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政策内容解读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云南黑茶 云南普洱黑茶 云南乌龙茶

云南黑茶。

云南是个产茶大省,为推动茶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茶产业政策,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下面是《方案》的一些说明与解读!

一、关于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方案》的说明

2016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作为八大重点产业之一;2017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茶叶产业列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推进的十大重点产业之一,提出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现在提出《方案》,是对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省政府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是立足云茶产业发展实际,着力推动云茶产业跨越发展、做大做强,实现云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的行动指南,是一份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任务、提出对策举措的指导性文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有利于落实党政同责的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责任落实,促进州(市)、县(市、区)、乡(镇)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二、关于明确千亿云茶目标的说明

云茶产业是云南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骨干产业。2016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达610万亩、产量37.5万吨,综合产值达670多亿元,涉茶人口达1000多万人、茶农600多万人,具备实现产值千亿元的发展基础条件。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茶叶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因此,《方案》中的目标任务明确到2020年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2年,在千亿云茶产值的基础上,力争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三、关于《方案》起草内容的说明

《方案》起草内容包含发展要求、重点工程(茶园建设、新型经营组织培育、品牌打造、质量监管、科技支撑、市场做强、文化引领)、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发展要求。从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来明确发展要求。明确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七大工程”,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和茶旅游重要基地,实现茶企、茶农、消费者多方共赢。

(二)重点工程。结合云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7大重点工程。一是从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制模式创新、加快初制所提升改造、打造古茶名山基地4个方面来狠抓茶园建设提质增效。二是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村新型经营组织、推动精深加工升级、提升财政贡献能力4个方面来狠抓培育新型经营组织。三是从加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营造品牌建设环境、实施品牌战略3个方面来狠抓品牌打造。四是从抓实投入品源头管控、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构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质量安全服务平台4个方面来狠抓质量监管。五是从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服务建设、开展专家顾问咨询服务4个方面来狠抓科技支撑。六是从瞄准重点市场、完善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市场整治力度4方面来狠抓做强市场。七是从丰富茶文化活动、挖掘茶文化潜力、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3个方面来狠抓文化引领。

(三)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省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部署,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协调、建立任务目标责任制,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形成发展合力,层层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二是强化政策扶持。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要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在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金框架下,设立云茶产业发展基金,为云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农业担保机构的杠杆作用,推进“三权三证”抵押贷款,采用“基金+担保”等金融组合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对茶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探索开展茶叶农业保险试点,为茶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三是大力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储备包装一批好项目,积极推进以商招商、茶事活动招商,每年举办1次招商引资洽谈会,主动引入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投资云茶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四是强化舆论宣传。突出普洱茶、滇红茶两大品牌,制定宣传计划,注重培养“云茶”宣传人才,全方位加强云茶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升消费者对云茶品牌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信赖度。五是强化跟踪问效。建立云茶产业发展评估报告机制,领导小组形成《云茶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云茶产业提供决策依据;建立云茶产业发展督导机制,开展专项督导,对工作推动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茶产业发展资金倾斜,反之,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方案》突出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方案》紧扣“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狠抓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着力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出30个茶产业重点县区域发展布局,通过3—5年发展,全省茶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大幅提高,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基本形成,公平、透明、放心,具有公信力的消费环境深入人心,力争实现2020年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到2022年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目标。

(二)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明确“高效、优质、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方向,加强茶园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制模式创新,加快初制所改造提升,打造古茶名山基地,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企业、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全省打造万亩连片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5个,高效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有机茶园70万亩左右;力争到2022年,全省打造万亩连片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30个,高效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有机茶园80万亩以上。

(三)提出精准施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全省茶叶龙头企业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制定全省茶叶企业评价分级标准体系,以普洱茶、滇红茶产品为主开展茶叶龙头企业动态监测,鼓励支持茶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等方式,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实力。以培育茶业大集团、“小巨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梯度培育、分级负责,省级重点扶持年产值5亿元以上茶业企业10户,州、市,县、区重点扶持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茶企30户。

(四)提出加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各级政府要加强贯彻落实《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和普洱茶地方标准体系的力度,严格种植、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组织申报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尤其对知名古茶名山,如班章、冰岛、景迈山等要加快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认定和保护;加大《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明》推广应用,支持各地、有关企业开展茶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鼓励相关协会和合法机构,配合政府部门规范普洱茶地理标志及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切实增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的公信力。

(五)提出实施云茶大品牌战略。统一打造“云茶大品牌”,积极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支持每个重点产茶州、市打造1—2个区域品牌,全省着力打造10个区域品牌;积极推动普洱茶生产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可持续认证(GAP、UTZ和RA),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择优重点培育10个有规模、有前景、基础好、效益好的企业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认可度。

(六)提出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国家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为大纲,开展普洱茶标准体系制(修)订,成立普洱茶标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云南大叶种茶种植生产技术规范》《普洱茶原料(晒青茶)加工技术规范》《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规范》《普洱茶冲泡技术规程》《普洱茶感官审评技术规程》《普洱茶产品加工技术规范》《普洱茶仓储技术规范》《普洱茶产品标准》《普洱茶产品检验检测技术规程》等普洱茶地方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制定普洱茶标准实物样,强化地方标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引导和支持制定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标准宣传和执行落实力度。

(七)提出建设创新营销平台。充分借助南博会、茶博会、农博会及省外展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积极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持续举办“云茶中国行”活动,扩大云茶知名度。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创新运营模式,推动茶产品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大力引进培训电商人才,推广O2O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进茶区综合示范,在全省创建10个茶叶“淘宝村”,提高电商覆盖范围。定期发布云茶产品产销供求信息、价格指数,提升市场话语权。

(八)提出加大市场整治力度。明晰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市场监管横向协作,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市场管理的强大合力。组织专项整治工作组,以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市场、电商营销为重点整治范围,以普洱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编造年份为重点整治内容,对企业生产、市场销售、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无死角严格监管,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取缔企业的生产、加工、经营资格或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处理。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消费者权益维护渠道。完善茶叶经营者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失信经营主体惩治力度,及时曝光失信经营者黑名单,塑造规则清晰、公开透明、公平合理、诚信经营的有序市场。

(九)提出开展“百千万”茶业专业人才培养行动。开展“百千万”茶业专业人才培养行动,着力培养100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中级职称业务骨干、10000名实用技术人才,构建产、学、研、市场、文化相结合的专家库和技术平台,开展专家顾问咨询服务,推动云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国家级普洱茶、滇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叶园区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茶产业发展关键工艺技术、基础性研究与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十)提出云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对云南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深度挖掘、弘扬云南茶文化,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开辟跨界融合发展新途径,努力打造3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区、10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100个秀美茶园、美丽茶乡村。

【结语】该政策的出台发布是为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决策部署,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政府加快推进茶叶和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促进云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实现十三五期间千亿云茶发展目标,推动云南由茶叶大省向茶产业强省的跨越发展。

小编推荐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基本概况(下篇)


1939年至1941年期间,西双版纳年产紧压茶达到了2000吨以上。1943年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开始袁落,由于战祸、国外交通受阻、国内交通不便、国民党残兵扰乱等原因,西双版纳的茶叶产销急剧衰败,茶农生活凄苦。到1949年,全区茶园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三)新中国成立

1950年,全州茶叶采摘面积仪1.5万亩,产量仅150吨。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在全州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发展很快。

(四)新世纪以来

经过多年努力,西双版纳已建成以省茶科所为主体的集茶种资源保护、茶叶基础应用研究、良种推广、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了以勐海茶厂为龙头的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骨干企业群:创立了以“大益”牌为代表的一批茶叶知名品牌。西双版纳茶叶产业正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増效、财政增长和经济社会和谱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西双版纳茶区总结

两双版纳茶区的茶质厚重,汤质较饱满,汤浓味厚;古树茶气明显,山韵突出。这是和润沧江下游的气候和白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版纳茶区在普洱茶区中温度较高,光照较强,这导致系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台量较高,苦涩感较明,班章、曼娥的霸气,小勐送苦茶的苦涩都和这有直接关系。

西双版纳茶区古树的树龄以100~500年之间为多,对普洱茶来说正是产量适适自的时候但有些山头成名较早,过度采摘的情况比较明量,这直接导致了茶质的下降。同时也因为历史上知名,版纳茶区古茶园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比较多,这包括对古树直接破坏和破坏自自然环境对古树间接的影响。

但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还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态环境较好的茶园,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有些山头因为利润驱使和无知,使用除草剂和叶面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个别现象严重影响了古树普洱的声誉,不过近些年随着下游市场对古树原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面貌应该会逐渐好转。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基本概况(上篇)


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多镇100多个村之中。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双版纳是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发祥地。分布于境内各地的古茶树、古茶园、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古茶山和茶马古道等遗迹,是云南茶叶发展和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的活见证,也是独特而沉积深厚的茶文化的载体,又是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发掘等研究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据史料记载,西双版纳地区茶叶生产活动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数千年来,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等与茶有关的活动物发展,长盛不衰。

(一)明清时期

明朝至清朝中,茶叶生产产量达到鼎盛,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贺开、南糯、勐海勐宋、景洪勐宋、巴达、帕沙、布朗、曼糯、等江外八大茶山,汇成云南西双版纳境内十四大占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

清代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年产量最高达4000吨。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组织用大青石块铺设了从易武到普洱的茶马古道。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马队运出,一路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细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战乱繁,加之西双版纳通往思茅等地的主通道改向,宣统年间(1909~1911年),年产仅13000担。

(二)民国时期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钩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引进机械压制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普洱茶生产中心也由易武茶马古镇转移到了勐海县。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茶叶紫娟茶种


1985年,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茶菁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青绿茶菁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娟”。然因制成绿茶的汤色与口感市场接受度不高,而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即停止繁衍、生产。紫娟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属于制作绿茶茶种,外型与群体原始种紫芽类似,然制成晒青毛茶有特异香气、口感特殊。

据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生化室分析,由紫娟茶树品种春茶一芽二叶所制蒸青样中茶多酚含量为35.52%,氨基酸3.49%,水浸出物44.58%;夏季红碎茶中茶黄素含量为0.91%,茶红素6.99%,茶褐素5.86%,感官鉴定浓强度得分为34.7分,鲜爽度得分为37.6分。

1991年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咏月等人用体重2.5千克~3.5千克的家猫进行多次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优于云南大叶种绿茶(29.04%)。

云南省云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云县荼产业概况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3760平方千米,其中最适于种茶的面积有134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5.72%。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资源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1707.2吨、产值7392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4974吨、产值7861万元:晒青毛茶产量10493吨、产值15778.68万元蒸烘青绿毛茶产量2263.5吨、产值10554.7万元。

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1520.5吨产值12509.6万元;滇红CTC茶产量4974吨、产值8803.2万元;普洱茶产量6140吨、产值42088.29万元;蒸烘青绿茶产量2007吨、产值14659.4万元。茶酒产量820吨、产值8672.5万元。

二、云县茶产业现状

云县位于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茶叶种植、加工、贸易的历史悠久,是普洱茶滇红茶和云南蒸青茶的诞生地之一。县境内有茶组植物4个茶系,6个茶种,1个未定种,其中大苞茶为特有种。全县有古茶树资源7.65万亩,其中野生型占茶树群落4.24万亩,栽培型古茶园3.41万亩。

记录了茶树从野生到栽培完整的驯化进程,有着被誉为茶树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白莺山古茶园;有承载茶叶贸易兴衰历史的南线茶马古道重要渡口神舟古渡。

云县是云南重要的茶叶生产大县。云县茶产业具有地理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产地生态势、品种资源优势、产品品质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民族茶文化优势、地缘区位优势等“八大”可持续发展竞争潜力优势,“十五”以来,中共云县委、云县人民政府坚持“一产发展生态化、庄园化,二产发展绿色化、园区化,三产发展特色化、高端化”三产联动的茶产业发展思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稳步增长,使云县茶产业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一张闪亮名片。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腾冲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腾冲市基本概况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市国土面积5815平方千米。腾冲市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高达70.7%,景色秀丽。稀冲市种茶历史悠久,据考证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茶神”封少藩先生着写的《种茶浅说》是云南茶业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腾冲市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芒棒镇、蒲川乡、团田乡等高黎山沿线,被茶叶专家誉为“品种资源宝库”。

二、腾冲市茶产业基本现状

2015年全市实现茶叶总产13080吨、茶叶总产值9.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工业产值5.1亿元),实现鲜叶平均价5.17元/千克,毛茶平均价30.88元/千克,精制茶销售单价为72.8元/千克。腾冲已基本形成“四个特色”茶产业片区:

(1)特色乌龙茶明光园区。乌龙茶明光园区产业特色明显,旅游文化,边地民俗文化丰富,发展荼叶庄园经济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目前,园区3万亩乌龙茶园按“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订单农业”全覆盖:以观光旅游和文化体验相结合,融入育茶、采茶、制茶、赏茶、品茶等元素。

集茶叶生产、特色农产品贸易、观光体闲、餐饮住宿为一体,被评为国家A级景区的极边高山乌龙茶庄园已投入使用。集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紧密、质量技术标准统一,立体观光农业示范、边地民俗文化传承、统筹城乡发展、乌龙茶加工贸易、制作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示范园区已初具。

(2)特色高黎贡山生态茶龙江片区。“高黎贡山下的生态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一是嗄娃嘎普责任有限公司“封老爷”茶商标包装在英国伦敦包装设计界“奥斯卡”pentanwarns评比中获银奖,产品全部来自高黎贡山,制作加工的精制红茶,销售价达1800元/千克,其产品倍受消费者喜爱。

二是在中国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上,腾冲驼峰茶业公司生产的“老咚呱”“晨润”红茶为代表的腾冲红茶在推介会上,产品以300美元/干克的销售价被抢购一空:三是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黎贡山古树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高黎贡山”商标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3)特色高产优质清凉山片区。整个片区人工管理茶园面积达9万多亩占全市总面积的0%以上,云抗10号等系列良种得到规模化推广种植,基本形成茶园集中连片、科技投入到位、茶园高产优质、加工企业规模集中的特色高产优质产茶区。

(4)集科研、休闲为一体的清水片区。目前,集院士工作站、博物馆、茶文化餐厅、体验馆为一体的高黎贡山茶庄园己初具规模。“十二五”以来,腾冲市按“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围绕“有组织、有基地、有龙头、有科技、有展示、有标准、有品牌、有文化”的要求,加大“腾冲茶”品牌建设力度,先后制定了《腾冲茶标准》《腾冲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腾冲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腾冲高山乌龙茶生产技术规程》。

2015年7月29日,腾冲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协会成功举办了2015年“腾冲茶”产品品鉴会。目前,生产加工标准、品牌打造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基地”建设模式正在加大推广力度,电子商务平台腾冲茶文化建设已在进一步建设之中。茶园流转试点、推行统一茶园种植管理标准、实行“统防统治统管”模式、茶园覆荫树优化工程、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茶叶生产辅导员队伍等工作已列入“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勐腊县茶业简述


一、勐腊县茶产业基本概况

2014年,勐腊县茶叶总面积达12.1万亩(采摘面积9.84万亩),其中台地茶93207亩,主要分布在易武4233亩、象明乡2828亩、瑶区乡7061亩、关累镇4163亩、勐伴镇3596亩、尚勇镇22422亩、勐仑镇1800亩古茶园27793亩,主要分布在象明9721亩、易武16572亩、其他乡镇(瑶区、勐伴、关累等)1500亩。有茶农户8410户,35176人茶农年均收入1480元。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84户,1户精制企业,14户茶叶初制所,69户传统手工茶庄,已办理生产许可证48家。生产产品有七子饼茶、砖茶、沱茶、竹筒茶、瓜茶、绿茶、红茶等,年产量达3860吨,产值2,68亿元。

二、勐腊县茶业现状

(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

勐腊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美名远扬的“元宝茶”“曼松贡茶”就产自于我县北部,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的倚邦、曼砖、革登、曼撒、莽枝五大茶山就位于我县境内,是举世公认的“普洱茶”发源地之一,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骨于产业。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茶产业发展

在茶产业发展中,勐腊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围绕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的目标,坚持“生物强县绿色产业富县战略”,落实茶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并着力推进普洱茶基地建设。

在茶叶发展布局中,勐腊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稳面积,强基础,调结构,树品牌,拓市场,加强宣传”的基础上,走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茶叶产业发展方针。南部地区及坝区乡(镇)以稳足面积,适度发展为前提,以品种改良,科学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市场,开发名茶、优产品为突破口,领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北部地区及山区乡(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充分利用异地扶贫、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古茶树、古茶园,以开发建设“绿色、生态、坏保、优质茶园”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使新建茶园良种化、标准化、生态化。现已形成了南部地区以绿色茶产品为主导的内销茶叶主产区,北部山区以“环保、生态”茶园以“元宝茶、普洱茶”为主的外销茶叶主产区。

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和古茶园保护及综合管理,建设生态茶园,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园建设。推进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资源整合,扶优扶强,促使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建立健全茶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种植、初制、精致环节逐步实施标准化:加强品牌建设和大力拓展市场,围绕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现茶产业稳步增长。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双江县茶业概况简述


一、双江县基本概况

双江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2157平方公里,距省城昆明627千米,距临沧市政府所在地78千米,距临沧机场59千米,辖4乡2镇72个村3个社区2个农场管委会,总人口17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5%。

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23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各民族同生共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被称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

双江自然条件优越,北回归线横穿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山地起伏、故地相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年均日照时数2223.3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010.9毫米,无霜期352天,气候条件极适宜茶的生长,先民至少3000年前就开始种茶,史料记载:“南宋淳十二年(1250年)李兴北赴考永昌郡南300里,有濮人(布朗族)种茶,市米、布、茶、盐。”可知双江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

二、茶产业概况

2014年全县茶叶面积17万亩,80%的茶园分布在海拔1300米~1900米的山区,其中采摘面积12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达2万亩,全县涉茶人口达13万人,2014年全县毛茶总产量9419.3吨;精制茶生产3643.4吨。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实现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128元,茶叶是双江经济作物种植中涉及人口最多的产业之一。全县茶叶产品形成了以普洱茶为主,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为辐的4类80多个品种,注册商标74个:全县茶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共设置销售网点127个。

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814户,其中:获QS认证精制加工企业42户;组建了勐库大叶茶商会和冰岛茶友协会,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建成了中茶所专家工作站、云南勐库有机茶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科研教学生产实习基地。有1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勐库戎氏”“勐康”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勐库”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5年毛茶:滇工夫红毛茶产量77吨、产73.4万元:滇红CTC毛茶产量30.23吨产值47857.32万元。2015年精制茶:滇红工夫茶产量77吨、产值173.4万元:滇红CTC茶产量30.23吨产值78.6万元:普洱茶产量3431.5吨、产值39919.85万元:乌龙茶产量151.4吨、产值1408.02万元。

双江茶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以普洱茶为主,红茶、绿茶和鸟龙茶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种茶源生地,勐库大叶种茶是有性群体优良茶树品种,品种纯度高达80%左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作为全国良种推广,20世纪60、80年代,勐库大叶种茶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为国家级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普洱茶之味精”,30多年外运茶籽300余万千克,对我国茶叶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页献。

1997年发现的勐库大雪山1.27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其原始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它对进一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悠久的种茶历史、优越的地理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文化赋予了勐库大叶种茶甘甜醇厚、香高味鲜、气韵悠长的优良特性。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江城县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一、江城县基本概况

1.地理区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东经101“13′′~1029与北纬22°19~22°56′之间。东部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老挝交界,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西部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部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部与墨江县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83千米,其中:中越段67千米、中老段116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千米。

县城动烈镇海拨1119米,距省会昆明122千米、距普洱市150千米。全县辖5乡2镇50个村(居)民委员会528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分布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5种民族,总人凵12.4万人江城因江水环绕县境而得名,境内河流众多、溪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最高海拔位于西北角与宁洱县交界处的狮子岩大山,海拔为2207米,最低海拔位于东部的中越界河一南马河口,海拔为317米。

2.自然条件

江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无霜期在360天以上。年降雨量在2260~2680毫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士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8%。

二、茶产业基本概况

江城县野生型古茶树群落面积1.2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面积6735亩,其中以国庆乡保存最多,面积达5800多亩。国庆古茶山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茶山同处一脉。种茶历史久远,茶性、茶质和易武茶十分相近。江城县全面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绿色有机茶2014年启动认证有机茶茶园1.1万亩,计划5年时间完成有机茶五万亩。

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143306亩、采摘亩积136200亩、茶叶总产量14050吨、亩均产量103.16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6100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495亩、有机茶园面积1000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2个、初制所数量130个、专业合作社数量44个。

1.“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江城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历史上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即东北路一前路官马大道、西北路一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一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一宁洱易武茶与大道。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从宁洱一思茅一倚象坝一石膏箐一曼克老一圆盘山一阿树察一勐烈街一坝溜渡凵(沿李仙江而下)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香港、澳门]、南洋等各地,全程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当时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条“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当时茶马古道连接海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动烈古城是普洱市马背上驮出来的五座古城之一。

十九世纪末期到一一九四二年以前,从普洱、思茅、墨江和易武等地茶叶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到江城勐烈开设分号,如敬昌茶号、江域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水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汇益茶号、丰顺祥、许季瑞、太和样等20余家,成为当时普洱重要的茶叶加工集散地。

2.新时期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江城茶产业发展有独特的自然、历史、区位、人文等资源条件。上世纪90年代,牛洛河茶厂走“三结合一体化”的茶叶开发模式,在云南推广学习。茶产业是江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江城是发展茶叶极具潜力的一块宝地,真诚邀请中外茶商携手合作,共创江城茶业新辉煌!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