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江湖的“诸葛亮”——茶博士 

发布时间 : 2020-10-23
绿茶江湖 江湖菊花茶 福鼎白茶饼退出江湖

绿茶江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江湖的“诸葛亮”——茶博士 ”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江湖的“诸葛亮”——茶博士 ”相关知识!

所谓茶博士,可不是今天的博士学位哦。它是茶叶界的小知识库。

“茶博士”现多指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我们可不能望文生义认为是茶事专业的博士学位。由于茶的普及性,人们广泛地接触到茶博士。特别是在四川茶馆里,你只要一坐下,就会有茶博士跟踪而来,拎着晶亮的铜开水壶,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然后,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那不滴不溅的功夫,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擂茶是一门古老茶艺,今存于我国的闽粤赣地区。擂茶就是将茶叶与多种配料混合研磨,擂碎后,或冲泡或煎煮而成。杭州茶肆添卖的七宝擂茶,即为七种名贵原料混制而成的茶饮。七宝茶也是宋代的宫廷御茗。

来到一间茶坊,一个个装扮清爽的茶坊伙计托着装满茶碗的盘子,或在陈列有致的桌椅间穿行,或低首询问客人有何吩咐。这班伙计被宋人称作“茶饭量酒博士”,他们如受雇于酒楼,亦可简称“量酒”,在茶坊,则多称“茶博士”。茶博士之名首现于唐代的《封氏闻见录》:“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陆羽)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虽是誉满寰宇的茶圣,可他在世时不被世人赏识,甚至还遭到李季卿的鄙视。

但在李季卿的俗眼中,陆羽还算得上是会煎茶的茶博士。不是人人都能当茶博士。“博士”本是学官名,只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具有广博的茶学知识与熟练的冲茶技艺的茶坊高级茶艺人员,才能被称为“茶博士”。那些只会干杂活的茶坊跑堂,是不能被称作“茶博士”的,薪资亦不如茶博士高。《夷坚志·茶仆崔三》中的主角崔三,“月顾直不过千钱,当不足给用”。茶博士只说自己的行话。譬如,南宋杭州的茶博士们每日计算所收的茶钱,不会说收了多少钱,而是以杭州为基点,到某地的里数来隐喻钱数。他们若说“今日到余杭县”,便指今日茶博士收了45钱,因为余杭县到杭州城的里程恰是45里。他们若说“走到平江府(今苏州)”,实指自己赚了360钱。

所以,茶坊也是一个问路的最佳场所,而且你也不用担心会受欺骗。常言道:“不怕官,只怕管。”除去官府,谁来管管这些茶博士呢?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宋代都市几乎已全变为商业都市。伴随着市场业态的日趋成熟,各个行会也在崛起。宋代行业的主事人俗谓“行老”或“行头”、“行首”。

自古以来,茶楼就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处,小道传闻集散之地。所以,宋代茶行的行老亦为江湖的“百晓生”。州县新官到任时,他们如想尽早知掌本地的民风时态,都要先去拜会当地的行老,“密问三姑六婆、茶坊酒肆、妓馆食店、柜坊马牙、解库、银铺、旅店,各立行老,察知物色明目,密切告报,无不知也”。除了在正规茶坊里工作的茶博士受茶会行老的管束,在午夜开封小巷,提瓶卖茶的小贩也受行老管制。据南宋郑樵《文献通考》记,宋代的卖茶小贩,也须挂靠行会。“京师如街市提瓶者,必投充茶行”。卖茶小贩在日间需为饱肚而奔波。晚间会提上一瓶瓶茶,到每家每户去碰碰运气,看有谁要点茶,或是谁家需要他们代传口信,以赚点小钱。他们也是值得信赖的人,因为他们和茶博士都对茶行行老负责。

我国茶文化历久弥新,茶博士这一类人也在不断的改变适应当下社会,但不变的是他们对茶的热爱,以及茶叶知识的渊博。不论茶博士是谁,他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有他们在,我们的茶文化才不至于慢慢流失。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茶与诸葛亮


普洱茶,跟诸葛亮(孔明)扯上关系,似乎源远流长。对于这些纯商业利益活动,我表示非常愤慨。因为,我,大滇飞扬,才是最可能跟孔明发生关系的,而不是来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至少,我跟孔明的关系比较近些。历史名人的帽子,我带上去会比较合乎情理。为何如此?请听大滇慢慢道来。

话说,我本人,来自金沙江畔,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老家就在我们那里。这点无疑。而历史上从无记载孔明到过西双版纳,为何,非要扣上这个茶祖的名字呢?孔明为此,写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而最知名的《中出师表》只有一句话:普洱茶跟我,真的跟我不相关。

我们一起来回首孔明征孟获的历程。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完成一个被刘备忽悠了的承诺,试图统一中国。而攘外必须安乱,必须把大后方清理干净,所以兵分三路进入了云南、贵州北部、四川南部等地区,当时称为南中三郡,这其中,并无西双版纳以及思茅等产茶区,这个是历史史实。从三国志等史书里并无孔明跟茶有关的记载。

从茶树的栽植历史来看,公元225年,距离现在是1800年左右,我们知道,普洱镇沅县的古茶树超过了2500年,凤庆香竹箐的古茶树超过了3200年,而大片的古茶园面积也说明,云南种茶的历史,远比孔明诞生的时间要久!为什么要把这么伟大的使命强加于孔明身上呢?我非常困惑,这个名声,加在我身上多好啊。经过我研究了几千年的历史,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云南人民非常具有君子风度,对于名誉视如浮云,一般都是把名利往外推的。

在普洱茶的四次浪潮里,我们只看见云南人民,行动第一,埋头苦干。把名利都让给外界有好人士。纵观政府评奖的“普洱茶十大杰出青年”,云南本土人基本不出现,全部授权给外地茶人,而且赋予世界普洱茶名人的称誉。

第二,云南人民,其实对做茶感觉是非常羞耻的。

因为做茶,代表了社会地位低下。从目前西双版纳的民族结构来说,做茶的民族在历史上处于弱势,甚至是极端弱势。平地上,水源好的地方,都被强大的民族——傣族所占领,而傣族主导了这个地区。平地,水源好,对于种植粮食非常有利。而粮食,在农业社会力,比黄金还有用。到今天为止,傣族的普遍生活水平高于布朗族,僾尼族,这个在版纳地区是常态。所以,把制作茶这个事推到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孔明身上,无疑是带上了一层保护伞。在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光环下,似乎,咱们做茶的,也有点荣耀,说起来,面上多光彩啊。而孔明,通过军事上的强权,确实把最强大的蛮族,我的老乡孟获搞得够惨。

众所周知,云南的北方,我的家乡那里虽然穷困,却出产着是云南历史上最彪悍的战士。后来护国战争,唐继尧(离我家300米)带领的滇军,主力就来自我们那里穷山恶水出来的刁民。总之,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孟获都被灭了,云南南方这些弱小民族,借用孔明的大旗,获得了许多心理安慰。现在,基诺山地区,仍然有传说,什么孔明把拐杖一扔,长出一棵树的说法。非常不严肃,非常不科学,确实,鲁迅先生说得对,诸葛,多智而近妖!还有什么赐予种子的说法,我呸,诸葛亮出征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好是否一定能赢,哪里顾得上带上茶的种子?

第三,云南人民非常自卑的心理,造就了诸葛偶像。

不管怎么说,西南夷人,我的远古老乡,非常让人看不起。自古以来,就没闹出什么大事。我们睁眼看看世界。在北方,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或者其他人,都曾经从北方威胁或者征服过中原:

西北,不用说,西域,5000年来,对中原的威胁大大的;

就算条件最差的西藏,也强行娶了著名的唐太宗的公主,我个人觉得,娶了别人的公主,是占了便宜的;

而我们西南这边,非常不争气,一直被中央政府奴役,就算是一灯大师发明了段氏一阳指,也没有翻起什么大浪;

点苍派,大理段家,都没有给云南人民争气。因为,我们云南人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哈日,哈美,那个时候,我们,哈蜀。

蜀国,四川,巴蜀,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云南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等同于80年代,中国人心中的美国。极端发达,极端嚣张。我们都以效仿蜀人的一切为荣。而蜀人,确实在当时,制茶种茶技高一筹,我相信,许多制茶的工艺应该是从蜀国传来的。而在蜀国,作为丞相,诸葛亮应该是采用了大量鼓励农业的政策,包括制茶,作为在南阳耕种了多年的非典型农夫诸葛亮。显然会汇集专家总结一些成功的耕种方法推广,包括茶叶。这些,应该是通过蜀国人与云南土著的生意往来,交流沟通。因此,从四川传来的这些栽种或者加工技术,就打上了孔明的烙印。

基于以上假设,我还是认为,我们政府组织的各种跟孔明有关的评奖活动应该终止。茶祖孔明金像奖开评,该奖项被誉为“普洱茶奥斯卡”,这样的文章,在我们党报上写着,非常不严肃。某权威茶学组织搞过: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活动。开会时间是2006年,那么“孔明兴茶”的时间当为他平定南中的公元226年。但是,孔明到了我们曲靖一带,孟获的老家,那里迄今很少产茶,因为,天气寒冷。

我居心不良地想,不是这些专家不明白,也不是版纳政府不了解历史,他们想要的,应该是孔明这两个字背后的商业利益吧!

诸葛亮和普洱茶的传说


相传,在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请膺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路上虽遇艰难险阻,孟获蛮兵的顽强抵抗,但诸葛亮凭着深明天文地理,熟谙韬略兵机,运筹帷幄,实行兵战与安扶相结合的策略。加之饥餐渴饮、夜住晓行,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渡过金沙江以后,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每擒孟获,以仁义相待,若其不服,则备马送出营寨,放他归去重整兵马再战。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军士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于沙滩,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送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

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赵云、魏延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第七次擒住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戴,欢呼跳跃。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云南太守吕凯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蛮濮人采购的数十驮茶籽已驮运到,诸葛亮于7月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深入裸濮、乌蛮、金齿、锅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扶民心,赠送茶籽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和地名为荣。

诸葛亮经过一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征战之后,看到这里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诸葛亮坐在轮椅上,右手持鹅毛扇,左手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接着他倡导各族团结,广植茶园,发展生产,共谋生计。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胜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原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第2页/(共2页)

诸葛亮在思茅小憩数日,让军士们在坝子边的小河洗澡、洗马后,班师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边受到孟获及当地酋长土官的热烈欢送,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吩咐孟获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务农,即回蛮邦。安排完毕即起程返回成都。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为筹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在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后,重建毁于兵燹的“诸葛故垒”,改称“诸葛营”,营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诸葛亮还被尊为茶祖,在思茅的同乡会馆举办“茶祖会”,每年农历6月19日,各茶庄茶号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恭读祭文,演出文艺节目,以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诸葛亮:云南人的“茶祖”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基诺族为何独尊诸葛亮为茶祖


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

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100里处).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茶文化|胡适嗜茶 拒当“茶博士”|茶闻趣事


茶文化|胡适嗜茶 拒当“茶博士”|茶闻趣事

胡适祖籍是老徽州,祖上经营的就是家乡的,其高祖父曾在上海东边的川沙开“万和”茶铺,胡适两岁时就随母亲在此寓居。其祖父不仅继承了祖业,还把业务进一步扩大,后来又在上海开设了“茂春”字号。

胡适少年时代曾在家乡绩溪县生活过,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均在外奔波,然而对茶的钟情却是萦绕其一生的嗜好,无论到哪里,都是标准的。先生两次旅美,都请家中寄茶,从二三斤直至百斤,以瓶装茶可谓是先生的创造。先生索寄的有毛峰茶、茶、祁红茶等。

以瓶装茶,可谓是胡适的创造。而他的饮茶之法也同样很有特色。“儿室中有小炉子,有时想喝茶,则用酒精灯烹之,有时有朋友相访,则与同享之。”这是胡适1916年在美留学时的饮茶法。类似的与人共享饮茶法,先生是经常使用的。又如1937年11月15日,先生记道:“今早九点,我坐汽车回到纽约,中午在哥伦比亚大学同一位老师吃饭。下午有人来吃茶,谈了二点钟。”以茶待客,一谈就是两个小时,可以想象,只有茶好才有情好。至于独饮,先生的饮法是地道的式了:“回家吃了晚饭,觉得还有些醉意,便睡了两个钟头,起来喝了一壶茶。”这是1918年2月先生在国内的喝茶小景。以壶饮茶是的独创,所以即使旅居国外,先生对这一国粹理所当然坚持不懈了。“林先生带来三瓶,都收到了。很好,我有在旅馆,总泡一小壶喝喝。”这是1938年4月先生所记的纽约饮茶生活。如果说独酌独饮是先生一种悠闲消遣的享受,那么以茶驱疾即是先生对茶寄托的另一种企盼了。“冬秀,我(1939)十二月四日到纽约,晚上演说完后,我觉得胸口作痛,回到旅馆,我吐了几口,都是夜晚吃的甜东西。我想是不消化,叫了一壶热茶来喝,就睡了。”

胡适嗜茶成癖,世人皆知,故他的亲朋至好纷纷以茶这一独特的媒介来向他表达热忱之情。1946年6月,胡适从美归来赴任北大校长,7月20日上海的文化界在国际饭店专门为其举办了“迎茶会”。又如1953年1月19日,胡适去日本,日本文化团体为其专门设置了“招待茶会”。再如1961年10月,先生的夫人江冬秀由美返台,中研会全体同仁眷属又专门筹办了“欢迎胡夫人茶会”。

胡适因茶受敬固然是其高兴的一面,然而先生因茶受累又有其尴尬的一面。这里仅以先生拒做茶广告一事为例。

1929年7月27日,上海裕新茶店老板给胡去信,请求同意其打出“博士茶”牌号来推销。先生回信道:“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最不爱出风头的。此种举动,不知者必说我与闻其事,借此替自己登广告,此一不可也。仿单中说胡某人昔年服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此又一不可也。”“至于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看得出,先生对于别人想以自己名声销茶是极端反对的,从中也可看出先生对茶的敬重和对天下的敬重。

“博士茶”物语


我们这里所说的“博士茶”,是与一生获得“博士”头衔最多(36个)的徽州人胡适先生有关的未能面世的徽茶。故事说的是1929年的事儿,当时留美归来的胡适博士在上海开设“程裕新茶号”的叔叔胡近仁,草拟了一份利用胡适之名气所做的、关于“博士茶”的宣传广告(仿单),内有“胡适博士昔年服此茶,沉疴遂得痊愈”、“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语句。胡适先生收阅之后,觉得“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于是立即给近仁叔写了封信,一再声明“千万不可发出去”、“无论如何,这些仿单也不可用”。该信全文如下:

近仁叔:

特刊和手示都收到了。

“博士茶”一事,殊欠斟酌。你知道我是个不爱出风头的,此种举动,不知者必说我与闻其事,借此替自己登广告,此一不可也。仿单是说胡某人昔年服此茶,“沉疴遂得痊愈”,这便是欺骗人的话,此又一不可也。

“博士茶”非不可称,但请勿用我的名字做广告或仿单。无论如何,这些仿单也不可用。其中措辞实甚俗气小气,将来此纸必为人诟病,而我亦蒙其累。等到那时我出来否认,更于“裕新”不利了。“博士”何尝是“人类最上流之名称”?不见“茶博士、酒博士”吗?至于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历来嘲笑不通的人,往往说“何不喝一斗墨水”?此与喝“博士茶”有何区别?广告之学,近来大有进步,当细心研究大公司、大书店之广告,自知近世商业中不可借此等俗气方法取利。如“茶博士”之广告只可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方思,已够了。

老实陈词,千万勿罪。适之十八、十、二十七

这是胡适先生关于“茶叶”问题所写的为数极少的书信作品,同时也是胡适先生关于“广告文学”问题所写为数更少的议论文字,其间关于“俗气”、“小气”、“陋俗”和“欺骗人”等的抨击论点,至今还在闪烁着它“广告文学必须实事求是”的智慧之光。而其间关于“‘博士茶’非不可称”和“如‘茶博士’之广告,只可说‘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方思’,已够了”等涉“茶”观点,则给我们的茶业界以莫大的启迪。我想:80年之后的今天,倘若谁能巧借这段轶事,再行打出夭折于当年的“博士茶”这块招牌的话,或许可以一鸣惊人、大获全胜的,因为“博士”毕竟在什么时候都是受人景仰的智者,更因为胡适博士自己就承认并肯定了“文人学者多嗜饮茶,可助方思”的饮茶神力。届时,也根本不需要再去设计什么“博士茶”的广告词,最好、最妙的广告词,就是胡适先生的这封书信。

茶之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茶界本无恩怨,因为有了人,茶界就有了纷纷扰扰。

茶也分山头,这个山头和那个山头都有固定的信徒,都有着执著的门户之见,互不想让,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参加茶会也要事先打听有哪些茶人参加,权衡再三再决定是否出席,如此避讳可见内心抵触之深。学茶人越来越多,茶人带出很多徒弟,但对徒弟往往也有很多防备,未必倾囊相授。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真正做到无私也需要境界。名师未必出高徒,高徒未必出自名师。我的学茶之旅,拜了很多师父,管中窥豹,看到的人间万象,甚是有趣;国学圈盛产“岳不群”,茶人圈高产“炫技派”,各自都有一套绝活笑傲江湖,我等自叹不如。但我未想过做茶人,我的思想隶属于逍遥派,闲云野鹤才是我的生活,那种德高望重受万人推崇也比不上逍遥似神仙。

上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主题关于“青桐茶仙的新都市生活”。记者问我:“习茶的经历是否有遗珠之憾?”我说:“人生若没有遗憾,那该多无趣啊。正因为遗憾,才知道努力的方向。电影《一代宗师》里八卦掌宗师的女儿宫二说过:‘我爹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其实茶道境界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天地众生,因为我们只见到自己。什么时候能把‘我’字放下,什么时候就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了。一个人修炼到什么境界,决定了他看到的风景,所以人生有很多的盲点。我泡茶的盲点就是人在泡茶,心已忘了茶。更多的关注外在的人和事,而不是内在的茶和心,人在江湖总身不由己,难以做到”无我“,茶心一乱,茶味尽失:茶心不乱,方出真味。最美妙的茶味,便是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茶,而你成了配角,奇妙的共振才会降临。有时候忘记自己,才能成全自己,某一天不再证明自己时,便是更上一层楼了。茶,真正的大师,让人学会追求完美但不执着于完美。”

江湖有深浅,但不分国度,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江湖则更深了。今天主流的日本茶道“三千家”,始祖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其孙子隐居时,千家流派分裂为三派: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里千家实行平民化。除了主流的三千家,还有二十几种茶道流派,百花齐放。但我想不管江湖中有多少流派,茶的本质是不变的。甚至茶本身就是佛法,她如如不动,毫无分别心,告诉我们习茶之人,放下成见,在茶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一旦有了高下之别,便再也不能入茶道之门了…

茶馆的江湖文化过往


传说100多年前,成都华阳县上有个出了名的闲人叫苏老三,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在茶馆的喧哗中牙牙学语,在茶馆的桌子板凳之间扑爬筋斗地长大成人。因为他家就是开茶馆的,从小跟着父亲在茶馆里混,所得知识不是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就是从茶客们的龙门阵里学到的。所谓耳濡目染,苏老三把这个世界是搞懂了。于是,他不去辛苦谋求什么功名,决定就做个茶馆闲人更安逸。

其实闲人并不闲。别看他成天无所事事泡在茶馆里,只喝茶说话,可张三要认识李四,找苏老三牵线;谢家要卖点啥给王家,请苏老三搭桥;东家跟西家结了梁子,那么摆一桌茶,喊苏大爷来调解调解,这叫吃讲茶.

茶馆就是江湖。着名的四川袍哥组织的码头就常常设置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茶馆里。在民国初年,黑社会买卖鸦片、枪支等也常在茶馆里进行。另外,茶馆也起着江湖救急的作用。一般是求救者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去茶馆喝茶,当堂倌来给茶客加第二次水时,发现找不到茶盖,便对这个茶客起了警觉。果然,只见这个装成茶客的求救者揭起桌上的草帽,露出了先前被他藏起来的那个茶盖。这便是一种信号,一个江湖隐语,或者叫做切口.堂倌见此,马上会意,随即也做出一个隐语似的回应,邀客人后堂说话。与客人对话的就是茶铺老板。他问清事由之后,一般都会拿出一些盘缠,一是解救其眼目下的困境,二来也是给对方指明一条生路。所谓生路,就是将其介绍到另一个码头,入伙做事。

传说苏老三在茶馆时兴张贴莫谈国事这一类标语之后,就从茶馆这个舞台彻底消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