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叶的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 : 2021-11-05
茶叶的历史 茶叶的发展历史 关于茶叶的历史

茶叶的历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勐海茶叶的历史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勐海茶叶的历史研究”相关知识!

勐海县的茶山资源影响力被放大,才把勐海茶从苦海中打捞出来,供在普洱茶的神坛上,勐海也因之再次成为普洱茶的圣地,成为普洱茶产地话语权的中心。

勐海茶的第一次兴起是在清末民国,普洱茶南洋通道的开辟,将勐海茶带入黄金时代。1940年代日寇犯边,这一通道已经废弛,而解放后虽然香港人民钟爱菊花普洱,但大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普洱茶只能通过中茶公司这一狭窄的通道与香港对接。这样一来,勐海茶厂只沦为生产车间,而不能参与到海外蓬勃发展的普洱茶运动中去,勐海茶从而陷入空前的尴尬之中,面对大陆市场,被绿茶边缘化;面对海外市场,被消费市场边缘化。勐海茶由此沦为守着金山要饭的花子,一直到普洱茶的价值再度被港台人突然发现,掀起了一场越陈越香的茶叶革命,勐海县的茶山资源影响力被放大,才把勐海茶从苦海中打捞出来,供在普洱茶的神坛上,勐海也因之再次成为普洱茶的圣地,成为普洱茶产地话语权的中心。

一、尴尬的勐海共识

现在做普洱茶的言必称勐海,殊不知10年前的勐海茶还是低档茶叶的代名词。在滇西南最大的毛茶交易市场思茅五一停车场内,一车车的毛茶拉进市场,茶商们忙着看茶样砍价,思茅、景洪一带产的烘青茶,一芽二叶的可以给到15元一公斤,一芽一叶的可以给到30元一公斤,勐海产的茶呢,绝大多数七八元一公斤。滇西南茶区形成了茶叶经济比较优势:景洪、思茅的茶园大都为九十年代以来新开垦茶园,按照高产茶园的标准建设,种植的很多都是卖相很好的云抗10号,加上严格按照收鲜等级标准采摘,加工设备先进而且制作得法,这样一来这两个地方生产的绿茶,条索整齐、香气高扬、叶子翠绿、芽头白亮,深受甘肃与浙江茶商的追捧,他们纷纷坐镇思茅收茶,思茅也因此成了云南的名优绿茶之乡;而勐海的茶叶反其道而行之,不以卖相取胜,而靠低价来生存,跟思茅、景洪的茶叶形成错位竞争。当时,茶商们的勐海共识是,勐海民族多,很多地方穷,人也很懒,不会种茶、不会采茶,更不会制茶,这样生产的茶叶肯定是上不了台面的,只能是低劣茶叶的代表。

关于勐海茶山的封闭与落后有个经典案例布朗山曾经是扶贫失败的全国典型,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据某报称,上世纪90年代初,勐海县乡镇企业局等单位帮助曼囡布朗族寨种植了80亩橡胶,幼苗成活率高。不料移交给寨里管理后,仅一年就被野外放养的牛踩毁过半。村干部却跑到该局报告:你们种的橡胶没人管,被牛踩死了。弄得接待他的干部哭笑不得。最后,80亩橡胶仅剩下80多株(约3亩)。还有一年,布朗山部分山寨遭旱灾,旱稻缺肥虚弱,农业部门拉了两车化肥到该乡(布朗山乡)分发给受灾的布朗族农民施用。有的农民却嫌麻烦,化肥背到半路就倒掉了,觉得编织袋还结实、漂亮,就提个空袋回家。

布朗山是闭塞、落后的勐海县的一个缩影,布朗山本身就是一个大茶山,布朗族在山里种了上千年的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古老的茶山被内地蓬勃发展的茶叶经济日益边缘化,甚至被邻近的景洪、思茅远远抛在后面,变得日益固步自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然,除了当地人的意识问题外,种茶不找钱,也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茶园的投入,从而陷入了低投入带来的恶性循环投入不足,导致收入低,因收入太低更不愿意投入。当时,勐海很多古老茶山的现实是,大面积的茶园被大面积抛荒,得不到有效管理,采摘不按级别采摘,加工用大铁锅杀青,制程简单粗糙,没有体现现代制茶工艺精工制作的特点,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如何在市场上建立竞争力?勐海茶沦为低档茶的代名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果按照绿茶的标准,可能勐海的茶叶永远没有出路,其辉煌将定格在1930年代。1930年代的勐海,因普洱茶的种植、加工与贸易重心由思茅、易武一代转移到勐海,通过英属缅甸,普洱茶源源不断销往南洋,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继满清后的民国第二春,勐海也因活跃的茶叶贸易而被称为茶叶城。

1940年代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断送了勐海茶在未来数十年的前途,一件是日军入侵中南半岛,普洱茶的南下通道彻底断绝,另一件是中茶公司入滇事件。中茶作为四大家族控股企业,在觊觎勐海茶叶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欲从云南地方实力派嘴里夺食的同时,决定弱化普洱茶的生产,大力发展代表时代主流的红茶、绿茶,从这时开始普洱茶就逐渐淡出了云南人民的视野,仅作为能换取宝贵外汇的特种茶安排数家茶厂定点生产。习惯于普洱茶路径的勐海茶,在云南茶叶绿茶化、红茶化的狂飙突进中日渐沉沦,虽然有80年代南糯白毫、云海白毫的崛起,大规模的开垦茶园运动使得勐海成为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县等短暂辉煌,但最终还是被景洪大渡岗、思茅龙生公司与江城牛落河茶场等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生代在1990年代轻松超越,勐海茶也因此彻底一蹶不振,成为了市场的陪衬。

二、丰饶的贫困

茶产业被边缘化的勐海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李林骏先生在《勐海茶树资源概述》中是这样描述勐海的资源优势的:

(勐海)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占全州(版纳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格朗和乡1.5万亩,布朗山乡0.95万亩,勐混镇0.8万亩,勐宋乡0.2万亩,西定乡0.38万亩,勐阿镇0.3万亩,勐往乡0.2万亩,打洛镇0.06万亩,勐遮镇0.05万亩,勐满镇0.04万亩,勐海镇0.03万亩。

勐海所产茶叶具有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馥郁飘荡的独特滋味和香气,茶人称之为勐海味。勐海茶叶的香气比较复杂,有说有荷香、兰香的,有说有枣香、青香的,还有说有樟香的,如此多的香味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独特的勐海味是与勐海优越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由于品种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不可分性,即使有些茶区引进勐海茶种,但因带不走勐海的自然环境条件,茶质不如勐海所产,故而国内茶学界专家作出结论:中国红茶小叶种不如大叶种,大叶种的引进区,不如原产地。

高山云雾出名茶。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澜沧江西岸。属西南山原地貌,高原丘陵盆地。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沟谷纵横,崇山峻岭延绵不断。座座茶山点辍其间。雾多是勐海的气候特点,因有了雾的滋润,更使茶山生机盎然。年雾日107~160天。雾自午夜起,于无声无息之中,从平坝、山谷生出万缕云烟,茫茫雾海笼罩勐海,正午,忽然间茫茫浓雾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雾多不但减少了茶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消耗,每天还以0.2~0.4毫米的雾露水增加地表水,提高空气的湿度。也因有了浓雾的笼罩,浓雾的滋润,才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神秘而富含多种营养素。

cy316.com延伸阅读

皖千年茶场所在地 填补茶史研究空白


近日,安徽省茶叶专家钱子华,安徽省文史专家、岳西高腔研究专家汪同元,经数年艰辛考证,终于发现六榷货务十三山场之一的罗源场所在地在今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

榷茶制度是中国自唐宋以来实行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系北宋最先设立的专事东南榷茶的机构。六榷货务为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蕲口。十三山场指淮南蕲州的王祺、石桥、洗马,黄州的麻城,庐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罗源,寿州的霍山、麻步、开顺,光州的商城、光山、子安。

宋以来的史书、典籍对罗源场多有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今天,茶业界、文史界对罗源场所在地具体位置无人知悉。钱子华、汪同元的考证,填补了茶史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为岳西县是古老茶区提供了有力佐证。

钱子华、汪同元的文章《罗源场考述》指出,《宋史》、《梦溪笔谈》等宋代史料典籍明确记载:如鬻舒州罗源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舒州罗源场买茶一十八万五千八十二斤,卖钱一万四百六十九贯七百八十五。

另外,近日,钱子华、汪同元在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作田野考察时,发现温泉镇汤池畈确有罗源山、资福寺、资福塔,均在温泉镇资福村。资福寺为前后两重,建国前还有香火,建国后改为民居。罗源山海拔400多米,是中敞如堂的汤池盆地中心和制高点。据知情者介绍,这里与汤池盆地边缘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口距离相等,全为八里,过境古道通达山外各地。从罗源山顶放眼望去,汤池盆地尽收眼底,四周茶园葱茏,古道悠悠。

钱子华、汪同元在文章中指出,从今罗源山地貌、环境、交通位置和当地岳西高腔古唱词等方面看,此地也符合宋代设茶叶收购山场的所有条件。

唐代茶文化研究| 茶道历史(一)


唐代茶文化研究| 茶道历史(一)

法门寺因地宫出土了一套唐僖宗曾经御用后又用以供奉佛祖的系列金银、玻璃具,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受到海内外人的敬仰。法门寺唐代成为近年来我国界的一大学术热点,总结法门寺研究有益于促进我国研究的深入。

1、饮形式

首开法门寺研究的是考古队韩伟副队长。其《从饮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具》和《法门寺地宫的具》⑴是关于法门寺具研究的最早研究介绍文章。他提出”具配套成熟于盐阶段,亦即唐宋时期。元明以后的散阶段,饮法与具均发生了不小变化。鹾、簋、则、盐台、夹具为与盐直接有关的具已不复使用。”从其文章内容看,他说的盐阶段既包含了唐陆羽《经》的烹道和苏鹿《十六汤品》、蔡襄《录》的点道两种饮形式。实际上,韩伟教授该文是随地宮文物简报发表的第一篇研究出土文物的文章。同期发表了孙机先生的《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具》,该文指出”总之,根据这批具,可知点法在唐代后期已较流行,具的种类已较完备,烹点技术已相当讲究。几此种种,均为末饮法至北宋时之臻于极盛奠定了基础。”此后,暨远志又发表了《论唐代的阶段性》,就饮形式言,认为以法门寺为代表的晚唐具应属点阶段代表性证明权料(2)。但王仓西不同意此说,其《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具与〈经四之器〉对比研究》的研究结论是:”晚唐皇宫道还是以烹之法为主。” (3)

2、地宫具出土的意义

朱自振教授等认为:这套具的出土,才真正全面揭示了唐宫廷道的存在及其程序和特征,它是《经》道发展的基础上与宫廷礼仪相结合,而达到唐代的最髙阶段。此外,它还向人们展示了唐代道主流在晚唐的变化。⑷韩金科研究员认为:这套具,“确凿无疑地证实了唐代宫廷道和存在的同时,也为研究唐代及唐宫廷道,以及乃至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并有助于研究宋代道、与唐代道的渊源。”⑸张高举先生说,这套具“是皇室宫廷的完美表现,也是唐宫廷饮风尚极其奢华的见证。”⑹王郁风先生认为它是唐代具的精华,林培民认为这套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有着极髙的审美价值。⑺

3、唐代道

朱自振等说:“道,是一种对饮、方法的规范,通过联结友情,品味人生、观照人类社会自身,是文人道的特色;饮过程中超凡脱俗的宁静是寺院僧侣道的特色;体现表演性、等级性、亲和性是宫廷道的主要特色。因此在唐代社会中,道表现出阶段性、阶层性、地域性,从而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⑻沿此思路,梁子认为“道,就是以饮为契机的高度艺术化的综合形式。通过烹品饮来营造一种高雅和谐的人文气氛,交流思想,激扬文思,张扬个性和自由精神,提升生活格调,揉以琴棋书画,使道的内涵更为丰满。”⑼陈香白教授的道即人道说亦颇引人称是:“形成于唐代的道,究其实质,便是生命之美的一种延伸。”道就是引导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就是人道,“已升华为一种全新的、全人类都能意会、理解、破译的语言。”⑽丁文先生说“道是一种艺能,是事与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 (11) 李斌城教授说唐人道是唐代及传统重要组成部分。邹明华女士等认为道无非包括道思想、程式、规则和用具等。“我们说道形成于唐代,这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因素在唐代已经基本定型。”由于陆羽的功绩,在唐代道已经基本形成。所谓道,“即中之道,既是法规,又是理念。” (12) 王玲女士认为:“讲道应当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理念,与优美艺术形式的和谐一致。” “倘若只有花枝招展,或富丽堂皇,只是摆弄几个瓶子、刷子,便称之为道,则便是舍本逐末,大道不复具 矣。(13)”

云南勐海茶区历史文化及发展


勐海茶区

“勐海”是西双版纳州下辖的一个县。“勐”为早期行政单位的名称(傣语“勐”为地方之意),“海”是人名,叫“岩海”,又称“召相海”,是最先管理统辖勐海地区的一位傣族首领,因此也有人称“海”为勇者居住的地方。

此茶区为2004年以前,勐海茶厂主要茶菁收购地区。清代以前普洱茶的集散地以普洱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向南传递,由普洱(今景东附近)、思茅(今普洱市)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区。至民国初年,因种种政经因素、交通问题,加之瘟疫肆虐,茶叶的贸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区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除在本县茶区设站收购毛茶外,并在景洪、勐腊等县设站收购毛茶。且1952年开始,勐海茶厂及所属南糯山分厂开始收购部分鲜叶直接在场内加工,成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区涵盖在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以南的范围,包括景洪、巴达、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龙、勐宋、勐遮等地区;广义勐海茶区,涵盖至勐海茶厂收购毛料茶区,如普洱市西南部茶区(如邦崴、景迈)。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主要特色。

茶叶包装设计的色彩心理研究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必然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

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是影响视觉感受最活跃、最敏感的视觉要素之一。色彩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茶包装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对包装色彩的合理应用。它要求设计师具备丰富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对色彩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充分了解不同对象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掌握人们认识茶包装色彩和欣赏茶包装色彩的心理规律,赋予色彩更大的魅力。

一、茶包装的色彩心理

茶包装色彩设计中,有的色彩给人华丽、气派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古朴、稳重的感受,有的色彩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色彩搭配运用于不同的茶包装设计,产生的情绪和美感不尽相同。

绿色常常是茶包装设计的首选颜色,因为绿色本身是茶树的颜色,许多茶叶冲泡后也会呈现绿色。在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经验中,绿色是茶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绿色是一种决定性的基本颜色,是生存本能的颜色,它对人心理上的安静和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宁静的绿色为我们不安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平衡,它引领我们进入休息,帮助我们摆脱烦躁而进入渴望中的和谐境界。

如果说绿色会产生令人舒适的效果,那么棕色就是一种坚固、诚实、家常的颜色。它给人的心理反应是坚实稳重,近乎于平淡无聊,如母亲般严肃但是值得信赖。棕色就像是地面,是我们脚下结实而安全的土壤,它常常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和舒适的感受。

“中国名茶”两款不同色系的包装反应了以上两种色彩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浅绿色的设计款式给人安静、亲切的感受,仿佛拂面的春风沁人心脾。大面积的绿色起到了让人安静的作用,营造了舒适的宁静感,有利于人们精神的放松,使那些深居都市,渴求自然的消费者心理上得到一点点安慰。浅棕色的设计款式整体效果稳重、朴实。浅色的运用减弱了棕色本身给人平淡无聊的消极反应,它营造的是一种成熟稳重的感受,用近似平淡无奇的色彩传达丰富的内涵,表现平淡是真的生活真谛。这两款设计画面布局完全一样,仅仅通过色彩的差异就使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商品印象。色彩在这里成为消费者认知商品、形成商品印象的首要因素,色彩的魅力也由此可见一斑。[page_break]

二、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民族地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1.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的关系

有人做过统计:儿童大半喜欢鲜艳的颜色,红和黄两色是一般婴儿的偏好。四至九岁的儿童最爱红色,九岁以上的儿童最爱绿色。如果要求青少年把黑、白、红、黄、绿五种颜色按嗜好排列顺序的话,男生的排列顺序为绿、红、黄、白、黑;女生的排列顺序为绿、红、白、黄、黑。绿色与红色为共同喜爱之色,黑色普遍不受欢迎。成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丰富,色彩的喜爱除了来自于生活的联想以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偏爱绿色和红色,其原因是绿色和红色让人联想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以及自然界中的红花绿树,这些色彩的偏爱与青少年精力旺盛、诚实自然的心理特质是相吻合的。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消费群体的色彩心理,进行包装设计同样适用于茶包装设计。

康师傅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康师傅冰绿茶是针对年青人设计的时尚、冰凉的茶饮料,它精选优质绿茶,加入柠檬酸制成,酸甜爽口,自然纯正,冰冻后口感独特。设计师抓住了年青人偏爱绿色的色彩心理特征,在包装设计上采用草绿色作为整体色调,以实物摄影的方式直接表达绿茶冰凉爽口的特点,并选用年青人喜爱的代表活力健康的人物形象作为绿茶的形象代言人。整体包装用色鲜明,绿色与人物衣服的颜色形成视觉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年青人的视线,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

“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是一款高档的茶叶礼品包装设计。而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的行为多发生在成年人之间。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要比年青人丰富,他们更偏爱一些稳重、不张扬(明度和纯度、饱和度较低)的色彩。“西湖龙井茶”在色彩上的整体审美情趣和成年人的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它体现了成熟稳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中国文化精髓。茶叶的包装设计色彩选用的是浅棕偏土黄色,营造出复古的氛围,这符合成年人怀旧的心理,同时表现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图案的色彩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墨色,或浓或淡,整体给人古香古色的心理感受,就连画面中最鲜艳的红色也是以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出现,既使得画面有鲜亮的地方,也使整个设计统一于复古的风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茶包装色彩与民族地区的关系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教育、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色彩也会各有偏爱。而这些偏爱也会反应到茶包装的色彩设计上。

“四季之汤”是日本的茶叶包装设计。日本是个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生活节奏很快的国家。因此日本人大多偏爱文静、雅致的色彩以得到心理上的补偿。日本也是个饮茶的民族,他们十分重视茶叶包装设计的构图与用色。“四季之汤”的设计选用白色为底,在画面的中线位置分别安排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事物:春花、夏云、秋叶和冬雪作为设计表达要素。这四样事物的色调选用淡雅的粉色,温柔的东方情调跃然纸上。一笔笔水彩画效果的粉红、粉绿、粉黄等色彩相互晖映,如彩虹般美丽,突出了日本包装设计清新浪漫的风格。

“景谷茶叶”是西双版纳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绿茶。景谷位于云南南部,盛产茶叶,同时也是傣族的聚居地之一。傣族人民崇尚自然,爱干净,因此绿色和白色是他们喜爱的颜色。傣族人民大多信仰小乘佛教,黄色也是他们崇尚的颜色。笔者在设计“景谷茶叶”的包装时,充分考虑了当地人民的色彩喜好,并且将傣锦图案运用于设计,图案与色彩相互配合,增强了景谷茶叶的文化性,突出了景谷茶叶与众不同的民族特点,准确传达了茶叶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性,将傣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中。“景谷茶叶”的整体色调为绿色,图案的色彩由深绿色向浅绿色自然过渡,突出茶叶纯天然的特点,同时也是人们崇尚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反应。画面右边大面积的留白反应傣族人民喜爱白色的色彩心理,给人干净清爽的印象,也为其他设计元素留出了空间。橙黄色衬黑底的“绿色纯天然饮品”字样为整体偏冷的色调增加了暖色,在色彩关系上达到了平衡,与下方的花边形成色彩呼应,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page_break]

3.茶包装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时代不同,色彩的含义也不同,色彩心理及其美学价值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时代的思想潮流,新的文化艺术流派的产生,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甚至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和世界上重大的政治事件等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人们的色彩心理发生一定的作用。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迎合了人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愿望等心理时,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色彩将会流行开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像今天这样重视茶的精神功能设计:即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物质与审美文化需求心理,以艺术的手法,通过包装的材质、造型、图案、文字、色彩塑造商品的文化风格与品位,树立美观和独特的商品形象,准确迅速地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吸引消费,提高商品的身价和附加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茶的包装设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更加讲究色彩的美观,选择色彩搭配舒适合理的茶包装作为礼品相送,这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时尚表现。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空气,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公害。在现代科学研究上,生态学理论兴起,以此为背景,许多国家的色彩专家曾利用人们要求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提出流行自然色调的理论。过去,一些设计师喜爱在茶包装设计中使用金粉、银粉,认为金色、银色是华贵的象征,可以提高茶包装的档次。现在,由于生态学的兴起,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心理日益强烈,类似金、银这些有毒的金属原料被禁止使用到茶包装中,茶的包装设计正朝着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

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创新


本人将茶文化分为传统茶文化、袋泡茶文化和速溶茶文化。速溶茶文化是近些年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种创新的茶文化概括起来为工艺创新、茶具创新、茶艺创新、渠道创新和理念创新。

目前,国际上茶叶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热,有关茶多酚、咖啡碱以及茶叶其它活性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研究发现,咖啡因具有降血糖功能。目前,世界上对咖啡是否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尚无定论。这一研究成果对喝咖啡有益健康无疑是个利好。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咖啡因降血糖机理与口服降血糖药物—罗格列酮机理相似,能够增加核受体(PPAR-y)的表达,从而增加葡萄糖转运体4的表达,使胞外的葡萄糖转运至胞内增加,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这些研究进展进一步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如空腹喝咖啡为什么容易出现虚汗、头晕等现象,因为降低血糖正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最近我们在《茶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微生物在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作用研究的论文,首次发现了普洱茶熟茶制作工艺中的嗜热微生物,初步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总结了普洱茶发酵的温度、湿度、耗氧、以及水分变化关系,确定了微生物种类与茶褐素形成的关系。普洱茶嗜热微生物的发现,为现代普洱茶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也为速溶普洱茶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茶叶科学和科技手段的进步使茶文化发生了很多改变,国内正在形成的速溶茶文化,成为传统茶文化非常有益的补充。

速溶茶文化(InstantTeaCulture,ITC),有别与袋泡茶文化。以立顿红茶为代表的袋泡茶文化已经成为红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茶文化在世界得以迅速推广。所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普及和影响与立顿袋泡茶文化的推广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是以茶馆为平台,以茶壶为载体,以茶艺为手法,以茶道为内涵的综合表现形式和消费理念。从营销角度讲,传统茶文化是一种“慢”文化,茶产品是一种“慢”销品。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茶产值也一直是“慢”增长,茶产业也一直是处在“慢”发展阶段。近些年,“王老吉”凉茶现象的出现,让我们对茶文化创新、茶品牌打造、茶产业链延长、茶产业“快”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整合、融合也是一种创新,这在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速溶咖啡文化的形成正是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习惯融合的最好案例。

在日本,罐装的茶饮料成为茶产品的主流;立顿袋泡红茶行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在袋泡红茶市场上拥有80%的市场份额。立顿茶在世界五大洲市场占有率达40%—60%,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全年利润额就超过我国茶。立顿袋泡茶已成为红茶文化的一种符号,这种快销品带来的世界茶文化的变化和变革,值得我们深思。

2009年,韩国朝鲜日报的报导,韩国大型超市中一直稳居销量榜首的大米被速溶咖啡超越;咖啡文化的推广得益于速溶咖啡的开发和普及,方便、快捷的速溶咖啡已成为一种方式和时尚。因此,咖啡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饮料。

目前,中国茶文化的主流还是以传统茶文化为主流,茶饮料还是一种单纯的饮品,也形成了很多品牌但尚未形成独特的文化。近几年市场上大量出现的以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为代表的“速溶茶”现象,迅速形成了速溶茶的一个品牌。通过帝泊洱茶吧、花式速溶普洱、天池水配普洱茶、健康功效以及打造速溶茶具、茶艺、茶学等形式,茶界正在形成独具魅力的“速溶茶文化(ITC)”。

本人将茶文化分为传统茶文化、袋泡茶文化和速溶茶文化。速溶茶文化是近些年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种创新的茶文化概括起来为工艺创新、茶具创新、茶艺创新、渠道创新和理念创新。ITC将中国茶市场扩大,将中国茶影响扩大,也必将把中国和世界茶产业做大。

传统的茶文化的代表是茶壶与茶馆,它不容易溶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速溶茶以茶袋为载体代替了茶壶和茶馆(移动的茶馆),使消费者使用更便捷。速溶茶系列产品和衍生服务的诞生则更延长了茶产业链。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茶文化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和变革。

临沧双江县忙糯茶区的历史文化研究


双江县澜沧江沿岸有两个乡,一个是大文,一个便是忙糯。忙糯南与大文相连北与临沧圈内邻接。忙糯为傣语,意为有水潭的地方,从地名便知,忙糯不仅水多,且历史上由勐勐傣族土司管辖过。

忙糯现居住着拉祜族、汉族,清咸丰年以前忙糯汉人较少,居住的主要是拉祜族,忙糯与临沧接壤元朝末年拉祜族从临沧迁入双江踏上的第一片土地就是忙糯。

忙糯地界全是大山,足球场大的一块平地都难找到,史书上记载的倮黑大山忙糯全境在其内。忙糯曾经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清乾隆年间已有四五千拉祜人居住于忙糯。《双江县志》记载,清嘉庆四年(1799年)忙糯人李文明率倮黑大山的拉祜人起义,有50多个寨子响应,其中一半就来自忙糯。忙糯的黄革岭、滚岗、大必地、富王、忙糯街都是拉祜族开建的村寨,至少已有600年历史,大必地寨子的大茶树可以见证,拉祜族明代已在忙糯种茶。

忙糯和大文一样,历史上曾经是个动荡不安的地方,双江历史上拉祜族的三次大起义,忙糯都是主要举事地、主要战区。忙糯在清嘉庆年以前由勐勐傣族土司管辖。1813年拉祜族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忙糯从勐勐土司地划出划归缅宁厅(今临沧),云贵总督改忙糯地名为上改心,意在希望拉祜族能改心顺服,为了安抚拉祜人,缅宁厅还在忙糯黄草岭首设掌寨,让一位拉祜人任掌爷(可管一二百户的大头人),管理黄草岭一带的拉祜人,这是拉祜族起义后清政府第一次向拉祜人让步,同意拉祜人在一定范围内自治。

忙糯划归了缅宁厅,民族矛盾并没有解决,光绪七年(1881年)张秉权、张登发又率拉祜人起义,忙糯又成主战场,清政府残酷镇压了这次大起义,起义失败后忙糯的拉祜人迁走大半,上改心又从缅宁厅(临沧)划出划归镇边厅(澜沧),这是忙糯第二次改属地。属地划来划去,久积的民族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缅宁厅管不了忙糯、大文的拉祜人,镇边厅同样也管不好忙糯、大文的拉祜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三民、张朝文、罗扎布又率领忙糯、大文的拉祜族起义,起义再遭清政府镇压,彭锟带兵攻下忙糯,忙糯拉祜族又迁走一部分。1904年双江被彻底改土归流,1927年上改心与四排山(今沙河乡加勐库镇)及勐勐坝合并成立双江县,上改心又改回仍称忙糯。

忙糯自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1903年发生过三次拉祜族大起义,地域归属也变动过三次,忙糯在清代是个政局不稳的地方,这也是忙糯在清朝时期没能将茶叶做成一个大产业的社会原因。

拉祜族迁入忙糯已有六百多年,在忙糯大必地拉祜族寨留下了几棵拉祜人明代种下的茶种,最大的那棵茶王树高已过6米,树围已有156厘米,是忙糯乡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棵古茶树。从大必地留下的大茶树可看出,拉祜族迁入忙糯后定居建寨就在种茶。拉祜人六百年前就在忙糯种茶,但忙糯100年至200年树龄的古茶树非常少,战乱造成的种茶业断代的现象很明显,忙糯目前还有几百亩光绪末年、民国初年种的茶园,那是战乱平息改土归流后种的。

忙糯1958年以后种了近万亩茶园,现在已是双江县的一个产茶大乡,来到乡政府所在地忙糯街,举目望去,满山满坡都是茶园。忙糯街清光绪年已开街交易,一百年前已有100多户住家,老街的老房子现已全部拆除,已找不到存在了近四十年的上改心巡检旧址。500多米长的街现全是新房子,但老街的走向规模还可以看出来。

忙糯街有沉重的史话,1887年拉祜族起义军与清军在忙糯街展开了厮杀,那场惨烈的战事让忙糯街留下了感伤的记忆。忙糯街的山头上现在还能看到拉祜人当年留下的防御工事,起义失败后拉祜人从忙糯街撤走,汉人们迁了进来。汉人们迁来后在忙糯街四周的山头上开了四五百亩茶园,这些茶园至今仍在,虽然管理不好,杂草丛生,但看得出来,这些茶树过去都是藤条茶的采留法。忙糯街民国初年曾经很热闹,五天赶一街,忙糯10多个村寨的茶大部分从忙糯街送出去,忙糯白尖茶抗战以前在省城昆明已有很大的名气。

1935年土匪杨发烧了忙糯街,忙糯街从此冷清了许多。

上海的茶叶贸易历史


一、开埠前上海茶叶对外贸易

(一)唐至明代茶叶对外贸易〈739-1643年)

上海在唐代中期,原属苏州府华亭县(今松江县)的一个江边小镇。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复邑为州时,在嘉兴县设立秀州,划华亭、海盐二县归属秀州,从此上海脱离苏州,转属秀州。

宋代时期,海上贸易已有发展。初在杭州设立两浙市舶司,管理江浙地区海港贸易。淳化二年〈991年),秀州华亭县青龙镇已有海舶往来,成为重要港口,正式设镇,国内外的商舶已云集此港:自福建(福州〉、漳、泉、越、温、台等州,岁两至;广南、日本、新罗(朝鲜)岁或一至。景佑年间1034~1037年),镇上已有官廨、镇学、税务、监狱、粮仓、茶场、酒坊等。

宋元丰三年1080年),改全国为廿三路,秀州为浙西路,管辖嘉兴、华亭、海盐、崇德(桐乡县)四县。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朝廷委派王安石的重孙王珏提举浙西茶盐,专门管理茶盐税收。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改县升府,第二年改名为松江府,属嘉兴路、浙西道、江淮行省,上海仍为松江府的一个镇,已设有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和商税局等部门。朝廷派有官船出海至琉球、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从事对外贸易。每岁招集舶商,于藩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取,然后听其货卖。据清嘉庆《松江府志》所载,江南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往来贸易,番由上海出人,地方赖以富饶。元至元廿七年(1290年),上海镇巳有住户72,502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谥、官署、儒塾、佛宫、仙馆、氓廛贾肆,鳞次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元至元廿九年〈1292年)春,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县。

明代,明太祖重视海外贸易。明元年1368年)在上海地区的黄渡设立市舶提举司,开展对外贸易。明永乐三年。1405年;(,决定派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宣扬国威,发展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9年,遍行太平洋、印度洋北岸各国,直达非洲东岸,他启航港口,就在上海附近的太仓刘家港。带有中国茶叶、纺织品和陶器等,作为礼品赠送。当时海外船舶,也多来往于此,进行交易。刘家港已成为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楱而云集,谓之六国码头。后因倭寇侵扰沿海,朝廷实施海禁政策,未能发展成为对外贸易港口。

(二)清代鸦片战争前茶叶对外贸易1644~1840年)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6月,颁布禁海令严禁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应置重典。这一禁令,对沿海渔民,不啻是断绝生路,对上海海上贸易,也造成流通之银日销,而壅滞之货莫售。民情拮据,商贾亏折。在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要求开放海上贸易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清兵攻取台湾,郑成功的后代郑克㎡投降,沿海抗清势力全部肃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下诏令开海贸易。康熙廿四年1685年),解除海禁,设立海关,部分开放海区,准许海上贸易。上海才从清初的海禁严切,四民失调中,渐得复苏。同年七月,清廷派官船十三艘,开赴日本。以后两国商船往来频繁。到康熙、雍正交替之际,从中国开往日本的船队,一年已达80余艘。这些商船几乎都是从上海、宁波港口出入的。其中被日本人称为口船或南京船的沙船,更多属于上海港的船只。从上海到日本的沙船,大的可载50万-60万斤,中等可载20万-30万斤。由上海运去的货物,有生丝、纱绫、棉布、纸张、茶叶、药材、瓷器、文具和书籍等。从日本长崎运来的货物有铜、银、海产、漆器、珍珠等。至此,上海始见茶叶出口国外的记载。海禁初开之时,上海的沙船南来北往,每年络绎不绝,沙船承运的货物数量也随之激增。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而布、茶各南货至山东、直隶、关东者,也由沙船载而北行。

乾隆时〈1757年前),暹罗有船80~90艘,属当地华侨所有,专事商贩中国沿海各港的海船,其中有24艘,专门往来于暹罗和以产丝、布、茶着称的宁波、乍浦、上海之间。至乾隆廿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今后外国商船只准收泊于广州一地,不得违例逾越江浙洋面,但这项禁令,实际上也只是针对西方商船而发,至于日本及南洋诸国的商船,往来于广州之外的厦门、上海等地,在所不禁。

嘉庆廿二年1817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的十年间,棉布、丝、茶为中国出口的三大商品,行销于欧、美、亚市场,多数也是从上海港出运的。据《上海碑刻资料选辑》记载,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的商业行业巳有豆米业、土布业、竹木业、酱园糟坊业、食糖业、洋货业、丝绸业、腌腊业、染坊业、茶叶业、药材业、油麻业、南货业、北货业、煤炭业、蜡烛业、盐业、肉庄业、京货帽业、成衣业等几十个行业。其中茶叶业中,巳有茶商45家。说明当时上海已成为茶叶集散地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6月20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高级职员林赛lindsay乘阿美士德号船,由澳门出发,先后到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威海卫、朝鲜、琉球等地。在上海18天期间,他亲睹几百艘商船从东北、华北、福建、台湾、广东、琉球、安南、暹罗等地开来,在吴淞口装卸成千上万吨货物。上海港的繁荣景象,使林赛等人大为惊奇,认为上海将有极大的发展前途。这也成为英帝国主义动用武力,胁迫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的前奏。1840年6月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宣布开埠。

漳州茶叶历史


福建漳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故漳州产茶历史悠久,据漳州当地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漳州就有种茶与饮茶的习俗了。同时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漳州产茶的记载,如周必大(1126-1204)的《次王少府送蕉坑茶韵》、王伟的《清州十咏》、李纶的《临漳志》等。在云霄盘陀岭上(旧称黑龟岭)至今遗有三株宋时古茶树,当地群众称之宋茶,相传为岭上二个和尚所种。

入明朝来,就有比较高的茶叶制作技术,所以明末阮文锡的《安溪茶歌》中有迩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生产的茶叶不仅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间年贡叶茶378斤,芽茶500斤,嘉精间年贡叶茶400斤,芽茶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长泰县志》、《南靖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因而促进茶叶种植,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补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重金购茶。据《海澄县志》,明中叶就有茶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记载。

清代以来,漳州人不仅制茶技术精湛,而且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工夫茶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茶工夫茶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沿海各县广为流行。

清末,漳州茶叶声誉鹊起,贸易居全省之冠。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茶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初至抗日前夕为2000~6000担。

解放后,漳州茶业在党和人民的重视下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漳州已成为闽南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必将为国家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