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代名人茶人的茶德

发布时间 : 2019-12-23
黑茶的历史 青茶的历史 黑茶历史

黑茶的历史。

中国历史各代名人的茶德

1、陆羽的茶德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2、刘贞亮的茶德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饮茶十德

2: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3、千利休的茶德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4、庄晚芳等茶人的茶德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cy316.com扩展阅读

制茶人魏月德:做茶需人性悟性茶性


[摘要说明]制茶人魏月德:做茶需人性悟性茶性

魏月德: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讲制茶,魏月德(右一)兴致颇高

访茶 三人行

本期三人行简介

陈郁榕: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

林纬:骨灰级茶叶发烧友、高级评茶师

何旌:本报记者

一个在创业之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茶人,一个自称没接受过太多教育却通过茶王赛杀出重围的茶文化传播者,一个不停地在探索人生博大精深的茶界名人。近日,访茶三人行走进安溪,走进魏月德的铁观音文化园,了解这位颇具传奇的茶农……

在魏月德铁观音文化园广场上,许多矗立着的塑像神采各异,与广场上的石雕、水池等景致相映成趣,巧妙地阐述着铁观音的故事。“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农氏、第一部《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魏月德对茶的钟爱之情,从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魏月德为我们备上好茶,茶香中,他对自己的创业史细细侃来。1977年开始,魏月德在农业社生产队从事育苗、种茶工作。那是他与茶最早的机缘。1984年,魏月德开起了一家名为“岐山”的小小茶叶加工厂,而这也是安溪首批由私人创办的茶叶加工厂。之后,魏月德的茶叶生意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汕头的进货方取消了向他订购2500公斤茶叶的合同,魏月德因此损失惨重,赔了十几万元,只好又开始走街串巷叫卖茶叶。魏月德说,他当时找邻居借了50元钱,携妻带子,在汕头租了一间只有30平方米的房子,全家人挤在一起,因为经济拮据,一家人连吃饭都困难。在万般无奈之下,魏月德又找一个同乡担保了40公斤的茶叶,准备到深圳去卖。可祸不单行,就在从汕头去往深圳的路上,偏又遇上了车祸,脚严重受伤,全家4口人在汕头度过了一段极度艰难的日子。一日三餐,只能喝粥,有时连油、盐都买不起……

回忆起生意上的几度沉浮,魏月德感慨颇深,如今即使家财万贯、事业蒸蒸日上,但今日的成就又何尝不是过去的每一点苦难与挫折积累而至的呢?因此,魏月德说,要真正做到能识茶、品茶,不但要在经验中对茶用心,还多少要有点对生活、对人生的悟性,“只有充分具备了人性、悟性,才能充分地发挥茶性”。

如今,魏月德正全力以赴地编撰着他的制茶茶谣书,“下锅炒茶是关键,火温必须掌在先”、“炸青需要看温度,日炎要用紧速度”……魏月德说,这其中每一句都是饱含着他的心血,每一句都透露着他对于茶叶的浓浓情深。

□对话

适合茶客口味才叫好茶

何旌:制好茶是每一位茶人的心愿。能否和我们说说什么是你心中的好茶?

魏月德:什么是好茶?适口为佳,适合茶客口味的茶才叫好茶,而不是价格贵的茶才是好茶。这既是茶客买茶的标准、茶商卖茶的标准,也是茶业的商业道德。单是一个茶字,就有很多的学问,一个真正懂茶的人,走进茶园,看植株、叶片,就能分辨出是什么品种;收回来的“茶青”,要看出摘采的时间、出茶的地点,判断出生长的海拔高度;鉴别“茶青”的品质,要看出是新丛还是老丛,判断出茶园土地的优劣;要能根据“茶青”的特点和当时的天气条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工制作,能依据茶叶的性格内涵做出的茶就是好茶,要不就是一片树叶而已。

陈郁榕:因为铁观音原产地在安溪县,就安溪而言,不同的区域所生产、加工出的铁观音产品有着不同的品质风格,而适合消费者口味的茶就是消费者满意的茶。

茶叶底蕴来自传统制作工艺

林纬:对于目前流行的清香型铁观音,你有什么看法?

魏月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喝茶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长久以来,人们喝的都是用传统做法制成的熟茶,它外观沉重,颜色沙绿,入口后立刻感到火香,即茶烤熟了的香气,到第二泡时,才能品出幽幽的兰花香气。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喝茶的方式和喝茶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一种清香型的“清茶”开始得到人们的宠爱。与传统茶相比,“清茶”没有火香和熟香的口感,虽口味稍淡,却是清纯甘洌,入口宜人。不过我认为茶叶真正的底蕴还是来自于熟茶,熟茶的烤火慢焙以及18道制茶工艺,这才是真正一泡好茶的底蕴。

陈郁榕:“清茶”香气清新、掀盖即香、滋味清醇,汤色呈浅金黄色,而魏月德所说的熟茶是经过烘工艺的,它的香气滋味与清香型的是不同的。熟茶的汤色是橙黄色或是橙红色的,口感比较厚实,且耐储存。

茶德与石德


茶有茶德,石有石德。茶以灵山秀水为宅,明月清风为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早在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到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当代一些茶学家也相继提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在晚年归纳各家之言,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和,廉,敬,美”。以此四字涵盖了中国茶德的基本精神,得到茶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要和睦相处,搞好人际关系;廉:勤俭之意。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体现俭朴的精神;敬:敬人、爱人,助人为乐,同时讲究器净水甘,环境幽静(谐音));美:饮茶要饮名茶、真茶,追求完美。

有关石德的阐述方面,日本永平寺熊泽禅师提出“石德五训”:一奇形怪状,无言而能言,石也。二沉着而有灵气,埋土而成大地之骨干,石也。三雨打风吹耐寒,坚固不移者,石也。四质坚,而能完成大厦高楼之基础者,石也。五默默伫立山中,庭园,增加生活情趣,并能抚慰人心者,石也。清代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似柔媚取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石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笔者认为,中国石德也可象中国茶德那样概括为四个字。这四字可以是:“坚,雅,静,朴。”

坚:奇石要经历烈日曝晒,风雨肆虐,急流冲击,腐蚀,坎坷曲折,炼就了钢筋铁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有诗赞曰:“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奇石的硬度越高,其石质越细密润滑。

雅:清高不俗。自古以来奇石就有雅石的称谓。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至今仍称奇石为雅石。

静:奇石无论是在山川河流沉睡千百万年,还是被人们发现后登堂入室,总是默默无语,宠辱不惊。

朴:质朴无华,古朴自然,不加任何修饰。

归纳起来,品茗和赏石的功效有这么几点:(一)都能起到健身强体、益心、益智的作用。无论采茶制茶、泡茶、表演茶艺操作或是觅石、购石、藏石的过程,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活动筋骨,并吸收茶和石的营养成分。(二)都能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正如陆羽所言:“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赏石之人,也是以石为师,以石悟德,修身养性,高洁一生。(三)都能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四)都能协调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天下茶人一家,天下石友也是亲如一家。(五)都能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研讨等各种活动,进行宣传,以茶会友,以石会友,引导人们追求高品位文化,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徽州茶人传承茶德的一个神圣标志——“堆婆冢”


方婆,古徽州婺源岭脚村人。据史料记载:五代(907~960)时期,在徽州婺源和休宁交界的浙岭头,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方姓老妪。老人生活清苦,却有一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她看到往来山间的商旅行人、贩夫走卒,挑担负荷攀登山路十分辛苦,就在浙岭上修了一段驿道并在山上的路亭里设摊供茶,长年义务烧茶供水为行人解渴消乏。方姓老妪从山上采来茶叶,一桶一桶从山涧提来清泉煮茶,茶叶虽粗老,茶具也简陋;仅一口水缸或三俩木桶,几只旧茶瓯或粗瓷大碗;然在炎炎夏日大汗淋漓时,喝到这样的茶水也不啻于甘露。茶香闻十里,善行传四方。方姓老妪用平凡之举把徽州人承传的传统美德作了真切的诠释,而且也印证了徽州女人的品格,即在艰苦环境中受到磨炼且仁爱慈善、助人为乐、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

浙岭,是战国时期吴楚争雄的划界之地,至今仍有清人题写的“吴楚分源”石碑矗立;它不仅是山川奇丽秀美,茶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元代王仪在其过《五岭》诗中写道:“五岭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赖是佛者徒,岭岭茶碗设。”而《羊斗岭头募化烧茶偈》诗曰:“冬汤夏水力无边,奉劝檀柳莫惜钱。随意挥毫生喜助,往来感赞福三千。五岭、羊斗岭和浙岭都分别位于休宁和婺源境内且山脉相连;而“岭岭茶碗设”及“募化烧茶偈”等茶事,则是徽州茶区施茶礼客的古老遗风。

方姓老妪逝后就葬在浙岭头的茶亭旁,往来的路人深感她的恩惠,就在坟茔边拾石堆冢以报其德;那墓由大小瓦砾、石块等堆砌而成;日积月累,竟在浙岭形成了一个高六米,占地60平方米的“堆婆冢”;志书称其“方婆冢”。此后,人们也开始尊称施茶老妪为“方婆”。清道光年间,人们为了纪念方婆的乐善好施,为她立了一块“堆婆古迹”碑刻;一位叫詹琉的文人还题写了碑文。而方婆煮茶汲水的“一线泉”,却是泉水一线,涓涓细流,长年不绝,虽大旱而不涸;所以在泉眼上方山崖的石壁中,清道光元年有人题刻“一线泉”三个大字。

千百年来,“堆婆冢”成了民风淳厚的徽州茶人传承茶德的一个神圣标志。历代骚人墨客登上浙岭,都要凭吊“堆婆冢”遗存,感怀方婆助人乐善的高义。明代著名茶人许次纾为之感动,他在《题浙岭堆婆石》诗中叹道:“乃知一饮一滴水,思至久远不可磨”。时至今日,浙岭尚存“万善庵”残部、《万善庵茶亭记》碑及茶亭,然碑刻文字已严重风化,无法辨认。而清嘉、道年间修缮万善庵及茶亭记事碑和乐助碑等也不知去向;只有茶亭北边的“堆婆冢”古墓依然静寂地面对着那饱经沧桑的古驿道……。

在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中,济人茶水行方便的施茶,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喝茶方式,它在茶馆之外,又无商业性质,同时还有简陋茶馆之实;这种容易实现的“善行”不仅十分普遍且世代传承;而后人也将施茶这种善行称为“方婆遗风”。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修身养性,讲究伦理道德,也讲究“积善”;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传统美德及敬爱他人的茶道精神;施茶人方婆的善举,无疑是让古老的徽州茶乡增添了一份浓郁的茶韵……。

茶德颂


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明代周履清著《茶德颂》。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有识之士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历代文人雅士都认为茶性高洁与人伦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对茶德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非常可喜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只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茶德才能发扬光大,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饮茶价值观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首先是利用它作为药用的,这是由干茶叶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药效成份,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对茶的认识多偏于药理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深化,人们对茶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偏重药理功能,发展为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进一步发展为注重精神功能。兹梗概列举于后:偏重药理功能《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桐君录》:“巴东别有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华伦《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不眠”。周履清《茶德颂》:“乃掀唇快饮,润喉漱齿,诗肠灌涤,妙思猛进……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倾舒,神昏顿醒”。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歌消崔石使君》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宋徽宗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大观茶论》注重精神功能:《别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眼之”。陈芷器《本草拾遗》:“上通天境,下资人伦”。屠隆《考盘余事》:“人品: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皎然:《采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欧阳修《双井茶》诗:“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苏轼《叶嘉传》:“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日本:“四规”:“和、敬、清、寂”。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向精神财富倾斜。《茶文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待我们去研究。

茶德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饮茶初成风俗。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南朝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弦景的话:“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饮茶有利于健康长寿羽化成仙。道教徒修炼而嗜茶,茶与宗教开始结缘。茶德也开始蒙上宗教的色彩,并开始从药用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是陶冶情操表达志向的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这仅仅是萌芽。唐代,茶茗从山林寺院、皇室、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饮”了。僧侣嗜茶,朝廷爱茶,文人颂茶,百姓恋茶,“田闾之间,嗜好犹切”。唐代,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茶事诗歌,大量涌现,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了几十首,超过了唐以前历代茶事诗的总和。茶与文学紧密结合。唐代,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兼容并蓄。三教都嗜茶,茶与儒学、宗教人伦道德紧密结合。以上三种繁荣景象同时出现并互相衬托是形成茶德的社会基础。唐人视茶为灵芽、瑞草魁、草中英、琼蕊浆。认为茶性高洁清雅,“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竹孤空冉冉,荷弱漫田田”。(徐弦《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诗人认为,荠味虽甘,宫槐虽可为茶,但不能育德;竹、淡泊但“空冉冉”;荷,“花之君子”,但这四种名贵的植物都不如茶有独特的气质和品性,不能与茶媲美,就是赞颂茶品德的高度艺术概括。唐人饮茶兴趣非常广泛,饮茶为育德:“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一至七字诗》)“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杏冥”。(温庭筠《西岭道士茶歌》)描述了西岭道士手执白扇,夜读经书,边谈边饮,皓齿留芳,觉得自己已通向仙境的育德精神状态。中晚唐时,饮茶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以茶代酒的各种形式茶会、茶宴应运而生。“玄谈兼藻思,录茗代榴花……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人们对饮茶的环境非常重视,选择景色宜人的庭园、竹下、野泉旁、台阁中、寺院内举行,朴素自然,蕴含哲理,品茗赋诗,说经论道,陶冶性情,改良风气。茶德在这些形式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唐代末年,刘贞亮从现实生活中总结提出了茶有“十德”。

茶德的创始人

陆羽在传世不朽的经典《茶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两字按照字面解释那就是优质树木了,这样理解似有浅薄之嫌。其实“嘉木”包含了吉庆、幸福的深义,如果这样理解“嘉木”就成为象征吉祥、幸福的树木了,从广义上讲,就孕育了茶德的内涵。茶为深根常绿植物,百年不凋。茶字上为“艹”,中为“人”下为“木”,八十八加艹征兆一零八岁。王象晋《茶谱·小序》云:“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人们仰之为幸福长寿忠贞不渝的吉祥物。陆羽在总结前人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在《茶经》中反复强调茶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后人的重视。他在“一之源”中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提出了“茶性俭”;在“六之饮”,又提出了“荡昏寐,饮之以茶”。当代茶圣吴觉农解释这句话说:“作者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显的”。《茶经》在“七之事”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南齐世祖皇帝遗诏:慎勿以牲为祭,但设讲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及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茶果。他的侄子私备佳肴珍馐,陆纳说他败坏了清白操守的家风,责打40大板等等史实来说明茗饮能培养人们勤俭朴素不尚奢华的人品。陆羽《茶经》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宗室是日本集大成者千利体第十五代家元。“他在论文《(茶经》与我国的历史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日本的产生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茶经》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日本的巨大影响”(《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干宗室》)。陆羽的思想是儒释道的混合体,是以儒教为核心。孔子学说的中心是“德”,他企望通过政德和公德来教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羽提出的茶德,目的在于通过饮茶来培育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他不但在著作中突出提出了茶德,而且以茶德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他一生淡泊,不图名利,访茶寻泉,不惮峭壁悬岩,荒榛窟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饮点野泉,晚了借宿山野人家。为人处世“吾日三省吾身”,“天下贤士,半与之游”。《六羡歌》就是他理想、抱负、事业、道路的写照。陆羽是提倡茶德的第一人。

中国茶德传播五大洲

唐代,中国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日本曾派遣留学僧侣。“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了喝茶的风俗,嵯峨天皇于弦仁六年(815)4月,行幸近江滋贺的韩奇,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煮茶进献,天皇赐以御冠”(《日中文化交流史》),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入宋后,日本高僧荣而来中国,回国后撰《吃茶养生记》倡导饮茶,遂逐渐盛行。南浦禅师也入宋留学九年,得到径山虚堂禅师的嗣法,于文永四年(1267)回国带回七部茶典,其中有一部是刘元甫禅师著的《茶堂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作为真谛。日本宗匠千利体把这四个宇定为“四规”。因此很多著作中都说这四个字是千利休提出来的。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探索。中国传播日本后,受到各阶层人士普遍重视,他们要求人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大建茶室、茶馆、岩茶房等,并在学校中开设课。人们评论: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儒家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千利体十五代后裔千宗室先生高瞻远瞩,胸怀宏大,博学多才,鵾鹏展翅,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五大洲。从1950年起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建立了61个同好会,并不惜重金,捐献了十几个茶室。捐赠我国的茶室有:天津商学院的“清风庵”和南开大学的“丰乐庵”。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碗茶中有和平”的博爱精神。他说全世界人民都来饮用这种和平饮料,真正的世界和平就一定能来到。他推进茶德的努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赏识,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曾授与他勋章,我国授与他哲学博士学位。在千宗室的推动下,美国创办了学校,门庭若市,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增加班次。韩国的有声有色。新加坡也推崇茶艺,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茶德,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欢迎,我们相信它必将继续弘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茶德的概念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茶德的内涵


[摘要说明]茶德的内涵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 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 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 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基本 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 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 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 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 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茶德、茶道


一、中国四字“茶德”——廉、美、和、敬1、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简单不奢侈,待客重在“心”。2、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3、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4、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相敬如宾。二、中国茶德亦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1、理——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以理解决矛盾纠纷,以理服人,明理消气,造成和谈气氛;2、敬——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3、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4、融——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三、“茶道四义”——“美、健、性、伦”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1、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2、健康——健康是治茶的大本。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3、养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茶道即人道,茶人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4、明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茶德”内容的探讨


自庄晚芳先生提出“茶德”以后,对其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方面反映大家对“茶德”概念及其对我国茶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同,也表明“茶德”讨论尚处初期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

“茶德”内容的探讨,包括确定“茶德”基本规范和诠释基本规范涵义两个方面。对基本规范,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是庄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二是程启坤、姚国坤先生的“理、敬、清、融”;三是张琳先生的“敬、清、和、美”;四是邢湘臣先生的“敬、俭、和、乐”;五是程良斌先生的“和、敬、廉、健”;六是欧阳勋先生的“清、和、俭、冶、健”。对基本规范涵义的诠释,亦歧义纷呈,允不在此介绍。笔者认为,造成分歧的原因之一,是“茶德”内容的探讨无可供依凭的统一原则。因此,明确茶德内容的探讨原则很有必要。笔者试提出如下四个方面:

1.“茶德”内容应反映茶性的特点茶是茶文化的物质核心,它的自然本性(茶性),对茶文化的基本特质产生决定性影响。正如酒性的浓烈,决定了“豪爽、热烈”为“酒德”内容一样,茶的自然本性,如俭朴、精清、中和的特质,以及解腻、去烦、轻身、提神、解毒、致和的生理功效,应是我们确立“茶德”内容的基石。

哲学价值论和文化符号论均支持上述观点。从价值论角度看,茶的价值,产生于茶的自然本性与人的需要的契合,所以,人们所获品茶价值感,固然反映人性特点,但茶性亦是决定因素。从文化符号论角度看,品茶精神体验,产生于人们对“茶刺激”(如茶的色、香、味和饮茶生理感受)的符号解释,此过程虽离不开人的符号系统状况,但亦离不开“茶刺激”本身的特点。例如,人们不能用“热烈、豪放”解释茶的精清、淡洁滋味,即不可能从茶中品出“热烈、豪放”的文化意蕴。由此可认定,“茶性”是品茶价值目标的决定因素之一,而品茶价值目标,是“茶德”的核心内容,故“茶性”对“茶德”内容的制约亦无庸置疑。质言之,探索“茶德”内容,须以茶的自然本性为依据,体现茶的“个性”,以免仅依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来谈“茶德”。

2.“茶德”内容应合乎人性需要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情、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德”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3.“茶德”应体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品茶生活受人生观影响,高层次茶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特定形式,更有其人生哲学基础。比如,日本“”在江户时代中期,就确立了“茶禅一味”的观;韩国的“茶礼”,则受儒家文化影响,其核心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在《东茶颂》里阐述的“中正”思想。再如,我国唐代有道、佛、儒三种茶文化流派,分别以道家“虚静无为,崇尚自然”,佛家“明心见性”、“破我执”,懦家“仁爱”、“中庸”的人生理念为指导。

我国茶文化建设,应接受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尤其是正确人生观的指导。“茶德”内容,宜体现廉俭、进取、奉献、和睦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神。借鉴日本、中国古代的有益人文内涵,当属必要,但应清除其“空”、“无为”等消极观念的影响。

还须说明,前述“人性复归”与进取奉献精神并非互斥,前者重创造精进,是积极因素的调动”;后者重去欲涤烦,是心性障碍的破除,两者融会于“茶德”内涵中,可起相互依托的作用。

4.“茶德”内容表达方式既要简洁、又要全面“茶德”基本规范的表达,除欧阳勋先生“清、和、俭、恬、健”为五字外(欧阳勋先生称其为“五字精蕴”),其余均为四字概括,说明各家对“茶德”基本规范表达符号的简洁性,已有共识。

然对各规范内涵的诠释,则见仁见智,各具特色。依笔者愚见,茶德基本规范的表述以按品茶内容进行为宜。

品茶内容,包括艺术、修性、交谊和保健(日本学者谷川彻三将内容归纳为四: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修行因素,可资比照)。故“茶德”基本规范,可由此四层面展开。例如,若确定“和”为“茶德”基本规范之一,则“和”有四义:艺术的“和”;修德的“和”;交谊的“和”;保健的“和”,依此进行似较为周全。

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笔者对“茶德”内容提出四点愚见:1.“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其一般涵义如下:“俭”指非必需物的放弃;“敬”指生机的振作;“清”指有害物的清除;“和”指对立物的相谐。理由是:(1)体现了茶性的主要特征。茶俭淡、精清、冲和的特质和提神,解乏的功效与“俭、敬、清、和”相契。

(2)反映了现代人性的需要。奢欲、庸懒、焦虑、冲突是现代人的普遍心障,“俭、敬、清、和”的茶德精神,恰可纠偏救弊,使人们在品茶中获得心性调整。

(3)符合正确的人生价值。俭朴廉洁、敬笃向上、清除心染、和睦有礼、涵盖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2.“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从品茶生活的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以及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例如,在艺术层面上,“俭、敬、清、和”的涵义为:人们应追求素简、灵动、清雅、和谐之茶艺美感,以及为达至茶艺审美意境,在品茶诸事中应遵守“俭、敬、清、和”的茶艺美原则。笔者谨将“茶德”基本规范具体涵义,列表诠释如下。

3.基于“茶德”的基本规范,进而可概括出“茶德”的最一般涵义,或曰“茶德”的总原则(总精神、主旨)。“茶德”的总原则拟为:无私奉献。

4.全面分析“茶德”内容,厘清其结构层次和相互关系,在“茶德”理论探讨中是有意义的,但宣传中当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以利人们的理解和接受。“茶德”创导者庄晚芳先生及诸前辈在这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是值得笔者敬重和学习的。&

“茶德”基本规范具体涵义分析表基本规范俭敬清和一般涵义非必需物的放弃生机的振作有害物的清除对立物的相谐价值目标艺术体验素简、质朴之美。体验生机、灵动之美。体验静寂、清雅之美。体验协调,和融之美修性体验奢欲收敛的静寂。体验精神振作的灵动。

体验杂虑清除的澄明。体验冲突消你的和融。

交谊获得诚实去饰的情谊。获得尊重互敬的情谊。获得纯洁无暇的情谊。获得和睦融合的情谊。

健身消除脂肪积聚:降低过高血糖、血脂、胆固醇。提神、解乏、强心、扩张血管、微血管。清除体内有害物:代谢废物、有害微生物、辐射物、癌细胞。调和食用动物性食品后的腻烦、心臊。

约束守则艺术“俭”的茶艺美守则,如:茶、茶器具选用,环境布置要质朴、素简。“敬”的茶艺美守则,如:茶器具、环境布置要井然有序、生机萌动;操作要专注。“清”的茶艺美守则。如:茶器具、环境无尘染;清寂无声;操作利索不拖沓。“和”的茶艺美守则。如:器具选用,环境布置在色、形上要调和,操作要协调。

修性“俭”的修性守则。如:内心慎独,防私欲萌生。“敬”的修性守则。如:庄肃、敬笃之心志的维持。“清”的修性守则。如

静心宁气,厘清杂虑。“和”的修性守则。如:去除冲突,维持内心平衡。

交谊“俭”的交谊守则。如:去伪饰,不矫情做作;朴实自然。

“敬”的交谊守则。如:精神贯注,不轻慢,尊重他人。“清”的交谊守则。如:不掺杂功利心,以纯洁友谊为重。

“和”的交谊守则。如:与交往对象心灵沟通,形成和融气氛。

健身“俭”的健身守则。如:肥胖者、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者宜多饮。“敬”的健身守则。如:精神昏昧,疲乏时宜多饮。“清”的健身守则。如:肠道感染,接触辐射物,抗癌者宜多饮“利”的健身守则。如:食用甜腻、腥臊之物,宜多饮。

名人咏名茶


“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古往今来,不少名人漫游名山大川时,品茗之余留下了许多吟咏名茶的佳作名篇。

西湖龙井茶是我国名茶之一,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曾留下两句名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四川蒙顶山茶自唐朝就享有盛名,一些诗人名士留下了许多咏蒙顶茶诗篇,读来脍炙人口。唐代白居易的“琴里知时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他把蒙山茶同著名的古曲牌“绿水”相提并论。文彦博的“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则赞誉蒙顶茶胜过最好的美酒。

武夷岩茶素以香高持久、味浓醇爽,饮后留香而饮誉中外。宋代诗人范仲淹有诗赞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他把武夷岩茶比作仙茶,并扬言有了武夷岩茶,能使“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大文豪苏东坡说,他喝了武夷岩茶后,自觉飘飘欲仙,并咏道:“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可以与它相媲美的还有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元代诗人刘秉清有诗赞道:“铁色皮煞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产于安徽敬亭山的名茶“敬亭绿雪”,因其色泽翠绿,白毫似雪而得名。相传,诗仙李白常独坐敬亭山饮茶作诗,曾有诗赞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润肌骨。”清代诗人施章也曾赋诗一首:“敬亭雀舌相争传,手制从过谷雨天;酌向素瓷浑不辩,乍疑花气扑山泉”,并称绿雪茶“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可与仙境中琼浆比美。清代画家梅庚颂赞:“持将绿雪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更著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是我国著名的高级绿茶之一。该茶以香气纯,味浓耐泡,叶肥质厚而驰名国内外,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品饮了火青茶后发自内心地赞美道:“不知泾邑山之涯,春出茁此香灵茶;雨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功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馥即逊龙山青;芳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芬芳。”这说明以嗜茶为乐的汪士慎能领略到火青名茶之妙处。

双井茶产于江西修水,自古闻名,宋代曾被列为贡品。欧阳修在《双井茶》一诗中写道:“江西水表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诗人黄山谷的诗曰:“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又曰:“旧闻双井团茶美,不到洪都领佳绝。

茶德之我见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 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 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