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 : 2020-11-20
花茶技术 白茶技术 优质普洱茶

花茶技术。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303—2001

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

200l一01-28发布

200l一02—28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为提高优质茶评选质量,统一技术规范,确保评选效果。根据 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有关规定进行编写。

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省各类茶在评选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的优质茶评选。

本标准从2001年02月28日实施。

本标准附录A、B、C、D、E、F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浙江省茶叶公司、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颂文、谢丰镐、黄婺、王金贤、鲁成银、张乐尔、魏群、杨柏全、罗列万、龚淑英。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种绿茶、龙井茶、眉茶(包括雨茶)、珠茶、花茶、蒸青茶、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的申报条件、送样要求与样品验收及评选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优质茶的评选活动。

2 申报条件

2.1 企业自愿申报或有关主管单位推荐。

2.2 产品已定型批量生产,眉茶(包括雨荼)、珠茶、花茶年生产量在 l万公斤以上;特种绿茶、龙井茶、蒸青茶、红茶年生产量在250公斤以上。

2.3 申报参评产品,应有相应标准。

2.4 申报参评企业,应有卫生许可证。

2.5 参评的茶叶产品,应有注册商标。

2.6 参评茶叶产品要有包装,内销产品标签必须符合国标GB7718规定。

2.7 参评的茶叶产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8 申报单位必须填写优质茶评审申请表,详见附录A。

2.9 申报材料均需附相关复印件或照片。

2.10 鼓励企业创制新产品。新创产品需经县(市)级以上主管部门确认后,方可申报参评。

精选阅读

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范


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范

一、茶园环境的选择

1、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的地方作有机茶生产、加工的基地。

2、茶园周边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没有污染源。

3、茶叶生产、加工、贮藏与销售场所及周围场地禁止使用人工化学物品,防止污染。

4、有机茶种植区与非有机农业区之间应有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

5、有机茶园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厘米左右,排水性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层有机质含量大于1.5%,PH值4.5—6.0。

二、有机茶园的建设要求

1、园地开垦:对于15°以下的缓坡地,首先清除地面杂物,然后耕垦两次,第一次深度40厘米以上,第二次30厘米左右,清除根茎平整地面。

2、坡度在15°—25°的丘陵山地,应种植等高水平的梯级菜园,加强水土保持。

3、在每2hm2左右的茶园附近建一个积肥坑,便于有机肥的采积和施用。

4、集中连片的茶园应设置干道和支道,茶园干道和支道应保留植被和植树,以保持水土。

5、种植茶树的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无病虫害的种子苗木。我县应以福鼎大白菜为主要品种,辅之其他中小叶品种。

6、尽可能选用来自有机生产系统的或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种子苗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辐射技术生产的种子苗木。

7、新种植茶园尽量选用无性繁殖的茶苗,产量高、见效快。

8、茶树种植前应施足底肥,每亩500kg有机农家肥或200—400kg有机专用复合肥。

9、种植规格按单株双行开沟种植:4.5—5尺开厢,大行距3—3.5m,小行距1.5只,株距0.8尺左右。种植沟宽2尺,沟深1尺。亩株数3500—4000株。

10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建云、肖强、韩文炎、许允文、唐美君。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和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1989 茶树种子和苗木

NY/T227 微生物肥料

NY/T5020—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药残留 pesticideresidue

残留在茶叶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2 安全间隔期 safetyinterval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33 防治指标经济阈值controlindexeconomicthreshold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危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34 防治适期 suitabledateforcontrol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

35 茶树专用肥 teaspecialtyfertilizer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4 基地选择、规划

4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20的要求。

42 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43 道路和水利系统

431 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432 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44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

45 茶园生态建设

451 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452 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

453 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54 对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46 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5 茶树种植

51 茶园开垦

51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表1 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mg/KG

项目浓度限值砷≤30汞≤5镉≤3铬≤70铅≤60铜≤400六六六≤0.2滴滴≤0.2

512 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13 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 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52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53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

6 土壤管理和施肥

61 土壤管理

61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6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613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614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615 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 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616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5020的要求。

62 施肥

62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肥

分类名称简介农家肥料1、堆肥

2、沤肥

3、家畜粪尿

4、厩肥

5、绿肥

6、沼气肥

7、秸秆

8、泥肥

9、饼以各类秸秆、落叶、人畜粪便堆制而成

堆肥的原料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发酵而成

猪、羊、马、鸡、鸭等畜禽的排泄物

猪、羊、马、鸡、鸭等畜禽的粪尿与秸秆垫料堆成

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

沼气池中的液体或残渣

作物秸秆

未经污染的河泥、塘泥、沟泥等

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花生饼

商品肥料

1、商品有机肥

2、腐殖酸类肥料

3、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

固氮菌肥料

磷细菌肥料

硅酸盐细菌肥料

复合微生物肥

4、有机无机复合肥

5、化学和矿物源肥料

氮肥

磷肥

钾肥

钙肥

硫肥

镁肥

微量元素肥料

复合肥

6、叶面肥料

7、茶树专用以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

泥炭、褐炭、风化煤等含腐殖酸类物质的肥料

能在豆科作物上形成根瘤菌的肥料

含有自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的肥料

含有磷细菌、解磷真菌、菌根菌剂的肥料

含有硅酸盐细菌、其他解钾微生物制剂

含有二种以上有益微生物,它们之间互不拮抗的微生物制剂

有机肥、化学肥料或(和)矿物源肥料复合而成的肥料

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

磷矿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

硫酸钾、氯化钾

生石灰、熟石灰、过磷酸钙

硫酸铵、石膏、硫磺、过磷酸钙

硫酸镁、白云石、钙镁磷肥

含有铜、铁、锰、锌、硼、钼等微量元素的肥料

二元、三元复合肥

含各种营养成分,喷施于植物叶片的肥料

根据茶树营养特性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茶树专用的各类肥

622 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宜施用茶树专用肥。允许使用的肥料见附录A。

623 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规定。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227要求。

624 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624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667m2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kg或农家有机肥1000~2000kg。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42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cm左右。追肥化学氮肥每667m2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kg。施肥后及时盖土。

625 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7.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7.2 农业防治

7.2.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7.2.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7.2.3 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cm,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7.2.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7.2.5 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7.3 物理防治

7.3.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7.3.2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7.3.3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7.4 生物防治

7.4.1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7.5 化学防治

附录B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病虫害名

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

推荐使用药剂

茶尺蠖

茶黑毒蛾

假眼小绿叶蝉

茶橙瘿螨

茶丽纹象甲

茶毛虫

黑刺粉虱

茶蚜

茶小卷叶蛾

茶细蛾

茶刺蛾

茶芽枯病

茶白星病

茶饼病

茶云纹叶枯病

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第一代幼虫量每平方米4头以上,第二代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

第一峰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15头第二峰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平方米虫量超过27头

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4头,或指数值6~8

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

百丛卵块5个以上

小叶种2~3头/叶,大叶种4~7头/叶

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叶有蚜叶上平均虫口20头

1、2代,采摘前,每米茶丛幼虫数8头以上;3~4代每平方米幼虫量15头以上

百芽梢有虫7头以上

每平方米幼虫数幼龄茶园10头、成龄茶园15头

叶罹病率4%~6%

叶罹病率6%

芽梢罹病率35%

叶罹病率44%,成叶、老

叶罹病率10%~15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应掌握在1~2龄幼虫期,喷施化学农药或植物源农药掌握在

3龄前幼虫期

3龄前幼虫期

施药适期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若虫占总量的80%以上

发生高峰期以前,一般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成虫出土盛末期

3龄前幼虫期

卵孵化盛末期

发生高峰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1、2龄幼虫期

潜叶、卷边期1~3龄幼虫期

2、3龄幼虫期

春茶初期,老叶发病率4%~6%时

春茶期,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或叶发病率>6%

春、秋季发病期,5天中有3天上午日照<3h,或降雨量>25~50mm;芽梢发病率>35%

6月、8月至9月发生盛期,气温>28℃,相对湿度>80%或叶发病率10%~15茶尺蠖病毒制剂、鱼藤酮、苦参碱、联苯菊酯、氯氰菊酯、赛丹、溴氰菊酯、除虫脲

Bt制剂、苦参碱、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联苯菊酯、除虫脲

白僵菌制剂、鱼藤酮、吡虫啉、赛丹、杀螟丹、联苯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克螨特、四螨嗪、灭螨灵

白僵菌、杀螟丹、联苯菊酯

茶毛虫病毒制剂、B t制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

辛硫磷、吡虫啉、粉虱真菌

吡虫啉、辛硫磷、溴氰菊酯

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苦参碱、敌敌畏、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

参照茶尺蠖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多抗霉素、百菌清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多菌

7、5、1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附录B 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

7、5、2 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

7、5、3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附录C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7、5、4 严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7、5、5 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7、6 从国外引种或从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随种苗带入。

8 茶树修剪

8、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8、2 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8、3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cm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8、4 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9 采摘

9、1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9、2 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

9、3 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9、4 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续完)

附录C 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农 药 品

使用剂量

gmL/

稀释倍安全间隔期

天施药方法、每季

最多使用80%敌敌畏乳油

35%赛丹乳油

40%乐果乳油

50%辛硫磷乳油

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25%联苯菊酯乳油

10%氯氰菊酯乳油

25%溴氰菊酯乳油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98%巴丹可湿性粉剂

15%速螨酮乳油

20%四螨嗪悬浮剂

036%苦参碱乳油

25%鱼藤酮乳油

20%除虫脲悬浮剂

991%敌死虫

Bt制剂1600国际单位

茶尺蠖病毒制剂0.2亿PIB/m

茶毛虫病毒制剂0.2亿PIB/mL

白僵菌制剂100亿孢子/g

粉虱真菌制剂10亿孢子/g

20%克芜踪水剂

41%草甘膦水剂

45%晶体石硫合剂

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06%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5~100

75

50~75

50~75

12.5~20.0

12.5~25.0

12.5~20.0

12.5~20.0

20~30

50~75

20~25

50~75

75

150~250

20

200

75

50

50

100

100

200

150~200

300~500

75000

75~100

50~75

800~1000

1000

1000~1500

1000~1500

4000~6000

3000~6000

4000~6000

4000~6000

3000~4000

1000~2000

3000~4000

1000

1000

300~500

2000

200

1000

1000

1000

500

200

200

150

150~200

800~1000

1000~15006

10

3~5

7~10

10 a

7 a

7~10

7 a

3 a

3 a

3 a

3 a

3 a

10 a

15 a

采摘期不宜使用

采摘期不宜使用

10

10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  雾

喷  雾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喷雾1次

定向喷雾

定向喷雾

喷  雾

喷  雾

喷  雾

喷  雾

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 精制加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芽奇兰茶精制加工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毛茶验收和入库、毛茶拼配和付制、筛网组合、筛分号茶取料、拣剔质量要求、干燥、摊凉、匀堆、拣杂装箱的有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芽奇兰茶精制加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_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运用于本标准。

GB9679--l988茶叶卫生标准

SB/Tl0034一1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

SB/T10095一1992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3、工艺流程和设备

3.1 白芽奇荨茶精制加工工艺流程见附表A(提示的附录)。

3.2 白芽奇兰茶精制设备见附录B(提示的附录)1。

4、毛荼验收和入库

4.1 验收 ‘

进厂毛茶应按DB35/T147.7?200l的规定和采购合同进行验收。

4.2入库

验收合格的毛茶应按SB/T10095的规定,按产地、品种、季别、等级进行分类入库堆放,堆高不得超过15层。

5、毛茶拼配和付制

5.1 拼配

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制订不同产地、不同季别、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式方案。

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稳定质量、兼顾全局、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

拼配应包括制订初案、配制小样、检验验证、成本测算、审核批准等程序。

5.2付制

应按批准的拼配方案把毛茶投入精制加工。

6、筛网组合

6.1平面回转式圆筛机筛网组合见表

表 平面回转式圆筛机筛网组合

单位:个/2.54厘米

2018《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将于2018年9月1日起实施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是安溪传统的手工技艺,已经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款好的茶叶必须要经过制茶师傅的精湛的制作工艺加工才能制作出好的茶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也是一样的,其中的每一个程序制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国家标准GB/T35863——2018《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该标准将于2018年9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第一起草人、八马茶业总工程师林荣溪介绍,乌龙茶是我国特种茶类,福建省优势品种,闽南乌龙茶代表铁观音、闽北乌龙茶代表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广受市场欢迎。但由于没有统一加工技术标准规范,加工工艺五花八门,品质差异很大。该标准出台,有利于乌龙茶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该标准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加工条件,加工工艺流程,初制技术,精制技术,质量管理,产品的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等9方面制订详细的技术标准规范。

据悉,该标准由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八马茶业有限公司、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日春股份公司、安溪县牧茗世家茶业有限公司、安溪风保健茶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参与起草。

制茶人规范的使用标准的乌龙茶加工技术,每一道茶叶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马虎不得,才能让我们喝到美味的乌龙茶茶。

磐安规范茶叶采摘技术


茶叶是浙江磐安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阳春.三月,又到了我县茶叶开采的时节,而茶叶采摘不规范,盲目追求早 采、连蒂菜、带梗采一直是我县茶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了茶叶质量和声誉。因此,希望广大茶农根据我县名优茶种类,严格按标准采摘。

一、采摘标准:基本要求为芽叶完整、色泽鲜绿、匀净。

1、磐安云峰茶的鲜叶质量标准,共分三级,一级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整芽长度在2.5厘米左右,二级鲜叶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整芽长度在3厘米左右,三级鲜叶为一芽二叶为主,芽叶完整,长度小于3.6厘米.

2、龙井茶的鲜叶质量标准,共分五级,特级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长度不超过2.5厘米,一级鲜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芽稍于叶,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二级鲜叶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芽与叶长度基本相等,芽叶长度不超过3;5厘米,三级鲜叶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初展,叶长于芽,.芽叶长度不超过4厘.米,四级鲜叶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叶长于茅,有部分嫩的对荚叶,长度不超过4.5厘米。

二、采摘时间:当茶芽有5%左右达到上述标准时(或每平方米茶蓬达到10一15个标准芽时),即可开采,要分批采摘,先达标准的先采,未达标准的等长到标准时再采。

三、采摘方法:采用提手采摘,即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上的嫩茎,向上轻提,芽叶折落掌心。禁止掐采、抓采和带老叶杂物采摘等不正确手法。

四、做到“七个不采”:雨水叶、露水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合采摘标准的芽叶不采;瘦弱、弯曲芽叶不采;无芽的叶不采;有病虫害芽叶不采;不夹带茶蒂、茶梗、茶籽、鱼叶和老叶。

无公害茶叶规范化栽培技术指南


1、选用良种:福选九号、福鼎大白茶,为特早芽品种。

2、深翻改土:深翻60~80㎝,每亩翻盖作物秸杆1000~2000公斤,并在适当位置建好蓄水池和积粪坑。

3、施足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5000公斤,开沟深施,沟深沟宽各30~40㎝,施后灌足水,然后盖土。

4、合理密植:采用双行条植,宽行距⒈2~⒈5米,窄行距40~50㎝,株距20~30㎝,亩植3500~5000株。8~10月份栽苗,苗高10~20㎝。栽后灌足定根水。

5、及时追肥:栽后每隔15~20天根际追肥一次,每次用充分稀释后的腐熟农家肥1000~1500公斤,尿素5~8斤(尿素栽后第二年才能用)。进入采茶期后不得再施尿素。

6、施足叶面肥:每隔15~20天喷施一次,主要种类有叶霸、富尔65、宝力丰、绿芬威、施丰乐等。

7、科学修剪:栽后茶苗要进行3次定型修剪。第一次修剪时间为全地3/4的茶苗高度达25㎝以上,剪留15㎝,此次不能剪分枝;第二次定型时间为3/4茶苗高度达40㎝以上,剪留30㎝;第三次定型修剪时间为3/4茶苗高度达55㎝以上,剪留45㎝。达到修剪时间须及时修剪,大肥大水管理条件下第二年可完成2--3次定型修剪,茶苗栽后来18个月(一年半)即可进入丰产期,收入一般可达2000~3000元,最高可达4000~5000元。

8、科学管水:连晴8~10天须灌水一次。地内须规划好排水沟,以便降雨过多时及时排掉积水。

9、病虫防治:采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体的综合技术措施。化学防治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对允许使用的中低毒农药每年施用一次,个别最多不超过2次。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高污染农药。

优质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


采制优质的铁观音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采自纯种铁观音品种茶树;②茶树生长在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中③精湛的采制技术。

铁观音树:

铁观音别名红心观音或红样观音,属灌木型无性系品种,中叶类,迟芽种,树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橼翻转,锯齿浅疏而整齐 ,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 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下垂,嫩芽紫红,有“红芽歪尾桃”之称。

铁观音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长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长期7个月,开花多,结实率高,生长缓慢,产量不高。有“好喝不好栽”之说。

采摘:

按采摘季节及时间,铁观音分为:春茶、夏茶、暑茶和秋茶。其中以春茶最香,秋茶次之(香气高锐,但汤味较薄)暑茶再次之,夏茶较差(叶薄香低而味涩)。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采摘为春茶(又称头青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采摘为夏茶(又称二青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采摘为暑茶(又称三青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采摘为秋茶(又称四青茶)。

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依季节不同开采摘标准有所差异,其中春茶以中开面采,夏、暑、秋茶以小开面采。

铁观音采摘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

采摘时,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采摘,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其中以午青品质为最优(中午12:00-15:00期间所采摘为午青)。

铁观音的制作: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且全凭对当时气候温度、湿度、采摘时辰、茶青成熟程度的感觉而准确把握,其成品工艺要经过:凉青、晒青、做青(摇青一摊置)、炒青、揉捻、初培、复培、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凉青、晒育和凉青:鲜叶按标准来收进厂经过凉育后进行晒青。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直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摸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然后移入室内凉育后进行做青。

做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摇青共5~6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第三、四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还田”,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五、六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摇育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则由薄到厚。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摊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 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是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炒青: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

揉捻、烘焙:铁观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

簸拣:慢烤后的茶叶最后经过簸拣,除去梗片、杂质即为成品。

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技术


一、什么是高山茶

通常把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所产茶叶通称为高山茶。高山茶以其品质优、无污染、低(甚至无)农药残留等特点,正日益深人人心,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茶叶饮晶。

茶叶起源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带,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荫好湿、喜漫射光特性。高海拔地区植被茂盛、山高云雾多,因此湿度大、漫射光多,有近似其起源区生态特点,利于茶树生长发育。高山茶区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日夜温差大,利于茶树光合物质的积累转化,具备了制出好茶的鲜叶原料基础。但高山地区日照时数少,热量条件较差,茶树生长时间较短,易受霜冻危害,降雨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有时夜温较低,不利乌龙茶制作。

二、茶园高标准建立有何技术要点

1、严格选地。新建茶园应据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土壤 PH4.5—6.5的结构良好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进行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

2、统一规划。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以茶为主,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荫树配置(一般亩植8—10棵柿、梨为宜)。

3、表土回沟开垦。在规划好的的茶行上挖种植沟,先将表土约10—20cm左右,挖去放在两种植行间或内壁,再将新土挖去 20cm左右放在另一茶行间或在外埂,再把底土心土挖松25cm左右,施人基肥,并充分混拌心土和基肥,再将表土翻人种植沟,拣去石块、树根,做成种植条行以备种茶。利用老茶园开垦条沟进行种植的,须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处理。

4、施足基肥。要求亩施有机肥500kg以上,磷肥50kg左右。

三、茶树定植有何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壮苗。

2、适时栽植。种植时期一般以幼苗休眠期为宜,春栽以立春至惊蛰为好,秋栽以寒露、霜降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cm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应浇足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其后做好防冻抗旱保苗全苗工作。

四、如何搞好茶园秋冬季管理?

对幼龄茶园和抗寒性较差品种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种植紫云英等冬季绿肥作物,以提高抗寒能力又增加有机肥来源;以波美0.5—1度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施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对多花茶树,在其盛开季节用300ppm乙烯利喷施一次以减少花量;密切注视冬季春初天气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茶园冻害发生。

五、如何搞好茶园施肥?

1、幼龄茶园:一般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结合深耕施人 1.5—3吨厩肥等作基肥;而追肥则根据苗龄不同各有差别,一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5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250—400公斤于春茶前或春茶后一次施人;二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0公斤左右或稀人粪尿400—500公斤,春茶前施60%,春茶后施40%;三、四龄茶树全年亩施标准N肥15公斤左右,可于春茶前、春茶后、夏茶后分别施50%、30%、20%;NPK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 1:1:1.3—4年生则为2:1:1;施肥方法应以相对集中的浅沟或穴施为主。

2、生产性茶园:实践上亩产干茶250公斤以内按0.5公斤纯 N生产干茶3.5公斤计算,亩产干茶250—400公斤则以1:6计,若亩产干茶400公斤以上则要以1:5计。NPK三要素比例,绿茶区一般2—4:1:1,乌龙茶区2—3:1:1。推广“一基”、“三追”、“多喷”的施肥方法,即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深耕结合施人全年施肥量40—50%的N肥和全部磷钾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如饼肥、人粪尿、堆沤肥、猪牛栏肥、土杂肥、塘泥等,配合施用磷钾肥、复合肥等,此为“一基”;“三追”是在春茶开采前一个月,春茶采摘后及秋茶采摘前15—20天,结合茶园浅耕除草分别追施速效性化肥,这三次施肥量占全年N肥用量的50—60%,其余夏秋茶各占追肥总量的25%左右;“多喷”是指在茶树生产季节,尤其在夏秋茶季节用化肥及其它叶面营养液等作根外追肥,一般都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傍晚或阴天喷施,一定要喷湿叶面叶背以便吸收,喷施时期以茶树一芽一叶初展期效果最好。

六、茶树如何修剪?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幼树一般要进行3—4次定剪,春夏秋季都可进行,以春茶茶芽未萌发之前的早春3月为最好。第一次定剪在茶苗高30cm以±时,离地15—20cm处水平剪去,第二次在原剪口提高15— 20cm左右即离地30—40cm处剪去,第三次在离地55—60cm左右剪去,第四次在离地60—70cm左右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第二至第四次定剪都是对在上次定剪基础上所萌发的茎粗0.4cm以上、展叶数达7—8片叶以上、已达半木质化的枝条进行的修剪,幼龄期间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进行打顶采,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

2、生产性茶园树冠更新秋末茶季结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前及时进行轻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以上3—5em的茶枝,并同时剪去突出枝、病虫枝、衰老枝等枝条;而对由于经多次采摘后树冠面参差不齐,形成许多鸡爪枝的青壮年茶园,在春茶前或在春茶后或在茶季结束后进行深修剪,水平略带弧形地剪去树冠面上10—15cm以鸡爪枝为主的茶枝。对衰老茶树,待春茶结束后,离地10cm处用利刀或锯齿进行台刈,以促发新梢重新养蓬。

七、茶园如何合理采摘适时封园?

春季当茶蓬上有10—15%、夏秋季有10%左右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即行开采,后及时分批采摘,采用“春秋留鱼叶、夏留一叶”的采摘方法,尤要注意夏季采净该季极易形成的对夹叶。霜降节气前后至迟11月上旬前即行结束茶季进行封园。

八、什么是无公害茶(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无公害茶是一个科学名词,指这种茶叶不含污染物质,或即使有少量污染物,但低于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对消费者没有公害,因此,它是一个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总称。

在无公害茶生产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低残留茶等名称,事实上它们都属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是我国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种,由我国农业部和各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地进行环境检测和质量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低残留茶是近几年来针对欧盟制订新的农药最大残留量(MRL)标准而提出的;有机茶是有机食品的一种,由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颁证,我国有机茶由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及其批准的有机茶开发分中心(在杭州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内)审批和检测,证书有效期不超过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进行检查颁证,绿色食品的AA级茶和有机茶相仿。

九、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无公害茶叶是今后茶叶消费的必然要求。实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与管理已成为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新技术。

(一)严格选地建新园对准备建园的荒山在建园前进行水、大气、土壤测试,确保茶园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选择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的地点,茶园周围5公里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并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距离1公里以上,且有隔离带。

(二)引进种苗须检疫当要从外地引进茶苗或茶籽、穗源等种质材料时,须经植检部门检疫认可后方能引进,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

(三)规范基地建设对现有一定规模基础茶园进行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时,首先要择该茶园及周边环境符合标准要求,并进行水源、大气、土壤的检测以获得定量数据;其次,在对现有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时,一定要按“三改一补”即“改园、改土、改树和缺株补植”技术规程因地制宜来操作,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为目标进行山水园林路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四)合理施肥茶苗移栽前后以施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使用;须用经过有关部门登记许可生产的不含合成化学调节剂的商品有机肥和矿物肥料,农家有机肥必须是无工业污染、且经过高温发酵后杀死了各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及杂草种子、除去了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的;生产季节可少量使用无氯速效化肥,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全年肥料施用总量的20%。

(五)综合防治病虫

l、强化农业防治。无公害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发生与危害。①选用抗病虫良种,角质层厚的、茶单宁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抗病虫能力强。②合理密植,采用单行双株或双行单株条植,亩植3000株左右。③适时修剪。据不同树势在每年的茶季结束或春茶前进行轻修剪、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并同时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④平衡施肥。据生产茶类和土壤肥力合理配比N、P、K三要素比例,保持茶树营养平衡,增强抗病虫能力。⑤中耕除草。⑥分批多次采摘。⑦冬季清园封园。茶季结束,应将茶园以及茶园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清理出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施0.5—1.0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它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为害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如用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茶毛虫病毒“8010”防治茶毛虫、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杀鳞精防治茶尺蠖、天霸防治茶小绿叶蝉、农抗101防治云纹叶枯病。

3、合理进行化学防治。指定专人负责茶园病虫监测预报,在病虫发生初期及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树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把农药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进行防治,绝对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遵循交替轮换复配用药原则,并改进喷药技术和方法提高喷药效果。

(六)重视茶叶加工与包装

严格要求加工设备及环境卫生整洁、无污染,禁止使用色素、防腐剂、品质改良剂等化学添加剂,杜绝有害金属包括铅锡锰镉等金属材料作为加工工具,选用阻氧、无味无毒、无污染的包装材料,在包装贮运及其它流通媒介除了不能接触以上金属外,汞、砷、铜等也要杜绝,同时要严格监测有害细菌如大肠杆菌和其它致病菌、黄曲霉素等的发生状况使之完全符合无公害茶叶的检测标准。

茶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黎明农场是云南大叶茶的原产地之一,农场茶园分布于勐海县勐遮、勐阿、勐满、勐混等4个乡(镇),茶园与闻名于世的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茶王”树和巴达曼贺松1700多年的野生型大茶树邻近。

地理位置处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0°′100°39′和北纬21°55′—22°16′之间,海拔高度830—1300米,年平均温度18.4—20℃,雨量1300—1500毫米,相对温度82—85%,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冬春雾日11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于茶树生长。以下介绍栽培茶树的技术要领:

一、茶园建设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茶园必须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带等天然屏障。坡地种植茶要沿等高线或修筑梯田,山脊、山顶之间要留有自然植被,减少水、土、肥的流失。

二、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本地的云抗10号、矮丰等速生、优质、高产、多抗性的品种,种苗必须选择用无病虫危害、苗高20厘米以上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无性系茶苗。

三、投产茶园的栽培管理

1、优质茶叶生产应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法,禁止施用化学合成肥料、城市垃圾等。一般每采制100公斤干茶需施纯氮肥12—15公斤,纯磷肥4—5公斤,纯钾肥4—5公斤,按要素含量折算成有机肥1000公斤或油枯饼肥90—120公斤,在每年10月挖施肥沟施下,并覆土、追肥在采茶前一个月施下,以腐熟的人粪尿、沼液等速效有机肥为主。茶树是忌氯作物,钾肥施用以硫酸钾或硫酸钾型复合肥为主。

2、茶园修剪。秋茶停采后,11月初进行茶园带面修剪,茶园带面减成平型或凹型为主,修剪时必须要刀口锋利剪口平滑,枝梢无撕裂和损伤,剪下的树枝不能覆盖在蓬面上,应清除干净。

3、茶带中耕除草及深翻。每年6、7、8月,每月进行除草一次,停采后植茶带面冬翻一次,并进行带面维修,以保持带面内倾外高,起到保水、保肥减少水土流失。

4、及时采摘。对已成龄投产茶园,做到“及时、分批、留叶,按标准采”,严禁“抹光头”和“一把抓”采,不搬马蹄,不采芽苞等。

要认真掌握采摘标准,采摘标准根据成品茶种类对鲜叶要求而定,可分为要嫩采、中采和粗采。根据饮用需要和生化成分的组成,外销红茶以采摘一芽二叶为标准。内销烘青、晒青茶以采摘一芽三叶为标准,也可一芽三叶初展。

四、病、虫害防治技术

茶树害虫可分为吸汁害虫、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和地下害虫,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炭疽病等。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就是运用化学农药直接杀灭病虫。

2、农业防治:就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使之不利于病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主要措施有:①发展新茶园时,选用抗病虫品种;②对假眼小绿叶蝉、茶白星等危害芽叶的病虫,可进行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其发生;③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可减轻毒蛾、蚧类、粉虱等危害;④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可以减少鳞翅目和象甲虫类害虫和密度;⑤清理深埋茶树根下落叶及表土,可有效防治叶部病害及越冬害虫。

3、物理防治。就是应用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利用害虫的群聚性和假死性,进行人工捕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等。

4、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充分考虑病、虫、草发生和所处环境,从茶园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项措施,强调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效果,减少化学防治次数,选择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安全的植物源农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