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 : 2019-11-15
紧压白茶的历史 湖州的白茶 白茶的坏处

紧压白茶的历史。

茶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事实上,白茶确由福鼎首创,继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如果要细分,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福鼎市,而白牡丹则发源于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文献考证: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

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liè)”。

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在《福建地方志》和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

白茶诞生: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是最早的茶类。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演变:

据《福建地方志》和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小白);约在咸丰六年(1857年),福鼎选育出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和福鼎大白毫(华茶2号)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由于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历史溯源:近代白茶发展

从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解放时期:

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的这个茶名就在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

解放后,计划经济大环境下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初期,由于对白茶品质特征认识不足,制造经验贫乏,生产出的白茶品质较为劣次,直至到了1964年,白茶生产品质才大有改观。可是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1964年首春只生产1.5吨。到1965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福鼎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到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还是运用低温萎凋和日光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

1968年为了满足外销要求,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增加比重。福鼎白琳茶厂创造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称新工艺白茶,又称新白茶或金玉兰,其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是将萎凋后的茶叶进行短时、轻微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更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

1968年,刘典秋先生在香港收白茶,他发现香港的餐馆需要低档白茶,要求价格便宜,质量合格的白茶产品,于是他委托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庄任和福鼎王亦森老师傅做此类白茶。王奕森师傅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尝试做了七箱新工艺白茶,通过几位专家审评后,认为产品合格,发货给香港,在香港很快就销售光,于是,在1969年正式开始生产50吨,1979年生产75吨,此后年产约100吨。

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同贡眉,来自小叶种茶树,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最早来自小叶种茶树,后来也采用福鼎大白茶或福鼎大白毫树种,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外形叶张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开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色较深,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福鼎白茶主产区是福鼎、白琳、点头、太姥山(秦屿镇)等地,主要茶树品种是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2005年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先后获得国检局原产地地理标记标志使用权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证明商标注册权,并被国家外贸部门推荐为出口信得过产品,这些均是国家级的权威认定,因此福鼎是真正的中国白茶原产地是毋庸置疑的。

2006年,福鼎白茶作为“奥运五环茶”的底色,与同时被选种的云南滇红、云南普洱一道分别作为红、黄、蓝、绿、黑、白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代表,入选“迎奥运五环茶”。白茶又有“茶叶中的活化石”之称,2009年西安古墓惊现千年白茶,经专家考证认为这些茶叶是产自福建福鼎的极品珍贵白茶-白毫银针,西安古墓发现福鼎白茶,不仅使中国白茶文化悠久历史再一次得到证明,也有力佐证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对福鼎白茶的研究和发现。2010年,福鼎白茶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管,成为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福鼎白茶正作为中国白茶的代表品牌,正在统领中国白茶市场,销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小编推荐

白茶的历史


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变异茶树,属于绿茶。起源于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米的桂家场,只有一簇野生白茶,已有100多年历史。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人员研究,白茶生长的生态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已经掌握。无性繁殖方法已被采用,以保持其后代和母亲的遗传不变。通过驯化和繁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树新品种。1998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珍稀茶树品种。2001年2月,被授予中国第一个原产地保护商标证书。

安吉白茶具有明显的特色,有三大价值:观赏价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春茶很嫩,芽叶是白色的。安吉白茶(Anji White Tea)外观精致优雅,如凤凰羽毛,颜色如玉霜,明亮有光泽。冲泡后,内部香气清新芬芳。味道清新甜美。汤是淡黄色的,清澈明亮。叶白羽,绿色的茎和脉。生化测定表明,氨基酸含量为6.19-6.26%,是普通茶的两倍,茶多酚含量为10.7%,是普通茶的一半。安吉白茶以其独特的外观、内在品质和丰富的营养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和茶叶专家的充分认可。

1998年,安吉白茶被浙江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农产品”。1999年5月,安吉白茶在浙江省著名的茶叶比赛中获得第一名。6月,他在第三届“中国杯”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得特别奖。7月,他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一枚金牌。9月,在第四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10月和2001年7月,他们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了国际名茶金奖。

1978年至1997年,安吉白茶完成了试验研究和多点试种。1998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进入示范推广和快速发展阶段。1000多亩专业村和100多亩大种植户相继出现。到2001年,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6000亩,年产值超过1亿元。安吉县西龙镇黄渡村白茶专业村,白茶种植面积2000亩。普通种植者的平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白茶已经成为黄渡村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实践证明,种植白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1年4月,由安吉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赞助的“2001中国安吉白茶节”在安吉举行。这将安吉白茶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从简单的农业发展到加工、商业和旅游。安吉县被中国著名的特色镇和宣传组委会命名为“中国白茶镇”。

白茶的历史介绍


白茶的历史

茶叶领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白茶起源于北宋。宋代皇家茶园位于福建省建安县北苑(今建瓯市)。《大观茶》中的白茶是早期在北苑渝北茶山生产的野生白茶。制备方法仍然是蒸、压、模制成的圆茶,不同于目前的白茶制备方法。

有些人认为它始于明清时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生产方法上区别于其他人,因为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历“萎凋”和“干燥”两个过程。

一些学者还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原因是:在中国祖先首次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它以备后用,必须将新鲜嫩嫩的茶芽烘干或烘烤,这就是中国茶史上“白茶”的诞生。白茶的起源是由书面记录证实的。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宋子安的《东溪茶考录》(约1064年)中。然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白茶,是指当时的一种白茶。最确切的是宋徽宗赵霁的《大观茶论》。北宋韶胜年间(1094-1098),白茶被用作贡品。福建贡茶领袖蔡襄的一首诗说:“北苑的精神在世界各地萌芽,寒冷的春天生活是必要的。因此,老年人更喜欢云的丰满和白色,一个好的说法是从遥远的玉清晰。”宋代的茶爱好者认为丰富的雪芽茶是世界上最好的。当时,白茶的产量很小,只供皇帝使用,非常珍贵。北苑茶农视白茶为“茶红”,视这种吉祥茶为斗茶的独特产品。

在茶业中,白茶有两个手指:一个是指由白茶新鲜叶子制成的白茶,以天然白芽叶命名。安吉白茶是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引进的,类似于宋代的北苑白茶。这是一种罕见的茶树,叶子洁白嫩嫩。采摘的鲜叶用绿茶加工。二是指普通茶树鲜叶(蔬菜茶和大白茶)经自然萎凋、温和发酵、非揉捏、非油炸、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烤制成的茶叶。它的茶芽是完整的,覆盖着白发,银绿色,味道甜美,汤色清淡。这是真正的传统白茶。

白茶的生产方法正式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约1796年)。据福建茶叶历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疲软,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茶农改革了白茶出口,从此白茶成为正式茶叶。此外,加工白茶的基本方法已经传播到现在。

白茶目前主要产于福建省的政和、福鼎、简阳、松溪等县(台湾也产少量白茶)。该领土多山,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山区以红黄壤为主,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和建阳水仙。白茶可分为五种类型:白毫银珍、白牡丹、红梅、寿梅和新技术白茶,因为原料不同,鲜叶工艺不同。茶叶行业的领军人物张天富在“福建茶史考试”中说,白茶是福鼎创造的。当时,银针是从植物茶(福建东北部的一种本地茶树)的新鲜叶子上采集的。福鼎大白茶起源于太姥山。1857年,古老的茶名“绿雪芽”被传播开来,1865年,它被制成银针,上面有白色的大茶芽,被称为“大白”。对于那些收集蔬菜和茶的人来说,它们被称为土针或小白针。

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白茶。《宣河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郑和造于1112年”。郑和当时属于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以出产白茶而闻名。法院给这个县起了一个叫郑和和年号的名字。然而,郑和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于这一范围还有待进一步验证。铁山白茶在1880年培育出来后,银针在1889年制造出来,白牡丹直到1922年才制造出来。白牡丹最初产于欧宁水吉(今简阳)。它的开始时间尚未得到证实,仿佛是福鼎沏白茶之后,郑和沏白茶之前。至于水吉生产的另一种水仙白,在近几十年(20世纪初)已经出现。

可以说,白茶生产的历史从福鼎开始,然后转移到水吉,再到郑和。根据茶的种类,先有白色,然后是白色,然后是白色水仙花。

白茶的历史沿革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中国著名茶学家张堂恒《中国制茶工艺》载:“乾隆六十年(1796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茶界一般都把1796年定为白茶创始时间。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

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另据考证,“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原文引自《永嘉图经》,这本成书于隋朝的图经可惜已佚,这就更好的说明白茶在隋朝以前就已出现,但在唐宋时期,福鼎产茶的记录有文字记载的很少。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宋朝的茶叶,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白茶出现在北宋时期的西安贵族阶层,进一步证明了白茶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

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自然晾青的办法,其实即是后来的茶叶“萎凋”工序,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就持此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理由是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也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太姥山,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文人墨客鲜至,留下的文献资料与摩崖石刻较少。谢肇淛的《太姥山志》(三卷、成书于1609年)载:“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白箬庵……在摩霄峰背,有径路可达……凡五里许始至;前后百亩皆茶园。”明朝的陈仲溱《游太姥山记》写道:“……然皆养蜂卖茶,虽戒律非宜,而僧贫亦藉以聚众。”同时期的林祖恕在《游太姥山记》载:“……因箕坐溪畔,取竹炉汲水,烹太姥茗啜之。”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陆应阳《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万历四十四年《福宁州志·食货·贡辨》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这段记录,说明了明朝时期,福鼎茶人把制造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格与制造叶茶的白牡丹价格区别开来。

明朝田艺蘅《煮泉小品》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指的就是白毫银针,明确指出,以日光萎凋生晒芽茶为最佳。明朝时期留下许多文献资料很好地佐证福鼎悠久的产茶历史。

细数白茶的发展历史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是最早的茶类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最早的白茶记载是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一一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描述的就是白毫银针的简单自然独特制作工艺和冲泡于玻璃杯时形态美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白茶保健功效。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其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其书中所指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按照绿茶工艺制作而成的绿茶,如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天目湖白茶等,辨别是属于哪类茶类主要是看茶叶加工制作工艺区分而非名称,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 有关白茶原产地的争论颇多,其中福鼎、建阳水吉、政和争议最为激烈,白茶制造历史已有200年,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白牡丹的发源地是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此观点得到茶客和诸多茶叶界泰斗们普遍认可,更多可以参阅福鼎白茶共识内容。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也由《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 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 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茶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计划经济大环境下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初期,由于对白茶品质特征认识不足,制造经验贫乏,生产出的白茶品质较为劣次,直至到了1964年,白茶生产品质才大有改观。可是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1964年首春只生产1.5吨。到1965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福鼎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到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还是运用低温萎凋和日光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

白茶的历史|茶者


提起白茶,无论是口感还是功效,都赢得了许多茶友的青睐。不过,我们也相信,大多数的茶客有着同样苦恼:

白茶存放多久才能称之为“老白茶”?那些年份越久越好喝的老白茶是否只是商家的忽悠之词?

今天咱们先看一下白茶历史。

远古说

像大多数事物一样,关于白茶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神话传说,据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后改名为太姥山。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亲手种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

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在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唐朝说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宋朝说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

《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

明朝说

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云:“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就是现今生产的白茶制法。白茶是真正的“不近人间烟火”。

清朝说

白茶的生产,是于清嘉庆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政和县在1880年发现大白茶,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

近代

到上世纪50年代,白茶始终都有生产或从茶农收购,保证福建省外贸出口的需要。由于场地与气候的原因,白茶产量很低,因此茶农有一句常用的话“辛勤不解天气变化”。

1963年,福鼎茶厂白琳茶厂运用热风萎凋槽技术生产白茶,获得成功,产量才开始提高。

另外,从历史角度来看白茶专门是出口创汇的茶类,素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而且早期的白茶原来产量少,主要用于出口,所以国内知名度低,直到本世纪初,国内才出现少量白茶,随后逐渐兴起。

许多人不认识白茶为何种茶。也就最近十数年的时间才开始名声大噪,如今市面上如此多的老白茶到底从何而来,可想而知。

此外,我们在搜索到近些年产制的白茶时,会常看到“古法制作老白茶”这样的字眼。那么,老白茶是否有“古法制作”一说?打着“古法”的名义,茶叶是否更好?

以上就是白茶栏目给大家汇集有关《白茶的历史演变》的全部内容了,不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它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