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普洱茶之茶水(二)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之美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茶二线

【www.cy316.com - 普洱茶之美】

水,看上去无色透明,但复杂程度不亚于茶。水里面有许多可溶性物质,这些可溶物的种类、构成、比例相当复杂。可溶物的不同就有我们通常所说的酸性水、碱性水、软水、硬水。还有在水里面存活的细菌,肉眼是看不到,要借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还有水的分子,是以单分子存在,还是分子团存在。

我们这里只能说大概的,与茶有关的,具体细致的要交给专家们。上篇说到,我们通过可感的茶汤,求知茶叶的好坏,但经分析原来还有一个不确定项“水”。所以我们要先把“水”这项搞清楚。

茶叶 + 水 = 茶汤

① ② ③

?(求知) ?(不确定) 可感

从以上公式,可知茶汤是可感的,直观的,我们每个人只要静下心来,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功能,就可以感觉得到了。但条件是要静心,专心,感觉才会准。所以我们前两篇专门讲述了《静心》。

茶叶是要求知的,问题是如果水是不确定的,即使我们对茶汤的感觉是准的,但仍然是不能确定对茶叶的判断就准了。

上公式可有几种假设,假定①、②是好的,③一定是好的;①、②是不好的,③必定是不好的;①、②其中一项是不好的,③都会是不好的。如果,碰上前两种情况,感觉准,判断就准了;如果碰到第三种情况,感觉准,判断也不会是准的。况且我们判断一个茶叶,是不能靠碰巧,碰运气的。所以,我们要先确定水是好还是不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水好不好了。水因为太过于普通,所以很少人专门去留意它,它普通到像空气一样,虽然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水是可感的,像空气也是可感的一样。只不过人们惯于周围的空气,而没有专门去感觉它,是否好,是否清新。水也一样,我们可以专门去感觉它口感是否好。很多人试茶,都只是试茶汤的口感,而没有习惯,先试一下用来泡茶的水的口感。

水是不敢说,也不能说那个是绝对地好。这样说,一不客观;二不现实。因为每一个地方的水都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也不同,我们只能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身处的地方、环境找一个较好的水,较适合冲泡茶的水。

我们有一个审评水的方法,供茶友分享和参考。用一个自己熟悉的茶,拿几种需要评判的水,把几种水分别煮开,把同一个茶同一重量,放入审评杯,再把几种烧开不同的水,同时倒入审评杯,浸泡相同时间,同时倒出,审评那一个好就知道那个水好了。

用公式表示如下:

茶叶 + 水 = 茶汤

固定一个 ① 感觉同等条件

② 不同的水

cy316.COM编辑推荐

细说普洱茶之茶水(一)


茶水,我们这里指的是冲泡茶所用的水。要进一步说茶,我们很有必要先说一下水。不把水说清楚,会影响到对茶的评判。

为避免误会,我们说明以下的名词所指。未经冲泡的茶称为茶叶。用水冲泡茶叶,将茶叶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的茶称为茶汤。

我们通常是通过品试茶汤好不好,来评判茶叶好不好。这里有一个很关键问题,颇容易被忽视,就是用来冲泡茶叶的水。水作为载体,把茶叶的可溶物溶解释出,成为茶汤。人们通过品试茶汤,评判茶叶好不好,适不适合自己的口感。人们喝茶汤时,注意力大多只集中在茶叶,往往没关心到水。茶汤是由两部分物质组成的,一是茶叶中的可溶物;二是水。决定口腔的感觉,是两部分的物质,不是任何的单一方。不但不是任何单一方,而且是双方相互相成,结合在一起交融而成才成为的茶汤。所以水是茶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忽略了水,是片面的,单一的,不客观。简单地说是不正确的,错漏的。会误判的,极会造成误判。所以要认识茶,先认识水是极重要的,必要的。

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水,表面看似很清纯简单,其实内有大学问。因为茶的缘故,我们对水有所了解,愿和茶友一起分享和交流。从而提高茶的认识,推广茶文化。

对水的求知,当初的原因,是在云南当地茶山,用活的山泉水泡出来的茶汤特别好喝。回到广州用同样的茶叶,怎么也泡不出那种感觉。刚开始以为是所用的桶装水不行,后来又换不同牌子的桶装水来试还是不行,再后来又用不同牌的支装水来试仍然不行。才开始请教一些专门研究水,做学问的专家。

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对水才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冲泡茶叶的水;对水和茶叶的关系才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用以下的公式说明一下认识茶叶,为什么要先认识水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吧。

茶叶 + 水 = 茶汤

? ? 可感

细说普洱茶之——性价比


对于纯茶友来说,当然只希望找到好喝的茶,而且价格不太高。再好的茶,如果太贵,对于普通茶友也只能是望茶轻叹!所以茶的性价比,对于普通茶友很重要。

性价比,按字面的理解,应该是质量与价钱的对比。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茶而言,不能单说其质量或价格,应该将其质量与价格同时对比,才能说其值和不值,或超值。常说,这个茶性价比高,就是说这个茶,在同一质量的茶中,价格比其他茶要便宜很多;或在同等价格的茶中,质量比其他茶要好很多。

这里说到一个对比的问题,因为,没有对比是无所谓一个茶的好坏和价高低的。对比就需要有参照物,既然参照物就不能曲高和寡,应该是大家都知道和熟悉的。普洱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大益的7542,也容易找到,查询价格也方便,各不同年份都有。

作为茶友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不能受一些宣传和广告迷惑。茶人应该有广阔包容的心,什么茶都可以试,不要认定了这个茶,这样的茶好,其他的茶都不行,这样会画地为牢,自我封闭。通过品试不同的茶,会感悟到很多东西,甚至是茶以外的。现在,市场上,一些茶宣传广告做到很好,说得天上有地下无,试了只是平平而已,价格却是天上高。其模式当然也符合商业化社会的规律,利之所往也!受损的当然是消费者了。

现在市场的主流和共识,大概是把普洱茶的价格越推越高,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吸引新的资金来支持后市的持续。价格一停下来,市场马上就不动,跌价更是不行,只能把价格拉高,市场才行。但问题是,市场培养的是追利的顾客,不是喝茶的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普洱茶是没有消耗的,都是放着等升值。至今为止,市场上应该没有只升不跌的新产品吧?任何事物都有其极,价格高到市场无法承受之时,可能就是灾难的来临了。

为不断高涨的普洱茶价泼盆冷水,希望对市场有益,对茶友有帮助。投资需谨慎,入市有风险!茶是用来喝的,喝过好再买。应该以喝为主,为基础。当确立需要投资时,必须先确信自己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茶是很专业,很复杂,很难懂的东西,不要盲目听信他人传言和跟风。跟风永远不是投资者赚钱,而是炒作的庄家。任何炒作其实只是利用人的贪念,让人买了后,把价格拉高,让人觉得有利可图。利越当大,吸引的人和资金越多,当然也就越危险。万变不离其中,最后一样的结果。

作为真正爱喝之友,找性价比高的茶,淡定喝茶,才是永恒的道理。

细说普洱茶之—口感


上篇说味觉《通过味觉判断普洱茶的好坏》,这篇说口感,两者并不是一样的,是涵蕴与被涵蕴的关系,即口感包括味觉。味觉是指味蕾对酸、甜、苦、辣、咸五味的感觉,口感是指整个口腔的感觉,除了五味,还包括甘、涩、津、润、鲜、爽、顺、滑、柔、活、细、稠、醇、厚;麻、叮、剌、刮、燥、干、辛等等的一切反应和感觉。分号前是好的反应,分号后是不良的反应。五味是中性的,不能说好和不好,适中,平衡就好,五味中和,恰到好处就最好了;过量,不及,失衡就不好。

品味茶的口感,要很静心,细致,这是必须的。虽然这有主观成份,而且主观成份比较大。因为,每个人对五味的反应都不一样,口腔感觉的反应,灵敏程度也不一样,会有偏颇,差别。但我们不能说,人可以把好的当成坏;坏的当成好。有差别不等于没分别,好的还是好的,坏的还是坏的,只不过是每个人都会有接受好的和抗拒坏的,程度上的差别。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平常很有些人争论,茶是没有标准的,你说好喝,我说不好喝;你说不好喝,我说好喝。其实是不必争论。但人为了斗气,硬是要把好的说成坏,坏的说成好的,不在此话题中。好茶是有标准的,相对应的口感也是有标准,每个人只有程度上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

好茶对应好的口感,不好的茶对应不好的口感。所以练好你的口感。挑选好茶是至关重要的。明白这道理,就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为挑选好茶的高手、师傅,而不必假手于人。其实,这个即使能假手于人,也是不好的。一、自已需要什么,只有自已最清楚;二、通过自已的努力选择的好茶,本身就有一种成功感,过中就是一种乐趣。所以,爱好的茶友,应该是努力锻炼自已的口感。凭自己的口感去挑选好茶。

平常听一些茶友说,以口收茶。以口收茶,这句是没错的,因为,茶是用来喝的,以自己的口感收茶,买茶,不管别人说什么。但问题是你有那个认识水平没有?你的口感达到了那分别水平没有?有认识和无认识是质的区别,层次的区别。可以说有认识,凭口感挑选茶,才会真正挑到好茶,不然只是你自以为是,任性,主观。

细说普洱之——评茶(九)


接上文《细说普洱之——评茶(八)》我们明白了人的口感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是不同的,因身体状况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反差。我们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的茶了。

严格地说,其实人的口感也是客观的,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没有很有意识地去感觉它。譬如说,当人的身体状况十分良好时,津液甘甜,口腔润滑,咽喉畅通;当人身体欠佳时,会喉干舌燥,津液苦涩。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跟人口味偏咸、偏淡、或偏甜,并不在同一个问题上,这只是人口味的偏好,并不是人的口腔感应。人爱很咸、很甜的食物,是爱好。人对酸、甜、苦、辣、咸的感应,是口感。甜之所以为甜,苦之所以为苦,是因为人有共同的反应。

我们说一个茶好、坏,是相对的,有对比才有好、坏之分。假如,世上只一个茶,就不存在好、坏了。因为,世上有成千上万种茶,才有好、坏之别。评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较的茶。

所以,茶是需要比较的,最起码是两两以上的对比。甲跟乙,或甲跟乙、丙、丁对比,才知道谁好,谁不好。除了功力很深厚的专业人士,一般是同一时间,同一条件比较,会更清晰,更准确。就是说,我们要评判两款茶谁好谁差时,最好是同一时间,称同一重量的茶,用同一茶具,用同一水,同一水温,同时倒等量的水,浸泡相同的时间,同时倒出茶汤,然后,两款茶品试一下,就会很清楚了。

当品试到一款茶口感更舒服,证明这款茶比另一款要好;当品试到一款茶口感更难受,证明这款茶比另一款茶要差。人们常说,烟、酒、茶很难喝回头,会越喝越高,当喝到好的就不愿去喝差的。其实,利用我们的天性,就可以试出茶的好、坏。在客观,端正,没有利益左右的情况下。遗憾的是普洱茶太多利益左右,甚至把很多人的利益都捆绑了,如前文所说的。因此,很多人是很难端正心态去喝茶、评茶的,这也许是这些人的悲哀,和没有茶福吧!

普洱茶水性之辨


普洱茶汤饮入口腔所引起的各种口感,除了前面在味道部分进行说明,其余的归水性这部分来介绍。水性可以分为滑、化、活、砂、厚、薄、利等七方面,其中滑、化、活、砂、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而薄和利则是负面性特征,其是能影响品茗情境的。

滑是最柔的感觉,比如将最细的纯豆浆或爱玉仙草含在口腔里就有一种至柔感。滑会使人感觉到温和、舒顺和亲切,也会使人心神比较安适稳定。

普洱茶水性的醇滑,随着陈化时间越长,表现得越优秀,最后达到化的境界,这也就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素之一。

“入口即化”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表现。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通常必须贮放60年以上,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陈化。熟茶要比生茶更容易得到化的水性。

“入口即化,喝了没渴”,是品普洱茶时人们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好茶的茶汤喝到口腔里就像喝好酒一样,立刻化为一股异香。酒会使人感觉到一阵酒香冲向上颚,但是很快就渐渐挥发过去。而普洱茶的化劲,和酒的化劲不同,它柔和而宁静,不会有那股霸气熏脑的逼促。酒气的化劲使人自我膨胀,心神恍惚,醉言失态;普洱茶的化劲则叫人满身轻利,神清智明。

活泼的水性是各种茶品茗者一贯重视的茶汤的漫美表现,它能在口腔中产生一种活泼的感受。水性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是偏重于较抽象性的,也都是靠个人不断地从实际的品茗当中培养出来的鉴别能力。这种感觉是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描述其真伪的。

在普洱茶行列里,只有干仓普洱生茶的茶汤才有较强的水性活泼品味。在制造过程中,经过一定程度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以及产生霉变的、湿仓陈化的普洱生茶,都会增加水溶性物质成分,而且越是重发酵或越是重霉变的,越会增多茶汤中的水溶性物质,茶汤颜色也越深浓,甚至成为黑色。水溶性物质的增加,直接影响水性活泼品味。所以只有生茶干仓普洱茶,才可能有最好的活性品味的表现。

砂的口感主要来自普洱熟茶的茶汤,而且是有较长陈化期的茶品。20世纪30年代勐海“鼎兴”茶庄所生产的那批末代紧茶,可能在晒青时延误了时间,促使自然发酵过多,变成了熟茶紧茶;还有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73厚砖茶熟茶,这两批茶叶为比较陈旧的熟茶茶品。凡喝过这两批熟茶的,都能感受到砂的品味。

细说普洱之——上善若水


老子是得道之人,当然可以深切感悟水的妙处。水因为太过平易,以至普通人忘记了它重要和好处。当我们需要水,而又找不到水时,立马就会感到水的重要。人随时都需要水,在现今生活中为了方便人的需要,以至令“水”随时都可以让人可以找到,就是因为这种“随时的方便”,使水变得如此的平易,乃至令人忘记了它的重要。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怎么用最平易的方法说茶才会令人容易懂呢?这并不是说茶很难懂,很高深,恰恰相反茶其实也很平易,好喝,喝了健康就是好茶了。问题是怎么才是好喝,健康呢?这恐怕是要一个认识的过程。这往往不是外求的,而是内求的。说到内求,对于现在的人是有点难的。现今人多于追名逐利,心身浮躁,心狂意乱,连自己需要什么都搞不清,更不用说去感受茶的真味了。我们通常说,小孩子的感觉好,大人的感觉没那么好,其实是小孩没有太多的思维,注意力集中于感觉,而大人思维多而杂乱,不能集中于感觉。大人若能静下心来,去掉杂乱的思维,感觉会一样的好,甚至会更好,因为大人是有意识的意识,比小孩是高一层次的。

我们还是先由水说起吧,水因为太平易了,以至人们很少去留意它,只知它是无色透明的,以为所有的水都是无味的,都是一样的。或者换种说法,我们从小一开始接触水,就知道它是无味的,水是无味这一概念在我们的意识根深蒂固,我们喝水的时候都不会太注意它的味道,觉得无味就正常了。其实不同的水是有分别的,有的鲜、爽、甘、活、细、滑;有的寡、淡、闷、粗、涩、辛,只不过我们没有留心去分别而已。例如,自来水与桶装水的味道是不同的,而且差别会很大;不同牌子的支装水其味道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只要静下心来,都可以分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只不过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去作这个分别。人一般口渴时喝水,喝下去解渴就算了,还有通常情况,人喝水时满想着脑子的事情,注意力根本不会在水里,所以就不会注意到不同的水之间的差别。

水为茶之母,我们通常试茶前,先试试泡茶的水。不同的水对茶有不同的影响,要了解一个茶,先要了解泡茶所用的水,这样才会更客观准确。试一下水的味道,活不活?细不细?或者什么什么的?好不好?其实不用外求的,只需内求就可以了。只是我们有没有去做,只要我们把心静下来,专心地去尝试一下,感觉就会告诉我们好不好了。就像人,心灵的幸福,精神的自由,都不是外求的,而是内求就可以了。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试出一个水好不好,大概也就能试出一个茶好不好了。借用老子的一句话,上善若水。茶以养性。

细说普洱茶之—:茶底、仓储、时间


我们在前行中,更多的不是害怕路途的遥远,畏惧途中的险阻,而是找不到方向,看不到胜利希望时候的彷徨。路是人走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说的话,细想这句话,说了几方面的问题,一,未成路之前,需要有人去走;二,走出之人觉得可行;三,照着走的人觉得方便,方可多人走。多人走自然就成了路。

成了路,方向,目标,胜利之类的问题,是不在话下的。但未成路之前,要走出一条路,方向、目标,能否成功之类是很成问题的。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探问一下问题的本源、实质,目标是什么,方向在那里,也会自然而然的清晰起来。但这样问题未免过于简单,在我们探路,寻路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干扰,受很多假象所迷惘,以至使我们心理蒙蔽,迷失方向。

普洱茶现在也处于正走未走之路,虽然普洱茶已有悠久历史,但以前的普洱茶跟现在的普洱茶不在同一概念下,所以是没有照搬的经验的。我们得走出一条可行之路,才会成普洱茶之路。接下来,我们将深度解读现今普洱茶的本源和实质。

普洱茶三要素:茶底、仓储、时间。

茶底有三方面的含意:一、符合制造普洱茶的茶菁;二、茶菁的优与劣;三、正常的工艺,指没有把茶菁做坏的工艺。

仓储,通常指的纯干仓。只说纯干仓未免过于笼统,纯是什么意思呢?正常的环境里,空气含有一定的水份,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多则湿度大,小则湿度细。显然这里的“纯”不是绝对的意思,也就是纯干仓,不是空气里绝对没有水份的仓库的意思。按有利于普洱茶变化,也不是需要绝对的“干”。

时间,漫长的岁月。只要我们认真审视“时间”这—命题,你会肃然起敬。因为,它不能造假,不能重来,过了就过了。而且,我们的生命也是由不同的时间“段”组成的。可以说,我们过了“某”时间段,即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已经完成(缩短)了一段。所以,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任凭你多富有,也不可能把时间买回来。

细说普洱茶之——体感与市场


皇帝的新装,如果看不见新装“漂亮”的人就是愚蠢,所以人人都说漂亮。皇帝也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最终裸露在人前,这叫自欺欺人。

喝茶明明是喝在嘴里,怎么会有体感呢?这是不是“皇帝的新装”啊?茶喝在嘴里是事实,但喝在嘴不是吐出来,而是吞在肚里。茶在嘴里的感觉是口感,吞到肚里之后,身体的感觉是体感。体感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你有没有去留意,静心去感悟。举个例子,我们在人很多很挤的地方,身体被人碰一下是浑然不觉的,因为那时人的注意力是走出人挤的地方到达目的地。但如果在没人的地方,被人无故碰了一下,你不但很觉,简直马上就要冒火了。

体感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很多资深的茶友都是有的。不是说喝茶喝了很久的人就有,而是有静心地去体会的人才会有,这其实跟喝茶多久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

体感也不是现在才有的,古时候就有。卢仝的《七碗茶》诗:

对体感作了很好的描述。

我们说体感是有感而发的。或有茶友误解,以为我们故弄玄虚,把茶说到云里雾去,又搞一个什么概念去炒作。其实恰恰相反,我们是想把茶说得实在再实在,还原茶的真实,这才是我们的本意。当然说真实也会违背一些人的意愿的,就会遭到一些莫需有的话槐。这样的情形,或会令人很心凉意灰。以前用心说茶的人现在变得缄默了,无不不是这原因。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再去用心说茶,如果是这样,正能量何在呢?

茶喝下肚里,自己的身体反应更为真实,好不好自己知道,俗话说,冷暖自知。口感是表面的,多变的。我们通常听说一句这样的话,食这个利口不利腹,就是说这个食物好食但对身体不好。这也是体感的一种。但也有既利口又利腹的食物的,那是上品了。茶叶也一样,既有口感好又有体感好的茶叶,只不过这需要茶友用心去体会。我们希望茶叶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茶友喝上好喝健康的茶。这是双向的,有这样的认识才有这样的需求,有这样的需求才有这样的市场。

同理,炒作能赚钱,就有炒作的需求,有炒作的需求就有炒作的市场。炒作能赚钱,人的心思也就不在喝茶上。到炒作不能赚钱的时候,也许会回归到茶的本源。

细说普洱之——评茶(十)


接前文《细说普洱之——评茶(九)》,甲、乙两款茶同时,同一条件比对,是不难评出哪款茶好坏的,同时意味着同一口感,同一条件意味着客观公平。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很容易被误解了。我们只是说甲茶和乙茶比对,评出谁好,谁不好而已。假如,甲茶比乙茶好,乙茶比甲茶差,只是甲茶跟乙茶相对而言的对比,并不能因此就可以断定甲茶就是好茶,乙茶就是不好的茶。

因为,通常情况下,其实甲茶和乙茶都不是标准。我们之前的假设是不知道甲茶和乙茶是否是好茶,两款对比,评出谁好。这样的情形,会有以下几种可能,一、甲、乙都是好茶,只是甲更好;二、甲、乙都不是好茶,只是乙更不好;三、甲是好茶,乙不是好茶。所以说甲、乙的比对,只能说,甲、乙之间谁好谁不好,并不代表好的就是好茶,不好的就是不好的茶。

我们茶聚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几个人喝同一款茶,有的人觉得好喝;有的觉得一般般;有的觉得不好喝。很多人都会因此纳闷,觉得茶真的是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各个人喜欢就好,没有标准可言,从而失去了对茶的理想和追求。其实,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出现这样常见的现象并不奇怪。譬如,平常所喝的茶比这个茶要好的人,会觉得这个茶不好喝;平常所喝的茶比这个茶要差的人,会觉得这个茶好喝;平常所喝的茶跟这个茶差不多的人,会觉得这个茶一般般。

其实,好茶并非没有标准的,譬如,一个茶什么人喝了都觉得好喝,什么时候喝了都觉得好喝,还是不受他人影响,没有利益左右,自己直觉地觉得好喝,这样的茶就是绝对的好茶。遇上这样的好茶大概要缘分和福气吧!遇上这样的好茶也省了很多疑惑,对茶也有了理想和追求。对其他茶的评判也有了把握。

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登极的,或者说登极之前是崎岖的。在崎岖中前行,需要有标准,或说起码有标准。以什么茶为标准好呢?当然是大益茶,大益茶的知名度是无与伦比的。这样我们可以走少很多弯路。通过大益茶跟其他茶的对比评判,如果得出比大益茶差,性价比低的茶可以少花功夫了;如果比大益茶好,性价比高的茶,可以多对比,不断地找出更好的茶。然后用更好的茶再去对比,再去找更好的茶……直到如前所说,那个茶给任何人喝,任何时候喝都是觉得好喝,那就是真正的好茶了。

细说普洱之——评茶(五)


虽然不健康占据了我们的大多数,或说是一种常态,但我们还是由健康说起吧!人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应该是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血气畅顺,呼吸匀称而自然;静心感应全身各处都无不适与痛感;或说都是舒服的。如果,专门去单独感应口腔的感觉,应该是口水清甜;津液淅出恰到好处,润泽口腔各部位;舌面,上腭、两颊润滑;咽喉畅通,无啖,无任何粘连物;口气清新,无异味。更佳状态,还可达到舌底鸣泉,口水甘甜。

但这大概也是理想状态,普通人不易达到。修道之人也许会达到,或偶尔会达到。如果,达到这样的状态,试什么茶都不难了,入口就可以评判一个茶的好坏了,它优点和缺点都会明于心中。如果,用这理想状态去评茶,大概也免去了许多复杂与争呦。茶常常会有个体主观的争呦,你说不好,他偏要说好,如果再加一句,“我喜欢!”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其实茶是客观的,平摆着在那里,好是好,不好是不好。但因为有了个体千差万别的口感,才会有,有人喝出好,有人喝出不好。但如果,用这一理想状态去评茶,就会,好是好,不好是不好。

噎,既然这是理想状态,普通人无法达到,这与我们何关,说了岂不是白说。我们说人知道与不知道是两回事。不知道是在“梦”中,知道是在“觉”中。用社会作个譬如,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的最高标准,人人都向往的。因为这样人才会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它。如果,我们不知有一“理想社会”,那么社会,人生就没了方向,迷糊了,像在梦中一样。

对于茶来说,我们知道有理想的身体状态,理想的口感,还不仅“梦”中与“觉”中的问题,起码让我们清楚知道”茶“的主观与客观之别,主观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相应的口感是千差万别的,这可以说是变的,是主观的;茶是客观的,它平摆放着,好是好,不好是不好,是不变的,是客观的。免去了主观与客观相混淆的不必要争呦,让许多人越弄越糊涂。明白这些,我们可以诚意,正心去学茶,评茶了。

细说普洱之——评茶(六)


上文《细说普洱之——评茶(五)》我们说了理想的口感,接着说理想的茶。理想的茶:入口顺滑,感觉茶汤稠密有质感,但又清爽无粘连,与津液相融,为口腔细胞所吸收,不经意滑过舌面,流入咽喉,所谓化境是也,茶饮了却在不经觉间;停口,满口甘、甜,津液晰出润泽口腔各部位,茶香在口腔充盈,回荡,口腔各部被茶味,茶香包裹着,所谓满口是茶也;咽喉甘甜,畅顺,感觉没了阻隔;更好的可达到舌底鸣泉,回甘同时还回凉,像薄荷一阵清凉掠过舌面,直抵喉部。极好的茶不苦不涩,或说苦涩瞬间化去,停口甘甜、润滑、生津、内质丰厚,强到浓,但不会俗和杂,而清,清不是淡和寡,是清爽,清润,清雅;给人感觉强烈而不刺激,温和而安神。

这是理想的“茶”,或说极高标准的茶。这岂不是跟我们平常喝的茶,印像中的茶相距甚远。是的,平常我们印像中的茶又苦又涩又刺激,甚至有些人以为不苦不涩不刺激不是茶。也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的茶是这样的,绝大多数的人所喝的茶也是这样的,所以这样普遍的认为是正常的。世上极好的东西都是极少的,能偶遇上极好的茶是一种缘份,遇到又认识到需要天份。

我们茶聚时,也常常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人不很懂茶,分不出那个茶好,那个不好。并不是那些人的口感没那个分辨能力,只是他没喝过极好的茶,没有认识和对比,而其实他们所喝所试的各种各样的茶,其实从本质上都是差不多,水平就停留在那里,既然都是差不多的茶,自然难以分辨了,有时甚至会越喝越乱,干脆就随便乱喝,不再去追求“茶”了。如果,他们喝到极好的茶,自然马上就明白,有了相应的分辨能力。7q9O7f$r

即使我们没遇到极好的茶,但并不防碍我们说茶和评茶,我们就假当这一“极好的茶”是茶的理想,茶的极高标准。假如,喝到这样极好的茶,任何人,任何的身体状态,所相应的任何口感,都会感觉到是好茶。不但这样,还有任何人在任何阶段和时候喝这样极好的茶,都会觉得是好茶。其实,一个茶好不好,拿给一个不懂茶的小孩喝,可能会更准,更直观,小孩对茶没有太多的思维,他只是当一饮品来喝,好喝他会说好喝,不好喝他会说不好喝,好喝他会很乐意继续喝,不好喝你怎么说,他都不愿意再喝。而不是请那些所谓的“大师”,“专家”的评判。

我们有了“理想的口感”和“理想的茶”,可以进一步学茶,评茶了。

细说普洱之——评茶(三)


口腔感觉是每个有知觉的人都有的,但人并非常常去留意它,感觉它。人于饮、食中大多被酸、甜、苦、辣、咸、五味所吸引,只感觉表面好不好味,而很少感觉品腔内在的反映是否良好。更少人更少时候会去感觉不饮、食的时候,口腔感觉是否良好。除非口腔出了问题,病、痛的时候,才对口腔有感觉。

社会物欲横流,世人争搏于名利,一般无暇自身,不要说自觉感觉口腔的感觉,身体如果不是病、痛,恐怕连自身也忘了。自觉去感觉自身的感觉,大概是进入修身的开始了,茶可雅,可清心,大概也是从这开始吧。

普通的茶友,能从茶叶的外表看出茶叶的好坏,大概是不可能。就算很专业的人士也是需要多方的考证,最后还是要用口来验证。

用大米来举个例子,大米应该人人都很熟悉,因为人人都吃过,而且从小到大天天都要吃。这个“米”好不好吃,我想人人都知道,但这只是表面的。也就是说这个“米”表面的口感好不好,例如,软、硬,或软硬适中,香不香之类的。但这个“米”滋味好不好,丰不丰富,停口的感觉好不好,就很少人知道,或说去感觉它,何况我们吃饭的同时,需要菜餸,一般情况下,饭只有软、硬适中,没有味就可以了。所以要用菜餸的味来送饭。市面上的大米,其实是用很多种米拼配起来的。米老板为了迎合人的口感,用不同的米拼配起来,使之软、硬适中,高档一点的,拼点香米进去。现在有专门的拼米机,上百万一台的,拼配,打磨,抛光,添加各种“剂“,一次性完成,一出来就是卖相很好的米。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普通市民是很难看出,这个米的好坏,是用多少种米拼配而成。更加没有人考究它的健康,环保,营养,实质的口感。

我们所最熟悉的大米况且如此,更何况茶呢?茶因为有刺激性,大人一般是不会给小孩多喝的,小孩到而立之年大概更喜欢各种各样的饮料。一般人真正接触茶大概也是而立之年后吧!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茶对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我们耳闻目睹长辈们喝茶,说茶,陌生是因为我们真正接触茶,对茶感兴趣其实是长大后很久的事情。清楚这点,我们才不至于对茶似懂而非懂,自以为是。正视它,才会认真对待它,学习它,这才是认识茶的开始。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细说普洱茶之茶水(二)》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