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 2021-04-27
花茶技术 白茶技术 白茶管理技术

花茶技术。

“元宵茶”是从原产于霞浦县崇儒乡后溪岭村的“春分茶”群体中分离筛选出来的无性系新品种。该品种为灌木状,大叶种,树势半披张,分枝中等。其越冬芽萌发、开采期特早,一芽一叶期比福云6号提早10~15天,在霞浦茶区嫩梢生长有7轮次,年生长期达300多天。嫩梢黄绿,芽茸尚多,适制名优绿茶,内质显著优于福云6号。经5年的选育研究,与各地试种表明“元宵茶”在名优绿茶区具有推广价值,为了加速繁育、推广,现将近年来进行速生栽培示范与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搞好建园基础

茶树是深根多年生作物,立地条件影响茶树的生长,肥沃良好的土壤条件是速生丰产的基础,应选择通风向阳坡地山地建园。

2、种植方式与密度

目前各引种点以行株距1.2-1.5×0.3米双列种植为主,均表现了速生丰产。清流新垦农场1995年1月引种333.4m2,采取双列双株,行距1.5米,丛距0.33米,666.7m2植6000株,1997年采收名优茶鲜叶47.3公斤,折666.7m2产94.6公斤。5-6月留养育苗2.5万株,达到快速成园。试验表明:一年生幼龄园以双列双株种植为好。双列双株,666.7m2植6000株处理,其树冠幅度最大,分枝数多,修剪枝叶产量最高,比双列单株666.7m2植3000株,单列双株666.7m2植3000株,与双列双株666.7m2植7384株,分别增长93.16%、34.52%与53.12%,由于元宵茶为灌木状,树势半披张,分枝能力欠佳,加大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有效分枝,为快速成园打下基础。一般亩植株数4600~6000株。

3、培养树冠

元宵茶为灌木状,根据这个特点,应适时定型修剪。一般要求栽后两年内进行3次以上定剪,快速培养树型骨架。从各试点看,第一刀在定植当年进行,高度离地20厘米,第二刀提高10~15cm,在二足龄时进行。第三刀再提高10~15cm。生长好的,可在第二年春后进行第二次定剪,第三次修剪也相应提早。第二次修剪后,可结合打顶。要在剪口新梢生长5~6张叶片后,摘去顶端一芽一叶,这样,经过2年时间,三次定型修剪并结合打顶,茶树可形成分枝层次分明,主干枝粗壮的高产树冠。进入投产期后,配合留养,进行适当的轻修剪,培养成矮、壮、宽、茂、密的高稳产树冠。因元宵茶萌动早、生长休止迟,轻修剪时间霞浦茶区在11月下旬~12月或在春茶后进行为宜。WWW.cY316.COM

4、重施基肥、勤薄追肥

定植前的基肥,不但可提供幼龄期茶树生长需要的养分,更重要的是改良土壤,为茶树根系生长良好提供必要条件,为速生丰产打下基础。表二说明定植前基肥的有无直接影响幼龄期茶树的生长,将来的影响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土壤不良、肥力低下的茶园。一般666.7m2施菜子饼200公斤或农家肥5000公斤和加过磷酸钙100公斤。具体方式为:挖好种植沟后,在沟内填1/2沟深的表土后施肥,再用锄头将肥料和土壤拌均,后再覆土10cm植茶,要注意不能让未腐熟的肥料直接接触幼苗根系。定植后的每年秋冬季结合深耕,深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以加速土壤熟化,满足茶树生长的所需养分。追肥以氮肥为主。定植后当年在茶苗发根后就可薄施追肥,若能在旱季浇施追肥效果最佳,既可抗旱保苗,又可提供养分。以后可在春前、春后、夏后分次追肥。春前的催芽肥要比其他早生品种茶园早施一个月,以适应元宵茶发芽特早特性。定植后当年666.7m2可施10公斤尿素。第二年20~30公斤。幼龄期要增加P、K肥比例。选用茶叶专用肥或复合肥加适量尿素。以后视生长及生产量而定,逐年增加。每次以结合中耕沟施为宜。

5、除虫防病

元宵茶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应特别注意叶类病害。每年茶季结束封园时,应喷施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在高温高湿季节,要随时观察,防患未然。在早春元宵茶萌发时候,因邻近茶园茶芽尚在休眠,可能有部分迁移性较大的害虫迁入茶园,也应注意观察,及时防治。

6、合理采养元宵茶萌发早,茶青卖价高,切忌急功近利,要处理好采留关系。定植后一二年内不可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打顶,一定要等到新梢长度超过下次修剪的高度时再进行,即剪口上长5~6张新叶后打顶一芽一叶。要培养成树高50~60厘米,树幅60~70厘米的树冠,方可投产。刚进入轻采期要留一真叶采。这样才能促进高稳产树冠的形成。

小编推荐

茶薪菇丰产栽培技术


茶薪菇又名茶树菇、柳松菇。隶属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土生木腐菌,其味道鲜美、肉质脆嫩,富含氨基酸和蛋白质,是近年驯化培育成功的山林珍品,民间号称“神菇”。茶薪菇盖面光滑,肉质致密,菌盖直径2—10cm,菌环膜质,着生于菌柄上部,柄中实,长3—6cm,直径0.5—1.2cm,表面有条纹和纤毛状小鳞片。

茶树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温度为25—27℃,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8℃,最适为16—26℃,原基分化温度10—16℃。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70%为宜;子实体发育阶段需充足的水分,菇房空气相对温度为90%左右,含水量偏高,可提早现蕾,有利于高产。菌丝生长无需光线,但子实体分化需有散射光,并要有充足的氧气,这样才有利于子实体生长粗壮。菌丝生长最适PH值5—7。

茶薪菇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和生产种的培养料配方为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5%、玉米粉3%、红糖1%、石膏粉1%,菌种制作方法与香菇生产种制作方法基本相同,菌丝长满全袋后5—10天内接入栽培袋。栽培袋采用规格为14—17×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料配方:(1)同原种配方;(2)杂木屑39%、棉籽壳39%、麸皮15%、玉米粉5%、红糖1%、石膏粉1%,含水量65—70%。装袋至袋高2/3处,高压或常压灭菌,冷却后及时接种,置于25℃培养室培养,注意通风换气。待菌丝长满全袋后1周左右,装袋口拉松,并及时给予散射光刺激5—7天,以利于菇蕾形成。现蕾后将袋移至出菇场地,拿掉棉花及套环,将塑料袋往下翻3-5cm,上盖报纸,并喷水保湿,促使子实体发生。随着菇体往上伸长,逐渐拉直袋口,直到采收。收完第一批菇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养菌后,会发生第二批菇,这时菇蕾不一定在顶面发生,可以在菇蕾发生处割袋促进菇蕾顺利展开。后期还可采用搔菌或倒头出菇的方法进行管理。菌膜即将破裂时为采收适期。

茶薪菇栽培季节气温较高,特别要注意防治眼菌蚊,受其危害会致使菌丝消失,培养料变为深褐色,幼菇柘萎死亡。

“舒茶早”高效良种茶园速生栽培技术


良种是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提高茶树良种化水平,是实现茶叶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舒城县农业局选育的“舒茶早”茶树新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型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适制绿茶,抗性强,适宜长江南、北茶区,2002年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审定编号为国审茶2002008。

舒城县已有40h㎡“舒茶早”良种园进入盛产期,实践证明,舒茶早芽叶生育力强,发芽早、整齐,长势旺,产量高,春茶萌芽一般在3月上旬,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春茶每667㎡产名优茶达50kg,产值达3000元左右,全年每667㎡产量可达250kg。由一效益好,各地正在大力发展“舒茶早”良种园,根据舒城县的实践,现将“舒茶早”高效良种园速生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基地选择“舒茶早”茶树良种园选择生态条件良好,坡度在25℃以下,pH值在4.0~6.5,根部能达到的底土(100cm左右)都要保持一定的酸度,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含量低于1.5%,土层深达1m以上,表土疏松层40~45cm,有机质含量2%以上,生物活性较强。年降雨量在1500cm左右,生长期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大气温度80%~90%,具有良好的通气、蓄水、保肥、保温条件。

二、茶园规划茶园规划要有力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要对地形、土质、水源、道路和生态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

当茶园坡度在15°~25°适应修建水平梯形茶园,体面以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为准,平地和坡度15°以下缓坡地等高开垦。

三、定植沟规划,施工及施底肥“舒茶早”长势旺,产量高,宜采用宽行条植(一般在定植前1个月完成开沟吊槽)。以行距150cm左右,开种植沟宽50cm、深60cm,将表土与心土分开放,向沟内覆土时,先覆表土,后腹心土。

开好宽50cm、深60cm沟后,667㎡施饼肥200kg与土拌匀后,覆30cm厚土层,再667㎡施饼肥200kg与土拌匀后,服10cm厚土层。这样形成一个离地面深15~20cm的凹形定植沟,以待良种苗定植。

如果开沟不深,底肥不足,会出现茶苗生长势弱、芽叶瘦小等不利情况。

四、良种定植1、定植时间确定移栽适期依据,一看茶苗生长动态,二看当地气候条件。当茶苗进入休眠阶段或茶苗发芽前,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时期移栽茶苗适合。以10月下旬、11月上旬或3月上中旬为移栽茶苗的适期。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可选择10月下旬、11月上旬定植;长江以北茶区可选择3月上中旬,以免长冬低温冻坏茶苗。

2、起苗选择苗高20cm以上,茎杆粗壮,根系发达的健壮茶苗。起苗前1d,用水润透苗圃园,以便起苗时多带土少伤根。起苗时应对茶苗进行挑选,大小苗分开捆起,并及时运输、定植,自起苗后72h内定植完。茶苗运会后,要摊放于避风阴凉处,并早、晚各喷1次水于叶面,以防茶苗水分过多散失。

3、定植技术茶苗定植采用凹沟深栽法,凹沟是指前面开挖的低于地表15~20cm、宽约50cm的定植沟。按行距150cm,株距33cm,每穴2~3株,大小基本一致,稍分开距离,每667㎡3000~4000株。定植后,最好将茶苗根系理直并在黄泥浆里蘸一下,立即扶正于定植沟内并填土,当填到泥门时将茶苗扶正轻轻上提,使根系自然舒展,踏实周边泥土,浇足定根水,使茶苗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在覆心土至超出泥门8cm左右,距地表10cm处。

凹沟深栽法对于干旱少雨的地区起到抗旱保苗作用。

五、幼年茶苗管理“舒茶早”幼年茶园管理总体目标是:第一年以保证成活和培育壮苗、全苗为目的,主要掌握冬季抗寒保温,夏季抗旱保湿;第二年以培养高产树冠骨干枝为目的;第三年以养蓬为主,适当采摘。

1、铺草茶树定植完成后,应在根际周围铺草4~5m厚,既能延缓地表失水,防止水土流失,保湿保墒,又能防止地温突降,同时还能抑制杂草萌发、生长。

2、间作幼龄茶园茶苗矮小,行间裸地多,土壤熟化程度不高。保水、保肥及抗逆性较弱。科学合理的行间间作,尤其是绿肥作物,可以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茶苗生长发育。作物根系可以固定表土,减轻水土流失;作物茎叶可以适度遮阳,减少水分蒸发;冬季适度挡风,从而减轻茶苗冻害。

幼年茶园间作要以培育高产优质茶园为中心,采取相应措施,合理间作。①选用以豆科作物如蚕豆、豌豆、紫云英等为主的作物品种,禁止间作肥水消耗大的作物。②适时间作,合理密植:一是科学安排茬口,冬季豆科、绿肥等在10月底播种,次年4月割草翻压;夏季绿豆、红豆等梅雨季节结束后播种,秋季豆荚收获后翻压。二是合理密植,给茶苗生长留有充足的空间,避免郁蔽。③保证播种质量,加强田间肥、水、病虫草害等管理。

“舒茶早”良种长势旺、成园块。因此“舒茶早”良种园第一足龄可合理间作,第二足龄应停止间作,培养树势。

3、定型修剪定植后应立即在离地15cm处进行第一次修剪、培养树冠;次年8月或定植后2月中下旬在离地25cm处进行第三次修剪;第三年7月上中旬或定植2足龄后2月中下旬在离地35~40cm处进行第三次修剪;第四年按生产茶园进行修剪。

4、肥水管理及耕作茶苗定植后,如干旱无雨,一般需7~10d浇一次水,须连浇4次,以后根据茶苗生长情况适时浇水。

幼年茶树第一年一般不需施肥,第二年施纯氮8~10kg,第三年是纯氮12~15kg,分春、夏、秋3次施入,做到前促后控。春季施40%,在2月中下旬结合浅耕进行,深度一般在7~10cm; 夏季施45%,在5月中旬结合上旬结合深耕进行,深度一般在15~20cm;第三年起在10月上旬结合深耕亩施农家肥2000kg、饼肥150kg作基肥;第四年进入生产茶园管理。

5、病虫害防治参照生产茶园管理。

六、生产茶园管理1、越冬前茶园行间铺草冬前行间铺草不仅对茶树防冻有积极作用,而且春季有利提高地温,保水增墒,防止雨水冲刷,有利于茶芽早发,另外草料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改良土壤结构,一般铺草8~10cm厚,每亩需用草1200kg左右。

2、修剪茶树修剪是塑造丰产优质高效树型的重要手段,通过修剪,改变和刺激茶树生理平衡,抑制顶端优势,控制高度,促使树体侧枝生长发育,培育矮而宽的采摘蓬面,从而达到采摘面大,提高采摘指数,芽头壮而密的目的。

修剪时间一般是5月上中旬(春茶结束后),春茶后机剪,茶树蓬面平整,发芽整齐,便于夏、秋茶机采。开采园地一次修剪,一般离地55~60cm或以剪蓬5~10cm为宜,第二年修建离地80cm修建,以后每年在上一次剪口上提高2~5cm,最后确定树高90cm为最佳定剪。

3、施足及耕作科学合理,种类搭配,用量适当,适时施肥。“舒茶早”产量高,全面667㎡施尿素100kg,是其他良种园施肥量的1.3倍左右,一般分春、夏、秋三季施入,秋季结合深耕施足基肥。具体要求为:①早施催芽肥:“舒茶早”良种发芽早,3月上旬萌发,故催芽肥要在2月上旬前施入,以利茶树根系吸收,促进早春茶芽萌发、生长,一般每667㎡施尿素40kg,结合浅耕进行,深度一般在7~10cm,施后覆土。②适时喷施叶面肥:叶面喷施是茶树营养的一种补充,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能促进芽叶早发、壮发,一般在2月中旬及茶树采摘前10d左右各喷1次,应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3点以后喷施,8h内遇雨应补喷;叶面叶背都应均匀喷雾,一般选用茶叶特效营养液、氨基酸微肥等喷施,配制时不要与碱性农药混用。③及时追肥:由于春茶生产是茶树体内消耗了大量能量,春茶后要及时给茶树补充营养,一般在5月上中旬,667㎡施尿素45kg,结合中耕进行,深度在10cm左右,施足覆土。④深秋重施基肥:茶树深秋施肥对次年春季茶树越冬芽早发、壮发起关键作用,以有机肥为主,配施一些速效氮肥,一般在667㎡施农家肥1500kg、饼肥150kg、45%复合肥40kg,结合茶园深耕进行,在行间沿树冠垂直边缘开沟深20cm左右,施后覆土。

4、适时提早开采茶园早采、嫩采,具有增加发芽伦次,发芽密度,提高早期产量和经济效益。具体采摘要求为:一是按标准、分批、及时采。一般当树冠有15~20个芽头/0.1111㎡,达到采摘标准时,即可开采;二是采用提手采,不能采用掐采,以防止红梗、降低茶叶品质。

5、病虫草害防治茶树病虫草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残降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一般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掌握防治适期施药;严格按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严格按要求选用吡虫啉、BT制剂、苦参碱、昆虫病毒制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六六六、氰戊菊酯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贡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与加工方法


贡菊原名徽菊,它以其优异的品质被中国药典誉为“菊中之冠”和“民族瑰宝”。其药用保健功能诸多,具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等功能。能镇静中枢神经、增强毛细血管抗炎力,抑制多种菌、毒活动。长期饮服可避暑除烦,清静五脏,排毒健身,明目醒脑,益智延年,预防多种疾病。其用途广泛,可加工制药或制成菊花晶、菊花酒,或用菊花干直接冲泡饮用,有的还用菊干浸水洗浴或作枕心保健身体。近年我市还开发贡菊礼茶、双菊茶和海贝吐珠等茶菊系列饮品。贡菊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日增。目前贡菊已成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之一。为进一步扩大贡菊栽培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现将贡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介绍如下:

一、主要习性及形态特征

贡菊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对日照反应敏感,为短日照植物,每天有10小时以下的短日照刺激易现蕾开花。喜光忌荫蔽,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发育不良,开花减少。

贡菊性喜通风凉爽,最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但耐湿性较弱,土壤排水不良、湿度过大,会生长不良甚至烂根死亡。过于干旱,则分枝少,生长缓慢,尤其是花期缺水,叶片变小,花量减少,会减产并降低质量。

贡菊花喜温暖,但也较耐寒。其根在地下越冬,能经受零下10-15℃低温。花能经受微霜,但遇重霜则大幅减产并降低品质。

贡菊枝条脆弱,自然生长易风吹倒伏或折断。一般株高60-100厘米。根系横向分布表土层,根茎分生不定芽,花着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色白,为平瓣小菊。

二、选地、整地、施足基肥

贡菊地块应在无污染源的、原来未栽过菊花的平坦地。我市适宜种植贡菊的范围广,可利用平山缓坡地块成片种植,也可利用茶桑果园及粮油耕地等空隙处间作种植。但选地必须依据贡菊习性趋利避害。要求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浇方便。避免荫蔽地块、板结粘重易积水土壤、风口处种植。低洼积水地块和低谷易遭霜害地块也不宜选用。雾气较重的地段,因影响采收烘制质量、易发病害不利生产优质菊花。菊花连作病害重,生产不良,实行轮茬为宜。

种菊用地,最好冬季深耕(25厘米),春季翻抄,施入足量基肥,依据土壤肥力,亩施栏肥、堆肥等有机肥1000-1500公斤,磷肥50公斤,饼肥100公斤左右。平地整作垅,并挖好排水沟,垅距30-40厘米,垅宽70-80厘米,山地排水较好,不用整作垅。

三、培育壮苗

不行育苗的菊花,种植生长细弱,花朵瘦小,贡菊必须培育壮苗生产。贡菊苗的繁殖,生产上常用的是分株繁殖法,此法育成的菊花植株高,分枝多,开花多,花朵较大。

(一)分株繁殖法:菊花收获完毕后,将菊之老干全部齐地割除,把健壮植株的根留在土里。或将根挖起来,集中埋在选定一块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的壤土地里。松土、施入冬肥,并注意病虫防治,以利菊苗健壮生长。待苗长5-8寸高时即可分株移栽。

(二)扦插繁殖法

为扩大菊花繁殖速度,贡菊也可扦插繁殖育苗,方法是:于4-6月,从隔年老株萌生的新枝或分株发育的植株上剪取长约10厘米,具2-4节的枝梢,下剪口靠芽斜剪或平剪,下半部的叶片去掉,上端大叶片剪去一半,插入苗床土中约二分之一,每株相距10厘米,浇透水,半遮阴。每晨露水干后,以适量清水喷洒,水量不宜过多。经半月即可生根发芽。此后隔3-5天施一次淡粪水促苗,一个月即可移栽。此法育成的菊苗,花朵大。另外,气候阴湿时还可用健壮枝条直接扦插田园成苗。

四、适时移栽

采用分株繁殖,于4月中下旬分株移栽,选用无病虫害,苗长7-8寸的壮花苗为好。栽苗时应注意天气变化而选定时间,适应雨后阴天移栽,成活率高。土壤干燥,而又晴天烈日下移栽不宜。每亩定植3000-4000株,行距4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定植1-2株。采用配置合理的宽窄行栽种有利菊园生长后期通风透光,便于田间作业。移栽时可摘去苗顶,以促进缓苗和分枝生长,土壤不够湿润和少雨天气移栽须浇定根水。如果苗木较少,可稀栽,后进行压条繁殖增加密度,可重复压条,直到苗数量充足。

五、打顶剪枝

为促进分枝,增加花量,促使主干粗壮,减少倒伏,提高产量与品质,菊花须打顶剪枝3-4次。第一次于5月中旬选择晴天,留基部5厘米左右,上部全部剪除,注意剪枝在晴天剪。剪后株发新枝5-6根。第二次在新发分枝长6厘米左右打顶,约6月中旬进行,二次打顶后株发新枝11-12根。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打顶,长势旺盛植株可行4次打顶,但打顶工作必须在7月底前结束。打顶次数也不宜过多,否则分枝过多,茁株不壮,花头瘦小,产量和质量下降。不剪或只剪一次,分枝太少,花量减少。打顶时间和次数要根据植株长势,适时适量。另外,过密枝和细弱枝应及时剪除,以改善营养和通风透光条件,促使花多、花大。在发生病毒地块须先拔除病株,以免刀剪指甲传播。

六、中耕除草和培土壅根

贡菊生长期要勤锄中耕,即用人工除草,达到除草和松土的目的。一般中耕除草4-5次,即5月初一次,6月初一次,8月初一次,9月初一次。掌握前期中耕宜浅,后期可深,避免损伤菊根。后期中耕除草时,每次都要培土壅根或立支架,以保护根系和防止倒伏。7月份不宜中耕,可割草覆盖,即防水分蒸发又防草。

七、肥水管理和支架防倒伏

菊花生长开花需肥量大,根据菊花生长需求要及时增施肥料。施肥时间一般在除草后进行。5-7月份追施3-5次粪水,促苗壮棵。8月底至9月上旬应适当增施磷、钾肥(亩施100-150千克,可配施0.5%的尿素),及下一遍人畜粪(亩施1000公斤),促进花芽分化。10月份菊花需肥量大适当增施氮肥,可施饼肥及人畜粪和少量尿素,促进孕蕾开花。花蕾形成后还可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或天缘液肥进行叶面喷肥。

夏秋季干旱对菊花生长发育不利,遇干旱天气要及时浇水抗旱,采用猪、牛粪覆盖菊花根部表土也起防旱作用。雨季要注意清沟沥水,预防菊花受涝烂根。

菊花生长后期易风雨吹袭而倒伏,为防倒伏,除做好培土壅根,打顶等工作外,花蕾基本形成后,须用竹扦等作支架,支撑、绑缚枝条,立支架应在下午叶梢蔫时进行,以防折断花枝。

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旱、防涝、减少杂草,并提高菊花产量和质量。

八、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

为害菊花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症状表现为:①白粉病(霜霉病),此病为害菊花叶片、叶柄及嫩梢。病部象撒了一层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丝。病叶常扭曲变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开放、生长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紫褐色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遍及全叶,病叶枯死发黑,并不脱落。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烂病(白绢病),主要为害茎部。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黄花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茎中有鼠粪状菌核。

综合防治病害措施:①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并集中烧毁;②加强土、肥水管理和打顶修剪等工作,注意选用壮苗,合理密植,不宜过密,保持菊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③选用化学药剂防治,4-10月发病期间,轮换选用有效药剂防治,如:1∶1∶200倍波尔多液,20%粉锈灵3000倍液,70%乙磷铅锰锌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70%可杀得1000倍液,40%菌核净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灵、灭病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根据病情确定喷药次数。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

①蛴螬,为金龟子幼虫,在地下为害菊花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浇施防治。②菊蚜、叶蝉及蝽蟓,主要刺吸为害叶片及嫩枝。可轮换选用扑虱灵(吡虫啉)、好年冬、蚜青灵、快杀灵、大功臣、乐果等药剂防治。③卷叶蛾,卷叶为害叶片,可选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敌杀死等药剂防治。

防治菊花病虫害,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菊花采收前20天至菊花采收期禁止用药,以防药剂污染菊花。

九、适时采收和加工

贡菊在立冬前后陆续采收。采收标准以花瓣展开平直,花蕊散开60-70%,花色内外洁白为宜。采花必须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略带花柄,保持花朵完整。雨雾大,露水未干时,不宜采收,否则降低花的烘制质量。采下的鲜花一定要摊开薄放在竹罩上,防止发烧变红,引起变质或霉烂。

贡菊的加工方法不同于其它菊花,外地其它菊花均为蒸煮后晒干或直接晒干,而黄山贡菊是以木炭作燃料,在烘房内烘干。烘房内不能通风,但设有通气孔。炭火要用灰盖上,以不见明火为宜,温度要适宜,要严格遵循操作程序。具体做法:将采回来的鲜花上畚(花的多少以见不到空隙为宜,不宜过厚)。再放入烘房进行第一轮嫩畚烘焙。(晴天采的干花嫩畚烘焙需2.5-3小时,水花需5.5-6小时)此时烘房内的温度约40-50℃(炭火灰上层的温度约80℃,到达烘畚烘花的温度在53℃左右),土法测定是用手放在烘畚上不烫手为宜。烘制过程要经常检查火势和温度,温度过高,花要焙焦,温度过低,会导致菊花变色,从而降低质量,待烘至基本上无水分大约九成干时,转入第二轮老畚烘焙,这时温度可低于嫩畚火力的三分之一,烘焙时间要少于第一轮。到花烘至象色,萼片绿色时,即将花取下烘畚,拿出烘房,放置干燥通风处。这样烘焙出来的花色鲜而洁白,质量好价高。

铁观音幼树速生丰产经验


安溪县剑斗公社后山头茶场地处内安溪,海按400米。现有铁观音茶园250亩,其中,1978年定植59亩铁观音丰产园,1980年正式开采,产干毛茶1400公斤,平均亩产23.7公斤,1981年产干毛茶4425公斤,平均亩产75公斤,比1980年翻了三倍多。 该茶园位于后山头,朝东南坡向,坡度30─35度,土壤属黄红壤,PH值5.0,原植被良好,土层深厚达1米以上。有机质达2.1%,硷解氮85ppm,速效磷3ppm,速效钾75ppm。1977年建园,1978年春定植,行距150厘米─160厘米,株距50厘米,每丛三株,亩植2500株左右。 该茶园栽后四年,树高84厘米,树幅100厘米:高幅比为1:1:2,已形成较合理的树冠造型,1981年冬调查有效采摘枝121个/平方尺,茶园覆盖度达80%以上,骨干枝粗壮,每丛主干枝达6条,粗度平均达1.33厘米,每条主干枝养成3条以上骨干枝,构成第一层分枝平均27条,粗达0.62厘米,第二层分枝平均51条,粗达0.62厘米,第三次分枝156条,粗达0.35厘米形成了宽阔的采摘面,采摘层厚度17厘米以上。 栽培技术 1.深垦改土,重施基肥,勤施追肥。 茶树是深根性的植物,土壤改良的目的在使茶树根群得到充分发育,根深才能叶茂,因此,要培育丰产的树型,必须从土肥上打下基础。地下部发育庞大的根群,地上部才有壮宽密茂的树型结构。该片茶园在定植前,全园深挖50厘米,亩施土杂肥25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拌匀作基底肥,定植后,当年6─7月亩施尿素5公斤,覆盖稻草300公斤,8月─9月亩施尿素10公斤,1979年做到四季追肥,二次浅耕,亩施化肥75公斤,冬季结合铺草覆盖1500公斤,1980年亩施尿素80公斤,1981年施化肥110公斤,四年共施土杂肥、钙镁磷、化肥25.91公斤,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使茶树生长有足够的养分,根系发达,生长旺盛。 2.选用良种壮苗,带土移植,确保全苗。 铁观音茶苗不足之处,就是根系比其他品种少,该场选取健壮母树,采用短枝扦插育苗,就地带土定植,保证根系完整,减少了因外地调苗,运输,装卸等原因,而造成机械损伤,这是种植铁观音提高成活率关键性技术措施之一。一经定栽后,能迅速地发挥其根部吸收与输导养分功能。能促进地上部生长。保证齐苗全苗。 3.狠抓剪采养,培养壮宽茂密丰产树型。 铁观音茶树势披展型、分枝少,合理的修剪是培养高产树型的关键技术,该茶园1978年定植后,在1979年2月离地面15─20厘米处进行第一次定剪,1980年2月离地面40─45厘米处第二次定剪,1980年冬离地55─60厘米定剪,现树高达84厘米,树幅100厘米,1980年便进入正式投采,坚持做到了分批留叶采摘的办法,春留一叶,夏秋留鱼叶,冬季轻剪,控制高度,激发芽梢的生育,达到芽多、芽壮、芽匀,由于合理掌握剪采养等技术措施,培养了宽阔的树冠结构,从而增加了芽头密度和采摘轮次,据调查春茶百芽重95克,夏茶65克,暑茶95克,秋茶85克,打破了春夏暑秋茶的明显界线,提高了暑秋茶的比重。 4.加强园管,注意防治病虫害并结合根外施肥。 在保证肥培管理,促进茶树营养生长的条件下,他们非常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大搞茶树根外施肥,坚持做到季季喷叶面肥,采用0.5─1%尿素溶液喷施,促进芽梢早生快发,提高产量。注视虫情,春茶后,采用乐果喷杀小绿叶蝉,暑秋茶乐果加三氯杀螨醇防治红蜘蛛,冬季用石硫合剂进行冬防,保证茶树安全过冬,减少螨类发生,降低翌年虫口密度,由于采取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基本控制了虫害发生,确保了茶树高产优质。

浅谈安溪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改善措施一、安溪茶园土壤养分状况 根据1984年全县茶园普查资料和近些年来的施肥情况显示,安溪县茶园土壤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营养元素含量不平街 受成土母质和人工耕种的影响,我县茶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不平衡。在全县普查区划的三个茶区即低山、中山、丘陵茶区中,低山茶区土壤分为红壤、黄红壤二种类型,pH值多数在4.5~6.5之间,少量为4.1~4.4,缺氮占66.4%,缺磷占91.6%,缺钾占44.6%;中山茶区土壤为黄红壤、黄壤二种,pH值在4.5~6.5之间,缺氮占60.7%,缺磷占96.5%,缺钾占47.5%;丘陵茶区土壤为砖红壤和红壤二种?,pH值大部分为4.5~6.5之间,极小部分在6.6~6.9之间,土壤深度达1~1.5m以上,缺氮占70.8%,缺磷占90%,缺钾占53.8%。可见,茶园肥料三要素的缺乏现象比较严重。近些年来,由于化肥特别是氮肥的大量使用,全县茶园已不存在缺氮现象,磷、钾的缺乏也有所减轻,但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 2、有机质含量不高、变幅大 全县只有中山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平衡,均在1.5%~2%以上;而低山茶区有机质达2%~3%的仅占8.3%,在1%~2%之间的占52.2%,含量在1%以下的还占36%;丘陵茶区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2%以上。但1%以下的仍占有26.2%。说明我县茶园的土壤基础肥力不高,且不均匀,大部分茶园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 3、微量元素含量不足且忽视施用 茶树生长需要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也需要钙、镁、硫、铁、锌等微量元素。其中有的元素需要量虽小,但缺乏了会影响茶树正常生育,降低茶叶品质。根据中国茶叶研究所专家1992~1993年对我县10多个主要乡镇的调查结果,发现管理水平高的茶园有效镁含量比相应生荒地高,而管理水平低的茶园有效镁含量比相应生荒地低。若以30毫克/千克为临界标准,全县有半数以上的茶园处于缺镁和高度缺镁状态。孙威江等人所著的《无公害茶叶》一书指出:我国红壤茶园土壤有效镁和有效锌的缺乏已较为普遍。我县大部分茶区土壤为红壤土,且多数茶农又缺乏施用锌肥的习惯,因此,茶园缺锌现象不可避免。 4、土壤酸、碱度不平街 根据普查测定,我县茶园土壤的pH值大部分都在4.5~6.5之间,少部分在4.1~4.4或6.5~6.9之间,说明有一部分茶园处于偏酸或偏碱状态。施肥时应合理地选择肥料,将土壤pH值调整和控制在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 5、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我县是个老茶区,一部分茶园是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已超过最佳经济年限,另一部分茶园虽然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后开垦的,树龄不很长,但由于连续耕作和管理不当,如大量使用化肥、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造成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元素的逐渐减少,部分茶园出现酸化板结和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等现象,造成茶树未老先衰。 二、施肥管理的技术措施 1、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少量无机肥 有机肥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转变,茶农的经营理念发生很大变化,劳力外出经营逐年增多,家禽家畜的饲养逐渐减少,劳力资源和有机肥资源的双重紧缺,造成茶园土壤农家有机肥的施用严重缺乏。虽然部分茶区也常施用商品有机肥,但仍然无法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对此,一是采用茶园套种绿肥和豆科类遮荫树;二是改变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高度重视茶园有机肥的施用,至少在秋冬季施基肥时,要有一定数量的农家有机肥施入茶园(必须以经过充分发酵或无公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三是在各季施追肥时结合施些商品有机肥。有机肥肥效缓慢持久,配施少量无机肥能加快茶树的吸收,达到缓速互补的增肥效果。 2、增施磷、钾肥,实现营养元秦的比例平衡 在茶园施用的肥料中,以氮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但大量施入氮肥后,茶叶产量不再增加,反而趋于下降,而且新梢节间增长,叶色浓绿,鲜叶有效内含物含量较少,制成乌龙茶品质不佳。磷在茶树中以磷脂、核蛋白、核酸等形式存在,磷能促进枝条和根系的生长,尤其幼龄茶树生长起到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促进幼苗根系分生,提高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达到根系发达和树冠广阔。钾肥能促进根系对氮的吸收而形成较多的蛋白质,对乌龙茶品质影响较大,能提高乌龙茶香气成份橙花叔醇的含量,还能提高茶树的抗旱、抗寒能力,茶树缺钾易感染病虫害。氮磷钾配合施用,不但可显著提高茶叶产量,也可显著提高茶叶品质。我县茶园土壤有效磷严重不足,有效钾含量偏低,茶园施肥时,应适当提高磷钾比例,一般幼龄茶园氮:磷:钾为2:1:1,成年茶园氮:磷:钾为3:1:1.5-2。 3、配施微量元素,增强茶树活力 镁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是茶树光合作用的载体。镁还能提高乌龙茶的香气含量;锌是蛋白质、核酸合成酶的构成成分;镁、锌与乌龙茶质量等级成正相关性。我县茶园土壤中,镁、锌等元素含量都很低。因此,要重视施用镁、锌等微量元素肥料。施肥时,可做基肥或追肥,也可进行适当的叶面喷施。 4、因地制宜施追肥 茶树对养分的吸收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春、秋茶品质好,产量比例高,是乌龙茶生产的黄金季节,也是茶树吸肥最集中的高峰期。虽然春茶早发、多发的物质基础是基肥,但要想春茶快长、多长,仅仅依靠基肥的营养是不够的,必须配合追肥予以补充。追肥应适当早施,一般在各季茶采摘前35~40天左右施下,施肥量以春肥和秋肥较多,占全年追肥量的40%和30%,以确保春、秋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5、重视茶园客土和深耕封园 茶园客土和深耕封园也是改良茶园土壤性质,提高茶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所谓客土指的是将茶园四周或其他坡地上的红壤土、黄壤土、洁净的泥土、稻田土等挑至茶园行间,并培到茶树基部。一般要求粘性土茶园客入砂质的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客入粘性土;低产茶园和衰老茶园则应客入红、黄壤新土,分批分片进行。客土能加厚土壤耕作层,增新土壤使茶园增肥改土,改善营养状况,防止土壤“老化”,促进越冬芽萌发,提高鲜叶质量。一般每2~3年进行一次,厚度达10厘米左右。茶园深耕具有较强的熟化土壤、增厚活土层、减少翌年病虫发生基数等作用。深耕一般在秋(冬)季结束后进行,每1~2年深耕一次或采用隔年隔行深耕,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深耕应结合重施基肥、修剪清园、喷洒石硫合剂等封园过冬措施。

茶树栽培过程的污染防治技术 茶树在栽培过程中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农药、肥料和环境的污染。 一、农药在茶叶生产中的污染防治 茶树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把农药喷施在茶树上后,一部份滞留在茶树上,大部分的农药流失到土壤中,这样,茶叶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一方面是茶树叶片对农药的吸收,另一方面是茶树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 (一)农药对茶树的污染防治 据研究表明:农药滞留在茶树上的农药部份沉积在芽叶表面,部份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由叶表向蜡质层渗透。如果农药具有内吸性,还可以随植物液输导到其它部位,特别是芽梢部。农药喷施在茶树叶面上后,受到空气的影响、阳光照射、茶芽的生长稀释或雨露淋失会逐渐降解,一般在喷药后的1至2天降解迅速,尔后速度逐渐变慢。不同的农药其化学结构不同,滞留在茶树叶片上后的降解速度就不同。此外,茶树芽梢有生长稀释的作用,芽梢愈幼嫩的降解速度愈快。因此,喷药时要考虑芽梢的成熟度。由此可见,农药在茶树上的污染防治应从生产的源头做起,选用适用的农药品种,注意安全合理使用,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采摘,才能使农药对茶叶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对受农药污染严重的茶树,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进行治理: 1、国内已研究出应用该农药的专性降解菌株制成复合生物降解菌液,喷施在茶树芽梢上进行降解。2002年安溪发生一起施用“黑光灯”农药受害事件,使用“黑光灯降解液”进行治理,效果明显。 2、依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修剪方式,能起到生长稀释的作用,减少污染。 3、据孙威江、袁弟顺试验研究,应用稀土元素、碳酸氢钠和腐殖酸钠进行叶面?喷施降解。 (二)农药对茶园土壤的污染防治茶园喷施农药后进入土壤的农药一部份从土壤挥发到大气中,一部份可被土壤胶体及有机质吸附而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成无毒化合物,部份随水分向地表径流或向深层土壤淋溶累积,当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时被茶树吸收。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药一般情况下大部份在耕作层的30厘米以内,30厘米以下的土层残留量较少。茶树吸收农药的能力与农药种类、土壤类型有关,水溶性农药比脂溶性农药容易被茶树吸收,砂质土壤和壤土比黏土里的农药易被茶树吸收。因此,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与使用的农药性质、施药茶园的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以及耕作、栽培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在茶园土壤中的农药除少部份高毒高残留如六六六、DDT等不易降解而残留外,大部份农药可通过挥发、降解或被茶树吸收而逐渐从土壤中消失。要防止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应在安全合理选用农药品种的基础上,特别讲究农药的喷施技术,尽可能减少农药流入土壤是关键。 二、肥料在茶树生产中的污染防治 由于化肥生产的原料,特别是矿石的杂质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污染,化肥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一般来说,氮、钾肥料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而磷肥中尤其是磷矿石含有较多的重金属成分。据报道,磷肥中常含有微量隔(磷矿石约含?100PPM,其它磷肥在20PPM以下)和铅(含量在100~250PPM)等重金属。生活垃圾和动物粪便有机肥中也有重金属含量。因此,长期大量施用同一种肥料或施用含杂质过高的磷肥后会造成茶园土壤重金属逐渐累积。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增加,硝酸盐在土壤中会还原成有一定毒性的亚硝酸盐,而引起茶园土壤有害物质的累积间接污染茶叶。 肥料对茶园土壤污染的防治:一方面要遵照各种无公害茶园的生产规程和用肥标准选择肥料,做到安全合理施肥。另一方面要控制肥料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污染物质掺杂,以免有害物质随肥料污染土壤环境。 三、土壤污染治理 目前,乌龙茶区茶园土壤受污染较严重的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其污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