是第一首正面描写茶叶的诗歌,对茶的生产和品饮都有非常充分的叙述。因此,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五代时期。到了唐代,茶叶的生产进一步地发展,茶叶贸易开始兴盛,同时佛门里茶事也比较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并成为我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史称茶兴于唐、茶盛于唐。这个时侯时候,饮茶的习俗不仅开始普及民间,而且还传播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中唐的时候,人们饮茶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开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嗜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茶诗开始大量出现,而其题材也呈现包罗万象之势:有记载名茶的,有说明茶叶生产的,有吟咏茶具的而茶诗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如绝句、宝塔诗、唱和诗等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茶诗的繁荣发展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茶诗经过之前的孕育期和唐代的繁荣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茶诗发展到北宋,开始达到第二个高峰。因为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较唐代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描述清幽的意境,喜欢理性内省的风格,比较注重细节,喜欢参禅问道,而茶的品性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所以宋代文人饮茶之风比前代更甚,茶诗发展到北宋空前繁荣,而且还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比如许多作品都有一种清幽的理性的美。而北宋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梅尧巨、苏轼、黄庭坚等也都留下了咏茶之诗,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也十分丰富。

苏轼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古人“无茶不交”文人咏茶


古人“无茶不交”

◎赵柒斤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宋哲宗曾经派太监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捧腹,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