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基本概况(上篇)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云南黑茶 云南普洱黑茶 云南乌龙茶

云南黑茶。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多镇100多个村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双版纳是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发祥地。分布于境内各地的古茶树、古茶园、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古茶山和茶马古道等遗迹,是云南茶叶发展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见证,也是独特而沉积深厚的茶文化的载体,又是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发掘等研究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据史料记载,西双版纳地区茶叶生产活动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数千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等与茶有关的活动物发展,长盛不衰。

(一)明清时期

明朝至清朝中,茶叶生产产量达到鼎盛,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贺开、南糯、勐海勐宋、景洪勐宋、巴达、帕沙、布朗、曼糯、等江外八大茶山,汇成云南西双版纳境内十四大占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

清代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年产量最高达4000吨。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用大青石块铺设了从易武到普洱的茶马古道。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马队运出,一路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细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战乱繁,加之西双版纳通往思茅等地的主通道改向,宣统年间(1909~1911年),年产仅13000担。

(二)民国时期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钩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引进机械压制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普洱茶生产中心也由易武茶马古镇转移到了勐海县。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精选阅读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瑞丽市基本概况

瑞丽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西部,东南与缅甸接壤,位于东经97°31~98”02纬23”50′~24210′之间,全境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呈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两山两坝一江一河谷”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700米,全市总面积为土地面积112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64.3%,坝区占35.7%。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40%,国境线长169.8千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0.7℃,极端最低温1℃,最高温36℃,≥10℃的年活动积温6788℃,全年日照时数2297.5小时,年均无霜期310天,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多集中于5~10月,相对湿度为75%。

二、茶产业概况

(一)茶树资源

1.野生古茶树资源:瑞丽市野生型古茶树种植资源主要有红裤(鳞片为红色)和绿裤(鳞片为绿色)两种,树型乔木,属大叶种类茶。辖区内各山染子都有野生型古茶树分布。主要有:有野生大理种、滇缅种、德宏种。在弄岛镇等噶山寨和户育乡的芒海山赛,原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现保留着几棵古茶树。

经有关专家鉴定,古茶树为人工栽培的普洱茶种,树型乔木,大叶类、树高5.6米、基部干围1.12米直径37米,海拔1189米。芒海山的古茶树为野生大理茶种,树型乔木,大叶类树高10米,基部干围1.6米,直径51厘米,海拔1454米。这两棵茶树都属于乔木大叶种,树龄都在500年以上。

2.群体良种资源:群体良种资源有潞西官寨大白茶、勐库大叶茶、昌宁小桥种。

3.无性茶种资源:无性茶种资源均由省内引进,目前主要有:云南大叶种、乔木普洱茶、云抗10号、云抗2号、云抗17号、长叶白毫、短节白毫、清水3号、紫娟等品种。

(二)茶产业现状

1.生产茶类:瑞丽市主要茶叶生产种类有:晒青毛茶、烘青毛茶、炒青茶(磨锅茶)、普洱散茶、普洱砖茶、红碎茶等。

2.茶园面积、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茶叶产业是瑞丽市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茶叶的经济收入已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的收入

云南省西盟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我国的二个值族自治县之一,与缅甸相邻,是我国主要佤族聚居的边境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江三木落”的诞生地。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94%,全境因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温15.3℃,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居云南省之冠素有“雨城”之称。

境内生物多样性非常卡富,广泛分布着山茶科植物。至2015年,全县共有茶园面积52545亩、采摘面积18930亩、茶叶总产量2805吨、亩均量57.33千克/亩、尤性系茶园血积37207亩、有机茶园面积600亩、初制所数量51个、专业合作社数量26个。

二、茶产业概况

西盟县境内发现有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四大片区,而积达19.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佛殿山脉,佛殿山是西盟境内的主要山脉和古茶山,西盟县80%茶园分布在这里。佛殿山呈南北走向,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时而云苏缭绕,时而阳光明烟,非常有利于茶叶内质的聚合。高山、茶园、村庄、采茶姑娘在晨雾中忽隐忽现。“红日出茶园”成为佛殿山的一道招牌景致,同时这里的云山雾海也形象地诠释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真正含义。

佛殿山古茶山的特点是生长密度高,伴生在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有的每亩达几十株:另个特点是野生型茶树品种多,在佛殿山的天池边发现大片的野生芽苞茶又名滇南离蕊茶同时还发现生长有野生油茶,又名云南连蕊茶等,有南亢野茶、勐卡野茶、班母野茶、大黑山腊野茶等。

这些野茶品种成为茶学界研究茶树进化和变异的重要标本。使佛殿山成为一座宝贵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古往今来,生活在周围的世居民族不时都到山中采摘各种野生古茶树茶饮用,还曾作为进贡佳品和得道高僧的日常饮品。

目前,当地政府为保护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把佛殿山野生茶树群落生长区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此外,还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佤山民族圆茶文化,借助佛殿古茶山的品牌优势和绝佳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了5.2万亩生态茶园,认证有机茶园,漫山茶园里种植的覆荫树长势非常旺盛,不同时节都有鲜花盛开,不断恢复着生物多样性,鸟飞蝶舞,这些成为佛殿山上一道亮丽的立体茶园风景线。

西盟佤族是解放后从原始社会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在解放前曾有零星种植茶叶,直到1964年阿佤人民才在佛殿山上开始规模化种茶。如今,佛殿山上建有数十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叶初制所,承载着佛殿山生态茶系列产品的开发,推进茶叶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江城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江城县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东经101“13′′~1029与北纬22°19~22°56′之间。东部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老挝交界,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西部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部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部与墨江县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83千米,其中:中越段67千米、中老段116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千米。

县城动烈镇海拨1119米,距省会昆明122千米、距普洱市150千米。全县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528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分布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民族,总人凵12.4万人江城因江水环绕县境而得名,境内河流众多、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最高海拔位于西北角与宁洱县交界处的狮子岩大山,海拔为2207米,最低海拔位于东部的中越界河一南马河口,海拔为317米。

2.自然条件

江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年降雨量在2260~268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士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8%。

二、茶产业基本概况

江城县野生型古茶树群落面积1.2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面积6735亩,其中以国庆乡保存最多,面积达5800多亩。国庆古茶山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茶山同处一脉。种茶历史久远,茶性、茶质和易武茶十分相近。江城县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绿色有机茶2014年启动认证有机茶茶园1.1万亩,计划5年时间完成有机茶五万亩。

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43306亩、采摘亩积136200亩、茶叶总产量14050吨、亩均产量103.16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61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495亩、有机茶园面积100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2个、初制所数量130个、专业合作社数量44个。

1.“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江城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历史上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即东北路一前路官马大道、西北路一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一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一宁洱易武茶与大道。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从宁洱一思茅一倚象坝一石膏箐一曼克老一圆盘山一阿树察一勐烈街一坝溜渡凵(沿李仙江而下)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香港、澳门]、南洋等各地,全程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当时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条“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当时茶马古道连接海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动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五座古城之一。

十九世纪末期到一一九四二年以前,从普洱、思茅、墨江和易武等地茶叶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到江城勐烈开设分号,如敬昌茶号、江域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水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汇益茶号、丰顺祥、许季瑞、太和样等20余家,成为当时普洱重要的茶叶加工集散地。

2.新时期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城茶产业发展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区位、人文等资源条件。上世纪90年代,牛洛河茶厂走“三结合一体化”的茶叶开发模式,在云南推广学习。茶产业是江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江城是发展茶叶极具潜力的一块宝地,真诚邀请中外茶商携手合作,共创江城茶业新辉煌!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景洪市茶业基本概况


一、景洪市茶产业基本概况

2014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为25.37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14.27万亩,有性系茶园9.98万亩。树龄100-600年的古茶树古茶园1.12万亩,茶叶采摘面积23.85万亩,干毛茶总产量已达1.5399万吨,完成计划任务1.4万吨的109.99%,产值达32363.1万元,综合产值6.8亿元。

全市共有8家企业共1.57万亩获得有机茶相关机构认证:有6家企业共3.22万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茶产地认定的茶园面积12万亩;有制茶企业219户,其中初制厂(所、点)199户,精制茶厂20个。已有20家企业获得“QS”认证。

二、景洪市茶产业现状

(一)丰富的茶叶资源,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景洪市拥有丰富的野生茶和古茶树资源、灿烂的多民族茶文化、风景秀丽的古茶山。境内不但拥有享誉中外的攸乐古茶山和勐宋古茶山,境内大渡岗乡还被冠以“茶叶第一乡”的的美誉,是国内规模第一的茶山,辖区出产的“攸乐贡茶”“勐宋古茶”及“岗绿”“壹泡红”“朝圣”“若香醇”等茶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二)重要的经济

云南省红河州茶业概况简述(上集)


一、红河州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15′之间,地处国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818千米,北可归线横贯东西。全州国上面积3.293万平方千米,下辖4市9县,总人口456.1万人(2012),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11万少数民族人口。

(二)自然条件

红河州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云南省的1/10,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属北热带、南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之间。

二、茶产业概况

红河州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蒙自、建水等7县(市)72个乡镇,有8.5万户23.8万人涉及茶叶生产经营,到2013年末茶叶种植面积13万亩投产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1.53万吨,工农业产值达5.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9亿元,工业产值3.61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892.86元,有初制茶场177个,精制生产企业21家,通过QS认证15家,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3件,已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并创建了玛玉茶、云雾茶、糯米香茶等茶叶品牌,研制开发了梯田秀峰,真香茶、大围山秀峰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茶产品,开发出茶多酚及茶康素、茶逸素,茶纤素等保健软胶囊。

其中:“春牌”普洱茶、绿茶玛玉茶、“王国牌”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获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红河州茶叶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及其品牌效应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茶叶产品从传统的毛茶原料向名优绿茶、袋泡茶、茶保健产品等拓展,销售区已从省内的普洱、版纳、大理等传统的销售地向东北、西北地区拓展,并远销韩国。

(一)种质资源

红河州是茶叶原产地,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古茶树资源较集中区,20世纪40年代中外植物专家在金平县的分水岭、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元阳县的观音山等自然保护区腹地和边缘一带发现了许多野生古茶树资源。1981年至1984年云南省茶树品种资源考察表明,全世界先后发现的茶组植物40个种和变种,分布云南的有33个种和变种,分布红河州的有14个种和变种。

红河州茶树品种占全世界茶树品种的35%,占云南茶树品种的42.4%,其中玛玉茶、园基茶、哈尼茶、紫果茶和苦茶等5个品种为独有的茶叶品种。特别是大叶良种绿春玛玉茶,具有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树高6.3~15.3米)、叶特大(长可达23.7厘米)、芽叶黄绿色、肥壮多茸毛、持嫩性强等优点,用一芽一叶制的绿春玛玉茶具有条紧重实、白毫显露、香气高久、滋味浓爽、久泡杯壁不起茶垢等特点。

2004年9月,红河州林科所组织人员在绿春,元阳、屏边,红河,金平等五个主产茶叶县,开展了古茶树资源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全州拥有的古茶树资源在一万株以上,其中有野生型的4500株以上,有栽培型的5500株以上,主要在分散生在金平县的分水岭、绿春县的黄连山,元阳县的观音山、河口、屏边县的大围山、红河县的阿姆山五个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原始常绿阔叶林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红河州茶业概况简述(下集)


2013年3月由云南省茶业协会组织云南农大、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到元阳县、金平县、红河县、屏边县、绿春县、建水县等六县,开展了对古茶树的野外实地调查,经过多次调查,明确了我州是茶树起源地和茶树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全州古茶树代表群落地理位置分布于东经10151′~103°41′:北纬22°013°17′45°之间,海拔1350~2528米的北亚热带、暖温带。

茶树资源水平分布广,垂直跨度大,分布区生态环境、气候类型复杂,具有茶组植物种和变种的多样性,又是茶组原始种集中分布的地域,分布有大理茶、紫果茶、圆基茶、大厂茶、厚轴茶、广南茶、广西茶、玛玉茶、底芋茶、哈尼茶、苦茶、普洱茶等多种茶种。

有古茶树代表性群落15个,分布面积9800多亩,总分布面积5万多亩,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伴生于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中,全州分布有野生型茶种、过渡型茶种、栽培型茶种三大类茶树品种,野生型茶种代表主要有厚轴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紫果茶(屏边县):过渡型茶种代表主要有大理茶(红河县)栽培型茶种代表主要有玛玉茶(绿春县),圆基茶(红河县)、苦茶(金平县),普洱茶(全州境内均有分布)。

(二)栽培简史

红河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绿春县就有人工种植茶树和加工的生产出现。红河县在清朝光绪十年已形成一定茶叶种植规模。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茶叶生产萎缩。茶叶种植长期处于零星种植、生态型生产状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现了两次规模种植发展高潮,第一个发展高潮,即1973年至1978年间,开始大规模茶园建设,种植茶园13.5万亩,初步形成红河州的茶叶生产规模,1978年产量达到308吨:第二个发展高潮,即1985年至1989年间,由于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州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1989年底茶园面积发展到17.1万亩,产量2450吨,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得到了较快增长:到1992年才有恢复性发展,茶叶面积14.6万亩,年产量达2510吨。

以后十几年间茶叶的面积和产量直在14万亩和3000吨左右徘徊2004年以来,为推进“绿色经济强州”战略目标的建设,州委、州政府把茶叶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作为解决红河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加以培植,进行了规划,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红河州茶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种植面积达19.6万亩,产量达5000.2吨,创历史新记录。

(三)生产茶类:红河州生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

(四)科技成果:1.高香曲含型茶叶开发研究;2.茶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究;3.茶叶夏季低产茶园改造研究。

(五)其他:红河州发现世界上最古老金花茶树,2011年11月云南思茅茶树良种场茶专家肖时英教授到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考查新近发现的金花茶古树,该树身高8米多,主干干最大直径40厘米。该金花茶树确实罕见,是目前国内外首例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金花茶树,初步估计约有800~1000年树龄。

大围山这棵金花茶古树具有很高的山茶科金花茶类研究价值,对促进红河州金花茶种植拓展和产品开发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金花茶人工驯化种植在我州己获得成功,并已生产出高档金花茶膏和金花茶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