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茶之贬称”水厄”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福鼎白茶之粽茶 泡黑茶的水 红水乌龙茶

福鼎白茶之粽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细说茶之贬称”水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细说茶之贬称”水厄””相关知识!

茶事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流传之后,茶人们对茶赞赏有加。一直到东晋初年,茶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受到贬评,被称之为“水厄”。这一贬称的由来,在《世说新语》里有所记载。

东晋的司徒长史王蒙十分爱茶,嗜茶本是一种雅癖,但关键是他不仅要独自品尝茶之精妙,凡是家中来客,上至王孙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论是谁,都一律以茶款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饮茶。在东晋初期,很多地方的人尚对茶事一知半解,甚至不习惯茶饮,不堪忍受那种特殊的口感。圣人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司徒长史并不知道,他自己喜欢的,其他人不一定都很喜欢啊。很多访者明明不习惯饮茶,却又追于情面,不得不饮,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方能体会。时间长了,人们都尽量不去拜见王蒙,除非有要事非见不可。那些不得不去的人便在背后自嘲式地苦笑说:“今天又要遭‘水厄’了!”意思就是说,今天又要遭受饮用那种苦涩至极的茶水的厄运了!

这就是“水厄”一词的由来。在此之前,对于茶的评价一直很高。例如,西晋的张孟阳在他所赋的《登成都白菟楼》一诗中说道:“芳茶冠六清,溢昧播九区”。这是赞叹茶是水、浆、米酒等六种饮品中最为芳香的一种,茶在蜀地美名早已传遍各地。然而,几十年后,东晋都城的许多官吏,居然以饮茶为苦,这是由于他们在没有深刻领悟茶事精神的时候,就对茶妄下评论。由此可见,不同地区,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速度也相差甚远。

cy316.com编辑推荐

王濛以茶会友被嘲“水厄”


自古以来,以茶会友被视为君子雅事。但东晋书画家、司徒左长史王濛却因此被同僚嘲笑为“水厄”,留下一则不可多得的茶文化典故,后人戏称饮茶或好饮茶者为“水厄”。

茶的别名多为褒语,如嘉木、佳人、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清友、琼蕊浆、忘忧草、不夜侯、龙团凤饼等等,而贬语仅有水厄、酪奴之说,水厄则是茶的第一个贬语。

出身王氏望族

王濛(约309-约347),字仲祖,小名阿奴,东晋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出身王氏望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极写东晋时代王氏与谢氏家族的显赫。王濛父王讷为新淦令,女儿为哀靖皇后;子王蕴,字叔仁,起家左著作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孙王恭,字孝伯,起家左著作郎,后以中书令都督五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安口;孙女系孝武定帝皇后。

王濛善丹青,工书法,能草、隶。与瘐翼(305-345)媲美。隶书师钟繇,稍逊于卫臻、陶侃。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里所齿。后克己励行,以清约见称。有美誉。孙绰称其“温润恬和,辞间而有会”。与刘惔、桓温、谢尚称“四名士”,誉为“永和名士的冠冕”。永和初官,封晋阳侯。司徒王导辟为掾,补为长山令,徙中书郎。长于清谈,穆帝永和二年(346)司马昱为会稽王辅政,贵幸之,与淡客刘惔号为入室之宾。转司徒左长史,年三十九病卒。

“水厄”由来

东晋时代茶饮尚未普及,陆羽《茶经》记载的晋代之前的茶事仅有30来则,身处北地的王濛,得风气之先,爱上了喝茶,不失为名士风流,可惜被一些只爱酒肉的政客误解了。据《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说》佚文:“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厄”为灾难、困苦之意。“水厄”原为相术、占卜术语,意为某人命相中如有“水厄”,可能会遭受水患或水灾,应该远离水边,包括与水相关的行业。

在唐代之前,茶饮多为烹煮法,将水烧开,放入碾碎或捣碎茶饼,过滤出茶汤,其过程并不像现在泡饮这么简单。王濛不厌其烦,充分说明他的热情和好客。遗憾的是,他接待的并非知音,而是一批俗不可耐的政客。喝茶不像饮酒,多喝会难受、呕吐,因醉酒而致病甚至丧命,如三国末代皇帝孙皓,举行宴会时,不管赴会的文武大臣能否饮酒,必须喝掉七升,而很多人喝不掉七升而又不可以违抗君命,只得硬着头皮赴“鸿门宴”,拼命喝酒。如此酒宴足可称为“酒厄”了。而喝茶不像喝酒,一是不必像酒那样一饮而尽,而是可以细品慢饮;二是即使多喝也不至于非常难受,没有什么副作用。因此,这些“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庸俗之辈,完全是因为不识茶而导致的偏见,少见多怪,自以为嘲笑了主人,殊不知把自己写进了“滑稽列传”,留下了历史笑柄。

根据分析,王濛被嘲笑为“水厄”的事,应该发生在晋阳侯任上,因为他担任司徒左长史已在会稽,当时南方茶饮渐行,已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之事,如三国孙皓已让宠爱的韦曜以茶代酒,成为佳话。

话说回来,对牛弹琴并非牛之过也,而是主人的不是。王濛错将当时贵如贡品、不可多得的好茶,招待那些酒袋饭囊,不仅得不到赞赏,反而遭到嘲笑,这是自讨没趣。好比屠夫,如果你跟他谈论杀猪杀牛,他一定以为碰到了知音,说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如果你跟他谈文学,他一定会以为你是神经病。

宝剑赠壮士,胭脂送美人。时至今日,如果你将上千元一斤的名茶,送给低保朋友,同样是明珠暗投,浪费了好茶,不如多买些普通茶叶或大米、衣被之类日用品更受欢迎。

明代江阴籍诗人王穉登,曾将“水厄”写入诗作《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三首》之三:

伏龙十里尽香风,正近吾家别墅东。

他日千旄能见访,休将水厄笑王濛。

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


想了解《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知识吗,丰富的《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内容等你来看!

品茶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它让我们忘却人间的烦扰,感受一丝轻松愉悦,浅啜细品,苦涩与清香映射出人生沉浮,那种清浅浓淡的茶香,使我们悠然自乐,就像一句话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选水对茶汤的重要性

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将水的选取定为“九难”之一。(九难:造、别、器、水、灸、末、煮、饮)品茶品的是茶汤,可见水的选择直接影响茶汤品质的好坏。一杯好茶需要经过水煮、冲泡、品尝判别其优劣。因此,水对于茶来说,是密不可分的挚友。

水的选用要符合清、轻、甘、活、冽的标准。

由于环境的污染,现代人无法像古人般蠲取梅花上的雪水、收集秋天的雨水冲泡茶叶。历代论水的标准要求水质要满足5个字即清、轻、甘、活、冽。现代人用自来水、纯净水乃至矿泉水泡饮。

1自来水:经过人工净化、处理过的江(河)水或湖水。自来水一般都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适合泡茶。但有时自来水用过量的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如果直接用来泡茶会影响茶的品质。

2纯净水:利用自来水经过一定的生产流程制成的优质净化水。其生产原理是去除原水中水分子之外的一切成分,不添加任何物质,水质清澈、甘甜、爽口,易被人体吸收。

3矿泉水:矿泉水也和搁置过的自来水一样缺少空气,失去了空气的水,不能造成茶叶在茶壶中跳跃的现象,水色暗沉,失去了茶叶应有的香味。一般来说,市面上包装出售的矿泉水不适合用来泡茶。因为水中矿物质的增加,影响水质本身的口感。若以矿泉水泡茶,茶汤真正的味道势必受水影响。另外,按照国家规定,只要有几项物质含量达到标准就可称为矿泉水,这样,有的矿泉水中矿物质含量偏高,如果水中含有过多的钙镁等物质,即硬水,那就更不适宜用作泡茶。

本文《茶艺之教您如何选好水》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趣话“周武王茶称贡品”


唐代陆羽在《茶经》巾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他还引用《神农食经》中的说法,认为经常饮茶,可以令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可是关于神农氏的事情离现在太过遥远,很可能只是个传说而已,况且《神农食经》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目前已经无从查考。因此,饮茶开始于神农氏的说法,不是确凿之事。根据现有的可信历史资料来看,首次提到有关茶的人物可能就是周武王姬发了。

按照《华阳国志·巴志》所写,大概在公元前1025年的时候,周武王统率周军及诸侯讨伐殷商的纣王之后,就把他的一个宗亲封在了巴地。巴地的王作为诸侯,按照制度应当向周武王(天子)进贡。《巴志》里面列举丁一份巴地进贡的“贡单”,里面有五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

这些贡品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巴王进贡的茶则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的后面还作了特别的注释:“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萄,园有芳翦香茗”。这个进贡的茶并非深山老林的野茶,而是人工培植在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同志》在我国保存到今天的所有方志中是最早的一个,其作者为东晋时期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他治学态度严谨,和司马迁一样既博学、义注重实地考察,这部书就是他根据大量的资料写成的,有十二卷之多。

至于周武王接受了包括在贡晶中的茶是用来品尝,还是作药用,或者是用作其他别的用途,到目前还不知道。可是如果研究一下《周礼》这本书,也许还可以探求出这茶的其他用处。《周礼·地官司徒》写道:“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就是古代的“茶”字,掌荼这个事情在编制上竟然占用了二十四人之多,那它到底是用来来做什么的呢?这本书又写道:“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如此,茶在当时不只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葬大礼时候所不可缺少的祭品,因此才有必要专门设置一班人来掌管。

另外,《尚书·顾命》里面写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可见在周成王的时候,茶已经代替了酒成为祭祀用品。根据上述分析,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之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诗经》里面“荼”字何以屡屡出现了。

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


想了解《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知识吗,丰富的《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内容等你来看!

泡一杯好茶,真难,唯有好好事茶,才有机会。茶好,水好,器好,艺好才会有一杯好茶喝。这些,在古时就很难,更何况现代呢?

古人说泡茶,三分茶,七分水,我擅自做主重新更改了一下,泡茶,四分茶,一分法,一分具,四分水。

四分茶,找山气

茶喝到最后就是要喝到山气,也就是大自然精华的凝结,这是每个山头自己的气息。土壤、高度、原生态、朝向,就四个非常关键的坐标,只要找到高山、砂土、原生态,南向的大龄茶树,经过精心的采摘,合适的制作,一般都会有好茶显身。

一分法,茶的各自表达

古人的等级非常森严,能品茗的大多是文化阶层,他们对于茶叶非常熟悉,并有各自的理解,所以擅长自己独特的泡茶,不但会泡茶,甚至还能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本。

现代人停留在书本上,很少实践,而书本的知识很多错误的。书本上说红茶的泡法是快进快出,水温75度到80度,这是个非常荒谬的说法,每款茶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你要想清楚是要表达茶香?还是茶气?还是茶韵?还是茶的灵性?……这些泡法完全不同。而且每款茶都有自己的缺点,要学会扬长避短,这些泡法又不尽然。所以,同样的水、杯、茶,因为茶人的不同理解,最终出来的茶汤会差距千万。

一分具,给茶找衣服

古人对茶,从陆羽的《茶经》可以窥见一斑。对于茶具是相当讲究,茶道具的分类就有数十种。心思之细密!什么茶配什么杯子什么壶都有最佳组合。

杯子,单单是瓷器就分为陶、浆、铁、瓷胎等,还有各种颜色,再加上各种器型,让人眼花缭乱。选壶也一样,上百种器型,各种材质。一泡好茶,找到好的茶道具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找到合适她的衣服一样,对之增色,反之亵渎。

四分水,轻清甘彻寒

现在找水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找茶还难。我曾经去名泉虎跑试水,其污染之重,让人心寒,却无能为力。

古人泡茶,水是重点。在没有化验的时代,聪明的古人用简单的办法定义了水的优劣。轻者为上,无论是什么样的水都会含有各种元素,所以含的杂质越少的水越好。另外一个标准就是清澈,拿根筷子,在正午的时候放在不同水中,哪种水折射清楚,为上。

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水一定要甜美;彻,就是说水溶性要好;寒是对茶析出的表达,水寒则茶性溢出。

乾隆爷最喜欢喝一种“三清茶”,用龙井、佛手、松针加上梅花蕊上的雪水冲泡。就是用水中花香的寒彻,渗入茶香。达到茶融水、水含香的妙境。

本文《泡一杯茶融水、水含香之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炎陵古称“茶王城”


4月10日,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活动将在炎陵县举办。这是中国乃至全球茶叶界的一大盛事。昨日,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茶叶专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津津有味地叙说起我市“茶事”。

我市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区域之一。“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有关资料表明,炎陵县城所在地,古时称“茶王城”。茶陵县(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始设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全国惟一以“茶”字命名的县。之所以称茶陵,《茶经》云:“茶陵县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又云:“神农葬茶乡(今炎陵县鹿原镇)”。

据考证,早在400多年前,我市就是湖南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茶叶主产区。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述:“楚之茶,则有辰州之溆浦、岳州之巴陵、零陵之宝庆、茶陵……皆产茶有名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各地大种茶叶,我市亦不例外。全市154个公社中,就有134个被列入茶叶生产基地,兴办了751个茶叶加工厂,面积千亩左右的茶场达26个。至1977年,全市茶园面积达9.97万亩,年产茶叶2150吨,为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据介绍,近年受品种老化、茶园退化等因素影响,不少地方出现茶园改种现象,导致面积大幅下滑。去年,全市仅有茶园3.32万亩。但良种茶园发展较快,已占茶园总面积的3成。

近年,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化茶叶生产技术,我市有2.2万亩茶园获无公害生产认证和产地认定,有4000余亩获绿色食品生产认证。攸县酒埠江茶场在全市率先通过国际组织欧盟(IMO)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审查。

茶余饭后“周武王茶称贡品”


唐代陆羽在《茶经》巾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他还引用《神农食经》中的说法,认为经常饮茶,可以令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可是关于神农氏的事情离现在太过遥远,很可能只是个传说而已,况且《神农食经》到底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目前已经无从查考。因此,饮茶开始于神农氏的说法,不是确凿之事。根据现有的可信历史资料来看,首次提到有关茶的人物可能就是周武王姬发了。

按照《华阳国志·巴志》所写,大概在公元前1025年的时候,周武王统率周军及诸侯讨伐殷商的纣王之后,就把他的一个宗亲封在了巴地。巴地的王作为诸侯,按照制度应当向周武王(天子)进贡。《巴志》里面列举丁一份巴地进贡的“贡单”,里面有五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等。

这些贡品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巴王进贡的茶则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的后面还作了特别的注释:“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萄,园有芳翦香茗”。这个进贡的茶并非深山老林的野茶,而是人工培植在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同志》在我国保存到今天的所有方志中是最早的一个,其作者为东晋时期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他治学态度严谨,和司马迁一样既博学、义注重实地考察,这部书就是他根据大量的资料写成的,有十二卷之多。至于周武王接受了包括在贡晶中的茶是用来品尝,还是作药用,或者是用作其他别的用途,到目前还不知道。可是如果研究一下《周礼》这本书,也许还可以探求出这茶的其他用处。《周礼·地官司徒》写道:“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就是古代的“茶”字,掌荼这个事情在编制上竟然占用了二十四人之多,那它到底是用来来做什么的呢?这本书又写道:“掌荼,掌以二十四人之多,那它到底是用来来做什么的呢?这本书又写道:“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如此,茶在当时不只是用来满足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葬大礼时候所不可缺少的祭品,因此才有必要专门设置一班人来掌管。

另外,《尚书·顾命》里面写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可见在周成王的时候,茶已经代替了酒成为祭祀用品。根据上述分析,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之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诗经》里面“荼”字何以屡屡出现了。

沏茶的水 茶与水,水与火


原标题:茶与水,水与火

在我们这个茶的国度里,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排在末尾的虽然是茶,但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学问,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

在人的一生中,烟,做过你的朋友;酒,也做过你的朋友,但到了一定年纪以后,医生会劝你戒烟,戒酒,即使无人相劝,这两项嗜好,也会淡出你的视野;而能坚持到最后的朋友,却是茶。应该说,茶不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客人到访,沏茶相待,谈天说地,茶最提神,读书写作,茶助文思,上班开会,必备者茶,倘没有了这样一位感情中间物的茶叶,中国人的生活大概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了。

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名《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的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为什么火在煎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因为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宋人庞元英在《谈薮》中说:“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为蟹眼,渐大者曰鱼眼。”而讲究饮茶的古人,则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唐代陆羽《茶经》下卷第五篇,谈到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东坡诗中还有一句“贵从活火发新泉”,何谓“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到一个适当的程度,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够得以最佳状态地发挥。

茶,盛行于唐。作为商品,开始榷税,也始自唐。唐德宗时名臣陆贽回乡探母,途经寿州,剌史张缢赙礼甚厚,陆贽一生廉介,只取茶一串,以示领情,可见唐代中期,茶已是广泛流通的生活用品。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曾经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补救,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对这位朋友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幸勿瞒我。这个传说,透得有点玄,一江之水,也许会有一点细微差别,此公的味觉,能敏锐到这等程度,很难令人置信。但唐代文人的饮茶水平,达到很高境界,也是事实。陆羽的《茶经》三卷,能在大历年间出现,成为茶艺的不朽经典,而陆羽也被后世奉为茶圣。这都足以证明盛世唐朝,也是茶的辉煌时期。

到了宋代,商贸发达,市场繁荣,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制茶工艺日益进步。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而且两极分化。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名《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宋人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始于丁晋公(丁谓),成于蔡君谟(蔡襄)。始造小片龙茶,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或歇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茶铫,泥炉,烧炭,颇为考究,好水,好茶,好火,更是不在话下。这就是说,今人冲茶,通常只考较水温而已,古人煎茶,除了在意水温之外,更关注火候。所以说,古人饮茶,讲究的是的“火候”二字,因此,要比今人麻烦些,繁琐些,但也精致些,高雅些。至今还保持着古老饮茶风俗的倒是东邻日本的茶道,和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庶几近似。我见识过茶道的表演,也领教过功夫茶的操作,好是当然的了,但考较起古法来,都有不太讲究火功之嫌。其实,无水无茶,茶离不开水,同样,无火也无茶,茶更离不开火。

其实,若是将茶拟人化的话,水就是这个人的生存环境,而火则是这个环境的时代背景,三者高度一致,便是沁人肺腑的好茶一盏。反之,火力过旺,有烧干锅的危险,火势太弱,难保很快就会熄灭,太靠近了火,存在着灼伤的可能,离火太远,又会感到寒意浸人。煎茶如此,泛想开去,为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做事情,有深浅之别,打交道,有厚薄之分,写文章,有高低之差,用感情,有浓淡之异。老实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种远和近,亲和疏,冷和暖,前和后的尺度上的如何衡量,和分寸上的如何掌握的问题。

因此,苏轼的《试院煎茶》,告诉天天喝茶的我们,茶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煎,人也应该如此掌握火候地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温不火,不急不徐,进取而不保守,积极而不躁急。茶就是这样的品格,不是十分地强烈,但也不是那么怯弱。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纳西语称“绍坞”的束河古镇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海拔2440米,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近千户人家,约3000人。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丽江设立“神川都督府”,茶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进藏;宋王朝的军事需要,刺激“茶马互市的繁荣”;于是,从元、明以来到近代,茶马古道成为滇、藏、川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起于滇南,经过大理、丽江、迪庆、拉萨,止于印度,贯穿中国西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关注。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响资料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馆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大觉宫壁画”为江南著名画家马萧仙作品,一直保存,笔法洗练,技术精湛,保留了唐代画风,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2014年4月6日凌晨丽江束河古镇发生火灾,起火点位于四方街往完小方向。凌晨4点20发现火情,到6点多完全控制。据初步统计,该起火灾损毁10间铺面,无人员伤亡,火灾波及附近商铺,接警后消防官兵及时出警,半小时内火情得到全面控制。经各方全力扑救,5点30分明火已全部扑灭。束河古镇处于丽江所有景区的核心部位,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有网友发帖称,云南一些著名古镇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火灾,让人心痛,如何落实古镇消防安全应该得到重视。消防监管部门平常检查督导要加强,不要等到火灾发生后才来一次集中整治。

束河坐东朝西,背风向阳,村后山林为玉龙山南下之余脉,山形秀丽,植被茂密,白沙岩脚院有凤凰山,为丽江木氏发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变,呈祥瑞之象,堪舆家称为“丹凤含书之地”,预言文化昌盛,兴旺发达。

出大研城北走,眼前是一片绵延辽阔的原野,一丛丛树前,掩映着一个古老的村舍,纳西族先民跨过金沙江,从大雪山南下进入丽江坝子,就是在旷野上创建了他们早期的文明。

束河、白沙一带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点,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这里古迹荟萃,你可感受更古朴的束河位于丽江城北。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丽江束河古镇共有五万多个床位可提供旅游接待,其主要分部在丽江市区与古城。新城多为星级酒店和宾馆。束河古镇里的客栈,基本都沿袭了纳西族传统的建筑风格,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要想感受当地纳西族人的生活,首选一定是在古城。

进入束河村,你可直抵束河中心集市,在这里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一个类似大研镇古城四方街的广场,面积约250平方米,亦称束河四方街,赶集的日子里异常热闹,曾是丽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广场四周均为店铺,古老的木板门面,暗红色油漆。还有店前黑亮的青石,脚下斑驳的石坡路面,以及闲坐的老人,勾勒出束河古朴自然本色。站在广场中心,你细细观察体会,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束河的翻版,纳西民族由游牧向农耕,再走向城市,从这里你可找出一些痕迹。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为神泉,于是建有北泉寺。寺内陈设与古城其它寺院没有什么区别,倒是源边临水一角,有一个“三圣宫”楼阁,为传统四合院,里面供奉的皮匠祖师。因为是束河人的骄傲,这里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时也是重要皮毛集散之地。

由于茶马古道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该地成为滇、川、藏交界地域内著名的“皮匠村”,出产皮鞋、皮货、麻线、铁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迹走遍茶马古道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