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 让中国茶叶文化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为什么有的茶叶茶渍重 茶文化 茶包茶叶

为什么有的茶叶茶渍重。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的茶叶品牌为社会大众提供不同的感官体验,满足大众不同的需求。为了发展壮大我国的茶叶文化,将中国的茶叶品牌推向世界,杭州市日前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5月18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48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家经销商近万种茶叶及咖啡品种参展。

博览会期间既有六茶共舞,也有茶咖对话,更有中外交融;既是各美其美,又是美人之美,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宏大建设中,为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给出了中国经略、茶叶密码。

“茶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茶文化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开幕式上所作主旨演讲说。

香满天下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绿、红、青、黑、白、黄六大茶类的国家,其中有4类为中国独有。茶博会上,3万多平方米4个展馆内,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茶品类和最好的茶品牌。

在贵州都匀毛尖展区,工作人员傅良万给记者展示来自海拔最高的绿茶产地出产的毛尖,叶芽卷曲,带着白色绒毛,因此都匀毛尖又被称为“白毛尖”“鱼钩茶”。都匀毛尖冲泡的水不能太烫,要晾到80℃才是最佳温度,茶叶匀整有锋苗。

与毛尖的80℃水不同,安化黑茶喜欢滚烫的水。在安化黑茶展区,茶艺师喻林霞架着的一只小火炉上正“咕嘟咕嘟”煮着茶,她说,安化黑茶煮着喝最出香味。展区来来往往的客商来询问、参观,喻林霞告诉记者,黑茶是发酵茶,愈陈愈香,20年茶味道最为醇厚。

在山东展区,“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园”;在湘西展区,“神韵大湘西,生态潇湘茶”;在安徽展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安徽独占四席”;在福建展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福建三大茶品牌异常抢眼……4个展馆走下来,各个展区林林总总又各具特色,打出了自己响亮的口号。

而在5月17日晚专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嘉宾安排的“世界茶乡·中国之夜”品茶会上,西湖龙井代表绿茶、福鼎老白茶代表白茶、蒙顶黄芽代表黄茶、云南滇红代表红茶、安化黑茶代表黑茶、凤凰单丛代表青茶……一道道最具中国特色的茶,按照由淡及浓的顺序,配合着传统的地方茶点被端到嘉宾面前,一道道慢品,一道道悦享。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东西资源不同、南北气候迥异,造就了各地独具特色的茶品牌,而这些区域特色又共同组成了中国茶独有的中国特色。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据统计,2016年,我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世界的60%、42%,均居世界第一。

源远流长茶文化

“三代传承的好茶就像是情感的延续,要坚持于做好茶的精神,不但不能让好茶走味,更要让原生原味的好茶再现,代代相传……”这一番来自台湾茶叶展区“走心”的话,也道出了茶叶人所共同传承的文化和精神。

在此次西子湖畔的茶博会上,除了各级政府、企业和专家大咖们交流碰撞的火花,盈盈缭绕会场的,还有一缕清香隽永的香茗滋味。这个味道,不仅是来自全世界的名茶,更有蕴含其中的深远悠久的中国茶叶文化。

茶马古道,茶船古道,悠悠香茗,传承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小小的茶叶,寄托着厚重的中国味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迄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是制茶的文化,更是饮茶的文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在中国十分的普遍。陆羽在《茶经》中就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此后出现的“茶道”“茶艺表演”,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衍伸发展。

在杭州展区,记者就欣赏到了这样一番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茶艺表演——身着中国古典传统服装的茶艺师神态自若、举止轻柔、辗转腾挪、挥袖表演,让人看得目不暇接,不由屏气噤声。据场馆人员介绍,杭州馆展出的,不仅有享誉海外的西湖龙井茶九曲红梅,也有名气稍逊但别有一番滋味的杭州径山茶。

径山茶属绿茶,产自余杭径山。然而它最有名的,当属它的茶筅工艺。茶筅工艺虽在国内鲜有人知,但其实它作为抹茶的鼻祖,一直远销日本的神户、奈良等地,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小小的一片茶叶,不仅承载了我们的民族感情,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借助于这一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同世界其他的国家展开更好地交流和融合。茶叶,成了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清新”名片。正可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有容乃大茶为媒

茶,自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起便是贸易重品,其本身能讲历史、传文化。茶咖邂逅,就是一场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味觉盛宴。

韩长赋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国茶及茶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现在,全球产茶国和地区已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架起了各国间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同时,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农林食品部部长戴扬·日丹发言说,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茶文化,茶不仅仅作为经济作物,更多的是作为文化载体,在本次茶博会中,他感受到了“一带一路”这个政治构想在经济发展、国家互通交流这个大框架下的体现。比如,在交流中,中国和斯洛文尼亚提到了如何共同发展茶文化,或者茶产业的绿色发展,如何在尽量小规模地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他强调,越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就越认识到中国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每天喝上一杯茶就不用看医生了。”

茶咖对话,来自国内外的嘉宾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艺术与文明等多个维度,品味一番茶与咖啡的异曲同工之妙。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奥斯卡·鲁埃达介绍,哥伦比亚作为著名的咖啡生产国,咖啡文化非常流行,很多人在每日晨起工作的时候都会先去喝一杯咖啡。哥伦比亚以其卓越的咖啡品质闻名于世,根据哥伦比亚咖啡产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口味,特别是有机咖啡,不仅受到人们的喜爱,还吸引人们前往产地参观。大使还说,自己在中国的时候,每天早上喝咖啡,下午喝茶,咖啡和茶的完美结合让他一天都保持清醒,让他的外交活动也能够顺利进行。

茶咖共舞,“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只为互通互利,永结友好。

在意大利展区,CLICKCAFé公司的斯蒂芬妮用灿烂的笑脸欢迎每一位前来咨询的中国商户和游客。“中国的茶比意大利的好,意大利没有茶,但是我们有美味的咖啡!”她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不同咖啡的不同制法,而今天带来中国展出的咖啡品牌,也分为偏甜、适中、浓烈,以满足中国顾客的不同需求。斯蒂芬妮说,来参加这次茶博会除了要将意大利人对咖啡的热情传递给中国人外,更重要的还要了解中国茶,寻找一起合作做茶的伙伴。“中国拥有高质量的茶,我们要买过来,在意大利卖出原汁原味的中国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向全球传播中国茶 让世界恋上中国茶


中国是茶叶的家乡,身为中华儿女应向全球讲好“中国茶”故事,让世界恋上“中国茶”。从历史创造中去发掘“中国茶”核心元素,以此展现“中国茶”故事。不仅要讲故事,还要做好“中国茶”全球公共品牌,才能更好底向全球传播“中国茶”。通过创建“世界茶节”,实现世界茶业大联合。

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重振中国茶之雄风,让世界深爱中国茶!这是所有茶人的理想,也是中国茶业发展的世纪梦想。

向全球讲好“中国茶”故事

用世界的语言,用户的形式来讲“中国茶”故事的过程中,以哪些核心元素来展现,以何种形式来表现“中国茶”?提炼“中国茶”核心元素,要从“中国茶”的历史创造中去发掘,去寻找,通过对“中国茶”历史价值的拷量中去把握。

“中国茶”由十大核心元素构成。

一、是“中国茶”公共品牌的形象设计。

二、是神农。为了人类健康,通过不懈追寻,发现茶的健康养生功能,由此拉开茶业发展的序幕。

三、是《茶经》。一部影响茶与人类生活的茶书。

四、是茶马古道。全面展示茶促进人类交往,茶对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诠释。

五、是茶字演变。“荼”(tu),槚(jia),荈(chuan),蔎(she),茗(ming),大约在东汉时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反映中华民族对茶文化价值传承的不懈追求。

六、是茶制作工艺的发明创造。展示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

七、是茶道。茶叶与美学,茶与艺术的全面融合,影响人们生活。

八、是茶器具。茶器给人带来美的生活享受,茶通过茶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九、是茶的人文情怀。深度展示中国茶与人类生活方式。

十、是茶科技与现代元素展现,问茶?未来茶与人类的关系将走向何方。要用现代手法诠释茶的文化内涵,展示“中国茶”的时代风采。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当代视角展现“中国茶”。

中国茶

向全球传播“中国茶”

在全球推广传播“中国茶”公共品牌,需要强化与做好“中国茶”全球公共品牌设计与内容定义。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价值角度来定义“中国茶”。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展现“中国茶”内涵。以推进茶文化生活化与艺术化为重点,通过茶文化的生活化,广泛开展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茶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茶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多彩的中国茶文化。

创新“中国茶”全球推广与传播方式。重点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主体、传播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广泛创新。首先,树立传播优先观念。以“中国茶”公共品牌的推广,引领茶产业的全球输出;其次,做好产业跟进。茶文化传播的目标是为茶产业输出服务,以文化传播促进产业发展;第三,创建立体多样化的传播体系,建立出版、礼品赠送、各类论坛平台、及国家公共平台的传播。第四,国家奖励传播。创建国家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形式传播与产业传播相融合的综合性的传播体系。

世界茶业大联合

创建“世界茶节”。通过世界性茶叶节日,实现茶人组织起来。组织供给侧,形成全球产品的供给;组织需求侧,引领全球茶业大市场。组织“中国茶”公共品牌全球传播的话语权,实现适应市场到全球引领导市场的转变。实现联合起来,就是要面向全球区域市场,实现中国茶人的大联合。实现团结起来,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开拓广阔的全球市场。

加快创建“中国茶海外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茶”的窗口,合作的平台,交流的舞台。成为“中国茶”根植全球的有力支撑。我们相信,未来是中国的时代,也是中国茶的时代。让我们去拥抱中国茶的新时代!

“一带一路”下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


从历史进程来看,“一带一路”是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渠道。在阿拉伯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逐渐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国家,中国茶叶的社会功能正好契合于阿拉伯人民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和生理需求,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诸多深远影响“一带一路”促进了中阿茶文化的共同发展。

1、中国茶文化西传入阿拉伯国家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茶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在种茶、制茶、喝茶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享受,并基于此产生的各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茶文化兴于两晋时期,繁荣兴盛于唐、宋、明时期。唐朝已有探讨饮茶艺术的专门书籍,茶道精神也初见端倪;到宋代,茶文化在皇族和民间广为传播,人们都普遍饮茶;至明清时期,茶叶的种类、泡茶技术、茶具样式等都有了很大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变得更为广阔,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作用不仅在于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在于其以茶叶为载体传播至全世界。在伊斯兰教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中国茶文化也逐渐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国家。如今,茶已经成为阿拉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对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阿拉伯语中,茶被发音为“Shay”,与汉语中“茶”字发音甚为接近,也体现了中阿茶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在唐朝,著名的“茶马互市”将中国茶叶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和阿拉伯国家,其数量不比输往东方邻国少。应该说,我国早期茶叶的外传基本上是与陆路通向西亚的丝绸之路相辅而行的,亦可称“丝茶之路”。据黄时鉴先生资料研究认为,“从十四世纪起讫至十七世纪前期,经由陆路,中国的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在元朝,茶叶虽进一步在中亚和西亚传播,但那时珍贵的茶叶仍是奢侈之品;至明朝,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遍及阿拉伯半岛,茶叶的对外输出进一步扩大,那时生活在中亚和西亚的阿拉伯人民开始普遍饮茶。

自公元1601年起,中国茶叶由荷兰商船经澳门大量运载至欧洲,也正是欧洲商人将中国茶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地处西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从此,满载中国茶叶的欧洲商船频繁往来穿梭于西北非沿岸,将中国的茶叶和文化传至居住在西北非的阿拉伯人民。因中国茶叶迎合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至19世纪地处西北非的阿拉伯人民也已普遍饮茶,中国茶叶得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

2、中国茶文化对阿拉伯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讲究“清、新、静、俭、洁”,追求质朴雅致。中国茶文化一经传阿拉伯国家,便与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等因素结合,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阿拉伯茶文化。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国家人民提供了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涵行为真理、道德准则、身心至善等教义,中国茶叶的社会功能正好契合于阿拉伯人民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和生理需求,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诸多深远的影响。中阿两大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既存在着共通之处,又分别体现了两者的差异。

饮茶文化

中国人自古尤其偏爱清新淡雅的绿茶,在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前,处于中亚、西亚和非洲的阿拉伯人民都饮中国绿茶,其后,随着近代欧洲红茶文化的兴起,中亚、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民也逐渐形成了阿拉伯红茶文化,人民日常生活以饮红茶为主,如地处西亚海湾地区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北非的埃及等国。而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则还保持着酷爱喝绿茶的饮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主要以“泡饮”为主,一般直接将沸水或热水导入泡茶的杯中,茶水中不加任何的调味品,以清饮的方式体验茶叶的天然清香。而阿拉伯人饮茶多以“煮饮”为主,将茶叶放在小铜壶中,添水慢慢煮开,熬煮成茶色醇厚、浓香异常、略带苦涩味的茶水,然后倒入精美的玻璃或瓷器茶杯中。一壶茶煮好后每位客人喝一杯,再喝须重新煮茶。不论饮红茶还是绿茶,阿拉伯人偏爱加入半杯量的白砂糖,佐以薄荷叶、牛奶或肉桂等调味,调成一杯又浓又甜的糖茶。可见,阿拉伯的糖茶文化是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精华基础上,与当地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馆文化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茶馆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阿拉伯人民的茶文化。中国历史上茶馆的兴盛使茶文化得以进一步发扬和进步,茶馆文化反映了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等皆汇聚于茶馆,茶成为了人们互相交流、增进友谊的重要场所。在阿拉伯国家,人们至今仍保持着喜欢集体饮茶和“夜谈”的习俗,在城市各类茶馆中,人们常一起边饮茶、抽水烟,边闲聊至半夜三更。阿拉伯人在茶馆中不断交流和传播信息,无论议事或休闲,都充满着社会生活气息,也发展和宣扬着阿拉伯茶文化,这与中国茶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极其相似。2002年,由埃及著名汉学家阿卜杜·阿齐兹·哈姆迪翻译的老舍著名话剧《茶馆》,受到阿拉伯人民的极大关注和喜爱,也再次证明了中阿茶馆文化的共通性,“一间小小的茶馆,就可以浓缩出社会的五光十色,因此《茶馆》中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就给了阿拉伯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3、茶文化视角下的中阿文化对比

虽然阿拉伯人民的饮茶习俗由中国传入,两者的待客之道是一致的;但生活于不同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中阿两大民族,都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并体现着各自特有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的内向独立性与阿拉伯文化的外向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即强调主体自身道德内心自律的哲学思想。这种重视主体的格局从先秦就确定下来,形成一种早熟的人本位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隔绝机制,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向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靠其自身的不断完善,而不是吸收外来文化。而阿拉伯文化则成熟较晚,至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阿拉伯人民才告别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由于当时世界各地的文化几乎都要比阿拉伯文化先进,因而使阿拉伯文化带有极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均采取外向包容的态度。中国文化的内向独立性也体现在茶文化中。

中国的茶文化自成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优秀的分支,中国人生活中的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已成为最普遍的习俗,中国茶与茶文化已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而阿拉伯茶文化则在东方式内向的基础上兼具了外向性,以极大的包容性不仅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精华,也广泛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再结合自身民族特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阿拉伯茶饮文化。

中国文化的农耕性和阿拉伯文化的沙漠性

中国文化主要发源于气候温润、雨水充沛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农耕生产文化,物产丰富,人民靠自身劳动自给有余,是典型的农业文化,人们性格温和内敛,追求和平,饮食种类丰富全面。阿拉伯文化发源于阿拉伯半岛腹地,地处酷热的沙漠地区,终年干燥少雨,人们过着颠沛的游牧生活,属典型的沙漠文化,人们性情自由奔放,热情开朗,喜爱歌舞,饮食种类单一,摄入多以高热量食物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也体现在饮茶口味上。

中国人饮茶偏爱品清茗而不添加任何调味品,口感清爽怡人,这与中华民族平和内秀的性格相一致。而阿拉伯人以食牛羊肉为主,酷爱甜食,饮茶常佐于白砂糖、薄荷、牛奶等,口感甜腻厚重,饮茶至尽兴时更是附以欢快的歌舞,这与阿拉伯人生存的严酷环境及其性格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化的精神性和阿拉伯文化的物质性

在儒家思想和古代哲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素来特别重视对人的伦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太注重物质利益的思想。而阿拉伯人则正相反,他们大多倾向于用物质的原因去分析事物,这种物质利益的思想意识后来一直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思想意识之一,这种民族性与中国人的注重伦理和道德修养的倾向是大相径庭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茶文化追求典雅纯朴、清新宁静,人们常通过饮茶来表达自己对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境界的向往,茶具风格和材质简约雅致,饮茶环境朴素幽静。而阿拉伯茶文化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饮茶讲究茶具华丽精致,环境布置考究,保持着华美的传统阿拉伯风格或是金光闪烁的奢华西洋风格,可见,阿拉伯人饮茶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带有着极强的审美性和物质性。

4“一带一路”下中国茶文化对阿拉伯世界的当代影响

阿拉伯人民对中国茶叶的青睐由来已久,他们也因为茶叶了解和喜爱上中国。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茶叶贸易帮助人们克服了语言障碍、宗教信仰不同和地域阻隔,传承和发扬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帮助阿拉伯国家建立起了既基于中国茶文化又具有其特殊地域特征的阿拉伯茶文化。阿拉伯人饮茶,根据茶的甘涩、甘甜、宁静和回味,总结有三道茶。一道是苦难,任重而道远;二道是真谛,平淡而久远;三道是幸福,甜美而芳醇。这其间阿拉伯茶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展露无疑,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酷爱喝茶已成为阿拉伯人民的一大传统特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饮茶,饮茶的重要性仅次于吃饭。阿拉伯国家东起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至非洲西北部,跨越22个国家,总面积约1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39亿,每年饮茶的数量相当惊人。

中国是世界第一茶叶生产国、种植国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我国全力打造向中东阿拉伯国家茶叶出口的贸易平台和茶文化传播平台,全面提升中国茶叶在阿拉伯国家的出口贸易量,如举办中阿茶博会、中阿茶业高峰论坛,重点研讨“一带一路”下中阿茶文化的发展交流、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等议题。同时,我国也在“一带一路”的巨大商机中探索搭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新的“茶马古道”,以进一步推进中国茶文化向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其次,围绕阿拉伯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我国茶产业立足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分层次向消费者推荐有品质的茶叶和茶具,利用展会向消费者公益传播如何选茶、品茶、以茶养生等健康消费观念,促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茶叶的大众消费,推动中华老字号茶叶品牌的传承升级,支持民族企业创新品牌推广。

千百年来,“一带一路”在传播中国茶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产,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宝贵财富为今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厚实的历史基奠。“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茶叶走向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渠道,成为了中阿人民的友谊纽带和交流桥梁,在促进中阿茶文化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茶,世界香


一、茶,源于中国

茶,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茶,丰富并滋润着中国人的生活,也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茶树栽培史,茶独有的醇美滋味,使其超越饮食与文化的差异,成为东西方有口皆碑的饮品。

茶马古道,古代丝绸之路,草原茶叶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唐朝开始,中国茶叶就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所到之处,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形态。

18世纪以后,中国茶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迄今为止,全世界种茶国家已达60多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

二、茶,兴于中国

今天的中国茶叶生产规模,全世界首屈一指,占世界茶园面积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

中国茶根据制作方法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长江流域的优质绿茶,东南沿海的青茶,西南地区的普洱茶和红茶,各有其醇厚芬芳,各有其审美气韵。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六大类茶生产加工技术的国家,历经千年积淀,始终引领世界潮流。今天,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中国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不断革新,迈入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时代。

2016年,中国绿茶出口达27.1万吨,占世界绿茶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优质、安全、健康的中国绿茶已赢得世界广泛认可。茶叶生产的发展带动了茶叶加工业与茶饮料业的壮大,带动了茶文化与旅游休闲业的繁荣,同时在贫困山区,茶产业开辟了脱贫致富、绿色环保的康庄大道。

三、茶,属于世界

两千多年前,中国茶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青睐。当前,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捷报频传,中国茶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中国茶正在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齐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茶产业发展之路。中国成为全球茶叶生产、科技、信息、贸易中心指日可待。

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好馈赠,它清静平和,它高雅芬芳,茶中有“艺”,茶中有“礼”,茶中有“道”。中国茶文化讲究和诚处世,以和为贵的精神内涵,与丝路精神一脉相承。中国人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在一带一路的新征途上,中国茶将再度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和谐共生的友好见证。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蓬勃发展的中国茶产业,在带给世界醇美清香的同时,也回馈给大自然一片绿色的美丽世界。

知茶味,品茶香,寻茶境.

花草美容茶为媒


《花草美容茶为媒》

花果是植物的精华,富含各种维生素与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以花入茶的做法古已有之,一般利用花香作茶味引子,花只是茶的辅料。时尚中人喝花茶看重花草茶的保健作用,通常以干花为主茶叶为辅,茶叶便成了人们享受花草芳香与营养保健的媒介。花茶味道清甜,多有绿茶底,有降低体温的功效。如果在夏天饮热花茶,便有消暑作用。倘若碰到情绪低落或沉闷感觉,不妨喝上一杯。另外,很多人会将菊花放入茶内,菊花本身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对身体亦有好处。由白菊花和上等乌龙茶焙制而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触电子污染的办公一族必备的一种茶。因为茶中的白菊具有去毒的作用,对体内积存的暑气、有害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都有抵抗与排除的疗效。有一种辛荑花,披一身缟素,含一苞花香,清资雅质,因其姿、色、味俱佳而获众多雅号,如林蓝,应春花、白玉兰、玉堂花等。取辛荑花两三朵投入盛有茶叶的杯中,用沸水冲泡即可。也可根据各自口味在茶水中加入冰糖同饮。在所有可以入茶的花中,最漂亮的应是灯笼茶,四片红色的叶子向外凸起,形似小灯笼,美丽之极。对于灯笼花,《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称其对肾功能患者有治疗作用。如果将灯笼茶与绿茶加在一起冲泡,以适宜的水温泡开,一杯透明的茶水里有嫩叶与灯笼载沉载浮,那是极为爽心悦目的。排名第一的美容茶,当然是玫瑰加适量茶叶。玫瑰花具有养颜的功效,长期饮用,能除雀斑和皱纹。时下讲究以情人赠送的玫瑰花为原料,放在暖气片上或其它地方烘干,收集起来,放入罐中,喝时拿出少许,加适量茶叶,用透明的水杯泡上,看着花苞在沸水中舞红转绿,喝下去便甜在心头。玳玳花也是一种美容花。玳玳花是香料常绿灌木,头一年的果实留在树上过冬,次年开花结新果,陈果皮色由黄回青,两代果实结在同一棵树上,所以叫玳玳花。玳玳花略微有点苦,但香气浓郁,闻之令人忘倦。如果将玳玳干花加绿茶泡饮,同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妃子红,又名巧梅花,为历代宫廷贡品,产于中国西南,产量稀少,十分珍贵。秋冬气候干燥,皮肤皲裂,以妃子红外敷,能愈合伤口。内服妃子红可治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雀斑、黄褐斑、暗疮等。妃子红配茶叶,经常饮用,效果明显。还有一种出自杭州的烘豆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时代。那茶袋中除了茶叶,还有桂花、橙子皮、黑芝麻和烤干了的青豆。泡水后喝来带有盐味,杯中赤橙青绿黑,色彩有趣,像喝抽象画的茶。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品,不同的花茶有不同的味道。吴人张谦德将花分为九品九命,兰花、腊梅、水仙和各色细叶菊被提为一品。养性人士选择的花草茶必是品性高洁清雅之辈。茶在文人雅士中从来不是普通的解渴之物,茶亦有道,花草加茶叶泡茶,可谓“道貌艳然”。喝花茶时,慢慢品味她,自然而然让人在熏陶中提升高雅品格。

各地茶风茶俗之——西湖茶农以茶为媒结良缘


杭州是我国茶文化异常浓厚的一座城市,杭州人生活恬静雅致,追求修身养性,茶叶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元素。

杭州人走亲访友,以茶待客,忘不了在茶杯里放两粒青橄榄,此茶象征着大吉大利,杭州人把它叫元宝茶。

男婚女嫁,也离不开茶,有句俗语叫-----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这吃茶,就是定亲婚嫁的意思。杭州人也一样,在这样的大喜日子里,必不可少茶,取其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的吉祥之意。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国饮,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敬茶,成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传统礼节。而且,随着饮茶习俗的历史演变,日常的茶风茶礼渐渐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性,对于茶,人们就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讲究。

宾客到家,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在江浙一带,好客的主人定会泡上一杯好茶,这好茶,往往是龙井茶。

西湖茶农婚俗,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民谚:“吃了那家茶,就是那家人”。一女不吃两家茶。“吃茶”即“定亲”之意,是古代婚嫁遗俗之一,女方接爱男方聘礼,叫“下茶”或“定茶”,也叫“受茶”或“吃茶”。因种茶树必下籽,移值则不生,借喻婚姻之“矢志不移”与“与定有子”。同时,还将整个婚嫁礼仪称为“三茶六礼”。“三茶”指订婚时“下茶”、,结婚时之“定茶”,洞房时之“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分,即在定婚时,男方除送如意、押贴外,还要送盛有香茗之锡茶羡瓶;妇方除还顶戴、押帖外,要回送绍酒。洞房“合茶”,要吃“三杯茶”,第一杯桂圆汤,第二杯莲子、枣儿汤,第三杯方始是茶。吃喝时还有一套规定,第一杯接杯后,要深深作揖,用嘴唇一嘬,即由伴娘收去,第二杯京如此,第三杯茶则必须一饮而尽。

中国茶文化是如何传到世界各地的


中国是茶文化大国,也是茶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世界各种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基本上都是我国传播出去的,那么,你知道中国茶叶是怎么传到世界各地的吗?

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中国茶文化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引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万里茶道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进行合作。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精深加工引领中国茶叶走向现代化


我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茶业的总产值和茶叶附加值却并不高。专家认为,要想做大做强我国的茶业规模,就必须走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之路,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国茶叶的附加值、推动茶业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据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有近1亿茶农,大多以传统的方式经营茶业,名优茶的产量十分有限、销售范围不大,其规模也无法做大。

据了解,精深加工是现代茶业区别于传统茶业的关键要素,是现代和传统的分水岭。精深加工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高、具有现代意识、能把科学发展观引入茶业,能将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加工设备、生物技术应用到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之中。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率先从事茶浓缩汁和茶粉生产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周邵迁介绍,公司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超微粉碎、超滤、反渗透等技术,制作出茶浓缩汁和茶粉,它导入了“吃茶”的新概念,可以溶于水中和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速冻食品、奶制品、豆制品、冷食、饮料、功能性食品等诸多产品之中,如茶冰淇淋、茶酸奶、茶胶囊、茶糖果、茶面包、茶糕点、茶饼干等。其中,使用鲜茶叶为原料直接加工浓缩汁,可以使茶叶中的诸多有效成分和香气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加之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茶浓缩汁已经广泛应用于茶饮料生产。

发展茶浓缩汁和茶粉加工业,可以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和茶叶的附加值。制作茶浓缩汁和茶粉不需要使用数量稀少、价格很高的早芽,所用的茶叶可在春秋两季采摘,增加了原料茶叶的供应量和供应期。另外,在制作名优茶的过程中,茶农往往只采芽头,大叶(茶叶)没有充分利用。而大型茶叶深加工企业,可以使用机械设备采摘和加工茶叶,大大提高其附加值。茶浓缩汁和茶粉都很便于保存和运输,可以销到很远的地方,有利于茶业规模的扩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茶叶总产量虽高,但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业强势品牌。而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可以培育出年产值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有利于打造出茶业强势品牌。目前,茶叶深加工品包括抹茶、茶粉、茶叶提取物、茶保健品、茶浓缩汁等,还可以茶叶深加工品为原料,生产其他多种食品。

据悉,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公司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农业科技园区,拥有2万亩有机茶基地和3万亩无公害茶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采用高科技工艺技术,专业生产茶浓缩汁系列产品以及茶多酚、咖啡碱、茶粉、茶色素等纯天然绿色保健型配料产品,其中鲜茶浓缩汁就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在全国有40多家企业用户,用于生产茶饮料。公司不久前还打开了国际市场,把茶浓缩汁远销到中亚地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通过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应用,随着茶饮料和茶食品在全世界的风靡,我国的茶浓缩汁和茶粉等茶叶深加工产品,有望像浓缩苹果汁一样,成为世界的主要产地。

盘点中国茶叶的世界之最


茶是我国的国饮,各种有关茶的大事也就自然发生了。今天,我们悉数TOP10,想想古人留给我们的还真多啊,这就是任性的资本!中国茶源远流长,创造了很多世界奇迹。先归纳一下中国茶叶的世界。

1、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相传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我们的祖先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4700多年。

2、中国种茶和饮茶传播世界各国最早。

据史料记载,9世纪初期,我国种茶首先传入日本,以后又传入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而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我国茶叶已作为商品饮料向海外传播。

3、中国茶树的品种资源最丰富。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茶树种类在350个以上,目前已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有60多个。中国茶科所在地云南省最新对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中又发现了17个茶树新品种和一个新变种。

4、茶树选种活动最早。

据前人考证,我国茶树选种活动始于晋朝。茶树选种当先于文字记载。仅据《东溪试茶录》来看。我国茶树选种工作也有了近1000年的历史。

5、商品茶种类最多。

我国除了有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紧压茶外,还有再加工复制的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各种保健茶和食品饮料茶。各种茶类又有许多花色品级。详细划分可达上千种。

6、中国名茶种类最多。

我国除传统的十大名茶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种茶类的全国名茶共达50个以上。其中以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最为出名,还有近年来的普洱茶等。

7、中国茶叶科研教育体系最完善。

我国现有10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叶专业,在校学生居世界之首。此外,还有两所全国性的茶叶科研所,13所省茶叶科研所。

8、我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著作。

9、中国茶园面积最大。

现在全国有18个省的900多个县在生产茶叶,共计茶园面积达1600万亩,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5%左右。

10、中国绿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多。

全世界生产量为35万吨,总贸易量为78925吨左右,我国分别占66%和72%,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二)中国茶艺美学的主要走向


第二、中国茶艺美学的主要走向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我们先谈占主导地位的,至于其他方面则在后面会谈到。之所以这样论断,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唐代,茶艺美学能够成型,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HT5,7〗氵〖KG-*3〗韦〖、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著名学僧、诗僧皎然也是茶僧,诗中多有描绘采茶、制茶、品茶情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中写道: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人以神奇浪漫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美感:连饮七碗,每饮一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饮 到第七碗时,只觉得两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欲仙。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 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 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 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 ,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 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 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 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与唐代一样,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宋人对饮茶的环境是 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的姿态也 各有追求,或晏坐,或行吟,或清谈,或掩卷。饮酒要有酒友,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已, 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也是扫兴。所以,宋人强调饮茶时 不光注意环境,而且也很注意茶客。欧阳修就有一套自己的品茶经:“泉甘器洁天色好,坐 中拣择客亦嘉。”认为品茶必须茶新、水甘、器洁,再加上天朗、客嘉,此“五美”俱全, 方可达到“真物有真赏”的境界。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 ,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而这,也闪烁着美学的光辉。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 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 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志,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 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栖神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 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 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 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入清文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 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 风尚。 晚明清初的文人雅士既继承了前人的精神享受,又开拓了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所以,除了 原有的对茶叶和用水的精心选择依然如故,还特别强调“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清心悦神 ”的欣赏性。如“焚香伴茗”、“美人伴茶”、“以花点茶”、“景瓷宜陶”,都是这一时 期的创造。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 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 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 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 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 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 为了一种体系。 中国茶艺美学是由文人的审美取向为主导,就使之与中国美学主潮保持着历史的一致性。在 中国古代美学中,有许多重要范畴和思想。而文人的审美理念与茶艺最契合的,我觉得有两 个方面必须强调:第一是“和”,也就是和谐之美。正如周来祥先生在《中国美学主潮》一 书指出的:“先秦时期以和谐作为时代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和谐美的传统源远流长,在几 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历久不衰,终于积淀为极富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结构。古典和谐美理 想的基本框架在先秦时期即已孕育成型,并伴随对‘乐’的不同观点的论述而得以充分展开 。”(该书第4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和”体现在艺术形式上的最基本的意 思 ,是指音乐、歌唱、舞蹈相互协调配合;另一种意思是“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强调音乐 中各种因素的协调有序,配合无隙,充分展示“和”的意图。对此深化和总结的,是孔子提 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而孔门弟子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和谐美的思想,集儒家美学思想之大成而形成完整的宏大体系,堪称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奠 基石,也为中国茶艺美学所丙承。第二是“雅”,也就是尚雅之美。雅是指合乎规范而纯正 的,高尚而不粗俗的,美观而不落俗套的。中国美学崇“雅”,以“雅”为人格修养和文艺 创作的最高境界。“雅”境发生的开端是“做人”,是人与自身心、性的构成,是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相互对待、相互造就中的构成。“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体的伦理型文化,在儒家的伦理审美观的主导下,‘典雅’不仅是士大夫文人所追 求的人格风范,而且也渗透到广大平民百姓的生活追求与行为规范中,最能体现古代中国人 的审美心态。可以说,正受‘崇礼’精神的影响,中国美学才是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尚 ‘雅’隆‘雅’,强调乐而不淫、求仁得仁、文质彬彬、克己复礼、温柔敦厚;人生审美态 度方面,推崇并倾慕于‘和雅’之境的构成,追求温文尔雅,称道‘雅浩冲淡’、‘清雅澄 澈’的人品操守与超凡脱俗的审美意趣;审美创作标举‘雅正’、‘风雅’的审美趣向,崇 尚温和雅致而鄙弃淫俗、浅俗和粗俗。”(李天道《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第8页,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第1版)而中国茶艺讲究“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茶艺美学则追求古雅、高 雅、文雅、典雅、淡雅、和雅、清雅、风雅,也就是尚雅崇格、超凡脱俗的审美精神,高洁 淡雅、超绝俗我的人格境界。

中国茶道之文化


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