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心|茶心的贮存方法|茶心的调配

发布时间 : 2020-12-19
白茶冰糖心 花茶心语 青心乌龙茶

白茶冰糖心。

铁观音茶心

茶心的贮存方法:冰箱贮存法:放入冰箱内低温贮存,如温度控制在5℃以下,保存茶叶质量效果较好,一般可保持1年以上茶叶风味不变。如已为小的听、罐、筒、盒包装,一般密闭性较好,只要外套个干净的塑料袋扎,可直接放入冰箱内贮存。对于散装茶,可先放入干净、洁净、无味的棕色瓶或马口铁罐或筒内,装满装实、盖严,用胶布封口并蜡熔涂封,外面再套上塑料袋扎好,可放入冰箱贮存。

茶叶储存要低温,干燥,避光三点比较重要,低温在4度左右最好,不是零度,所以冷藏就好了,用能隔绝水气的牛皮纸袋,塑料袋严密包裹,能抽成真空最好,现在许多超市有卖家用储藏被子用抽真空的工具。放吧,铁观音隔年陈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

在做茶生意的时候,发现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茶心进行调配这样的茶比较好卖 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调配才好呢要注意哪些呢?

比如铁观音,丹桂,黄金桂,本山.它们之间怎样进行调配 这样调配品种也多了好几种了也有很多的口味了.

茶叶拼配是指将二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和茶叶(如眉茶和雨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茶叶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心禅意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同样的规则前,竞技、输赢,然后在比赛一结束的时候,微笑着握手告别……。在奥林匹克能够看见如此之美的运动员形象。激战、拼斗,然后握手,如此之美的情景何处还有?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情景更令我尊敬的事情了。这乃是人间之美的极至。

这个世间的事情越是复杂,我们在这世间越是不知为何地不能悠闲地生活而趋于冷漠。这是当今的一种趋势。但是,这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好像送来了一阵清爽的风,真正让人感受到了清心的快乐。

特别是这样的竞争让我们尽情地领略了难得的和平之美。协调之美、均衡之美所包含的力量是强大的。用体育术语来说,是战略配合的默契所成就的美和力量。体育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富于个体力量,多么优秀的技术,如果欠缺了这样的协调性,便不能抓住获胜的机会。体育还告诉我们,最佳的竞技状态,是所有的能力都协调到极至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也是我这个茶人的最大的心得和经验。

虽然这种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和谐之美不见得非要和连结起来,但是,在我们的中,“和”正是最基本的道心。就是人道。虽然没有体育运动那样的竞技场,然而,于品味一碗茶的行为之中,却能够悟道、养德。以至于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而贯穿其中的正是“和”的精神。那的确是人的最高之道、是德、是文化。

古时候,中国唐代有一位大禅师叫百丈怀海。有一次,一位叫云水的和尚问百丈:“如何是奇特事?”百丈当即坐着回答说:“独坐大雄峰。”就是说,百丈面对什么是这世间最卓越的、最伟大的事情这个问题,当即回答说:活在当下,是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伟大事情。如此一针见血地排除一切虚饰,道出活着的尊严和意义,我还不知有其他的更切实的例子。

换言之,什么是世间最值得珍惜的事情,我们彼此相对而坐地来喝上一碗茶,还有比这更美的人间景象吗?这样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事情,原本是最奇特美好的啊。

中庸茶心


中国的基本问题,是要说清“道”的内涵?换一种说法,就是明确的精神核心。那么,这个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中国的精神核心,是所谓的“和、敬、清、寂”。然而这四个字完全来于日本。日本的哲学基础,源于佛教,所以,又有“茶禅合一”的经典说法。由于日本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冲泡品饮程式,传到中国之后,产生极大的影响。以至于有些人竟不知所以地把它当作中国了。 有人说,中国的精神核心,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汉时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来的,揉杂了许多阴阳五行谶讳迷信学说。目的是为了论证皇权神授,加强皇帝中央集权。与孔子的思想相去甚远。孔子不仅从“不语乱力怪神”,也很少论天。“不知人,焉知天”。更与现在今人所理解的天(自然)与人的关系不同。道法自然思想,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宗教道教,在中国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茶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不管怎样,始终都不能像儒家思想和学说那样,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主流。 我以为,中国的精神核心,应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理由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不仅体现在儒家文化有一整套的理论,犹其是到宋明时期,出现了相当严密的理学理论系统;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无论你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无形地按照儒家规范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这一点,甚至于成为世界华人的一个共同特征了。 中国,如果离开儒家文化,不体现儒家文化,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没有中国特色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人写的茶书中,还是在有据可考的古人茶事活动中,都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征。 儒家重礼。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礼治”。而礼治,实际上就是一种讲究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而在中国茶事活动中,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体现了这种秩序。首先,茶是一种礼节,凡有客来,必先敬茶。其次,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必按长幼尊卑顺序。从某种角度来说,茶事已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礼节活动。儒家讲究饮食起居,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到茶事上来,便是讲究茶艺。这一点,在宋朝发展到极致。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宫廷茶艺的全过程。从茶的制作,包装,冲泡,品饮,还有用水,器具,等等。许多观念和做法,对今天的茶事还有影响。 理由之二。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有为的思想。这与道家的出世成仙,和佛教的弃世虚无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中国基本载体的茶,本身就是非常世俗的。神农氏发现茶,原意是为了解毒救人。而后则成了与油盐柴米酱醋并列的开门七件事,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种相当重要的角色。待人接物,解困去乏,消食减肥,保健休闲;等等。中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反映市井生活名著《金瓶梅》,其中就有许多作为日常生活的茶事描写。可以说,茶已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世俗性的升华,便是中国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入世救世抱负。现在公认的最早的茶诗,唐卢仝《七碗茶诗》中,便非常明确地表现的卢仝心念苍生的儒家思想。“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纵观全诗,卢仝表面上是喝茶,而实质上是借茶来抒发自已的儒家精神抱负。而卢的叛佛入儒传奇,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至于历代的无数政治家中,凡爱茶饮茶者,都会将茶事与百姓民生联系一起。有许多茶诗茶文为证。 理由之三。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中庸既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所谓中庸,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折之”。后来有许多学者也都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但要旨均不离此。将其作为处世为人的指导原则,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要公正,平和,谦恭,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留有余地;等等。 茶事活动要取得完满结果,关键在于把握准确的“度”。这个度就是中庸。首先,茶人必须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能有偏激走极端,要心平气和,进退有节,待人有礼;其次,有具体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例如制茶过程中,焙火,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冲泡茶叶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饮茶时,也应按照同样的原则,不多,也不少,恰恰相反到好处。当然,具体的量,可以因人而异,基本的中庸之度,却是一致的。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茶书唐代陆《茶经》,虽说主要是对茶事的具体记录,没有明确涉及,但也体现了许多严格把握茶事的“度”的观念。例如论采茶“有雨不采,睛有云不采”;论评茶“茶之否,存于口诀”;论煮茶“慎勿……使凉炎不匀”;论沸水,一沸不用,三沸太老,而取二沸恰恰相好,等等。而恰到好处的“度”,就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之一。 儒家思想和文化,包容性极大但又个性极强。受道家法家影响,后来又受佛教文化影响,但是不管怎样,基本的原则不会变。犹其是作为儒家核心的中庸思想,其鲜明特性不仅深刻地融进了中国人的灵魂,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精神核心,离开了中庸,是不可思议的。研究的人,不研究中庸,也是不可思议的。

禅茶即心茶 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


禅茶即心茶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