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茶是谈感情,还是就茶论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鸟龙茶是綠茶还是红茶 红茶是生茶还是熟茶

鸟龙茶是綠茶还是红茶。

在信息这么发达的今天,总有一群人还不会利用信息,而往往有一群传统的茶商就在抓这一群人。于是乎,这群买茶的人一旦被抓住,脱离了整个普洱茶大江湖就会沦陷,而在这过程过感情越深往往后面出来越痛苦。

那么,这群茶商是怎样的存在呢?又有着一些特征呢?小白茶客如何避免。

1、让你产生好感

这类茶商往往让你第一次购茶就会产生好感,常见的手法是附带茶品/茶样,让你认为这茶商人真好,送的比买的多。尤其喝茶小白,往往会被感动。

2、只有我的茶好

当你购买了茶之后,就会让你进入ta的客户圈子一起玩耍,只要你不说ta的茶不好,其他你说什么都会夸你。这期间会不断不断的“洗脑”,常见的是各大厂的茶都是垃圾,让你都没尝试过就一起跟着讨厌大厂茶。慢慢滴你就会隔断整个普洱茶大圈子,只生活在ta营造的圈子里。

3、活在另外世界

由于对一个人或者某群人产生信任,那么就会脱离整个完整的世界,ta说的你都认为是对了,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恶意,这种对于某个人几度信任就会变成盲从。跟大部分喝茶人不同的是你活在另外的世界。

►当你越来越感觉不对的时候,或者说你开始的怀疑的时候,你应该是开始清醒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在那么一个圈子里,你的茶知识或者喝茶水平几年来并没有啥进步。那么你开始尝试更多茶品之后,你就会渐渐地离开那个圈子。

►这群茶商大多都是自己定制一部分茶品,自己销售。而我们平时常见的各地小茶店跟这不同,小茶店一般都会销售大厂的茶品,自己定制的相对较小,这类小茶商的茶品虽然价格贵一些,但是大厂真品的话,那么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小茶商进货没有优势,而开店做生意又必须有利润。

►那么,不管懂不懂茶,在买茶的时候,还是不要谈感情的好,因为这后面有一句俗话“谈感情伤钱。”我们还是就茶论茶的好,不懂可以问人,现在交流这么便捷;不懂还可以自己学,多喝少买多比较。当然,不是很贵的茶,就无所谓了,毕竟只有尝过了,才知道味道如何。

Cy316.com延伸阅读

老杨说茶:买茶农茶好?还是买品牌茶好?


如果买茶,茶农的茶和品牌企业的茶,买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即难回答,也好回答,但是很难形成标准答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为什么买品牌茶

茶友们为什么会买品牌茶?我认为品牌茶几个优势:具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茶品质量更稳定,具有相对规范的售后服务,茶叶产品在加工、包装、出厂前具有相对完善的理化指标检测,食品安全比茶农茶更有保障。

笔者刚开始学茶的时候也是从品鉴品牌茶开始的。2007年秋天,笔者第一次去沈阳荣碧达茶城,喝的就是普洱茶,如果没记错是是一款大厂的普洱熟茶,觉得很有趣,于是就迷上了喝茶。这一喝就是十年。那时选择喝品牌茶主要是因为当时茶城中主要卖的都是品牌茶,而且普洱茶较多。然后接触到了安化黑茶、六堡黑茶、台湾乌龙、红茶等等。接触其他茶类笔者也是从品鉴、了解大品牌的茶开始学习的,收获颇丰。

笔者痴迷于普洱茶,至今热情不改。为了了解普洱茶的本来味道,笔者在这十年间至少品过不同年份几十个品牌,几百个品种的普洱茶,收益匪浅。

二、为什么买茶农的茶

茶友们为什么会选择茶农茶呢?笔者的个人经验是这样的:产品产地正宗,高端茶精品茶口感更好,更能体现传统与手工制茶的价值,同等质量的茶价比品牌茶低,更具性价比。同时,茶农茶现对而言需要找到可靠的茶农,才能买到好茶,对于初学者而言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研究普洱古树纯料茶的时候,就发现品牌茶不能完全满足我对古树纯料茶山头风格研究的需要。非常幸运有缘认识了云南茶山上的朋友,朋友为我提供的真实、准确、可靠的山头茶样品,让我能准确的感知普洱茶不同产区的风格与特征,支撑起了我对普洱茶的研究。

三、从品牌茶入手,以茶农茶提高的习茶之路

作为一个有着十年学茶经验的茶痴,笔者最大的一条学习经验就是要多喝茶、喝好茶,通过一定范围、数量的茶叶品鉴,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建立自己对茶的判断标准。我推荐各位茶友在学茶时,从品牌茶入手,从中低端茶开始,逐步提高;再寻找好的渠道,找到真诚可靠的茶农茶,逐步提高对茶的认识。

买白茶,是新茶好还是老茶好?如何怎么


买新茶还是买老茶,已然成为茶友购买白茶时遇到的常见问题。一如买白茶是买散茶还是饼茶一般,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所谓各花入各眼,新茶、散茶也是一样,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一、新茶哪里好?

1、价格透明

随着白茶知名度的提升,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概念逐步为世人所知。对应的老茶价格也渐渐呈现“水涨船高”的迹象;但新茶的价格却是最透明,当年的新茶价格也不会上浮过多。

2、营养价值高

白茶的营养物质主要指: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新茶状态下最为丰富,随着年限的增长,这些营养物质会发生变化。

3、收藏空间大

白茶新茶的收藏空间与第一点“价格”密不可分,存新茶喝老茶已经成为不少茶友的饮茶习惯。新茶价格透明,不少茶友会选择购买新茶自己储存。

二、老茶哪里好?

1、药用价值高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是对白茶药用价值的高度总结,老茶经过岁月的沉淀,药用价值被放大。对于那些想要购买白茶养生的茶友来说,喝老茶是最现成的方法。

在福鼎当地,陈年的福鼎白茶被用作治疗麻疹的灵药。不少百年药店更是有珍藏白茶的习惯;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更是将白茶做药引。

2、养生功效齐全

老茶的养生价值已被广泛熟知,关于白茶功效的科学研究更不在少数。总结来说,老白茶的养生功效主要有:降三高、消炎杀菌、护眼、美容

综上所述,新茶白茶各有其好。如果看中白茶的养生功效,那么请选择老茶;如果看中白茶的营养价值,那么请选择新茶。

学会这几招,买茶就避免被坑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走到茶叶市场,看着琳琅满目的茶叶,经常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买哪种好?要是按着老板的介绍买,又怕被坑。针对这种情况,到底要怎么办呢?

其实买茶最重要的就是茶的质量,评判茶叶质量的好与差,主要借助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确定茶叶的质量主要采用一看,二闻,三摸,四尝。

一、看

看茶叶的外形,干看茶的形态和色泽,湿看茶的嫩度、匀度和汤色。从外形看,要求茶的色泽、大小、长短、粗细、形状一致,达到整齐划一。如果长短不一,大小各异,很可能是采摘粗放;色泽多变,形状多样,很可能制作粗糙。茶中多西末,或含有杂质,那是制成后筛选不精之故,这样的茶算不得佳茗,既无茶味,更谈不上韵味,这种茶充其量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解渴的饮料,根本称不上是一种好茶。

二、闻

闻茶的香气,采用干闻和泡茶后湿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总结历代茶人经验,好茶的香气应该是有“四不”,即不庸俗,不浅薄,不单调,不浮躁。倘若有杂质有异味,或染有烟焦味,并非出自茶香。

三、摸

摸茶叶的身骨,重实与轻飘,光洁与粗糙,以及用手研磨,估量茶叶水分的高低等。随意挑选一片干茶,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用力捻,如即成粉末,则干燥度足够;若为小颗粒,则干燥度不足,或者茶叶已吸潮。

四、尝

检验是实践的唯一标准。选购茶叶时,要是不确定,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冲泡一杯样品以作进一步的鉴别。通常,一杯好茶必须具备丰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汤的味道有不断滋生的感觉;而且咽下以后,仍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余韵。有一些茶,饮时觉得甘甜、润滑,可饮过之后,却没什么回味。

最后一个秘诀:无论去哪里买茶,如果通过以上这些步骤还是分不出茶是好是坏,在购买茶叶之前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骤做一遍,这样茶叶店老板看了会感觉你挺专业的,就不敢随便坑你了。

中医论茶


万病之药

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的论点;宋代食疗专著林洪的《山家清供》,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茶属本草,自然在本草类著作中被收载。

《神农本草经》与《茶经》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考”等功效。

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引用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本草》

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中写道:“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历代有关茶的著作

历代医学家都凭自身以茶治病的经验,总结写在《本草》和医书上。魏·吴普《本草经》,唐·李绩、苏敬《新修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吴瑞《日用本草》,明·汪机《石山医案》、张时彻《摄生众妙方》、陈时贤《经验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本草通玄》,清·汪昂《本草备要》、张璐《本经逢元》、黄宫绣《本草求真》、孙星衍《神农本草经》、近代丁福保《食物新本草》、谢观《医药大辞典》等等都说茶能治多种疾病。

由此可见,茶的养生功效,早已为历代医学家所认可。

茶之四气

从中医理论来看,由于茶也是药,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服用。药性理论,主要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等项。

茶之五味

茶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新修本草》作“甘、苦,微寒,无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苦、甘,微寒,无毒”,字虽完全相同,但调换了苦与甘的位置。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知茶叶是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茶之功效

本草有关茶的功效中,属攻者如清热、清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

从四气上分析,其性“微寒”,其实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

茶之升降浮沉

从升降浮沉方面说,茶叶也是兼备多种功能的,它的祛风解表、清利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

茶之归经

从归经方面说,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腑来概括,所以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它“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它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茶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可以长服、久服。

谈茶说道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 . 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儒家思想与中国精神中国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但儒家思想是它的主体。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从社会观说,整个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友谊。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中国或许会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老庄及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从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休齐治平的大法则,用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佛家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而道家则把空灵自然的观点贯彻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进来,墨子崇尚真,中国茶文化把思想精神与物质结合,历代茶人对茶的性能、制作都研究十分具体,或许,这正式墨家求真观念的体现。有人说,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儒家说:“大道既行,天下为公”,茶人说:“茶中精华,友人均分”。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两个不过一个说表现,一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

古代道家思想与庄子在哲学观方面颇为接近,所以,人们常将老、庄并提。从自然和宇宙观方面,中国茶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茶人们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活水。茶圣陆羽首先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所谓精神功能,还不只是因为茶能醒脑提神,制茶、烹茶、品茶本身就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既是艺术,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茶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庄思想总起来说是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佛理与茶理谈到中国的茶文化,人们经常注意到与佛教有重大关系。日本还经常谈到“茶禅一味”,中国也有这种说法。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得思想接近。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位把中国禅宗带到日本的又是僧人,即荣西和尚。所以日本以及“茶禅一味”说法也源自中国。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一点说,佛家茶文化是起了带头作用的。

买茶怕被忽悠,只要记住这几点就够了!


让更多人因茶受益

每一缕最浓郁的茶香都源自千万滴最普通的汗水。从种茶、采茶、制茶、直至泡茶,要制作一杯好茶,每个环节都凝聚了诸多的心血。那么到底好茶的标准是什么呢?虽然不能够一概而论,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评判。

汤色

茶的品类众多,汤色也不尽相同,但是统一而言,好茶的汤色基本上都要“透亮”,越好的茶汤色越浓厚透亮,而较差的茶汤色比较浑浊暗淡。正如水至清则无鱼,而茶至清则少沉淀物。

口感

大家都知道,基本上的茶都带有些许苦涩,苦涩正是茶的真味。但是茶会苦一阵子,绝不会苦一辈子。品茶时,如果苦涩味久久无法消散,一直留在空腔中,苦涩不化,就是所谓的“盯舌头了“,基本上就不算是好茶了。而苦涩后回甘,甘苦交叠,好茶也。

味道

一杯好茶的滋味是无异味、怪味和水味。茶是极具吸附性的,在生产储存过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就会吸附其他的异味,而一旦吸附,就基本上无法消散了,茶的本来滋味也就被毁掉了。除了容易吸附异味外,茶叶保存不得当,也容易发霉,从而产生霉味。而水为茶之母,茶和水的完美交融才能够激发出茶的原始好滋味,但是如果茶水分离,有淡腥味,则也算不上是好茶。

叶底

正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茶在冲泡后,叶底的状况可以表明茶的好坏情况。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杯盖中,将叶底均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色调均匀、细嫩,光泽好,叶底鲜活基本上是好茶的共同特征。

纯粹

一杯好茶品质清高、纯洁无瑕、一尘不染,绝对是存粹的,除了茶本身的滋味,绝对不含有其他的异物,比如色素或者是农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