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茶之简史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福鼎白茶之粽茶 六大茶类之红茶 黑茶老茶

福鼎白茶之粽茶。

一、茶之原产地

《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东晋郭璞注《尔雅》称:“生山南汉中山谷”。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其中心是滇、黔、桂三省的毗邻地带,包括四川盆地的边缘。

二、茶之生长环境

《茶经》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树属山茶科常绿木本植物。野生可高达20米以上,为了便于采摘茶叶,通过人为修剪及矮化后,一般茶树高度保持在80~120厘米。茶经中的这段话,对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光照、地理位置及鲜叶形态的好次划分都作了比较准确的说明。

三、茶与神农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唐代陆羽是古代对茶深有研究的最早人物,宋代起,被人尊为“茶圣”。在他的名著《茶经》中,不但提出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断,还引了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中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在明清的本草类著作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神农作为发现茶的先祖被前人记载在历史中。现在,我们一般把《茶经》里的这段话作为神农氏对茶的认识的最早的论著,认为茶的养生功效在神农时期就被人们所认知。

四、饮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养生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最初,茶叶作为解毒和祭祀的用品;之后,人们认识到茶叶的药用,茶叶作为药物开始使用;继而,茶叶发展到食用阶段。到了先秦时期,茶叶发展成为普通的饮料。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自秦后,始有茗饮之事”。

饮茶从先秦开始,到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已饮茶成风(巴蜀),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蔓延到全国,宋代饮茶之风更加盛行,明清时期中国饮茶之风已达到鼎盛。

Cy316.com延伸阅读

趣谈中国茶


一、趣谈六大茶类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茶叶当作益寿保健之物,中医更视茶如药。

茶的防治疾病的功效在历代的医学、茶学文献中均有记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的功效应用、制作过程、饮用方法均有详尽的记载;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中称“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仅仅用于解渴,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保健灵物,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茶叶的选择?

绿茶在加工过程中没有经过发酵程序,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中的保健成分,对抗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红茶是全发酵茶,在发酵过程中鲜叶所含的茶多酚被氧化,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在调节血脂方面有独特功效。

乌龙茶(青茶)性质温和,在减肥瘦身和美容养颜方面更受欢迎。

黄茶与绿茶品质接近,也常被误解为绿茶,在消炎和抗氧化方面有独特作用。

白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症。

黑茶最大的作用在于调节脂肪代谢,具有很强的解油去腻的功效,爱食肉的少数民族尤其喜欢喝黑茶。

二、茶字趣解

陆羽《茶经》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先秦古籍中没有“茶”字,只有它的原始过渡形“荼”字。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荼字书作繁,文曰:“苦荣也,从卅,余声,同都切。”卅,即草,用作文字之草。旁(又称草头)。余,音涂。宋代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文后有“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三、茶寿

茶字趣解古人将“茶”字趣解,赋予其美好吉祥的含义,其中流传最广的解法有两种。第一种,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因此,古代文人便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

四、人在草木间

古人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茶叶简史


茶,这片树叶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经历了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再从最初的蒸青绿茶到后来六大茶类工艺的百花齐鸣时代。茶在中国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唐煎、宋点、明瀹泡。丰富的“茶生经历”丝毫不亚于一部脑洞大开的科幻大片。一饮一啜,莫非前定,茶在后世的剧情发展,陆羽肯定想不到,赵佶估摸着也玄,朱元璋就更够呛了。今天的关键词是:茶叶简史。据上古野史记载: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想来,满世界的嚼草玩儿难免碰到个带毒属性的,幸亏碰到了茶才能解了毒!剧情虽老套,作为主角的“茶”总算是C位登场了。大概、也许、可能是直接咀嚼茶这种方式口感不太好,唐代的茶人们发明了“煎茶”法。备上一口大锅,葱、姜、桂皮、盐巴、茶。呼噜呼噜的煮上一锅。一口干了那酸爽!不敢想像…唐代的茶人们果然是会玩,大家若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参考陆羽大大的著作《茶经》。岁月穿梭,时代更迭。由唐至宋期间,正式进入高速文艺复兴时期!上至皇帝,下到黎民,茶已经成了日常必备品,品饮方式也越发的高级,从一锅乱炖的“煎茶法”进化到研磨茶粉,品饮茶膏的点茶法。宋代在蒸青茶的制作工艺上,改良了蒸青后的揉捻、压团的制作工艺,选择蒸青后用干燥进行处理,最大程度的更好保留了蒸青散茶的香气与内含物质状态。终于到了明代了,著名的农民起义家朱元璋同志颁布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使得蒸青散茶成为茶界的主流。虽然,当时蒸青茶是社会主流产品。口感的稳定性已经相当给力,但蒸青工艺对于茶香气的保留,还是有欠缺的。于是就出现了“热锅杀青”技术。利用铁锅的高温来激发鲜叶的口感。大致的工艺流程为: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看上去与今天的绿茶的工艺已经极尽吻合。在通过制作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通过改变工艺细节状态会引起茶叶的品质口感变化。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实验,不断制茶总结其中的规律。最终,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制作工艺。六大茶类的雏形至此得到完成,形成了今天的六大茶类格局。

相关文章