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贡茶“婺州举岩”的复牌梦

发布时间 : 2022-01-02
乌龙茶复揉 茉莉茶复作用 绿茶复火

乌龙茶复揉。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清贡茶“婺州举岩”的复牌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明、清贡茶“婺州举岩”的复牌梦”相关知识!

我们正在全力申报明、清贡茶婺州举岩传统制作工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普查、研发也已进行了大半年,计划今年四月份婺州举岩重新批量上市。此间在杭州举行的婺州举岩发展研讨会上,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金土对外披露了酝酿已久的对婺州举岩的一系列保护计划。

婺州举岩早在宋代就已是全国茶苑中的名品,到明清两代更是被列为贡品。在金华双龙一带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和金华火腿、金华酥饼一样,是金华为数不多的传统知名土特产之一。产地鹿田一带,层峦叠嶂,峰石玲珑,犹如仙人在此举石,故得举岩之名。因其茶汤色如碧乳,历史上又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婺州举岩早在宋代就已是全国茶苑中的名品,到明、清两代更是被列为贡品。世事沧桑,婺州举岩几乎失传。一直到了一九七九年,经过当地茶叶技术人员的努力,这一古老名茶才开始恢复生产,并被定为省级名茶。然而近一二十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婺州举岩无声无息,几近湮没。Cy316.coM

潘金土说,婺州举岩是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大名茶品牌资源,像这样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品牌现在已经十分稀缺。采云间接过了这根接力棒,也就接过了历史的担子,一定要倾注全力把婺州举岩保护和开发好。

据该公司品牌推广负责人黄兴奎介绍,采云间已对婺州举岩的原种资源、传统制作工艺及传承人等进行了全面普查,并与有关单位协作开展婺州举岩茶高海拔品种选植与培植、婺州举岩茶现代加工技术、设备与产业化示范两大科研攻关项目,扩大婺州举岩的生产加工规模和发展空间。同时,今年将完成对婺州举岩茶文化的挖掘整理成籍、专业生产基地建设、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等一系列工作。

潘金土说,为使婺州举岩发扬光大,必须要产业与文化相结合。一要实现产业化,二要打响品牌。在产业化方面,采云间已计划在二00八年建立一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在品牌推介方面,重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y316.com延伸阅读

元、明、清代的贡茶


元朝仍继续保留着宋朝留下的一些御茶园和官焙(制茶工场),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计有茶园120处,在武夷设焙局(制茶工场)于四曲溪,称御茶园,焙工数以千计,大造贡茶。据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元顺帝至未年(公元1367年),贡茶额达990斤,明初仍之,至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太守钱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福建南平)。

明朝御茶生产,茶农负担甚重,除完成摊派的贡额之外,每年还要分担喊山供祭费。清.释超全《武夷茶歌》载: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当时建宁第年惊蛰日,官史致祭御茶园边的通仙井,祈求井水满而清,用以制贡茶,祭毕鸣金击鼓,台上场声同喊曰:茶发芽!称喊山。

至明朝时,蒸青团饼茶渐渐减少,随时着炒青芽茶的出现,开始改贡芽茶(即散茶)。椐《明大政纪》记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因此正式改贡芽茶是自明朝始,芽茶品质优于团饼茶,官吏们趁督造贡茶之机,贪污纳贿,无恶不作。

《明食货志》载:明太祖时(公元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朱载皇隆庆(公元1567―1572年)初,增到二千三百斤。明朝其他各地贡茶额也都比宋朝增加。其增加的数额中,相当一部分是督造官吏层层加码之故。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进士曹琥《请革贡共奏疏》,曾揭露了这种贡茶苛政,《疏文》说:臣查得本府(广信府)额贡芽茶,岁不过二十斤。迩年以来,额贡之外有宁王府之,有镇守太监之贡。是二贡者,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和失其业,奔走山谷,以应诛求者,相对泣。因怨而怒,殆有不可胜言者。如镇守太监之贡,岁办千有余斤,不知实贡朝廷者几何?奏疏中接着陈述了贡茶的五大害处:其一,采制贡共正当春耕季节,农民男废耕,女废织,全年衣食无着;其二,早春二麦未熟,农民饿着肚子采茶制茶,困苦不堪;其三,官府收茶百般挑剔,十不中一,茶家只好忍受高价盘剥,向富户购习好茶,以充定额;其四,无法交够定额,只得买贿官校,以求幸免;其五,官校乘机买卖贡茶,敲诈勒索,整得农民倾家荡产。

天下产茶之地,岁贡都有定额,有茶必贡,无可减免。据《明旧志》载,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昔富阳鲥鱼与茶并贡,百姓苦难言。佥事韩邦奇曾写了一首《茶歌》,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罪行。

至清朝,贡茶产地进一步扩大,江南、江北著名产茶地区都有贡茶,有些贡茶还是皇帝亲自指封的。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巡抚宋荦购朱正元独自精制的品质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皇帝以其名不雅,即题曰碧螺春,从此碧螺春茶岁必办进贡。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时,为搜刮地方名产,诏令曰:进献贡品者,遮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徽州名茶老竹铺大方,就是当时老竹庙和尚大方创制进贡的,乾隆就赐以大方为茶名,自此岁岁精制进贡。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材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封为御茶的18棵茶树。据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皇帝在杭州游了天竺,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以后,又微服私访至龙井狮峰,果然香味尤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更大,岁贡更多。然而皇帝的欢心,换来的是百姓的苦难。清朝钱塘人陈章,看到朝廷贡茶强加在茶户身上的苦难,以同情之心,写了一道《采茶歌》,歌云:凤篁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龙井茶挺秀黄绿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元、明、清朝贡茶的采制方法和贡茶品目,历经700多年的变革,有很大的关异性。元朝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明朝开始改贡芽茶,炒青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采摘细嫩芽叶,炒制成形态各异的茶叶。这时蒸青茶、烘青茶、炒青茶并存。至清朝,在明朝贡茶的基础上有了扩大,以烘青茶与炒青茶为主,制工更加精细,外形千姿百态,同时创制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广大茶区形成了多种茶类的贡茶。

唐、宋、元、明、清的茶叶专卖制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都实行茶叶专卖制度,尤以北宋茶叶专卖法律厘定的最为细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唐朝后期的茶叶专卖

据《唐会要杂税》记载: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户部侍郎赵赞奏请诸道津要,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但被驳回。四年后,赵赞又以军需迫蹙,常平利不集时,乃请税屋间架,算除陌钱而再次请求行税茶之法。793年,德宗历史性的决定向茶叶征税,史称初税茶。据《旧唐书食货志下》:初税茶。先是,诸道盐铁史张滂启奏说:伏以去岁水灾,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有三等时佑,每十税一,充所放两税,其明年以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旱,赋税不办,以次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条奏。字次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前拯赡。由此我们发现,茶叶税的开征,不论是赵赞还是张滂都打着为民的旗子,但是他们都并没有把这些钱用于救济灾民,而多用于国家的财政开销和被官吏贪污和挥霍。

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据说,后汉国君派将军路昌祚购买茶叶,适逢南唐灭楚。路昌祚被俘后被送往金陵,被李景释放赐茶叶18000斤,路昌祚一时激动竟跪呼万岁。陆游《南唐书契丹传》多次提到契丹王遣使到南唐以羊、马换取罗、茶、药。据《资治通鉴》记载:湖南判官高郁,请听民自采茶卖于坊客,收其征以赡军,楚王殷从之。秋,七月,殷奏于汴、荆、襄、唐、郢、复等州置回图务,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仍岁茶贡茶二十五万斤,诏许之。.

北宋时期的茶叶专卖

根据《宋史食货志茶上》的记载,宋代榷茶制度,选择交通要道,如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的蕲口等六地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征收榷茶。开始的时候,在京城、建安、襄州、复州等地也委派专门的官员进行茶叶管理。在淮南的蕲、黄、舒、光、寿等六州,官府成立了自己的茶场,由官府管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这里的茶农都必须加入官府的茶场,不允许茶叶私下买卖。自真宗赵恒乾兴元年(1022年)置榷茶务,诸州民有茶,除折税钱外,官悉市之。许民以东京输金银钱帛,官给券,就榷务以茶偿之。也就是说,茶农可以将一部分茶叶折纳两税银,其余的则必须卖给官府的茶场;官府同时也在一定限度内允许民间商人在京城用金银钱帛购买茶叶,由政府发给交引,然后商人拿着引券到官府设置的任一茶场领茶。后来,由于西北战事吃紧,就号召商人们把粮食运送到边境,在那里领取的交引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茶场领取茶叶。而且,官府对往边境的茶商还给予粮草价值五倍的茶叶作为奖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五倍茶利。有一些商人不知道政府的具体规定,承办官员就适当地加一些利,就把茶商给打发了,剩余的部分就由这些官员私吞。更有一些人,和官员狼狈为奸地相互勾结在一起,利用交引,搞起投机生意,买卖茶引。

与此同时,宋朝的法律还规定:商人向官府交纳的是茶的价格,领取的茶叶只能在官府规定的地方销售,不得在其他的州、军销售。商人在运送茶叶的过程中,还应当依照规定照章缴纳过、往商税。

由于太宗赵炅雍熙年间战乱频繁,朝廷为筹集粮草,鼓励商人入中(类似于现代的中介组织或者经纪人),于是,一部分商人就加大对官府的贿赂,有的地方把茶叶的销售权低价卖给商人而从商人那里拿取好处,还有的地方把茶叶的价格压得很低且又向茶商多发茶叶而损公肥私。这种官商勾结的行为使官府蒙受严重的损失。为了改变商利益博,国用日耗的状况,早在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赵恒就命盐铁副使林特和李溥等,详审旧制,召茶商议论

但林特和李溥等人制定新的茶法,茶商们十分不满意,至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真宗赵恒又命翰林学士李迪等人与三司同议条制。时以茶多不精给,商人罕有饶益,行商利薄。由此,林特和李溥等人的新法告终。

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在三司使李谘的主持下废止了三说法、在淮南十三山场改用贴射法、六榷货务的茶和边地入中的茶则各采用现钱法。李谘茶法的施行使所省及增收缗钱650余万,边储较充足,国家的茶叶亦无积滞之弊,效果很是明显。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折腾,也出现了一些利病,茶商们更渴望自由经商,有更大的自主权,朝廷的一些开明的官员也上书请求开放园户与商人贸易。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淮南转运副使沈立集茶法利害十卷,陈通商之利,富弼、韩琪、曾文亮等也鼎力支持。嘉祐四年(1059年)仁宗赵祯下诏茶户缴纳均摊的茶叶租后可以与商人进行直接交易,不再需要向官府预支本钱,承受官府的低价抑卖。这对茶农来说多少有了点自由,有利于提高茶农们的积极性。在这里商人们可以直接向茶农们收购茶叶,只是要向当地官府交纳茶税、通过税等税赋。渐渐地,官府经营的茶山、茶场也逐渐地荒芜或者由临近的茶农们承租了。

徽宗赵佶崇宁元年(1102年)太师蔡京当权,他提出恢复茶榷:谓宜荆湖、江淮、两浙、福建七路所产茶仍旧禁榷官卖,勿复民科。也就是说,在产茶的州郡根据需要设置茶场,告知茶商、茶农不得私下进行违法交易。在设有茶场的地方,茶农可以租耕,缴茶折税依照原来的规定,看茶叶销售距离远近把茶引分为长引、短引,以方便管理。同时,还明文规定茶叶的商税在销售地一次性交清,运输途中不得再重复收税和苛留。

南宋初年继续推行蔡京的茶法,只是在实践中作了相对性的创新而已。例如:印制了食茶小引、兴建榷场,严格管理宋金之间的茶叶贸易,但后来因向金贩茶利润丰厚,茶商们就想方设法贿赂地方官,于是只要茶商们缴了翻引钱和通货侩息钱这种特殊的税金就可以到金国倒卖销售茶叶。

金以后的茶叶专卖

历史上的金国位于我国的北方,史书上有金为实行茶叶专卖,禁止私贩和限制民间饮茶而厘定香茶罪赏格,规定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的记载。

元朝对茶叶的生产与销售也加以严格的控制和垄断,只是对销售管理的更加严格,在全国各地设置了榷茶马司,以提举茶事兼理马务。明朝则在秦、洮、河等州设专职机构负责茶务。清初在陕甘两省设茶马御史专理其事,只是清末茶引之制逐渐废止,但是西藏、陕、甘等处茶引直到1942年国民党政府征收茶类统税时才彻底废弃。

茶叶专卖就是国家实行垄断经营,虽然历朝历代的做法可能千差万别,并不完全相同,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官府对茶叶垄断经营的本质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客观地说,实行茶叶专卖制度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力还是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封建社会那种没有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相制衡的情况下,人性的贪婪难免会恶性膨胀,最终导致了在茶叶专卖制度下极度腐化的现象。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大多生长于南方,其生长之地也颇有讲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山阴下生长的茶最好不要喝,因其总不见阳光,过分阴寒、凝滞,喝了对身体不好。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陆羽在《茶经》里已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点关联是多么重要。所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品德操行,为人节俭,德行高洁,这样的人喝茶,清茶润心,自然就会有默契。

大家都知道“神农氏尝百草”,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一些草是会让人中毒的。传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用来解百草之毒。古代人很早就知道,茶是清冽的、性寒的,茶可用来去燥,用来败火。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对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茶,今有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品类繁多。而旧时人们喝的多是绿茶。

泡绿茶,古人讲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

喝如此清淡之饮显然需要安静。“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地交流,能得其神韵;两三个人喝,颇有意思,能喝出茶趣,能喝出好友间的情投意合;如果七八个人群聚一起喝,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是为了解渴而已。

可惜今天人们喝茶,往往呼朋唤友,人声喧杂,虽是热闹,却少了份清静,越来越远离茶神、茶趣了。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整体,无法切割开来。也许你只需一盏茶、一壶酒,就能感受到所有的一切。走出国门,我们会发现整个亚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比如日本茶道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与中国的茶道同脉同宗。

“和”就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朋友之间的和谐。

敬”源于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念,意指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要有恭敬之心。我们以茶待客时,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墩说“喝茶”!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说“仁爱”的第一点就叫“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你能看见草木氤氲化育,能看见茶的魂魄在水中释放。茶的生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四季的风雨,经历了霜雾雹露,所以我们喝到的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华。

我很喜欢《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光而不耀”。一个人的人格,要有内在的光泽,但不能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到了刺眼的地步,不可逼视,这样的生命就太喧嚣了。如今的人们,大多外在锋芒毕露,缺少了内心的澄澈,而茶吸收了天地至清之气,自能洗涤我们内心的凡尘污垢。古人说:“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这一辈子,你可以得到些什么呢?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带走的,但是山中一杯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消受的。一碗清茶入肚,把草木清新之气吸纳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让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消解、宣泄,那些滋养出来的清新光芒,自然会让我们变得“光而不耀”。

最后一个字是寂寞的“寂”。如今人们往往害怕寂寞,将寂寞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实际上,真正的“寂”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虚静空灵。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懂得万物之变化,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

中国人十分讲究这个“寂”字,认为寂寞之中往往蕴涵着大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讲什么是“道”时有这样的句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里面本身就包含了“寂兮寥兮”,唯其寂寞,并且“独立而不改”,坚守自己的操守品格,“周行而不殆”,即生生不息,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之中,这是万物的根本。这种“寂”不是死寂,而是生机勃勃中一点灵动的清寂。

茶若梦


想了解《茶若梦》知识吗,丰富的《茶若梦》内容等你来看!

周作人曾说,饮茶,可以抵十年的尘梦。红尘滚滚,梦中难有安宁。而一杯茶,却可以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让一切沉淀下来,于是心安了,于是目明了,想清楚很多想不通的事,明了很多不明白的人生道理。一杯茶,实现的是我们整个人的升华。

有一首歌叫做笑红尘,表达的是一种逍遥心态。我们饮茶可以饮出这份逍遥。想要逍遥,就不要有太多放不下,那些个放不下,多是一些执念。用科学的话说,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

拿饮茶来说,茶叶与水固然有一定比例,可这个比例是否绝对?茶水的温度固然有要求,可是否要严苛到一度都不能差?茶具有千千万万,盖碗可以,紫砂壶可以,水杯可不可以?茶有绿茶有花茶有红茶有普洱茶,要暖胃是否只能喝红茶,普洱茶行不行?饮茶的细节处,有诸多选择。人生同样可以有诸多选择,可是很多人只认准了眼前的一条路,结果越走越窄,心越浮躁,于是衍生出诸多不如意。

俗话说人生如梦,可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人生如梦,是说很多东西不需要太在意。人生是一段追梦旅程,这段旅程中,会有很多美好的风景,很多人都在想着路尽头的那片璀璨烟霞,或者山之绝顶的无限风光,唯独忽视了路边嫩黄的花朵,山石旁青翠的绿竹,看似不起眼的风景,若细品,会察觉出难以言表的美妙感觉,像茶,越品越香甜。这种香甜,不该被忽略。

茶,可抵尘梦,相似的是那份馨香安然。

关于本文《茶若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苦聪人郎梦的“古树茶梦”


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西北部,有一个地处边缘、信息闭塞、交通极为不便的贫困山村—库独木村,这里聚居着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拉祜族西支系苦聪人。郎梦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拉祜族苦聪人,说起自家种植的56棵百年树龄以上古茶树,郎梦如数家珍。

起梦:拉祜族“茶风俗”

从郎梦有记忆起,阿爷阿奶就告诉他,拉祜苦聪人“哪里有野菜哪里安家,哪里有猎物哪里住下”,祖祖辈辈都有种植茶树的风俗。耳濡目染下,小郎梦十二三岁便学会了犁地、耙田、采茶、制茶。现在的他依然清楚的记得,为了多种几棵茶树、增加些收入供孩子上学,父辈们往往在陡峭的半山包谷地坎子上种茶树,让栽培管理茶树和采摘茶叶变得异常艰辛。

1997年,19岁新平县职业高中毕业的郎梦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过上了四处打工的日子。2008年,漂泊十年的他回家过春节,父母的一句“老人年纪大了,不如回家好好种茶”,让他重新回到村子开始了创业之路。那一年,30岁的他向信用社借了7000元钱,养了大小60头猪,因缺乏养殖管理技术,加之遇上生猪价格暴跌,第一次创业很快就血本无归。为此,平掌信用社的信贷员主动下村了解情况,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从事自己擅长的茶叶种植。这一句建议,也开启了他的种茶致富之路。

助梦:信用社“双重支持”

2014年,埋头种茶6年的郎梦,茶园从25亩扩大到了60亩。尝到了致富甜头的他,开始琢磨起投资加工古树茶的事情。平掌信用社分管片区信贷员详细听了他的想法,向基社主任作了专题汇报,并再次鼓励他“趁年轻,好好做”。经过相关审批手续,他很快拿到了10万元贷款资金。在信用社的精神支持和资金支持“双重支持”下,他在家里闲置的空地上搭建了彩钢瓦棚,开起了手工作坊,做起了古树茶的初加工。

2016年,由于郎梦为人诚信,产品质量可靠,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又有了更大的“野心”:扩大规模,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平掌信用社在综合考量下,又贷出20万元资金,帮助他实现茶叶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在县城建起了经营销售实体店。

目前,他不仅在乡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自家实现家庭年收入30万元的同时,还带动部分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每年向村民收购古茶树青叶1000余公斤,年均收购款达16万元,让老乡们的茶叶足不出户就能卖上好价格。

在郎梦这样一批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拉祜人的带领下,曾经贫穷落后的库独木村,茶树种植面积从10年前的1000余亩扩大到了现在的2600多亩,仅种茶一项户均便可实现年收入近4000元。

圆梦:精准扶贫“三信创建”

郎梦原名“郎世章”,父亲的原意或许是出于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希望他能写出锦锈文章。提起改名的缘由,起初有些不好意思的他,只是说觉得名字有些土、不好记。当说到他和他的库独木村,他的拉祜族兄弟姐妹,他们百年参木的古树茶,便不由地激动起来:“我们农村人、拉祜苦聪人也还是应该有梦想的,希望通过努力梦想成真!”

在库独木村委会的7个村民小组中,其中:拉祜“直过民族”217户、603人,贫困建档立卡56户、196人。为了加快拉祜族群众脱贫攻坚的步伐,新平农信社积极贯彻落实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坚决打赢‘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工作要求,2016年在县政府、人行的支持下完成平掌乡“三信”创建工作,实现“信用乡、信用村”授牌挂牌,让拉祜族群众享受到农信社贷款手续简化、“一次授信、周转使用”及利率优惠等便利金融服务。

截至2017年8月末,新平农信社对库独木村235户农户授信面达97%,授信金额541万元,户均授信达2.3万元;对平掌乡拉祜族群众贷款余额422万元,其中: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20万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50万元、“三惠卡”贷款120万元,用于发展种养业贷款78户、232万元,为拉祜族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起到了金融扶贫的“造血”作用。

郎梦现在还经常和信贷员谈到他的新梦想,那就是怎样很好地搭建互联网销售渠道,让藏在深山老林的纯生态古树茶从库独木村走向全市、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杨益民)

人生茶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人生茶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片茶叶,一个梦想,一盅茶水,一个佳梦。

壶中日月长,杯中时分短。茶以人生,梦甜茶亦香,人生似茶,茶香梦亦美。世人喜爱茶和梦,是茶醉于人,茶醉于诗,因此茶中有诗,诗中有梦,茶就有了诗一样的梦。茶与梦,白天饮茶,梦在现实,晚上饮茶,梦在守望。如是,生长闽北的我,常品这茶乡的茶,常蕴这五彩的梦。

白茶,一代“茶帝”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赞其:“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白茶没有太多的浓墨重彩,低调而淡雅,它的形象如是少年。你看,白茶不炒不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原来的外观,口感,鲜爽度和营养价值,它原始、简单、清纯、净洁,象征着人生的初始。一叶白茶,就是一张白纸,让你画上最新最美的人生彩图。

读懂白茶文化,是上初中的我。每次碰到考试,晚上一捧书,就双眼朦胧,父亲就把他常喝的自家采制的大白茶,给我咪几口,顿时睡意即消,精神振作,功课在心。捧着杯,读着书,人、茶、书融为一体。白茶淡定,从始至终,它不张扬不激烈的性格,教人谦逊好学,宁静致远;它平平淡淡的色彩,与人修心养性,淡泊明志;它很天真,也纯粹,给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哲理。一杯白茶,内涵洁白无暇的“人之初”啊。

感谢父亲给我的那杯白茶,别看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没有一点茶色,喝到口里一点茶的味道也没有。这是极品茶,喝了前淡后甘,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白茶,让我从小明明白白:想追求成功,就要像这杯茶一样,不能心浮气躁,只停留在表面,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至今,我的白茶感悟:人生当如白茶一样洁白、挺直、柔和、清雅和包容。

绿茶,像翡翠般灿烂夺目,一股清新的香气横溢,就像人生青年那样清纯的青春,朝气蓬勃,一派生机。绿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产量最高、产区分布最广的茶类。但我对绿茶的念想是闽北绿茶千年的历史,尤其是故乡浦城福罗山中生长的云雾“三马茶”。传说那是三位神仙各骑着天空仙马、地上神马、海上龙马,来此下棋、品茶留下的茶种。那茶树生长在那高高的山上,云缠雾绕中,似仙境般的精灵,它冬舞雪花,夏蹈雨花,自然生态赋与它美姿,优美环境给了它绿韵,马跃腾飞的精神是它的梦想。

一叶绿茶,形美,色绿、香高、味爽、韵清,就若似青春的梦想旋律一样。守边防的时代,母亲常会寄来一包谷雨茶,穿着绿军装,饮着绿茶,那一抹怡人心灵的清香,总让我灵感绿是茶的本色,那茶中的橄榄清韵,就好似年轻军人的本质,那是我风华正茂的梦。

品绿茶,可让人尝出绿茶中春天的清新,有着青春岁月的奋斗;嗅出鲜花中春的芬芳,有着二十多岁的情爱缘恋;饮出阳光中春的醇厚,有着三十多岁的家庭欢乐……春华秋实,人生若茶,春天饮茶,梦在耕耘,金秋饮茶,梦在收获。

青青岩茶,就像乌龙茶的名称一样神秘和醇厚,是一种独到、属半发酵又讲究工艺制成的特种茶,叶瓣呈现“三分红七分绿”岩韵,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风味,那“绿叶镶红边”的特征,就仿佛走在人生里的中壮年,虽然经过多年艰苦的磨练,有过沉浮的羞涩,但是也有博弈成功的甘甜,不断走向成熟的芳香。

家乡的乌龙茶,与武夷大红袍同宗同脉,色香味俱佳。山城北向的仙阳古镇,位于武夷山脉腹地,境内山峦叠嶂,土壤多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土质疏松、透水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富含养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长年被云雾笼罩,出产的茶叶香气高,滋味醇厚,曾受生于斯长于斯的南宋大儒真德秀名相的青睐,称曰“仙茶”。

品乌龙,是名符其实的“功夫茶”。小小离乡,中年而归,同学相坐,一壶仙茶,飘飘欲仙。在清净闲适的心情中来品悟人生,在淡淡茶香中来感悟生活。从茶的色、香、味里,体会其苦、甜与醇,领悟起淡、雅与和。阳光下饮茶,梦在汗水中,月光下饮茶,梦在茶水中。所以,“只有青少年肯苦下工夫,中壮年才有真功夫。”茶示真性,人生百味,先感到一种淡淡的苦味,后觉得苦中带甜,茶在水里的觉悟,人在茶里的觉醒,这就是仙茶的真谛,人生的梦照。

茶红如夕阳,人老似晚霞。红茶是全发酵的茶,就如人生走过全过程一样,从小到老。一盏红茶在手,汤色红润,渗出桂圆香,茶韵美哉,茗乐融融,品的是甜蜜的回忆,饮的是一生的收获。

红茶,我还是爱喝家乡的“闽驿红”,那茶生长在入闽通道“渔梁驿”道路的两边山岩,茶的历史和这条中原通道一样悠久,多少南来北往的才子学士百般奔波,万般执著,在此停脚品茗,不失前途迷情,圆了报国效民的梦。

穿越滚滚茶烟,闽驿站里,好像看见江淹、蔡襄、陆游、朱熹、黄裳、林则徐、梁章钜……白天饮茶,梦在现实,晚上饮茶,梦在守望,他们走的这条功名之路,走的这条贡茶之路,何不是浦城儿女寻梦的路,追梦的路?

叶落归根的我,忘不了故乡红茶诱人的色香味。红茶盏盏,温暖心头,明心见性,觉我无我,茶与我思量,一盏茶浓淡不是茶的本色。红尘滚滚,时光弥漫,茫然一生,悲欢喜乐,我与茶思考,一生弃伪见真才是人的本质。因为红茶之梦,是成熟的梦,圆圆的梦,仿佛人已渐老的梦。

人生筑梦一盅茶,茶中梦醒万事明。

关于本文《人生茶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远州的茶训


夫茶汤之道,不外尽忠孝于君父。倘若因此便懈怠了家事,殊失朋友之交。古物在昔为新,惟有古贤人留下来的用器是名物。以上便是小堀远州留下来的茶训。

远州为近江国生人,小堀新介正次之子,名正一;他继承了千利休、古田织部茶道一脉,兼任幕府将军德川家的茶道指南之职。通晓各种流行与不流行的才艺,一生中进行过不下四百回茶会,招待过的客人大约有两千之数,大名、公卿、旗本、町人各色人等尽皆阅历。最后成为江户时代初的茶人大名,受封近江小室藩一万二千石之主。

庆长十三年(1608)重修骏府城的时候,他是作事奉行,并以此劳绩,叙官从五位下远江守,雅称远州。

由远州担任作事奉行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二条城、名古屋城等工程,显示了他在建筑和园艺上的才能。如大德寺的孤篷庵、南禅寺的金地院,都是他亲自设计的庭园。(远州)学点茶之法于古田重然,并精活花之术,故尤擅于洒脱造园之设计。京都诸离宫,及高台寺、三宝院、涉成园、孤蓬庵、南禅寺、金地院、曼殊院等处庭园,皆其设计,颇博好评。(陈植《造园学概论》)在美术及工艺方面,小堀远州因选定中兴名物,指导高取、丹波、信乐、伊贺、志户吕等地的陶制茶器而为后世所称。他同时还收藏了中国、朝鲜、荷兰等海外各国茶器。

过去的那些城池,即使存留下来也早成为失败者怨魂丛聚的所在了,惟独对身具技艺的远州来说,仿佛是度过了艰苦颠蹶的乱世,云开雾出,窥见了新时代的清朗的光辉。

古田织部舍弃了宗易时代的古风,开创我一流派之种。

但在后人看来,远州的茶道是保守的。他着重点茶的勤谨和缓,认为茶道须长久习练,终究难脱上层社会的茶风之感。上柳甫斋就远州学茶,师傅对于他所选择的花,评论道:花姿有文质。并写《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句授之,最后,才说道:

宜受师传,而自得心。

“赵州茶”公案


杭州著名的九溪十八涧附近,在“林海亭”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曰:“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下联日:“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这是杭州西湖风景区众多的楹联 之中,写得最为轻松、潇洒、明快的一 副,其中的“且吃了赵州茶去”,还有 一则有趣的故事呢。

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卷四中记 载这样一则故事: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 的僧人说:“你以前曾到过此间吗?” 僧人回答说:“到过”。从谂说:“吃 茶去”。从谂又询问另一位僧人说:“到过此间吗?”僧人回答说“不曾到过”。从谂说:“吃茶去”。一直在旁边的院主忍不住问从谂禅师道:“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从谂听罢叫道:“院主!”院主应了一声,从谂接着说:“吃茶去”。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郝乡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参南泉普愿禅师而得道。后一直居住在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的禅语法言遍布天下,时人称之为“赵州门风”,他还自立禅关称 “赵州关”。而流行最为广泛的禅案,就是这桩“吃茶去”或称为“赵州茶”的公案了。

其实,深谙佛学禅机的人才能够明白,从谂禅师所说的“此间”,并非指他自己的肉身所在的禅寺,而是参禅了悟的一种境界。从谂禅师对于回答“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对参悟了的人和未悟之人,都给予了同样的回答:“吃茶去”。表现出从谂禅师更高一层的禅学境界,即“了悟如未悟”,他已经抛开了一切分别执著,达到视一切平等如水平的境界。因而,从谂禅师的这三声“吃茶去”,十分令人回昧。这则经典的故事后来教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并且成为禅林中的一大经典故事,为僧侣喜闻乐道。据《五灯会元》记载,江西、福建、浙江等盛产茶叶地区的僧侣说法回答中,其机锋用语通常都是“吃茶去”。

在掸门中,许多禅师将未能“顿悟”的僧徒称为“瞌睡汉”。尚未“醒悟”的是“瞌睡汉”,能使“瞌睡汉”“醒悟”的机锋则是“吃茶去”。“瞌睡汉”与“吃茶去”其实是对待同一类人事的两种不同说法罢了,而相比之下,“吃茶去”则更显得禅意浓厚,而且典雅又不失亲切之感,自然又富有品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