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别称

发布时间 : 2020-08-21
乌龙茶的别称 荷花茶别称 茶叶的

乌龙茶的别称。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的别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别称,指的就是正式名称以外的称呼。例如,一月也叫正月,三十岁也称而立之年等等。茶在被称为“茶”之前,也是有许多别称的。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还称槚、茗和,其他古籍中还有苦荼、玉芽、水厄等别称。但在我看来,最有诗意、最富趣味的还属不夜侯、涤烦子、漏影春、余甘氏这四个别称。

不夜侯该别称不难理解,茶有振奋神经、提神醒脑的功效,因而有些人夜晚喝茶会失眠,“不夜侯”的称谓便与此有关。原文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内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涤烦子该别称来自于唐代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漏影春漏影春其实是一种流行于唐宋的玩茶方法。大致为用绣纸剪出形状,铺于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再用食材摆出茶画,观赏后冲饮。因而,在宋代茶又称为“漏影春”。

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

这些趣味的别称身后,或是某个时期的风尚,或是出自某个典故。但不论是何种由来,它们都是异彩纷呈的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

小编推荐

茶的雅号别称


茶的雅号别称很多,据陆羽《茶经》中介绍,除茶外,其名尚有槚、茗和。另外,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还有诧、皋芦、瓜芦、水厄、过罗、物罗、选、姹、葭荼、苦荼、酷奴等称呼。

茶的雅号也不少,如一名不夜侯。晋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一名清友,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言,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为茶也。

一名余甘氏,据李郛《纬文琐语》称,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亦有雅称森伯、涤烦子的。随着名茶的出现,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称,如龙井、乌龙、毛峰、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雨前等。称谓极多,美不胜收。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涤烦子故事出自唐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馀甘氏故事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古代史料里茶的雅号别称


在古代史料里,人们把茶称做蔎、茗、荈等,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把对茶的众多称呼统一为茶。

荼,指茶的假解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中记载: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作《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蔎,是指茶的别称,古蜀西南方言,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茶经七之事》引杨雄《方言》:西蜀南人谓茶曰蔎。

荈,指茶的别称,常与茶和茗合称,唐代陆德明《经典释义尔雅音韵》:荈,尺兖反,荈、茗其实一也。张辑杂子云:茗之别名也。指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茗,是指茶芽。《说文解字艸部》中记载:茗,茶牙也。从草名声,莫迥切。指晚收的茶叶。

涤烦子,茶的别称。因为茶有去疲劳,除烦恼之效而得名。唐代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就为忘忧君。

甘露,茶的赞称,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指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嘉木,茶树的赞称,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一尺、两尺乃至数十尺,其中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着,伐而之。

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


想了解《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知识吗,丰富的《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内容等你来看!

茶树原产于我国,茶文化发源于我国。古往今来,人们怀着对茶的喜爱之情,给茶以许多褒扬赞美、脍炙人口的别称,流传当世及见诸文字记载者主要有:

荼: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但它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人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用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茗: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关于本文《茶在诗文中的几种常见别称》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所谓茶也了解历史上及名著对茶的别称


茶的别称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涤烦子——故事出白唐·常伯熊的《烹茶帐中》。《唐国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位于杭州龙井村的十八棵御茶树不夜侯——故事出自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其中谈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另称不夜侯,美其功也。”胡峤飞龙涧饮茶诗:“破睡须封不夜侯”。

森伯——故事出白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人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馀甘氏——故事出白宋·李郛的《纬文琐语》,该书说:“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以下依据朝代的变迁,分别叙述。

茶叶的传说


很久以前,巴山脚下住着一位老人,她养的一只老母鸡,每天准时下个蛋,从不乱窝。这天,老人听到老母鸡咕嘎咕嘎的叫声,照例又去收鸡蛋,谁知蛋窝里竟然空空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奇怪,鸡蛋到哪儿去了呢?

这天中午,老人眼瞅着老母鸡进了窝,一会儿,老母鸡就又叫起来。这时,只见从鸡窝旁的草丛中窜出一条五尺多长的菜花蛇,一张口把鸡蛋吸了进去。然后,蛇身卷动一摔,顿时就把鸡蛋摔碎消化了。老人又气又恨,决定惩罚这条蛇。她用心找了一个鹅卵石,把它悄悄放进鸡窝。刚到中午菜花蛇又窜出来了,它一张嘴,把蛋吸了进去。眼看着蛇腰鼓起了一个大包,蛇翻来翻翻摔动着,就是摔不烂,那蛋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啦。菜花蛇肚胀得难受,挣扎着大口大口地吸食篱笆旁边的一棵树上落下的叶子。咦!又怪了,不一会儿,蛇肚子胀起的疙瘩小了小了,以至恢复了常态。

这可真神了!难道那树上的叶子能把石头化掉?老人自言自语。思索了一阵,她判定:这一定是棵宝树。以后,她就氢这棵树用木栏围了起来,施肥浇水,精心养护。

一天,邻居送给老人一块野猪肉,她吃得多了些,到晚上感到肚子胀得难受。她忽然想起了那棵宝树就摘了几时征叶子放在嘴里。嚼呀嚼,还真灵,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打那以后,老人就把宝树上落下的叶子拣起来存好,邻居谁消化不好了,就给向片吃。时间长了,人们不发现这叶子不光能消食,还能生津解渴,提神明目。你传我,我传你,都来向老人要那宝叶。

老人把邻居们领到形容词树下,把她看见的情况述说了一遍,大家根据老的姓给宝树起了个名字叫查树后来,变成了茶树,查树的种子逐渐种植在满山遍野。茶村上的叶子叫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了。

茶叶的遐想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叶的遐想》内容,感谢阅读!

看着茶叶喝着茶水,脑海里思绪万千,难道这是我多情吗?抓一把茶叶丢在壶里泡泡,便有金黄色的液体从壶里流出。喝茶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杯茶水中的茶味,是刚刚从那一把茶叶中释放出来的。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因此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片的茶叶所组成。在一壶茶里,可以说哪一片茶叶都重要,因为每一片茶叶的芳香,都溶入了水中,这或许就是每片茶叶奉献的特质吧。

其实布施,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人的布施,都如一片茶叶添加到壶里少了我这一片,虽然是一壶茶,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但丢进了我的这一片,整壶茶便都有了我的芳香。而片片茶叶汇聚在一起,那就会茶香满壶了。所以,布施时我们当象茶叶,不以自己是否显赫为标准,重要的是参与。

据说最上好的茶叶,需要五、六斤青茶才能炒制成一斤熟茶,而每一片茶叶都是泡在壶里才能还原,才能湿润,才能表现出作为茶叶的生命意义。我们做人也是一样,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历炼,才能炼出人生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温润,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本质意义。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茶的人在品尝一壶茶时并不会赞叹一片单独的茶叶,而一片茶叶也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贡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正如《维摩诘经》中所说的那样:“布施,是菩萨净土。”欲行布施,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同时也学会珍惜每一片茶叶吧!

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品出每一片茶叶散发出的清香。我想,这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吧。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叶的遐想》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叶税到茶叶专卖的血腥史


北宋名臣张咏在崇阳县做知县时,那地方老百姓以种茶为业。张咏告诉大家,茶的利润丰厚,官府将会实行专卖政策,不如早作打算。于是强行毁掉茶树,种植桑树,老百姓很不情愿。后来国家果然实行茶叶专卖,其他县种茶的百姓都失业破产,而崇阳县桑树已经长成,一年可以有百万匹的丝绢。后来的老百姓思念张忠定的惠政,就立庙纪念他。

茶税或者茶叶专卖是一种怎样的苛政或者暴政,以至于邪恶到这种程度呢?让我们看看血腥的茶税来龙去脉。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财政面临严重的危机,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殚精竭虑的事情就是开征新税增加收入。德宗时期,财政高官赵赞,给德宗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向竹、木、茶、漆征税,据说这是史上茶叶税的开端。

茶税一旦开始征收,聚敛之臣们就想出千奇百怪的刻剥办法。在战事连绵不断,财政极为困难的唐穆宗时期,这位皇帝心血来潮,要在禁中建一栋说不定是当时世界第一的百尺楼,而这需要巨额资金。主管官员盐铁使王播,就在茶税上做文章,将税率提高50%,达到15%。这时一位叫做李钰的言官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第一,加税是为了养兵,现在边境安然,加税则伤民;第二,饮茶已经是人们日常离不开的生活习惯,重税必然带来高价,穷困者会无力负担;第三,加税必然造成高价,因而使生产和交易萎缩。李钰的意见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仍属不易之论,但盼望着百尺高楼平地而起的唐穆宗已经等不及了,他绝不会放弃加税带来的好处,也决不会听从李钰的意见。

唐德宗唐穆宗时期,对于茶叶还是征税,而其后就有人建议实行专卖。征税是以承认纳税人的财产权为前提的,让纳税人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无偿交给政府,而专卖则是将茶叶的财产权收归政府,由政府通过垄断经营而独享厚利,如今日之烟草和食盐专卖。茶树是农民自己种植的,茶叶是商人自己购销的,茶树茶叶,都是私人财产,国家怎么收归官有而进行专卖呢?

这时主管茶税的高级官员盐铁运转使王涯,就提出一个建议:把茶山老百姓的茶树都移栽到官府的园子里,把老百姓已经采摘的茶叶,全部放火烧毁。具体措施是,强行将私人茶园收归政府所有,由政府任命使者专司茶园管理,并将先前拥有茶园的茶户变为专门为政府生产茶叶的专业户,政府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作为工值,而将生产的茶叶统统控制在政府手中,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人民公社制度唐朝版。江淮以茶为生的人,听到这个建议,放出狠话说,如果实行这个政策,他们只有杀尽朝廷官员,造反入山。有趣的是,还没有等到老百姓造反,甘露之变发生,王涯就被人杀了。老百姓听说王涯的死讯,奔走相告,纷纷拿石头瓦块投击王涯的尸体,以发泄愤恨。

其后的唐武宗时期的茶叶征税,同样恶劣到令人发指。政府遍地设卡,向过往茶商抽税,掠夺运输茶叶的车辆,故意把茶叶暴露在大雨之中。茶叶最忌讳的就是雨淋日晒,这种近乎强盗的做法当然能够强迫商人就范。征税者还在关卡修建馆舍仓库,强迫茶商将茶叶存放其中,收取费用,叫做塌地钱。

官府强盗式的做法,逼得商人们用走私逃避官府的横征暴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官府当然有的是办法对付。盐铁运转使裴休制定了十分严酷的法令:私自出售茶叶三百斤的,处死;聚徒长途贩运,不论多少,处死。种植茶叶的老百姓如果私下卖茶一百斤以上,要受到杖刑处罚。老百姓如果砍伐茶树,毁坏茶园,失业不干,自然要受到严惩自不待言,而尤其凶猛的是,这个法令规定:如果百姓砍伐茶树,当地刺史县令统统要按纵私盐论罪,给予罚俸或贬职的处分。

中国茶叶与印度茶叶的博弈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允许英国人以旅行方式,从四川、甘肃、青海,或印度就直接进入西藏。之后,传教士、旅行家、探险家开始名正言顺地走进西藏。

从哈丁斯时代开始,英国打开西藏的阴谋一直存在,但他们一直找不到打开西藏大门后可以做什么。印度茶叶的丰收,无疑让一切时机都成熟起来。

从1788年起,受英国唆使的尼泊尔起兵反叛,两次入侵西藏,乾隆限期40天必须入藏,福康安带了100多人,从青海入藏。瘴气加上高原反应,军队多人头晕目眩,肌肤浮肿,福康安等人只有带病前行,终于在大年初二抵达西藏境内达多伦巴图尔,正月二十到达拉萨时,他们已经走完4000余里,费时50天。

福康安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壮举,是大清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他们很快击退侵略者,打到了距加德满都不到百里之地。之后尼泊尔求和。

福康安这个人一生戎马,22岁平金川,30岁平甘肃回民起义,32岁平台湾起义,37岁平尼泊尔叛乱,次次成功,43岁因瘴疠死于讨伐黔湘苗族之旅。

尼泊尔一役,震慑了英国,从此对大清有极深忌惮,中国的西南大门才一直无事,直到1888年被英军打开。今天看来,19世纪末的这场在喜马拉雅山麓下的大吉岭展开的中茶与印茶的贸易谈判,是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自亚东开关以来,印度和西藏的贸易大大增加,1893-1894孟加拉对西藏的进出口总额仅为69万卢比,到1898-1899年增加了214万卢比。1903年12月,英国为了扩大西藏贸易,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年8月,英军打入拉萨。双方在1905年又回到谈判桌上,到了1906年4月,在双方让步的情况下,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为了阻击印茶,滇茶开辟了一条新的输送路线,走缅甸转印度,一样从亚东进关。后来川藏茶马古道受阻,许多茶商也选择这条迂回线路进藏。

谭方之在《滇茶藏销》里统计,二十世纪初期,滇茶入藏一年至少有一万担。他描述这一交易盛况云:滇茶为藏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春冬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概。自拉萨而阿墩子(今德钦县升平镇),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茅,越重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西藏人常会引用藏族史诗《格萨尔》里的一句话来表白: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号召藏民一起抵制印度茶,也出自这样的情操。正是因为茶,汉藏人民有了很深的认同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