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茶道、花道、书道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泡茶的茶叶的变化过程 生姜红茶的正确的做法

关于茶道。

日本民间普遍有、花道、书道的传统生活习俗,举世闻名。 日本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接待客人的礼仪活动。它是从中国传去的,中国唐宋时期饮茶盛行,这时日本派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求学,其中较有名的是最澄、空海、荣西等僧人,他们把中国种茶、制茶、烹茶技术带回日本,使日本饮茶习惯推广到民间,后来形成“”。有“四规”和“七则”,“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即平安和协的气氛;“敬”是尊敬长者、友人;“清”是环境清静;“寂”是达到幽闲境界。“七则”包括:茶的浓淡、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炉式和方法、煮茶的燃料和茶室的布置、插花等。日本的有各种流派,其中最大流派是“三千家”,此外,薮内派、有乐派、宗和派、三齐派、远州派、久田派也很有名。一般在茶室进行,宾客入座后,主人按一定规程用竹制小匙将茶放入碗中,用沸水冲沏后依次递给宾客品茗,宾客接茶也有一定格式。在日本,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花道日本人爱花,一般家庭的客厅都置有一瓶精心设计的鲜花,给人以清新别致的美感,这就是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花道,亦称插花。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15世纪)发展成花道,并成为日本妇女品德、技艺修养的一项内容。日本人在瓶中插花很有讲究,花道早先的插花方式,目的在于使人们注意欣赏瓶、强调瓶的美;后来茶室中也插花,要求避免以美炫人,须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示出纯洁和简朴,可以说,花道是属于美育范畴的。日本插花艺术曾受中国花草园艺和阴阳学的影响,并创造出2000个———3000个流派,各流派人数不一,人数最多的“池坊派”,约有100万人;“小原流”,“草月会”等则分别拥有50万—60万人。目前,日本学过插花的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菊卫”的“新兴插花派”,他们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从而为日本的插花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

书道在日本,书法艺术被称为书道。书法艺术自古盛行中国,后来普及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吸收中国唐朝文化,书道也不例外,在大学寮里设有书法博士,教学生学中国书法。公元754年,中国僧人鉴真东渡,带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使“二王”书法在日本流传,并产生空海,嵯峨天皇,桔逸势等著名书法家。17世纪中叶,中国黄檗宗名僧隐元等赴日,带去了中国造诣很深的书法,使日本书道得到了极大转折,出现北岛雪山、细井广泽等隐元流派书法家。到了清末,从中国来日本的清朝公使馆官员杨守敬,带来13000件拓本碑帖,给日本书法带来划时代变化,被尊为日本书道的现代化之父。如今,日本书道极为普及,有3000万人学书道,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书法课,有4所大学本科四年学制。日本书道繁花似锦、流派繁多,书道组织远超过中国,最大组织是全国书道联盟,其次是关西的日本书艺院。

小编推荐

日本的茶道


,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典雅致的文化修养,也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日本人饮茶的风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的,后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如今日本的人口约达1000万,将近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茶室面积大小不等。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用竹制茶匙按一定动作将茶碗中的茶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品茶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日本茶道


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日本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说的:“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日本大概是喝饮料最复杂的方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想象喝茶要有那么正式的仪式,要有那样多的礼法。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你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你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这些活动要花去你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你喝到了两次约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会喝到比这更难喝的东西了。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还要繁琐得多,现代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泊来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宴会后的消食佳品。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腹喝会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发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须举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间的茶水也早被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几乎就是因为它难喝。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甚至可以说,不难理解整个远东文明。

日本茶道 - 茶道具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茶室

为了所建的建筑。大小以四叠(塌塌米)半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称做“广间”,小于四叠半者称作“小间”。

水屋:位于茶室旁的空间,用来准备及清洗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