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叶种,世界茶树的基因库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云南大叶雪芽茶 大种白茶树 极边大叶种白茶

【www.cy316.com - 云南大叶雪芽茶】

在1824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开始,世界茶树原产地便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许多科技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対茶树原产地的间题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有“阿萨姆茶源说”“伊洛瓦底江茶源说”“东南亚茶源说”等等。因为中国和印度都发现了野生古茶树,“印度茶源说”并未被彻底反驳,反而引来了“二源论”的讨论,即茶树原产地存在两个区域:个是印度的阿萨姆,另一个是中国的云南。

严谨的专家们认为只凭野生茶树的出现就认定其为发源地,缺乏科学依据。这样的争论直到云南澜沧江中下游一带丰富的茶树资源被学界考察研究后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证明了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茶树由野生型到栽培型的驯化过程是在云南完成的,尤其是在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流域沿岸。

云南丰富的茶树资源,终结了一百多年来的茶树原产地的之争,并向全世界展示了云南现存的,生态各异的茶树群落。在这里,茶树形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变异,大叶、中叶、小叶种类俱全,从野生型茶树、过渡型古茶到栽培型古茶树类型齐全。

云南省林业调否规划院,在2017年2月发表《云南古茶园(树)资源调查研究》一文中总结道。云南古茶园哈越历史年代长,资源丰篇,分布地域,类型多样,以野生群落为主且群落稳定,林地型占茶园面积古上茶园总而积的94.0%。目前绝大多数山树处于白然态生长,上地所有?茶树所有权为有的面积占66%以上。因此,云南古茶四足中国及至世界白然遗产中的宝贵植物种质资源。

云出茶树源不仅数量丰富,而目品质优异,云南茶树利质资源在中国茶树的科研、白种、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云大叶种内含物质卡,共中多酚、几儿茶素和加啡碱等茶叶的主要成分高于中小叶种。云南省衣科院茶叫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等?种方法,选行出一批茶树长科.动库人叶茶、勐海大叶岽、风庆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均属于回家级茶树良种。

二十纪五十年代以米,云南大叶条被广泛引种到广海南,广西、四川、进州以及湖岸、浙江,福建等部分茶区,除有些省份大面积种植外,很大程度上是被厂泛应用在新品种选育方面,通过化、分离,杂交、选择产生了诸如云抗系、蜀永系、黔湄系、福云系等系列良种和品系。

精选阅读

云南优良的茶树品种介绍(勐库大叶茶)


勐库大叶种是云南优良的有性系茶树品种。原产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有性系、乔木 型、特大叶类,早芽,1984年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位排云南大叶茶品种的榜首,编号为华茶12号(GSCT12)勐库大叶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演变,再加上勤劳的人民长期的驯化和选择的结果,历史上因动库大叶种生产的普洱茶的产品质量最好而扬名。

使勐库大叶种不仅在省内邻近茶区引种,而且已被广西、广东、四川等9个省区和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广泛引种栽培。中国茶界专家通过对勐库大叶种产地考察、生化分析后认为“勐库大叶种是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该品种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张,叶片呈上斜或水平或下垂着生。叶片长13.8-21.9厘米,宽5.8~9.0厘米,叶形椭圆为主,叶尖骤尖或渐尖,叶面强隆起,叶片厚而柔软,叶身背卷或稍内折,叶缘微波,叶脉10~11对,叶齿蔬浅钝,叶色深绿。

春芽萌发期在3月初,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下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黄绿或绿黄,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平均121.4克。开花盛期在11月中句,结实率低。耐寒性差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勐库大叶种春茶一芽二叶鲜叶含咖啡碱4.06%,氨基酸1.66%,茶多酚33.76%6,儿茶素总量182,16毫克/克。

适制红茶和普洱茶,制工夫红茶,金毫披露,条索肥硕重实,香气高鲜,滋味浓强,汤色红艳。制红碎茶,颗粒匀,身骨重,香气高,滋味浓、强、鲜,汤色浓艳。制滇绿茶,白毫显露,滋味醇厚,是优质普洱茶原料勐库茶在业界和消费者中长期有上好口碑,成为云南传统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出口红茶中,口岸为提高红茶品质,从而获取高价,必拼配滇红大叶茶,而用勐库茶大叶种制作的滇红功不可没。2000年以来,普洱茶热,勐库更为茶界注目,其原产地晒青茶价不断攀升,此茶价居高位,傲视他茶。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大叶种茶树——普洱茶的根基(上篇)


多毫:云南大叶种的芽头不只是肥壮,而且芽头上生长着又密又长的白色茸毛。制茶学上说到用密生茸毛的肥壮芽头制成的茶叶叫毫茶,如普洱茶中金黄色成古铜色的芽茶称“金毫普湃茶”,用金毫压铜的紧压茶称金饼或金沱。茶中含有毫茶的多少,是制茶鲜叶原料幼和茶叶品质优良的重要标志。云南大叶种多毫茶的特点,是我国各省的小叶种和印度的阿萨姆种茶无法与之美的。

梗嫩:在谈到到云南大叶种的芽叶特点时,人们往往忽略了梗嫩这个特点。梗嫩,指云南大叶种新梢的梗子特别幼嫩,或称之为芽叶的持嫩性好、梗子保持幼嫩状态的时间较长。由于云南大叶种芽叶的梗子幼嫩,制成干茶后茶梗是黑色的,如不细心察看,很难将揉成黑色条形的叶与黑色的梗加以区分,黑色的梗成为茶整体中自然天成的组成部分。

而小叶种芽叶的持嫩性较差,梗易变老,制成干茶后老茶梗呈黄白色,须从茶中将大量黄白色粗老梗子剔除。云南大叶茶新梢的梗嫩特点,对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品质有益,如一般用一芽三叶为主的鲜叶原料制成的饼茶和砖茶等传统普洱紧压茶,茶面上茶条颀长、芽毫肥壮面少黄白色老茶梗既表现出云南大叶茶芽叶粗壮肥硕的本色,又显得朴实美观。

而茶的滋味,则因茶中含有黑色嫩梗子而变味得更加醇厚甘甜。这就是台湾茶人常提到的普洱茶的“嫩榎香”和“嫩梗味”。也正是由于云南大叶种茶具有梗嫩的特点,采摘一芽:、四叶的生叶,仍具有有较好的持嫩性,仍能制出别有风味的上乘普洱茶。

叶大、芽肥、多毫、梗嫩,是是云南大叶种茶叶的特点,是组成普洱特有的品质风格的四大天然品质因子。尤其高档次的普洱茶,包括高档散茶和紧压茶,更能鲜明地休现云南大叶种的叶人、芽肥、多毫、梗嫩这一大然品质风格。

内含物丰富:在茶叶的内在品质方面,云南大叶种茶芽叶中的内含物质特别丰富,芽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总水平,明显高丁小叶种茶。如水漫出物(茶中能被水浸泡出的物质)一般小叶种的水浸出物含量为37%~40%,云南人叶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5%~50%,高于小叶种8%~1(0%;茶多酚(对茶的滋味影响最大的物质)一殷小叶种祭多酚的含量为22%~28%,云南大叶种的茶多酚含量部在309%以上,高的可达到399%以上,高于小叶种8%~11%。云南大叶种茶的儿茶素、咖碱也高于小叶种,氨基酸则略低于小叶种。云南大叶种茶的内含物丰富,特别是多酚类物质和儿茶素等物质含量高,是形成普洱茶持久的陈香、厚重的滋味和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的内在因素。

总而言之,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世界公认的优良养树种详,是制造普河茶的最住茶树;茶的优异品质是由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叶大、芽肥、毫多、梗嫩、芽叶内含物丰富等植物学特征特性决定的;云南大叶种茶树是普洱茶的根基,只有用云南独特的优良生生态环境里土生土长的云南大叶种芽叶制作的普洱茶,才是正正宗的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普洱茶。

打开勐库大叶种的密码价格


众所周知,国家标准中限定了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所谓“云南大叶种”,即是云南省西南部所产的许许多多大叶茶品种的一个笼统的习惯称呼。其实包含在“云南大叶种”这个笼统称呼之内的品种有数百种之多,比如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邦东大叶茶、南糯山大叶茶、易武大叶茶、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种等等。以上所说的都是有性系群体种,还有从群体种中选育出来的无性系良种,比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选9号、云梅、云瑰等等。

勐库大叶种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先脑补茶树品种概念

在正确打开“勐库大叶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群体种,什么是有性系、无性系。

群体种常常与有性系联系在一起,有性系简单来说,就是茶树靠种子繁殖。群体种是人类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一定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和繁殖相对稳定等特征。群体种当初是用种子繁殖的,又经过千百年自然的驯化适应,以及在气候环境土壤等条件下,它们世世代代这样繁殖下来。抗逆性非常好,比如在极端的低温、高温条件下,抗寒、抗高温、抗病虫害的能力比较强,适应性已经非常好。勐库大叶种就属于地方性群体品种。

群体种是通过异花授粉发育成的种子进行繁殖的,就好比我们人类的繁衍,孩子虽然拥有父母一半的基因,但是基因都会有一定的变异,孩子的长相和父母虽然相似,但是都不一样,有些相差还很大。所以群体种的个体很多、特征丰富,比如勐库大种在不断地杂交与变异中演变为较为复杂的群体,根据叶片形态分为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5种类型。

无性系主要是通过扦插繁殖的茶树,这是选育、栽培良种的主要方式,茶叶工作者从无数的群体品种中科学地选择最优良、适制性最好的品种进行扦插繁殖、培育,就好像“克隆植物”一样,无性繁殖的品种具有遗传性稳定,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具体特征的一致性,不会有太多变异。但相比之下,无性系茶树的抗逆性就弱一些,抗病虫害和极端天气的能力就不如有性系茶树。无性系良种“云抗37”“云选9号”都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勐库大叶种中,采用系统选择育种育成,1995年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评为省级良种。

勐库大叶种的正确打开方式二:起源与产地

勐库大叶种是“迁入种”。据《双江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勐库冰岛李三到西双版纳行商,看到那里农民种茶,路过“六大茶山”拣得部分茶籽带回,到大蚌渡口过筏时被关口检查没收。勐勐土司罕廷法得知后,第二次派李三、岩信、岩庄、散琶、尼泊5人再次到西双版纳引种。回来时用竹筒做扁担,打通竹节,将茶籽装入竹筒内,带回200多粒茶籽,回到冰岛培育试种成功150多株。经繁殖发展,清朝至民国初,逐渐扩大到坝卡、懂过、公弄、邦改、邦木、邦协、勐库、勐勐等地。这个“古六大茶山起源说”虽然流传甚广,但是也有一定的争议,比如有学者质疑,既然引种于古六大茶山,为什么现在在古六大茶山地区很少得见勐库大叶种。

另外还有“缅甸腊戌引种说”“无量山引种说”。勐库大叶种的起源问题,在茶学界还没有公认的定论。不过,今天勐库镇冰岛村的100多棵古茶树,被称为勐库大叶种的原生种倒是没有太多异议。冰岛村的古树茶,如今基本按棵卖了,动辄几万一公斤的毛茶,当之无愧是普洱茶中的“奢侈品”。冰岛古树茶的独特滋味和口感,尤其是难得的“冰糖甜”已经成为勐库大叶种茶最优质的代表了。而冰岛周边的小户赛、懂过、坝糯等地的崛起,与勐库大叶种的优良品质和深厚底蕴不无关系。

勐库大叶种茶是有性系群体优良茶树品种,原种种性纯度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认定为茶树良种,是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第一批全国30个茶树良种之一,编号为“华茶12号(GSCT12)。当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虞富莲考察完勐库大叶种后,于1985年在《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云大”正宗——勐库大叶种》,文中称:“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野生资源考察,追本溯源,分析比较,认为双江县的勐库大叶茶具有“云大”(云南大叶种简称)特有的风采,应成为云南大叶种的正宗。”给予勐库大叶种极高的评价。现在,勐库大叶种在云南主要分布在双江、临翔区、镇康、永德、凤庆、昌宁等区县。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曾先后引种大面积栽培。

另外,据詹英佩女士考证,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能和佛海茶、易武茶比肩了,这主要是大理茶商们所做的贡献,当时大理有一个闻名省内外的大商号“永昌祥”,创办者严子珍也是下关沱茶的创制者。永昌祥的沱茶配方中60%为勐库原料,勐库原料的芽尖多少,一芽二叶多少都有严格比例。永昌祥的沱茶红遍国内外,在四川、西藏等地能喝到永昌祥的沱茶就是有面子,沱茶喝的就是那个“勐库味道”。沱茶的配方延续至今,下关沱茶集团出产的经典沱茶产品中,勐库料仍然是主导。

勐库大叶种的正确打开方式三:优势与适制性

勐库大叶种的优势明显,但凡去过冰岛村的人,都会被村子里那上百棵古茶树迷倒,笔者行走茶山多年,见过无数古茶树,先不说口感、滋味如何,仅就外观、颜值来看,冰岛古茶树几乎无出其右者,给人以壮美之感。

勐库大叶种茶,树势高大,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势开展,生长力强,是其主要形态特征。百年以上树龄的,树高可达6米以上。叶片均为大叶型,最大叶长为20.6厘米。叶长椭圆形,叶面突起,叶缘向背面翻卷,密披多茸毛,叶肉肥厚较软,叶色浓绿,主脉明显,锯齿大而浅,芽粗壮,育芽力强,叶稍长,一芽二叶均重0.62克。

勐库大叶种的另一优势是内含物质丰富。茶叶内含物质是评价茶树优良品种的主要条件,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决定了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茶叶品质的优劣。国家标准规定了普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必须达到或超过38%,而勐库大叶种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52.1%,在世界茶树资源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再者,勐库大叶种萌发期早、产量高。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生长期从3月上旬开始采茶算起,至11月下旬,新稍一年可萌发5轮。根据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试验,产量较其他品种高37~65%。

茶叶制作千年来一直传承,好的原料都要最优化的考虑,用来制作最适宜的茶品。综合历史发展及茶品特性来看,勐库大叶茶适制性广,可制各种茶类,尤其是制普洱茶、红茶的最优良品种。

勐库大叶种以其品种纯度高(约80%),内含物丰富:其春茶含氨基酸3.4%,茶多酚35.1%,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18.2%,水浸出物48.1%(平均),是公认的普洱茶上佳原料,也是普洱生茶的味觉标杆之一,讲求活性的普洱生茶也将勐库大叶种厚重的底蕴彰显得淋漓尽致。随着近些年消费者对普洱茶品质要求的提高,勐库茶区熟茶发酵技术也得到提高,“以肥为美”的勐库大叶种熟茶,特别是春季优质原料发酵的小众熟茶已经呈现出优势:堆味低、活性高、滋味浓郁、耐泡度高。

在红茶方面,勐库大叶种也具有良好的适制性。在普洱茶兴起之前,临沧地区的茶叶主要以加工红茶为主。在《“云大”正宗——勐库大叶茶》一文中,虞富莲教授如此评价勐库大叶茶的品质特征:“勐库大叶茶芽壮多毫,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制成的滇红,橙芽满披,香高味浓,驰名中外;红碎茶,颗粒匀润,金芽尖细,汤色红艳,味浓爽口……普洱茶更因乌润多毫,滋味醇厚,能消食醒脾,被视为珍品。”此外,在过去,勐库茶区也有传统的滇青、滇绿的制作历史,这里有一种传统绿茶叫蒸酶,绿袋包装,多用于外销。

勐库大叶种是云南茶业的重要根基,正因为勐库大叶种的优异品质,使得勐库不仅是优良的茶树品种基因库,而且还是优质茶种的输出地,不仅在云南的范围内,还被运送到其他省份。勐库大叶种,成就了勐库茶,也让“勐库”这个名字紧紧地和茶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参与,想必勐库这个边陲小镇很难有今日之繁荣景象。

什么是云南大叶种?


现在的普洱茶几乎都是属于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最大的外形特征区别在于叶片,一般来说大、中、小叶种茶树,是根据茶树型成熟叶片的面积大小进行区分的。

计算公式:叶面积=叶长(不含叶柄和叶尖)×叶宽(叶基和叶尖对折后的中间部位)×0.7,据此计算公式:

叶面积≥60平方厘米的,称特大叶种茶树;

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称大叶种茶树;

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称中叶种茶树;

叶面积≤20平方厘米的,称小叶种茶树。

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大叶种角质层厚度2~4μm叶大柔软,且叶面的革质层也比较薄;中小叶种角质层厚度4~8μm。大叶种栅栏组织通常只有1层,遮荫下会增加;大叶种细胞内叶绿体较多,有60~l00片层,光合速率较高,细胞组织比较多而松,叶背的气孔大而细,叶色多带黄绿,叶尖较锐长,梗和节间长,单位叶片面积的气孔数较少,气孔的保卫细胞较大,蒸腾速率快。

小叶种细胞内叶绿体较少,有20~40片层,光合速率较低,叶背气孔多而密,叶色多浓绿:叶尖较钝。据严学成研究,大叶种茶树气孔密度约l00个/mm2,最多为150~180个/mm2;中小叶种约200~260个/mm2。

从全国红绿茶产区的高产实例看,大叶种芽叶重在0.4~0.5g,每0.11m2采面上芽叶数应有200~250个;中小叶种芽叶重在0.2~0.25g。每0。11m2采面上芽叶数要有400~500个。芽叶平均重量,取决于茶树的种性,如云南大叶种在正常培育下,一般400~500个1芽2~3叶混合芽就有500g;而中叶类型的苔茶品种则要2000个才达500g,小叶类型的要3000个以上才达500g。

大叶种比小叶种茶更是经久耐泡,比小叶种茶更香,相比之下大叶种的海绵组织细胞较小,再者大叶种与小叶种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大的叶种茶所含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制成的茶味道浓烈。

茶树基因:茶树叶片的颜色与基因


随着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成功破译茶树基因组,茶树基因研究就日渐深入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茶树叶片颜色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茶树叶片颜色与基因型

(1)已知决定茶树叶片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黄绿叶茶树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基因型为GgYy的植株自交,F1将出现4种表现型。

(2)现以浓绿叶茶树与黄叶茶树为亲本进行杂交,若亲本的基因型为Ggyy、ggYY或Ggyy、ggYy,则F1只有2种表现型,表现型及比例为黄绿叶:黄叶=1:1或黄绿叶:浓绿叶=1:1

(3)在黄绿叶茶树与浓绿叶茶树中,基因型为GgYy、Ggyy的植株自交均可产生淡绿叶的子代,理论上选择基因型为Ggyy的植株自交获得淡绿叶子代的比例更高。

(4)茶树的叶片形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圆形(RR)、椭圆形(Rr)和长形(rr)三类。茶树的叶形、叶色等性状会影响茶叶的制作与品质。现想用茶树甲(圆形、浓绿叶)、乙(长形、黄叶)为亲本,从杂交子一代中获得椭圆形、淡绿叶的茶树,请写出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甲RRGgyy,乙rrggYy。

茶叶

茶树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的成功绘制揭示了决定茶叶适制性、风味和品质以及茶树全球生态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必将大大加速茶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优异新基因发掘,加快旨在提高茶叶品质和适应性的茶树新品种培育。

倚邦,云南大叶种的异类


普洱茶原本就是历史名茶,现在又成了时髦茶。在过去二十来里,普洱茶一直在茶界江湖中混得风生水起,稳居茶中霸主地位,主要靠两大法宝:云南大叶种和越陈越香,前者是其“身份”的一个明显标志,后者是它“特质”的一种任性彰显。

“越陈越香”暂且不说,就说下让普洱茶身份受到质疑的“云南大叶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普洱茶一度借此秘籍横行于沧江两岸数年,麾下弟子无数,才俊倍出,以冰岛挂帅班章领头,从临沧到思茅,从勐海到易武,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原本一路顺风顺水,可巨人也有阿喀琉斯之踵,普洱茶也有一大污点一直招人诟病——就是家门中出了倚邦小叶茶这一异类,这也是普洱茶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隐痛了。

一芽二叶倚邦茶

如果是不知名的小山头,或者非主流的茶山也就罢了,偏偏这个倚邦茶山历史上还很是有名,曾经贵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倚邦小叶,狠狠地恶心了一把以大叶种著称的普洱茶。

普洱茶,倚邦永远是一个避不开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独领风骚

说起来历史上的普洱茶扬名立万之时,倚邦茶也是居功至伟。

普洱茶在历史上有一段最辉煌的时期,也就是它成为皇家贡茶向朝廷岁贡的黄金时间,从明隆庆四年至清光绪这段黄金时间,成就了两个历史上大放光彩地方,其中一个是成为滇茶重要集散地的普洱府(现为宁洱),另一个便是统辖古六大茶山的重要原料和生产基地—倚邦。

这一时期的倚邦在古六大茶山中独领风骚,史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倚邦本地茶叶又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着倚邦”之说。曼松寨是极富盛名的贡茶产地,与普通纳贡的官茶不同,只有曼松茶是供皇帝专用的贡茶。据史料记载,皇帝指定曼松茶叶为贡茶,其他寨茶叶概不要。曼松茶叶质厚味美,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所以其他茶山的茶农,均得出钱购买曼松茶叶上献皇帝。

普洱茶如今又火了,倚邦茶又成了新的热点,其一还是因为有戴过贡茶皇冠的曼松茶。现今倚邦王子山、背阴山等处遗留的为数不多的曼松古茶又以品质绝佳、价格奇高又产量稀少,成为众多普洱发烧友心目中一泡难求的土豪茶;另一个原因却是关乎其身份问题,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倚邦茶小叶种的形象与现今定义的大叶普洱茶不符,以云南大叶种为标志的普洱茶家族里,为何会有小叶种的倚邦这一另类?

外来和尚

对于这一问题,现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明清时期茶马贸易的兴盛和普洱入贡名声大噪带来的放大效应,致使很多外族涌入这片热土淘金,其中就有携带当地的小叶茶种的来自四川的茶农,在这里种植了这些种茶,所以有了今天的倚邦小叶种,另一种说法是则认为倚邦小叶茶也属于大叶种系列,因其特色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土壤让它发生了变异,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当地俗称猫耳朵的小叶形状。

倚邦茶山,人称有小叶茶,云南茶叶老专家张芳赐教授多次考察过象明、倚邦一带的茶山。他认为,所谓的“小叶种”,其实还是云南大叶种群落中的成员,性状对比下来,同四川的小叶种完全是两回事。叶面大小只是一个参数,不是品种划分的绝对依据。同一品系的多元性状,是不同生存环境和种源结构复杂的表现。云南少数民族认识、发现、筛选和种植茶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交通与外部完全隔绝的状况下,这个过程是独立完成的。人们用了几千年时间,从众多的野生茶树中挑选了最适合人类饮用、茶类物质最丰富的普洱茶种。从植物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一个品系拥有的多元性状越繁多,除了证明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外,还证明了种源结构丰富多彩和种系发展源远流长。多样性的云南大叶种群落成员,全面反映了云南众多的野生茶树和丰富的茶缘植物的历史和现状,证明云南处于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在茶种分类上,有一种根据茶叶叶片面积划分的方法,习惯上将叶片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下的称小叶种,20~40平方厘米的称中叶种,40~60平方厘米的称大叶种,60平方厘米以上的称特大叶种,这种划分仅从叶面积来划,没考虑其植物学的其他因素,如果考虑到茶种、茶叶内含物质、茶树变异等因素,中叶种主要是大小叶种的变异,特大叶种应属于大叶种。大叶种是云南特有种,小叶种则分布较广。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古茶园中有多个古茶园中大叶种、小叶种并存,例如倚邦、莽枝、革登、那卡、困鹿山、黄草坝等。变异之说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这么多茶区都会有小叶种存在,但通过对比倚邦等茶树小叶的外形和理化成分,发现和内地小叶种的区别不大,且大面积的物种变异似乎在植物学上难以解释。

倚邦小叶种的归属之争,和普洱茶类别所属之争一样,至今仍无定论,悬疑离奇的身世和充满争议的归属话题,也许正是普洱茶和倚邦茶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云南大叶种有哪些主要品种?


云南大叶种茶树的代表性品种可以分为群体种、无性系品种两个大类。“群体种”主要是: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它们都是通过自然杂交、以种子进行繁殖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代。

“凤庆种”:以临沧市凤庆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云县、永德、镇康、临沧、昌宁、保山、腾:中、龙陵、德宏等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

“勐库种”:以临沧市双江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双江、临沧、沧源、耿马、澜沧、墨江、孟连、西蒙、景谷、景东、镇沅等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

“勐海种”:以西双版纳勐海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滇东南、滇中等地。

云南大叶种的另一类代表性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的云南大叶种的后代。198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1987年通过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国家级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199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梅、云瑰、矮丰等;199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选9号、云抗37号,它们都是勐海种的后裔。在上世纪云南省政府行为参与下,以“云抗10号”为代表的云南大叶种“勐海种”的后代,被广泛推广到云南各地,并有繁殖扩大的趋势。

此外,近几年来,云南出现诸多云南大叶群体种的后代,如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香归”(注:香港回归之意)系列、凤庆茶科所选育的清水系列、凤选系列,它们是“凤庆种”、“勐库种”的后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