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商都的宿世当代

发布时间 : 2022-01-27
茶马古道的线路 清宿便的花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情况

茶马古道的线路。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商都的宿世当代”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湟源要依托奇特的区位上风和文化上风,以科学成长观为管辖,把丹噶尔古城珍爱性开辟扶植这个项目做踏实、做乐成,使其成为夏都西宁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交会的紧张节点。要看重发掘开辟排灯、皮绣、陈醋、剪纸、根雕、石刻,以及花儿、社火、曲艺、庙会、祭孔等平易近族文化浓厚的处所特色。

这几年,湟源县为了打造有特色的都会情形,连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制订计划,出台方案,把丹噶尔古城珍爱性开辟作为成长文化财产、打造文化旅游名县的冲破口,旨在把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青藏旅游线上古朴文化与当代气呼呼息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地。2009年5月6日,丹噶尔平易近俗文化旅游节揭幕式上湟源县有关卖力人说。

此前,丹噶尔古城重现往日茶马互市风貌的修复工程已经根基完成,这标记着丹噶尔古城迎来了生掷中的第二个春天。

老街复修,再现明清盛景

奇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汗青渊源,使得丹噶尔成为汗青上闻名的集贸易、军事、宗教、平易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为一体的西陲重镇。而明清期间,茶马互市从日月山下渐渐移到丹噶尔,更让丹噶尔名噪临时。

自建城以来,丹噶尔已历经600年的风雨沧桑。600年的风雨侵蚀,早已转变了丹噶尔最初的容颜,可是丹噶尔古城诸多的汗青遗迹,被古迹般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对古城最为深刻的影象。

2008年,颠末恒久的等待,丹噶尔古城再次迎来了世人存眷的眼光,湟源县投资六千余万元修复丹噶尔古城,使丹噶尔成为河湟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对丹噶尔古城的修复,湟源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国权说:开展对古城的珍爱性修复事情,旨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河湟流域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留宿、休闲娱乐、旅游旅行、商贸生意业务功效的环湖旅游目标地。丹噶尔古城将成为充实展示青海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情形的平台。

旅游新亮点为丹噶尔古城增辉wWw.cy316.coM

丹噶尔位于青海湖之东,湟水之源,被祁连山支脉所环绕。湟水河自西北而东南斜贯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奔北,两条河将湟源分成狭长的丁字形河谷盆地,构成湟源小三峡,即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峡内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溪流潺潺、风物如画。

比年,湟源县积极相应省委、省当局打造旅游名省的总体要求,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上风和内涵雄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成长文化旅游财产,建成了全长约五十公里的青藏线湟源峡石刻文化走廊。

青藏线湟源峡石刻文化走廊为大型人文景观工程,以湟源县城为中心,西石峡、药水峡为重点,西湟一级公路为主线,有条理规复和再造汗青与人文景观,形成一条以石刻公园、浮雕、镌刻、摩崖石刻、湟水石小景等为重要内容的景观轴线。整个石刻文化走廊,以汗青与实际相联合,分离与会合相联合,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相联合,各平易近族文化相联合的原则,藏身湟源,面向青海,发掘旅游资源,勾勒汗青画卷,显现辉煌光耀文化。主题凸起,特色光显,表现了人与天然的协调。

青藏线湟源峡石刻文化走廊的建成,在更好珍爱文物的同时,充实发掘和行使了湟源县域丰盛的文化资源,这对付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特色,进步改进湟源县的文化品格和都会形象,提拔青藏线总体旅游景观和办事系统的品格,都将起到不行替换的感化。

茶经网扩展阅读

21世纪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这条漫长的小道上,从昌都到雅安,骑马行走需四十五天。从雅安经昌都至拉萨全靠耗牛驮运,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来回一趟要费时一年,由于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能通行的只有四。五个月。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期望在丛山峻岭间修筑大道,在江河激流上架起金桥。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青藏线公路。川藏线公路同时建成,开辟了西藏与内地交往的全新时代,古老的茶马贸易活动变成沉睡的历史,而承担茶马贸易的道路也焕发出新的青春。

修筑干线公路,取代"茶马古道"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彻底改变了"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昌都境内现时主要的交通干线有:

●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东起成都市红牌楼,经雅安。天全。泸定。康定。新都桥。乾宁。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岗托。江达。妥坝。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由成都至拉萨,长2356公里。

●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与川藏公路北线同道,在新都桥分岔后,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至拉萨。从成都至拉萨长2136公里。

●滇藏公路(214国道):从盐井到芒康与318线相接,经邦达。昌都。类乌齐。多普玛至青海囊谦。昌都境内(盐井至多普玛),公路长449公里。

●省道303线:由邦达经洛隆。边坝。沙丁。比如。那曲至拉萨。邦达至沙丁段长507公里。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两横":一是北线G317,由四川的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了青--巴青--那曲--拉萨;二是南线G318,由四川的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林芝--拉萨。

●"一纵":G214线,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鸟齐--青海的囊谦。

现代的"茶马古道"己不同于以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昌都拥有藏东南。川西北。滇西北。青东南金三角经济区位优势,是滇。川。藏。青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将为推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茶食与当代乡民礼俗


作为一类食品的名称,茶食一词的出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大金国志婚姻》记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日茶食。《北辕录》中亦云:金国宴南使,未行酒,先设茶筵,进茶一盏,谓之茶食。从这里看,所谓茶食,最初应是指佐茶的点心。女真人是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非常喜欢消食除腻的茶。而金人所处的北地并不产茶,茶被看作是贵重的饮料,为客人敬茶成为一种基本的待客礼俗,因此,如资料所显示的一样,佐茶用的茶食也随之进入了重要的礼仪场景。

后来金国的茶食与宋朝的糕点在制作上相互影响和渗透,及至明清以来,所谓茶食、糕点、点心等文词、性质、用途渐已混淆,茶食也并非只是用来佐茶用,但是关于茶食的礼俗更加盛行,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明代时期,鲁西一带亲友之间互赠茶食称之为送茶、送茶盒。《金瓶梅》第七十七回中提到:初八日,打听何干户行李,都搬过夏家房子内去了,西门庆送了四盒细茶食、五钱折帕贺仪过去。李瓶儿死后一百天时,西门庆请了玉皇庙的道众在家里给李瓶儿做法事,念百日经,当天大吹大打,各亲朋都来送茶。有时来不及送茶食,或者路远不方便,就要送一些表示让主人自己买茶食的银子,《金瓶梅》第三十九回提到不一时,应伯爵、谢希大来到。唱毕诺,每人封了一星折茶银子,说道:实告要送些茶儿来,路远。这些微意,权为一茶之需。小说中的茶食种类与当代茶食中的品种非常相像,如其中所说的顶皮酥、松花饼、白糖万寿糕、蒸酥茶食等。由于广义上的茶食包含种类众多,也包括一些干果、炒货和一些小吃点心,本文中所指的茶食仅为狭义所指,它只指在我国北方流行的传统糕点。

鲁西地区的茶食礼俗历来颇盛,当地各县志记载明清以来茶食糕点铺众多。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食品种类不断涌现,城市里的茶食礼俗已经渐去渐远。而在鲁西地区的乡村,茶食却与当代乡民的礼俗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茶食礼俗。本文记述的是在鲁西地区的一个村庄刘庆洪村的调查情况。

一、刘庆洪村概况

刘庆洪村地处鲁西平原,向西距聊城市(原东吕府)约十五公里,属于历史上大运河在山东流经地区。刘庆洪村属于山东省茌平县南端的乐平铺镇。乐平铺镇原名三十里铺,是指位于县城以南三十里之意,它北邻赵官屯乡,西北与西南方向分别是广平乡和韩集乡,东边和南边都与东阿县搭界。刘庆洪村位于乐平镇的南部边缘,东邻南大吴村,西北是常海子,北邻李庄,西边是石海子,西南是丁庄,南边是韩集乡的赵庄。刘庆洪是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行政村,村内设村民委员会,有三个生产小队,130户,共488人。村中有刘、崔、贾三个姓,刘姓人口最多,贾姓人数最少。据明代天启五年镌刻的刘氏家族的族谱碑,此村创始人刘庆、刘洪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算起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地村民质朴本分,世代以农耕为主业。全村耕地1191亩,人均不到2亩半,因此种地都是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此村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属于鲁西棉区,近些年来村里不少人家种植大棚菜来提高收入。除了耕作土地以外,村里还有人从事木匠、泥瓦匠、裁缝、酿酒、茶食糕点制作等民间手艺。鉴于本文所论述的重点,以下将对本村的茶食铺作一个概述。

本村茶食铺商号为大兴斋,于清末民初创建,为百年老号。现在大兴斋商号的主人姓贾,而大兴斋的原址在聊城鼓楼(光岳楼)附近,原主人姓王,是贾家茶食铺第一代主人贾阳忠的姑夫。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创业,贾家茶食铺沿用大兴斋的商号至今,传承到了第五代人,并繁衍出四家铺子。大兴斋由于它的历史渊源,至今保持着传统的制作方法,再加上传人手艺上乘,在当地颇具盛名。大兴斋常做的茶食种类有十几种,如白皮、到口酥(桃酥)、宝酥、立酥、盘酥、雪花饼、三刀、金棍儿、捶糕(白糕)、百子糕、金钱饼、蜜金棍、炒糖等。

大兴斋的经营曾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停止,一直到八十年代,中间停业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贾阳忠已经在四十年代末去世。在停业期间贾阳忠的长子贾立德先后在周围乡镇供销社加工房为公家从事茶食制作。从1981年,大兴斋重新营业。贾立德以三十元资金起家,带领孙子贾元臣重新开起了自己的茶食铺。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好转,茶食很快成为村民常用的礼物。而大兴斋茶食铺也很快红火起来,几年后贾立德的二弟贾立诚也开始自己营业,所卖茶食商号也是大兴斋。贾立德的三弟贾立府的两个儿子在贾立德的铺子里帮忙,学会后也都自己单独开业,也称大兴斋。这样四家大兴斋同用一个版本的商签,在集市上给顾客造成了很大混淆。贾立德这一支的第四代传人贾元臣在2006年春节前自动放弃老字号,将自己的字号改为大明发,以示与另外三家大兴斋的区别。

在大兴斋经营的第一个阶段,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茶食与村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按贾家第三代人贾乾坤的话说:那时卖的很少,一个集能卖二十斤就算不错了。那时都是有钱的人买点心,穷人都舍不得。而第二个经营阶段,大兴斋茶食铺已经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村民们热切地将茶食纳入了自己的礼俗生活。

二、茶食与村民的礼俗生活

茶食在当地村民中俗称果子,也叫茶肴。乡民对这种食品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极其喜爱,又无比看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茶食频繁地参与了乡民的礼俗生活,似乎成为村民礼俗活动中不可代替的东西。

(一)茶食与节日礼俗

首先,在现代当地村民生活中,茶食是一种节令食品。茶食所应的节令最主要的是中秋和春节这两个传统大节。每到这两个节日的前夕,村民家家户户都购买茶食过节。

据现在大明发茶食铺的掌柜贾元臣回忆,这种节日礼俗大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流行。当地从1981年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开始好转。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最初十年里,村民所分到的土地由棉田和口粮田组成。种棉花是当时村民致富的途径,他们通过向国家棉站、棉厂缴售自己辛勤劳动而收获的棉花,可以收到相当的现金。通过在自己的口粮田里种植小麦、玉米等,使自己摆脱了口粮不足的阴影,而且能够经常吃到细粮了。按照贾元臣的话说就是: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就都能吃上麦子了。

与当地村民生活的转变相一致的是,本村贾家大兴斋茶食铺也于1981年恢复生产营业。贾家大兴斋第二代传人贾立德以三十元起家,刚开始的几年里销售量不算很大,但是非常热销,而且后来产量年年攀升。到2000年以前,每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七千多斤。自2000年以后,每年生产至少一万多斤。适应一年的岁时节令,茶食的生产销售有淡旺季之分。对应中秋节和春节,一年有两个生产旺季。第一个生产旺季是农历八月十五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第二生产旺季是春节前两个月的时间。2006年的第一个生产旺季从农历七月初十就开始雇工,春节生产期是从农历十一月初四开始雇工。2005年中秋节期间销售了一万多斤,年关售出二万斤。2006年中秋节售出一万五千斤,春节售出三万斤。贾元臣估计他2006年春节期间缺货最少要五千斤,年前不少顾客没有买到他家的茶食果子,而且年前他有两个集没有赶。他对他的茶食铺前景充满信心,决心继续增加生产量。

神秘面纱下的朝鲜当代艺术


说起我们的邻国朝鲜,你了解多少?可能只知道他们长期封闭,经济不算发达,很有神秘感。那他们的文化艺术方面你又了解多少?当然了,依旧很神秘。曾经美国记者芭芭拉德米克形容朝鲜时只用了三个词:黑色、白色、灰色。无论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现实中朝鲜面貌就是这样,灰白的房子,灰蓝的衣裳,对了还有激昂的语调。但是,在朝鲜艺术家的笔下,朝鲜是彩色的。

画家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

朝鲜美术作品早在2007年1月的时候就来过杭州,当时举办了一场朝鲜绘画拍卖会,总共15张油画作品参拍,成交10张,其中功勋艺术家金正泰的作品《静静的岸边》以3.5万元人民币落槌。这是朝鲜绘画首次进入中国拍卖市场。朝鲜绘画在题材上以历史主题画为主,多为题材性创作,表现的都是英雄主义、史诗、胜利,如抗美援朝、朝鲜战争等,也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浓郁抒情气息的风景画,主要表达的是朝鲜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好的生活情绪,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在朝鲜,画家从幼儿园就开始选拔培养,非常重视艺术人才的发展,大多都毕业于朝鲜美术大学,成才后按照画家为国家贡献多少数量作品,画了多少以国家领袖题材的画来分为三个级别,即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一级画家,其中人民艺术家级别最高。并不是按照艺术家水平的高低来分级。

画家作品均归国家所有

由于朝鲜现在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与其他国家画家以卖作品为生不同的是,朝鲜画家创作的所有作品均归国家所有,国有单位统一销售,私下绝不允许自由交易,自己给作品定价都不行,可以说他们骨子里没有市场概念,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迎合市场的功利色彩。职业艺术家在朝鲜的社会地位也很高,不愁吃喝,国家发放工资,成就高的艺术家还会配房配车,子女教育都由国家负责,在他们眼里画画并不是为了个人赚钱,而是为国家作贡献。一般美术作品在国外的展览拍卖都是要经过朝鲜对外展览总局严格审查和挑选后才能送出去的,而且画家本人也不会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国外拍了多少钱,更无法从拍得的钱里分得一部分,只拿国家发的工资,算是辛苦费吧。

朝鲜当代艺术进入中国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势头依然迅猛,而且我国也有些独特的收藏朝鲜绘画的群体,朝鲜对外展览总局也意识到卖画可以变成一种持续的生产力,能为国家创汇。2011年朝鲜对外展览总局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合作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朝鲜画家中国创作基地,这是朝鲜政府唯一设在国外的艺术创作、展览、销售的机构,这里面的朝鲜画家唯一的任务就是定时定量完成既定任务,然后领工资。卖掉画的钱由基地与朝鲜政府结算。据行内称,我国江浙沪等地的藏家会专门飞到基地购画。

似曾相识的画风

朝鲜美术作品从19世纪末开始融入西方的色彩素描元素,20世纪50年代之前受日本和欧洲影响比较大。朝鲜战争爆发后,多数中坚力量的朝鲜画家越北,被称为越北画家,其作品造型严谨,技术精巧。在整个朝鲜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中多数人为朝鲜作出过杰出贡献,因此获得过金日成奖,之后朝鲜艺术受到前苏联经典写实主义和法国印象派影响,画面色彩明快响亮,造型结实,风格朴实,回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风,相比较基本上就没什么区别,从创作题材、思想观念、表现手法基本一致。

《上前线》秦大虎(中国)油画

《英雄电炉工人》李正哲(朝鲜)油画

1949年以后,中国绘画主要还是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结合而成的革命写实主义为主,特别是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美术基本全盘苏化,沿用苏联油画全套美学和技法,在当时可以说是统治所有的美术学院和美术界。作品上强调的中国性、革命性、以工农兵为主体,比如说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全山石教授196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英勇不屈》,表现的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残酷镇压,没有屈服,从地上爬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投入新的战斗,这是典型的纪念碑式的革命历史题材表现手法。再如罗工柳195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地道战》、秦大虎197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上前线》、詹建俊1959年创作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显示出他们作品中的革命性、工农兵为主体,以及手法上与苏联绘画模式的血缘关系。

那么同样的年代,西方在干什么?上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其实已经不玩传统古典写实主义了,正如火如荼地开始进行各种实验的现代主义了,达利在他的画布上都已经开始涂抹超现实梦幻般想象了。

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这里不过多论述),导致中国艺术与西方中止交流30年(1949年至1979年)。直到85新潮美术运动才渐渐走上正轨,而难以想象是朝鲜美术直到今天依然停留在我们上世纪60年代那个阶段,绘画语言上,描摹的是客观对象,但在思想观念上依附的是政治。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已经很过时了。如朝鲜艺术家高正吉油画作品《炼钢工人》,表现的是工人抓生产忙经济建设的劳动场景,再如金赫油画作品《欢送中国志愿军》、赵明油画作品《战士们》、金勇南油画作品《繁忙的季节》等。老一辈的中国观众看了他们作品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记忆,所以说朝鲜在艺术领域相比较西方而言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层。

茶文化简史——当代


(1)茶文学艺术的新发展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二十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的《莲花香片》、王旭烽的《瑞草之国》、王琼的《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2)茶道的复兴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计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是经常举办。理论研究也异常活跃,近二十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3)茶艺馆的兴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的靓丽的风景。

(4)民族茶文化的异彩纷呈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茶风俗,如藏族酥油茶、维吾尔族的香茶、回族的刮碗子茶、蒙古族的咸奶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客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哈萨克族的奶茶、苗族的八宝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香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当代,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区成立了茶文化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思茅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民族茶文化的异彩纷呈。

茶——此物清高世莫知


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日常饮品。古人所说的茶事,包括日本人的茶道才称得上是文化。

古有神龙氏遍尝百草以治病养生,有汉代《神龙本草纲目》记载: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恐怕是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最早记载吧!正如《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事之始于可上溯到神龙。唐安史之乱后,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弱,尽管大唐中兴的理想给忧国忧民的知识阶层---士大夫们以热切的期盼,终敌不过皇权的日益专制、社会的日益危机,士大夫们对专制制度日渐离心,他们由失望而隐逸。云雾蒸腾的山峰、甘泉清流的山谷,其间不乏同样循世的寺庙僧众及伴着他们的晨钟暮鼓,这是他们向往的一派清凉世界,而这也恰是傲然不群的茶树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于是寻来春泉,享尽春茗,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陆羽终生隐逸不仕,将毕生精力和才华倾注壶中天地,着述万世流传的茶经,将士大夫们因坏才不遇转而追求的隐逸生活与饮茶、品茶的内在关系展现于世--这才形成了茶文化。

道,是一种哲学,讲究世上万物皆有其道,天人合一,而人又逍遥无碍,人格独立,士大夫们在隐逸出世之中,品味人生世事,自得其道。说白了道是一种精神,而茶是这种精神的载体。唐代释皎然在其《饮茶歌绡崔石使君》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在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便是茶道了,于诗书、琴棋、园林、书法并列为士大夫文化艺术之一。

宋代中国封建集权制度大为强化,士大夫们制国无望,更将志趣寓之于茶,士大夫们的精神修养和生活志趣逐渐失去汉唐文化的恢宏,茶道也随之形成至精至美而又十分狭小的艺术空间。宋人说:道辅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与茶,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寓意愈深,作为艺术便也愈加写意,愈加具有写明的人格意义。茶文化,也可以直接说茶道至两宋而造极,且从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直至环境礼仪等一整套艺术直至明清相传不衰。只是举茶事也好,行茶道也好中国历代世大夫们并未在格式上作过严格规范,中国茶道始终是一门写意的艺术。

作为一种神奇的饮料,茶很早就走出了国门首先随丝稠古道上的驼队西出苍凉的阳关、穿国莫测的塔克拉玛干、翻越终年积雪的怕米尔。中亚各民族至今以奶茶滋润生命,在烧沸的牛奶中家如砖茶的饮用法,无疑是唐朝饼茶煮饮的习惯与中亚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奶制品的合理融合;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中的叶茶泡饮是明朝的遗风,而日本茶道中的末茶冲饮则有着鲜明的中国宋代饮茶风格的影子。

中国唐代,国运兴旺、万国来朝,其中不乏乘木船斗恶浪九死一生而来的日本留学僧,他们数十年留居中国,习惯了唐朝丰裕的文化和生活,回国后难耐日本饮食,特别是斋饮的粗糙。而远道带回的茶在中国即是文人雅士的风流之物,也是出家山林的僧人们的清净之物。于是,以其来自中国士大夫圈子的高雅脱俗,成为寺院斋饭的点睛精品和敬献权贵的珍品。

日本留学生还带回茶种,栽种于寺庙周围,公元700多年,日本有了茶园。可以说日本茶文化起源于僧侣及社会上层对唐风文化的崇拜和无条件的吸附,初始是贵族们趋附的风流雅事。日本茶道兴起之初的寺院茶、书院茶,都还没有脱离仿效唐风的影子,单中国士大夫们一言难尽的心志却很难在日本说的清楚、找倒知音,日本毕竟不是中国,谴唐史们毕竟不可能进入中国只是分子们深层的精神生活。

中国唐代的改变曾一度中断了日本学者僧人的来访,而这期间,从中国唐朝带去的种种文化都依存着日本人独自的理解得到了发展,成为地地道道的日本文化。

16世纪中叶,连年战乱中统一了日本的幕府将军,为显其权势掩其粗俗,时而将茶道与吃喝宴饮连在一起,时而将茶道与财富连在一起,尽管幕府将军们的参与使茶道大为发展和普及,但形而上学来的茶道,丧失了清净风雅的本来面目。千利休大师出家学道,终成茶道名士,幕府将军爱其才、慕其名,千利休随将军左右,指点茶道,身价极高。而当千利休晚年终于悟透茶道不过为世外淡泊之好而创造并坚持取之自然、展示自然的古朴风格时,终于不能为集权的将军所接受,不得不接受了将军的赏赐--剖腹自尽。

千利休开创的草庵茶风格,讲究以佛法修行得道,屋以不漏雨,食以不饿肚为足,此为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千利休的茶风受到世人的推崇,将军后亦追悔莫及难忘与千利休共同度过的恬静幽雅的时光,终于招回千利休逃亡中的儿子,赐还千利休行茶道所用的一应物品及宅邸。由此,日本茶道成为家族艺术,由家族掌门人世袭。千利休的后人们自此隐逸不仕。

千利休被日本人称为茶圣,千家茶道流传至今发展为3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3家各有风骚,且和睦相处,均不离千利休风格。其他小流派尚有20来支,均为早期的千家弟子们开创。

今天日本的茶道,作为艺术,已与书画、园林、建筑、饮食艺术融为一体,千利休力主茶道之精华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内涵,就其宏观意义而言,几乎回到了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原点。但由于日本茶道作为艺术是以修行方式代代相传的,所以统一规范的形式和严格的格式成为必须,这点,在中国的茶道中极为少见。

在日本茶道中,茶室中书画的风格及摆放,茶室的建筑及庭院的布局,一应茶具的选用和摆放,饮食的烹制,甚至每次茶事进行的时间,每项内容的时间,每个动作的幅度,来客交谈的台词,每块榻榻米走几步,一碗茶喝几口,甚至客人洗手时先洗哪只手都是规定动作。留给茶师们的发挥余地只有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用写意形容相当格式化的日本茶道艺术显然已不再妥当,日本茶道是一种需花时间的严格修炼,并不容修炼人随心所欲,任性写意,作风歌笑孔丘的狂人之态。

日本茶人的聚集也极有组织、极有规范。掌门人称家员,学茶得道的人可被授予茶名,且茶名均以宗字打头的二字名称,如同佛教中的法号,严格到有几粉象中国的武林世界,不象中国的茶道挥洒自如,无拘无束。

可以说茶道所要求的规范正是日本人至今的行为规范。

日本饮食的清淡,人们对色彩素雅的喜爱,建筑风格、室内装修和布局的简单,日常礼仪的规范,无不受到千利休茶风的影响,甚至潜移默化至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千利休不仅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更始日本文化艺术史上开创一代世风的大师。

千利休时代的茶道,是男人的风雅,而近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特别是有钱、有闲、有文化的妇女们希望具备茶道的修养,使自己的气质更加典雅高贵。于是茶道几乎成了妇女的天地,而她们的轻柔、秀美及多彩的和服使茶道少了些高深,少了些士大夫式的难言之隐,而成为一种有传统、高层次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为寻求异国国民的理解,日本茶道的各大流派纷纷走出国门,着名的里千家还在北京设置了常驻机构。相信日本茶道的回炉,不仅将开拓国人之眼界,更将升华国人的内秀与优雅。

知识点: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着《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


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

8月,宁红茶作为雅加达亚运会官方唯一用茶,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茶应有的地位;

9月,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宣传片“西湖水,龙井茶”新鲜出炉。

杭州亚运会会徽宣传片。

说到杭州,龙井茶肯定要比马云的外星人脸更具亲合力。但宣传片中,美女茶艺师用茶夹拨茶,实在是让人意外!

作为行业主流媒体,茶周刊也忍不住要质问一声:

杭为茶都,杭州的国际形象、茶叶的专业地位都决定了这样的“笑话”原本不可能出现,但为什么出现?

这样的茶艺表演怎么就会进入这样国际性的宣传片中?

表面原因是:这个片子是政府“采购”项目,政府把关的人不是茶行业专业人员,情有可原!

但我们还想追问一下深层原因!

深层原因就是当代中国茶艺基本上是失败的!

外表可以用“演砸”来概括!

本质可以说已经“哲学”破产!

当代中国茶艺为什么基本上是失败的?

在哲学指导思想上,从根子上走了一条“歪路”!

茶为国饮,中国历史上茶文化衍生出许多与“道”与“艺”相关的亚文化。

只可惜近代以来,我们国运衰落,生存都难以为继,遑论茶艺茶道?

所以目前市面上热热闹闹的各种茶艺表演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需求的催生下,草台班在没有理论指导和哲学思考背景下生造出来的“花活”!

对当代“茶艺”的哲学思考

“茶艺”不论怎样定义这个概念,它是有大量各种茶艺表演的客观存在。

我们理解“茶艺”应该是“茶之艺”,它是基于对茶的研究与发扬基础上的程式和技艺,它是以呈现茶的物质特性为基础的。失去了这一点,看上去高大上的文化和寄托都是一种浅薄和误导。

质言之:当代那些纷繁的茶艺本质上不是“茶之艺”,而是“茶”+“艺”。这个中间的加号的出现,导致它越走越远、越走越偏,直至背离茶本身。从其效果看,甚至已经走到了茶的反面,形成了普罗大众对茶的“误解”和“间离”。

“花活”歪路之一:

没有从茶本身出发,直至走向茶的反面。

比较符合茶周刊观念的正确“茶艺”往往是基于茶又高于茶的程式与技艺。

比如潮州工夫茶艺中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本质上确保了茶汤的浓淡均匀;再比如长嘴壶的独到套路,既与它诞生的茶馆环境密不可分,又很好地调动了茶汤,与拉茶和调鸡尾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既有程式化,又没有成为与茶品饮无关的“花枪秀腿”。

反观那些生硬加给茶的所谓“艺术”,由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只知道所谓的“艺术”与“审美”,忘记了来路初心。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面对镜头为杭州西湖龙井做宣传的美女茶艺师,她才不管手里的茶夹是不是拨茶用的,她可能只关心我的服装够古朴吗?我的眉毛画的好看吗?

这样的观念引领下,茶艺创立者、编导和表演者在茶本身岂肯会花心思?我们不能用“这些茶艺表演就为赚钱”来批判他们。毕竟作为一种行业和岗位,都是要用劳动换取报酬的,这种经济逻辑没有什么值得批驳之处。

它的错误和荒谬之处在于:它用“好心”办了“坏事”。茶周刊记者看过很多将茶变成故事附庸的所谓茶艺表演,表演的时间根本不从茶本身的特性出发,只为渲染一个高逼格的氛围,这样的茶奉上能好喝吗?不好喝的茶,是茶本身不好,还是被茶艺耽误了?

“花活”歪路之二:

用对商业演艺效果的追求,淹没了茶本身的芬芳。

正由于从根本上脱离了茶的物质属性,所以当代大量茶艺充斥着商业的铜臭、低俗的脂粉气。

此刻,茶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背景和幌子,舞动在前台的是那些青春靓丽与性感暴露的身影,再不就是现代活人硬穿上死人的衣服装神弄鬼。这种错误的哲学指导思想,再掺杂进来动机不纯与水准不高的商业运作,当代茶艺如果能成为一门成功的技艺,那才叫咄咄怪事!

错误的茶艺姿势:翘起尾指。

这种合流带来的后果就是:茶艺表演的年轻男女误以为自己是在从事商业演出,自己是被茶叶耽误的舞蹈演员、国学信徒;虽然身处茶叶行业,他们还会下功夫对茶本身进行研究和练习吗?这样的茶艺师泡出来的茶能够征服消费者吗?

“花活”歪路之三:

用严重脱离生活的茶艺表演,成功将消费者驱向茶的反面。

当代中国茶本身就没有解决好茶与快速变化的生活的衔接问题,固化、繁琐的冲泡程序与技艺已经让消费者望而却步;现在,完全脱离当代生活与时代气质的各种复古茶艺风,就像拙劣的戏曲表演一样,始终不能将“观众”带入有利的氛围中,本想唬人吓人,结果却是收获了满满的嫌弃。消费者对这种茶艺认不认账,只要做个调查就能自知。然而大多数茶艺还是沉浸在虚幻的情境中,误人误己。

在戏剧表演中,有“间离效果”一说。目的就是让观众始终保持一部分清醒,好去理解剧情和意义。我们认为,茶艺的本质功能应该是让消费者品尝到茶之真味、感受到茶之享受、学习到泡茶技艺;而现在的各色茶艺成功地将自己送上了“艺术的圣坛”,让消费者一次就领教、敬畏于茶的高不可攀。而且现在全国茶艺比赛的种种风气都表明,这种哲学指导思想如果不反思、不改变,未来的茶艺一定会落得这样的结局:

在将茶边缘化的同时,也将自己日益边缘化、杂耍化、荒谬化。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时代呼唤“简洁”“刚健”的茶艺之风

如果我们全行业能够从茶艺的根本指导思想上进行反思和拨正,无疑将会对中国茶业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大处着眼,茶艺是茶叶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小处着手,茶艺是现代消费的有效途径。

茶周刊呼吁:

一、对现在的茶艺与表演,从根本上进行反思、讨论。

二、从技术标准上进一步细化,对茶艺中艺的成分与构成方式做出明晰的界定和划分。

三、倡导和建设富有当代精神的茶艺,要服务于快捷时尚生活,要倡导健康、刚健的茶艺之风。

安溪以茶闻名于世


据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印纹陶片考证,安溪早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当时的原住民闽越人聚居在西溪上游两岸,狩猎捕鱼,留下了许多原始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经考古调查,在安溪金谷镇的望云山、参内乡的石墓头山、湖头镇的郭坂山和中蔡山、蓬莱镇的美滨路尾山等地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代遗址17处,成为安溪地区人类历史研究的实物例证。

古代安溪在未成为单独的行政区之前,其所属名号变换繁纷,难以细述,只能简扼言之。据方志记载:在夏商两代,安溪区域属扬州(按《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安溪以茶闻名于世,出产铁观音、黄旦、毛蟹、梅占等名茶。最迟到唐末,随着移民的到来,安溪人开始种茶、制茶、品茶、咏茶。宋元时期,饮茶之风吹遍南北,从寺院到民间,安溪茶业初步发展,开始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海外。明代中后期,安溪大部分区域已遍植茶树,成为乌龙茶的发源地,并最先发明了茶树无性繁殖法,茶叶也进入商品化。清代以来,安溪茶农不断总结植茶、制茶经验,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尤其是名茶铁观音的发现以及它的独特制作技艺的成熟,茶树长穗扦插繁殖法的创新,使安溪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均居重要的地位并具影响力。

一茶一世界


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凸显茶道的真正意蕴。这样的一壶茶,能将品茶人滋润得兰质蕙心,英气勃发。

《红楼梦》中,妙玉讥笑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在这里饮茶之道在于品。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态度,一种愉悦,一种情调。茶中有道,不是随意烧壶开水,扔进茶叶那么简单。茶要慢慢地泡,细细地饮,泡出一缕清香,品出一份宁静与安详。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漫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茶之饮者在品赏,以茶品人、品性、品文、品人生、品世道、品家国、品历史,以茶参禅,以茶感悟社会人生,以茶品评历史沧桑,茶水映日月,杯中有乾坤。

,一叶一如来。泡茶品茶是一种美的享受。品茶叶之美,有佳茗似佳人之喻;茶水之美,有琥珀玛瑙之色;茶艺之美,有赏心悦目之心;茶道之美,有天地人和之融;茶缘之美,有人际和谐之意;茶寿之美,有生命哲学之归。通过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煮水、投茶、酌茶等技巧,泡出一壶上品的茶汤。小小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如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洁净中见天然,简朴中见自在,宁静中见真善,叶展叶舒,鲜花一般地争相吐艳,灿烂的笑容次第绽放,幽雅的芳香沁人心脾。待茶叶沉浮慢慢舒缓,闲行若定,又如天外云卷云舒,似是庭前花开花落……

轻啜慢饮,香气清婉,甘甜顿生,产生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感觉;再轻轻酌上一口便觉神清气爽;再慢慢细品,腹中一股祥和气冉冉升起,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无忧世界,平和、宁静、淡然、从容。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描写出了对茶的参透与洞见。

爱茶、品茶,不止为追求一种情调,还为了一种美德。一位禅师说过:“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香的氤氲,茶水的甘洌,茶叶的温润,都散发着脉脉神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洁空灵的茶叶要沸水冲入以后才释放出原本看不到的一切内涵,才会慷慨激昂地奉献出生命积蓄的精华,变成一壶郁香甘醇的茶水,从而完成自己价值的升华。人生其实亦如此,一辈子如很平顺不历经磨练,怕是也品不到生命的芳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