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老茶鲜为人知的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09-22
知福普洱茶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历史

知福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老茶鲜为人知的历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七年底,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八八年,台湾茶艺界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当时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市场受香港影响很大。

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大量老茶不断涌现。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更多也不知其所以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

历史的普洱,是源远流长,在昔日有其风光的一页,由文献古籍,可见一斑;本文受限于时间及文长,就以现今普洱发展始末,做切入点,以一位过来人初浅的经历,论述走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脚印的心路旅程。

全世界普洱茶发烧、发热,约是六、七年前开始,但对一群茶疯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开始展开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间断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风。近廿多年光阴如梭,但也扎扎实实地见证普洱茶由黑翻红的传奇。

时间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国七十七年),台湾茶艺界就已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亦是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时刻。当时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现传统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门等主要在茶楼饮茶、喝普洱茶,只有少数几家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一般市场上受香港影响很大,入仓的普洱味道特殊,因此臭曝茶称谓不胫而走。

追寻普洱茶根源萌芽期,约过了二、三年的蛰伏,接着是黎明前暗涛汹涌期。

先是远年的下关沱茶,接着红印、绿印甲、乙级(香港人称蓝印)、香菇头(鼎兴末代紧茶)、福元昌、同兴、同庆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让这群疯子感受到一股新的旋风正在吹拂着。

此时正是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一些不知名的茶饼,不断地涌现,台湾茶人大部分只接触到红印、绿印、黄印及沱茶,最早应是宋聘、双狮等,其余则是一知半解。

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对云南地形实在不熟悉,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则甚至出现法文,到底来自何处,根本查不到数据(后才知道来自越南河内的圆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因为出炉的老茶饼、紧茶,比喝的速度还快,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让更多人都有首度接触了骨董普洱茶的机会,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感受到这是千载难逢,这股推广之风,也造就了饮古董普洱茶另一股旋风港人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熟成的普洱较有兴趣,这些陈年的老普洱就一堆又一堆的进入台湾市场及搜藏家手中。

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云南省思茅举办首届的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这群研究热络的疯子那会错失这种良机,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这场盛会,与来自云南省各主要茶业机构、研究所及云南大学教授、北京中国茶叶公司等大陆的茶叶产、官及学界共同首度面对面的探究普洱茶。

但由与会各专家学者及业界提出的论文、会中讨论的内容,加上会场四周及茶叶街逛览,发现所呈现的云南普洱茶,干篇一律是新茶,少数商店可买到渥堆的普洱茶砖,请了李松青、张顺高、王郁凤等喝咖啡,但我们谈的是陈年普洱茶,愈陈愈香的东西,他们却完全停留在绿茶普洱茶概念中,大有鸡同鸭讲感慨,不过,邓时海带来的一颗末代紧茶,给曾经在云南做过茶,移居美国的楼杨丹桂女士相当大震撼,她家昔日就是云南古老的茶商,她这次也提出了新茶路考的论文,而王郁凤的论文,亦提及清宫普洱等论证让台湾来的寻根茶人感受到异中有同的观念。

包括王郁凤的《普洱茶与清皇朝》,一位云南大学年轻讲师温一波提出他走访的茶马古道记实,这些概念在日后追查普洱茶历史中,均发挥相当大的魅力,但当时并不被大会所重视,有些论文如茶马古道即使后来出论文集仍未收录,但这也是促成我却追寻茶马古道的根源,利用研讨会空档,立即驱车赶赴普洱府,走了一段[茶庵鸟道],走在崎岖的石板上,正值夕阳西下,一轮夕阳高挂,遥想当时普洱茶还未兴盛状况,真的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感触。

第一年的这一趟,也到了历史名城普洱府及普洱茶厂走一遭,当时普洱茶厂厂长认为他们最好的茶是普洱绿海白毫,不卖,可是也大方送每人一百公克做纪念。

当时为了争普洱茶的原乡,继思茅之后,西双版纳也在首府景洪配合每年的泼水节盛会接续举办[茶王节]活动,并展示了一些古老普洱茶照片,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都成为台湾茶人曰后寻根的主要线索之一,从点、线进而面,逐渐的串连起来,这亦是后记。

首度参与普洱茶盛会,台湾共有十五人与会,声势相当浩大,事后证明亦是推广普洱茶最有力的生力军。当时在街上买到了《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经过影印后传阅,成为来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九四年进军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重要的线索。

这本选辑可贵之处,在于集结了许多散佚的古六大茶山资料,包括易武的断案碑、老茶庄照片、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忆(是由已故倚邦最后一位土司曹仲益记录的),另外,还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的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上面名列了我们手上有的老茶饼,包括同兴、同庆、同昌等,上面的资料注明是在易武街。

来年再度上路,由当时的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领军,先出席在昆明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与勐海茶厂老茶厂等亦是漏夜长谈,一阵的追问,另一重点锁定在易武,当时当地导游根本没听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游之处,还不解的骂我们神经病,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易武实在地处偏僻,无旅馆等,第一夜选择了最近的孟仑,睡一间小旅舍,我、何健、吴芳洲摸黑进入颇具规模的植物园,发现一间宿舍亮灯,竟然不分青红皂白闯进去,没想到是找到宝了。

当时的主人是一位研究员,工作之余靠搜集蝴蝶标本增加收入,在聊天中,他告诉了我们其家人是易武人,早期制饼完全是手工,有木模和石模,日后何健找到老的揉茶石,和这次的夜访偶遇有很大关联。t

就在那一天,踏入易武老街的那一刹那,我被震撼住了。

或许,这一天应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一行共计十九人,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时刻。有人为文指出,这十九人当中,包括黄教添、陈炳叙及谢木池等,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除了我们几个研究者外,大部分是茶艺圈的业者。

当时易武乡公所的小郑(郑军民,十多年后今天,已高升为易武乡副乡长。当时及之后几年,他对我们帮助相当大,带着我们出入落水洞等地,为人热诚,又毫无怨言,对他心中只有感激)看到一群蕃仔来到,他抱怨说,这些居民饭都吃不饱,您们是来干什么的。

就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也惊扰到,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惊讶的眼光,看着这群[猴子]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如今,这群猴子,却是孙悟空的金棒七十二变,将易武变成繁华小镇,这恐怕是当初这些居民想都没法想的,造化弄人,却也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普洱新市集)。

由副乡长李家能找来已退休曾任易武区区长张毅,解说易武的现况及所遗留昔日老茶庄辉煌年代景观,由于他老人家当时正在写乡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数据,由其一路导览,使得我们这一群虽第一次踏入被形容是蛮荒之地的小镇,却着实有入宝山而归感觉。

在老乡长解说着一世纪前名扬中外的茶庄时,又是钱利贞宋聘号、又是同兴号,又是车顺号,当时已有[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清朝的[瑞贡天朝]匾额,就是在这一趟挖掘出来,后来在混沌年代,还有人趁机做出[朝天贡瑞]茶饼,令人啼笑皆非。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录如此形容着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材料,逐一的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当时尚未流行数字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考察最大收获。

不错,就是这份数据,光是用计算机打字,就花了我二个多星期时间,后来所有普洱茶书的资料,都是来自我搜集及不眠不休漏夜打的这份资料,可惜,均未向他们收取费用,否则应可收回一些成本,毕竟这是相当大心血,而大部分引用的人却连一声感谢都没有,让人有遗憾的感慨!

这次破冰之旅,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兴及同庆神秘面纱,同时也将同昌黄记的老武将房等给曝光了,更点出许多当时作饼茶的老故事,而一条茶马古道历史的传述及追寻,也逐渐被揭露及受到各界重视。

后来拍摄茶马古道影集及茶马古道进京北京,都是在这种历史冲击下成形。我为断案碑拓文,也成为重要史料,因为后来它不幸断裂成两半,十足的断案碑。

当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让主要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几乎无外人沓至,有着茶人胸怀的吕礼臻、何健等感慨万千,他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昔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

现在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繁荣,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模样,当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斗澡方式解决,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当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古老村庄模样;如今,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流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扭曲掉,功利?名禄?自古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

一个历史的偶然,成就了普洱茶,但也来之不易,诚心的期待它再回复当初秉持的永续经营,那时历史才会再记录一笔,茶马古道也会再马铃声声慢,一直吹响永远的茶山号角。

茶经网扩展阅读

探秘滇北鲜为人知的茶马旧道


末了的茶马旧道的秘密勾引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门路能像茶马旧道那样勾通起无比雄厚的天然和人文的景观。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域文化、经济、宗教融会的重要纽带。

一样平常所说的茶马旧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这两条线路是茶马旧道的干道或动脉。一样平常的旅游者和考查者,眼光所及都在于此。然而,在彩云之南的怒江江边,还存在着别的一条最秘密、最原始的茶马旧道,那便是被称为末了的马帮的贡山丙中洛秋那桶察瓦隆察偶的贡察线。

我在茶马旧道上的重要门路图中重复查找,找来找去,本来这些所谓的路,仅仅是茶马旧道大动脉上的一条条微细血管。她对我满盈勾引着,令我不惜用几个月的时候花两次精神去细心品味这条旧道。

茶马旧道上的第二条滇藏公路

说起滇藏路,很多人对214国道并不生疏。因它的滇西北一段和夙昔的马帮线路非常重合。从云南西去西藏,大师险些都走这条道的。至于怒江大峡谷,在那边隐蔽着驰名于世的怒江大拐弯。有人说看完大拐弯和体验过那一带雄厚的多平易近族的人文气呼呼息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悦目的了。另有梅里雪山,很多并非宗教徒却怀着宗教般热情的同伙在羊年转过这座神山,几多也在峡谷里呆过一段时候。

其实,不管是214国道照旧梅里雪山,大概是怒江大峡谷两侧高如云端的碧罗和高黎贡山等等,纵然你走遍了,那其实还远远不敷。由于,陪伴着横断山走势的另有一条鲜为人知鲜为人至的马帮线,这条省级公路范围的滇藏线从云南贡山直达西藏察隅。它即将被第二条滇藏线所庖代。而它不被山外人正视的程度,就好像这条膝行在将来新公路脚下关闭的马帮线路一样,同样难以被人记起。

随着第二条滇藏路在此搭建,马帮终究再难以其范围雄浑、龙蛇混杂般的远大撞击力出现在大天然的面前了。有勇气呼呼密切大天然的同伙,完全可以在浏览完怒江第一弯今后,再往峡谷里更深切细心地阅读。乃至从214国道进入梅里雪山转山道,至此直抵西藏昌都或西去察隅。那样,你大概可以和马帮一路走在茶马旧道上,履历一次他们曾经履历和如今正在履历的艰苦里程。那但是现存马帮文化最真实最雄厚的体验啊!马帮偶而也会穿过较为平坦的丛林。

历险第一关:

和马帮一路走过留喷鼻岩塌方区

我的旧道行始于云南贡山丙中洛乡,至此达到察瓦龙中转站休整。今后再北去西藏左贡或西去西藏察隅,两条路给人的印象都鲜活无比。

我的打算是:从青那桶村徒步进入怒江大峡谷,顺着本来的马道走过,然后和马帮齐集。领导阿桑说:马帮如今就绕到那座山的背后。是以,走这条道大概要一个礼拜,最多10天时候,要看路好不好走。其实这一段路的艰险连阿桑也没预计到,末了我们走了21天才走到西藏林芝的下察隅镇。

随马锅头央措的日子里,最难忘的历险是经由过程当地被称为留喷鼻岩的大塌方区。有一天,我们的骡马怠倦不堪地行进着,忽然远远地看到一个伟大的石灰岩崩塌体高悬于江东岸,形成一个伟大的倒石堆,其顶点横跨江面一千多米。整座留喷鼻岩的山体呈伟大滑坡状,留喷鼻岩并不释放喷鼻味,当地报酬何取这个名字却不得而知。听说一年中,难免有人和畜生在经由过程的时辰被击伤或产生不测。

提起这个处所,周遭相近的老黎民都吐露出谈虎色变的神气。听说未来的新公路上,当局预备投入大量资金建架两座桥梁,两度高出怒江绕过留喷鼻岩这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府。想必到当时,山外人可以坐在旅游大巴上,冷眼旁观般地浏览留喷鼻岩的无敌大全景了。

但眼下经由过程这个伤害地带有两个措施:要么鄙人午1点之前,趁太阳未把石头烤松软之时鼓足勇气呼呼冲曩昔。假如碰到刮风,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那便是在江上飞渡,履历两次晕眩的溜索才气跨过塌方区。第一次,我在险些没有路基的流沙石上面提心吊胆而又警惕翼翼地跑过。第二次,我在江上挂着溜梆飞越,耳边掠过呼呼的风声,眼睛直视对岸,基础不敢瞟一眼江面。待六神无主地度到江对岸,拍拍胸口,发明还在世,才放下心来。但今后,相比于从格布到碧土路段的江上的最浅易的凹形木头溜梆单手飞越,这里用挂在钢丝上的溜梆过渡,平安系数已大为增长,算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历险第二关:

走过浪漫神奇的马帮路

无论从察瓦龙直达左贡或西去察隅,都是值得选择的极具魅力且富有挑衅性的门路。假如可以或许追随马帮或当地村平易近一路走完这段旅程,除了可以或许时候体验山川之美和人生之痛之外,你会在与当地人的配合行走中找到无限的兴趣。

起首,从察瓦龙乡北去左贡有两个选择。一条蜿蜒的山路顺着怒江边沿逆行而上,路在格日村弃怒江转向另一条山路末了达到觉麦乡;另一条线路从察瓦龙到格布经碧土和觉麦,末了达到扎玉直至昌都左贡。后者由于某些路段并不寄托在江边,以是必须翻越多处山岭。偶然在大山大岭中走上一两天也见不着人影并不新鲜。令人冲动的是,当我碰到讲名誉重义气呼呼的马帮的时辰,他们城市当仁不让地接过你肩上的背包,并马上结为同伙。

明孔村村长旺堆的父亲扎那大叔曩昔在互助社里赶马四十载。我们在西去察隅的路上相伴而行。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起曩昔,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垭口。马帮走在险要的山间

扎那大叔说从察瓦龙西去下察隅要翻大小不等的五座雪山。这让我心头悄悄为之一震。于是,我在加玛拉山口不敢有涓滴的怠慢,来不及喘口吻,就径直往山下仓促驱驰。其时真有临时进天国,临时被卷进地狱的感受;在翻越另一座阴冷的诺日娜山口时,迫于空前的严寒,我想出了一个好措施,用马鬃被雨水打湿的蒸汽给身材取暖。

我们偶然在石洞里熬过一夜,偶然在溪边的平地露宿。可是碰到下雨的日子就忧伤了。雨水从人字形的胶布往被子里灌,一夜过来,就这么迷含糊糊捱到天亮。可是,马帮们持久在田野跋山涉水的保存体例,付与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走到那边,都能坦然面对。无论刮风下雨照旧艳阳高照,唱不完的歌谣和太阳般辉煌光耀的笑貌始终展示在我们迢遥的路途中。

在这段险些一年中不是下雨便是大雪封山的路途中跋涉,察瓦龙乡的乡长说比打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费力。听说当地乡干部恐于门路费力,一年只到县上领取两次人为。末了,我和马队照旧马一直蹄地走了一个多星期,才达到西藏下察隅。

站鄙人察隅这块湿润的地皮上,不知道为何,传统和当代的力量让我痛楚地抵牾着。一种来不及咀嚼的忙乱和愉快徜徉在我的脑际,稠浊在我一个多月来走过的如梦似幻的路程中。河流的呜咽声,老奶奶的白发,不长草的化山,山顶的积雪,另有马帮远去的背影

不为人知的紫砂选壶需知


紫砂壶因其泥料特殊,有双气孔结构,不但泡出来的茶色香味具全,而长久使用壶身表现会呈现一层包浆效果,特别温润可人,慢慢的使出现了一批批玩壶之人,当然玩紫砂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选壶,如何选择一款好的紫砂壶当中也是很有学问的,紫砂之家合作艺人称选择一把好壶需要懂得七要领,分别是:质地、美感、出水、壶味、重心、精密、合用。

(一)质地

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由于砂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形状较瓷器纯朴亲和,如在上面题款也较有韵格,所以大致在泡茶上,砂壶比瓷壶受欢迎。

茶壶的质地,主要是看胎骨及光彩,胎骨坚、光彩润为佳,在程度上愈接近这种质地愈好,善于胎骨坚硬性的验别,可将壶置于手掌上,轻拨壶盖,听其壶声,以铿锵轻扬为佳;音响痴钝,劲道不足,导热效果稍逊;但若音高尖利,则逼热过甚,泡茶时又须特别留意各项因素的调整,总之壶音以听来动听为佳,不外测验时壶须干净。这是指在选用新壶时而言,面临一把古壶时,您每拨敲一下,原主的心也必定会忐忑一下,此为不可不知。

(二)美感

每个人对于美感的赏识角度各有不同,这里所说的美感,最主要的是指个人的感慨感染,对于壶的造型与外观,依个人喜好,只要自己看得惬意满足就好了,那就代表了个人的美感,究竟那是自己要使用的,又何必一定要去符合流行的样子容貌呢!

(三)出水

壶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里滴水不存为佳。至于出水态势,是刚直或柔和曲美,随个人喜好而定。但不管刚或柔,出水无劲不顺老是缺点。有时再看出水束的(集束段)是非亦可比较,长者为佳。

(四)壶味

在选购新壶时,应留意闻闻壶中味,新壶有些也许会略带瓦味,这倒还可选用,但若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则不足取。

(五)重心

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除了与壶把设计的弯度及粗细有关外,壶把的力点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壶身受水时的重心也是应留意到的,测定方法是灌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水平提起再慢慢倾壶倒水,若觉顺手则佳,反之若须用力紧握,甚或持壶不稳则不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鉴的,即干壶轻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谓之(水平)。

(六)精密

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则茗香散漫。测定方法是灌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水,丝绝不出则表明有间不容发的精密度,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

(七)合用

壶的特性如再与茶的特性相配合则更佳,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相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由于香由热蕴。反之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由于逼热过烈味反而骓以醇滑,也较难控制,以上所做比较乃皆属(隐微之辨),并非相称详细可察,但如明察秋毫应可得知之。

作为泡茶的最佳利器,对紫砂壶的选择方面也越来越重要,一壶事一茶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刻,学会以上几招便让你在选壶时不再烦恼,让你喝茶的乐趣延伸,直至心底!

老青发展历史


老青茶发展历史

乾隆之年(1736)茶商雷中万开办“羊楼洞茶庄”,茶庄设于庙场,始制茶砖。《中万公传》有“砖茶之源,万年洞庄”之说,《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等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匾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老茶即老青茶。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而成青砖茶,主产始于湖北羊楼洞,又名“洞砖”,而青砖茶面印有“川”字商标,也称“川字茶”。湖北生产“青砖”的历史悠久,久负盛名,18世纪就在欧洲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源头就是湖北的港口城市汉口,经我国北方至蒙古高原再至西伯里亚腹地的驼道,然后延伸至整个欧洲(后被水运和铁路取代),19世纪下半叶经中国茶叶的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汉口输出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而且以湖北产老青茶砖比例最大。

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约10年后,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庄试制砖茶,其后俄国商人亦在汉口设庄压制。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后改用牛皮夹,进而改用机器压,压成砖形茶,以每箱砖片数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砖茶销往内蒙,并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东口茶”。近40年来,为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

1910—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近年年产量维持在5000吨以上。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并且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知茶论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树的原生地。千百年来,一壶清茶煮历史,一席静淡出宇宙。茶道、茶艺、茶文化不仅彰显出其永恒的生命力,也把人类的茗饮文化带入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和精神境界。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闲情雅致中,泛谈历史与文化;知茶论事间,意在生活点滴体悟。正所谓“话谈千古事,茶沏一室香”。

茶叶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目前,我国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全球茶叶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然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像中国茶叶产业一样有这样的悖论。一方面,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不仅名茶林立,而且中国茶叶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而另一方面,虽然近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名列前茅,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为此,业内人士疾呼,“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

首先,有名茶品种,却无名茶品牌,茶叶企业过度分散。提起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品种,可谓声名远播,甚至连外国朋友也能说出一、二,但提起名茶品牌,却不能让人脱口而出。其次,茶叶成本高,但价格低廉。中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但因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品质难以控制。有数据表明,印度只用相当于我国一半的种茶面积,却生产出大致与我国相等的茶叶产量。目前,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不到1.5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第三,茶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而说到茶的品牌,英国“立顿茶”恐怕很多人都熟悉,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产茶的国家,却让茶品牌走向了世界。不可否认,一种茶在一个地方流行久了,难免会被当地的文化氛围所熏染。每个产茶区域也会因气候和地带的原因而生产出自己的名茶,但这不足以证明中国茶就不能有自己的品牌。中国茶叶立足的是中国茶叶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中国不只是有龙井,还有更多的茶品牌,但这些名茶,又有几个是企业独立拥有的品牌?而我们也不应该错误地把地理品牌的发展当成整个中国的品牌茶叶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一个行业,如果缺乏行业巨头,就会显得没有活力。品牌是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命脉。品牌是质量、信誉、美誉知名度,是消费者信心的保证,甚至是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系统工程。惟有创造一流的品牌!才能立于未来之巅。中国茶产业是到了该品牌整合的时候了。

据了解,在目前的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叶除了红茶不具备竞争力,其余的茶类品种都是我们的强项,有的更是我国独有的。我国绿茶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近90%,而绿茶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效果已被证实,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开发出各种诸如有机茶、保健茶及各类高档茶,这些不都为中国茶业及中国茶叶品牌走向世界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鲁迅先生说过:“能喝杯清茶,是种福气”。对茶赋文,萧散冲淡之中,流露出几多人生况味;精致细微之下,蕴藏着如许文化精义。一壶茶,一个境界,一种玩味。知茶论事,于刹那间体会永久......

云南历史上的那些老茶庄


民国时期,是茶庄大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得益于茶叶产地的扩大,得益于茶叶新形制(沱茶、红绿茶等)的诞生。但是,整个民国到底有多少茶庄,由于时间久远,统计不完善,档案的缺失等很多原因,很难说得清。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1、同一茶庄有不同的名字,如同庆号又叫福来祥,大昌号又叫新华,陈永兴和昆明同庆、美丰是一家;2、分号和总号的重复统计,比如乾利贞在易武、思茅、倚邦、猪街、昆明等地都有分号,瑞丰亦有思茅号和昆明号之分,下关的商号一般都会有凤庆(当时叫顺宁)分号,有时会有景谷分号;这些分号会造成统计的重叠;3、有些茶庄不加入茶叶行业,而是加入烟帮或其他商帮,比如,川帮茶庄协心美、鹤庆的兴顺合、以及在宜宾(当时叫叙府)、武汉、上海开设茶庄的天顺祥、加入重庆茶叶商会而不加入云南省内茶叶商会的大道生等;4、很多茶庄中途倒闭,比如喜洲的两大商家复义和、天顺昌,玉溪的兴顺和都曾经是进入省商会高层甚至当选总会会长的大茶商,最后中途倒闭,区别是天顺昌又东山再起,变成大名鼎鼎的锑钨产业领头羊;同样的,倚邦最繁荣的时候有茶号二十多家,到民国初,只有两家在营业;这些消失的茶庄并不全是倒闭了,有些只是从甲地到乙地,或更换名称而已;5、很多茶庄用不同的牌印生产不同的茶品,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很容易将他们当成是不同的茶庄,比如:雷永丰有泰丰祥、雷永丰、雷朗号、新春老号、双印雷朗号、广发祥、春华祥等;再比如:易武同兴号有同兴、同顺祥、向庆记等牌印;昆明杨复聚有福和祥、杨复聚牌印;宝森号有宝森隆、同和祥、瑞记、宝森号等牌印;6、公司的退出更快,并且,除墨江茶叶公司外,其他茶叶公司是否算茶庄也存疑。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统计的难度。

当然,尽管有这么多困难,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某一时期某地的茶庄数,大体掌握那一时期当地茶庄的情况。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后期,昆明的茶庄大约维持在四十五家左右;思茅茶庄在民初为二十多家,民国十二年仅剩十二家;易武如果算上当年整个县境内的茶庄或小作坊,大约三四十家;下关在1945年前后为四十家左右;勐海(含当时佛海、南峤两县)和景洪(当时叫车里)最辉煌时约三十家。至于景谷、石屏、猪街、顺宁(凤庆)、鹤庆等地,虽然也有很多茶庄,但由于很多是分号,因此很难统计具体数字。

这里,我们所说的茶庄不是茶铺,茶铺只有固定门面,零售茶叶;不是茶馆,茶馆则主要销售茶水;茶庄应该是自己做茶、卖茶同时有自己商标的茶叶生产或销售企业。

茶庄可以说是民国的一道风景。从清末到公私合营,是云南茶庄(茶号)风起云涌的时代,众多的茶庄围绕着普洱茶,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活报剧,一直影响到现在。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的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而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是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祝。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是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继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痰庵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和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卜翱旦固醇等,并县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更多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普洱茶的历史真相


历史的记载分正史和野史,但有时候正史未必正,野史也未必野。因为一旦统治者控了宣传工具和舆论喉舌后,有些符合自身利益的颠倒是非的所谓正史就出现了。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历史,过去延续下来的茶也可以通过生产史料和图片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一般的按时间流水为主线的关于普洱的史料。这个很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视,所以在我们研究普洱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的窘相。

我记得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书上都特书大书抗战胜利在于GCD,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只好被灌输的接受。但到一些历史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前后矛盾。我记得历史书上有说,正面战场侵华日军死亡九十多万人,但整本史书被小编写的天花龙凤最为炫耀的就是平型关战役的1000多号人,所谓百团大战中连伪军加起来近一万人,那么其余九十多万日军是怎么样死的呢?看到这个数据,十三岁的我那个年代大体也能透过逻辑大约知道历史的真相了。

其实普洱茶的历史真相很关键,但往往被主流宣传机构选择遗忘。应该说整体的普洱茶发展应该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下持续发展,但政府往往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把有些难度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好比普洱历史图谱的建立,我就看云南方面不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一片空白,一味宣传文化生活记载,把最关键的真相遗忘。专业媒体是干什么的,是把读者最想了解的事情和真相披露出来才是自己的职责,可惜呀。

记得当年我曾经问我师傅钟汉荣,红印他接触过没有,雪印好不好喝。他竟然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他问我红印是什么,雪印又是啥?而钟师傅是60年代末到香港开始从事普洱茶交易的,没理由连大名鼎鼎的红印,雪印都不清楚。后来我终于琢磨明白了,当年这些茶无非就是云南青饼哪一批批的,没有红印,雪印这些好听的名字,直到普洱茶传到台湾了,善于文化行销的台湾茶商给这些貌似零零碎碎,互不牵连的普洱茶品种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让这些死气沉沉的普洱茶饼砖沱突然间焕发出一些灵气,便生动活泼起来了,这就是有文化的魔力。我记得昌泰当年那款行内都知道但外界都没有听过的歪沱,我给他起了个貌似邻居小芳'一样的亲切名字小歪,立马这款沱就恍如有了生命一般,不知不觉在普洱茶界内便名气大增,传播出去了。

实事求是的说,普洱茶有今天香港茶商功不可没,但台湾茶商更是厥功至伟。把这些历史零碎之茶,经过一定梳理,然后在重新给予朗朗上口的名字,所谓文化开路,这生意从此便畅通起来了。只是虽然台湾人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很大,但同样也带来不少问题,引起不少新晋普洱学者的诟病。

我记着刚学普洱茶的时候,碰到所谓的73青饼,也就是小绿印,其实不是公元1973年的,然后又被解释成民国73年的,也就是1984年,便貌似接近真实了。然后又是88青不是88年的,99绿大树不是99年的诸如此类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问题。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搞清楚这些名称对应是哪批茶就好了,不必锱铢必较多几年少几年的,但作为研究搞清楚真相最起码也不是坏事。

台湾茶商善于文化行销,也善于在模凌两可的历史纠纷中浑水摸鱼一把,比如七三青就是这类情况,当然七三字样的不止七三青小绿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三厚砖,它类属文革系列砖中,而且是文革类砖中最开门的最举足轻重的。

终于回到文革砖的问题了。其实正如《深邃七子世界》一书中所述,所谓文革砖并非是这些普洱茶砖的真实名字,而是行销市场给予的这一类茶的划分,是市场而来的。好比文革壶,文革瓷。偏偏这个文革砖的命名又是来自宝岛台湾。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泱泱大陆,普洱文化之弱。一天到晚由政府到协会都是海一样的论坛务虚研讨会,整介个那个的有的没的的名堂,但关于普洱真实情况的研究却一片空白。虽然真实的资料都在大陆,都在厂家,但没有官方或者专业媒体去深入其中调查研究,然后整理成册,让历史的真相清晰出来。于是乎有关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的论述都由台湾方面主导。但台湾方面的出发点往往都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有选择遗忘,有选择模糊。

我以前一直以台湾史料为依据去认识普洱茶,一直到2011年,我在昆明某茶行碰到一批文革砖。这批文革砖我曾经在2004年芳村喝过,也见过,但偏偏没有看到过有内飞的。但那次在昆明我见到同样这批砖茶,上面有内飞,清晰的印着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当然我运气好,我一连喝了三款,另外两款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和景谷茶厂文革委员会的内飞。

一时间我觉很新奇,三款边销茶我喝过后,从口感化度上分析,文革时期出品确凿无疑。但为何这类要素清晰齐全的文革时期产品,却没有在《深邃的七子世界》这本专业普洱图谱中的文革砖目录中呢?事后,我和台湾五行图书的老梁社长和小梁社长都提及此事,告诉他们这个昆明茶商的地址,希望杂志社有机会可以采访他,以完善文革砖图谱系列。再后来我也把这个题材提供给昆明的《普洱》杂志,他们一天到晚在找素材,这个文革砖的故事破朔迷离,很有读头,我希望他们去采访发布。可惜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哎,可惜。

今天,我终于又再次翻开《深邃的七子世界》一书中关于文革砖的论述。我才发现作者还是很有心的,也许当初他本来大体就知道一些真相,或者觉得很多品种的真实年份值得推敲,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命名什么文革砖而是命名为文革类砖,中间多了个类字,我才发现,心中不免笑了起来,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还是作者够滑头,够明哲保身呀,看来当年他写到这一篇的时候,还是心有犹豫,底气不足,便写的留有余地起来。

百度文革,所谓文革十年,就是指1966-1976年,这十年期间云南普洱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文革砖,文革类砖又包括些啥,有了个类字发挥余地就大了。

翻开《深邃七子世界》文革类砖图谱中,我发现,竟然大部分文革类砖都是熟砖,生砖就是第一批景谷试验生砖。了解普洱茶历史的朋友大体知道,云南厂家有记载生产普洱熟茶的时期大约从1975年起。从逻辑上看,应该还是有熟砖能够的上文革时期生产的砖的,是最多也是文革后期,至于文革类砖的定义怎么区分,当然就得由发明这个词的作者本人去说明了。

终于,我决定回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定义中去看待文革砖,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根据历史真实情况,文革砖应该是生砖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而熟砖估计只是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

研究普洱茶生产历史,您会发现以往普洱饼砖沱的分布是这样的,砖都去边疆游牧地区,沱去重庆四川地区,而饼则来到港澳台,直到有了熟砖后,砖才到港澳台,因为边疆人民不喝熟茶。从普洱熟茶从75年才开始定型这个时间点看,绝大部分熟砖,都过了1976年这个文革结束分划年。

文革砖,文革砖,顾名思义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我都是这么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图谱,竟然是文革类砖哎,一个类字就模糊了一个时代的普洱茶呀,呜呼。

最后,我只想说,文革砖当年也应该是大批量生产过的,毕竟有跨越十年这么长时间,喝生砖是边疆牧民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许都是敲碎了做酥油茶居多,牧民一天不喝这类掺有生砖的酥油茶一天就不得劲。所以都是当即消耗居多,牧民估计也木有啥越陈越香概念,所以要不就是喝掉了,要不就是过期扔掉了,这个和早期沱茶一样,谁见过大量八十年代以前的沱茶呢?

所以当您见到一片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砖后,必须有两个反应,首先反应就是它是一片假茶,因为真正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真文革砖凤毛麟角,好比一个玩香高手告诉我,只要你一见到奇楠就十有八九是假,这点我超级认同。而且只要饼用料工整的都是假的,饼是熟茶的但又写文革委员会的也是假的,有外包装纸的更是假的,康砖符砖不包括。但用料极端粗老的,带有大量梗的,四个角磨的光滑的,或者像被猪啃过的,又木有外包装的,就十有八九是真实意义的文革砖。最后,我和大家再交待一下,必须区分清楚文革砖是和文革类砖不是一个概念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