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营销中的历史价值

发布时间 : 2020-12-09
黄色的茶业 茶的食用价值 茶叶的价值

黄色的茶业。

茶行业是一个拥有古老历史的行业,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最早就是从丝绸和茶叶开始的,丝绸之路除了给西方带去丝绸,更让西方的王公贵族养成了喝茶的高雅习俗。茶叶这个天赐的“神叶”,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奇妙的艺术产品。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充满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复杂多变的制作程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越是历史源远流长的老字号,其品牌价值就越大,在这一点上,茶行业呈现出了永不改变的历史定律。其实,历史对于茶叶,就譬如茶叶对于中国一样,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意义非凡。

然而,中国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开始或许应验了那个令人惋惜的社会规律——“越拥有就越不珍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许多茶叶企业摒弃了几十甚至数百年的家族历史,盲目追求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希望借此塑造科技时代的品牌形象,和历史划清界线。在一部份人眼里,历史意味着陈旧和落后,这种普遍的错误观点或许来源于近代中国近200年的民族屈辱史,殊不知西方世界虽然对中国的政治与军事不以为然,但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物品却极至推崇,它们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正是为此而来。

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无疑是光明的。茶行业忽略自身宝贵的历史财富只是一个特定阶段的特定误差,沉睡终有觉醒的一天。2004年开始,安溪铁观音领域的一批主流品牌在广泛研究了中国酒水行业的先进营销经验之后,率先认识到历史的价值与珍贵,在铁观音领域率先导入了历史价值的思维模式,铁观音崛起“新秀”长和茶业因势提出了“公元1683”的概念,成功的把长和品牌与数百年珍贵的茶业经营历史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使得长和品牌的历史在消费者的心灵空间向后推移了300多年,正是这300多年的历史厚度,让消费者认识到长和品牌的价值含量。长和茶业对历史价值的重新认知获得了成功,铁观音消费市场对“公元1683”概念的认同极大的刺激了整个行业,一些坐拥数百年历史传奇的品牌开始集体回归,深入挖掘先祖留下的宝贵遗产,日春1725、魏荫1723、八马1736、魏氏1725、泉苑源源1813等概念的集体推出,引发了一轮铁观音品牌传奇历史推广的高潮。这些历史概念的推广与流传,极大的丰富了铁观音品牌的内涵,塑造了铁观音产品的文化形象,赋予了铁观音更广阔的历史空间。

通过历史传播,所有茶人对铁观音有了更古老的认识,对品牌的情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更可喜的是历史文化的传播深层次的颠覆了原有的品牌和产品的评估,大大的提升了铁观音品牌的价值。可以说,传播品牌的历史价值,让铁观音摆脱了单一的饮用、品尝功能,更增添了人生品味的意境和哲学。当我们品尝着铁观音的时候,仿佛心灵飘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深山幽谷,在喧嚣的世界里享受着人生最宝贵的宁静……。

精选阅读

[品牌营销]观安徽名茶 谈历史兴旺


“曲高和寡者”,“八面玲珑者”,安徽茶企的生死劫将不期而至,纵使是邓小平先生赞誉的祁红,或者黄

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历史名茶都将极可能成为明日黄花。

大名鼎鼎的安徽茶叶,历史名茶十有其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家喻户晓,声名远扬。至

于历史恢复性名茶亦有曾冠绝欧洲的,产于安徽石台县的“雾里青”。安徽茶业可谓“一派升平”,而在此

升平的景象背后暗藏的却是四伏危机。

目前的安徽名茶当中,品牌均被严重透支,造成了市场上毛峰泛滥,瓜片横流,在这些名茶的品牌

资源被仿冒者严重透支时,消费者利益也遭到了严重损害,而一些名茶原产地的茶叶协会似乎并没有重

视这个问题,即使是关注到了,也仅仅是采取授权使用商标的做法来收取“保护费”。不明白同样的茶叶

缴纳了所谓的“商标使用费”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批上名茶外衣而入得大雅之堂,可见作为茶叶经济调

控引导的茶叶协会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一些产茶地区采取了几近荒唐的品牌整合运动,即通过大量抛售经统一印制的茶叶罐来使茶叶品牌

传播程度最大化,也不管那茶叶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协会通过这个办法自给自足,于是市面上销售的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或者六安瓜片多数都该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试想这样的茶叶成品能传播茶叶文化,

能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原产地概念被泛化在茶叶行业已经不足为怪了,一些小茶厂往往猛打擦边球来抬高身价,而这些奇

型异状的茶叶对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历史名茶造成的伤害却是深远的。虽然有了注册的“谢正安”正宗

黄山毛峰在抵御着这种来自本土的品牌侵蚀,虽然有“雾里青”等历史茶魁在孜孜探索,但安徽茶叶生存

的大环境一日不革新,不改变,那么这些历史名茶未来有多久委实不敢恭维。

茶叶品牌消费处于朦胧期的今天,皮虽不存,毛将亦附。倒掉一个黄山毛峰的原产厂,对市面上众

黄山毛峰李鬼丝毫没有打击,它们仍会坚忍不拔的自诩为“正宗”,这就是缺乏企业品牌结合历史品牌战

的安徽茶业的悲哀。而作为行业主管的茶叶协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影响,往往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

所思的事。如安徽池州的茶叶协会将“九华佛茶”品牌进行了招商,这种单纯的资金吸附对发展池州茶叶

行业,提升该地区茶叶品牌整体竞争力有否帮助仍值得商榷。

传闻的华润集团投资茶叶行业最近也“大音稀声”了,对于茶叶行业而言缺乏的并不是支持这个行业

苟延残喘的资金,更多的则是高超的经营意识和手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叶品牌市场表现不俗者

皆是创新经营者,即使怀揣重金而在经营意识上裹足不前者仍难为黑马,市场是检阅经营水平的唯一道

理。

如今的安徽茶界有两匹黑马,其一是创立正宗黄山毛峰的“谢正安”,另外之一则是靠创新经营起家

的天方茶业。“谢正安”黄山毛峰是秉承历史的正牌产品,按说在市场的表现应该一路高歌,但由于其产

量有限且工艺严谨,因此想凭一茶之技而横扫市场就有些黔驴技穷了。“谢正安”在未有原产地保护,未

形成规模生产之前,是注定仍要饱受来自杂牌毛峰的夹击的,而目前谢正安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自有销

售渠道薄弱,加之茶叶行业进入壁垒低,稍微携带资金就可以通过整合上、中、下游资源达到迅速长成

的目的,“谢正安”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突破渠道的瓶颈。

后起之秀的天方茶业则是依托快速消费品杀入茶叶行业的,较之“谢正安”而言,天方在品牌传播、

渠道建设方面都有“谢正安”望尘不及的优势。例如聘请毛主席特型演员唐国强及民歌新秀张燕任形象代

言人,也算开了中国茶叶经营的先河。其实,天方在茶叶行业的经营手段仍属粗放式经营,只是作为一

家民营企业天方的经营意识觉醒的要早,要深刻,天方的产品方阵具有了一定规模,产品的市场反应力

更胜一筹。

只是可惜安徽茶界黑马仅此两匹,至于目前在市场晃荡的那些自诩为品牌者,因暂时没有嗅到茶业

大鳄倾盆大口的腥气仍在市场摇曳,殊不知其遭遇收编或者退出茶叶市场舞台只是早晚之事。

依据安徽省的地理分布,完全可以产生几个地域性的茶业集团,通过整合品牌,掌

握通路,建设基

地的上、中、下游缔造,获得新的生存环境,而不该滥竽充数的围剿历史名牌茶叶。安徽可开发的历史

名茶数目不少,如休宁松萝茶等都是位倾一时的娇子,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市场化运作。

而现状却是仅有黄山毛峰集团和安徽天方茶业集团两家地域性规模茶企,至于宣城、六安等地区能

否孕育出强势规模性茶企仍有待观瞻。茶叶产业化、集团化以及品牌整合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觉

醒的早商机无限,否则只有哀叹和挣扎的份了。

受邓小平先生赞誉的祁红,如今其正宗生产者安徽祁门茶厂欠贷款八仟余万,有如风中残烛。而对

于祁门茶厂现状的形成几代人有几代人的看法,资金匮乏、地理缺陷、市场残酷等都成了祁红飘摇的客

观理由,在祁红作为世界三大高香茶的昨天和今天,其销量已跌至谷底而只占世界红茶销量的1%,与印

度红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的销量呈天壤之别。

目前的祁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言难尽。在茶叶市场兵燹遍野之今日,陷入困境的远不止一个祁红,

在贷款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今天与昨天,祁红门由于没有深刻自省而失去了诸如被兼并、产品结构调整

、市场拓展等外部机遇,而在非借贷不能度日的恶性循环之中越陷越深。

祁红的衰落将是中国茶叶经济史的前车之鉴,顺应时代发展者将如鱼得水,不识时务者将灰飞湮灭

,这就是茶叶行业的残酷竞争现状。能保住历史名茶牌子并可用茶文化攫金者,就不能随波逐流;成不

了顶级品牌的,干脆贩卖快速消费品吧。与其说立顿崛起靠得是其复杂独特的配方,不如说立顿之营销

意识及手段高屋建瓴,立顿赢在持久的品牌传播理念,赢在见缝插针的通路拓展,赢在“我即是我”的产

品定位。立顿不是祁红,不是印度红茶,更不是斯里兰卡红茶,于是立顿成了快速消费品红茶的无冕之

王。

安徽茶叶目前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两极分化,一种是靠透支他人资源鱼目混珠的剽窃派,另一种就是

梦想靠老字号和茶文化攫金并捍卫尊严的天真派。其实未来的茶叶竞争格局将是谁掌握了更多的茶叶快

速消费品品牌,谁就是真正的赢家,谁有了茶叶奢侈品品牌谁就是真正的主宰。而呈这一竞争态势的目

前只有天方茶叶一家,路漫漫而其修亦远矣。

老字号的接二连三的倒闭已经说明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历史品牌并非万金油,历史品牌的再度崛起

必须要添加新的营销元素,可能是茶文化,也可能是品位,更有可能是个健康概念。不能客观识别自我

的茶企,哪来客观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的谋略?

惟一的出路是变革,安徽茶叶别无选择。历史品牌需要寻求的是原产地保护,是企业自有品牌的注

册,是增强洞悉茶叶消费潮流的能力,是不断的建设隶属自身的渠道,是将茶叶种类进行细分而找到更

多的生存空间,是系列、长久的进行品牌传播,是打造行销中国甚至行销世界的快速消费品品牌,是多

投入精力开发其他历史名茶,是缔造茶叶奢侈品品牌,是不断的变革自己……

茶路漫漫,汝将上下而求索。文化、理念、概念、品质、内涵、品位一个都不可少。可以放言,未

来的茶叶作为快速消费品、礼品、保健品以及奢侈品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但茶叶作为工艺品或者礼品

需要走的是从南走到北的艰辛路。茶企对彼之利器的认知程度将决定它的产品策略,熟悉茶的性格将使

茶的泛人格塑造及延伸成为可能。届时的茶将不再是单纯的南方嘉木,而有可能影缩的是其品牌忠诚者

一生的遭遇和历程,这就是茶的拟人化营销,洞悉自我的变革之路。

茶叶的“性销”并非“sex selling”,但自古很多茶叶却与“性”息息相关。如最早的碧螺春,历史上被称

作“吓煞人香”,因其由无瑕少女采摘,并用香腹及体温对茶之本性产生影响,后来受乾隆皇帝推崇而御

赐芳名而名冠天下,这是典型的“性销”。我们这里所指的茶叶“性销”指赋予茶叶一定的产品人物个性,

茶叶,特别是寡闻于世的茶叶之魁,在有超众品质支撑下,有一种人性隐含其中,打造“茶即是人,人即

是茶”的颠峰之作。

从计划经济的合众营销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分众营销,市场细分法则为很多茶企创造了更多的发展

机遇,如

安徽天方茶业的八宝菊花茶就以其新颖性在传统茶叶市场分得一杯羹,如今的天方茶业更是借

力市场细分法则成功开发了绞股蓝和银杏保健茶。茶叶营销与一般快速消费品亦有共同之处,人分我合

,人合我分。别人的品种繁杂之时,专心开发单项茶叶产品,塑造强势品牌的大有可为,而别人都专心

做一种产品时,细分产品及品牌将海阔天空。这个辨证的营销法则应该得到茶叶经营者的重视,品牌多

元论对于茶叶经营有一定指导意义。

我国近代茶业改革中的机器制茶


这里说的机器制茶,不是指砖茶,主要是指红茶、绿茶一类的散 茶。这类茶叶的机制,不是外国茶商,主要是我们自己从茶业的衰败 和改革中并作为茶务鼎新的重点和中心提出的。

19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茶叶出口的锐减,在我国一般人的心 目中,认为西方各国不买我国改买印度、锡兰的茶叶,主要是他们使 用机器制茶的关系。如《农学报》在一篇《议起闽茶》的文章中称: “印度锡兰之茶,所以能胜于中国茶者,因有近来新机、新法制造之 速效也。”一些外国茶行在品尝过福建建宁用新法试制的茶叶后也称 :“其味绝胜,若其自购此机制之,则印度、锡兰之茶利,不旋踵又 为所夺矣。因其(指中国)茶名广播,茶味浓郁,久在众人心目中, 故而易焉。” ①社会上普遍的看法,是我国茶业只要一购机器制造, 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的数量,“旋踵”又可迅速回升。

机器制茶对茶业振兴既然有如此神力,对本来就热衷购机办厂的 洋务派来说,就更加倾心。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早在1896年,就 首先提出了以机器制造外销茶叶的建议,后因茶商的反对没实行。再 如张之洞,其对机器制茶就尤显关心。

1899年,他在《饬商务局茶商购机制茶札》中,在要求茶商 “集股购机制茶”的同时,也明确表示:“如有须官力维持保护之处 ,本部堂必竭力扶持,倘商人集股不足,本部堂亦可酌筹官款若干相 助” ①;并且还限定商务局趁当时茶商集中汉口的机会,“务期议有 端倪”,即很好落实。如此重视和支持商人购买茶机制茶,这在所有 地方总督中,也是仅见的。 这里需要指出,张之洞劝商购机制茶札是1899年写的,而武 汉和湖北的机器制茶,不是这时开始的。从我们见到的资料来说,汉 口购机制茶,至迟也当时1897年以前的事。如是年7月的《农学 报》上,有文章即说:“汉口茶商,购西乐果(即台维生机器)机器 试焙,颇合用;虽已经雨渍之茶,亦色味俱全。

……惜仅烘焙用机器。” ②这里反映得很清楚,其时机器制茶, 虽只使用烘干机,但非指饼茶而是指散茶已很清楚。这一点,在其后 刑部主事萧文昭的奏折中,说得更加明确:“查中国现行机器有二宗 ,一为台惟生厂新法焙茶机器,……汉口茶商曾经试用,虽已经雨渍 之茶,亦能色味俱佳。近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集款八万金,置 机制茶,已肇端倪。” ③这段文字不但证明汉口在1897年以前已 经使用烘干机焙茶,而且还明确指出,约在1898年,张之洞筹集 到一笔巨款,在汉口购机制茶已不是最初的尝试,而是已经发展到能 够看出些头绪的程度了。 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末年,除汉口我国兴起和试用机器制 茶外,还有温州、皖南和福州等地。关于温州机器制茶,最早见于1 897年上海各报。《农学报》引上海英文报称:“中国招商普济船 ,前日进吴淞口,带有温州红茶样,系用泰西机器制成者。” ①过去 温州红茶,西人不甚欢迎,“而裕成茶栈购机器焙制”后,“独得善 价” ②。对这段报道,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样三点:购机试制的,是 中国人开的“裕成茶栈”;采用的机器,也和汉口一样,只是烘干机 ;制作的茶叶是红茶。皖南购买的,据萧文昭奏折中所说,是“碾压 机器”,是两江总督刘坤一“饬皖南茶局,向公信洋行购置四具”。 所谓“碾压机”,可能即指揉捻机。这一点,在光绪三十一年的《霍 山县志》也提到:“近徽郡仿外洋以机器烘焙,制精工省,颇获其利 。本色绅商如能集股设公司,精其制造,则……诸弊自除矣。” ③很 明显,这两条资料不是指同一桩事,说明其时祁门或屯溪机器制茶试 验的单位,可能也不只一处。

其实,我国最早使用机器的,还不是汉口、温州和皖南,而是福 州。1897年4月的《农学报》上载:“福州近用机器制茶,颇为 西人所赏,已登各报。” ④这里所说的“近用机器制茶”,没指明年 分,但在1898年1月《农学报》刊载的一篇译文中,指明了是1 896年。1897年,英印《热地农学报》,发表了一篇访问从福 州回去的一位叫非尔哈士特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机器造茶”, “乃去年1896忽露机倪,即从福州起点”。福州1896年忽露 的机制茶叶的情况怎样呢?“去年送入英国者,数不甚多,约在一千 五六百包左右。其中除去从前做成之古董笨货,而新鲜制法,驾乎甚 上,为数正多,是皆去年初行学习,而又倚托于头春收积者。” ①这 里的“从前做成之古董笨货”、“新鲜制法”和“去年初行学习”, 具体又何所指呢?“从前做成的古董

历史激荡中的茶叶救国之路


锦绣江山变断壁残垣,茶的命运只是近代中国人所遭受伤痛的一个缩影。家国情怀一旦浓缩在一杯茶之内,带来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1895年,中法两国政府签订的《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和《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法国人借此攫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并把猛乌、乌得划归法属老挝,连同磨丁、磨别、磨杏三处盐井,云南五地割让土地近3000平方公里。

当然,这一年清廷丢失的还不只是云南边境的大片土地,整个台湾都被割让给了日本,举国震惊。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孙中山领导了“广州起义”,严复则发出了“救亡绝论”。谁能救国?谁能自救?

割让领土之举,引发了边境上持续十年的抵抗运动。大厦将倾,国已非国,边地诉求无法动摇清廷的决心,自此十二版纳少了领地,而大片茶园也尽落入他人之手。后来,猛乌、乌得的茶农不服从法国人的统治,砍伐了许多茶园,迁徙回到版纳境内。

中法谈判后仅仅两年,1897年法国就在思茅(今普洱)成立领事馆,思茅被辟为通商口岸,对茶叶出口课税。茶山之利,终落外人之手,陈荣昌的担忧成为现实。

1898年,光绪帝下令各省成立茶务学堂,学习日本和印度制茶。

1913年,云南民政厅长罗佩金在发给省议会议员的报告中说,昔年中国茶畅销俄、法等国,现在销路遇阻,反而落后于日本。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制作粗糙,不如日本茶精美。这样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传统红茶、龙井受到影响,云南的普洱茶、宝洪茶也跟着遭殃。于是他建议派4个人去日本、台湾地区学习制茶法,再派两名去爪哇,通过学习再兴滇茶。

1913年,云南派出朱文精、陈洪畴、张相实等到日本静冈学茶,回国后,朱文精、陈洪畴等人创办了云南茶叶实习所。1924年,云南“模范茶园”成立。如果比较其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南的作为,朱文精他们这一代可以说并没有完成实业救国的使命。

直到1937年5月1日,在“实业救国”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以茶业救国为目标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在南京成立。这是一家由各个省级分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然而当时云南并不在重要茶区的名单上,中茶公司主要基地是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和福建。其迫于战事不得不到西南发展后,云南才成为中茶公司重要茶区。我们从云南茶业发展的历程也可以看到这点:清代才开通最后一个茶马贸易之地,到了法国、英国入侵西南,云南的价值才一次又一次被发现——而这一次的触发点,是中国面对日本的全面入侵。

1938年9月,云南作为备选茶区,中茶公司董事长周诒春派出郑鹤春和冯绍裘前来考察。他们对云南大叶种的肯定,使得中茶公司加快布局,在云南资本大家缪云台的支持下,12月16日,便火线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茶叶冰冻干燥机在制茶业中的作用


茶叶冰冻干燥机在制茶业中的作用

制茶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为了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和产业现代化,有必要在茶叶初加工业和深加工业应用新的科学技术,而先进的冰冻技术在茶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功能一 在毛茶干燥中的应用

冰冻干燥技术在干燥茶叶时,茶叶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6℃以下,由于茶叶温度低,叶绿素几乎不变化,色泽绿翠而耐藏,香气及茶叶中原有的营养成份、各种有机物质几乎不损失,干燥均匀,含水量可低至3%以下;同时由于水分干燥前已被冻结住,产品干燥后呈海绵状的多孔性,产品的复水性好,泡茶时内容物易溶出。经冰冻干燥的茶叶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使茶业品质提高一至二个等级。用该设备干燥的茶叶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和色、香、味、形,含水量更可降低至3%以下,因此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并最大限度地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产品质量好;

而一般用热风干燥茶叶时,茶叶处于热风中受热,茶叶内一部分有机物质在受热状态下继续发生氧化,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叶绿素也在高温下被分解破坏而导致茶叶颜色变深;茶叶中原有的香气物质也有一部分随热风散去,含水量一般情况下只能达到9~12%左右,产品不耐贮藏。

功能二 在花茶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一般的花茶生产工艺是将绿茶与鲜花混合后一起烘培,让花香被绿茶吸收,从而使绿茶在浸泡时释出花香,但是绿茶在高温状态下也会发生氧化反应,进而使花茶在的汤色接近于金黄色,近似乌龙茶的汤色。

新工艺是将绿茶与鲜花一起分开放入各自的盘中,并一同置于同一个冰冻干燥室内,随着冰冻干燥干燥的进行,鲜花中的香气成份挥发后被绿茶吸收,同时绿茶的温度也处于一个相对低温的温度下被进一步干燥,过一段时间后,鲜花中的绝大多数香气成份被转移到绿茶上,而绿茶本身的成份并未发生变化,一种具有花茶的香气而又具有绿茶的滋味的新式绿茶就这样延生了。

功能三 在茶叶精制过程中的应用

在茶叶精制过程中,采用真空烘烤时,可以去除毛茶中的杂味及陈茶味、并能保持毛茶中的的颜色。(黄伟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