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如道:独自品茗 心静如水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道然黑茶 国易道黑茶 泉笙道黑茶

道然黑茶。

酒奔放、浓烈、刺激,是宣泄物,也是麻醉品。而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如同爵士的音符,低沉婉转,凝重深厚。

绿茶淡雅,红茶深沉,茉莉香,乌龙醇,龙井如西湖引人神往遐思,普洱使人倍感亲切,铁观音茶如其名,似乎也染上了一丝历史沧桑。好茶未必需好水,要的是好心情、好品味、好境界。最好还要有一份洒脱,“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者,饮茶之道也。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道道,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一招一数、一板一眼都马虎不得,其刻板程度比起孔孟之道来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乃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饮茶艺术,讲究“四规七则”,以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据说,它已成为日本促进家庭和睦、人人相亲,以及教育子女讲究礼仪、尊敬师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周作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像日本那样精致的“”,但有“茶艺”。道可道,非常道。而“艺”是大众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致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雨露,透过城聊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萦绕于怀。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纷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精选阅读

茶与佛结缘“心静止如水”


茶与佛结缘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焙制的。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向皇帝纳贡;而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朝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在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还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因此就有了“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的说法。茶与佛相通,均有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茶的悠远。饮茶更讲究一种井然有序的啜饮,以求环境宁静和心灵清净、安逸,以求在茶中品味佛的真谛。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静寂,清旷、安祥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是二者之间要共同达到的目的。法喜禅悦并非出家人的专利,亦为茶人之一大精神享受。自古中国佛教就有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之说,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与佛有如此深奥的关系,以至于武夷山的和尚就有了斗茶的习俗。有记载说,“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以及《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都生动地描写出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和茶在佛中的位置。我国不少佛门圣地高龄僧人数不胜数,究其长寿原因,除心静止如水、不与世事争外,还因与长期饮茶有密切关系。

喝茶要的是心静 而心的静,如天边浮云


原标题:佛本无言 茶已入心

喝茶要的是心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慢慢的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那样茶味入喉,在齿颊留香之中,可以默默的相坐,把一天当作一生,或者把一生当作一时。皆是因为心情随着茶水的浮沉,所以时间流逝,不管能否抓住。

而心的静,如天边浮云,本是在无垠的天边飘着,偶尔落脚,投影在心海的一角,如是有风来,吹开白云离去,也没有什么心痛。去就去吧,一切的,来时珍惜,去时无法挽留。也就明白,在滚滚红尘中终日奔波,难得把心与脚步一起停下来,不是不想,有时实在是不能。

若是能有个净土多好,我可以脱下满是征尘的五月衣,换一身青衣皂袍,在五月的春浓里,看落下的松针掉进碧绿的茶杯,然后转过山门,施施然离去,到转回首时,看柏影深重里的你的身影。

当某一天,与你相遇。一起携手穿过层林尽染的西山,到这一片佛的清净世界,看过黄墙黑瓦的庙落,转过菩提舒展的阴凉,到烟火寥落的佛前,浅浅的拜下,做双掌合十的虔诚,我心已经沉浸。转回头,你也一样,轻轻挽起的发髻,斜插玉簪,那碎玉淡雅的光在这样的大殿里有着一种岁月流逝的光影,以及俯首看佛,能否让佛回答这心与欲的剥离?

最是那庙墙后的茶寮,长廊悬空,掩映在白云之中,人坐下,也是如身在云中。要一杯铁观音,可能在此处,没有其他名目的茶与这佛名的相近更适合做涤清心地的甘泉。当穿着皂衣的女子在云雾的缥缈中,款移莲步,轻轻的放下细瓷的茶盏,茶杯揭开,看茶雾袅绕,飘散后,竟是与白云融合。想问,是这茶香的飘散,还是因为白云的充斥天地,将一杯茶包容了。

原本把茶当作相逢时的点缀,未想到茶已入心,在这样的佛的境地,佛本无言,只是要有缘人参透。

[恒品茗茶]铁观音茶艺十八道


第一道:“孔雀开屏”,是孔雀向它的同伴展示它美丽的羽毛,在泡茶之前,让我借“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大家展示我们这些典雅精美,工艺独特的工夫茶具。茶盘:用来陈设茶具及盛装不喝的余水。宜兴紫砂壶:也称孟臣壶。茶海:也称茶盅,与茶滤合用起到过滤茶渣的作用,使茶汤更加清澈亮丽。闻香杯:因其杯身高,口径小,用于闻香,有留香持久的作用。品茗杯:用来品茗和观赏茶汤。一组,内有五件:茶漏:放置壶口,扩大壶嘴,防止茶叶外漏。茶折:量取茶叶。茶夹:夹取品茗杯和闻香杯。茶匙:拔取茶叶。茶针:疏通壶口。茶托:托取闻香杯和品茗杯。茶巾:拈拭壶底及杯底的余水。随手泡:保证泡茶过程的水温。

第二道:“火煮山泉”泡茶用水极为讲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时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今天我们选用的是纯净水。

第三道:“叶嘉酬宾”叶嘉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是请大家鉴赏茶叶,可看其外形、色泽,以及嗅闻香气。这是铁观音,其颜色青中常翠,外形为包揉形,以匀称、紧结、完整为上品。

第四道:“孟臣沐淋”孟臣是明代的制壶名家(惠孟臣),后人将孟臣代指各种名贵的紫砂壶,因为紫砂壶有保温、保味、聚香的特点,泡茶前我们用沸水淋浇壶身可起到保持壶温的作用。亦可借此为各位嘉宾接风洗臣,洗去一路风尘。

第五道:“若琛出浴”茶是至清至洁,天寒地域的灵物,用开水烫洗一下,本来就已经干净的品茗杯和闻香杯。使杯身杯底做到至清至洁,—尘不染,也是对各位嘉宾的尊敬。

第六道:“乌龙入宫”茶似乌龙,壶似宫殿,取茶通常取壶的二分之一处这主要取决于大家的浓淡口味,诗人苏轼把乌龙入宫比做佳人入室,他言:“细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诗句中把上好的乌龙茶比作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轻移莲步,使得满室生香,形容乌龙茶的美好。

第七道:“高山流水”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

第八道:“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推掉壶口的茶沫。乌龙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功夫茶的第一遍茶汤,我们一般只用来洗茶,俗称温润泡,亦可用于养壶。

第九道:重洗仙颜:意喻着第二次冲水,淋浇壶身,保持壶温。让茶叶在壶中充分的释放香韵。

第十道:“游山玩水”功夫茶的浸泡时间非常讲究,过长苦涩,过短则无味,因此要在最佳时间将茶汤倒出。

第十一道:“祥龙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各位嘉宾行礼致敬。

第十二道:“珠联璧合”我们将品茗杯扣于闻香杯上,将香气保留在闻香杯内,称为“珠连璧合”。在此祝各位嘉宾家庭幸福美满。

第十三道:“鲤鱼翻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我们借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宾跳跃一切阻碍,事业发达。

第十四道:“敬奉香茗”坐酌淋淋水,看间涩涩尘,无由持一碗,敬于爱茶人。

第十五道:“喜闻幽香”请各位轻轻提取闻香杯45度,花好月圆,把高口的闻香杯放在鼻前轻轻转动,你便可喜闻幽香,高口的闻香杯里如同开满百花的幽谷,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你可闻到不同的芬芳。

第十六道:“三龙护鼎”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扶杯沿,中指紧托杯底,这样举杯既稳重又雅观。

第十七道:“鉴赏汤色”现请嘉宾鉴赏铁观音的汤色呈金黄明亮。

第十八道:“细品佳茗”一口玉露初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应吸气,使茶汤与舌尖舌面的味蕾充份接触您可小酌一下;第二口好事成双,这口品下主要品茶汤过喉的滋味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第三口三品石乳,您可一饮而下。希望各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充分享受那幽情雅趣,让忙碌的身心有个宁静的回归.

独自饮茶亦悠然


关于壶的正确使用。人云亦云,毫无定则,假若一时失误,买回来的壶,气孔太小,可用钎石细针通开;不能禁水,可在壶祖先抹肥皂,再抹金刚砂,上下摩擦,即可达理想。新壶使用前,有人主张先放茶叶,让其吸尽杂味后再使用。有人则内放豆腐,外包油纲蒸煮之;有人以陈年茶汤久泡,其用意,不仅在于去杂味,更有拔苗助长的意思。正确使用:擦拭第一,陶壶有毛细孔,其密度比水分子还小。所以,泡后若能迅速去渣,不让其蛋白质分解变酸,能烘干最佳,不能烘干,则将盖微张,让其壶中水分蒸发,则不必拿住壶猛涂汗油,不必放在布轮砂磨,您的宝贝壶,自会精光日渐,瑞气日隆,而让人爱不释手。

古人曾云。不做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以经世致用的严谨态度来看,人有太多毫无意义的事,但就艺术而言,以心灵无形的陶冶与抚慰来看,饮茶诸事,甚至小至以布拭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茶对人体的功用,已成定论,但其无形的言语,却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诚挚、喜悦、自由,原本是喝茶的本质,“茶热清香,客至最是可喜,乌啼花落,无人亦自悠然”,这番境界,你我都乐于体会。

心静汤清


心静汤清

真正的静下来,心手闲适,不起波澜,泡茶者所泡之茶清洁,出汤清净、简亮,口感清爽,饮者清透,品后清明,茶意清幽,身心清适,进而生活工作清闲、清快从容。

形神俱清

此之“清”,即是茶清,汤清,口感清,身心清,饮后清。

既有清净、清亮、清洁、清澈、清透之清,又有清明、清幽、清静、清闲、清快、清雅、清寂之清。前者是物质的功用观感,后者是心灵感悟精神功用。

清,是秉自然灵秀之气,形神俱清。

欲使汤清

1.心静

“心清以茶”。心不静,汤不清,心静汤清,茶味自来。许次纾《茶疏》讲“心手闲适”,是在讲泡茶品茶时的“宜”和要求。境优美、禁忙冗,是要专注于心在茶里。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茶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仪式感

泡茶,日日是好日,给自己以仪式、规矩要求,依照每一个步骤,一丝不苟的遵循,不增不减,熟记于心,做到娴熟,动作不拖泥带水。

3.慢半拍

泡茶,善于觉察,观照,跟随品饮每一道茶汤,当感觉不“清”时,把每一个程式过程慢一秒或慢半拍,给自己一个简短的身心舒缓。

4.注重细节

茶百科贾留华一直言:“茶汤的韵感在细节里。”

茶清,从泡茶者所选之茶已经开始了,而不是从泡茶的当下开始的。

茶清,首先是茶本身的清净卫生,然后才是泡着清、品着清、饮后清。

取茶。最是那一刀的温柔。撬茶取茶,尽可能的匀整,条索清晰,少短碎,是泡茶清的又一个先决条件。

此刻,所能做的全部心思,就是以最温柔的方式找准缝隙入刀,稍有阻滞,再抽刀,再入刀,如此,心静茶整。

秤茶。茶量的多寡,茶水比,心中有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一为好茶不易,二为事茶之人的严谨,三为下次改善泡茶口感的参照,四为茶水比恰当,茶汤清明宜人,滋味调和,是为清雅之清。

投茶入瓯或壶。慢半拍,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倾而入,注重茶叶排列的层次,所泡茶汤更加的清爽。

润茶洗茶。是为唤醒茶叶。冲茶泡茶,除特殊追香之茶,和第一遍润洗唤醒茶叶之外,基本每道水,茶百科都不建议如上三图一般高冲翻滚茶底。

如此冲茶,茶汤苦涩,茶渣易出,茶底断层,有一种汤感的浮漂躁动,饮之少清静。

刮沫。第一遍润茶,激荡而起的茶沫,轻风拂面般,旋转瓯盖或壶盖使之去除,再以清水冲净瓯盖壶盖或淋漓壶身,汤无沫少杂。

注水心静。泡茶时汤清一大因由,就在于注水熟练把握。有注水方式、高低、力度等不同。

方式有定点注水,旋转注水。定点注水又分是单边定点注水和瓯心壶心正中定点注水。

注水高低,有高吊水,高冲水,低吊水,低冲水之分。所谓“吊”,就是注水力度小,水柱细长,注水缓慢。而“冲”,就是比较暴力,水柱粗,力度大。

这些注水方式、高低、力度的变换,都会影响到茶汤的清浊、滋味改变和品饮感觉。

单边定点低冲。水柱粗直有力。要汤清,一样可见注水把握的好,茶底几乎无激荡燥动之感。

单边低吊注水。水柱柔缓,有一种水流的波动。可见得泡茶女士执铁壶较吃力,所以才造成瓯中有注水泡而起。

壶泡单边定点低吊注水。水柱柔软圆润,壶中茶底无激荡,泡茶之人心静使然。

盖瓯中心定点低吊注水。水柱柔缓,中心定点注水,一般用于泡茶泡至最后,茶底舒展,茶味平和之时,中心注水,以使较多较大面积的茶底尽快接触到水的浸泡。

出汤前的准备。上图心静和缓,轻启盖瓯,只留出一丝出汤缝隙,瓯盖罩住全部茶底,避免茶底哪怕细小碎片都不易跑出来。如此出汤,无需滤网(茶百科一直建议泡茶者尽早扔掉滤网,不然泡茶很难有进步),一样汤清无渣。

出汤前的准备。如果如上图这样留出较大出汤缝隙空间,出汤是快了、盖碗不烫手了,但麻烦接踵而来,一大堆的茶底茶渣跑出来,汤怎么可能清?只好借助滤网,茶汤增加一种被粉身碎骨、撕裂的疼痛感。如此,汤无清韵感。

出汤。在前面“出汤前的准备”环节,心静缓和,盖瓯留出细致的出汤余地缝隙,无需滤网过滤茶汤,一样清亮无杂,泡者心静,茶汤以清,观者心怡,品者清雅。

心不静,急出汤。茶汤燥动,残水入杯,自然无汤清之意了。

出净茶汤。每一泡茶汤出净,不留根,一是避免下一道汤重苦涩;二是瓯或壶中最后一点精华倾出,因为最后出的茶汤,相对先出的茶汤,滋味稍重,内含析出物质多;三是使泡茶者慢下来,静待茶汤一点一滴的出尽,同时,这样能使匀杯中虑出的茶汤也静下来,即使不留神虑出了茶渣或小叶片,影响了观感,此刻慢下来,静一会,它们也会沉入匀杯底部,再在接下来的分杯环节里,就不至于让茶渣或小叶底带入品饮者的品杯中,影响品茶心情,是入口了吐出来,还是让咀嚼咽下去?

浅斟低酌。经过前面一整个心静泡茶环节,再加上匀杯稍静置,即可分杯。

分杯,讲究“浅斟低酌”。低酌,是为避免茶香涣散,浅斟,是为品杯留出余地,不满杯,讲个“茶斟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谊”,浅茶满酒,是为敬!

请用茶!心静汤清,成就一盏好茶。

[恒品茗茶]茶人感慨:人世沧桑,岁月如流


刘禹锡简介(772-842)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忱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全文共81字,字字珠玑。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篇名作是刘禹锡一气之下挥毫写成的。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斯时被贬为广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榜进士,诗歌唱酬,友谊殊深。当他读到《陋室铭》后,获知刘禹锡遭受势利小人冷遇时,愤懑不平,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换和州,虽得重罪,死不恨。”虽未获准,但足可见“患难识知己,文人更相亲”的高贵品质。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作黄土一,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刘禹锡诗集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

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

桨声幽轧满中流。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与《乌衣巷》诗慨谈

吴冀龄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一,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

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此外,施补华在《岘庸说诗》中另有说法,云:“若作燕子他去,便果。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里,提出了“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是两码事还是一码事的问题,但感慨系之,似亦无关大局。

但是,离奇怪诞的是,有人曾从此诗本事上偷梁换柱,别出奇说。刘斧《青琐摭遗》引宋张敦颐《六朝事迹》云:“王榭,金陵人,世以航海为业。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妪,皆衣皂。至所居,乃乌衣国也,以女妻之。既久,榭思归,复乘云轩泛海。至家,有二燕栖于梁上,榭以手招之,即飞来臂上,取片纸书小诗,系于燕尾,曰:‘谈到华胥国上来,至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去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及来春,燕复飞来,榭见身上有诗云:‘昔日相逢皆冥数,如今睽远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燕飞’。至来岁,燕竟不至。因目榭所居为乌衣巷,故刘禹锡有诗云‘……乌衣巷口……’也。”这样,以“木”字偏旁换“言”字偏旁而以榭代谢,则分明是王姓,谢姓两家族族姓便轻松地变成“王榭”一人;加之又塞进了子虚乌有的燕翼传书,使原本寄帅古兴怀感慨的诗意彻底变了味,变成了刘禹锡追恋旧欢的情歌。倘此偏偏又被素有诗豪称谓的刘禹锡闻见,真不知其感慨又将如之何?奈之何?

茶苦如生命,茶香如爱情,茶淡如清风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香如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这盏茶,或浓烈或者清淡,都要细细去品味。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

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苦涩,回味甘甜。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

人在世间功名利禄浮浮沉沉,滚滚红尘荣辱炎凉,苦乐皆由心生、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

品茶,讲究的是心情。

一个怡然的心情,一段闲暇的时光,唯有这样,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劳累一天,静夜,沏一壶香茗与家人品饮,叙叙家常、听一曲音乐、看一场球赛或独坐、一段闲暇时光,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茶叶飘香,茶韵悠悠……不亦乐乎。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

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老友相聚,沏茶小憩,谈笑品饮、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主客双方皆尽情意,谈艺论道、友情缓缓流动,谈兴徐徐舒张,茶是感情的纽带,友情的收获。

深入细致的品茶,可品出茶外的许多人生韵味。

从茶叶的品种和出处,可品尝出山川风情与大自然的精神。茶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浓淡皆可;笃静者,品茶入心,安魂;烦虑者,品茶沉思,静心。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雅兴、一种落默、一种忧伤。

有人追求时尚,寄情于山水、忘情于诗酒,我心醉于茶,只要是香茶在手,便可忘忧。茶,是最美好的感觉,茶之可贵,是因为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之友,它不被贵贱所奴役,它那一股平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追求悟道的根源。

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人们只会关注那些主角,不会去刻意地留心那些配角,就像品茶人很少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人生如茶,多一片或浓,少一片或淡,无论是浓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苦乐都是滋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