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抹茶的3个发展阶段

发布时间 : 2021-12-11
中国茶的发展 中国茶叶的发展 中国茶发展历史

中国茶的发展。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1、朦胧起源阶段,作为药用材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氏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迈出人类吃茶的第一步,被誉为“抹茶鼻祖”。

2、缓慢的发展阶段,唐朝年间,人们就发明了蒸青散茶(碾茶),还审订了评茶色香味的方法,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茶经记载:“……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发展为茶宴,当时最为有名的评茶专家、大文豪蔡襄在《茶录》中评述抹茶的饮茶方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抹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

3、快速上升阶段,伴随茶叶种植、遮荫技术、育种技术的发展,为抹茶提供了更好的原材料;蒸青设备的进步,又促使抹茶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超微粉研磨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降低了成本。使抹茶这种古代奢侈品走向普通大众。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环境和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公众对营养健康地诉求越来越多,促使抹茶等天然营养健康产品,得到迅猛发展。

精选阅读

日本茶道发展阶段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镰仓时代(1192-1333年)初期,荣西写出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此书以汉文写成,分七下两卷,对日本饮茶文化起了推动作用,导致了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是日本的“茶祖”,荣西之后日本茶道分为禅宗和律宗两大系统。分别以荣西和惠明,呶尊和忍性为代表。此四人都是僧人,饮茶活动逐渐从寺院普及到民间。日本文永四年(1267年),南  浦绍明禅师从中国宋朝回国,带回了一式“台子”(茶具架),此后在日本普及。镰仓时代末期,“斗茶”开始在上层武家社会中流行。

室町时代(1333-1573年),受中  国的宋元影响,“斗茶”出现热潮,参与者主要是武士阶层,“斗茶”的内容  日渐复杂,奖品日渐繁多。1396年,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后居住在京都北边的金阁寺,开展了“北山文 化”。在他的指令下,《三义一统大  双纸》被制定出来。这是关于武家礼  法的古典著述,奠定了日本茶道礼法的  基础。14 9年,第八代将军足利义  政隐居京都东山银阁寺,开展了“东山  文化”。这时出现了“书院式建筑”(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在这里  面进行的茶文化称为“书院茶”。“书院茶”是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结合,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院  茶”文化中,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起了主导作用,“极真台子”的茶法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云脚茶会”诞生。它是由普通百姓主办,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以其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1423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年)诞生,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掸、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武野绍鸱(1502-1555年)是一位承先启后的茶道宗师,他继承和发展了村田珠光的茶道思想,培养了弟子千利休。

室町时代末期,日本茶道异常迅速地开始发展。

安土、桃山时代,出现了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1592年),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草庵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回归淡泊寻常的本来面日,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学茶的八个阶段,你在哪个阶段?


导读:学茶,既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内在修为。茶,苦在口中,润在心头。学茶亦是如此。找到心中的”茶道“和回归真实的自我是一个过程。

大多时候,人是容易被他人感染的,把别人的感悟也以为是自己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人云亦云,相反的观点都能点头称是。

一个人应该从什么时候才算是在喝茶,大概是从想学茶开始的,真正喝茶,就是从你想懂茶那一刻开始,从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那一刻开始。

第一阶段:形成主见

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所以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所以这一阶段你需要做的是多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阶段: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唯心的观点,唯物的主义。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保持怀疑,甚至灰心丧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只有自己踏上这条道路去寻,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这时也才是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个阶段:包罗融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

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

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第四个阶段:弥补不足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想要再进步,就不单单是要靠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知识了,还要表现在你的思想逻辑变得严谨了,心态气度变得谦虚了。

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心里头懂,但不要总说自己都懂。因为你懂,你就关上了一扇别人原本想为你开启的大门。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第五个阶段:化繁为简

当求学所得越多,钻研得越深,知识越多之后,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这个时候再遇到以往的问题时,都能举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

古今的大哲学家、圣贤,都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一切道理了。爱因斯坦发现计算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也不过是“E=MC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六个阶段:运用自如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一件大事可以当成小事来说,一件小事可以包容着不说。不喊腔调,实实在在地去引导他人学茶,甚至劝人。

对待乐意学习的人用乐意的态度,对待无心学习的人随喜随缘。

第七个阶段:下山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下山吧。

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

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下山吧。

第八个阶段:回归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

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

学茶的5个阶段


茶文化,延衍流长,并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也形成了各种流派之分,人云亦云,各有道理,但不管说什么,面对茶,想学茶,你得懂得怎么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学茶的五个阶段。

以前喝茶,你可能是为了解渴,和喝饮料没区别。但慢慢的,你就喜欢上了它,你想开始了解它,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故事。但东家说东家理,西家唱西家戏,这个时候你开始迷糊了!这个时候你一定得清。

第一阶段:有自己的主见

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多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见。

第二阶段: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有了一套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此时你会听到与你观点相同的,或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此时,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静下心下,喝不同的茶,作对比,用心感受,这时也才是你开始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阶段:取精华去糟粕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

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

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

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当知道的越多,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

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四阶段:包容一切,放下见解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不管遇到茶好茶坏,也不再那么大惊小怪了,可能也就理解前辈们说的“茶无定味,适者为珍”的含意了。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

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放下吧,不要过分的追求谁是谁非,不就是喝杯茶吗!

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

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放下吧。

第五阶段:喝茶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

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但凡人终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禅茶并不正确,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

佛讲: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学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给你的父母、亲友,这才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学茶的五个阶段


茶文化,延衍流长,并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也形成了各种流派之分,人云亦云,各有道理,但不管说什么,面对茶,想学茶,你得懂得怎么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学茶的五个阶段。

以前喝茶,你可能是为了解渴,和喝饮料没区别。但慢慢的,你就喜欢上了它,你想开始了解它,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故事。但东家说东家理,西家唱西家戏,这个时候你开始迷糊了!这个时候你一定得清。

第一阶段:有自己的主见。

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多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的主见。

第二阶段: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有了一套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此时你会听到与你观点相同的,或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此时,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静下心下,喝不同的茶,作对比,用心感受,这时也才是你开始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阶段:取精华去糟粕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

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

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

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当知道的越多,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

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四阶段:包容一切,放下见解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不管遇到茶好茶坏,也不再那么大惊小怪了,可能也就理解前辈们说的“茶无定味,适者为珍”的含意了。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

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放下吧,不要过分的追求谁是谁非,不就是喝杯茶吗!

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

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放下吧。

第五阶段:喝茶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

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

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

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但凡人终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禅茶并不正确,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

佛讲: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学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给你的父母、亲友,这才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中国抹茶,欢迎回家


绿色,似乎是生命本体的颜色,清新,希望,宁静和青春都可以从这一抹春的色调中满溢出来。

在城市里通勤的人群,密密匝匝,挤挤攘攘。生活的重担,买房的压力压得人不敢透气。何以解忧?古来的杜康却早已成了应酬的同义词,人们想要花最少的成本去感受自由,感受美本身,要告诉自己自己正在休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了茶这一抹新绿,去对抗这个社会的一切压迫,勇敢地站了起来。

年轻人喝茶,追求的不是味蕾上的刺激,这代人好吃好喝的已然是见识的太多了,他们追寻的仅仅是闲适散淡,便捷成了首要考虑的元素。传统茶文化太过于厚重了,冗长的冲泡过程,沉稳的茶室色调,成了一道无形的小小次元屏障,卖茶人在这头,青年消费者在那头。他们的需求是明快,便捷,轻松的氛围,就这么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新式茶饮,呼之欲出了。

日本的公司文化是在世界上都有名的外柔内刚,严谨有序,这样的企业文化让日本的经济曾在短期内实现了腾飞。这种严谨,规矩的风景线证明是及其高效与正确的,但是对于公司内活生生的每一个社员来说,却是无休止的加班,森严的等级。人被资本异化,被社会异化,他就想需要找回他自己。日本人也找到了茶。

抹茶自宋朝从中国传到日本以后,800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源自径山禅茶的仪式在千利休及其弟子等一代代茶人的改革之下,根本依旧未动,一场标准的里千家茶会,约3个小时。这样的流程就算是在传统文化保存非常好的日本也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的起,社畜们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精力,但是他们也有精神需求啊!也有享受茶之美的权利!所以充满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做出了便利又治愈人心的抹茶饮品、食品。

日本宇治就有一家小店,在这个抹茶的原产地,一家为了消费者着想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店——中村藤吉,开发出了非常多的抹茶甜品,店的招牌很醒目,但每每让人注意到这家店的是超多人的排队。所有的点心,饮品都抹茶味十分浓郁,清甜不腻,一种自然的茶香,细腻柔滑,再加上抹茶那抹沁人心脾的翠绿,养眼得紧,让人不禁直呼:awsl!

绿色确实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的颜色,很能够抚慰人的心灵,而能的作为食品添加的天然绿色,不过就是菠菜、牛油果、抹茶三种而已,这三者间又以抹茶色泽最为娇翠欲滴,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抹茶不外乎成为了救治“恶疾”的首选良药。

中国在近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下,996福报已经老生常谈见怪不怪了,白领们大鸭梨无处安放,自然有嗅觉灵敏之人仿照日本走过的路,把这治愈人心的抹茶带回来,回到自己的祖国。

抹茶在中国古代,叫做末茶,相传发明自隋朝,有明确文献可考在宋朝发展至高峰,点茶斗茶,皇宫内院蔚然成风,贩夫走卒群起效尤。有名的大艺术家、茶人、也是昏君的宋徽宗专门写下了《大观茶论》:“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纹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抹茶之盛可见一斑。

但是由于抹茶的制作工艺及其复杂,到了明朝,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深感抹茶劳民伤财,下令罢团为散,抹茶在中国至此失传。

抹茶可不是简单的绿茶粉,他的生产工序每一步都是及其特殊与复杂的。第一步是针对茶园的复盖栽培措施,不能让新稍见光,就好像做韭黄一样。茶叶见不到光就会拼命地合成叶绿素,想要捕获更多阳光,同时会分解合成大量氨基酸,降低酚氨比,才能有抹茶独有的清新鲜爽的滋味。

然后第二部就是蒸汽杀青,高压的过饱和蒸汽能在1.5秒内穿透茶青的叶片,把多酚氧化酶彻底杀死,近可能完整保留茶叶中的内含成分,原汁原味本身的味道。杀青后要进行冷却散茶,把茶叶表面的水分快速去除,把叶温降下来,防止闷坏黄变;下一步是干燥,不同于传统茶叶烘干,必须使用热辐射的方式200℃下在1分钟内减重50%,足干然后灭菌,低温研磨成超微细粉,国家标准要求d60>800目(d60是指在正态分布下要达到标准要求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说要主体颗粒都能达到这个粒度;目是指把一英寸平均分成多少分,目数越高就代表粒度越细),要知道面粉也就100~200目,工艺复杂可见一斑。

但是国内不少企业都啃下了抹茶复杂的生产工艺,把失传多年的抹茶迎回了中国,2016年,贵州一家做传统茶叶出口的大型企业贵茶在和合作伙伴星巴克的交易中,被反复询问道能否做中国的抹茶,星巴克他们在国内推出了一款超级单品——星巴克抹茶星冰乐,著名美食网站Thrillst,在进行深受中国人喜欢的星巴克饮品排名时,抹茶星冰乐排在第一位。这家企业当时不敢一口答应,当下就回去进行研究。为了做好抹茶就从日本搬请老师,一步一步摸索复技术,进口了日本生产线,又和浙大红五环等合作,研发国产设备。

第一个难题就是品种,日本抹茶使用的是薮白种,他的特征性类似海苔的风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个品种受到日本保护,国内没有种植的,只能从本土品种中寻找试制的,在大量筛选后,淘汰了不少如石阡苔茶等地方品种,最终选定了福鼎大白和龙井43,高氨基酸的含量可以做出清爽的抹茶成品。

由于抹茶不同于传统茶叶,是直接连着叶子一起吃下去,所以对于安全性要求特别高,为了做到没有受到农药污染,对茶园进行了严格管控,贵州政府高度重视,限制了能在贵州市面上出现的农药种类,非常具有魄力。同时也率先发布了抹茶地方标准。

在两年的研究后2018年正式投产,10月开办了第一次抹茶大会,把国际抹茶之都的牌子挂在了铜仁,也和日本合作开办了抹茶研究所。

目前在贵州、浙江、江苏等地都有生产,国产抹茶的产量已经超过日本全国市场总量了,日本目前年生产抹茶约3000万吨,国内生产约8000万吨,而在价格上日本抹茶的价格约400~1000元/kg,国产抹茶价格仅仅在270元/kg,产生那么大差距的原因是在于日本土地狭窄,耕地面积有限,抹茶生产已经达到了饱和,而我国地大物博,很多未开发的茶园基础较好,仅贵州茶园面积就是752万亩,而日本全国茶园面积仅有69万亩,是整整11倍之巨,是故未来引领抹茶风向的一定是在于中国。

据《2019中国抹茶行业研究报告》统计全国一线城市已经出现無邪、宇治、西尾、甘兔庵、关茶、36MATCHART等94个不同风格、不同定位的抹茶专门店品牌,开出475家门店。对北上广深南京杭州厦门苏州等8大抹茶热门城市的抹茶专门店再次进行统计发现,抹茶均十分火爆,其中北京更是出现明显增加。

对于一个早八晚五的上班族来说,许多时光看起来都是闲置的,偶尔发呆,任思绪飘来荡去,整个人都在被一些难以名状的琐碎消耗着。有时候在电脑前老老实实地坐上了一整天,居然发现自己一无所获,甚至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就这样,大把大把的时光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流走。

朋友说,对着电脑的工作常常使人疲倦不已,以致浑身酸痛,我们最需要做得无非就是让坐着的时光动起来,静静地取出抹茶,把它们悉数倒进那一个刚用沸水泡过的茶杯中,用茶筅将小小的结块碾碎,这过程,我自知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要是有真正的茶客站在我旁边,一定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而那天,我真得喝了一杯抹茶,从此上了瘾。不得不提,我喜欢抹茶的清香,恍若置身于深厚温柔的阳光里,有一双无比结实的大手,我想,我已然爱上了它的颜色,那一抹如重生般暖心的绿,把你吸进去,吸进一处没有杂念的远方,环绕,升腾,相依为命地怜惜……

抹茶是中国的吗?抹茶是绿茶粉吗


国内很多人都是抹茶控,喜欢吃抹茶蛋糕,喜欢抹茶冰淇淋等等。那么,抹茶是中国的吗?抹茶是绿茶粉吗?

抹茶是中国的吗

提起抹茶,大家都会想到日本吧,但你知道嘛,抹茶其实发源于我国!

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点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自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点茶便告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日本随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

抹茶并不是磨碎的绿茶粉末,抹茶粉跟绿茶粉有着本质的区别,用“沫沉华浮,晔若春敷”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真是太贴切不过的了!

只有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这个名字,严选茶叶→加工成毛茶→叶梗分离……复杂的生产工艺也让那一抹绿带来的唇齿间的清香格外珍贵。抹茶价格也是绿茶粉的近百倍!

抹茶是绿茶粉吗

抹茶与一般的绿茶粉有很大不同,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市场上的抹茶和绿茶粉混淆不清,很难区分真假,以下是区别抹茶和绿茶粉的几个注意要点:

1、颜色

抹茶成品呈深绿色或墨绿色,而绿茶粉为草绿色。

2、味道

抹茶味道不涩且少苦,绿茶粉的味道略显苦涩。

3、香味

抹茶有淡淡的海苔或粽叶的香气,绿茶粉则是青草香。

4、细度

抹茶颗粒细腻,细度为6000目以上,涂在手背上可以全部进入人体的毛孔;绿茶粉大约在100-300目左右,颗粒比抹茶粗。

抹茶可以直接喝吗

可以直接冲水喝,但是很难喝。

加在牛奶,酸奶里都可以,个人喜好吧,很多人是这样吃的,就是要是加在牛奶里记得加点蜂蜜,味道不错的。也可以加高乐高、巧克力、咖啡等。但是直接水冲可能会有结块,建议先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再用水稀释开。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5个关键时期


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5个时期。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茶以饮用传扬,茶文化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两晋南北朝,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同一时期,饮茶之风在文人中盛行,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晋宋时期的《搜神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有关于茶的故事。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因此汉魏六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煎茶道形成于8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时期,广泛流行于9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出现了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茶书的撰著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6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嗜茶,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著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12种。其中11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明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明朝初期,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改为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明代茶书有35种之多,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其中有朱权《茶谱》、顾元庆《茶谱》、吴旦《茶经水辨》、吴旦《茶经外集》、田艺蘅《煮泉小品》、徐忠献《水品》、陆树声《茶寮记》、徐渭《煎茶七类》、孙大绶《茶谱外集》、陈师《茶考》、张源《茶录》、屠隆《茶说》、陈继儒《茶话》、张谦德《茶经》、许次纾《茶疏》、程用宾《茶录》、徐勃《茗谭》、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等。其中,嘉靖以前的茶书只有朱权《茶谱》1种,嘉靖时期的茶书5种,隆庆时期1种,万历22种,天启、崇祯6种,仅万历年间茶书就超过明代茶书的一半以上。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了“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在当时就受到“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等。此外,李养心、惠孟臣、邵思亭擅长制作小壶,世称“名玩”。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及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广为流传。

明代的茶事诗词虽不及唐宋,但在散文、小说方面有所发展,如张岱的《闵老子茶》、《兰雪茶》、《金瓶梅》对茶事的描写。茶事书画也超过唐宋,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徴明、唐寅、丁云鹏、陈洪绶的茶画,徐渭的《煎茶七类》书法等。

在晚明时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当代:中华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20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莲花香片》、王旭烽《瑞草之国》、王琼《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经常举办。理论研究异常活跃,近20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亮丽的风景。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及生活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茶风俗,如藏族酥油茶、维吾尔族的香茶、回族的刮碗子茶、蒙古族的咸奶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哈萨克族的奶茶、苗族的八宝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香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当代,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区成立了茶文化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思茅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民族茶文化异彩纷呈。

你真的了解抹茶吗?揭秘关于抹茶的11个冷知识


原标题:你真的了解抹茶吗?揭秘关于抹茶的11个冷知识

如今,有很多抹茶味的美食,那么作为抹茶空的你,喜欢抹茶味的什么呢?而你对抹茶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揭秘关于抹茶的11个冷知识,一起来长见识吧!

1. 提起抹茶,大家都会想到日本吧,但你知道嘛,抹茶其实发源于我国!

抹茶起源于隋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点茶)。九世纪末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岛国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扬光大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呢!

2. 抹茶并不是磨碎的绿茶粉末,抹茶粉跟绿茶粉有着本质的区别,用“沫沉华浮,晔若春敷”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真是太贴切不过的了!

只有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这个名字,严选茶叶 → 加工成毛茶 → 叶梗分离……复杂的生产工艺也让那一抹绿带来的唇齿间的清香格外珍贵。抹茶价格也是绿茶粉的近百倍!

3. 茶磨是一个极其奇特的设备,它能将茶叶磨得非常细,石磨奇特的温度还是抹茶的最后一道提香工序,经过石磨碾磨的抹茶,带有海苔和粽叶的香味~

用石磨碾磨的抹茶在显微镜下显示被撕裂状薄片,只有 2~20 微米。现在也有用气流粉碎机或球磨机粉碎的,细度均达不到石磨的细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调试出抹茶的香精来,它是纯天然的。

4. 最早在日本,只有皇族和武士有资格喝抹茶哦~

5. 别天真了,即使是在日本买的也不一定是真抹茶,相比吃货的需求,抹茶的年产量简直少之又少,就更别提国内了。

因为按照“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的标准,那么每小时人手磨出来的 40G 左右抹茶粉还不够你一个冰淇淋啊。所以,即便是标明了“抹茶”的产品,旁边也会注明是它其实是绿茶粉的。

6. 抹茶不仅有美味又美貌,它深得一众少女欢心是有原因的!

它具有超多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含量也很高,常吃抹茶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你甩肉,美白抗氧化谁不想要!日本人多长寿也跟常吃抹茶有关系。

7. 我们炖肉时会撇开浮沫,喝抹茶却以茶泡为傲,这层脆弱的泡沫堪比“人参”。

早期我们在宋代的时候斗茶,越上好的茶,沫就会越多,这个界限就是斗茶的一个界限,谁的沫先下去谁就输了,沫少了就会输,但是上好的茶沫是不容易弄的。

8. 日本最负盛名的宇治抹茶并不是一个品牌,它只是个地名,是一种类似于麦加的存在。

9. 抹茶怕光,哈根达斯抹茶味冰淇淋的盒子比别的口味要厚很多~

因为抹茶一旦遇到了光,叶绿素便会开始分解,影响口感,其实抹茶从茶芽生长期开始,就讲究恰当避光,为的是增加茶芽的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苦涩味成分,就连抹茶制作过程中工厂也是关着灯的。

10. 岛国人民对抹茶的热爱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抹茶不单是泡茶喝,它可以用在各个地方,只有你想不到,没人岛国人民做不到!

木糖醇抹茶润喉糖,也是开了脑洞,抹茶和樱花,每一块饼干上都有真正的樱花花瓣,简直浪漫得不得了啊!

11. 最后,给泥们看一下一家要逆天的日本冰淇淋店,绝对满足抹茶控的终极幻想,让你感受什么叫来自天堂的味道!

从零开始学茶的四个阶段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就好。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茶道”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