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茶叶在清代的地位文献考证

发布时间 : 2020-06-24
清代茶叶 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普洱茶地位

【www.cy316.com - 清代茶叶】

安化茶叶在清代的地位文献考证

茶叶是两湖地区的传统饮料作物。就清代而言,道光季年以前,两湖所制茶叶都是黑茶,主要由山西商人贩往西北诸省。从清代湖南地方志所载物产中“茶”的分布来看,几乎湖南各地都有茶叶出产,但商品意义较大的主要产区也只有两片,一是岳州府及其周围地区,一是长沙、宝庆、常德、辰州四府的交接地区。清代发引销茶的善化(今望城)、湘阴、益阳、饮县、安化、邵阳、新化、武冈;巴陵(今岳阳)、平江、临湘,武陵(今常德)、桃源、龙阳(今汉寿)、沅沉江等州县全都分布在这两片地区。

安化产茶,著名已久,自宋代设县以来即以产茶著称,民国初年雷男在《湖南安化茶业报告书》中说,明万历年间在桥口创制黑茶,为安化制造黑茶之始,清咸丰八年(1858年)广东商人抵安化倡制红茶,为安化制造红茶之始。,据统计,咸丰初年,安化年产红茶约10万箱,每箱5~65市斤,计60万斤左右,此外还有花卷茶3万余卷,每卷71.25市斤,计210余万斤,两项合计80余万斤,其中箱茶70%销往俄国,30%销往英美,花卷茶则全部销于山西。这是创办红茶不久的情形。在鼎盛时代的同光时期,安化有茶庄80余家,年出茶叶高达70~80万箱,就是清末有所减少,也在20~30万箱。安化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乾隆《湖南通志·物产》云:“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费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君山茶为次。”其县西北和北部的芽茶号称“湖南上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后,安化年贡芽茶22斤。咸丰年间,红茶初兴,外商竟至“无安化字后不买”。同治年间,“海内名茶,以安化为上品”,俗有“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之谚。安化属于山区县,所产粮食不多,“惟茶甲于诸州县,全赖以茶易米。清初就已是“逐其利者十常八九”。可见茶业在安化农民生计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了,

新化居于安化西南,自然、历史条件与安化极为一致,宋代开发梅山地区后,以上梅山为安化,下梅山为新化。清代新化茶业和安化一样有名,道光《衡山县志·茶法》云:“长郡安化,宝庆新化,皆产名茶”,同治《饮县志·茶法》亦云:“楚南产茶之区,尽属西境,长郡之安化,宝庆之新化为尤著”。

安化之北为桃源、武陵二县,道光《桃源县志·物产》云:“茶,北乡甚稀,东西两乡并不产茶,惟南乡近安化界,产者颇佳,每夏,茶商至邑,区为三等,沉溪一带为上,杨溪一带次之,水溪则下。”同治《武陵县志·物产》云:“邑南境近安化者,间种之”,说明此二县沅水以南的地区产茶较多。

安化之西为沅陵、溆浦二县,其与安化县交壤的地区也多产茶,甚至充为贡品。沅陵县西的泸溪县产茶也较多,乾隆《泸溪县志·物产》云:“园茶采于谷雨时,颇似闽产”,同治《泸溪县志·物产》亦云,“采于谷雨前者制白毫茶,后者为青、红二茶”。

安化之东为宁乡、益阳二县,宁乡临近安化的伪山一带产茶较多,质量也好,康熙《宁乡县志·食货》记载,该县每年也有20斤芽茶的贡额,同治《宁乡县志·物产》云:“近日栽者甚多,臼园茶……惟伪山为上品”,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也说伪山茶“不让武夷、龙井,商销甘肃、新疆等省,岁获厚利”。益阳县是清代发引销茶的地方,产茶也丰。雍正时湖南巡抚朱纸在奏折中说:“至于茶叶一项,各邑虽有种植,然犹有一县所出不敷一县之用者,惟安化茶多,次则益阳、武冈、新化等州县,彼地之民又赖此种地利以为生计”。

从上述的文献古籍渔业来看,在清代,安化茶早已享誉天下,此不虚也。

茶经网小编推荐

六堡茶叶的近代历史文献


一百年来,六堡茶几经兴衰起落,最鼎盛时几乎六堡乡里家家做茶,年产数十万斤,日本侵华期间,千里茶园荒芜,民生维艰。六堡茶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近代茶业发展的曲折与艰辛,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第一回广信梧州饮茶源远流长

梧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独据岭南,又建苍梧王国,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

赵佗的弟弟赵光即位后,便开始着手兴建王城,取“苍梧”(亦写作仓吾)族之名,称“苍梧王城”。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广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在陆羽引用的《桐君录》“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西汉乃至更早的时候,岭南、两广人民就已经有了喝茶的习惯,也有了以茶奉客的习俗。只是当时的喝茶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泡饮法。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就是说当时是将茶叶煮着来喝,《桐君录》更注明加入一些姜桂香料。?(máo)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而这种“加以香?辈”(加入香菜配料)做法,在现在梧州周边县市的“打油茶”流传下来的做法中,还可以依稀追溯当年的“吃”茶“烹”茶之法。

第二回客来奉茶最早崇茶之风

据大量史料显示,喝茶之风是最先由名流士绅阶层兴起,并逐步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的。而且,这种崇尚饮茶之风,最先是由南方开始的,之后渐渐向北方影响。有学者研究,在西晋衣冠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建康的上层社会崇茶之风才渐渐开始盛行。

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在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古广信梧州,受中原战争影响甚少,乃名流雅士经学家等汇聚之地,饮茶之风兴盛,甚至已经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进入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形成“客来奉茶”的习俗。

而且,茶叶原产南方,岭南利于种植,资源丰富,较易获得。可以推测,岭南地区特别是当时的岭南名郡———古广信梧州估计是全国最早流行喝茶的地方之一,并且,“客来先设”的接待客人的奉茶的做法也远远领先于中原地区。因此,《桐君录》中方会在此重重的写上一笔。

第三回六堡产茶历史甚为悠久

六堡何时开始种茶产茶,尚未有确切的考据。从当地茶农世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六堡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开始种茶了,可以说,六堡制茶产茶的历史相当的悠久,而且,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八步传入……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并得出六堡茶的树种和工艺均传自湖南云云。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从六堡镇现存的有数百年、直径达三四十厘米以上的老茶树来看,其种茶产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应该远远不止两百年。

据六堡镇茶人黄超、黎林和六堡农家茶协副主席陈伯昌介绍,在六堡镇的九城现在仍然保留着相当部分的老茶树可以考据。黄超说:“现存还有许多老茶树,有的长成了大树,估计有三四百年以上。”

而说到“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只能够说明其两者由于比较接近,相互间是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不排除树种和工艺由六堡往湖南传播的可能,毕竟,世界茶树发源地在云南,通过水路传播下来的可能性。而六堡茶确切的原生茶树品种的来源和工艺形成的过程的考据,仍有待专家学者去进一步作科学论证。

第四回战前盛况家家户户产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港、澳、南洋久负盛名的六堡茶一直以来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非常畅销。而且水路运输畅顺,运输费用低廉,主销区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较和平安定,因此六堡茶的发展很快,在六堡乃至周边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高。

据六堡镇老茶人陈振东回忆:“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人人都做茶。”而且,老人还说当时流传有这么个说法,说要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六堡人非常容易,只要看看他的脚,“脚黑”的一定是六堡人了。陈振东老人接着解释,说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做茶,以前的工艺做茶的时候,用锅杀青之后,要揉捻,那时多用脚踩搓揉,由于茶叶汁液的浸染,久而久之便人人“黑脚”了。

据资料显示:《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可以想像出当年的产茶盛况。

据六堡镇87岁的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其实,当时产茶制茶的多是农户,收茶的多是商户茶庄,很是分散,缺乏准确的统计,很多小茶庄看到有利可图,都在开秤收茶。估计真正的产销数量可能还不止呢,老人说,有说最多那年是收茶80多万斤。

据《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

第五回规模空前漫山遍野茶园

六堡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里面很多人种茶,漫山遍野都是茶园。即使是三几个人一户的小户人家,往往也会种有相当的茶树,产不少茶。当年,六堡的几个茶乡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景象非常壮观。老人回忆,那时候,要揉捻的茶青量很大,大都是用脚踩揉的。一般是攀扶着门头或廊道的一根横木,用脚踩揉茶青。老人说,那时候,几乎每家之中都可看到有这种的横杆、茶灶和其他制茶工具。说起那时候的踩茶工艺,老人还津津乐道说,说那时候踩茶还是很讲功夫的,有技术的茶农大大一堆的茶青可以揉踩成为很大很圆的一团,不会散开。

第六回茶船古道见证兴衰沉浮

由于六堡茶品质优秀,当时在港澳和南洋等地名气逐步大起来,销售情况非常好。更多大商家、茶庄进入到六堡开设分庄收茶。据87岁的李旭秋老人回忆,他听祖母说过,当时已经有如香港天顺祥茶庄等多家大茶庄进入到六堡收茶,广元泰茶庄就是其中最有名一家。老人回忆道,他最深印象的是当时在广州骑楼外砖柱大大的茶庄字号和当时运茶装茶用的箩筐都扫上了统一的“唛号”。

据资料显示,清初广东航海贸易被禁止,那时往来外国的商船很少,也没有什么外来贸易。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开海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这是我国政府最早设立的海关。

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贸易。从此,广州的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这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第七回百年老号更以六堡扬名

据老人回忆,香港天顺祥茶庄和广元泰茶庄都是当时很有名、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都是省港都开设有分店的百年老号,广元泰在南洋怡保还开设了分号,至今其后人仍在经营着茶行。

广元泰茶庄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来开设在福建泉州。创始人原籍广东三水,其父以文取仕,做了几年官后心灰意冷,无心官场退隐回家。并告诫子孙专心营商,不得参加科举,并举家往福建泉州开设茶行。

后来由于清政府关闭了福建海关(1757年),便将广元泰迁址到广州,在十三行开设茶行,专门经营茶叶贸易。由于品质卓越,经营有方,至清末已经是远近驰名,先后在香港、南洋开设分号,生意做得非常大。广元泰的茶畅销,在省港澳等地很受欢迎。之后,广元泰茶庄便推出一种“内飞”,有“天宝物华名茶世家省港联号百年制茶广选精作元度细茶泰和顺雅品质尤嘉爰凭印鉴谨识无差毋致伪假”字样,以文中以嵌有“广元泰”三字的记,并盖上其图形及印章以辨真伪,这种做法在时甚为领先,引来许多茶庄竞相效仿。

据说,广元泰后来在六堡设庄收茶,并经其特有工艺加工出来的六堡茶,风味很独特,并以其所产六堡茶特有的“泰和顺雅”品质而赢得市场的一致认可,扬名海内外。

第八回交易畅旺茶庄云集六堡

关于当时黑茶收购的记载,散见于存世的各地地方志及文献:“采办黑茶,在进山办茶前作好准备工作:‘先要择点应用什物家具器皿以及篾器、木器,……再要择选(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其时,粤港茶商尤其注重茶叶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强调‘以质论价,靓茶好价’,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一直以来,茶商与茶农、茶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笔者向当地多名老茶人了解,当时收茶多是茶商在六堡合口街(当地口音读“鸽”口)开设分号、分庄(或称子庄),在采收季节,由茶号派人进六堡按级别定好价格后,直接开秤收茶。毛茶经分筛、分级后,统一用大箩筐装好,通过六堡河这条“茶船古道”,经梨埠、封川运回广州总号,加工精制后,踩箩或制成饼茶,装箱销往海外各地。这种做法多数是广州外来的大茶号,如万生茶庄、广元泰茶庄等。

六堡镇中至今尚存的收茶点——“茶亭”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

据80多岁的老茶人陈振东回忆,当时收茶和开设茶庄的很多,有英记、万记、同盛、公盛、源盛、盛发等等,非常多,大多是广东的茶商,如生记的老板是鹤山的,一个姓温一个姓梁。盛发茶庄是附近旺甫人所开,姓梁。据李旭秋老人回忆,最多时,十多家大的茶庄云集六堡,其他小的商贩就更多了。茶庄的多与少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当时,六堡所产的茶交易一直以来都很畅旺,据李旭秋老人回忆,不同的时期,在收茶的季节,六堡的合口街、马连坪等多处专门都设过茶叶收购“集市”,部分茶商茶农则聚集在合口街大樟树下(当地称为“樟木根”)开秤收茶。而广元泰、万生、英记等最有实力的茶庄则在六堡专门开设有分号,由茶农上门交茶。

第九回竞争激烈茶商频出奇招

当时收茶的店铺大多已不复存在,唯一完好保存至今的是当时的称之为“茶亭”的一个屋子,青砖所砌,是当时收茶的一个交易地点。这个“茶亭”是当年六堡最为富有、最大的地主韦景平所开设。“茶亭”位于路边,大门外有青砖柱支撑起宽阔的檐廊,看来估计是方便茶农们交茶时等候歇息而设。

另外,据原六堡乡乡长老茶人邓兆明回忆,有部分茶农直接挑茶到合口街上的茶庄进行交易。也有部分茶庄是通过熟悉六堡当地情况的“二老板”到直接各个村寨,与茶行的人一起看茶定价后,由茶农挑茶到合口街“樟木根”交茶,而“二老板”则分别向茶农、茶商收取一定佣金。后来,精明的六堡人出现一些专门跑村进寨收购毛茶贩运到广东牟利的群体,后来渐渐发展到当地或附近乡镇的茶人自己开设收茶的茶庄。

由于当时在合口街收茶的客商、茶庄很多,竞争甚是激烈。为了保证收到更多更好的六堡茶,很多茶商各出奇招。有的是依仗当地雇来的“二老板”的人脉和资源,“掌握”部分茶区的茶农的毛茶;有的与茶农协商长期订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如黑石、恭州所产的茶,这个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模式。

据对六堡茶掌故颇为熟悉的邓永斌说,当年,六堡的交通很不方便,地处深山之中,只是靠六堡河运茶叶出去后,回来时载回所需的日用品,物资非常匮乏。而且,山区茶农大多生活很苦,寅吃卯粮。一些精明的茶庄茶商就推出了茶农记账“赊”去日用品,等来年茶季时交茶来抵扣的做法,既帮助了一部分的茶农,又保证了收购毛茶的数量。

安化黑茶资江水路运输考证


安化黑茶资江水路运输考证

安化黑茶享誉世界。曾经千年沧桑发展历程,究其何时走出安化山界?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曾经见证过安化黑茶发展历史的资江进行了一番考察与考证。资江之水孕育了安化黑茶,万里茶路上资江中游东坪至汉口这段充满艰难险阻的水路是把安化黑茶输送至大半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黄金通道。

一、资江成为安化黑茶主要水路运输线路的时间溯源

安化水路交通,以资水为大动脉,有史甚早。资水上通武邵(今邵阳),下入洞庭庭,由上进入长江,可达沿海各地。古代军事征战,商旅往来,在都以此水为通道,史载东汉初马援征“五溪”(指湘、鄂、黔、川等省边界的雄溪、口溪、酉溪、沅溪、辰溪),沿资江至马辔市登岸、屯兵奎溪坪。宋推官吴居厚在《梅山十绝句》中有“可怜马援穷兵力,铜柱空标在五溪”之句。清同治《安化县志·杂说》载:“宋理宗,潜邸邵陵。宁宗末年(1224-1225年),理宗征诣京师时,过小淹,忽值石门潭(在小淹下首)口少,淹留竞日”。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福建商人陈君锡操舟载货从沿海,经长江,入洞庭,溯资水,至安化。在大汴滩有碑刻可考。从清至民国时期,沿河的马辔市、东坪、黄沙坪、唐家观、江南等因水运而兴。相继发展为县内的大小港埠。

而安化黑茶早在公元856年的唐代就有文献记载,至五代时,质量显露特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等地,商品生产已具雏型。宋熙宁二十二年(公元1088年),安化置县才17年,朝廷即在县境设立博易场,开启茶米互换市场。北宋时期,朝廷派出专门军队。到安化收茶,再押运西北,换取战马。由于需要大批量的茶叶靠入挑马驮难以运出安化,唯有依靠资江输送才能解决问题。由此分析得出,资江成为安化黑茶主要运输线路形成的时间大抵在唐朝末期至五代初,从资江中游东坪至益阳,入洞庭,进长江,经汉口再北上襄阳至中国西北地区。明朝时定为官茶后,茶商纷分进入安化采制黑茶,从此安化黑茶源源不断外运。资江成为安化黑茶输出的主要运输通道。

二、资江不路运送安化黑茶至汉口的主要工具及路线

安化山多溪多,水运条件很好。为茶叶运输提供有利条件。经调查和查阅有关史料记载,从资江运送安化黑茶的主要运输工具:

(一)排筏与火排。安化山区竹木质量好,产量大,大多是靠肩运至山麓小溪边,再单根流送至大溪,名叫“赶羊”。“赶羊”到大溪边的竹木,在其底部打眼,再数根至十来根为一组。横穿木棒加篾缆扎成把子或排筏,趁春水放送至河边设的收购点,名曰“放把子”。设在资江河边的收购点将收集的竹木要下运至益阳,只能扎成吃水浅、驾驶方便的连排。后经适当改造,顺搭黑茶运抵益阳,安化东坪至益阳全航程135公里,大水季节每排5-7天可到,枯水季节则常常半月以上才能到达。连排运到益阳后,再做成大排,叫“车排”,车排再下运至汉口。

火排为资江支流的一种特殊运输工具,为安化人民创造发明。其构造是:用直径约20厘米的楠竹,将其表面的青皮削去,尾梢用火烤黄后弯成弧形。集10根左右加工后的楠竹,编扎成长方形梯形排块,上下两层,中间用方木架支撑,下层浮水,上层载物、坐人。整块火排吃水深度2-3寸,载运量500公斤左右,因能就地取材,制作简便,操作灵活,又能载物坐人,故为溪河两岸的茶农采用。资江主要支流沂溪、口溪、麻溪等扎火排作为黑茶运输工具,将其运送资江或直接送益阳转运。

(二)毛板船与木帆船。随着后来船舶航业的发展和我国木船打造技术传入安化,这化黑茶的外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古时的排筏运输逐步转入毛板船和木帆船运送。还产生了专门人事运输业的“排帮”和“船帮”、“船行”等水运组织。毛板船旱干帆船,小于帆船,载重轻于帆船,但比帆船灵活,民国25年(1936年),安化县政府建设科普对县内船舶进行编查、登记、丈量、发证。据当时统计,县内资水水系具有帆船806艘(载重106万担);当时尚属安化的涟水水系的蓝田,桥头河等地共有帆船383艘(载重336万担)。两大水系的船型大不相同,以资水水系而言,大河与山溪的船型又互有区别。主要船型有七板子、条船、秋船,舟驳子、洞驳子、渠江驳、板脑壳等10余种。装载20吨以上的有七板子。舟驳子等,又称大板船;条船、羊七牯、板脑壳等为20吨以下的帆船,现存祁县商文化博物馆内的《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上河至益大滩甚多,实属当险之极足顶用川,是遇水枯之时,总宜择用小船,名为条船,可装黑茶二十几至三十多担,但以二十担稳妥。”这说明安化黑茶,在明末清初就由专门运送物质的船帮负责。

(三)装茶工具。据《祁县晋茶大德诚文献·(五)篾器箱壳价值例》记载有:口庄大箱壳,二五洋箱壳十斤小箱壳,五斤小箱壳。篾箱,裱口庄大箱、裱二五箱,裱十斤箱,五斤箱,打洋庄铅雨二五箱等。二五洋箱是专由汉口洋庄收购每担可装两箱或五箱茶叶的洋箱;打洋庄铅雨,指为防止茶叶途中淋雨受潮,用锡皮包装的箱子。从黄沙坪古茶市考证,明初明茶运采用布包和篾篓,清道光二年,前奉扶院藩司示,铸定砝码重十二斤合二码为一包,拟外加一斤,以抛灰末。从此,永久规定每包茶为25斤。茶篾篓还分官、民茶篓。

从资江中游东坪至汉口水路运输安化黑茶。大德诚文献有详细记载,从山西祁县到汉口逆江而上的线路图为:汉口三十里至专口,汉江上水三十里至金口,四十五里至东爪脑,四十五里至排洲,九十里至嘉鱼县,七十五里至石头关,十五里至茅埠,十五里至新堤,四十五里至鸭蛋矾对江罗山,六十里至城林矾,十五里至岳州府,过洞庭湖,七十五里至鹿角,六十里至李石山,六十里至云亭,三十里至卢云滩,三十里至麒趾口,进小河上水九十里至茅甲子口,十里至沙头,二十里至益阳,汉口至益阳计水路八百四十里。

益阳三十里至兴家河进山,河上水三十里至桃花庵,二十五里至苏滩,五里至休山,三十里至滩界,三十里至桐子山,三十里至马家滩,三十里至湖溪,三十里至小淹,十五里至边江,益阳至边江计水路二百五十五里。

边江以上水路未予记载。从边江到唐家观、黄沙坪,再至东坪计水路二十五里。全程一千一百二十里。

三、资江至汉口水路运输的形成对安化茶叶发展的影响

从资江运送安化黑茶至汉口这条水上交通线的形成,对安化茶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资江水路运输的形成促使安化茶叶由野生茶向规模种植园区茶转变。从刳木为舟的远古,到20世纪50年代末,水路运输是安化县内主要的运输形式。史载自元代到明朝,山林划分私有,安化人民摸索出将野生茶树进行移植成功后就开始了园区茶的生产。“深山穷谷,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15世纪后期,安化研制出黑茶。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正式规定安化黑茶为官茶,准许运往陕甘茶马司换马。安化黑茶定为官茶后,极大地推动了茶直生产的发展。清雍正八年茶碑记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叶一项,1935年湖南茶事试验场(安化茶场前身)组织40余人,对全省茶叶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据51个县的统计,共有茶园总面积为693990亩,其中安化为20万亩(占全省的28.82%)。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内交通阻寒,黑茶、红茶大量积压,茶农迫于生计,挖茶树,茶园面积急剧减少,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国熟土面积仅7万亩,较抗日战争前减少65%。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茶园得到迅速忧愁与不断发展,至1952年,茶园面积由民国末期的7万亩,恢复至101549亩,茶叶产量由2370吨增加到4456吨。

2、资江水路茶叶运输促使安化黑茶市场由无到有,再到兴旺发达。安化的茶叶素为商品生产,县内居民自饮茶绝大部分为茶梗、茶果及拣老片叶。因为安化山多田少,粮食历年不能自给,在部分靠出售茶叶换粮进来。史记,安化茶叶贸易早在唐代即已开始,公元936年,“渠江薄片”茶已运销湖北。宋代(1088年)县建立博易场。运来米盐布帛交换茶叶,由此逐渐开成了茶叶市场。明代黑茶交易市场进一步巩固壮大。清初,前来安化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多集中于资水沿岸的苞芷园、边江、唐家观、黄沙坪、硚口、东坪等地,敷溪、仙溪、大福坪也设庄收购。茶叶上市时,省内外茶商云集境内的多达300多家。省内有宁乡、湘乡、桃源、新化等县群众涌入境内,高达五、六万人,有的全家临时迁入,采茶时女采男运,制茶时都进茶行,男制女拣,直到九、十月才返回原籍。茶商以晋、陕、甘资本最为雄厚、经营最早,曾在硚口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长期经营安化黑茶。

此时安化黑茶市场达到鼎盛时期。资江两岸江南、唐家观、黄沙坪、东坪形成了以经销茶叶为主的综合商业街铺。经考证,黄沙坪成为茶埠时期为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形成,至今有430年历史,茶叶兴隆时,天一香、裕通永、晋记、三和等茶庄行达57家。在清光绪戊申秋八月,陕西试用知县刘翊忠曾在黄沙坪题《黄沙坪·感茶事》诗:“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置身熙攘外,惟有水边鸥。”描绘了当时茶市的盛况。唐家观古街是资江古才商业文化的活化石。清中期,商业铺面80多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城商铺内迁至此,增至156家。其中粮油店17家,百货绸缎庄13庄,茶行、茶庄6家,还有5大药铺、4大钱庄等。

3、资江水路运输的发展促使这化黑茶由内销转为外销,在国际茶叶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安化茶叶由于距汉口较近,兼以水运便利,贸易以汉口为主。安化黑茶经益阳运到汉口后转沙市,经天门、樊城至老河口,改用牲口车经龙驹寨至西安。甘引则直运洛阳。火车通后,由益阳换大帆船至汉口,陕引、甘引沿平汉路至郑州转西安,甘引再换汽车或牲口车运至洛阳,在洛阳压制成砖,再运兰州。花卷沿平汉路至河北,转太原,均费时旷久,运费高昂。清道光以前,安化黑茶及成品每年边销量约72000-80000担(折合4000-4770吨)。1940年,安化试压黑砖成功,彭先泽两度去兰州考察西北市场及运输路线,开拓销路。至1944年共压制砖茶5384万片折合7115吨,其中约4000吨运至新疆猩猩峡及哈密,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往苏联,作为国家偿还贷款及换取物质,支援抗日战争。如今,安化黑茶闻名世界,已销往日本、韩国、美国与东南亚等地。

黑茶在安化:中欧茶叶之路的兴起


黑茶在安化:中欧茶叶之路的兴起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分在亚欧两州的两个大国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对抗走向对话。茶叶犹如润滑剂、“茶叶之路”就像一台发动机、把中俄两国的经贸往来带动了起来,不仅丰富了两国百姓的物质生活,而且促进了文化方面的丰富交流。茶叶之路源于中国湖南安化与福建崇安,远至俄罗斯恰克图。古茶叶之路全程路线,湖南以安化黑茶为主安化属湖南益阳市,位于雪峰山脉北段,资水中游,地形地貌多样,境内多高山叠嶂,风景秀美。高山出好茶,安化有“中国黑茶之乡”美誉,所产黑茶为“安化黑茶”,具有消腻化食、降三高等独到功效。亚欧茶叶之路兴盛时,安化黑茶茶砖一律先运往汉口,再统一和其他省的茶一起运往恰克图。即使是在清末鸦片战争,陆上茶路受影响,但安化黑茶贸易仍然活跃,至汉口的水路未曾中断。俄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亲自来到汉口设立贸茶办事处并主持开幕,安化黑茶对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几百年来,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俄罗斯人至今还是“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煮饮黑砖茶是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曾问过他们一天喝茶的次数,他们回答是:“从早到晚”,显然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茶在俄语中为“恰依”和汉语的发音很相似。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阿布卡斯阿和格鲁吉亚人除了喝黑茶、绿茶外,还喝奶茶。今年,著名策划人胡明方发起了“重走茶叶之路”大型文化活动,计划以120匹骆驼驮中国茶叶的方式从湖南安化出发,按照古茶叶之路路线,最终走到欧洲。活动得到中国社科院的牵头及其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支持,一路上,活动组委会不仅用这种古老方式宣传中国茶叶,同时也是纪念曾在古老茶路上鞠躬尽瘁的先人们。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重走茶叶之路,湖南安化黑茶将成为驼队的首领,带领其他中国茶叶一齐踏上古老茶路,向世界展示中国茶叶的独特魅力!(略有改动)

安化黑茶喝了会失眠吗?安化黑茶助眠——科学考证


黑茶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可见的茶叶,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对于正常人来说晚上品饮黑茶,就能立即亲身体会到黑茶调节和改善睡眠的神奇之处,长期品饮黑茶,睡眠质量会大大提高,但是本身具有失眠症的除外!

喝安化黑茶助眠

唐陈藏器医学名著《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诸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天然的保健良药,全球六大健康饮品之首,提神醒脑,所以失眠多梦和神经衰弱之人饮茶,则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但是品饮黑茶则不会有这些问题存在。

好处

1、助消化

晚饭过后人体会因为脂肪、肥腻食物堆积,造成消化系统有很大的负担,若是在晚饭后饮用上几杯黑茶,则可以轻轻松松去除堆积瘀食的问题。

2、减脂

安化黑茶茶性温和,晚上饮用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影响,对脾胃刺激相对较小,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内脂肪、毒素的消解和转化,长期饮用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进而起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注意事项

1、切忌多饮用

安化黑茶尽管进过发酵,但依旧含有少量咖啡碱,晚上饮用黑茶过度,会造成失眠等情况。但一般情况下适量饮用黑茶,是不会对睡眠产生任何影响的。

2、不要饮用浓茶

安化黑茶虽然经过发酵茶,但是其本身就是一种茶叶,所以晚上喝太浓的安化黑茶也不好。

正确喝安化黑茶的时间

1、早餐喝

人体在经过了一整晚的休息后,体内消耗了大量的水分,血液的浓度也随之变大。每天早餐一小时后,喝上一杯淡淡的安化黑茶,不仅能及时的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帮助清理肠胃;还有助于稀释血液。

2、午饭喝

每天午饭一小时过后喝安化黑茶,对于“三高”人群来说,具有较好的缓解和辅助作用。同时还有助于肠胃消化,起到消食、去腻的作用。最适合长期面对电脑且缺乏运动的办公室一族,既有助于消化,还能提神醒脑和提高工作效率哟。

3、晚饭喝

正常情况下只要掌握好时间和喝对茶,对睡眠的影响不会很大的。但千万不要喝绿茶哦,因为绿茶是不发酵茶,含有大量具有提神作用的茶多酚、咖啡因等。

总的来说,安化黑茶茶性温和,晚上饮用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影响,对脾胃刺激相对较小,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内脂肪、毒素的消解和转化,长期饮用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进而起到健康养生的作用。

“重走茶叶之路”在湖南安化启程


“重走茶叶之路”在湖南安化启程

11月30日,驼队载着安化道然黑茶启程。

当日,以“重走茶叶之路·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为主题的“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在湖南安化凤凰岛正式启程,120峰骆驼将满载安化道然黑茶,途径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抵达二连浩特口岸后,由驼队转换成车队,穿越蒙古国、俄罗斯、波兰、比利时等,到达终点法国巴黎。

11月30日,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向瑞(右)向驼队赠送茶礼。

当日,以“重走茶叶之路·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为主题的“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在湖南安化凤凰岛正式启程,120峰骆驼将满载安化道然黑茶,途径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抵达二连浩特口岸后,由驼队转换成车队,穿越蒙古国、俄罗斯、波兰、比利时等,到达终点法国巴黎。

11月30日,驼队载着安化道然黑茶启程。

当日,以“重走茶叶之路·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为主题的“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在湖南安化凤凰岛正式启程,120峰骆驼将满载安化道然黑茶,途径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抵达二连浩特口岸后,由驼队转换成车队,穿越蒙古国、俄罗斯、波兰、比利时等,到达终点法国巴黎。

清代两江总督与安化黑茶的故事


安化地灵人杰,从安化茶乡孕育出的名人,对安化茶更有至深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深情。他们情系安化茶,品饮家乡茶,在推动安化茶和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陶澍的家乡安化小淹。在资水沿岸,到处都是茶山、茶树、茶园;育茶、采茶、制茶是当地茶农的主要劳动:出售茶叶,更是农民的一笔大宗收入。陶澍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特别是每年谷雨节前后,正值茶叶收获季节和茶叶加工的紧张时刻,茶农全家出动,妇女上山采茶,男人加工制作,小孩也未闲着。陶澍从小手巧,是采摘茶叶的好手。每天清晨,肩背竹制的背篓,胸抹方形围巾,踏着晨雾,上山采茶。这时,妇女和儿童们你歌我唱,比歌、对歌满山遍野,一片喜悦,阵阵欢情。

陶澍对茶区的生产、生活了解深刻,在他的文集中有许多描述少年时采茶、制茶、品茶的情节和体验茶农生活的诗。

《芙蓉·江竹枝词》等诗,就生动描写了茶女采茶的欢乐场景: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

身背竹篓上山岗,白云深处歌声昂.

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

词中的芙蓉山在安化县境内,主峰1472米,高山云雾缭绕是安化出好茶的产地之一。然而最盛者,莫过于安化县境内“上下百余里间,万山重叠,茶树林立”的资水两岸的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唐家观、黄沙坪、东坪、酉州、云台山、马辔市等古集镇所属的“六洞茶”、“高马二溪茶”、“云台山茶”等地域优质茶业产地。

清时安化盛产红茶和黑茶,红茶洋人喜之,黑茶行销西北各省,俄人亦有购用者。春夏茶市既开,男妇云集,昼夜行人不绝,其繁盛不减通商大埠。

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小淹人,出身塾师之家,少年随父陶必诠就读,发奋有志,成绩迥异。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学,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编修。历任布政使、盐政史、巡抚等要职,道光十年(1830年),升迁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日,病逝于督府,晋赠太子太保,谥“文殿”。陶澍一生清廉,勤于政务,手不释卷,善于发现和举拔人才,如林则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龚自珍等,均成为一代名臣和学者。

在陶澍故里,现在还保留与陶澍有关的景观有:印心石屋、陶澍陵园、仙龙吐珠、风雨迎宾、仙蛙对峙、纱帽传奇、七星闪光、龟蛇戏斗、石龙过江、三公抢印等,引得无数游客留连驻足。

陶澍作为一代名臣,文学功底深厚,且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在北京翰林院为官时,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国。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节,陶澍邀请在京的消寒诗社成员吴嵩梁、陈用光、谢阶树、胡承洪、钱仪吉、朱兰友等人到自家寓所,共饮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长诗一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的特色,历史及其生长培育,堪称安化茶的史诗: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蘖。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勒勒。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黑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篮筐偏山岂。

晨穿苦雾深,晚焙薪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

诗中“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写的正是一种用一个特别侧边开口和篾篓装着,长年吊在火炕梭筒顶端让烟熏的茶叶,就是茶农自饮的黑茶,有的当年饮用剩下的一放就是多年的陈香茶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反映了茶农采制茶的辛劳与作者的深情感慨。

此诗一出,与会者纷纷唱和,一时传遍京城,安化茶也跟着享誉京师和北方各省。北京、西安、武汉、长沙等地茶馆、茶行也纷纷挂“安化名茶”的招牌。

陶澍的咏茶诗,介绍了茶叶的制作和品种,引起了东南各省茶叶产地的兴趣和仿造。如消寒诗社成员钱仪吉将陶澍茶诗带回浙江家乡传播。绍兴、嘉兴等地茶商、茶农即到安化聘请有技术的茶农、技工到浙江指导茶树培育和茶叶的制作加工,直到现在,浙江一些茶场、茶厂的工人技术员、专家都有安化人,或安化人的后代。浙江农业大学茶叶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刘祖生就是安化籍人在浙江的杰出代表。可见安化茶叶畅销全国,甚至饮誉海外,与陶澍对安化茶的重视和推广分不开,与陶澍茶诗的宣传和影响分不开。

从茶乡走出去的陶澍,最喜饮家乡茶,且对品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大量的咏茶诗文中可以看出。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

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在诗中,陶澍除了表达对家乡茶的特殊感情外,对安化茶的独特品质也有独到的见解。自宋时就有“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说明安化茶的质量比外地茶犹胜许多,“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说明安化茶的口感和气韵更为深沉和刺激,把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

“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这首茶诗说明茶的功效能调和肠胃中的盐碱酸,可以消除邪恶疾病,是我国西北部游牧民族的生命之茶,遂不再有任何过分之举,诚心与内地人民和睦相处。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

虽无甘露兄.犹是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

陶澍在诗中借用卢仝七碗茶诗中的“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是为饮茶的至高境界。

“黑茶”是安化的代名词。清朝大臣陶澍当时所饮之茶也许就是“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独占一枝春”中的雀舌和龙芽,相当于当时黑茶散尖茶中的“芽尖”和“白毛尖”。安化县高级农艺师(茶叶专家)廖奇伟先生说:陶澍对安化茶的品味

己达到至高境界,这与他个人的品格涵养以及他所处的位置分不开的。自唐时的“渠江薄片”到统治西北市场几百年的边销茶历史,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安化黑茶的品质和声誉。

2020晋茶商在安化


晋茶商在安化

清•乾隆《湖南通志》卷50《物产》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肃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立官商,做成茶封,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赉请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

晋帮茶商赴安化办茶始于明末清初,延至民国。“国初,茶日兴”。(清•同治《安化县志》卷33)。

晋帮茶商在安化从事茶叶贸易活动,采用的是从茶叶采购、加工包装到运输及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晋茶商与安化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晋茶商在安化设庄收茶、开场制茶,将成品运至西北茶叶消费区及俄国腹地,在经营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安化茶叶经晋茶商水陆运转,闻名于世,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茶产业成为安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据资料显示,清康熙二十四年和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共11县,其中有茶的7县。

由此可以看出安化茶叶生产在长沙府各县所占较大比重,仅安化的茶引就占总数的57.14%,安化以其产茶优势吸引了大批茶商来安化办茶。

晋茶商在安化参与茶叶生产,经过销售实现了茶叶的价值,而且经其加工、包装给茶叶带来了一定的增值,因而,这种经营方式,通过“植茶、收购、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的“产业链”的运作方式使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1.在茶叶的采购环节

晋帮茶商收购茶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茶客到当地购茶,先投至当地茶行,由茶行派人同茶客一起看茶定价,茶行负有引导评价之责,并分别向茶农、茶客收取佣金。

二是茶商在茶叶产地开设分庄(或称子庄),由茶号派人进山直接购茶,请茶行“秤手”品评茶叶时过秤,议定价格之后,送毛茶回茶号,经加工精制后制成砖茶或其他茶出售。

安化黑茶、红茶闻名。采办黑茶,是由茶商到茶户家中收买,送回本号加工后制成砖茶或花卷茶,转销口外;采办红茶,则由茶号在当地开设子庄收购毛茶,随后送回茶号加工打包,运往汉口售于洋庄。

晋茶商中的祁县茶商在安化办茶颇为讲究:

其一,在进山办茶前,做好准备工作,“先安择点应用什物家倨器皿以及蔑器、木器……再要选择(茶)行内先生、管楼、管厂、管行人等”。

其二,“要从色、味、形等方面辨别茶的真伪,重条紧、色顺、纹直、沉重、味佳、外乌油色,内朱干色,必是安化正路茶”。

其三,注重茶叶质量,申明“勿惜价,贪便宜,岂有好货。”

2.在茶叶的加工环节

近年在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发现了19世纪30年代由广州画家庭呱所绘制的线描作品,其中有18幅是当时制作茶叶的绘画,依次为:筛茶、踩茶、搓茶、晒茶、猴子采茶、斩茶、渡茶、装茶、春茶、拣茶、试茶、托茶、分茶、整茶饼、号茶铺、装茶、炒茶、洒水。(赵大川《二百年前清代制茶图》、《中国茶叶》2003年第2期),尽管上述制茶过程似有颠倒,但当时手工制茶工艺之繁、耗费之多,可见一斑。晋帮茶商在安化开办茶场(为手工工场),并雇用当地人进行连续性生产,从毛茶到产出成品,一般要经过踹、拣、焙、筛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茶叶出号前,还要对成茶进行包装,洋箱茶用锡罐或铅桶,外裱以板箱,平均每箱可装25~35.5千克不等,口庄茶由篓袋盛贮“带蔑包箱”。祁县茶商在安化设场制茶,场中以茶工人数量多,有栋工、筛工、踹工等之别,且工钱不等,“黑茶每帮踹手八名,掌冲打吊二人,踹手每工钱一百六十六文,打吊每工钱一百文。帮踹人八名,每人踹六十文……(筛工)每日大钱一百二十六文;有一百四十六文者,不一。”

3.在茶叶运输环节

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中,详细记载了祁县茶商赴安化办茶,祁至安水陆路程:

“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7日,陆路计580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陆路计775里;从赊旗镇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计水路345里;再从樊至汉口,水路计1215里;从汉江至益阳,计水路840里;从益阳至边江(安化境内)计水路255里;或不走汉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阳,计水陆路340里,再由益阳至边江抵安化境。以上陆路行程总计1355里,水路近3000里,若再从安化办茶后返回,经山西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运至恰克图,往返行程万余里。”

在没有火车、汽车运输之前,从安化至山西的运输方式是以船舱马背为主走茶马古道;从张家口至恰克图等西北地区则走骆驼古道。

在山西有“晋商万里茶路源起安化”之说,有史记载千真万确。晋帮茶商业跨域之广,行程之长,可见一斑。

晋帮茶商经营茶叶,主要是运至恰克图与俄商贸易。

据史籍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了著名的“恰克图条约”,使恰克图的中方一侧,建成了一个大商贸城,使北部边陲有了一个向外开放的口岸,史称“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这样,为当时雄居在张家口的大德诚、大德兴、大德丰、大德懋等晋商提供了商机。

晋商从安化办茶返回到祁县后,北上太原、大同至河北张家口、至归化;再到库伦、恰克图,又是行程约3500公里。在这茫茫的“万里茶路”上,有人肩挑、小车推、船载、马驮、马车拉,最终融入漫漫的骆驼路上。在驼运中,晋茶商摸索了成功的运作方式:将80匹骆驼为1帮,5骆驼为1行,共16行,1人管1行,1帮18人,由1帮首带队,1蒙人向导。他们踏戈壁,越沙漠,还要防俄蒙一带猖獗的马匪抢劫。在这万里茶路的征途上,洒满了晋茶商人艰辛的血泪,引出过无数个如怨如诉的传奇故事,换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挑夫、船夫、马帮、驼帮,凭着这些茶叶的源源而至,保证了恰克图边贸近200年的繁华。据记载:当时茶叶为恰克图最大的买卖,占到对俄商品输出的94%。

晋帮茶商在安化采办茶叶经加工精制后销往各地,据《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祁县茶商运茶须经过赊旗镇,当时赊为陆路转运码头,‘百货皆聚’,为确保按期到货,便与当地运商建立了‘回票’制度,(光绪二十三年)合行会议发货日期新定章程:郭、记……汝州、禹州马车脚价付九次一,以十天为期限,二十天见票,误期每车罚银八两;会镇马车限发十六天送到,三十天见票,误期每车罚银八两;汝州、禹州牛车每辆欠银三钱,限十二天送到,误期每车罚银二千。”这些运输方式较随行随雇,安全方便,且有保障,因而极大地促进了陆路运输。

4.在晋帮茶商的销售环节

晋帮茶商在经营茶叶的各环节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包括采购成本、运输费用、货物保管费用、途中货物损失费用等等,即“一分贸易,四倍资本”,这些大量先期投入和经营利润的实现都需要在茶叶销售这一阶段实现,因而销售环节尤为重要。

晋帮茶商经营茶叶贸易的“四个环节”,从采购原料到加工包装,再到运输直至最终销售,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方式。加上环节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四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构成了茶叶贸易活动的整体。

具有悠久产茶历史的安化,茶业兴盛于明清,后至民国日渐衰落。晋茶商来安化制茶、销茶,带动了安化茶叶经济和茶文化的发展。

安化茶业发展,晋商业茶赢利。后随着茶叶贸易的衰落,外部环境的不利,晋茶商与安化茶一同趋于衰落了。

安化黑茶“香木海”携手大型文献史诗电视剧《毛泽东》


安化黑茶“香木海”携手大型文献史诗电视剧《毛泽东》为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安化黑茶品牌“香木海”携手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的大型文献史诗电视剧《毛泽东》,于12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中央重大历史和革命题材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毛新宇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新闻发布会。“香木海”安化黑茶作为嘉宾礼品,走进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嘉宾们的认可。据悉,大型文献史诗电视剧《毛泽东》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制,著名导演高希希担纲总导演,著名演员唐国强担任主演,安化黑茶著名品牌香木海为独家赞助商。新闻发布会上,湖南香木海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伟中先生向嘉宾及剧组成员赠送了“香木海”安化黑茶,并现场讲述了毛泽东与安化黑茶的深厚渊源——1917年8月、1925年5月,毛泽东曾先后两次到安化,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农民运动,并在安化芙蓉山发展起一支游击队。淳朴好客的安化农民老乡用呷煎茶、打擂茶的习俗热情地招待毛泽东。老乡向毛泽东介绍,芙蓉山自古出贡茶,明太祖朱元璋就最喜欢喝芙蓉山的贡茶。毛泽东畅饮甘甜清爽的芙蓉山茶豪爽地说:“推翻了封建旧王朝,农民都可以喝到皇帝老子才能喝的贡茶。今后,还要让更多的人喝到芙蓉山贡茶。”而后又挥笔题下梅城四景:“伊水拖蓝,紫云返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1959年,新中国湖南茶叶事业奠基人、安化实验茶场场长杨开智(杨开慧的胞兄)以安化芙蓉山原料加工而成的“安化松针”送给毛主席,毛主席饮用后赞赏不已,当即批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让更多的人喝到这样的好茶……”湖南香木海茶业有限公司秉承毛主席的指示,以一颗虔诚的心去理解、践行毛主席的美好心愿,以挖掘唐宋制茶古艺,传承中国茶文化,提升茶叶品质、品牌,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己任。目前,公司在毛主席所饮芙蓉贡茶的产地——安化芙蓉山建起了一座5000亩的黑茶基地,打造起一座世界顶级千年古茶园,先后荣膺安化黑茶龙头企业、湖南省质量信用A级单位,其产品多次获国内外金奖、银奖,并申请专利32项。和光传媒选择香木海为独家赞助单位携手战略合作,体现了主流社会对香木海品质、品牌的高度认可。香木海此次赞助拍摄《毛泽东》,是亿万人民深切缅怀毛主席中的一个缩影,体现了香木海茶人以安化黑茶为载体传播湖湘文化责无旁贷的担当,香木海也将伴随着《毛泽东》电视剧走出湖南、走向世界,把健康带给全人类。

《安化茶叶在清代的地位文献考证》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清代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