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茶叶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1-28
茶叶的历史 茶叶都历史 茶叶的发展历史

茶叶的历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格鲁吉亚茶叶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格鲁吉亚茶叶历史”相关知识!

格鲁吉亚位于外高加索中西部,西临黑海,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是格茶叶主产区,温暖、湿润、多雨,年降水量1000至2500毫米,生态环境优良,茶叶种植条件得天独厚,茶叶在格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格鲁吉亚茶叶历史1770年,茶叶最早出现在格鲁吉亚,当时俄罗斯沙皇叶卡婕琳娜二世将茶炊和茶叶作为礼物赠送给格沙皇伊拉克利。1848年,茶叶首次作为植物由乌克兰引入格鲁吉亚。1893年,俄罗斯茶商波波夫看到茶叶在俄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从中国广东聘请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试种茶树,传授种茶、制茶技术,历经三年,成功种植出第一批茶叶。刘峻周在波波夫庄园工作7年,其培育、生产的茶叶在1900年的法国巴黎世界工业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其本人也因其贡献卓着,被俄国政府称颂为茶的创始人,1911年沙俄政府授予其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1924年11月13日,当他在俄工作满30周年之际,苏联政府为表彰他在高加索地区发展种茶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授予其劳动红旗勋章。二十世纪30年代是格茶叶产业重要发展时期,茶叶种植面积达4.7万公顷,建立了37家茶叶加工厂。80年代末,格茶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种植面积6.7万公顷,年产40-50万吨茶叶,占原苏联茶叶产量的95%,加工成10万余吨成品茶,产量位居世界第四位,满足了前苏联90%以上的市场需求并出口到部分欧洲国家。主要茶叶品种有:散装茶、砖茶、板状茶、速溶茶、干茶、浓缩茶、鲜茶饮料等。

cy316.com延伸阅读

台湾茶叶历史


1636年起荷兰人就用中国戎克船从福建厦门输入茶叶到台湾,并以台湾为转运站,由荷兰船只运往伊朗、印度、雅加达等。

1645年巴达维亚总督报告在台湾发现有野生茶树,这是台湾最早见诸史籍的野生茶树记载。

清末台茶兴起之一─早期茶种引进

1717年诸罗县志记载,在水沙连内山发现野生茶树。

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从武夷带回茶种种在栉鱼坑(瑞芳附近),是北部植茶之起源。

据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载,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1821-1850)茶商运茶往福州贩售。

咸丰五年(1855)年林凤池由武夷山带回软枝乌龙茶苗移植于鹿谷乡冻顶村,其制茶工艺源自闽南。

光绪年间(1875-1908)由张乃妙、乃干兄弟由安溪引进铁观音,种于木栅樟湖地区。

1875年第一任恒春知县周有基鼓励种茶,为满洲乡港口茶之始。

清末台茶兴起之二─精制外销

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前来大稻埕设茶厂,精制乌龙茶外销欧美。

1869年宝顺洋行以两艘帆船载运21万斤乌龙茶打着FORMOSA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销欧美市场。外商纷来设洋行外销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宝顺、德记、怡记、水陆和爱利士五洋行从事台茶贸易。

1872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

1881年福建同安吴福老设『源隆号』精制包种茶并外销。

1889年刘铭传令茶业界成立『茶郊永和兴』〈今日台北市茶商公会的前身〉,以防止茶叶掺混劣品,并团结业界,改良技术,扩张市场。乌龙茶由洋行主销欧美市场〈1885-1894十年平均年销一万三千吨〉、福建茶商之包种茶主销南洋市场〈1894年有一千七百吨年出口量〉。

1896-1945-日据50年台茶发展

1899年起三井财阀的日东红茶就在台北县海山、桃园大溪,开拓茶园专制红茶。

1903年总督府在草湳波(桃园埔心)设试验场,试制红茶,1906年生产,1908年输出土耳其、俄国。

1910年日本台湾红茶株式会社成立,主制红茶,输出俄国。

1926引进阿萨姆种于鱼池,设红茶试验所。

1933年满洲国成立,以熏花制造的包种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

1937红茶输出五千八百公吨,战前最高量。主要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香港、东北。

1944包种茶输出七千八百公吨历年最高。

1918年乌龙茶年销八千八百公吨,为最高量。

日本据台五十年,茶叶为主要出口产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1945-1980年代台茶发展

1946-1948包种茶因东北和华北花茶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1949红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吨,约占当年出口茶量48%,以后年递减。

1948引进炒菁绿茶,市场以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图尼西亚、阿富汗为主。

1963绿茶输出627万公斤占当年出口46%。

1965引进日本蒸菁绿茶(煎茶),1973达1200万公斤,占全年出口量51%。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销为主。

1981-2000-近20年台茶演变

由于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工缺乏,工资上涨,台茶逐渐失去外销竞争力,外销量逐年递减。

台湾经济富裕,茶艺文化推展,国内饮茶人口增加,内销市场崛起;且因为注重饮茶品质,高海拔茶区兴起。

1989罐装饮料与泡沫红茶店兴起;以进口茶为主要原料。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越南、锡兰、印尼等。

配合工业社会,时间第一的需求,袋泡茶(TEABAG)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健康取向,以茶叶为添加物的食品加工,渐受重视。传统茶艺馆与以新新人类为主要客户群的综和性饮茶馆兴起。

2000年茶叶进口一万二千公吨,出口三千公吨,入超九千公吨,台湾地区已为中国茶叶的主要进口窗口之一。

解读湖南茶叶历史


湖南的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君山银针曾在20世纪80年代入选中国十大名茶,猴王牌茶叶更是当时的全国销量冠军。茶学专家们分析,湖南气候湿润多雨、地形以丘陵为主,具备产好茶、产名茶的条件。

那么,天然的优势为何无法让一个产茶大省恢复往日的风光?专业人士认为,信息不畅、机制不活、观念不新,是导致湘茶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的硬伤。

据了解,目前茶叶种植已经遍及全省内90多个县(市),但许多地区的茶叶生产仍以土围子为主,有些小规模茶场的年产量甚至不到500担(2.5吨)。这些茶场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上,与市场信息严重脱节,其中一些口感、品质都属上乘的茶叶,往往因为缺乏细加工和精包装而找不到买家,成了只能按季上缴或等待收购的贡品。

为改变这种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状态,省政府将名优茶开发和优势区域建设列为了茶业改革的重点。两年前,省茶叶学会拟召集省内几家大型的花茶企业共同探讨集中推广湖南花茶的可行性,却因响应者寥寥而没了下文。岳阳市政府也曾希望牵头将君山银针这一传统名牌做大做强,最后也因当地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了了之。

据悉,目前我省茶叶的销售基本呈现外销、内销、边销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但名优茶还没有成为主要的创收力量。尤其在外贸方面,湘字号茶叶长期以散装成品甚至原材料的形式贱卖,品牌茶叶加盟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显得格外脆弱。

记者从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红茶出口一度占据了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60%以上,当绿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时,我省红茶出口在2003年锐减了2000吨。由于有关部门和经营者缺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的经验,省内不少茶园面临倒闭,当地茶农甚至出现了不愿种茶的心态。

上海的茶叶贸易历史


一、开埠前上海茶叶对外贸易

(一)唐至明代茶叶对外贸易〈739-1643年)

上海在唐代中期,原属苏州府华亭县(今松江县)的一个江边小镇。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复邑为州时,在嘉兴县设立秀州,划华亭、海盐二县归属秀州,从此上海脱离苏州,转属秀州。

宋代时期,海上贸易已有发展。初在杭州设立两浙市舶司,管理江浙地区海港贸易。淳化二年〈991年),秀州华亭县青龙镇已有海舶往来,成为重要港口,正式设镇,国内外的商舶已云集此港:自福建(福州〉、漳、泉、越、温、台等州,岁两至;广南、日本、新罗(朝鲜)岁或一至。景佑年间1034~1037年),镇上已有官廨、镇学、税务、监狱、粮仓、茶场、酒坊等。

宋元丰三年1080年),改全国为廿三路,秀州为浙西路,管辖嘉兴、华亭、海盐、崇德(桐乡县)四县。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朝廷委派王安石的重孙王珏提举浙西茶盐,专门管理茶盐税收。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改县升府,第二年改名为松江府,属嘉兴路、浙西道、江淮行省,上海仍为松江府的一个镇,已设有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和商税局等部门。朝廷派有官船出海至琉球、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从事对外贸易。每岁招集舶商,于藩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取,然后听其货卖。据清嘉庆《松江府志》所载,江南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往来贸易,番由上海出人,地方赖以富饶。元至元廿七年(1290年),上海镇巳有住户72,502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谥、官署、儒塾、佛宫、仙馆、氓廛贾肆,鳞次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元至元廿九年〈1292年)春,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县。

明代,明太祖重视海外贸易。明元年1368年)在上海地区的黄渡设立市舶提举司,开展对外贸易。明永乐三年。1405年;(,决定派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宣扬国威,发展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9年,遍行太平洋、印度洋北岸各国,直达非洲东岸,他启航港口,就在上海附近的太仓刘家港。带有中国茶叶、纺织品和陶器等,作为礼品赠送。当时海外船舶,也多来往于此,进行交易。刘家港已成为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楱而云集,谓之六国码头。后因倭寇侵扰沿海,朝廷实施海禁政策,未能发展成为对外贸易港口。

(二)清代鸦片战争前茶叶对外贸易1644~1840年)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6月,颁布禁海令严禁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应置重典。这一禁令,对沿海渔民,不啻是断绝生路,对上海海上贸易,也造成流通之银日销,而壅滞之货莫售。民情拮据,商贾亏折。在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要求开放海上贸易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清兵攻取台湾,郑成功的后代郑克㎡投降,沿海抗清势力全部肃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下诏令开海贸易。康熙廿四年1685年),解除海禁,设立海关,部分开放海区,准许海上贸易。上海才从清初的海禁严切,四民失调中,渐得复苏。同年七月,清廷派官船十三艘,开赴日本。以后两国商船往来频繁。到康熙、雍正交替之际,从中国开往日本的船队,一年已达80余艘。这些商船几乎都是从上海、宁波港口出入的。其中被日本人称为口船或南京船的沙船,更多属于上海港的船只。从上海到日本的沙船,大的可载50万-60万斤,中等可载20万-30万斤。由上海运去的货物,有生丝、纱绫、棉布、纸张、茶叶、药材、瓷器、文具和书籍等。从日本长崎运来的货物有铜、银、海产、漆器、珍珠等。至此,上海始见茶叶出口国外的记载。海禁初开之时,上海的沙船南来北往,每年络绎不绝,沙船承运的货物数量也随之激增。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而布、茶各南货至山东、直隶、关东者,也由沙船载而北行。

乾隆时〈1757年前),暹罗有船80~90艘,属当地华侨所有,专事商贩中国沿海各港的海船,其中有24艘,专门往来于暹罗和以产丝、布、茶着称的宁波、乍浦、上海之间。至乾隆廿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今后外国商船只准收泊于广州一地,不得违例逾越江浙洋面,但这项禁令,实际上也只是针对西方商船而发,至于日本及南洋诸国的商船,往来于广州之外的厦门、上海等地,在所不禁。

嘉庆廿二年1817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的十年间,棉布、丝、茶为中国出口的三大商品,行销于欧、美、亚市场,多数也是从上海港出运的。据《上海碑刻资料选辑》记载,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的商业行业巳有豆米业、土布业、竹木业、酱园糟坊业、食糖业、洋货业、丝绸业、腌腊业、染坊业、茶叶业、药材业、油麻业、南货业、北货业、煤炭业、蜡烛业、盐业、肉庄业、京货帽业、成衣业等几十个行业。其中茶叶业中,巳有茶商45家。说明当时上海已成为茶叶集散地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6月20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高级职员林赛lindsay乘阿美士德号船,由澳门出发,先后到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威海卫、朝鲜、琉球等地。在上海18天期间,他亲睹几百艘商船从东北、华北、福建、台湾、广东、琉球、安南、暹罗等地开来,在吴淞口装卸成千上万吨货物。上海港的繁荣景象,使林赛等人大为惊奇,认为上海将有极大的发展前途。这也成为英帝国主义动用武力,胁迫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的前奏。1840年6月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宣布开埠。

中国茶叶近代历史


鸦片战争与中国茶有关

1669年为止,荷兰的东方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直到168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当时的欧洲,茶叶是媲美宝石的奢侈品和贵族交际必需品,中国是世界唯一能生产茶叶并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超过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到英国(欧洲)货物的90%以上!而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等才能经营对外进出贸易,并制定法规,禁止英国等地的纺织品进入中国。

由此,这个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是纯粹意义上的超级顺差:中国出口的茶叶,换来了世界各地的真金白银,而中国人根本对外国的上商品不感兴趣,进口额几乎为零。

当时的英国忍不下去了,他们想到了一种一旦让消费者尝到味道就自觉自愿地敢于铤而走险的商品鸦片!由此,大量的鸦片造成上瘾的中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进口、走私,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鸦片的超额利润顺利地扭转着中英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

直到1839年6月,林则徐收缴并烧毁英国商人的2万箱走私鸦片,最终造成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的茶叶!

很多人崇拜美国,崇拜他们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我想说,是中国的茶叶成就了他们的独立,否则,这场独立战争会拖后很多年,甚至不会爆发。

1647年,荷兰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的13个殖民地的沿海大城市做起茶叶生意,非常红火,美国也爆发了茶文化的消费高潮。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杰出人物纷纷参加茶会。

当时纽约等大城市的茶叶的主要是走私进口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到茶叶买卖在美国有利可图,就从英国公司那里得到茶叶进口的独家经营权,并在1767年对包括美洲殖民地的进口茶叶增加新的新税种,这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士的不满。

1773年12月1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属等几十名武装人员化妆乘印第安人,在波士顿冲上三搜试图靠岸的英国货轮,把342箱茶叶倾倒在了大海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此以后,英美之间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频繁,引发了日后的独立战争。

云南茶叶种类与历史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着名的茶叶之乡,也是世界着名的茶叶原产地,云南茶以其色、香、味、型俱佳,在国内外脍炙人口。

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宗之句茶着,南方之嘉木也,直接指出茶树的起源地为南方,而这南方后经中外专家多年考证即为云南,目前在云南思茅地区发现的近8万亩野生茶树林,其中有的树龄已有27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的野生茶树,堪称世界古茶王。而云南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种植历史,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四十种茶类植物中,又以云南分布最多,所以云南是当之无愧的茶乡。

云南茶叶的质量好,首先取决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茶谚云: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高原,但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特别是云南南方,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加上云南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并对茶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生长有利,因而云南茶的内外品质俱佳。

云南茶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滇红、滇绿、普洱茶、紧压茶、雪茶、花茶和保健茶等七大类。

滇红: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功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醇浓、香气馥郁、条素均匀、外型美观。滇红碎茶外型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扑鼻、汤色红亮。主要销往伊朗、俄罗斯、波兰等地,以凤庆产滇红着名。

滇绿:汤青叶绿、清香回甜、滋味清爽,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着名的有滇青、宜春、宝洪、银春等。

普洱:普洱茶属黑茶类,以制作工艺独特闻名于世,茶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等总含量高,故色艳、味浓、耐泡、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欧美、东南亚、日本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世界名茶。

普洱从形状上又分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质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尤其以野生茶源生产为佳,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熟等工序精制而成。散茶外型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褐红,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除烦去腻、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功效。紧茶由于制作的形状不同又分多种,如饼茶、砖茶和金瓜等,最着名的是七子饼茶,该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而持久,滋味以醇厚爽口而着称,常以七个大而圆的饼茶装为一筒而得名。

紧压茶:选用云南大叶种青茶作为原料,经过蒸压成各种形状而成,外观紧结、汤色棕黄、汤味醇浓,是边境少数民族煮酥油茶的上等原料,最着名的是下关生产的沱茶。

雪茶:多产于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以叶状似加工好的茶叶而色泽洁白如银丝得名。清醇爽口,味略苦而甘,有清热生津、降压提神之效。

花茶:云南是茶的王国,也是花的王国,在茶叶中加入适量的各种气味芬芳的花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花茶,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主要有:熏茶、白兰花茶、茉莉花茶、大众花茶等。

保健茶:是在近几年新兴的健身饮料,有的采用原生茶植物,有的加入各种中草药加工而成,饮后取到减肥、消脂肪、降血脂、补血健脑、滋阴壮阳等各种功效。

1938年以前,云南只产一种茶,即普洱茶。因此,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普洱茶的发展史。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普洱茶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

据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纠,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故贡品中有云南茶。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纠王,其中有濮人,他们祖居云南,是云南种茶的始祖。所以,可以断定,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云南的濮人已经生产茶叶了。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是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收伏滇王后,以滇池为中心设立的益州郡,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州市的辖区。说明西汉时,云南已产普洱茶。

台湾茶叶的历史发展


荷兰时期台茶贸易〈1624-1662〉

1636年起荷兰人就用中国戎克船从福建厦门输入茶叶到台湾,并以台湾为转运站,由荷兰船只运往伊朗、印度、雅加达等。

1645年巴达维亚总督报告在台湾发现有野生茶树,这是台湾最早见诸史籍的野生茶树记载

清末台茶兴起之一─早期茶种引进

1717年诸罗县志记载,在水沙连内山发现野生茶树。

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柯朝从武夷带回茶种种在栉鱼坑(瑞芳附近),是北部植茶之起源。

据陈培桂淡水厅志记载,石碇、文山居民多以植茶为业,道光年间(1821-1850)茶商运茶往福州贩售。

咸丰五年(1855)年林凤池由武夷山带回软枝乌龙茶苗移植于鹿谷乡冻顶村,其制茶工艺源自闽南。

光绪年间(1875-1908)由张乃妙、乃干兄弟由安溪引进铁观音,种于木栅樟湖地区。

1875年第一任恒春知县周有基鼓励种茶,为满洲乡港口茶之始。

清末台茶兴起之二─精制外销

1860年淡水开港吸引洋行前来大稻埕设茶厂,精制乌龙茶外销欧美。

1869年宝顺洋行以两艘帆船载运21万斤乌龙茶打着FORMOSATEA标志由淡水直销纽约,大受欢迎,开启台茶直销欧美市场。

外商纷来设洋行外销台茶,1872年大稻埕已有宝顺、德记、怡记、水陆和爱利士五洋行从事台茶贸易。

1872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

1881年福建同安吴福老设『源隆号』精制包种茶并外销。

1889年刘铭传令茶业界成立『茶郊永和兴』〈今日台北市茶商公会的前身〉,以防止茶叶掺混劣品,并团结业界,改良技术,扩张市场。

乌龙茶由洋行主销欧美市场〈1885-1894十年平均年销一万三千吨〉、福建茶商之包种茶主销南洋市场〈1894年有一千七百吨年出口量〉。

1896-1945-日据50年台茶发展

1899年起三井财阀的日东红茶就在台北县海山、桃园大溪,开拓茶园专制红茶。

1903年总督府在草湳波(桃园埔心)设试验场,试制红茶,1906年生产,1908年输出土耳其、俄国。

1910年日本台湾红茶株式会社成立,主制红茶,输出俄国。

1926引进阿萨姆种于鱼池,设红茶试验所。

1933年满洲国成立,以熏花制造的包种茶即开辟中国东北市场。输出量逐年递增,1942年达五千一百公吨。

1937红茶输出五千八百公吨,战前最高量。主要市场:日本、美国、英国、香港、东北。

1944包种茶输出七千八百公吨历年最高。

1918年乌龙茶年销八千八百公吨,为最高量。

日本据台五十年,茶叶为主要出口产物,其出口值平均占全台30%。

1945-1980年代台茶发展

1946-1948包种茶因东北和华北花茶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1949红茶年出口六千八百吨,约占当年出口茶量48%,以后年递减。

1948引进炒菁绿茶,市场以摩洛哥、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图尼西亚、阿富汗为主。

1963绿茶输出627万公斤占当年出口46%。

1965引进日本蒸菁绿茶(煎茶),1973达1200万公斤,占全年出口量51%。1980年以前,台茶以外销为主。

1981-2000-近20年台茶演变

由于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工缺乏,工资上涨,台茶逐渐失去外销竞争力,外销量逐年递减。

台湾经济富裕,茶艺文化推展,国内饮茶人口增加,内销市场崛起;且因为注重饮茶品质,高海拔茶区兴起。

1989罐装饮料与泡沫红茶店兴起;以进口茶为主要原料。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越南、锡兰、印尼等。

配合工业社会,时间第一的需求,袋泡茶(TEABAG)市场需求逐年递增。

健康取向,以茶叶为添加物的食品加工,渐受重视。

传统茶艺馆与以新新人类为主要客户群的综和性饮茶馆兴起。

2000年茶叶进口一万二千公吨,出口三千公吨,入超九千公吨,台湾已为茶叶进口国。

茶叶制作的历史发展


茶叶制作在历史上的发展。

我国发现和使用茶叶有着久远的时期,而我们对于茶叶饮用及制作上的发展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里就来说说茶叶制作在历史上的发展。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茶叶制作的发展历史


汉代,茶业由湖南东部和湖北蕲州进入江西,此时的制茶技术比较简单,一般是直接将采回的茶叶洗净晒干,加水煮沸,饮用其羹。

东晋至南朝,制茶方法一直都是直接将采回的茶叶捣碎,拌以米膏,做成饼块。入唐,制茶技术有大的革新,发明了把茶叶蒸熟后捣碎制成团块茶,晒干或烘干的蒸青团茶制造枝术。从而明显地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

宋元两代,制茶技术已经改唐朝的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从而更好地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在蒸青散茶的基础上又发展为炒青散茶,进而发展出特制各种名茶的独特技术。北宋时期还盛烘烤技术,这是一项最能决定茶叶质量好坏而又较难掌握的制茶技术,其烘烤要领有四:一是烘茶时要垫底,防止烘焦和茶叶掉落;二是火温要均;三是初烘时不能覆盖,以免水蒸气在茶叶上迂回不散,带走香气;四是烘茶时关门,让茶叶充分回收室内香气。由于蒸青、烘烤两种制茶技术还不能完全保持茶叶的香味,南宋时又发明了锅炒技术,使茶叶香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项技术有三个要领:一是要抓得净,即从锅中抓起茶叶时不留余叶在锅底;二是要抖得快,即将从锅中抓起的茶叶抖撒回锅中,动作要迅速;三是要散得开,即抓在手中的茶叶撤回锅中时,尽量撒得面积大,不使茶叶成堆。高超的制茶技术使得茶质堪优,名品迭出。建昌(今永修)云居山攒林茶号称绝晶。《庐山志》卷十二,商云小说:贡茶:宋太平兴国中,庐山例贡茶。欧阳修《归田录》载述自景祜(1034-1037)以后,洪州双井(今修水杭口乡)白茶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黄庶、黄庭坚父子将家乡精制的双井茶推赏于京师,一时名动京华。南宋嘉泰四年(1204),隆兴知府韩邈奏曰;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时岁产茶228万斤,双井、黄龙等茶皆称绝品。

修水等地红茶制作技术水平很高,其制作工序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旧义宁州志载:清道光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茶砖各种。修水时属义宁州,所产红茶故称宁红。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说: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

庐山的炒青绿茶制作技术从鲜叶的采摘到杀青、揉捻、炒青和烘干,整个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在鲜叶的采摘上,一是时间有要求,规定在清明前后开始采摘,二是采摘标准有要求,为一芽一叶初展,不采紫色芽叶,病虫害叶,破碎叶等等。精细的绿茶制作技术,使得庐山云雾茶因其独特的品味成为茶中珍品,闻名中外。

历史像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追波逐浪,急流涌进。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当代农业科技事业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但是,九江先民在农业发展史上的作为和结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