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湄潭: 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

发布时间 : 2022-01-19
湄潭茶文化 雨花茶园 御茶园花茶

湄潭茶文化。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享誉中国。土地肥沃,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

驴友印象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湄潭县的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全县平均海拔972.7米,县城区平均海拔910米,最高峰位于北部西河乡取笋坎,海拔1562米;最低处位于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汇合处,海拔461米。湄潭地处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和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带。

西部湄潭:

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

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在哪?就在贵州。湄潭位于贵州北部,是西部地区唯一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行政区域。当地湄江河与湄水河交汇于县城,并形成二水倒流,弯环如眉,汇为深潭,所以取名为“湄潭”。湄潭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西部地区唯一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的行政区域。其中,“中国茶海”位于湄潭永兴镇,是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

到了湄潭,不可不去的就是号称“中国茶海”的万亩茶海,它位于永兴镇境内,326国道从茶海穿过。人置身于浩渺的茶海中,有着彻底回归自然,纳百川宽广胸怀。

能有这么大的规模,在于茶园发展起步早。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实验茶场在湄潭落户,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茶叶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促进和带动西南和全国茶叶生产发展,辅助民生,以茶叶出口换取更多的资源来支持抗战。现在,置身于浩渺的茶海中,放眼看条条茶行,如蛟龙出海、玉莽匍匐;片片茶园绿浪浩瀚、碧毯铺陈。茶树横成波、纵成浪,近是涛、远是潮,馨香扑鼻。

在茶海里漫游,还可以自己亲自采一把翠翠的绿茶放到制茶厂里,在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制作绿茶,再泡上爽爽的喝一口,那才真正叫回味无穷。

当地还有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建筑——湄潭“天下第一壶”,该公园由天下第一壶、天壶茶廊、水上乐园、茶文化广场及茶文化古道五部分组成。其中“天下第一壶”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壶基座高25.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

小镇大校:浙大影响无处不在

湄潭虽然是小镇,但却在浙江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徙,最后于1940年抵达黔北遵义、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原有文庙、天主堂等25处,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有9处。如今该旧址包括湄潭办公室图书室旧址(文庙)、谈家桢等教授住处(天主堂)、研究生院旧址(义泉万寿宫)、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理学院物理系旧址(双修寺)、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文艺活动旧址(欧阳曙宅)、学生住处(李氏住宅)。

文庙位于湄江镇皂角巷,始建于1620年,当时学校的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和部分教室设于县文庙内。在1990年7月,“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文庙落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题写馆名。

大学农学院旧址位于湄江镇西郊贺家祠堂。1940年5月,浙大农学院迁至贺家祠堂办学,并在周围租地200亩开办农场,开展教学实验。该祠堂一正两厢,正房面阔五间,两厢各三间。20世纪50年代初改为县农业局办公用房。

化学系旧址位于湄江镇唐家祠堂。1940年,浙大化学系办公室、实验室及部分教室设于唐家祠堂,贝时璋、谈家桢等教授在这里工作多年。1946年离去。一正两厢,正房面阔五间,厢房各三间。新中国成立后在此设县城第三小学,20世纪90年代初改为砖混建筑,原建筑仅存部分台基。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为名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旧址每个都有着其独特文化底蕴,如今漫步在这些老建筑中,仿佛依稀还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驴友感受

霸气名字

意犹未尽

除了茶文化之旅,湄潭良好的生态,清新的田园乡村,森林、温泉、河流都是湄潭这片土地的闪光名片。良好的生态,加上浙大留下的文化祭奠,让这座小城别具魅力。

资讯加油站

交通:广州飞贵阳或者重庆,再乘车前往湄潭。

住宿:往指核桃坝村,可以体会采茶的乐趣,了解纯朴的民风,入住现代的黔北民居,一览十里湄江画廊,品极具地方特色的黔北农家小菜。

美食:在黄家坝镇桃花江两岸,以田园风光为主,民风民俗为辅,漂亮的黔北民居“变身”农家乐、乡村旅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小编推荐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面积


武夷茶园的面积,千余年来总的表现为递增态势,中间有几度停滞不前或倒退,则系战乱所造成。

唐宋时,武夷茶种植地多限于武夷山方圆120里之内以及少量较平坦的洲地。唐时约千余亩,宋时增至2000亩左右,植地多在谷中底层缓斜坡地,为梯段茶园、石座式茶园,面积较小。山内约1000余亩,山外数百亩。山内多分布在三十六峰的壑谷和九十九岩的凹地。

元朝设武夷御茶园,种植在四曲一带,仅有面积数百亩。加上民间种植之茶园,全县约有2400亩。清道光年间为武夷茶黄金时期,“茶山袤连百十里,茶厂林立。”武夷山“无岩不茶”。同时,洲茶种植面积渐渐扩大,开始连片栽培。全县面积约有5000亩左右。

民国初年,全县茶园面积近8000亩。以后由于军阀混战,民国9~12年锐减至5000亩。民国19~24年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执掌政权,提倡发展茶叶,并想方设法突破封锁,运到苏区以外进行境外贸易。县乡各级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还指令茶农垦复废弃的茶园,开辟新茶园,并实行各项奖励制度,茶园面积逐渐增长。民国23年,面积从5000亩扩大到9000亩。民国25年,县苏维埃政府暂时停止活动,中共崇安县委率领地方红军上山进行游击战争。崇安县政府为割断红军与当地人民的联系,强迫移民并村,许多专营茶叶的村庄被毁于一旦,茶农流离失所,茶园成片荒芜。以洋庄溪源自然村为例,民国16年全村茶山面积1710亩,共有中小茶厂40家,年产茶叶近6万斤。民国26年国民党崇安县政府强迫移民并村,赶走茶农,拆毁茶厂,致使1710亩茶园成为荒地。以生产“正山小种”红茶著名的桐木村为闽北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基点村之一。民国18年茶园面积为1.4万亩。县苏维埃政权暂时停止活动后的民国25年,就被强迫移民并村。次年,茶园面积锐减至0.8万亩,民国29年再次锐减到0.5万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茶园荒废殆尽,仅有0.05亩。当时,全县茶园面积不到70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安县人民政府加强革命老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提出“重建老区,繁荣老区”的战略目标。作为老区特产之一的茶叶,被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项目,茶叶面积逐年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崇安县人民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列为振兴崇安的重要措施之一。1982年,茶叶局在位于武夷四曲的元朝御茶园旧址范围内建立武夷名丛、单丛观察园,占地面积5亩,种植165个品种,其中有著名的大红袍、肉桂、天女散花、铁罗汉、水金龟等50多个品种。这个观察园成了武夷山茶叶名丛的荟萃地,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这一年,福建省科委投资20万元,在武夷山建立200余亩武夷肉桂茶高产优质栽培园地,并列入福建省科技星火计划。陈德华和姚月明等科技人员承担这一课题实验重担,把观察园内的单丛、名丛大面积外移栽培。经过几年艰苦试验,武夷山肉桂茶基地开发获得成功,1984年,已实际完成种植面积212.4亩,其中县茶场51亩,综合农场14亩,县茶叶科学研究所30亩,天心村60.4亩,星村村17亩,亩产达150公斤,比预定指标增加100公斤,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武夷肉桂茶基地开发项目荣膺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昔日名丛,如今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佼佼者,并大量转化为商品应市。1992年出口武夷肉桂茶2万公斤,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1985年,崇安县人民政府把扩大茶叶面积、发展茶叶生产列为贫困乡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先后投资53.6万元,为贫困乡(村)开辟和垦复茶园共6520亩,促使贫困乡(村)发展茶叶,脱贫致富。

1987年,崇安县人民政府着力发展武夷茶,选定武夷茶重要产地的星村镇建成科技示范镇,指出在茶叶生产方面要加强的科学重点措施是:成立茶叶科技组织,建立茶叶科技示范点,改造低产茶园,每年改造面积3000亩。同时,培训茶叶技术人员,提高茶叶加工质量和茶叶包装水平。

1988年,崇安县建立乌龙茶出口生产基地,同时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基地建设的条件为:生产区集中连片,专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品种优良名贵,技术力量基础好。崇安县人民政府与符合以上条件的崇安茶场(后改称武夷山市茶场)、综合农场、曹墩村、黄村村、星村村、井水村、巨口村、天心村、武夷乡九龙山茶场、仙店村和县茶叶局乌龙茶茶厂、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分别签订合同,发放基地建设资金129万元,主要用于改造低产茶园和开辟新茶园。

1990年,市人民政府做出开发山地,开拓茶叶生产的部署。1992年全市茶园增加至46268亩,比1981年增加36%。

1993年底,全市共有茶园6.4万亩。

若干年份茶园面积统计表

中国最大的白茶产地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白茶即是茶,也是药,越是陈年白茶,那么药用价值也就更加的明显。那么,有的人问,白茶的属于产地在哪里呢?白茶是属于中国茶叶,历史悠久。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说起它的兴起,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了。下面来看看,关于中国最大的白茶产地。

在茶叶界内有句这样的老话,说: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也就是说,白茶的主要产地福建省福鼎;白茶主要产自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这几个都是白茶的主产区。

2016年全国白茶总产量为22491.15吨,较之去年增加2717吨,增幅为13.74%。其中,福建省的白茶产量上涨1863吨,达到185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25%;2016年,在福建省内,福鼎、政和、建阳三地的产量之和占全省的96.05%。2016年福鼎白茶总产量为11364吨,同比2014年的7800吨,增幅为45.69%;政和白茶产量为5500吨,同比2014年2080吨,增幅为164.42%;建阳白茶产量905吨,同比2014年的700余吨,增幅约为28%。

从上面的数据上来看的话,中国最大的白茶产地在福建省的福鼎市;其中福鼎白茶的产量占据了全国白茶总产量的50.5%,总产量为11364吨;根据统计,福鼎市的白茶树种植面积在21晚亩;其中大毫茶园面积为15万亩,大白茶园面积4万亩,其余为2万亩的小菜茶品种。

1、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又叫银针、白毫,因为茶叶身上批满了白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一样,所以得名白毫银针;银针的原料是采用了福鼎白茶茶树头春肥壮的芽头制作而成的,很嫩,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堪称为白茶中的极品,有“茶王”、“美女”的美称。

2、白牡丹

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衬托着嫩芽,宛如是含苞待放的牡丹一般,所以得名为白牡丹。白牡丹,是采自于大白树杈、水仙种的短小新梢的一芽一叶制作而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3、贡眉

贡眉,又叫做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产量几乎占据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采用的是菜茶茶树的芽叶制作;茶梗比多,并且茶叶也比较粗糙,所以它有“粗糙茶”的名称;别看它它粗糙,但经过存放后的贡眉,有更加让人喜爱的内在,有耐冲泡的特点,所以成为茶友们喜爱的白茶品种之一。

4、寿眉

寿眉,采用的是自菜茶品种的短小芽片、大白茶片叶制作而成的白茶;通常来说,贡眉是表示上品,品质高于寿眉,但一般来说,只称之为是贡眉,而不再有寿眉;寿眉的主要产区在福建省的建阳县一带;制作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采摘时要求茶芽中含有嫩芽、壮芽。贡眉的制作工艺分为初制和精制,其制作方法与白牡丹茶的制作基本相同。

5、新工艺白茶

产自于福建省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一带;是按白茶加工工艺,萎凋以后,经轻揉而成。以条形较贡眉紧卷,汤味较浓,汤色较浓的特征特点,而受到茶友们的一致喜爱。

以上就是关于白茶的主要产地介绍了。其实,中国最大的白茶在福建省的福鼎市一带,此外还有政和、建阳、松溪一带也有生产;所包括的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新工艺5种;其中以福鼎所产的白茶最为优质。

贵州思南县:茶园投产面积突破10万亩


5月2日讯 近年来,贵州思南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茶产业也成为其扶贫产业之一,近日,记者从茶桑局获悉,思南县投产的茶园面积已达10.25万亩,年采茶青3.64万吨,产茶总量7275吨,综合产值8.33亿元,仅今年春茶预计可产0.35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

贵州思南县生态茶园

近年以来,思南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扶贫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着重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按照集聚资源、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板块打造、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茶产业发展,着力做好茶产业这张名片,逐步实现茶叶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生产。以现代农业为引领,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等方式,在张家寨、香坝、大坝场“三大茶区”建设了高标准无性系生态茶园18.03万亩、无公害茶园13.2万亩、有机茶园2450亩,辐射带动许家坝、合朋溪、鹦鹉溪等17个乡镇113个村15553户农户。

同时,思南县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茶企抱团发展,加快融入省内外市场,提升思南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思南茶企已在县内开设茶叶专营店(代销店)205家,在省内贵阳等地开设专营店10余家,在上海、佛山、济南等地开设了“梵净山·思南晏茶”专卖店10余家。同时采取“互联网+”的模式销售茶产品,拓宽市场空间。

下一步,该县将充分利用“花灯、温泉、石林、历史文化”四张旅游名片的影响力,依托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点县的机遇,把茶产业做成一种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春茶采摘季:上海最大茶园采“谷雨茶”


4月20日讯 每年三四月都是我国春茶采摘季,近日,上海规模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也开始采摘“谷雨茶”了,听说这几天采摘的茶叶可以有防百病的功效哦。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民间素有“谷雨茶,防百病”的说法。昨天,在金山枫泾镇下坊村,占地400多亩的“得泉茶园”迎来春茶采摘季,这里也是沪上规模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据悉,园内80余万株茶树以大红袍为主,还有少量金骏眉、安吉白茶和西湖龙井,此次采摘的春茶预计总产量达2000多斤。

在多数人的概念中,茶叶一般产自山区,上海的气候和土壤并不适合茶叶生长,此前唯佘山脚下有几十亩的兰茶基地。来自福建的茶叶专家张杰并不这么认为,2010年起,他对浦东、青浦、松江、金山等地实地考察,最终发现金山枫泾镇下坊村远离工业区,拥有适合连片种植的农田,日照、雾期、温度、湿度等都与浙江和福建相差不大,适合茶苗生长。

张杰不仅从福建山区购置了80万株优质茶苗,而且深翻本地农田,开挖大明沟和渗水沟,并从浙江长兴茶园购置了4.9万吨山区黄土,将黄土深埋60厘米左右,以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地下水位,再造茶苗生长环境,使茶苗犹如生长在山间。

茶园与杭州茶叶研究所、复旦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合作,经过4年努力成就了这一“上海本帮茶”。制茶工艺上,根据上海本地市场更习惯于喝绿茶的特点,“得泉”茶在沿袭大红袍的制作古法同时有所微调,如今年就采用轻发酵,将传统大红袍30%红70%绿的发酵程度改变为15%红85%绿,偏向绿茶的口感,清香之气浓郁,口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