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茶脚们,这些“吃茶”暗语你懂吗?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潮汕乌龙茶 黑茶老茶 黑茶泡脚

【www.cy316.com - 潮汕乌龙茶】

潮州是一个饮茶之风盛行的地方。在潮汕,无论是室内厅室,还是室外的街头巷角,都可以看到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泡茶聊天。在潮汕地区,喝茶也叫吃茶,当然并不是直接将、茶叶拿起来干吃,而只是其他地方泡茶的别称。在潮汕,人们将常年泡茶的人成为“老茶脚”,这些人对于潮汕茶叶如数家珍,且对于茶桌上文化更是精通不已。

作为一枚正宗的老茶脚,总有一些关于"吃茶"的学问是你要知道的:

1、酒满敬人 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容易烫到客人的手,有时甚至会因为太烫导致茶杯掉地上碎掉,这样会给客人造成难堪。

2、先尊后卑 先老后少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从最年长的开始斟起,第二遍时就可以按序斟茶。

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轻弹两次表示感谢。

3、先客后主 司炉最末

司炉,在这里指冲茶人,在一些严格讲究的场面,司炉要等到其余人都喝过茶了才可以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从年长者开始敬起,还需要先敬客人来宾。

4、强宾压主 响杯擦盘

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把杯脚放在茶盘沿上轻磨,茶喝完放杯时要轻手,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有意挑衅"的含义。

5、头冲脚惜 二冲茶叶

“脚惜”即“脚气”,以前相传做茶时会用脚踩,怕茶叶带有脚气味,所以要先洗一遍,洗干净了才能喝。

不过这是传说,现在的茶叶都是经过工厂加工的,但"头冲脚惜,二冲茶叶"的习惯还在,目的是醒茶、去灰尘去杂质。

6、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如果途中有新客到来,主人要换新茶冲泡,否则被认为是"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要新客先饮,如果新客一再推卸便是"却之不恭"。

7、无茶色

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换新茶,没有的话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无茶色”有两个意思,一是茶都无色还在冲,是没有对客人尽地主之谊;二是引申为对人不恭,办事不利索,效果不显著。

8、茶三酒四踢桃二

茶必三人同喝,酒必四人为伍,游以二人最宜。

饮茶最好三人,哪怕再多人也用三个杯,大家轮流用这三个小杯喝,饮一次洗一次。

三个小杯,即为"品"字,一方面有细细品味的含义,另一方面,三个小杯也代表天、地、人,因为茶生长于田间或山头,汲取风霜雨露,集天地精华于一身,而冲茶者心平气和,享受其中,亦能泡出一壶好茶。

在盖碗斟茶前要有意漾出少许,既有敬天地之意,更含有舍得之道。先舍而后得,方可品到一杯芬芳留香的潮汕工夫茶。

一壶普通的工夫茶,却冲出了潮汕人待人处事中的讲究和睿智,冲茶的方式和味道的分享都各有韵味,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

小编推荐

潮汕人如何“吃茶”


又往保温瓶中撒了一把茶叶。这终究有些无奈—注定又是个被迫废寝之夜。候了一会儿,呷一口热茶,水仙茶叶的味道固然没错,我却觉得还是少了些味道。身为潮汕儿女,对茶总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对那失却的几分味道,多少是计较的。

你可知道,为了这几分味道,需花上多少工夫?潮汕工夫茶,独到之处全在“工夫”二字。潮汕人不说“喝茶”,而说“吃茶”,虽然或许是在我们的方言中“吃”这个词已涵盖了“饮”“吸”等意思,但我却认为,“吃”这动作终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泡制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叶。潮汕多喜乌龙,我们家便是经常吃乌龙茶中的两种—铁观音和水仙。潮汕人不说“茶叶”,而说“茶米”。小时我便臆断,是因为其茶叶形如米粒。后来又听说,是因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我们将其换了个顺序,茶最重要,居七样之首,故称“茶米”。虽然这一说法似乎也勉强,但其将潮汕人“嗜茶”习性点得巧妙,亦颇有理有趣。

首先煮水,耐心候几分钟,待水开后,就可以开始洗茶具。将刚开之水淋于茶杯茶壶上,一来消毒,二来热杯热壶。倒净杯中壶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谓之“纳茶”。接着便是引水斟茶,而首冲茶是不喝的。一来是讲求卫生,相当于洗茶叶,这时要用壶盖拨弄掉浮起的泡沫;二来是首冲茶往往有杂质且气味过浓,不值一品。但是也别以为就浪费了。所弃茶水往往是淋于茶杯中,用来温润茶杯,大约是“培养感情”吧。

最喜欢的一道工序是斟茶。这也是有讲究的,歌谣中有两句诗可作口诀—“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斟茶时忌逐杯逐杯斟满,而应如“关公巡城”般顺着杯子巡回地斟,这样才可保证各个杯中茶色一致。至于最后壶中所留残汁,也应均匀地滴入杯中,这就是因为“浓缩是精华”了,谓之“韩信点兵”,同时也不致使壶中残留太多汁液浸泡茶叶,令下一冲的茶苦涩。如此,方可达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可惜的是,如今我竟连冲茶的工夫都省去了。实属无奈。但还是不愿喝咖啡。吃茶的习惯,怎可能一朝一夕改变?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乡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觉得绝大多数饮料,常饮都使人有‘腻了’之感,惟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的。”

吃茶的工夫,也本不是求来的,是自己下的。

让青少年们来吃茶


让青少年们来吃茶!这个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她有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琴棋书画诗曲茶的茶,她浸润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

时下打开电视,屏幕上充斥着这个选秀,那个PK。青少年们津津乐道于“好男儿”,“超女”等娱乐节目。更有不少追星族荒废学业,空虚度日。

呜呼哀哉!若干年后,难道由这些嚼着口香糖,喝着雪碧可乐,追求“庸俗文化”的年轻人担负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担吗?当今的世界,经济争夺已属下策,文化侵略才是上上之策。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历来信奉天地人和,以宽广的胸怀欢迎各国人民前来交流学习并相互取长补短。但我们也要警惕西方“糟粕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

上海虽非产茶之地,但上海的少儿茶艺教育却在全国独树一帜并卓有成效。上海约有200来所中小学开办有茶艺课,累计培育小茶人3、4万人之多。经过几年的研究调查,学过茶艺的同学明显比没有学习过茶艺的同学懂礼貌,爱学习,尊师长。青少年茶艺的推广与重视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建议,笔者在此斗胆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重师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上海虽然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茶艺教师,但在师资力量上,仍显青黄不接的状态。希望各学校能重视培养青年茶艺教师,多向名师学习,多与兄弟学校学习交流;

二、“跑茶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校每年的春游和秋游都是很好的寓教于游的好机会。如上海茶人设计的“茶圣陆羽故乡游”就吸引了大批的茶文化爱好者。在陆羽的故乡-浙江湖州,品贡茶,瞻茶圣,读《茶经》,游茶山,无疑是茶文化教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更是青少年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三、“下基层”。每一个学茶的同学都是一个小小的茶艺推广员。可以安排在寒暑假的时候让这些小老师下社区、下街道,在自己周围宣传茶文化,让每一个邻居,每一个小伙伴都知道喝茶的好处,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在青少年们上网玩电子游戏的不在少数,如果让他们爱上茶,爱上茶艺,相信能够很好的抑制这股恶习。在这方面,上海致远中学的茶艺老师带领的草木人少儿茶艺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茶艺社积极参与上海孤儿院的交流活动,为这些残障、智障儿童带去了富有文化韵味又充满童趣的茶艺表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茶艺社的小朋友也在类似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泡茶技艺,培养了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垃圾文化”,“庸俗文化”终将是昙花一现,而一碗清茶,终究会让青少年们涤净烦嚣、专注学习、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期待着上海少儿茶艺在“世博会”上有上佳的表现。最后,用孔圣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