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哪些天下第一茶吗

发布时间 : 2020-11-24
你还知道哪些茶艺礼仪 天下黑茶 你是绿茶

你还知道哪些茶艺礼仪。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你知道有哪些天下第一茶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你知道有哪些天下第一茶吗”相关知识!

中国人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起源于文明蒙昧时期,所以,历史文献讲不清楚。

老百姓倒是简单,说是神农发现茶,可解百毒,于是世人就开始喝茶了。

对于这种传说的历史,最好不要去争辩,传说是,就是吧。

千万不要板起科学实证的脸孔,去问,有什么文献或考古的证据啊,神农到底是谁啊,是公元前哪一年生,哪一年死,籍贯何处啊,等等。

不过,我们也可以学学老百姓,使用差不多先生的话语,笼统地说,新石器时代末叶,农耕时期之初,神农传说出现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喝茶了。

喝茶变成中国人普遍的日常习惯,通行大江南北,时间比较晚,要到唐朝中叶,全国统一,天下太平的时候。

人活得舒服了,不愁吃不愁穿,就开始讲究喝茶,而且还要喝好茶,喝高档茶,甚至要喝天下第一的好茶。

这种天下第一的好东西,一般总是要上贡给皇帝,因此,各地出产的名茶也就成了贡茶。

虽说各地贡茶都是上好的茶叶,一旦有了评比,就难免要排名,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天下第一茶”。

中唐时期李肇《国史补》说: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所说的剑南蒙顶茶,就是出产在今天雅安地区蒙山顶上的上等茶。

杨华《膳夫经手录》也说,蒙顶茶天下第一,并讲到清明之前的蒙顶茶:

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就是说,十匹绢帛还买不到一斤。

价格之昂贵,除了皇室贵胄,大概也得金马玉堂、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资格品尝,还说:

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

蒙顶茶之外,杨华对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

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这些唐代品茶排名的共识,也就形成了唐代的俗谚:“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在唐代荣耀无比,宋代以后逐渐没落,不再听到赞誉之声。

到了明代之后,已经默默无闻,连许多爱茶的雅士都弄不清楚,甚至以为是山东所产。

晚明杭州最著名的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到,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历史变迁,蒙顶茶早已不为世人所知: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

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为茶乎?

可见,到了明代中期之后,讲究喝茶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蒙顶茶,居然以为山东蒙阴山所产的石苔是蒙顶茶,引发许次纾的讪笑。

不过,这也显示,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的赫赫名声,经过七八百年,虽然不见踪影,却还在人们的记忆中萦绕不去。

到了宋朝,饮茶的风尚有所改变,“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辉煌已过,代之而起的,是福建北苑茶,这是皇室御茶园出产的最上等贡茶。

上贡的建茶也分等类品级,最初是大饼的龙凤团茶,后来还有蔡襄(1012—1067)特别制作的小龙团。

宋徽宗时期,因为皇帝追求佚乐的兴趣,出现了变换着花样制作的各种龙团茶。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所列的,有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无疆寿龙、瑞云翔龙、长寿玉圭,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虽说宋徽宗这个大玩家难辞其咎,把北苑贡茶玩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审美品位的境界之高,劳民伤财的折腾之巨,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

但是,建茶作为宋代皇家贡茶,制成龙团上贡,是从北宋初期就已经开始的。

始作俑者还得算到宋初丁谓(966—1037)的头上,蔡襄追随其后,精益求精,遂成为一代风尚。

比丁谓稍晚的范仲淹(989—1052)写过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头就说: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可见,宋初底定天下之后,上层精英已经把建州斗茶(最好的就是北苑上贡的龙茶)誉为天下第一了。

福建上贡的龙团茶虽然备受追捧,却也因为采摘及制作的穷极奢华,招来一些物议。cy316.cOm

苏轼有一首《荔枝叹》,就假借批评杨贵妃爱吃荔枝,设置千里快马驿传,导致天怒人怨,借古讽今,指出上贡福建龙团茶的祸害,为了满足朝廷尝新的嗜欲,不惜劳民伤财: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这里说的“前丁后蔡”,就是先后在福建监制龙凤团茶上贡的丁谓与蔡襄。

苏轼写诗讽咏之不足,还怕人不知道他讽喻的旨趣,干脆为这首诗自己加了注:

“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

梅尧臣(1002-1060)曾经写过一首诗,叙述唐宋期间天下名茶的变化,说道:

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

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

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

说的是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

江南一带的顾渚、阳羡、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风。

有江西人夸称江西的双井鹰爪茶好,那倒是近来才出现的新鲜事。

梅尧臣笔下的江西人,大概指的是他的好友欧阳修(1007-1072)。

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今天的吉安)人,曾写过《双井茶》一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在此指出,江西双井茶是新近流行的名茶,状如凤爪,非常昂贵,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新宠。

但是,跟上贡给皇帝的建州龙凤团茶相比,恐怕还要略逊一筹。

欧阳修的诗句暗含对双井鹰爪茶的批评,但是说得很委婉。

先感叹世人喜新厌旧,再说建州龙凤团茶是“至宝”,不会随着流行风气改变其至尊地位。

那么是什么人推动新潮流,鼓吹江西的双井茶呢?

这就要说到黄庶(1019—1058)和黄庭坚(1045—1105)父子了。

因为他们是江西分宁(今天的修水)人,双井鹰爪茶就是他们家乡所产,便一味吹捧家乡风味。

黄庶曾经写过《家僮来持双井芽,数数饮之,辄成诗,以示同舍》,其中有一句:

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

吾乡茶友若敌国,粪土尺璧珍刀圭。

黄庭坚也写过《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其中说:

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父子两人把家乡特产鹰爪草茶,推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夸称可以媲美甚至压倒北苑上贡的云龙茶。

黄庭坚在元祐二年(1087)写过《双井茶送子瞻》,矜夸双井茶美妙无比,专门呈献给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东坡,说: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也很客气,和了一首诗,步其原韵,感谢黄庭坚致送的双井茶,《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讲到建州龙团茶与双井茶,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前者是腊茶,后者是草茶:

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双井茶是新鲜事物,可算草茶第一,但是天下第一的称号,还是得归建州北苑的龙团茶。

这个看法,大概是宋代的共识,因为北宋末年的刘著写了一首《伯坚惠新茶》:

建溪玉饼号无双,双井为奴日铸降。

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

说双井茶与建州龙团相比,只堪为奴,贬抑其品位,不遗余力,好在这时黄庭坚已经过世,否则也得气得不行。

cy316.com延伸阅读

谁在勐海种下第一株普洱茶?


气势磅礴的澜沧江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奔腾不息。而流经滇南地区时,由于气候变暖,加上独特的山地气候,于是,便成就了茶叶种植的绝佳地段。如今,澜沧江流域的临沧到版纳之间,成为了普洱茶广阔的种植基地。上千年历史的古茶山比比皆是,而在勐海县贺开拉祜族村寨所在的古茶山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茶的传说,古老的祭茶仪式中祭拜的神仙不是神农氏,也不是“茶神”陆羽,而竟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纵观普洱茶的历史,种下第一棵茶树,究竟是滇南先民“濮人”,还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古茶山上祭祀孔明

从勐海县城出发往南,进入山区后,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一直往上走,山间云雾缭绕。这里是勐海县贺开拉祜族居住的地方,普洱茶产区的核心位置。我们继续前行,空气也越来越清新,然而四周却越发显得冷清,古木参天,见不到山寨村庄。正当大家疑惑什么时候能到山顶的时候,一个村寨跃然眼前,完全木式的建筑,屋檐很低,户户相连,家家相通。典型的拉祜族山寨,最为奇特的是整个寨子周围被古茶树所环绕,大片大片地延伸开来,每年春天,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除了祭拜最古老的茶树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祭拜诸葛亮。不过,在这里诸葛亮的化身却是“茶祖”。

勐海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左连江介绍,勐海县如今已经成为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在民国时期,全县境内还分布着8万亩古茶园,如今有4.7万多亩,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距今有900多年历史,而最为古老的野生型茶树就分布在这个区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每年在春季采茶时节到来之时,和其他古茶山的居民一样,贺开山寨都会进行保留了上千年的祭祀仪式,全部山寨居民集中到一起,感恩天地的赐予,同时要祭拜“茶祖”诸葛亮。左学连说,祭拜诸葛亮的传统流传于整个普洱茶产区,澜沧江流域的哈尼族、基诺族、壮族、佤族等民族群众都有不同的祭拜仪式,甚至在诸葛亮诞辰之时,昆明、西双版纳等地的普洱茶生产和销售行业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武侯遗种”说

贺开拉祜族山寨的居民多认为,当地的古茶树是诸葛亮当年带来并种植繁衍下来的,然而除了口头传说和每年的祭祀外,却并没有任何遗迹可查。不过,左连江介绍,并不是只有贺开山寨的古茶山上有这样的说法,包括在巴达贺松大黑山的野生型“茶树王”在内的古茶树都被称为“武侯遗种”。勐海的种茶、制茶、用茶和贸茶历史悠久,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在明清至今。澜沧江北岸和南岸各有六大茶山,贺开古茶山属于南岸即江外的六大茶山之一,从历史时间来看,贺开古茶山的开发与蜀汉属于同一时期。

据史料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南征,进入云南境内,不过,具体的行军路线却并不清楚,只在云南民间流传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事实上,在东汉末年,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已经成为西蜀重要的物资供给基地,而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巩固汉室,“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进入云南境内,与李恢、马忠两员大将兵分三路,先后平定作乱四郡。这期间,蜀汉大军的足迹遍布昆明、玉溪、西双版纳、保山等地,而普洱茶是否就在此时被广泛种植?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何青元介绍,江外六大古茶山中,在勐海的就有五座,正是由于悠久的历史积淀,才使得茶叶称为勐海县如今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流传关于诸葛亮与茶树传说的还有位于景洪攸乐茶山上的基诺族山寨,相传现在基诺族的祖先就是当初跟随诸葛亮南征而来的军民后代,因途中行军不力,贪酒好睡而被“丢落”(即“攸乐”的前身),这些被“丢落”的人在醒来后日夜兼程地追上大军,诸葛亮却不愿再收留他们,但为了他们的生计,同时出于开发西南疆土的需要,便命令他们种茶为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当初南征时,大军路过西双版纳,很多人水土不服生病,诸葛亮便命人采摘树叶煎服,于是患者便康复,后来这种能治病的“树叶”便在当地广泛种植开来,成为普洱茶的前身。

“濮人”种茶说

与诸葛亮最先种植普洱茶的传说不同的是关于“濮人”种茶的说法。左连江介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濮人是如今布朗族的先民,秦汉时称他们为“闽濮”和“苞满”,唐、宋时称“扑子蛮”,元、明、清时称“朴满”。濮人生活在澜沧江和怒江的中下游地区,从事狩猎、采集、捕捞,在当时简陋的生活条件下,濮人生存的一大特色就是依靠茶、烟两种基本植物,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各种先进的制烟、制茶工艺。

唐朝出师云南的官吏樊绰在其《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何青元介绍,其中所说的“界诸山”就是如今的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各大茶山,当时的西双版纳称“茫乃道”或“茫部”,而“茫乃”和“濮人”分别就是今天傣族和布朗族的先民。与“茫乃”居住在地势平坦的坝区不同,“濮人”则过着游猎生活,在不停变换的居住环境中,他们从采摘野果、野菜中认识到了野生茶,吃了野生茶树叶后神清气爽,从而知道了野生茶叶有清热、消炎、解毒、帮助消化的功效,野生茶叶由此渐渐成为布朗族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食物,先人们从山中将野生茶树移植到栖身地种植,代代相传,最终成为农作物广泛种植。

从时间先后来看,“濮人”最早生活的时代显然要比蜀汉还要靠前。目前,国内史学和茶学界许多人都认为“濮人”与长江中下游的古代民族一样,是我国最早种茶的先民之一。左连江说,普洱茶产地六大茶山,传说也是孔明在六茶山遗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迹》篇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铓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慢撒(易武)茶山传说,易武汉朝就有茶,而诸葛亮南征时教给采茶饮茶方法。

在左连江看来,勐海地区的普洱茶并不是有些人认为是从长江中下游带过来的,而是土生土长在澜沧江流域的植物,只不过最早是野生的,而且多作为药用,并不为普通大众接受。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工种植的规模增加,逐渐被“濮人”外的民族认识使用。不过,真正使普洱茶实现发展繁荣,作为农业发展的,当属诸葛亮,作为南征的功绩之一,便是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开发,而茶叶种植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为普洱茶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诸葛亮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心目中的“茶祖”,受到世代祭拜便不难理解了。

你知道,茶艺师上的第一堂课是什么吗?


你知道,茶艺师上的第一堂课是什么吗?

茶博会分享:说来,我也觉着不好意思。我跟茶相知、相识有两年余。期间,接触过“社会茶”、“生活茶”,自己也摸着石头过河,曾自编过茶艺课教材,但是,一直都还不曾认真地了解过“学术茶”。为了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忙里偷闲地报了个茶艺班。你知道,茶艺师的第一堂课是什么吗?遇见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猜想,茶艺师的第一节课,不就是教茶艺表演前的礼仪、认识茶具吗?但是,恰恰相反,茶艺师的第一堂课,与茶的关系不是很大。我切身的体会是,茶艺师的第一节课,不是教你如何去泡好一杯茶,而是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茶艺课上,轻柔的古筝曲静静地在耳边环绕。摆的茶样多,家具也有着年份了,整个课室散发着茶香、古木香。宁静的氛围让我不禁放空。凝视着杯里的茶,就像是凝视着真实的自我。我不禁猜想,一个长久与茶相伴的人,是怎么样的呢?嘿,一定是像老师这样,穿着朴素、古典的服饰,追求着深度与真实度。这刚好也是我的模样。老师说,学茶要先学会“两耐”。一是,耐烫。泡茶的人要受得了高温,就算是被烫到,也要“优雅”地被烫,不可一副狰狞的模样。二是,耐得了寂寞。和茶相处的过程,就是一条与寂寞为伴的路程。茶比人静,能坐在茶桌上品饮的人,也不会聒噪。就是这种静到骨子里的寂寞,才是我们真正与自己独处的时候。茶艺师的第一堂课,是教你重新认知“认可”、“尊重”、“包容”。这三个词,听起来并没有什么神秘感可言。然而,信息时代下,人心喧嚣,这作为每个人都懂得的道德标准,却因各种缘由被大多数人抛在脑后了。与茶相处的过程,就是我们重拾美好的时候认可。崇高的职业荣誉感。一位朋友请了一个英国管家为自己服务。继承英国管家的敬业精神,那位管家也同样是非常地敬业。每次到用餐时间,若不是主人家再三邀请,是不会和主人坐在同一张桌上用餐。递东西给主人,他会60度鞠躬,充满敬意地双手奉上。当有人问起他的职业,他就会很自豪地告诉说——我是一个管家。换了工作服后,管家和主人就像是朋友一样聊天。不卑不亢。这就是崇高的职业荣誉感。刘星星老师在茶行业有十五年了,早年,她做这份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认可,陈旧的观念认为,茶艺师就是帮别人泡茶的服务工作。即使是这样,她也不觉得自己做着低人一等的工作。经过十年磨一剑,星星老师创办的心馨茶艺在深圳茶圈已经是众所周知。尊重。严于律己的专业素养做为一个茶艺师,只要是坐在在泡茶台上,就要为客人呈现最好的自己。老师教导我们,“想想看,如果你坐在客人的位置上,你希望泡茶人是怎么样的,就为对方呈现一个怎么样的自己。”,这是茶艺师的自我修养——“为了容纳更多的人,我放小了‘自我’”对客人的尊重,是茶艺师的自我修养。对茶器的尊重,是对生灵的尊重。茶艺表演的多个环节恰好是在教育人,要对万物有敬畏之心。例如,表演前的净手的动作,是为了表示对茶器的尊重,举案齐眉的动作示意着对茶的恭敬,用公道杯倒茶汤如品茗杯,示意在茶面前人人平等。而对茶的冲泡,更是体现了茶人严于律己的专业素养。人的一生可能是一百年左右的光阴,但是对于茶来说,一次冲泡就是它全部的人生。包容。宽以待人的行业觉知。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在茶艺圈里饱受争议的泡茶规矩——将盖碗里的茶汤注入公道杯的时候,杯底是否能对着客人?很多人认为,将盖碗的碗底对着客人,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但是,也有人认为,强行将盖碗的碗底侧对客人,会让手腕扭得很不自然,这样一来,坐在你的对面的客人,也会感觉不舒服。孰对孰错?确切地说,我们学的茶艺是“对而不真”茶文化作为艺术的一种体现形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每个资深的茶艺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与教授方式,并没有哪位老师说的、教的就是对的。这就是茶里的“有容乃大”——容许差异性,不固执己见;具备灵活性,可兼容变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有忠诚不变的职业态度。“忠诚不变”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大市场环境下,只有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才能真正地在茶文化圈有一席立足之地。

茶圣陆羽记载“天下第j泉”名传于世


据《苏州府志》记载,茶圣陆羽晚年,在德宗贞元时(约于贞元几年至十七八年间)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一边继续著书,一边研究茶学,研究水质对饮茶的影响。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匠山挖筑一石井,称为“陆羽井”,又称“陆羽泉”,并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据传,当时皇帝听到这一消息,曾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煮茶。皇帝喝后大加赞赏,于是封他为“茶圣”。陆羽还用虎丘泉水栽培苏州散茶,总结出一整套适宜苏州地理环境的栽茶、采茶的办法。由于陆羽的大力倡导, “苏州人饮茶成为习俗,百姓营生,种茶亦为一业”。

因虎丘泉水质清味美,继陆羽之后,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j泉”名传于世。那么,这一泓天下名泉的具体地址究竟在哪里呢?如今来苏州虎丘的游人,有的往往因未能亲临其址,一品味美甘醇的古泉之水而引为憾事。

这久已闻名天下的“虎丘石泉水”,在颇有古幽神异色彩的“千人石”石侧的“冷香阁”北面。这一口古石井,井口约一丈见方,四面石壁,不连石底,井下清泉寒碧,终年不断。这即是陆羽当年寓居虎丘时开凿的那眼古石泉。在冷香阁内,今设有茶室。这里窗明几净,十分清雅,是游客小憩品茗之佳处。

你知道盖碗使用有多讲究吗?


你知道盖碗使用有多讲究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盖碗茶”,回族传统饮茶风俗。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川人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恰与碗口平齐,碗外无一滴水珠,既是一门绝技,又是艺术的享受。

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用茶盏、盏盖和茶盏托(托住茶盏的小碟)这三位一体的盖碗作饮具有四大好处:一是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盖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宋代盏托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多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盖碗」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而且是「冲泡」与「饮用」功能合二为一,也就是将茶叶放入碗中,冲水后端给客人饮用。当然也可以将茶泡好后,只倒入茶汤,这时的「盖碗」就有如杯子一般。

后来发现若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亦有其方便之处,如看得到茶汤,易于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期」,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所以「盖碗茶法」可分为「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两种方式。

盖碗个人使用法

置茶:放入适量茶叶。盖碗一般的大小为140ml,若打算只冲泡一次,建议放2克茶叶(既水量的1.5%)。可依个人的喜好稍做调整。

冲水: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泡之。

计时:上述的茶水比例需要浸泡10分钟方得适当浓度。10分钟后大致固定于那个浓度,所以此后可慢慢饮用,不会浓度继续升高。

饮用:端出奉茶。打开碗盖,欣赏熏于盖底的香气,以盖子拨动茶汤,欣赏茶汤的颜色、茶叶舒展后的姿态,并使茶汤浓度均匀。将盖子斜盖碗上,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滤掉茶渣,按住盖纽,端碗饮用。正式场合连托端起。

盖碗多人使用法

轻松场合可只端起碗身。饮用前若嫌汤温过高,可打开碗盖让其散热。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时,就如同「小壶茶法」一般,仅是茶壶换成了盖碗。盖碗倒水、倒茶时的拿法是:将「碗盖」斜盖,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滤掉茶渣。拇指、中指按住盖纽,快速倾倒碗身。茶具的搭配与摆置方式同「小壶茶法」。

从静态到动态:茶巾拿到茶盅的下方。将倒扣的杯子打开。若拟「烫杯」,将杯子拿到盖碗的前面排成一列,杯托留在奉茶盘上,若不拟「烫杯」,则只将杯子翻正。盖碗通常附有杯托,不需要另备茶船。

备水:将盖碗的位置腾出,将水壶拿到这个地方加水。一切准备就绪,向客人行礼(或自行调整心情),表示就要开始泡茶了。

温碗:将碗温热,以免降低泡茶的水温,且可烘托茶香以利「闻香」。若不是这两项原因,「温碗」可以省略。

备茶:放置适量的茶叶于茶荷内。

识茶:持茶荷认识茶叶的状况,以利冲泡,且便于向客人介绍。

赏茶:让客人从外观上先了解所要品饮的茶叶。

温盅:以温碗的水温盅,若省略了温碗,温盅也可以省略。

置茶:将茶荷内的茶叶置入碗中。

闻香:不论有无「温碗」,都可以持碗欣赏茶叶冲泡之前的香气,自己先欣赏,再让客人欣赏。闻香时只取碗身与碗盖,欣赏后即行盖上盖子。

冲第一道茶:冲入所需温度的热水,冲水高度以盖子不浸到水为原则。

计时:冲完水,放回水壶,盖上碗盖,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没计时器时用心算。

烫杯:以「温盅」的水「烫杯」。若没温盅的水,先倒一些水入盅,再持盅烫杯,若无烫杯需要,甚或欲降低茶汤温度以利品茗,可不烫杯。

倒茶:待茶汤浸泡到所需浓度,持盖碗将茶汤倒入盅内。

备杯:若行「烫杯」,将烫杯的水倒掉,放回奉茶盘上,若未行「烫杯」,则直接进行下一个步骤。

分茶:持茶盅将茶分倒入杯。

端杯奉茶:端起奉茶盘,请客人自行端取杯子。自己的一杯等回座位后,放下奉茶盘,再行端取。

冲第二道茶:调整水温,冲入适量的热水于碗内。将计时器归零,重新计时。

持盅奉茶:把泡好的茶倒入盅内,将盅与茶巾放于奉茶盘,端奉茶盘,持茶盅将茶倒入客人的杯内。

去渣:泡到茶味变淡,持渣匙将碗盖内附着的茶叶清入碗内,再将碗内的茶叶清于排渣孔(或水盂)内,渣匙暂放茶巾上。

涮碗:倒半碗水,将渣匙清洗干净,擦干,放回茶巾盘上。倒掉碗内残渣,放回碗托上,盖上碗盖,提起碗身,沾干碗底,暂放于茶盅的上方。

归位:将碗托擦干,桌面水滴沾干,碗身放回碗托上。

清盅:将盅口滤网暂放茶巾上,倒入八分水于盅内,持盅将滤网的茶渣冲掉。滤网归位后持茶盅于客人杯内倒入半杯热水。客人品饮茗泉之美,也将杯子内的茶味冲洗干净。最后擦干盖置,关掉煮水器,计时器归零。(若不是继续以原来的茶具泡饮第二种茶,也不是为了表现茶道的完整性,可以省略「去渣」至「清盅」的动作。)

收杯:客人将杯子送回奉茶盘上,并向司茶或主人致谢。

你知道宋代制茶中的名品是哪些吗?


宋代制茶基本都是蒸青茶叶,最常见的分法是依据外形分成两种:一种是团茶(饼茶),一种是散茶(草茶、叶茶)

散茶通常是将茶叶蒸青散形条茶,与现代通用的散条形茶类似。将蒸过的草茶捣碎而制成的茶末,就是末茶了。将末茶继续加工,压缩制成的饼茶就是团茶。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将采下的茶叶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当时,草茶主要盛行于两浙地区,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茶,比如“瀑岭仙茶”、“五龙茶”、“大昆茶”、“小昆茶”、“双井茶”以及被评为两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和大诗人欧阳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欢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欧阳修更是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清明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贡茶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

大龙凤团

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龙茶盛世”正是始于大龙凤团。太宗兴国二年(996),特置龙凤模,第二年始造(997),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凤纹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每八饼为一斤。

小龙凤团

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龙茶,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每二十饼为一斤。据记载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经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盖其贵重如此。欧阳修称其茶为:“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密云龙与瑞云祥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茶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哲宗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用“银丝水芽”制了旷世绝品的龙园胜雪。龙园胜雪又有文献称龙团胜雪,其原料“银丝水芽”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

白茶

白茶始见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宋时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实际上是指茶树的白化现象,清明前期茶园中会出现少量的变异茶树,其株叶面呈乳白色,但随气温升高,乳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绿色。而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白叶茶产量极少,徽宗个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观茶论》中为白茶专门列传,而使其名扬天下。

菁菁茶树花一茶品天下


茶文化融汇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老、庄、墨诸家的优秀思想。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高僧法师的诗、画、词、楹联赋予了茶及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示厅收集部份与茶有关的物品,如字、画、诗词、楹联、专著、邮品乃至茶馆、茶戏剧的图片和剧照等等进行展示,以突出“茶文化园”的独特风格。

茶与民族团结:以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饮茶方式及千姿百态的品茶器具,展示茶在各民族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茶对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茶于人类健康:介绍国内外利用茶叶进行防病、治病的研究成果,展示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功效,(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的长寿奥秘之一是“多茶少烟”)。以此大力推崇饮茶之风,倡导人们饮茶、爱茶、长寿长乐。

茶的综合利用:展示以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类产品,包括茶在轻工、化工、医药、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广泛利用,使参观者开扩眼界,充分认识茶的功能和所具有的广阔开发前景及潜在的利用价值。

茶艺表演、品茗馆。茶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生活的精华,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既有精神文明的体现,又有物质文明的延伸。各民族以其具体的文化为背景,创立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茶民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潮山功夫茶、赣南打擂茶,此外还有儒雅大方的文士茶、欢乐轻快的民族茶等。

经专门训练的茶艺表演队可向游客作丰富生动的茶艺表演,还将编排几套易掌握、有特色的冲泡方式,让游人与表演者一起边观、边学、边做、边品。或选取几套不同种类的茶样或茶具,以“自助茶”形式,让游人根据自己的喜爱自行选取冲泡品饮,将人们引入一个雅俗共赏的品茗世界。

麻姑茶你知道吗


红茶和绿茶,普洱茶和铁观音,这些名茶我们都知道。但是你有听说过麻姑茶吗?麻姑茶这个名字这么特别,一定有它的来历和典故。想看看麻姑茶是怎么诞生的,快看看下文吧。

《南城县志》载:麻姑茶的制作盛于唐代。关于麻姑茶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有一仙女麻姑曾云游仙居此山修炼,春时常常采摘山上茶树的鲜嫩芽叶,汲取清澈甘美的神功泉石中乳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鲜香异常。

自古以来,这里便已列为我国著名山系。《名山志》曾有: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九洲四海,只独有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的记载。这里山势磅礴,峰峦重叠,瀑布飞溅,云雾缭绕,清泉众多,风景优美。山上有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天、寻真寺、半山阁、仙都阁等名胜古迹。历代不少名人、学士都荟萃于此。

秦时大学者华子期曾来山著书;晋时医学士葛洪曾来此炼丹;唐时书法家颜真卿在此写了《麻姑仙坛记》著名碑贴;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师罗汝芳在此创办从姑山房等等。这里还传诵着许多美妙的故事。麻姑茶的来历传说,更是有趣。相传东汉时有一位麻姑仙女得道于此,常常采摘细嫩茶叶,用仙泉一勺之多,煮与享客,并用以赴瑶池会、蟠桃会,朝拜王母娘娘的贡品。麻姑山之茶自古就有仙茶之称。

关于茶桌礼仪 你都知道哪些


喝茶本身是一件很轻松很休闲的事情,但是在茶桌上如果出现了一些不雅的行为习惯,在自己看来其实没什么,殊不知已经给别人带来了不快。所以喝茶也是一门学问,在茶桌上有一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茶桌礼仪,学习茶礼仪,女孩子可以培养成落落大方的淑女,男孩子可以培养成雅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茶桌礼仪,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茶桌上给别人续茶时

当客人快喝完杯中的茶时,要及时为客人续杯,不能等到杯子中的茶水没有了再添。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里面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泡茶时主人应熟悉茶汤的浓淡状况,如果茶汤太淡时,应及时换茶。

在安排座位时长幼有序

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因为斟茶时自左向右按照顺序,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看情况适时烧水壶蓄水

如果喝茶时宾客比较多,需要多准备一些开水以备不时之需,可以在需要蓄水的时候打开壶盖示意叫人去添水烧水,应该避免高声要水,那样的话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茶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在放置茶壶时要注意壶嘴不能正对着他人,主要原因是壶嘴里面有热气冒出,会让客人感到不舒服。再者是这样的摆放位置有点像否叫客人赶快离开的意思。

注意穿着要简洁且大方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在喝茶时要求着装整洁大方,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对于女性来说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夸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茶桌礼仪的基本介绍,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茶桌上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得仔细了解,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喝茶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