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茶的称谓”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的主要知识 黑茶知识 茶必备知识

【www.cy316.com - 茶的主要知识】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知识“茶的称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知识“茶的称谓””相关知识!

唐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前,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晋王徽的《杂诗》有句:“待君竟不归,收领令就槚。”诗人等候友人不至,只好收拾起待客物品,饮槚自慰了。这里的“槚”就是茶。

唐杜甫的《进艇》诗中有“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之句,这里的“茗”亦是茶。

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扬雄的《方言》中所说的“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黄爽辑的《神农本草经》云:“苦茶,味苦寒,主五脏邪气……一名荼草,一名选,生谷川”,这里的“荈”、“蔎”和“选”都是茶的同义字。

由于茶叶最先是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时至今日,各国对茶的称谓,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口地区人民对茶的称谓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chà”、印度语的“chā”都为茶字原音。俄文的“чaǔ”,与我国北方对茶叶的发音相似。

英文的“tea”、法文的“t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大体来说,茶叶是由我国海路传播到西欧各国的,茶的发音大多近似我国福建沿海地区的“te”和“ti”音;茶叶由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茶的发音近似我国华北的“cha”音。

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定的,至今已成为世界人民对茶的称谓。它还告诉人们,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人称谓之茶户


茶户[Teafarmer]

①种茶的农户。亦称园户。宋代苏轼《新城道中》(其二):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唐宋时,茶叶实行官买官卖,由官府设立官营的种茶场,场中茶户称为园户。《宋史?食货志》: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光、寿六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租。余则官悉市之。《宋史?赵开传》: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古时安徽南方也称为山户。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徽属种茶者,名日山户。

②专事采造贡茶的编户。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清康熙《武夷纪要》:宋元时有北苑龙团之贡,遂编徭役,名日茶户。每岁差官督制,民疲奔命,苦不可言。至明朝罢之,而茶户之困如故。

③元代制销茶叶的商户。《元史食货志?茶法》:存留茶引二三千,本以茶户消乏为名,转卖与新兴之户。

茶字流变——"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一)荼的含义

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国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

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茶,成语有如火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进一步引伸为芦苇花,还有解释为紫蓼、陆秽的。

(二)荼何时被用来借指茶

《尔雅释木第十四》,槚,苦荼。槚从木,当为木本,则苦荼亦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从草的苦菜而是从木的茶。《尔雅》一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后成书于西汉,乃西汉以前古书训诂之总汇,由《尔雅》最后成书于西汉,可以确定以菜代茶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认为这里的荼指茶。因为,如果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就没有必要到很远的外地武阳去买。王褒《僮约》定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当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称谓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茶名考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


茶名考

茶在作物学上是特用作物,为嗜好品类,在植物学上是种子植物,为常绿灌木。

唐代陆羽《茶经》曾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云:“苦茶”。又据《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可见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为便于考察,列举如下:

(1)诗经国风、邶有《谷风》一篇,其中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就是现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菜。《康熙字典》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数种,惟荼,苦茶之茶,即今之茶。”可知:古代“荼”字为“茶”字的借用字。

(2)槚“槚”是茶的另一借用字,《尔雅》云:“生,可做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意即茶分早茶与晚茶,晚茶为“茗”:这种记载,据史学家的意见,认为是最可靠的记录,也是较合理的说法。

(3)汉代杨雄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蜀人饮茶最早,字为茶之俗名。”

(4)茗为古代茶的另一名称。《晏子春秋》云:“婴相齐景公时,食之粟这饮,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可见在公元五百年前,“茗”就有作为汤食用的例子。《桐群采叶录》:“西阳、武昌、庆江、晋陵,如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南宋鲍令辉《香茗赋》颂:“茶为芒茗”。所以,至今多沿用“茗”字代“茶”。

(5)水厄唐·温庭筠《采延录》:“晋时蒙好茶,人过车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饮,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阳《伽蓝记》载:“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专习茗饮,谓镐曰:‘卿好苍头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时,“水厄”二字已成为“茶”的代用语。

(6)丰富次世南北堂书抄引《斐洲南海记》云:“西平出丰富,茗之别名。叶大而味涩,南人以为饮。”《辞源》:“丰富系本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南越茶难致,煎此代饮。”在这里,“丰富”或为茶的别称,或是茶的代用饮料,不一而是。

(7)苦菜《诗经》:“堇茶如饴,皆苦菜也。”许慎《说文》:“茶,苦菜也。”梁代陶弘景以茶作苦菜。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岂有此效乎?”从此以后才知道茶与苦菜是两种东西。

由上面知道,茶的称谓很多,不是专指茶树上的茶。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将数种不同意义的“荼”减去一划,成为含一种意义的“茶”字。所以自中唐以后,一般学者因受陆羽的影响,逐渐将“荼”改写为“茶”了。

韩国传统茶知识


韩国传统茶知识

韩国的“传统”和不同,韩国“传统”里不放叶,但可以放几百种材料。

人一般不会在水里加糖,但是韩国的“传统”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没有不甜的。“传统”不用开水,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在汉城著名的老街仁寺洞街,聚集着几十家韩国“传统”馆,家家都有自己的绝活。有的馆开在从前贵族的老宅里,像“闵家”轩就开在明成皇后闵妃娘家的旧邸,主要以传统的双和木瓜待客。有的馆以创新取胜,像“人与树木”馆的得意之作是松针。

据记载,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有助于修行的饮料,饮之风曾随着佛教的兴盛达到顶峰。到了朝鲜王朝中期,儒教兴起,饮逐渐式微。渐渐地,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这便是“传统”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的甜饮,在韩国只剩“”一种了。

韩国“传统”种类多,经过一番光大,已经达到无物不能入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五谷,像大麦、玉米等。药草有五味子、百合、艾草、葛根、麦冬、当归、桂皮等。水果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制成水果,包括大枣、核桃、莲藕、青梅、柚子、柿子、桔皮、石榴等。

仁寺洞街最新流行的是“蔬菜”。蔬菜的原料是茄子、辣椒、萝卜等,走的是纯天然之路。馆主人向我推荐了两种比较特殊的:一种是辣椒,选用中等辣度的青、红椒丝作原料,适合体虚的人饮用;一种是百年草,百年草是生长于韩国济州岛的一种仙人掌的果实,果实本身为粉红色,因此的颜色也颇为鲜艳,且无色素,用这种仙人掌的果实制成的,能治疗消化不良。辣椒和百年草都是熬煮后,再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发酵而成。端上来,一红一绿,漂着玫瑰花瓣和松籽,煞是好看。

在馆的一角,还摆着几个巨大的玻璃碗,里面飘着朵朵莲花。这种莲可以清脑安神,味道也好。不过由于发酵需要时间,客人须提前预订才能尝到。“人与树木”馆的主人介绍说,“传统”各不相同:大麦能增进食欲,暖肠胃,许多韩国家庭都以大麦代替饮用水;松针可以减缓咽喉痛,兼有的;柚子可以祛除风寒;艾草有助消化。人们在饭店用餐后,店主往往会端来一杯叫“水正果”的“传统”,它可以消食解腻,也可当成饭后甜点。

关于茶艺知识的介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茶艺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艺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评、鉴赏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下面详细介绍茶艺知识。

【茶艺知识一: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色好为一,风骚儒雅、气息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茶艺知识二: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详细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终极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艺知识三:茶道的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以上就是从三个方面对茶艺知识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茶艺知识有所帮助。

茶艺师必知基本的茶礼知识


礼仪动作会贯穿于整个茶艺活动中,表达宾主间的互敬互重。茶艺基本礼仪动作,一般都是含蓄优雅的,茶艺师要有柔美的动作、令人舒适的微笑。接下来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些茶艺师必知最基本的茶礼知识。

中国茶道是以修心养生为宗旨的品饮艺术。中国茶道内涵极其丰富,包含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三重内涵。日本茶道再严谨也不过是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的一脉。

从中国茶道的构成要素来说,有四大要素:茶艺、茶礼、茶修、茶境。其中茶艺是最为基础的。而一个顶级的茶人,除却茶艺又必须有茶道的艺术修养。

而在茶艺中,那些约定俗成的规范法则,又可派生出茶礼。比如茶具的摆置,茶器移动的位置及路线,奉茶的规仪。中国茶道并不是日本茶道讲究独修,茶席上可以同时多人一起品饮。

多人同修的中国茶道礼仪就会相对多一些,就不像独饮随意。容貌、服饰、表情、言语、举止、鞠躬、伸掌、奉茶都有讲究。其中,谦逊恭敬又贯穿于茶艺是的言、听、视、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中国茶道中的礼仪不仅对泡茶的茶艺师有讲究,对参与者也是讲究仪容仪态的,中国茶道看重整体仪表的形式美。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每个人的容貌自己并不能选择,总不能为了喝一杯茶飞去韩国整容吧。其实从相貌上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参与者言行举止得体,满腹诗书气质华,但是适当修饰仪表也是过分的要求,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比较看重中国茶道和对茶艺师的尊重。但茶艺师和喝茶的人装扮还是要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失了分寸。

如今,中国茶艺的礼法随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茶人不必拘泥古法。但中国茶道的基本礼法内容相对是固定不变。

轻松知识《僮约》的来历


王褒是四川资中的一个官僚地主,一天,他到成都去看一个叫杨惠的寡妇。王褒差使杨家一个名叫便了的奴隶去沽酒。便了是杨惠丈夫在世时买入的家奴,他不听从王褒的差使,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大哭,并说:“当年大夫买我来,‘但要守家,不为他人男子沽酒’。”王褒恼怒之下,定要把便了买回家去。便了提出:“

你买我回去要我做的事情,就得说定写在纸上,今后凡纸上没有写的,我不干。”王褒承诺,随即随笔写下了这纸《僮约》。在这个约定中,详细开列了各种各样的劳役项目,其中就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买茶”两项。

孙皓是三国时期(220—265年)的吴国(264—280年)末代国君,原封为乌程侯。乌程后改为吴兴,即今湖州,是我国较早的茶叶产地。

《三国志·吴志》在“韦曤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孙皓性嗜酒,每次设宴,座客至少饮酒七升,虽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浇于头上并亮盏说“干”。韦曤的酒量不过二升,但他博学多闻,深为孙皓所器重,孙皓对他优礼相待,就暗中赐给他茶汤来代替酒。这段史实是史籍中最早关于“以茶代酒”的论述。

人类对茶利用的每一历史阶段,都可能存在着多种形式。例如,当今茶主要是被当成饮料,但也有把茶当做食品、药用和祭品使用的。茶的利用形式的时期划分不是绝对的。

你买我回去要我做的事情,就得说定写在纸上,今后凡纸上没有写的,我不干。”王褒承诺,随即随笔写下了这纸《僮约》。在这个约定中,详细开列了各种各样的劳役项目,其中就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买茶”两项。

孙皓是三国时期(220—265年)的吴国(264—280年)末代国君,原封为乌程侯。乌程后改为吴兴,即今湖州,是我国较早的茶叶产地。

《三国志·吴志》在“韦曤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孙皓性嗜酒,每次设宴,座客至少饮酒七升,虽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浇于头上并亮盏说“干”。韦曤的酒量不过二升,但他博学多闻,深为孙皓所器重,孙皓对他优礼相待,就暗中赐给他茶汤来代替酒。这段史实是史籍中最早关于“以茶代酒”的论述。

人类对茶利用的每一历史阶段,都可能存在着多种形式。例如,当今茶主要是被当成饮料,但也有把茶当做食品、药用和祭品使用的。茶的利用形式的时期划分不是绝对的。

茶道知识 茶道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


茶道知识 茶道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

一、认识中国茶

茶道指的是泡茶规范,为发挥各类茶性优点,抑制不足之处,礼序中应遵循“和俭敬美”基本要义。中国六大类茶叶的品种数以百计、千计,都能以相应的茶道礼序来表现。

二、认识和应用茶具

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三、基本手势

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四、备器

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五、洁具

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六、泡茶

泡茶,一共有6个步骤,分别为:

1、置茶:把茶叶倒在茶则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到盖杯或茶壶里。

2、润泡: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

4、正泡: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后,再把盖杯中的茶汤,以顺时针方向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

6、品茶:完成以上5个步骤之后,便可开始品茶。品茶前不妨先观颜色,闻茶香,再细细品缀,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之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