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海勐宋最老的古茶区之一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勐海古树红茶 勐舍普洱茶 云南黑茶

勐海古树红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云南勐海勐宋最老的古茶区之一”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勐海勐宋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勐海勐宋地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旧寨应该是拉祜人来保塘最早的定居点。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大曼吕、那卡等寨子,版纳州最高海拔的产茶区滑竹梁子也在勐宋地区。勐宋是勐海县的重点茶产区,不仅古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新种茶园也有3万多亩。20世纪70年代,勐宋乡已是云南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古树茶特色:

因勐宋范围广、品种多,口感差异较大。那卡地区叶种与其他不同,高香、口感靠前,刺激性较大;保塘寨质较重,苦涩刺激性虽不若那卡重,也较一般古树茶明显,香型类似南糯,苦底有布朗山甜茶影子,许多茶厂茶商以此地区茶品拼配冒充布朗山茶区。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勐海茶区历史文化及发展


勐海茶区

“勐海”是西双版纳州下辖的一个县。“勐”为早期行政单位的名称(傣语“勐”为地方之意),“海”是人名,叫“岩海”,又称“召相海”,是最先管理统辖勐海地区的一位傣族首领,因此也有人称“海”为勇者居住的地方。

此茶区为2004年以前,勐海茶厂主要茶菁收购地区。清代以前普洱茶的集散地以普洱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向南传递,由普洱(今景东附近)、思茅(今普洱市)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区。至民国初年,因种种政经因素、交通问题,加之瘟疫肆虐,茶叶的贸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区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除在本县茶区设站收购毛茶外,并在景洪、勐腊等县设站收购毛茶。且1952年开始,勐海茶厂及所属南糯山分厂开始收购部分鲜叶直接在场内加工,成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区涵盖在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以南的范围,包括景洪、巴达、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龙、勐宋、勐遮等地区;广义勐海茶区,涵盖至勐海茶厂收购毛料茶区,如普洱市西南部茶区(如邦崴、景迈)。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主要特色。

云南倚邦茶区古六大茶山茶区


倚邦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为江河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境内有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然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中小叶茶不同且优于其他省份的小叶茶,而又优于倚邦大叶茶类。

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为生,开辟茶园、建茶号。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纳贡上百担普洱茶,即以倚邦茶为主,普洱茶的名气可以说是从倚邦开始的。清朝初年至民国初年,是倚邦茶区的鼎盛时期,官府衙门、大庙会堂等,一栋栋建得巍峨辉煌,交易热络、人声鼎沸、骡马塞道,晚上灯火通明宛如不夜城。清朝中后期,普洱茶制茶交易中心迁往易武,倚邦茶业开始没落,然倚邦成为茶马重镇的历史地位已经载入了史册。1942年的一场战乱,引发大火将倚邦烧成颓圮瓦砾,倚邦从此元气大伤。随后的瘟疫使茶商、百姓再度大举迁离;后来又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搬迁,现在倚邦村仅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口,交通不便,成为一个贫穷的农业小镇。近年,普洱茶再度崛起,倚邦这座古代茶马重镇;又重新受到瞩目。

中小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中小叶茶类以特殊香型著称,口感较窄、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勐海茶区布朗山旅游


布朗山,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境西南边沿,坐落在西双版纳勐混、打洛与勐龙之间,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西双版纳布朗山峦起伏连绵、深谷纵横,地理环境复杂,西双版纳布朗山总面积为1016.34平方公里。西双版纳布朗山这片山地,北部高耸,西南部低矮。

北部的三垛峰和三堕山的海拔都在2000米左右;而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南部最低点的海拔却仅有533米,南北相对高差达140多米。在起伏连绵的山岭中,散布着50多个村寨,聚居着10000多布朗族和3000多哈尼族。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口,占西双版纳全州布朗族的29.93%,是布朗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景点

勐囡百丈崖瀑布、仙人脚、原始森林、布朗山寨风情、班章古茶园。

交通

景洪大勐龙有道路通往(景洪——大勐龙——布朗山,90多公里),勐海客运站每天有班车至布朗山(勐海——布朗山,90多公里),适合自助旅游。

布朗山上有小旅馆提供住宿,条件一般,10元至几十元都有。

饮食

布朗山以布朗族民族风味为主。布朗山属高寒山区乡,有著名的“班章茶”,章家辣椒等产品;

气候

布朗山昼夜温差大,请带足保暖防寒衣物,并备防蚊虫等常用药品;特别是雨季昼夜温差大,白天暖和,但早晚较冷,要带防寒衣物及雨具、应急药等。

云南景迈茶区及栽培古树茶特色介绍


景迈茶区位置: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

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茶园。有勐本、大坪掌、帮波、翁基翁洼、芒景等,为主要古树产区,口感各有差异。

根据专家学者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认为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之效。据了解,2006年以前以为只有景迈茶区的特殊环境与百年老茶树才有寄生螃蟹脚,目前在邦崴、南糯都有发现螃蟹脚的存在。

栽培古树茶特色: 中小叶茶在芒景一带较多,颜色偏青绿,条索较短、较窄,以轻发酵甜香著称;口感较聚、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稍薄。大叶茶以勐本、大坪掌一带,甜香较沉稳,口感较广、偏口腔后端,水质较软、刺激性较中小叶茶低。

云南主要茶区布朗茶区介绍


布朗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布朗位于勐海县南方80多千米路程,面积1016平方千米,以布朗族为主,约1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人却成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初制所一年可收鲜叶300多吨,大约可制成晒青毛茶80多吨;目前因大量种植,总产量大增,可达一二百吨毛茶产量。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古树茶以苦茶为特色,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稍苦,类似老曼峨、吉良古树。不适合做纯料,以拼配为主。甜茶主要源自帕沙,而比帕沙古树滋味浓厚、体感更强。

野放茶特色:

野放茶品种与古树茶不同,刺激性强、涩味重,香浓味重,区别于古树茶。为传统国营勐海茶厂拼配原料区,以往因制程问题,有浓厚烟熏味,为“勐海味”生茶特征主因。

云南景谷茶区野生野放茶特色


景谷茶区位置: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位于普洱地区中部偏西,总面积7550平方千米。景谷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建制始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景谷属益州郡哀牢地。唐(南诏)时,于永泰元年(765年)设威远城,属银生节度(今景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后,设威远厅,属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威远厅改属普洱府。1912年改为威远县。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1914年改威远县为景谷县。1985年6月11日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普洱地区行政公署辖地。

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253毫米,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相对湿度78%。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除云南大茶类外,还有秧塔大白茶等品种,很难以单一口感形容。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

条索不长、叶质厚,茶干色较浅,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中后段甜偏苦为其特色,因制作工艺问题,时有上颚中后段带苦,舌面轻发酵香甜味。

秧塔大白毫特色:

叶大嫩叶茸毛多为其特色,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内折,叶齿浅粗,叶质厚软。存放后,芽头渐渐变金黄是其特异点。香扬水甜,滋味醇和香甜。

云南南糯茶区及文化历史


南糯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南糯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涵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作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爱尼族人(哈尼族支系)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爱尼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15000多亩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1000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遗留的茶园。目前主要古树产地有半坡老、新寨,姑娘寨,丫头寨,石头新、老寨,以半坡老寨产量相对大。南糯山是云南省较早推广手工制茶的地区,也是目前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的茶区。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香扬清甜、口腔涩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云南剑川: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经过近3年的努力,涉及众多项目的沙溪复兴第三期工程顺利竣工,这个被称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历史原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8日,剑川县和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所签订了第四期复兴工程谅解备忘文件和合作意向书。

2000年,受剑川县的委托,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雅克·菲恩纳尔博士、米世文先生向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组织申报沙溪寺登街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2001年10月,寺登街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与长城等古建筑一起荣登该基金会公布的“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剑川县在成功完成了沙溪复兴工程第一、二期项目的基础之上,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所于2007年11月签订了《沙溪复兴工程第三期谅解备忘录》。包括投资70多万元对兴教寺大殿主体建筑结构的修缮,投资80多万元完成兴教寺古建筑群防雷、防火、安防设施的安装,投资40多万元完成了两幅兴教寺大殿壁画的试验性修复,为整个兴教寺大殿壁画的修复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此外,还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兴教寺大殿“五方五智”佛像恢复重塑,投资20多万元完成了兴教寺南侧院的征用及管委会用房木料的购买,完成了《沙溪坝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编制。沙溪复兴工程的成功实施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打造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悉,沙溪复兴工程先后荣获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和“环球视野奖”等殊荣,成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的典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