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那些事儿:关于煎茶、点茶、茶道

发布时间 : 2019-12-23
黑茶煎茶 那些茶为碱性茶 关于茶道

【www.cy316.com - 黑茶煎茶】

原标题:唐宋那些事儿:关于煎茶、点茶、茶道

煎茶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神农本草经》

这是关于茶的起源最早的传说。中国人饮茶,从神农氏尝百草始,取的是其解毒疗愈的功效。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梅尧臣

陆羽,后人尊之为“茶圣”,民间更是祀其为“茶神”。陆羽其人,貌丑而口吃,对于茶的研究领悟,恐怕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陆羽三十岁前尽睹繁华,三十岁后却又重返山林。茶道于他,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归宿。著成《茶经》一书。

与今人习以为常的泡茶法不同,唐人饮茶,所用的乃是煎茶法。将茶末投入釜中煎熟,再盛入茶碗中细细品饮。煎茶之余,往往投入盐、姜、枣、薄荷、橘皮等物,添助其味。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工艺,所制之茶成饼状。《茶经》载其法为:利用蒸汽将鲜叶杀青,将茶叶软化后再对其反复揉捻,使之干燥成型,从而能长久保存下去。

在此之前,制茶多用晒青工艺,所制成的茶饼中有浓重的青草味。煎茶作为绿茶的一种至今仍然保存,属不发酵茶类的一种,在如今的日本茶道中很常见。

根据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煎茶道茶艺可分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然后生火煮水,水一沸的时候,投入盐巴调味。待茶釜中的水第二次沸腾之时,从中舀出一瓢水,用竹筴搅动瓢中水,使之形成漩涡。此时将茶末投入漩涡中,茶末则会顺势下沉。

待水三沸,再将瓢中的水与茶末一并倾入茶釜,此时,水面会浮现浓密洁白的泡沫。

他以白描之法绘录十二种茶器,称之为“十二先生”。他还为每种茶具“加官进爵”,根据他们所司之职,封了雅号,又为每种器具作赞。

中国茶道所追求的真意,不仅是茶香晕散时的一晌贪欢,更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茶道往往是与隐士并提的。

茶人们往往选择与茶最相宜的器具,寻找最天然的水源。至于那些看似繁复的程序,只是为了能品一口至味之茶。

点茶法

元稹的咏茶诗中写茶:“慕诗客,爱僧家”。茶从诞生之初,就备受风雅文人的喜爱。

所幸的是,宋代有个识货的皇帝,他就是宋徽宗赵佶。如果抛却一切政治因素去批判这位皇帝,他可谓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精致的享受主义者。

他所著的《大观茶论》一书,细论茶的产地、制茶工艺,以及茶艺与茶器,堪称宋代茶书中的集大成者。

宋代点茶法所用的茶仍为唐代沿用下来的紧压茶,依旧是以蒸青工艺制成,唐时紧压茶多为饼状的饼茶,而宋人却爱将茶制作团状,时称团茶。

造茶之时,需注重器具的洁净,避免使杂质混入其中,损害茶的口感。采茶在日出之前结束,造茶也需在一日之内完成,若是新采之茶过了夜,色和味都会大打折扣,前功尽弃。

宋代茶人们最为称道的建窑黑釉盏,其色绀黑,文理细如兔毫,又称兔毫盏。

16世纪,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创立抹茶道,确定了茶道的礼仪程序。他将茶道与禅结合,把“和、敬、清、寂”的精神诉求推向极致。

伞亭,千利休为丰臣秀吉建造的草庵茶室

日本茶道崇尚自然,看似随意寻常,其实耗尽茶人心血。日本茶室又称“空之屋”、“不对称之屋”,它面积只有四帖半大小(十平方英尺),清贫如僧人的禅房。

为了更贴近自然,室内的摆设刻意地不对称,甚至连门前的落叶也不能扫尽。严谨的茶礼和近乎刁钻的审美,让日本茶道中的茶变得无足轻重,它几乎是模拟禅道而建立起来的,与茶的滋味相比,茶人们更注重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就这样,日本茶道与唐宋茶道愈走愈远。

风雅茶事

点茶法发端于唐末,五代之后,最终在宋朝兴盛起来。宋人于点茶之外又添了分茶之戏,即用茶筅击拂汤花,使之于水面幻化出文字画面。此戏亦称“水丹青”、“茶百戏”。

分茶对于茶人技艺的要求很高,是一项艺术性活动,适于独自赏玩或是供人赏观。除此之外,宋代茶人们还热衷于“茗战”,俗称“斗茶”。

在世界,茶是与丝绸、瓷器之类并称的中国符号。而在中国,茶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文人的符号,他们借此寻找了不少游戏和乐趣,乃至于喝茶居然成为后人附庸风雅的一种道具。

到了明清时代,雅风更甚。有人在晚上将茶叶放入莲花苞中,夜深以后,莲花缓缓绽放。及至晨曦,花瓣挂露,茶中亦有荷香清露的芬芳。

这样的茶,被宋代茶人看到了是要嗤笑的,一定会笑他们不懂茶的真味。不过读书人的风雅,又怎么能以一板一眼地去评判好坏呢?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中的煮茶、煎茶和点茶有何区别?


众多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早已在茶杯中流淌千年。按照色泽和发酵程度,茶可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对于爱喝茶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煮茶、煎茶和点茶吧,那这些泡法都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下来和小植一起来看看。

煮茶

煮茶的意思就是把茶放在炉子上煮着喝。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的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然后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并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甚至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这种煮茶的方法也叫做“吃茶”。可是小植觉得古人的这种煮茶方法,不仅过于繁琐,还失去了茶中的原汁原味,不像像现代,煮茶的方法简化多了,只需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煮沸,出汤即可。

煎茶

煎茶这个词最先表示的是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也就是指用水煮采集的嫩茶叶。后来煎茶就逐渐被用来指代一个茶的品种了,属于通过蒸汽杀青工艺而制的绿茶。今天小植所说的煎茶是以蒸汽杀青制造而成的绿茶中的一种。蒸青煎茶的工艺过程分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但是很多朋友容易将煮茶和煎茶搞混,觉得差别不大,其实仔细对比这两种方法的制作工序完全不一样啊。

点茶

点茶的意思就是把茶壶里烧好的水倒入茶盏中,也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前先用茶壶煎水,然后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中,倒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先用一只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茶汤泛起泡沫。

普洱春茶,那些事儿


时过春分,万物复苏,前不久云南各茶区春茶陆续开采。普洱春茶走势如何,引起了茶企、茶农、茶商、茶友的极大关注。随着饮茶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茶友明白了“春水秋香”的含义,并加入抢购普洱春茶的队伍。

同样是普洱茶,但由于产地、树龄、制茶人、品质等区别,对应的春茶尝鲜方法和时间也有所不同。名山古树茶的“粉丝”,大多选择制成散茶而非饼茶,以便抢

先品尝。产量稍大的古树茶产区,则会压制成饼以便保存。普洱熟茶,由于需要经过渥堆发酵加工,所以无法在春茶采茶季品尝到。

春茶尝鲜散茶首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名山头古茶树被茶叶发烧友“包养”,更是有不少名人名企进山画圈,成片“包养”数百年、上千年树龄的古树。云南当地也举办了古树茶的认养活动。

“普洱春茶是全年中茶汤滋味最丰富、最出色的。”云南茶业协会专家介绍,众所周知散茶不如茶饼利于保存,但很多茶友还是选择散茶。因为一棵普洱古树所能采摘、制作的春茶不过几斤。往往是春茶到货便会引得朋友“一拥而上”,还没品尝尽兴就已经所剩无几。于是,越来越多的茶友选择将数千元过万元一斤的名山头古树茶制成散茶。因为,相比压制成饼,散茶的损耗率更低。且未经过石磨或机器按压,减少了对叶片的破坏,降低了叶片中凝胶物质的析出,更好地保持了纯正的味道。

专家分析,越来越多的茶友追求春茶散茶,与普洱散茶以嫩度划分等级有直接的关系。相比茶饼、茶砖、茶坨,散茶能够更好地保持嫩度。查阅资料发现,普洱散茶分十一个等级,从特级到一至十级,划分标准则以茶的嫩度为根据,嫩度越高的级别越高。嫩度包括芽头的多少和嫩度,条索的紧结、重实程度,光彩和润滑程度。

藏新品老茶饼为佳

相比龙井、碧螺春、竹叶青等知名绿茶,普洱茶除了春茶尝鲜的魅力,更具人气的还是自然转化过程中,滋味的不断变化。曾有资深茶人评价,长年存放自然转化的普洱生茶,就是一本可以喝的历史书。每一泡茶汤滋味的变化,味道的层次鲜明,仿佛记录着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普洱茶圈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藏新茶品老茶。”天津市茶业协会秘书长谭兆荣告诉记者:“藏新品老,品的是普洱生茶最大的魅力—转化。这是初级茶友学习普洱茶的不二捷径。”据他介绍,同一批茶随着瞬间的推移,每年的滋味都在变化。时常品味、对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何为“转化”。甚至在不同的季节品尝,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这款茶汤色、香气、口感的不同之处。

普洱茶如同葡萄酒也有“适饮期”,适饮期应该是一条曲线,不是笔直的直线。决定普洱茶“适饮期”的条件,也正是茶友选择何种新茶进行存放的标准。

第一,必须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杀青适度,内涵物质基本没有破坏,含水率较为合理。第二,存储条件符合要求,采用正确的存储方法。存储环境最基本的要求是通风、无异味、不潮湿。存储方法分两种,曾经流行的非密封存茶法,近年来逐渐被密封存茶法取代。越来越多的茶友认为,从香气、茶气、转化速度这三个核心指标来看,密封存茶法效果更好。

那么,存放多久的普洱茶会进入适饮期呢?一般来说,一年存期后会进入第一个适饮期,一些茶的蜜香花香会有所显现,同时青涩初步退却,茶气也较为明显。这个时候喝较为适口,足以让普洱茶和其他茶类拉开差距。七年左右会进入第二个适饮期,茶转化出来的香气会有所显现,同时汤质特色开始呈现,茶气的渗透性更好,提升了一个阶段。在一至七年之间,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体现最为明显的时候。在十几年后进入第三个适饮期,香气和汤质转化的更为平稳,香气开始出现陈香,同时茶气的体感,尤其是内在的体验更为明确直接。

普洱熟茶看中二春

相比普洱生茶,很多茶友对普洱熟茶的原料是头春茶、二春茶或是二水茶、谷花茶,似乎并不重视。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其“渥堆发酵”以及“拼配”工艺上。实际上,普洱熟茶同样讲求原料的档次,且对品质的影响远高于加工工艺。

“发酵过程中,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如做菜一样,原料不好请御厨也做不出好菜;反过来,鱼翅熊掌,如果你不会做也不会好吃。”天津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刘永凤介绍,不少生产普洱熟茶的小厂家,所用原料都是价格低廉、产量丰富的台地茶。稍好一些的厂家,以雨水茶(夏茶)为原料。原因除了价格低廉,还有原料丰富。“春茶制作生茶每年都不够卖的,更不会舍得用春茶制作价格更低的熟茶。以春茶为原料制作普洱熟茶,品质固然过硬,但成本也会增加很多,因此很多厂家为了追求利润,以价格低廉的二水茶、谷花茶、雨水茶代替。”

虽然普洱熟茶也以春茶为最佳原料,但并非是芽叶鲜嫩的“头春茶”,而是更为健壮一些的二春茶。所谓二春茶是指头拨春茶采摘之后,十天左右开始采摘的茶叶,其特点是叶质较厚,更能承受渥堆发酵过程中的高温,所制出的熟茶味道、香气更浓郁。

煮茶、煎茶、点茶、撮泡茶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龙井茶的那些事儿 | 干货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檐葡中,余香不闻嗅。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龙井季,爱喝龙井的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你只知道“龙井”是茶名,却不知道“龙井”还是地名、泉名、寺名。

龙井村龙井村是世界上著名的西湖龙井茶的五大产地之一。

龙井泉龙井泉位于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风篁岭上,是一个裸露型岩溶泉。龙井泉本名龙泓,又名龙湫。龙井泉由于大旱不涸,古人以为与大海相通,有神龙潜居,所以名其为龙井。龙井泉水出自山岩中,水味甘甜,四季不干,清如明镜,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三泉”。

龙井寺龙井泉旁有龙井寺,建于南唐保大七年(公元949)。周围还有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等景点,附近则有龙井、小沧浪、龙井试茗、鸟语泉声等石刻列于半月形的井泉周围。

你只知道西湖龙井,却不知钱塘龙井、越州龙井。

龙井按产地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西湖龙井按产地可分狮、龙、云、虎、梅(狮峰山、龙井路、云栖、虎跑、梅家坞)五个品类,是龙井茶最早的茶种。经过数百年的培育流通,龙井茶种几乎已经遍及浙江全境,其中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种植的龙井茶被称作钱塘龙井,绍兴、新昌所产的龙井茶被称作越州龙井。

你只知道乾隆皇帝爱龙井,却不知他为了龙井曾四次下江南,并四题龙井八景,写了32首诗。其中,他为“过溪亭”题的四首诗尤为出名,题于凤篁岭北侧岭下的虎溪桥上。

1.行云流水视迁留,奚问虎溪过与不。一笑诗吟杜子美,墨名儒行足风流。

2.溪云不过忽成过,一笑名因二老留。有意无心设相较,过赢不过两三筹。

3.不过原来有溪在,过而弗觉并溪无。前三三后三三者,应笑今朝又遇吾。

4.亭自亭而溪自溪,言传三笑信无稽。虽然久假不归者,千古人过去重提。

你只知道龙井以稀为贵,却不知道如西子般娇嫩的龙井如此难伺候。

怕潮湿少女心不等于潮湿的心!龙井疏松多孔的亲水体质使她很容易吸潮,进而产生霉斑、引起酸化变质。

怕高温她只享受你给她85°C的温暖,并不喜欢沸水。

怕见光她是“见光死美少女”,光会促进茶叶色素脂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为脱镁叶绿素,茶叶会因此变质。

你只知道龙井为春天采摘,却不知道她在清明前、谷雨前采摘有什么区别。

火前,即明前,因为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三日内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达杭州龙井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采制太嫩,过迟采制太老。

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对江浙一带普通的炒青绿茶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

你只知道龙井名为“龙井”,却不知道她还有别的昵称“莲心”、“旗枪”、“雀舌”、“梗片”。

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龙井的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莲心,故又叫“莲心茶”,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是西湖龙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这时,茶柄上长出一片小叶,形状似旗,茶芽稍长,形状似枪,故又称“旗枪”。“立夏”时采摘的叫“雀舌”。再过一个月采摘的茶,谓之“梗片”。

你只知道龙井芽叶嫩绿、鲜醇爽口,却不知道她著称于世的“四绝”。

龙井四绝:色翠,香郁,味甘,形美

形状扁平挺直,大小长短匀齐,象一片片兰花瓣,色泽嫩绿或翠绿,鲜艳有光;香气清高鲜爽;滋味甘甜,有新鲜橄榄的回味;冲泡于玻璃杯中,茶叶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茶汤清碧,悦目动人。

你只知道用玻璃茶器冲泡龙井,却不知道龙井的冲泡以“中投法”最佳。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根据季节变化提出:“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上投法

【特点】茶形细嫩,全是芽头或满身披毫的绿茶适用于上投法。

【做法】先在杯中注入七分适宜85度左右温度的水(是烧沸后凉至此温度,下同),然后投茶。

中投法

【特点】茶形紧结,扁形或嫩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绿茶,适宜用中投法。

【做法】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适宜温度的水,然后投茶,轻转动杯中茶,以使茶叶浸润,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满。

下投法

【特点】茶形较松,及嫩度较低的绿茶,适宜用下投法。

【做法】先在杯中投入适量的茶,然后沿杯壁注入适宜温度的水七分满,玻璃茶器冲泡龙井以中投法最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