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来自中国|通过叫法看茶的全球化之路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的香味来自哪里 全球三大红茶 各种茶的茶语

【www.cy316.com - 茶叶的香味来自哪里】

美媒称,除了少数微不足道的例外,全世界的茶实际上只有两种说法。一种与英语说法tea类似,比如西班牙语中的t和阿非利卡语中的tee;另一种是cha的某种变化形式,例如印地语中的chay。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这两种说法都来自中国。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全世界传播的,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前,全球化是如何运作的。读音与“cha”类似的词语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与“tea”类似的词语则是由荷兰商人通过海上传播的,这些商人将这种新奇的叶子带回欧洲。

报道认为,cha这个说法是汉语,它是很多汉语方言所共同使用的。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ay”。这无疑是因为丝绸之路贸易线路。根据最近的一项发现,两千多年前人们沿这条线路交易茶叶。这个说法的传播范围超过了波斯,在乌尔都语中成为chay,在阿拉伯语中成为shay,在俄语中成为chay。它甚至传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语中成为chai。日语和韩语中茶的说法也以cha为基础,但这些语言很可能在这种说法向西传到波斯前就采用它了。

报道认为,但这没有为“tea”提供解释。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福建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te。这里的关键词是“沿海”。

报道表示,在中国沿海地区方言中使用的te的说法经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荷兰人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荷兰人在东亚主要使用的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使用te的读音。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大规模进口茶叶,这让人们有了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和英语中的tea。

但最先到亚洲的并不是荷兰人,而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进行贸易并不是通过福建,而是通过澳门,澳门使用的是chá这个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葡萄牙在欧洲是一个例外。

报道称,在谈到茶的时候,少数语言有自己的说法。这些语言通常是在茶叶自然生长的地方,这令当地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关于茶的说法。例如,在缅甸语中,茶叶是lakphak。

cy316.cOM编辑推荐

老杨说茶:中国茶的国际化之路该如何走?


针对中国茶的国际化之路怎样走,笔者这个非职业的爱茶人有以下几个思考,希望:

一、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搭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顺风车扬帆远航。中国的茶在国际中没有像立顿、星巴克那样的国际知名品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难以大规模、广范围的推广。创建属于中国的国际知名茶叶品牌是中国茶更好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中国的茶叶企业可以向中国装备制造业、高铁等行业学习,走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之路,在条件具备的国家投资建设茶叶企业、种植茶园、开发适合的茶品,推动当地的饮茶习惯,实现中国茶走出去。

二、加强绿色有机茶园建设,严格控制农残,加强产品出口前检验,让中国茶成为国际放心茶,恢复国际上对中国茶的信心,更多的走出国门。中国茶的农残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茶产品出口的难题,影响中国茶在世界上的推广,必须从根源上加以解决。而且农残的问题不仅是影响了中国茶的出口,如果不能尽早从根源上解决将会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与茶文化的传承。

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针对国际市场茶叶产品品饮文化传统和最新流行趋势开发适销的茶叶新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积极创立可与立顿、星巴克等快销饮品国际品牌相对应的中国茶饮料快销品牌,适应茶饮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四、加强茶叶科研力度,从科学角度认知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挖不同茶类的保健功效,研发具有针对性、可验证保健功效的茶产品。

五、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交流,让世界上的更多人正确认识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让中国茶道、茶艺、品茶习俗等文化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

六、强化茶叶国家标准体系,规范茶叶生产工艺,提高成品茶平均质量。

七、加强茶叶销售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茶品,尤其是“做旧茶”的假冒老茶。

八、加强市场中销售茶品库存的检验力度,加强对市场上在售的黑茶、普洱生茶、福建白茶等可以长存储存茶叶“老茶”的卫生检验,尽可能避免霉变、细菌超标等对人体有害老茶的销售。

武夷茶来自中国,属于世界


武夷茶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六大茶类,武夷茶独创三席,乌龙茶、红茶、白茶,谓其产品创新的巅峰当不过分,闽北地区至今仍是中国特种名茶的重要产区。武夷茶的创新价值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茶界并没有充分的评估。

首先,武夷茶丰富了中国茶品种,提高了茶产量,改变了茶叶消费方式,对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清代功夫茶,主要冲泡的是乌龙茶与红茶;外贸出口的重头产品是武夷茶,这一过程持续了两个半世纪之久,其经济价值难以估量。至今乌龙茶仍是茶叶出口的大宗。

其次,其品种、工艺传播自古迄今,自中及外,产生了广泛的市场效应与深远的文化效应。乌龙茶由闽北衍及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并催生了至今兴盛的功夫茶泡法。在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基础上诞生了福建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向省外传播,则萌发了祁红、滇红、九曲红梅等十多种红茶。新时期炙手可热的金骏眉,也是在传统正山小种红茶优良品质的传承与工艺的基础上的创新结果。其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品种的创新,更引发了红茶热,不仅填补了中国缺乏顶级红茶的空白,更为中国红茶的重新崛起竖立了一根标杆。

再次,扮演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不论是茶叶的海上输出之路,还是陆上由晋商书写的“万里茶路”,目前政府已经作为文化遗产准备申遗的。闽商在海丝路上的走海行船,敢冒风险,与晋商足履灼沙,顶风斗尘,马矢代薪,炊灶作食的精神,最终都沉淀为中国重要的商业文化特质。

武夷茶传入欧洲,虽没有那么顺利被接受,但一旦与英国的科学风尚相结合,便衍化为一种时尚的大众的生活方式。如下午茶,正如一首歌谣所唱:“当时钟敲响4下时,世上的一为茶而停。”如今,下午茶成为最能代表英国文化的符号。

不独如此,武夷茶更进入了英国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领域。文人政客们对茶如痴如醉,为武夷茶留下了大量诗篇。有时,“武夷”就是“茶”的代称,大诗人雪莱、拜伦等就在茶与瓷器、丝绸中构筑他们的“印象中国”。这一点,与中国的文人雅士的爱茶之心似有灵犀。

武夷茶东渡日本,在日本茶道中留下深深的影子。

穿越茫茫戈壁大漠,给俄罗斯送去多少期盼,马雅可夫斯基赞道:“一切东方人,心里乐开了花,骆驼驼来了——武夷茶”。

印度、锡兰茶品种、工艺的祖宗都是武夷茶,那个英国人福琼偷武夷茶树的故事不知被讲述过多少次了。

武夷茶在美国衍化为一种冰茶冷饮。

在东南亚,不少家庭常备着武夷茶。

武夷茶,曾支撑起了世界茶产业的一个庞大体系。武夷茶史,何尝不是一部中国文化的自信史呢?武夷茶理所应当受到世界的尊重。《武夷茶大典》也是写给世界的。

如何通过茶渣来查看茶叶好坏?茶渣辨别品质好坏


茶渣,常常是被人们忽视的一个东西,许多茶友喝完茶,都会直接倒掉茶渣,其实,这看似价值已被“榨干”的底,却可以看出一款茶的品质。

泡剩的茶渣,专业术语叫做“叶底”。在专业的茶叶审评中,最后需要看叶底并进行评分。

茶叶在冲泡之后吸水膨胀,使叶片还原为原有的形状。一款茶的采摘、加工、存储的合理与否,都可以在叶底中暴露无遗。看叶底,主要从嫩度、色泽、匀度、舒展度几个方面来入手。

1.嫩度——捏茶渣,看叶质

所谓嫩度,就是看一款茶中芽头、嫩叶的比例和总体叶质的老嫩。

茶没泡开,不太容易分辨其芽头和嫩叶的含量,而通过叶底则很好辨别。拿起几片茶叶将其平摊开来,我们就能看出它的采摘级别是单芽、一芽一叶等等之类了。

辨别叶片整体的老嫰程度,除了眼睛看之外,还要用手捏。

分辨的总体原则是:

1.手指捏叶底柔软有韧性的嫩度好;质硬,放手后松开的表示叶质老。

2.叶脉不隆起平滑如绸缎的为嫩;叶脉隆起触手的为老。

3.叶子边缘锯齿平和的为嫩;叶边缘锯齿状明显的为老。

4.叶肉厚软的为最佳,代表嫩度好、内含物质丰富,多为高山优质茶原料;

柔软但薄的一般,多为台地茶原料;

又硬又薄的最差。

2.色泽——直观反映茶原料

叶底的色泽能非常直观地反应一款茶的原料和加工优劣。

观察叶底色泽最好能有几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来看,否则容易受到光线、环境和主观因素影响。

叶底色泽分辨的总体原则是:

1.深浅:

深浅应该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黑毛茶以油黑色为好,黄绿色和铁板色都差;

绿茶,以嫩绿、黄绿、翠绿为佳,深绿色较差;(如果有爆点、焦叶、红叶、红梗子、叶片碎烂那就更不好了。)

乌龙茶要求“绿叶红镶边”,可以观察红绿面积的比例来确定发酵轻重。

2.润枯:

“润”表示茶叶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枯”是有色无光泽或光泽差。3.鲜暗:

“鲜”为色泽鲜艳、鲜活,表示成品新鲜度。初制及时合理,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

“暗”表现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初制不当。

3.匀度——暴露采摘情况

所谓匀度,就是看一款茶的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是不是比较统一。在看叶底的三个项目中,匀度是相对比较次要的。

匀度和茶的采摘加工管理有关。有的茶农采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抓,那么从叶底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大大小小很不匀整。在加工时,有的茶厂把不同山头、不同批次采摘的茶不加辨别地混在一起加工,也会出现匀度很差的情况。

匀度差,代表采茶做茶不够规范,或者是经过了拼配。

4.舒展度——显示茶叶活性

叶底的舒展度越好,说明它的活性很好。

一般质量好的茶叶或当年的新茶,在开水冲泡后,叶片会十分平整。而陈茶或者质量差的茶只能部分展开,且看起来皱巴巴的,不平整。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揉捻较重的茶比如乌龙茶等,完全舒展后仍然会稍有卷曲,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冲泡之后叶底完全摊开如纸没弹性、或者紧缩泡不开,那都是工艺存在缺陷的表现。比如,一些茶厂以重火炭焙来掩盖茶原有的缺陷,对于这样的茶,我们就可以通过叶底紧缩黑硬来加以辨别。

综上所述,茶渣能真实反映茶叶原料的“本来面目”。从叶底,我们能看出茶叶生长是否旺盛、茶叶的采摘特点、判断制茶技术优劣。百闻不如一试,了解完以上的这些方法,赶快看看你茶杯中的茶渣,测试一下茶叶吧。

向全球传播中国茶 让世界恋上中国茶


中国是茶叶的家乡,身为中华儿女应向全球讲好“中国茶”故事,让世界恋上“中国茶”。从历史创造中去发掘“中国茶”核心元素,以此展现“中国茶”故事。不仅要讲故事,还要做好“中国茶”全球公共品牌,才能更好底向全球传播“中国茶”。通过创建“世界茶节”,实现世界茶业大联合。

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重振中国茶之雄风,让世界深爱中国茶!这是所有茶人的理想,也是中国茶业发展的世纪梦想。

向全球讲好“中国茶”故事

用世界的语言,用户的形式来讲“中国茶”故事的过程中,以哪些核心元素来展现,以何种形式来表现“中国茶”?提炼“中国茶”核心元素,要从“中国茶”的历史创造中去发掘,去寻找,通过对“中国茶”历史价值的拷量中去把握。

“中国茶”由十大核心元素构成。

一、是“中国茶”公共品牌的形象设计。

二、是神农。为了人类健康,通过不懈追寻,发现茶的健康养生功能,由此拉开茶业发展的序幕。

三、是《茶经》。一部影响茶与人类生活的茶书。

四、是茶马古道。全面展示茶促进人类交往,茶对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诠释。

五、是茶字演变。“荼”(tu),槚(jia),荈(chuan),蔎(she),茗(ming),大约在东汉时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反映中华民族对茶文化价值传承的不懈追求。

六、是茶制作工艺的发明创造。展示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

七、是茶道。茶叶与美学,茶与艺术的全面融合,影响人们生活。

八、是茶器具。茶器给人带来美的生活享受,茶通过茶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九、是茶的人文情怀。深度展示中国茶与人类生活方式。

十、是茶科技与现代元素展现,问茶?未来茶与人类的关系将走向何方。要用现代手法诠释茶的文化内涵,展示“中国茶”的时代风采。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当代视角展现“中国茶”。

中国茶

向全球传播“中国茶”

在全球推广传播“中国茶”公共品牌,需要强化与做好“中国茶”全球公共品牌设计与内容定义。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价值角度来定义“中国茶”。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展现“中国茶”内涵。以推进茶文化生活化与艺术化为重点,通过茶文化的生活化,广泛开展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茶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茶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多彩的中国茶文化。

创新“中国茶”全球推广与传播方式。重点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主体、传播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广泛创新。首先,树立传播优先观念。以“中国茶”公共品牌的推广,引领茶产业的全球输出;其次,做好产业跟进。茶文化传播的目标是为茶产业输出服务,以文化传播促进产业发展;第三,创建立体多样化的传播体系,建立出版、礼品赠送、各类论坛平台、及国家公共平台的传播。第四,国家奖励传播。创建国家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形式传播与产业传播相融合的综合性的传播体系。

世界茶业大联合

创建“世界茶节”。通过世界性茶叶节日,实现茶人组织起来。组织供给侧,形成全球产品的供给;组织需求侧,引领全球茶业大市场。组织“中国茶”公共品牌全球传播的话语权,实现适应市场到全球引领导市场的转变。实现联合起来,就是要面向全球区域市场,实现中国茶人的大联合。实现团结起来,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开拓广阔的全球市场。

加快创建“中国茶海外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茶”的窗口,合作的平台,交流的舞台。成为“中国茶”根植全球的有力支撑。我们相信,未来是中国的时代,也是中国茶的时代。让我们去拥抱中国茶的新时代!

茶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


“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便与海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无数商贾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奇珍异宝来到这里,又将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仍然依稀可见,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引领下,千年“海丝”基因再次被激活。

在泉州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50多米的宋元古窑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自宋以降,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如今,德化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工艺品出口量排全国第一。“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要适应时代变迁,让现代的中国瓷器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

除了丝绸和瓷器,茶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在泉州安溪县,茶叶批发市场的交易大厅被客商围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幽幽茶香。

在安溪县出口量最大的茶企八马茶业,几位韩国客商正在洽谈合作事宜。“近几年,来订购中国茶的海外客商越来越多。”八马茶业董事长、国家级非遗铁观音传承人王文礼说,茶叶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非洲的乌龙茶单价为每公斤164美元,刷新了安溪高档乌龙茶出口单价的纪录。

伴随着货物的往来和“走出去”的契机,历史的符号也在人们心中刻下“烙印”,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满载华人华侨的乡愁,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乡音,成为“海丝”路上共同的语言。

每天傍晚,在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一些老人都会摇着蒲扇,围坐在南音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一弹一拨,音乐清简,回味无穷。

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行,南音也伴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

泉州南音乐府社长夏永西说,单在菲律宾便有五个南音社团,每周各个社团轮番进行演出。在东南亚各国,每年举行区域性的海外交流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国际南音大会唱”。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夏永西说。

在“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主线下,福建正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先行先试的作用,着手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推动民间交往。“福建正积极打造泉州海丝先行区,福州、厦门、漳州海上战略支点以及其他设区市的重要支点建设,努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军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