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老店的贡茶传奇

发布时间 : 2022-02-07
百年的绿茶 百年普洱茶 百年陈皮普洱的保质期

百年的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百年历史老店的贡茶传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百年历史老店的贡茶传奇”相关知识!

我们知道,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传承着一个城市的商业文明,从胡庆余堂的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到同仁堂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百年老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商业文化的灵魂。

宜昌,古为峡州又名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巴楚文化发源地,也是中国着名的名茶产地。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山南,峡州上。唐代诗人郑谷也曾写下名诗《峡中尝茶》,有如此悠久的茶文化,就不得不说说宜昌历史上最古老的百年老字号茶庄了!

福康生,益求其精的经商之道

福康生,始于1928年,传承着近百年的贡茶制作工艺,着名的金鸾雀舌、松澜银针、江园碧涧、珠兰芳蕊等贡茶均出自于福康生茶庄。福康生寓意幸福健康生活,是一代茶商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在经营茶叶的过程中把对亲人,朋友,顾客的美好祝愿融入其中,中国的福文化,健康理念,养生之道都很好的融入了福康生的品牌文化。

福康生一直遵循益求其精的经营理念,从源头严把原料质量关,福康生的五峰白鹿庄茶园是宜昌的十大生态茶园,平均海拔在1100米,高山云雾出好茶,曾被茶界泰斗林作炎老师誉为高山园林生态茶园.

福康生的制茶大师韩永富是宜昌茶叶发展史上最具权威的老师傅,第一锅峡州碧峰就是韩老师手工炒制而成,现在韩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亲手传授技艺的弟子都在宜昌茶叶界占据着重要位置,福康生,近百年来精于制茶之道,传承着历史悠久的贡茶制作技艺。韩永富,一代制茶大师,正值花甲之年。一个百年茶庄与一代大师的巅峰合作,延续出中国贡茶历史上又一个惊世之作。

金鸾雀舌,品味一千四百年

金鸾雀舌,起于唐,宋入贡,兴于清,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唐代刘禹锡诗云: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金鸾雀舌产自峡州上,起源于唐朝长安的大明宫。李白在翰林院就职的时候,就经常出入金銮殿,受到唐玄宗的召见。他曾写《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承恩初入银台门,着书独在金銮殿。意思是说,身为翰林供奉,每天都进出翰林院,撰写着作就在金銮殿。又因为金銮殿与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学士又美称为金銮.因峡州产之雀舌被帝王及翰林学士所喜爱,赞为贡茶上品,故将金銮冠以茶名,又因此茶为雀舌极品,鸾即百鸟之王凤凰,金鸾雀舌自此成名。

福康生历代传承,金鸾雀舌得以延续,一代制茶大师巅峰之作,使之发扬光大,中国贡茶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祈年殿茶礼,中国茶礼典范

祈年殿作为伟大的东方建筑,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着名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与生俱来的高贵,和充满东方智慧建筑风格,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折服,感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深厚底蕴,走进祈年殿,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祈年殿辉煌的过去,还有留给我们后人的巧夺天工的智慧结晶。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东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是皇帝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祈福仪式,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

正是有了福康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近百年的贡茶技艺传承,才真正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顶级茶礼-祈年殿。福康生祈年殿茶礼的上市使宜昌绿茶成为中国高端绿茶的标志性产品,福康生也希望宜昌绿茶通过祈年殿茶礼的尊荣平台,走出湖北走向世界,成为高端商务茶礼的首选,成就宜昌绿茶的经典之作。

品味历史,福康生茶庄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延续辉煌,将宜昌悠久的茶叶文化传承下去,缔造一个百年老店的中国贡茶传奇。

茶文化精选阅读

苦丁茶百年的历史


苦丁茶是饮品中的保健佳品,它作为饮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据传,从明朝中期开始,苦丁茶渐渐走出它的故乡,走向繁荣的城镇,走向京城的皇宫。苦丁茶被人推荐给宫廷,年年作为贡品,由茶乡派专人向皇帝进贡。负责此事的茶乡官员感到此事喜忧参半,喜的是能为朝廷贡献名品,有机会讨好朝廷;忧的是茶的产量有限,而上面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上面的人哪里知道,苦丁茶树数量有限,在正常年景、自然条件下,它的茶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如果要遇到年景不好,茶叶产量就会更少。由于当地有些茶树品种不一,茶农技艺水平参差不齐,所产茶叶品质不能保证相同,某些优质的品种会退化,这些问题让地方官员很头痛。为了增加贡品数量,州官下令茶乡百姓采集茶种进行繁育,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可这种茶树属于一种深休眠的树种,在当时虽经多次繁育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到头来只能靠原有几株茶树所产茶叶进贡,但保证贡品越来越难,更甭说满足官僚富商的需求了。为此,朝廷就多次派出钦差大臣到当地官府督办苦丁茶贡品供应事宜,州官自知此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整日惶恐不安,苦苦思索如何将此事搪塞过去。正当无计可施之际,府上的总管想出一个托辞,他们叫人把下面茶园中刚巧枯死的苦丁茶树送到官府来,向钦差大臣撒谎说苦丁茶树不知何故均已枯死,钦差大臣也懒得付出更多的辛苦到茶园验证,便以讹传讹,把茶树枯死情况报给朝廷。从此,苦丁茶就不用作为贡品年年运往京城了,苦丁茶则以其优良的品质造福于茶乡人民。

苦丁茶与一般粗茶外观相似,用开水泡开后,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浸液味道较苦,与普通茶叶的口感明显不同。苦丁茶有个特点,用量极少,又易还原,一杯开水只需放一、两叶,便很快分泌出丝状黄汁,叶色由黑还原为绿色,茶水苦中有甘,先苦后甜,饮之精神倍爽,吃油腻食物后,饮之更佳。苦丁茶是用茶树的嫩叶加工而成,既可泡茶代饮,又可作药用,调养身心。有本古代医籍叫《本草求原》,书中记载苦丁茶能清头目,中医认为苦丁茶性寒味苦,可清热平肝,消积化食,主治肝火上炎所致耳鸣、耳聋、急躁、目赤,以及过食油腻所致胃脘胀满等症。如果您被西医诊断为胃炎、肝炎、咽喉炎、鼻炎、高血压病,同时又伴有心烦易怒,耳鸣目赤,舌红苔黄等症,不妨选用苦丁茶进行调理。

四川省筠连县是苗族聚居地,地处乌蒙山系,那里盛产苦丁茶,它来源于木樨科植物紫茎女贞,也叫小叶苦丁。研究证实,苦丁茶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与保健作用,它能止痛、抑菌、降压、降脂、强心、调节代谢、抗氧化、抗衰老等。由于筠连县所处的地区又是富硒地区,苦丁茶中也富含硒元素,曾有专家走访当地许多村落,发现不少村子多年来无癌症病例,专家分析这种现象与村民长期饮用富硒的苦丁茶有关。

泸州茶叶的千百年历史


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四川泸州,从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早已成为云茶、川茶、泸茶等南路茶叶的交易集散中心。

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泸南边的统治和促进商业贸易,开市进行茶马交易。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大将军唐蒙率十万之众从合江符关出使夜郎王国,经20年的奔走打通夜郎古道。后司马相如再入符关走古道,把巴蜀文化向夜郎国传播,泸茶便成为了出使夜郎各民族的和平使者。西南边各民族来至泸州城下贸易,一时间风日欲寒城外市,帆樯多近水边楼。牂牁天远茶马路,竹枝声里出泸州。泸南产茶、出佳茗载于《茶经》和皇家典籍。

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整治永宁河道,凿通江门大滩82处,从此象马边陲通贡道,蛟龙窟宅变夷庚。从明洪武到清乾隆、光绪年间,对赤水河仁怀以下河道进行整治,同期间又对沱江流域进行疏竣,从而使泸州进入了历史以来水运中心的经济时代。一江水运使泸州与沿边地区的商贸交流更加便捷。古蔺、叙永、纳溪各民族商队、马帮云集,茶叶市场已逐步从农村集市向水码头的泸州茶叶专卖市场转移。朝廷以茶换马,百姓以茶换盐,商家以钱交货,形成泸州西郭皆有市,八方驮铃进城声。水门向晚茶商闹,小市通宵酒客行的景象。

据四川茶学会专家刘相萍介绍,清末民初以来,泸州销往西康、青海、西藏地区的边茶每年在1至2万包,而云南普洱、下关沱茶经泸州码头转销重庆大码头的茶叶达上万斤。难怪当年陆游路经泸州,在市街上看到的是短棹飘然信所之,茶园渔市到无时,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园园珍的繁荣景象。

牛皮茶红岩茶价高利厚

古蔺、叙永自然条件优越,山区丘陵地带是理想的茶叶产地。由于地处高山丘陵之地,古蔺椒子沟终年云雾弥漫,自然条件好,所产牛皮茶因其质优价高利厚而成为皇家贡品,所以山区村民广种茶树。在产茶的叙永县和古蔺县有一个茶芽七粒米、千茶万桐,一世不穷之说。

据食货志载,由于茶叶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山区农民把用于粮食生产的部分资源转移到茶叶生产上,茶叶生产成为农户的重要副业。于是乎,泸茶的种植面积从叙永县、古蔺县逐步向纳溪区、泸县等地转移。一时间,泸茶有浅疏通野寺,绿茗盖丹山的描述。待到清明时节采茶时,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茶马古道为茶叶交易创造了极其方便的条件。叙永凭借永宁河这条运输命脉,上水船运盐入黔,下水船运茶到泸城。从唐蒙、司马相如出使夜郎国之后就有一水行商出贵州之誉,并且凭长江、赤水河、永宁河等水路优势成为泸州以下第一个船只停泊港。泸县至重庆间的36个水码头成了茶叶的中转地,所以唐代诗人郑谷有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的诗句。如今叙永江门峡九鼎山老茶农中还唱起流传已久的竹枝词:蒙蒙漠漠更非非,竹炉煮茶客来时。惟有门前山雀叫,贩茶远客立家门。永宁清明来茶商,吴楚人家好好茶。沿着茶马运输线路,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今天都能寻找到牛皮茶、红岩丹山绿茶留下的辉煌。

品牌泸茶引领风骚

翻阅茶书集成,早在唐宋时期的茶叶专著中就有泸茶的记载。明代钱椿年在嘉靖九年(1530年)所著的《茶谱》中的茶品一章有茶之产于天下多矣,泸州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以后,张谦德在他的《茶绿》产茶篇中,再次论述泸州之纳溪梅岭茶。清人刘源长在《茶史》一书中说,泸州纳溪(绍坝)之茶,其茶可疗风疾。第一次把药用、健康饮品的作用功能载入茶史大典。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五月的一天,杨升庵在纳溪乐道子与友朋避暑时,写下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渴煮双泓茗月,饱听万壑松风的诗句。天气虽热而登楼品茗,聆听江涛松风,三华山、金凤山尽收眼底,已不知是天热还是客热了。可见五百年前,纳溪茶无论天冷天热,也阻挡不了人们品茶、论茶的雅致。

泸茶与泸酒成为泸州经济两束芬芳诱人的鲜花。泸州与成都、重庆一起,名列天下商贾集聚处的全国33个大型商业城市之一。茶叶在泸州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给泸州这座码头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茶农不断扩种茶叶,纳溪青茶年产千担。茶市场更加活跃,从场镇交易、运输贩茶到泸城茶叶专卖市场,茶叶成为次于食盐位居第二的大宗商品。商业志载:茶诚生民用之品,国家课利之一也。夫邦国之本,财赋攸先,山泽之饶,茶税居最。明代产茶、制茶、卖茶、品茶,茶业迎来了兴旺发达的繁荣时期。如今,纳溪产的凤羽、伏金、瀚源和沁宏绿茶已成全国第一早茶中的王冠,成为国内外早茶市场的抢手货。每年二月初,各地茶商结伴到泸州采购早茶。一片茶叶,支撑起纳溪区的一大产业。

喝茶品茗成风景

据《泸州地方史论稿》载,泸州在宋代茶、酒消费被赋予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茶肆、茶坊、茶馆、茶楼伴随水运,伴之商业流通业的繁荣犹如雨后春笋。据考,泸州是民间饮茶最早的地方。到了明清,上至州衙、府衙、县衙官员,下至村野百姓,都对喝茶情有独钟,不仅在家中喝茶,逢集市之期,带上好茶,茶馆一坐,以与友朋共品好茶为乐为趣。喝茶、品茶成为码头人家一道风景。

泸州人好好茶,精于饮茶之道。茶芽称为雀舌,以其清香、嫩绿、唯芽尖如针者为上品;一芽一叶次之;一芽二叶更次之。谁把嫩香名雀舌,不知灵草天然异。其实贩往南路的边茶多是大叶粗茶,一样能品出绿茶的色、香、味来。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古叙。筐筐渐见新芽来,茶女清晓山歌声。临烟触露不停采,交了官差换盐米。茶农贡茶交了后,剩下的茶叶才能去市上换来一家人的盐和米。这种交换不仅促进了茶肆、茶坊的繁荣,而且使茶馆有了相对固定的茶叶供应源。茶馆有了新茶,茶客更多,生意更红火。

泸茶出川借风帆

千百年来,茶叶因水运比陆运更方便,运量更大,所以价格更低。但无论泸茶,还是云茶,运输都颇为艰难。蜀道行于溪山之间,异常险恶。茶经永宁河、长江至泸州城下,纤夫、船工最苦,而且时有被风浪吞没,被险滩、暗礁拆舟之危险。清乾隆五年任泸州知州的林良佺有永宁行诗为证:两岩苍翠绿云屯,峡口迷离白雾昏。拍岸惊涛奔雪浪,乱石穿空闭江门。千寻嶂外看飞瀑,九鼎山阴听猿啼。长啸一声三十里,楠桡霭乃过前村。可见在永宁河的一百九十滩行船之凶险,水流湍急,乱石错出,波恶涡诡,舟一失尺寸,船毁人亡。

据泸州航运志载,明清以来,泸州运盐茶至重庆、万县的大棕板船就有800多艘,每只可载货450包茶,每包约80斤。中元棒大船有700多艘,每艘载货900包左右。泸州是长江上游一大码头,泸茶、滇茶经水运从泸州走出巴蜀,走向全国各地。史学家认为,由于盐、茶的运输、中转,才使泸州水运如日中天。

努力拓展泸茶市场

泸州现有产茶县5个(泸县、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其中纳溪、叙永、古蔺为重点产茶区县,特早名优茶是重点发展项目,总产量约3000吨左右,产值10亿元。纳溪区凤羽茶获国际农博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瀚源生态茶获中茶杯名优茶特等奖,天仙洞沁宏茶也挤身国际茶叶市场。泸州茶虽有几个品牌茶品,但比起省内外品牌茶来产量小,市场占有率小。为了做大做强泸茶产业,市县区已扩大无公害名优茶、特早绿色食品A级茶、有机茶的种植面积约20万亩。目前纳溪护国绍坝、金凤山、白节三华山有机茶面积已达18万亩,总产量达2500吨,总产值8亿元,成为农业又一龙头产业。

古蔺县、叙永县种植无公害名优茶面积已达2万亩,产量各达500吨,产值2亿元。目前,泸州茶叶企业积极扩种产茶区面积、打造品牌名优茶、拓展国内国外市场,进行市场化经营,努力重铸泸茶的辉煌。

三百年传承 铸就铁观音传奇


疯狂的普洱茶热已然远去,铁观音悄然成为茶客们的新宠。它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涨价,却持续热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受追捧的茶品。

品类成熟的标志是品牌的涌现,而品牌的核心要素则是品质和文化附加值。近日,八马茶会所正式登陆长春,这个传承了三百年的铁观音品牌,从昔日的皇室贡茶,蜕变成今日的八马商政礼节茶,标志着春城的茶业市场已走向成熟。

茶主题会所品味最纯正的茶文化

茶庄、茶楼、茶馆在长春,这样的喝茶场所已如雨后春笋,屡见不鲜。

进入其中,麻将声中,一群酒后面红耳赤的男女吞云吐雾,大声喧哗。在这里,茶只是他们的醒酒汤和漱口水,真正的茶客们绝不会涉足。

在工农大路2888号,南湖边,长春首家八马茶会所近日已然开张。会所一楼展示区,琴声悠扬,几尾锦鲤在小桥流水中嬉戏,厚重的实木桌椅与细腻通透的景德镇瓷器相得益彰,各式茶品倒成为点缀。炫丽的唐卡前驻足,嗅着丝丝檀香,那一刻,所有世俗杂念都抛之脑后,真正体会到禅茶一味的境地。

二楼的品茶包房,宁静而雅致,中式风格简约大气,精美的藤桌藤椅,古朴的茶台茶具。捧一杯香茶,听一曲琴音,满眼南湖绿树湖景,心静荣至,道现其中,可涤体内浑浊,头脑自然清朗空明。

茶会所的老板介绍,他想打造的,是专卖店头等舱,是最纯粹的品茶空间。

八马被乾隆赞美的铁观音

说起铁观音,首谈八马茶。

有人说,铁观音创造了安溪,它让一个南方县域随着一款茶叶名扬海内外,创造了中国茶叶的传奇。而八马茶,正是这个传奇的领军人。八马茶的成就,不仅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铁观音制造商,而是它的传承,它三百年始终如一的高品质,还有它所富含的历史意义。

八马先祖安溪尧阳仕人王士让,于清乾隆元年(1736)春与诸友会文,见荒园间有株奇异茶树,遂移植于书房后园悉心培植,并初创摇青、炒青、包揉等茶技,自千万中选出极品一二,精致成茶。1742年,王奉召赴京,将此极品茶献内廷。乾隆饮之,大赞其味香色美,形沉似铁,美如观音,并赐其名铁观音,并列为贡茶,自此其美名传扬民间。

三百年正宗传承铸就铁观音辉煌

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

八马茶业源于百年前名扬东南亚的信记茶行,现任掌门人王文礼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代表性传承人,是铁观音发现者王士让的第十三代传人,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

王文礼说,当年,王氏家族感恩圣上的隆恩圣眷,十三代传人代代专注事茶,并坚持传承家族秘制手工制茶工序,只为保留当年乾隆赞叹的原味茶香。

传承,是十几代守茶人与王氏祖屋旁的铁观音母树日夜相伴,让铁观音生生不息。到今天,虽然直接传承自母树的铁观音已然极为稀少,但八马铁观音的每一颗茶芽均来自于此,茶客们才有机会品尝到纯正血脉的自然滋味;守护,还包括母树旁,那萦绕了千年的山泉,始终甘冽清澈;时机,八马茶仙子只采摘于春秋两季午时的鲜叶,轻轻摘下的每片茶叶,都满怀崇敬;奢华,王氏用珍贵的荔枝森和桂圆木焙火,加上绝不外传的铁观音正韵焙火技巧,只为那一抹淡淡木香。五至七成火候,历练出极佳香气与口感。

古法技艺,还原三百年前最纯正的铁观音

从始祖王士让的发现到今天,铁观音已然历时三百年,三百年的坚持,三百年的专注,才有了今日铁观音和八马茶业的辉煌。

最诚挚情义凝结的商政礼节珍品

如今,无酒不席早已过时,无茶不话成为都市生活常态。

无论在南方闽浙,还是北方的春城,只要有客人登门,有品位的主人都会先以茶招待,待上茶后才开口论事。这里的茶叶起到一种暖场作用,宾主通过茶叶拉近沟通距离。以茶为媒,一些大事小情在添茶加水间,在唇齿留香时被议了个精透。

很多人纳闷,这个传承三百年的老字号,为什么叫八马?

长春八马茶会所负责人介绍,自唐代起,就有了茶马司,成为管理茶马交易、执行以茶治边政策的政府机构,茶、马互为载体,相互交流与传播,千古悠久的茶叶文明,就是茶、马紧密相连,共同载入史册的人类历史文明进程。

八马之名来源徐悲鸿的《八骏图》:八匹骏马所组成的马队,奔腾向前,气壮山河。以八马作为品牌命名,充分表明了各色优秀人才所组成的团队精神,向着同一目标、奔腾前进;充沛的精力,奔腾的活力,无穷的冲劲。

八马茶,就向征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代表了底蕴丰厚、独具魅力的中国茶叶文明。

茶到、礼到、心意到,有情,有义,有八马。因为有了这样富有演义的内涵,八马茶业也成为当前商政礼节茶,是成熟成功人士首选茶品。

30年历史的径山茶重放异彩


一杯滚水,放入一撮绿翠的径山茶,顿时朵朵银芽如天女散花般沉落杯底,茶香四溢昨日,杭州市和平会展中心门前,伴随着悠扬的古乐、淡淡的茗香,径山茶三十周年系列庆典正式开始。其间,余杭滚灯、《采茶舞》、良渚文化越剧表演等陆续登场,将径山茶所蕴涵的余杭文化展现于市民面前。

径山茶得名于产地??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的径山,始产于唐,闻名于宋,元、明、清仍享有盛誉,一度被列为贡茶。宋时,径山茶宴及器具传播到日本,并逐渐演变成日本茶道。据史料记载,茶圣陆羽也曾在径山隐居,汲泉品茗,写下《茶经》四卷,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78年,借改革开放之春风,余杭区着手对径山茶进行恢复性开发,通过更新、开发茶园,探索改进植茶、制茶技术,使千年径山茶重获青春。1998年,径山茶行业协会成立。余杭区为加强茶区管理,打响径山茶品牌,实行统一品牌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志、统一基地认证、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不断扩大种植面积,2003年径山茶通过了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当时在杭州市尚属首例。

近年来,余杭区通过合力实施名牌战略,实行六个统一管理体系,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进茶树良种化进程,实现了径山茶超常规发展。目前,余杭区共有茶园5.8万亩,径山茶基地超过半数。自1998年来连续6年保持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并连续举办中国茶圣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各项检测指标经相关监测部门检测均达到无公害要求,抽检合格率100%。此外,径山茶还施行技术标准化、加工机械化、品牌国际化,先后在日本、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国际商标。三十年来,径山茶相继获得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原产地证明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区域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受径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影响,加之余杭区坚持以崇尚自然,追求翠绿,讲究真色、真香、真味为宗旨不断探索创新,如今的径山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非常嫩鲜,它在冲泡时,可以先放水后放茶,而且茶叶会很快沉入杯底的特点是其他名茶所不能有的。

据了解,余杭区将把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保护、提升径山茶产业品牌和文化品牌,在3-5年内争创国家名牌产品,深化六个统一管理体系,优化加工工艺,在打造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此次径山茶三十周年庆典除启动仪式外,还将开展一系列活动。今天上午将于双溪漂流景区举行第七届中国茶圣节开幕式活动,下午在径山开展迎奥运、登径山活动;明天将在浙江陆羽山庄度假酒店举办2008径山茶?禅茶文化研讨会。接下去,余杭还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以进一步宣传、推广径山茶。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起于何时?史书上早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区域等地方的道路,人们称这条最早的民间通商交往的路叫牦牛道或马道。从中原地经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经金沙江、过西藏那曲等地到达拉萨的藏汉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时唐蕃古道,从宋、元、明、清由朝廷多次大规模开通的川藏古道把茶叶更多地输进了藏区;清时,云南的普洱茶也输入藏区。宋朝时,因北方边疆战事不断,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战事和运输需要大量的马匹,宋王朝便把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西南。从内地通往康藏地区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汉源)、雅州(雅安),两地便成了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到了元朝,由于军马是自给,不需要茶马交易,官方对茶叶的控制,完全在于以税收充实财政。明朝时,北方战乱又起,朝廷迫切需要军马,以茶易马的旧制恢复,施行以茶马司的茶引制度,严禁私人贩运到民族地区,也严禁把茶种引过二郎山,违者会处以凌迟死刑。到了清代,边茶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乾隆年间,以茶易马的政策完全终止。引茶制改为引岸制。岸,是指茶叶的固定采购地和销售范围,口岸和路线都是按官方指定的范围。由于清朝逐渐放宽了茶叶的控制政策,从而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藏汉茶土(土特产)交流为中心的贸易。到清朝中叶,因经营边茶而发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荥经等县的茶商就发展到了七十多家,以边茶为中心的民族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政府于打箭炉(康定)设官,监督茶叶等贸易,这时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汉贸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于藏汉交通要冲的康定,就必然成为汉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边茶业的发展走向极盛时期。那时的炉城(康定)在清史书中说是全市基础建于商业,市民十之八九为商贾。

从历代王朝对边茶的政策是要以茶治边,用茶叶控制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实行重征茶税和茶叶官卖的垄断茶叶贸易的一整套政策是达到以茶治边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从唐以来的茶马互市以及发展到后来的茶土交流都把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联系起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始于唐代的边茶业在客观上成为藏汉民族团结交往的重要纽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商贸重镇康定,从康定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运输茶叶最多,汉藏民族文化、经济往来最为重要的通道;这个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马古道纵贯、网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百年心事 话茶源


茶树原产于中国,早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且世界上其它的产茶或饮茶国家,他们的茶学知识,均直接或间接导源于我国,从世界各国表示茶的语音,也不难看出是导源于我国茶的语音。

从语音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

(1)来自华北语音或广东音cha的有:日语cha,朝鲜语sa,蒙古语chai,西藏语ja印度chaya,土耳其chay,希腊tsai阿尔巴尼亚cai,伊朗chay,苏联chai,阿拉伯chay,波兰chai,葡萄牙cha等。

(2)来自福建闽南厦门音te或ti的有:斯里兰卡they,南印度tey,荷兰thee,英国tea,德意志tee,意大利te,西班牙te,匈牙利tea,法国the等。

茶叶由中国海路传去西欧和北欧等国,大多以:te音为主;从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如蒙古和近中东,以及一部分东欧国家,苏联和黑海沿岸,以华北音cha为主。所以,查考茶字的起源和语音演变,从世界各国茶的译音的传播,都证明茶的原产在中国。

但由于明代末期,中国茶叶经荷兰人之手一举传入西欧,首先饮茶最多的是英国,英国人原好喝酒,有了茶叶后,大量提倡饮茶。在1669年由东印度公司输入茶叶祇有100多磅,不到十年时间,约1678年输入猛增到4000多磅,到了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饮茶已成习惯,到处有茶叶店出售茶叶了,而且还由英国商人之手转销于美国各地,在1678年~1878年,前后恰为200年,其间是中国茶叶独霸世界的时代。1779年到1820年之间,由于中英贸易,英国入超很大,进出无法平衡。英商人不能不用卑鄙手段贩运鸦片来中国,弥补亏损。嗣后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输入大量鸦片,到公元1828年,输入鸦片共有13000多箱,致使中国茶丝的出超,已不能弥补鸦片的入超,中国的白银也就开始向国外流出,由于鸦片毒害人民,故有人奏请清政府禁止鸦片。英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不惜诉诸武力,结果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鸦片战争。

英国政府除了以鸦片来弥补入超外,亦了解到茶业市场的庞大潜力,故此在其控制的印度及钖兰,引进中国的植茶及制茶技术,大量生产,同时为进一步打击中国的茶业,于1824年驻印度的军人勃鲁士(R.Bruce)少校,在东北印度和缅甸交界处沙地耶(Sadiya)的山区,发现了一株43英尺(约合13米),径围3英尺(不到1米)的大茶树,便以大茶树的有无为判断原产地的唯一依据,妄断印度是茶的原产地。同时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人提出大茶树的报告,证明中国没有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并借题发挥,大肆宣传,否定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些谬论,目的都是要打击中国的茶业市场,误导消费者以为印度是茶之源产地,品质自然较佳,此举在当时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

判断原产地,决不能以野生大茶树的有无作唯一依据。如果仅用大茶树有无作依据,说印度是茶的原产地。那么,19世纪之前,印度人还不了解茶树是什么,多数人还不知道饮茶,19世纪初才从我国引进种子,茶叶生产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作何解释?如果说大茶树是判断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中国有没有大茶树?从大量的史籍记载和近代的考查资料表明,中国不但过去有,现在还有。现就将所知古今大茶树资料作一扼要的介绍。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对大茶树有具体描述。唐代陆羽在所着《茶经》一之源中开宗明义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就是说茶是我国南方的贵重树木,树高有一、二尺的,也有高达数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的茶树径围大到须要两人合抱的,采茶时祇好把枝条砍伐下来才能采摘到它的芽叶。这是对我国古代大茶树最为形像具体的描述。

南方是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而言的。如按唐政治区域分为十道,其中有八道产茶,主要为剑南、山南、江南(包括东、西道)淮南,岭南等。树高1~2尺的,可能是指幼年茶树,或者是经过多年砍伐后,由根颈新发出来的茶株。巴山峡川是即长江流域的巴山周围和长江三峡两岸一带的山地,这一带人迹罕至,秦莽之间,未经砍伐,长期自然生长,故遗留下来成为数十尺的大茶树很多。照唐代度量衡标准,每尺等于现在的30厘米,数十尺一般是指20尺以上到90尺之间,即几十尺,起码按照3尺为1米计算,树高当在10~30米之间,可见是很高大的了。树干要两人合抱,可见径围粗到有2~3米,这样直径也有1米多了。大茶树生长较缓慢,这样粗的大茶树按年轮估计,树龄当在千年左右。据此推算,这样的大茶树可能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也就是说起码远在秦朝或之前已经在此地生长了,这些大茶树绝不是人工栽种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以上引证,可见我国古代大茶树分布极广,特别是南方尤多。有的记载虽未具体描述茶树高低,但从不少古藉互证,可知其为大茶树。说中国没有大茶树的报告是不合实际的。进入本世纪,我国各地也不断发现大茶树。胡浩川1942年在《万川通讯》发表中国茶树原是乔木大叶种一文中引谈1931年工商半月刊和《农报》记载说,孟安俊在河北晋县发现有20多株大茶树,邓育灵在山西浮山县也发现有大茶树。1940年日本人山亮一氏在山东胶济铁路北纬36以南旷野中发现一大茶树,粗有三抱,当地群众称为茶树爷。

由此可见中国是茶的故乡,这是不争之论,百多年来的以谬乱真,祇是有目的及有系统地打击中国的茶业,使中国的茶业领导地被取代,至使今日世人祇知有钖兰红茶,殊不知最好的红茶是中国的祁门红茶,真是令人叹惜!

百年黄记圆梦月冠军


百年黄记圆梦月冠军

百年黄记圆梦月冠军

本周日海西茶城馨友开泡第三轮

炎热的午后,斗一泡茶,已成为茶友固有的休闲方式

“每次都差一点点。”用这句话来形容百年黄记获得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月冠军时的心情,是再恰当不过了。

自2007年7月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首办周末茶赛以来,来自五里亭的福州百年黄记累计参加周赛月赛以及复活赛不下十次,虽然也屡屡斩获周冠军,但是在晋级月冠军的征途上却总是铩羽而归,到2010年的第二轮月赛终于好运频频,先是在首轮的月冠军争夺中位居第三,进入本轮月决,接着在本轮月赛中以微弱的优势险胜,终位居本轮月冠军。

7月4日下午3:30在福州华林路清铧名茶形象店举行的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铁观赛第二轮月赛,共进行了两轮。首轮是第二轮月赛的第四次周赛,共有6只茶样参赛,茶样分成两组,专业组评委为省农业厅张仁雨、清铧林清修、苏氏苏龙海、添鑫茗茶黄泽添、凤茂茶行林碧讯、鸿程马金昌等6人;茶友组由高级评茶员古樵、祥华龙黄新礼领衔。最终结果,4号茶样馨友以六个1分的绝对优势夺得当周周冠军,这样次轮的月赛总决,馨友就将与前三周的周冠军韵亮、善新茗茶、祥华龙茗茶以及首轮月赛二、三名聚春来名茶、百年黄记共同角逐月冠军。

由于韵亮的月赛茶样未能及时送到,因此,接下来的月赛,便只有5只茶样参赛,评委仍由上述6人担任,依旧分成专业组和茶友组两组开泡。最终是百年黄记以三个1分、总分12分夺冠,聚春来以13分屈居亚军,祥华龙虽然获得两个1分,但仍以14分位居第三。聚春来、祥华龙均可参加第三轮月冠军的争夺。

此前获得周冠军的馨友,首次参加月赛却不幸垫底,不过馨友的负责人小徐却并不气馁,他说,参加茶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准,有对比才会有进步。

本周日下午3:30,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第三轮月赛将在福州五里亭海西茶城B22-23号的馨友开始首个周赛,欢迎各路茶友携样参赛并参加品鉴。

车顺号:喝出来的百年茶香


1839年,"茶马古道"源头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古镇车氏家族的始祖车顺来,创办了"车顺号"茶庄。次年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贡生学位。为报答知遇之恩,他开始向朝廷敬献车顺号自制茶。在位的道光皇帝品后龙心大悦,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即御批"瑞贡天朝",并制成金字大匾,赐给车顺来,特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将牌匾悬于门楣之上,并加封车顺来为"例贡进士",赐官衣、官帽。同时,也命车顺来每年按规定进贡自家生产的茶叶制品……车顺号随之名满天下。

道光、咸丰、同冶、宣统,清王朝浮浮沉沉,御赐牌匾在时间的侵剥中日渐斑驳,字迹也模糊起来,而车顺号的历代掌门人却总能似普洱的品性一般静怡,稳坐茶庄中,淡看窗外风起云移,坚守着车顺茶品--以诚为上,无数昔日的普洱茶老字号被淹没在无垠的历史长流中,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信念,而车顺号茶庄的茶与掌门人两相辉映,历世而盛誉不减。

祖传秘方百年流芳

道光帝亲赐的"瑞贡天朝"金匾迄今是云南普洱茶界的最高荣誉,是历史上皇帝御赐普洱茶的唯一见证,在普洱茶历史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易武车顺号是中国茶叶史上唯一受到皇帝御赐嘉奖的茶号,为中国茶叶史、中国普洱茶史增添了骄傲的一笔!

值得关注的是,1839年到2007年这168年间,普洱茶经历了500多个采摘轮回,"易武车顺号"依然百年流芳,在故宫、在民间、百年老茶陈封的故事,我们早已遗忘但唯一烙在代代茶人心里的,仍是不朽的见证--"瑞贡天朝"。人们可以穿越168年的时光隧道,但在金匾之桥上,我们感受到了清代普洱的盛世,感受到了先人难以割舍的普洱之爱,甚至是从"桥"上闻到了168年前醉君王的茶香……

2007年,易武车顺号新一代的掌门人车智洁传承了老字号的精髓,不断光大"瑞贡天朝"的风范。168年后的今天,"易武车顺号"以其绝佳的口感和上好的品质,又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未来,现代易武车顺号掌门人车智洁将率各地易武车顺号茶庄负责人们,引领普洱茶消费风尚,笃守诚信待人、诚信经营理念的车顺号人,向世界展示云南普洱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其光大发扬。

品质卓越不负众望

车顺号每款茶都是限量生产,茶叶为纯种的大叶种茶,并且始终继承炮制贡茶的独特工艺、坚持一个料、不拼配、不撒面、表里如一、不以次充好、不以绿充青。从"十大元帅授衔50周年纪念饼"(1955.9--2005.9)限量发行1000片、05年"现代首届马帮进京珍藏纪念饼"、"头品贡叁号"采用易武古树乔木茶为原料、"05年头品贡壹号"采用班章茶为原料,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七子圆饼。到06年为纪念1839年道光皇帝御赐宝匾--至2006年具有167年历史特别制作的"瑞贡天朝167纪念饼"采用易武古树茶制成,限量发行1000饼、"瑞贡天朝"生熟饼、"精品车顺号生"采用易武料,限量发行6666片。直至07年"车顺号中秋版(套装)"采用易武料,限量发行1000饼。同年和北京宫字普洱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起携手精心策划,精选易武古茶山正山纯料,沿用车顺号百年贡茶独特工艺,联合出品的故宫博物院专造-宝藏系列普洱之"皇后之宝0701"更是茶中精品,此款茶汤色金黄透亮、香气浓郁久持、茶味醇厚、回甘润爽,饮之回味无穷,完美再现当年道光皇帝所赞"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茗中瑞品"之卓绝风采。

从昔日皇帝的御饮到今天走入千万爱茶人家,车顺号独特的口感、卓越的品质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不负众望。

2008车顺号引领普洱消费风尚

2007年,过热的普洱茶行业在众多外因内因下,开始走下坡路,99%的普洱茶相关企业几乎无一幸免的受到影响,价格跌暴。

车顺号没有跌。为什么?"2005年开始掀起的普洱茶热潮让整个中国都为普洱茶着实疯了一把。曾经有广东的茶商找到我,问我要不要一起也把车顺号的茶炒热、价格炒高?我拒绝了,好品质的茶自己会说话,何必炒作?"车智洁说,"2007年车顺号茶品没有丝毫的降低,秘诀在于我们永远走求质不求量的品牌之路。"这就是车智洁做茶的理念和做人的原则。他认为,茶叶属于入口的东西,不能马虎,虽然有车顺号这个很好的牌子,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是车智洁仍然从一开始的原料选购、制作的工艺、成品的存放上都严格把关,尽可能地追求质量的保证,品质的完美!他说:"我做的茶就是要做到当年能喝,而且很好喝;有较高的收藏存放价值。在品质上,我很自信!"

业内人士指出,2008年,车顺号将引领普洱茶消费风尚。

易武车顺号登陆成都

成都人民有福了!久负盛名的百年贡茶老字号"车顺号"登陆成都,在五块石赛云台西一路6号大西南茶叶城内6栋二楼里,"易武车顺号"几个大字令人过目难忘,这是车顺号在成都的独家授权店。走进店中,用黄锦绸缎套包裹的普洱茶,大气漂亮,让人无处不感觉到御用贡品的贡茶风范。

店主夫妻本身也是爱茶之人。女店主钟姐性格直率,虽然是地道的四川人,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她在云南待了10多年,由此接触并了解普洱茶。"记得第一次喝普洱的时候,喝到了湿仓茶,口感非常不好。当时想这个普洱茶怎么那么难喝啊。于是很久都不曾碰普洱了。结果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喝到了车顺号的普洱茶,感觉口感醇正,久有回甘,从此对普洱的爱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她说。拿到车顺号在成都的独家代理权更是觉得荣幸相当。耿直豪爽的钟姐表示非常希望结识更多,喜欢普洱茶的爱茶人士。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以茶代酒,茶逢行家就是千杯也不算多啊!

贡茶滋味,百年大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