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令

发布时间 : 2022-01-10
黑茶老茶 黑茶开茶 黑茶姜茶

黑茶老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令”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风韵雅举,茶令与分茶就是例证。这些雅举,有的虽然因历史原因而退却,但更多的则为现代人所推举。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又好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著茶令。他还介绍行茶令的形式,注道: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少有才名,早年助夫赵明诚搜集研究金石书画,回青州(今山东益都)故第闲居时,他俩常用行茶令形式,饮茶助学。李清照曾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是这样记述的: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隅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颠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quot;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研讨学问,与用此法行酒令不同,是赢家方可饮茶,而不许输者品茗。对此,清代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所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里所说的喝,就是品。品好茶,享清福,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升华。

其实,茶令一词虽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在唐代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三五诗友促膝围坐,环绕一个茶的题材续成茶诗,谁续不上诗谁就当场受罚。如有一首著名的五言联句茶诗《月夜啜茶》,作者共有六人,都是唐代人。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法家,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大师;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县尉;张荐:工文辞,是史官修撰;李萼:擢制科,历官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著名诗僧。他们在一次品茗行令中,创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联句茶诗。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wWW.cY316.COM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修。(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诗,六位诗人刮肚搜肠、别出心裁地寻索诗句,诗中还引用了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一系列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至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更是赞美颜真卿这位尚书大臣,当为众望所归,使行茶令联句作诗的结果,更加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近代,作为一位旷代学人的钱钟书,他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在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如此睹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处。难怪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睹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近年来,在台湾还时一种新的茶令游戏,叫猜返乡拳,其口诀有:一国,两制,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四海,五洲,六万(旅费),七天(签证),八件(礼物),九别(重逢),十全(团圆)。双方以睹茗形式,胜者方得茗饮,这种行令睹茗猜拳之举,颇有人情色彩。

茶令:乃是一种饮茶助兴作乐的游戏。这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最早流行于我国的江南一带。据《中国风俗辞典》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所以,在逢年过节、婚庆喜事、亲朋相聚时,用茶作宴,若能创制出妙趣横生的茶令,真能使人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喜悦气氛。

茶文化精选阅读

鲍令晖,茶尽余香在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人、词人中,李清照是很突出的一位,她以女性独特、敏锐而又细腻的感情和手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同于男人诗作的清新世界,让我们欣赏到女性思维世界的唯美。在古代茶人的世界里,也因为几位能书善文的女茶人的出现,让这个群体的色彩鲜艳了不少。这一回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茶人,而且是《茶经》女茶人中星光最璀璨的一位,她就是“鲍昭妹令晖”(唐人为避武后讳,改照为昭)。

这个鲍令晖的名气到底有多大呢?南朝梁代人钟嵘编了本叫《诗品》的书,介绍了自汉至梁的100多个诗人,其中关于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两位,一位叫韩兰英,另一位就是鲍令晖。《诗品》说:“令晖歌诗,往往断绝清巧,拟古尤胜”。关于她的才华还举了个例子进行说明。有一次,孝武帝跟鲍令晖的哥哥鲍照谈话,谈到了鲍照兄妹的才华,鲍照就很谦虚地说:“我妹妹的才华不如左芬,我也不如左思。”我们之前说过了左思,他的《娇女诗》就写了两个女儿饮茶的事情,他的《三都赋》曾让“洛阳纸贵”;而左思的妹妹左芬,也因为才华出众被晋武帝召进宫中,做了皇帝的嫔妃兼文学秘书。鲍照在这里拿自己兄妹的才华跟大名鼎鼎的左思兄妹进行比较,话虽说得谦虚,意思却一点也不谦虚。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我有一个同学刚毕业两年就在一家很有名的大公司当起了一个小头头,我们就问他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他就很谦虚地说:“不多,不多,还不到10000呢!”“还不到10000,估计没有9000也有8000了,这还不多呢?”我在心里嘀咕着。只是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同学的母亲在说他儿子收入还可以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一个月的工资有5000多。我们不禁觉得异常尴尬。但是,细想想其实也对,5000多确实是不到10000,同学的说法也没有错啊!

但是,鲍照说自己兄妹不如左思兄妹倒并不是自夸。在南北朝文坛上,鲍照就和谢灵运、颜延之一起被誉为“元嘉三大家”。杜甫在说李白的诗好的时候也有一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的诗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拿李白比鲍照,不难看出,鲍照确实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太读他的诗作了,所以对他已经很陌生了。皇帝在跟鲍照聊天的时候把他们兄妹俩放在一起跟左思兄妹作比较,鲍照既然如此有才华,他的妹妹就是再差劲也差不了太多吧!

我们说鲍令晖星光璀璨不是因为她会哪门哪派的茶艺,也不是因为她知道什么茶“越陈越香”,甚至能品出一块茶有几年来,倒还是因为她的诗作,《茶经》将她收录进来也是因为这一点。为了证明这一点,《茶经》说她写有《香茗赋》,不过,跟介绍其他茶人的时候不太一样,《茶经》并没有引述《香茗赋》的内文,而现存的史料中也查找不到《香茗赋》的内文,估计是在唐朝的时候这篇文章就已经佚失了。现存鲍令晖的作品也仅有7首诗而已。可以举她的一首《拟青青河畔草》为例看看她的才情:“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清新之风仿佛迎面扑来,其语言文字功底也可见一斑。

令人不禁再要遗憾的是,鲍令晖的《香茗赋》佚失了,否则,又有一杯清醇的香茗可供我们享用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尽管它已经佚失了,这杯香茗已经被人无意倾倒了,但是杯中的余香却依然隽永。

中华茶文化之茶令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风韵雅举,茶令与分茶就是例证。这些雅举,有的虽然因历史原因而退却,但更多的则为现代人所推举。

茶令乃是一种饮茶助兴作乐的游戏。这种风流文雅、睿智隽永的游戏,最早流行于我国的江南一带。据《中国风俗辞典》载: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所以,在逢年过节、婚庆喜事、亲朋相聚时,用茶作宴,若能创制出妙趣横生的茶令,真能使人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喜悦气氛。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又好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还介绍行茶令的形式,注道: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同是南宋的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少有才名,早年助夫赵明诚搜集研究金石书画,回青州(今山东益都)故第闲居时,他俩常用行茶令形式,饮茶助学。

李清照曾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是这样记述的: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隅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颠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研讨学问,与用此法行酒令不同,是赢家方可饮茶,而不许输者品茗。对此,清代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所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里所说的喝,就是品。品好茶,享清福,不仅是物质的享受,而且是精神的升华。

其实,茶令一词虽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在唐代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三五诗友促膝围坐,环绕一个茶的题材续成茶诗,谁续不上诗谁就当场受罚。如有一首着名的五言联句茶诗《月夜啜茶》,作者共有六人,都是唐代人。他们是,颜真卿:着名书法家,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大师;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县尉;张荐:工文辞,是史官修撰;李萼:擢制科,历官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着名诗僧。他们在一次品茗行令中,创作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联句茶诗。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修。(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诗,六位诗人刮肚搜肠、别出心裁地寻索诗句,诗中还引用了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一系列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至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更是赞美颜真卿这位尚书大臣,当为众望所归,使行茶令联句作诗的结果,更加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近代,作为一位旷代学人的钱钟书,他终年伏案潜心于着述,在笔耕劳作之余,则与着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如此睹茗。给他们晚年读书着说,乃至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处。难怪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睹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近年来,在台湾还时一种新的茶令游戏,叫猜返乡拳,其口诀有:一国,两制,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四海,五洲,六万(旅费),七天(签证),八件(礼物),九别(重逢),十全(团圆)。双方以睹茗形式,胜者方得茗饮,这种行令睹茗猜拳之举,颇有人情色彩。

王令《谢张仲和惠宝云茶》茶的美妙感受与无穷乐趣


王令(1032—1059),初字钦美,后改逢原,本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后居广陵(今江苏扬州)。王安石奇其才,妻以夫人吴氏之妹。有《广陵先生文集》。

【谢张仲和惠宝云茶】

故人有意真怜我,灵荈封题寄筚门。

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

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应无谷雨痕。

果肯同尝竹林下,寒泉犹有惠山存。

【释义】 宝云茶,古代名茶。龙井茶中的一种,因产于杭州葛岭附近宝云山而得名。该茶在宋以前即负盛名。 灵荈(chuǎn),指茶。 筚(bì)门,柴门,穷苦人的住处。 “与疗”句,《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消渴疾,今称糖尿病。 楚客,指屈原。《楚辞》有《招魂》篇。 独醒,《楚辞.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吴,

古国名。这里指宝云茶产地杭州。

竹林,用“竹林七贤”典故。

【详解】

此诗极言用惠山泉烹宝云茶的美妙感受与无穷乐趣。

千年古道至今保存完好 令现代“豆腐渣工程”汗颜


维系汉藏民族交融的千年茶马古道为何至今仍能找到多处保存完好的路段,千百年来历经无数人踩马踏的古道为何以至今日依然坚固如昔?专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一段茶马古道上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谜底--科学、负责的施工让茶马古道亘古永存。

据茶马古道研究专家、泸定县政协主席孙光骏介绍,去年10月他带领一支考察组,在崇山峻岭间考察一段茶马古道遗迹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因山洪冲毁而形成的截面,截面的构造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千年茶马古道的路面下不是单纯的泥土,而是厚厚一层碎石堆。这种构造是怎么形成的,所有人疑惑不解。

孙光骏专门邀请地质专家对截面进行了测量,最后揭晓了答案:原来,为了应付山洪、泥石流经常冲毁路基,古人在修路时特意把路基向深处挖了1.5米,然后向其中填入掺有大量碎石块、鹅卵石的粘土,以确保道路的坚固持久,道路两边砌有路肩,路面几乎全用花岗石铺成,道路最宽处达到了4米。

专家认为,古人这种修路方式足见筑路时考虑长远,对待工程认真负责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千年茶马古道能够保存下来。

与现在动辄反复维修的豆腐渣工程相比,经过精心修筑的茶马古道足以让它们汗颜,先人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茶,非茶,茶也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茶乡 茶事 茶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乡 茶事 茶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在广州的我,前不久收到故乡寄来的邮件,刚打开,芬芳四溢。信阳红——三个遒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捧读四叔的附信,一下子,思绪飞回了远方的故土茶乡。

我的家,在信阳毛尖的盛产地,从小,就浸润在浓郁的茶香茶韵茶文化里。特别是姥姥家住在茶山深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时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住在远近四乡的亲戚们,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整个乡村空气里都飘溢着茶的清香。近些年,家乡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种茶大户越来越多,茶业经济越来越兴旺。采茶人手不够,便吸引来远方一些地方的姑娘、媳妇们,到这里施展她们的聪慧与敏捷。四叔家的小儿子,就是在采茶打工妹里,挑选了一位最俊俏的姑娘做媳妇。

我爱茶,因为我爱茶里的亲情和乡情,更爱植根于乡野民间里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最难忘,当年在姥姥家上山采野果或是割柴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捧起姥姥准备好的茶罐,咕噜咕噜喝下一肚子沁香凉茶,那浓酽凉爽的茶水里,是遥远岁月里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每当家乡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便邀他们相聚于幽雅的茶艺馆里,临窗而座,把杯品茗。看茶艺姑娘纤手烹茶,听琴筝悠悠乐音流淌,让服务生续上一壶又一壶好水,冲泡清香甘纯的家乡毛尖,畅饮畅叙畅快之至。

姥姥早已逝去多年了,连同关于纯朴乡村的思念,永远萦绕在我记忆深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茶乡也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四叔说,这几年,咱茶乡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成了城里人的生态乐园,吸引来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茶乡人根据城里人的饮茶口味和习惯,不断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和研发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那年春上,当时的省委书记来到茶乡考察,还高兴地给新品种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四叔给我寄来的那包新茶就是信阳红,我急忙打开冲泡一杯,只见透明红亮的茶汤,热气缭绕,甜香扑鼻,让我陶醉在家乡的味道里。

茶乡、茶事、茶情,故乡的茶园啊,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茶乡 茶事 茶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有暗语茶语茶礼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叶产量是世界最大的,而中国人习惯以茶会客,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礼仪文化,“以茶待客”是我们最高的待客之道。但是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其实暗含了许多学问,不同的做法有着不同的暗语。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早时做茶用脚踩,怕茶叶有脏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闽南语),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