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宋普洱茶苦尽甘来水柔香甜

发布时间 : 2020-11-12
勐润普洱茶 勐乐山普洱茶 勐舍普洱茶

勐润普洱茶。

资讯: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南部的勐宋乡大勐龙镇。据当地人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哪座山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大叶种野生茶特色为: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但回甘尚好,有苦尽甘来的味道。勐宋古茶山区域的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以红土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勐宋11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5000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至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至95厘米,树高在2至6米,树冠直径在1.5至6.5米。

“勐宋因长期交通不便,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茶叶也是这里老百姓的经济来源。在勐宋村委会周围有6个村寨,全部为哈尼族,每家都有大树茶。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采购科的工作人员告诉渤海早报记者,勐宋的古茶山茶树资源,是20世纪末才被外界重新发现、加以利用的,这里的古茶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迅速征服了好茶者的口腹,茶汤入口后的苦尽甘来,更是丰富了品茶者的口感层次。

小编推荐

寻茶记:景洪勐宋古茶山_景洪勐宋普洱茶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月的景洪,勐龙镇勐宋村所在的古茶山上,生机盎然。沉睡的茶树开始苏醒,新发的嫩芽染绿了枝头。又到了每年采茶的季节。

从景洪到勐宋村的道路崎岖不平,远比想像中的路更难走,一路上尘土飞扬,颠簸不已,人与车都要散架了。踏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一行人在村民的带领下缓步前行。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村民正在采摘鲜叶忙碌的身影,在一片混生林古茶园中,数百年的老茶树夹杂在高大的樟树、榕树间,树势苍老,生机盎然。

勐宋古茶山包括勐龙镇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区域。勐宋古茶山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这里的茶园顺着布龙自然保护区延伸。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勐宋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在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难化,一般茶农所采摘制作的是甜茶。

在茶山上,我们有幸品尝到了今年的古树茶。勐宋茶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回甘生津明显。据当地人介绍,勐宋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辖区古树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二是耐泡度极高,比一般茶叶的出汤率高;三是苦味浓烈,入口即苦,有些掩盖了其它韵味的感觉,但是中后期味道极好;四是香型独特,韵味饱满,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茶叶从古至今都是勐宋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边疆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勐宋的茶叶加工主要通过合作社和茶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既保护了茶山的古茶树资源,又规范了村民们管茶、采茶的技能,还为村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茶叶销售渠道。

跟随我们的茶人妹土是勐宋村大寨村民,是在大山里“淘金”的哈尼族汉子。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山里,总想做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于是他走出了大山,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在妹土茶叶加工厂厂房里,妹土向我们介绍说,茶叶的制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茶叶采摘、鲜叶萎调、炒茶、揉捻、理茶、晒青等工序。

“杀青过程相当关键,一般每锅35公斤。第一锅温度要达到130度以上,至少要炒15-20分钟,到了15分钟以后要看看茶叶熟不熟。通过搓揉茶叶,闻一下,香气就出来,说明茶叶马上就要熟了。没有炒熟之前闻到的都是茶叶的生味。”妹土站在杀青机面前介绍。

2013年,妹土联合村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由于他有文化、懂经营、会电脑、经商口碑好,在当地茶农中有着较高的威信,被推选为合作社经理。合作社共有社员12户、茶叶面积1200余亩,每年收购鲜叶20吨左右。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和2014年,合作社每户社员每年毛收入达15万元左右,最多的达20余万元。截至去年7月底,仅春茶一项每户社员平均毛收入就达15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功解决了茶农自产茶叶滞销的问题,使社员经济收入和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大家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妹土说,他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还参加过由省农业厅组织的香港土特食品展览会,向与会者宣传勐宋深山老林中的古树茶,让故乡的生态茶走得更远、飘得更香。

徜徉在勐宋这个绿色染成的茶山上,片片嫩绿的茶芽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春光明媚的古老茶山上,片片新叶将悠远的茶香弥散、传扬开去……

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

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范和钧还派人向勐宋私人茶庄老板陈玺收购紧茶,至上个世纪40年代勐宋古茶园面积还很大。古茶园至少还有五千亩以上。

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

保塘新寨是一个因茶而衍生的寨子,全寨90%为汉族。说是新寨,但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汉人来这里建寨定居无疑是奔茶而来,保塘新寨的汉族村民说,他们的祖上来这里时,这里已有大茶园,他们来保塘有六七代了。

离新寨1公里便是保塘旧寨,旧寨是拉祜族寨,现仅有20多户人家,寨子仅靠古茶园,旧寨古茶园与新寨古茶园连为一体,面积一千多亩,茶树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年代不一,看上去如一天然古茶历史博物馆。勐宋最大最老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树围超过150公分的大茶树就有10多棵,最大的茶王树高达10多公尺,围径已有210公分。

与保塘相似的还有南本,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清末汉人迁入南本,汉人定居南本自然也是为茶而来。

另一个大茶村坝檬,分新寨、老寨。老寨为哈尼族村,新寨为拉祜族寨。两寨隔一山沟对望。坝檬背后便是西双版纳的最高峰,海拔2240公尺的滑竹梁子。站在滑竹梁子峰顶可将勐海的七个茶山尽收眼底,坝檬新寨、老寨都有零星古茶树,大面积的古茶树则在滑竹梁子的山腰上,人们习惯将那片古茶园称为滑竹梁子大茶园。

熟悉勐海茶的人都知道一个茶名,腊卡茶。腊卡茶历来是勐宋价格最高的茶,腊卡茶在勐海的名气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腊卡茶产自大曼吕的腊卡寨,腊卡寨离大曼吕盆地还有5公里,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是个拉祜族寨。腊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过去每年都要贡给车里宣慰。1981年时任勐海茶厂厂长的唐庆阳先生为了发掘恢复西双版纳的传统茶品,深入勐宋山区的腊卡寨考察,将腊卡竹筒茶重新发掘、整理、制作出来,并取名为“竹筒香”,使腊卡竹筒茶得以重新展颜、扬名。喝过腊卡竹筒茶的人都称赞它香气悠长,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腊卡竹筒茶特有的香韵的确是腊卡独有,或许真是腊卡山水灵美,土地神奇所致。腊卡是古茶村,但留下的古茶园已不多,仅存三四百亩。新茶园也不到五百亩,因腊卡茶产量不多,身价更高,市场上不易买到腊卡茶。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一片片老茶园,一山山新茶园覆盖着勐宋,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现代科技的支撑,勐宋人自信、自豪。至2006年已有20多家茶厂在勐宋设点收茶,有茶园的勐宋人挣钱容易,一村接一村地步入小康。

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勐宋古茶山


在普洱茶世界里,勐宋有两个,一个是景洪勐龙的“小勐宋”,一个是版纳的勐宋,今天我们聊聊版纳的勐宋。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了勐宋地界,勐宋和南糯山基本是隔河相望,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西南通向勐海镇。

勐宋古茶山上的古茶园分布较广泛,总面积约3800亩,树龄跨度较大,100年--700年都有,老茶树老态龙钟,造型古朴奇特,非常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勐宋乡下辖的保塘老寨古茶园,树龄在500--700年间。

勐宋境内的滑竹梁子是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也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勐宋古茶山3800亩古茶园,基本都是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由于高海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勐宋茶在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保塘,保塘有两寨,新寨和旧寨,两寨相距一公里,新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保塘新寨是纯粹因茶而生的寨子,90%是汉族,进入保塘新寨,古茶园也就初现端倪,勐宋深远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展开,新寨居住这以前因茶迁徙至此定居的人,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祖上大致来自这些地方:江西、贵州、四川、大理,几十年前,新寨还居住这部分拉祜族,后来茶叶不好卖了,拉祜族逐渐迁走,现在的保塘新寨,几乎都是汉族。

和新寨相反,保塘老寨是个拉祜族寨子,新寨和老寨的古茶园是相连的,连绵有一千多亩,茶树长得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树龄跨度很大。

保塘老寨紧紧靠着古茶园,老寨是古村,但具体不知道多少年,勐宋最老最大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当地的拉祜族人说,老寨是当地人最早来定居的地方,以前繁盛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二十多户,保塘的古茶树是拉祜族所种植,汉族来保塘居住的时间不足一百五十年。

还有一个寨子情境和保塘老寨相似——南本老寨,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子,清末是迁入汉人,汉人定居南本也是为茶而来。

说到勐宋,不得不提滑竹梁子和那卡,下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欢迎关注董玥说茶

勐宋茶区的普洱茶为什么值得收藏?


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积300多亩。那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

那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纳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那卡茶区,将那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那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那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勐宋古茶山简介和其普洱茶品质特点


勐宋古茶山简介: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属于大勐龙镇。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50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东/南面与缅甸接壤,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据当地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委会距离大勐龙镇上约三十公里,现在为砂石路面,2010年四月可通水泥路。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三十多年过去了,勐宋乡7个村委会,143个自然村都有新式高产茶园。

勐宋古茶山区域: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委会均有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在1500至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大叶种野生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为味明显、难化。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勐宋11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5千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勐宋因长期交通不便,因此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茶叶也是这里老百姓的经济来源。在村委会周围有6个村寨,全部为爱尼族(哈尼)。每家都有大树茶。勐宋还保持着比较完善的民族风俗,具有民族特色。每年还过自己特有节日“嘎汤帕节”。

最大的几棵古茶树

阿妈央古茶树I: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阿妈央,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0.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

青蛙池古茶树: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青蛙池,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5.4厘米,叶脉8~10对,叶面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

曼卖窑大茶树I: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下,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树高6米,树幅5.2~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

曼卖窑大茶树Ⅲ: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上方,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勐宋古茶山乔木古树茶生茶特点:

条索:条索茶梗长

汤色:金黄透亮

香气:香气好

滋味:柔甜、苦涩显,苦重于涩,且苦难化

回味/生津:回甘尚好,生津一般

水性:柔而稍薄

喉韵:层次尚好

茶韵:水柔香甜,层次感明显

耐泡度:高

专家相关评价: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勐宋古茶园的分布详情:

村委会位于东经100°35′,北纬21°35′,是哈尼族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中,大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6个寨子为僾尼人,阿克、丫口两个寨子为阿克人。这些哈尼族(阿卡(Akha)人)要是从勐海南糯山搬迁而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全村8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各个寨子的古茶园又多穿插、交织在一起,大小共有9个片区,总面积3670亩,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第一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山坡,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1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38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56米,主干胸围0.33米,树高3.58米,树幅3.03×2.42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之为甜茶,实属于栽培型的普洱茶种(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茶园据当地人回忆已有100年历史。

第二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青蛙池至阿妈央一带,海拔1605米,有坡地混林茶园6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47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32米,距地面0.10米形成三分枝,围粗分别为0.60米、0.42米、0.36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野茶,品种归属尚待鉴定,其利用历史已有200年。这些茶树生长势强,分枝多而密,树幅宽大,产量较高。毛茶由福建茶商收购,据说福建有些地方的人偏爱这种苦茶。

第三片区位于勐宋村口公路上方茶叶初制所周围,海拔1600米,有缓坡茶园400亩,分属于曼加角、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41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9米,距地面0.10米形成2分枝,围粗分别为0.90米、0.61米,树高5.4米,树幅6.2×5.4米,部分分枝已半枯。这片古茶园属于普洱茶种,培育历史据村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分析,应在200年左右。但茶园内高大乔木较少,且邻近公路,茶园生态环境较差。

第四片区位于曼卖窑村附近池潭边,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250亩,分属于曼卖窑和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3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茶树位于大路边菜地内,其基部围粗0.90米,主干胸围0.80米,最低分枝距地面2.2米,树高4.8米,树幅3.7×2.8米,树势较弱。这片茶园古茶树上有较多的苔藓、兰科等附生植物,茶树树势普遍较弱,有的茶树枝干砍伐较严重,虽有采摘利用,但产量较低。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五片区位于曼窝科后山大茶山,海拔在1650--1780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是勐宋最大的一片连片古茶园,分属于曼窝科、曼加角、曼卖窑、曼加干边、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在这株古茶树附近有两个僾尼族妇女在采茶,其中一个78岁的老人向我们口述了父子联名的僾尼族世系共13代,第一代开始种茶,按平均每代20年计,已有260年。这片古茶园茶树生长势较强,生态环境也较好,单产较高。

第六片区位于勐宋坝子对面的那曲努把,海拔165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350亩,主要属于大寨、曼加干边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1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2米,主干胸围0.76米,最低分枝0.80米,树高5.7米,树幅5.3×4.3米,茶树树势中等,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七片区位于勐宋水库两旁茂密的森林中,海拔1650米,共有坡地茶园250亩,属于曼卖窑、大寨两个寨子。茶树密度每亩80株,品种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75米,主干胸围0.64米,树高2.85米,树幅2.04×1.75米,茶园培育历史已有100多年。

第八片区为阿克村茶园。海拔1680米,共有古茶园15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第九片区为丫口村茶园,海拔1700米,共有古茶园7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工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式以泡饮为主,部分村寨老人保留有煮饮的传统。

曼伞古茶园:

曼伞老寨位于东经100°37′,北纬21°38′,地处勐龙至勐宋公路边,海拔1251米,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后山,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总面积700多亩,为老寨、新寨所共有。为坡地混林茶园,土壤砖红壤,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古茶树多为主干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次生枝,茶树密度为每亩95株,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树幅2.4×2.2米,古茶树树势衰老,主干已有部分枯朽。这片古茶园属普洱茶种,原为坡地混林茶园,但现在靠近村寨的一部分已改为梯地,且茶园内原有的高大乔木已遭砍伐,古茶树的生长明显衰弱。这片古茶园的历史,据该村布朗族所言是其先民种植,我们走访了一个100多岁的布朗族老人,她说她父母从外地迁来时就已有茶树了。该村缅寺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布朗族因有缅寺而从各地搬迁而来。因此,结合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的历史来分析,曼伞古茶园的历史应在200-300年间。曼伞无茶叶初制所,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产量较低。曼伞布朗族喜爱饮茶,甚至百岁老人亦离不开茶。茶以泡饮为主。

班飘村怕冷古茶园

班飘村委会怕冷老寨(一队)位于东经100°32′,北纬21°53′,海拔1335米,亦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一侧山坡及山谷内,茶园土壤为砖红壤,茶园内有一些高大乔木,甚至还有多株巨大的榕树。茶园总面积达800亩,为怕冷一队、二队、三队三个布朗族寨子所共有。茶树密度为每亩85株,其中最大一株位于老寨缅寺下方,与高大的榕树和菠萝蜜树相邻。这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15米,距地面0.2米形成3分枝,围粗分别为0.80米、0.64米、0.55米、树高3.7米,树幅4.7×4.4米,分枝较多,但部分枝干已枯老中空。古茶园培育历史据村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是他爷爷那一代人所种植,距今有150年左右。怕冷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晒青毛茶,产量较低。饮茶方式亦以泡饮为主。

勐宋茶区那卡古树普洱茶那些特点?


勐宋茶区位于勐海县境东部。东与景洪市毗邻,南接格朗和乡,西南连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其地貌以山为主,山坝相间,山高谷深,河谷交错。

勐宋茶区的古树茶园都分布在滑竹梁子山周围。(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主要有那卡,滑竹(蚌龙、坝蒙、保塘旧寨、保塘老寨等),曼西良,南本老寨,大曼吕。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是勐海县勐宋乡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位于滑竹梁子山的东面,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那卡茶历来是勐宋价格最高的茶,那卡纯料茶在勐海的名气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据历史记载缅甸国王也指定“那卡竹筒茶”为贡茶。

那卡古树茶的主要特点是:拉祜族纯手工传统制茶方式加工,条索紧结、芽头较为瘦小;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高昂、经久耐泡;春秋茶香气更为突出,且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

那卡大树茶,比不上易武的香气,班章的茶气;却没有布朗山的苦、格朗河的涩。确有它独特的回甘持久、入口润甜,非常适合大众口味!

那卡茶的香韵的确是那卡独有,或许真是那卡山水灵美,土地神奇所致。那卡是古茶村,但留下的古茶园已经不多,因那卡茶产量不多,身价更高,市场上不易买到正宗的那卡茶。

那卡古树普洱茶,勐宋茶区最有名的茶!


以前,位于勐海勐宋的那卡茶,名气比现在的老班章大多了。关于勐宋茶山和那卡茶,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呢?

两个勐宋

西双版纳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勐宋,都是古老的茶山,都有好茶。

那卡名茶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那卡寨子以出产品质上好的古树茶而被人们所认识。

那卡是拉祜族译音,也写作娜卡、腊卡、纳卡,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茶区内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的勐宋古茶山,可以说是勐海县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东与景洪相接,南连格朗和乡,并与南糯古茶山隔河相望。

那卡茶在大范围划分上属于勐海勐宋茶区,勐宋茶区的乔木老树茶以保塘的最粗大,以那卡的最著名。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位于滑竹梁子山的东面,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中小叶种

那卡古茶园中大小叶种混生,小叶种占有一定比例。这在以大叶种著称的勐海茶区极为罕见!

勐海贡茶

据史书记载,早在清代,那卡茶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尉府”,据历史记载,那卡所产的竹筒茶甚至被缅甸国王指定为贡茶,可见那卡茶品之佳与名气之重。

石上岩茶

那卡古茶园的生长环境,茶树下乱石成群,随处可见,是典型的石缝里长出的古树茶,陆羽《茶经》茶之源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圣认为,乱石生长地是最好的茶树生长环境,当今名扬天下的武夷岩茶就是最好的证明。

竹筒茶

在云南,制作竹筒茶的少数民族很多,但把竹筒茶做出名并成为贡茶的,唯有那卡的拉祜族!

世代居住在那卡的拉祜族,很早就有做竹筒茶的习俗,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

小班章

品鉴那卡大树茶,没有景迈的香和易武的柔,却带有一丝布朗山的苦和格朗河的涩,隐约间显出几分班章的霸气,难怪被当地人称之为:“小班章”!

那卡确有他独特的回甘持久、入口润甜,适合大众口味!第一次喝到那卡茶,汤醇厚、滑、润喉;涩短苦重回甘快、持久;香气高;汤色透、亮。边喝茶边领悟“苦尽甘来”的意义生活也就如此。

景洪市大勐龙勐宋古茶山


勐龙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勐宋。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域,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上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从当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来加以推算,古茶园种植历史在200-300年间。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勐宋是哈尼族为主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他为僵尼人和阿克人。据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海拔在1500-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3670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曼窝科后山大茶山的古茶园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海拔在1650-1780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0.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这株古茶树的主人说,按儇尼父子联名制世系计,他们迁居这里已有14代,平均每代20年,从第一代开始种茶计算,已有280年的历史了。这片古茶园生态环境也较好,茶树生长势较强,单产较高。有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荒野茶”。还有一片坡地古混林茶园,因滋味明显比其他茶叶甘甜,当地人并称这片茶树为“甜茶”,实际属普洱茶种。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丁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法以沸水冲泡为主,部分村寨僵尼老人还保留古老传统的温火煮茶饮用方式。

勐龙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树植株主要有:阿妈央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x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O.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x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

青蛙池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同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x5.4厘米,叶脉8-10对,叶而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

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捌高6米,树幅5.2x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叫—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景洪古茶区古茶树资源除植茶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的攸乐、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纳乡镇山区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

大勐龙勐宋古树茶味道浓烈,苦味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主要归纳以下几点:1.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2.耐泡度极高,比一般茶叶的出汤率高。3.苦味浓烈,入口即苦,有些掩盖了其它的韵味的感觉,但是中后期味道极好。4.香型独特,韵味饱满,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普洱茶,苦尽方能甘来


苦本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早已得到了印证。普洱茶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正常来说,人的嘴巴和舌头对顺、滑、爽等味道不是很敏感的,只有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刺激才会发挥味觉的功效。而人的嘴巴和舌头对苦和甜味反应是最敏感的。通过苦味对口腔的刺激,使口腔原有味觉突然失去平衡,当苦味淡化后,自然而然就能体验到茶叶其它味道(甘、甜、滑等味道)。

普洱茶的回甘又称为喉韵,当茶汤入喉时,收敛性与刺激性逐渐消失,唾液慢慢分泌而出,此时喉咙感觉滋润甘美,这就是回甘,越持久越是好茶。优质茶在品饮后都会立刻喉头泛甘,而后扩散到整个口腔经久不退,但回甘有强有弱的区别感,回甘强则优之。

而有些茶品味道、口感等都表现不错,但是回甘时间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这样品质茶不喝也罢。回甘的形成是苦后回甘,苦是茶叶最基本的,只是茶区的不同,苦的强弱也有其高下。

但是仔细划分一下,苦的表现在口腔里也分很多种,有舌尖部位,有后半端,有上颚,有两颊苦。但是好茶叶的苦味一定是化的快,退的也快,苦完之后就是回甘,茶叶的好坏以及茶叶内质的高低也决定了回甘的持久性。

最原生态的普洱茶秘境茶园勐宋那卡


西双版纳,一个从热带雨林里生长出来的神奇乐土,亦是普洱茶主要茶产区之一。

若非习茶,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西双版纳密林里的村寨,不仅出产好茶,而且还是最为原生态的秘境所在。

譬如那卡,一个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远藏于勐海县勐宋深山里的老寨。

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所产茶叶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尤其是各个名山头都有着特定的口感。勐宋那卡寨便是其中之一。

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就连缅甸国王也曾非常喜爱那卡茶。循着那卡茶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丛林深处的秘境。

云南的茶山,往往都连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如今从勐海县城开车过来,可以通过这样的公路直达那卡村口。但想要进村,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通往那卡的公路不仅有着陡峭的山和U形弯,而且很长一段路程都是“土路”。一遇到下雨,裸露的红土就会和着雨水一起淌成泥河、冲上道路。严重的地方,必须推车才能前进。

等天晴了,太阳烤干了道路上的泥泞,路面就成了高低不平的大坑小坑了。20公里不到的路程,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即使平常不晕车的人也忍不住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

举目环视,茂密的原始森林叠嶂如峦,白色的云于林中山涧自由穿梭,阳光偶尔从云缝中透下来,形成明暗交替的好看景致。

但闻鸟啼风鸣,只觉天宽山阔,心明如朗。而就在这片美轮美奂的布景之中,藏着约660亩左右的古茶园。

高大的古茶树大多散落在密林之中,有的古茶树之间甚至相隔几百米,与竹子、芭蕉、果树及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草树木混生。

微雨过后,古茶树旁的野果显得格外诱人。随手一个抓拍,都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而且,那卡位于有西双版纳屋脊之称的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00毫米,甚少受到打扰,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样的一个物种丰富且自成良好生态系统的深林中,高大的古茶树往往是以藤蔓攀附、青苔众生的形象出现。

而这片生态林,亦成了富集养分的天然培育床,不仅为古茶树提供了优秀的生存环境,也让近几十年种下来的小树能良好的继承并延续这片山林的优良基因。

由此而出的那卡茶,条索紧结、芽头较小;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高昂、经久耐泡;香气突出,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

忍不住感叹:真是天赐那卡好山水。从气候到雨水到山林生态,以及弥足珍贵的百年古茶园生态系统,无一不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条件。

无数爱茶之人前赴后继到此,更有“爱得深沉的”如陈升号直接建立初制所,都是为了对得起这片山林。

那卡世居拉祜族,建寨300多年才106户人家,算全了也才568人,颇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进入村寨,甚至还能看到有的人家门口就生长着茶树。一座座新修建的房子就掩映在绿树之间。

一路上随处可见野放的小黑猪、猫狗等动物,在村里大摇大摆的踱着步。

虽已是21世纪,但这里的老人大多还是习惯赤脚走路,小孩也是三五成群的光着脚在地上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而且,老人们大多身体强健,即使六七十岁了照样上山采茶。之前被报道过的百岁采茶老太,就是那卡寨子里的人。

也许是长期与山林相依相生,拉祜族天生喜欢花。无论是经济条件的好坏,村里家家户户的屋前都有一个小花园。

不过可要小心,这深山里的花园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可不是乱嗅乱摸的。比如上图中的喇叭花,虽造型别致、外形靓丽,但却是有毒的。欢乐的生活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这里除了年轻人会磕磕巴巴的说普通话,老一辈的没人会说。

据说村里只有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住在县城里。最终,我们只能用影像来记录这些画面。

面对我们的镜头时,无论是抽着旱烟袋的妇女,还是路边玩耍的孩童,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片祥和的古朴村寨,以前甚至穷到一家人出门可能要轮着穿裤子。

走完一整圈,忍不住感叹:好一块遗世独立的茶园宝地。临走前,村长扎儿为我们用当地特有的搪瓷缸泡了一杯正宗的那卡茶。

金黄透亮的茶汤刚涌入口中,就有带着清凉气息的甘甜不断涌进口腔;高扬的茶香,久久萦绕不散,恍若带着这片遗世秘境的特有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我想,是再也无法忘记“那卡”这个“遗世明珠”了。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有一个独占勐宋众茶寨之首的地方——那卡。那卡是勐宋古茶区,最具美名的一个茶寨。那卡东面,和景洪相连。南面和格朗和相连。从勐海出发,取道工业园区。勐宋乡并不难找,但那卡却是位于勐宋至隐的地方,宛如藏在深闺的少女,把羞涩与至纯演绎到极致。

在名山头充斥着普洱茶市的今天,那卡作为一个小茶寨,不争名,不抢利。静静在那,没有炙热之感,也没有被遗忘的趋势,以简单的平和之美,占据了一部分茶人的心。进入勐宋乡范围内,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古茶树大乡的气势,绿树成荫的路旁景致,伴随一路。宁静之感,随处可见。勐宋茶寨众多,最为受欢迎不过那卡,保塘,曼西林。三个茶寨,虽处一地,村寨建筑和茶品滋味却各有不同。初进那卡,坐落在小山坡上的茶寨,寨屋顺地势渐高分布。整齐中,还有一种严谨在其中。

站在寨前,一眼看去,寨屋密集分布,并看不到茶树。这是勐宋茶寨的一个共性,茶园与村寨是分开的,顺路穿过那卡,即可到达那卡寨后的古茶园。那卡古茶园生长于摘自背后的小斜坡之上。如果换做是一般茶园,斜坡是比较好行走的,但是那卡茶园的地面却是绝然不同的。土质松软到行走之时,便会下陷。这是那卡茶农对茶园维护的一种方法,使茶园中土质疏松,定期进行翻土,这样的松软空隙大的土壤,有利于养分物质的渗透。

在各个地区的茶园进行实地记录后,发现,土质松软,养分渗透充分的茶树,树干树形也许无异于其他茶树,茶树鲜叶的色泽,叶片颜色更显油亮。这也就决定了茶叶干茶的乌润感。很多时候,喝茶,看干茶,色泽乌润的茶,香气与滋味要略高一筹。很大程度是因为茶树吸收的养分充足。

那卡,从茶寨,到茶树,再到干茶茶汤,都给人一种不争,沉静中透显沉稳的感觉。肥壮的芽叶,墨绿显毫的干茶,呈现的茶香,带有幽幽清淡花香。花香一直是勐宋茶的特点,为何说那卡与其他几个寨子茶品口感有所区别呢?勐宋大多数茶寨茶香近似清淡花香,而那卡在清淡花香之下,还会透显出淡淡果甜香,在清淡的香气中,增加一丝清甜,是很特殊的一种香气体验。

茶汤在口中,第一感知便是甜味,汤水在舌面,首先只感觉清甜感附于舌面上。顺滑的茶汤在口中停留片刻,方能感受到茶汤惯有的苦涩。苦味停留舌面很短,就会化为饱满的甘甜,甘甜中还有清淡花香。茶汤的涩味停留在舌面的时间会稍显长,茶汤的涩感,却是令人很舒服,舌面不是刮舌感觉,反而清甜会随着涩感在呼吸之间,渗入更深处的舌根与喉间。

那卡茶,具有勐宋的独有香气,也独具自身的特殊汤感,茶汤在口中的甜味,加之每泡都浓郁的花香,感受回甘的同时,再闻公道,蜜香填满整个呼吸道,顺畅而浓郁。也许那卡并没有独特的入口滋味,但是各项都均衡的滋味,确实是可以达到和美无缺。

勐库普洱茶的普洱茶特点


勐库普洱茶的普洱茶特点: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芽峰显豪、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是制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被誉为“普洱茶之味精”。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勐库大雪山位置:双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江县。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2%;辖4乡2镇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两个农场,总人口16.5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4.4%。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全县有茶叶面积8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园达2万多亩,年产茶叶4000多吨。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储仓库,孕育了“勐库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仓”的知名品牌。

1997年3月20日,勐库镇公弄村委会五家村农民张正云等到大雪山采药时,发现大面积野茶树林,植株最大的2—3人才能合围,鲜叶采摘加工后当栽培茶饮用,茶味比家种茶稍有不同。同年8月,豆腐寨村农民唐张进等3人,又看到大雪山同样的野生古茶树群,其中最大的1棵基干围粗3.25米,胸围3.1米.这棵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后被科考组命名为1号野茶树。9月,县文化局、勐库镇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进行初次调查,并拍摄照片。同年10月22日,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组成有关部门参加的22人调查组,前往野生古茶树群作进一步调查。10月286,调查组上报《调查报告》及《古茶树分布区域田》。调查认定勐库野生古茶树分布总面积1.2万多亩,平均每亩分布6株,单株茶树基圃1号3.5米,2号树2.9米,3号树2.5米,分布在海拨2250—2750米地带。

1998年3月,临沧地区行暑组织地县林业,农业、茶叶、财政、广播电视等单位,行署副专员陈勋儒,地区农业局长张涛、双江县副县长张华亲自带领44人组成的调查队伍,深入大雪山,对茶树的分布情况、形态特征作初步调查,地区行暑茶叶办公室农艺师李太伦在《云南茶叶》1998年总第76期刊文《双江县野生古茶树群落调查报告》,初步认定面积为373公顷。野生古茶树群落,一是分布海拔高,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茶树生长的最高海拔,野生茶树具有极强的抗寒性等抗逆力。二是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大,并建议切实加强保护,和加强对野生茶种资源的调查、收集、开发利用工作。此后,勐库林业站安排职工金会平专门负责对勐库大雪山古茶林的管理保护工作。自此之后,有人纷纷撰文宣传这一新发现,社会各界都对这一发现较为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为查清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地理位置,环境生态,野生茶树的生化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并对其保护.对野生古茶树群,除县内有关部门及地县组织初步调查外,县人民政府对此先后作了详细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向临沧行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提交《关于对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进行科考鉴定实施方案的请示》.10月,县茶叶创新办张远来撰文《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开发建议》,《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

开发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中共双江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科考鉴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县人民政府组织,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业协会、临沧地区茶业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结合当地群众提供的相关资料,经充分分析研究,对勐库野生古茶树分布,环境生态、树龄形态特征得出科学结论。12月9日,在县招待所会议室召开科考鉴定汇报会,并形成会议纪要.10日,作出科考鉴定总结,同时由科考组成员张建邦向省创新办主任书面汇报考察结果,鉴定会议纪要全文为:

1、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双江自治县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座标为东径99°46′,—99°49′,北纬23°40′—23°42′,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群落所处环境条件和植被主要特点是: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标志:①板状根较发达(樟科、壳斗科);⑦木质藤冠群落十分显著(如南五味子属);③附生植物丰富(兰科、杜鹃花科和蕨类等).群落结构:主要建群树种为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的种类并构成了一级乔木层;二级乔木层以勐库野生古茶树为优势.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积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层主要有荨麻科等.在调查地块内,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实属少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遭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

2、考察组对大雪山中部的大平掌近二平方公里的地块内,有代表性的25株大茶树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测量、观察和标本采集,野生茶树(包括自然繁衍的植物)的生长密度平均为一个样方(62平方米)达到19株,其中直径大于25厘米的有8.3株,小于10厘米的有10.4株,达到构成植物自然群落的密度要求.25个样株茶树高度为4.3—30.8米,树幅2.0x16.2—2.0x18.6米,胸围0.42—3.1米(胸径0.13—1.0米),最低分枝高度1.0-5.7来,均是典型的乔木型茶树.根据树体高幅度、树干粗度与云南已知同种野生大茶树比较,以及参照当地居民世代推测,树龄在千年以上。

3、根据对1号大茶树的观测,树姿为半开张,叶片水平状着生;墩枝及芽体无毛,平均叶长13.7厘米,叶宽6.3厘米,叶片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尖渐尖,叶基楔形或半圆形,叶质较脆,叶齿锐密,叶缘有近1/3无齿,叶脉9-10对,叶柄、叶背、主脉均无茸毛.鳞片3-4个,呈微紫红色,无毛;芽叶基部紫红色;尊片5个,绿色无毛;花冠平均直径4.0×4.5厘米,花瓣薄软,白色、无毛,雌雄蕊比低,花柱长0.7厘米,柱头5裂,裂位1/2—1/3,子房5室,密披绒毛.根据这一植物学形态特征,在分类上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大理茶种Camelliataliensis(W.W.Smith)Melchior。

4、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Camelliasinensisvar.assamlca(Masters)Kiramura(包括若干栽培品种如勐库大叶种等)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所处海拨高,抗逆性强,尤抗寒性强,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5、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它对进一步论证茶种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双江自治县是茶树起原中心之一。

6、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勐库野生古茶树的利用价值和开发途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建议继续进行下列工作:①基本查清野生古茶树在全县的分布区域和数量;②2003年春季,采集野生古茶树和勐库大叶种一芽一叶鲜叶,分别制成茶样的生化分析样,进行审评、分析和比较,以确定野生古茶树的适制性、品质特点和商品价值。

7、野生古茶树是云南省林业厅公布的珍贵树种之一,要采取全封闭式加以保护,加大管理投入.在有效保护群落的前提下,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严禁乱砍乱伐滥采,如需扩繁,应采用异地短穗插法繁殖.考察鉴定委员会主任:虞富莲;副主任:闵天禄。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勐宋普洱茶苦尽甘来水柔香甜》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勐宋普洱茶苦尽甘来水柔香甜》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勐润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